营养学 知识总结

营养学  知识总结
营养学  知识总结

营养学知识总结

1.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

a.食物蛋白质含量;

b.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包括表观蛋白质的消化率和真蛋白质的消化率;

c.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d.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2.人体能量消耗的方面

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体力活动(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食物热效应(指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三方面。

3.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a.维持正常视觉功能;

b.合成糖蛋白;

c.影响正常上皮与分化;

d.维持骨骼正常生长;

e.防癌作用。

4.钙生理功能

a.构成骨骼和牙齿;

b.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

c.促进某些酶的活性;

d.参与血凝过程。

5.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体的影响

妊娠期营养对母体的影响:a.营养性贫血;b.骨质软化症;c.营养不良性水肿;

d.妊娠并发症;

e.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难产以及产后出血、感染及母乳不足等问题。

对胎儿的影响:a.低出生体重,b.先天性畸形,c.脑发育受损,d.围生期婴儿死亡率增高,e.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f.巨大儿。

6.膳食模式及分类,我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改善措施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所占膳食的比重,以及各类食物所能提供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分为四类:东方膳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日本膳食模式和地中海膳食模式。

我国膳食模式存在的问题:a.谷类食物消费偏低,b.蔬菜水果明显摄入不足,c.动物性食物及油脂消费大幅增长,d.奶类和豆类食物摄入不足,e.盐和酱油摄入量偏高。

主要改善措施:a.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制定国家营养改善相关法规;b.发展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的科学指导,为改善营养健康水平发挥作用;c.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倡导平衡膳食,合理调节膳食结构,合理营养,预防疾病。

7.营养评价需要的资料分类:人体测量学资料,生化资料,临床资料和膳食资料。

8.营养性贫血概念及相关营养素

概念:凡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均可使红细胞分化、血红蛋白合成发生障碍,导致外周血液单位体积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范围,称为营养学贫血。

其相关营养素:a.铁缺乏:铁摄入不足,膳食中铁吸收率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丢失增加;b.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障碍,需要量增加。

9.脂肪肝概念及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

脂肪肝(FLD):是指脂类(主要是三酰甘油或称中性脂肪)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聚集,其总量超过常量的1倍或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浸润累及超过30%-50%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a.科学调整饮食,达到平衡营养;b.维持正常血脂、血

糖水平,增加自我保健意识;c.坚持每日锻炼,保持理想体重;d.合理辅以药物,预防并发症。

10.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a.节制饮食,限制总能量摄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

b.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应适当,同时注意补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c.避免高糖饮食,如各种甜食、糖果等,不偏食;

d.提倡高纤维饮食,减少乙醇和钠的摄入;

e.饮食治疗需长期坚持;

f.肥胖、妊娠、并发症病人的饮食治疗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11.肠内营养的概念及适应症

肠内营养(EN):是指当病人的胃肠道具有一定的消化吸收功能,但因病理影响或某些治疗需要,而需从鼻饲管或胃肠造瘘管输入营养物质的一种营养治疗法。

其适应症:a.径口摄食不足或摄食禁忌;b.肠道疾病,如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等;c.其他,如心血管疾病、肝肾衰竭等。

12.肠外营养的概念及并发症

肠外营养(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无法经肠道途径摄取和利用营养物的病人提供营养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结构蛋白的功能。

其并发症:a.置管并发症;b.感染并发症;c.代谢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糖、维生素缺乏等。

13.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普通饮食、软食、半流质饮食和流质饮食),治疗膳食和试验膳食。

14.医院各类基本膳食的适应症

普通膳食适用于消化功能正常的病人和咀嚼功能正常、恢复期的病人;软食适用于低热、手术恢复期、消化性溃疡恢复期、老年病人或有咀嚼障碍者;半流质饮食适用于发热、消化道疾病、手术后恢复期病人和咀嚼不便者;流质饮食适用于发高热、大手术后、急性消化道炎症、咀嚼吞咽困难、垂危病人。

15.高能量膳食适用于结核病、甲亢及恢复期病人;高蛋白膳食适用于营养不良、贫血、癌症、大面积烧伤及感染性病人;无盐膳食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高血压等症状较重者;高纤维膳食适用于便秘、糖尿病、肥胖病人;冷流质膳食适用于扁桃体和某些口咽部手术病人;限酪氨酸、多巴胺膳食适用于因治疗需使用单氨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

16.胆囊造影试验饮食、低碘饮食的特点

17.必需氨基酸是指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蛋白质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八种,婴儿多了一种组氨酸。

18.必须脂肪酸是指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括亚麻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

19.血糖生成指数概念及意义

血糖生成指数(GI)简称血糖指数,指分别摄入某种食物与等量葡萄糖2h 后血浆葡萄糖曲线下面积比,GI=某食物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h血糖曲线下面积×100%。GI是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

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GI高,表明该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血糖浓度波动小。

20.食物的营养价值及评价方法、意义

答: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某食物所含的营养素和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评价方法有两类:a类基于食物成分的评价方法:测定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营养能量指数,食物成分表;b类基于食物其他方面的评价方法:食物利用率和食物抗氧化能力。

意义:a.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提出现有主要食物的营养缺陷,并提出改进方法; b.了解食物在加工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与损失,采取有效措施;

c.指导人们科学选购食物及合理搭配膳食,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1.肥胖及分类、发生原因

答: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导致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分为单纯性肥胖、继发性肥胖和遗传性肥胖三类。

发生原因:a.遗传因素,基因突变、肥胖症家族史等可致肥胖发生;

b.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时,食欲亢进,摄食增加,导致肥胖;

c.饮食生活习惯,膳食不合理,进食能量过多,又缺乏一定的锻炼,可导致肥胖。

22.INQ及其评价标准

答:INQ即营养能量指数,是指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某食物营养素密度(某食物所含营养素/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能量密度(所含能量/能量参考量)。其评价标准是:INQ=1,该食物营养素和能量的供给能力平衡相当;INQ>1,该食物营养素的供给能力高于能量;INQ<1,该食物营养素的供给能力低于能量。

营养学期末复习重点

食品营养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食品营养强化:根据营养需要向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元素,或某些天然食品提供食品营养价值的过程 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必需脂肪酸,膳食纤维) 营养补充剂:正常膳食之外增加的一类为补充膳食不足或特殊需要的制剂,不与食品形成统一整体 第一限制氨基酸:与需要量相比,食品中含量不足的EAA。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对其他氨基酸的利导,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限制氨基酸, 其次为第二、三、四等限制氨基酸 烟酸当量在体内平均60mg色氨酸可转化为1mg烟酸(但转化过程受B2,B6,铁,亮氨酸等因素的影响)烟酸当量(NE)=烟酸(mg)+1/60色氨酸(mg) 中国成人RNI:男性14mgNE/d 叶酸当量:叶酸当量DFE(μg)=膳食叶酸(μg)+1.7×叶酸补充剂(μg) 膳食中叶酸的吸收率为50%,叶酸补充剂生物利用率85%,是纯食物来源叶酸利用率的 1.7倍 中国成人RNI:女性13mgNE/d 膳食调查:通过对特定人群或个人每天各种食物摄入量的调查,计算出每人每天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的摄入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根据受试者当时的劳动消耗、生活环 境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特殊需要,与参考摄入量(DRI)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 摄入的营养素质量及配比是否合理的一种方法。 膳食调查方法:称重法、记账法、24小时回顾法(询问法)、化学分析法、食物频率法。营养调查:运用各种手段准确了解某一人群(以至个体)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用来判定其当前营养状况。包括:膳食调查、生化检查、体格检查。 营养质量指数(INQ):指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 INQ=某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 营养素密度=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推荐供给量 能量密度=所含能量/能量推荐供给量 INQ=1 营养需要达到平衡; INQ>1 营养价值高 INQ<1 营养价值低 RNI:推荐摄入量.传统使用的RDA,是满足某一特定的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RNI=EAR+2SD RNI=1.2EAR 能量RNI=EAR EAR:平均需要量.是满足某一特定的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EAR 是RNI制定的基础。 混溶钙池:人体中几乎99%的钙集中于骨骼和牙齿,1%以结合成游离态存在于软组织中,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称为混溶钙池. 食物的成酸成碱作用:指摄入的食物经过机体代谢成为体液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来源的过程 酸性食品:肉,鱼,蛋等含酸元素Cl S P 碱性食品:蔬菜,水果等含碱元素K Na Ca2 Mg2 峰值骨密度:20岁前为骨生长阶段,其后10余年骨质继续增加,到35~40岁,单位体积内的骨质达到顶峰称峰值骨密度(决定骨质疏松危险性主要因素),之后骨质逐渐流失 代谢水:体内氧化或代谢产生的内源性水。 三大营养素换算公式:食物代谢水产量(g) =0.40*氧化的蛋白质(g)+0.60*氧化的碳水化 合物(g)+1.07*氧化的脂肪(g)

运动营养学总结汇总

1.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 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具体内容: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从预防营养素缺乏和预防慢性疾病两方面来考虑人类的营养需求,提出了良好健康状态的作用的新观念。 四项内容对应的简写和具体概念:1,平均需要量(EAR):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的平均值。2,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RDA,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3,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危害健康。 3.糖的分类及生理功能: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海 藻糖)寡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多糖(糖原淀粉纤维)功能:1,细胞和组织的成分2,提供能量,对维持神经组织功能有重要意义3,节约蛋白质作用4,抗生酮作用5,保肝解毒作用6,增强肠道功能7,作为食品添加剂 4.低聚糖的相关内容: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3-9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分为 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生理功能:1,用作特定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饮食的甜味剂2,促进体内有益菌的生长繁殖:“结肠发酵”3,抗龋齿作用4,具有与膳食纤维类似的功能,如降低血清胆固醇,吸附肠内有毒物质,预防结肠癌等。 5.膳食纤维的分类及生理功能: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果胶,树胶等;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能够维持机体正常消化功能;果胶类易与食物中无机盐结合,而影响无机盐的吸收;木质素具有刺激肠道蠕动,维持机体消化功能的正常。 6.补糖的方法:(1)运动前补糖:大运动量前数日内增加膳食中糖类至总能量的60%-70% (或10克/千克体重);也可采用改良的糖原负荷法(即在比赛前一周逐渐减少运动量,直至赛前一天休息)或在赛前1-4小时补糖1-5克/千克体重(宜采用液态糖);在赛前15分钟或赛前2小时补糖,血糖升高快,补糖效果较佳,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 (2)运动中补糖:每隔30-60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物质,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克/h,多数采用饮用含糖饮料的方法,少量多次;也可补充易消化的含糖食物。(3)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理想的是在运动后即刻,头2小时以及每隔1-2小时连续补糖,运动后6小时以内,肌肉中糖原合成酶活性高,可使肌糖原的恢复达到最大,补糖效果最佳。运动后补糖量为0.75-1.0g/kg,24小时内补糖总量达到9-16g/kg. 7.脂类的功能:体内和体外:体内:1,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2,脂肪 是一种富含能量的营养素3,保护重要器官(缓冲)4,维持体温正常;体外:1,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食物中的脂肪可向人体供应必需脂肪酸3,促进食欲及增加饱腹感 8.必需脂肪酸概念,分类,作用。必需脂肪酸(EFA):人体所必需,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 必需由食物中脂肪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分为亚油酸,亚麻油酸;作用:1,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3,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 9.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表;对血脂的影响:饱和脂肪酸(SFA);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亚油酸,@-亚麻酸;对血脂的影响:1,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2,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3,维持视觉功能,增强视力。5,与婴儿大脑发育关系密切副作用:1,可能加重出血倾向;2,过量DHA可能造成神经过度兴奋3,由于其很容易氧化,会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而脂质过氧化是导致衰老及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公共营养学论文

公共营养学论文 09营养马烨 20090804159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在逐渐进步,我们对于食品的认识也是越来越丰富,功能性食品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概念也逐渐的被我们所认识和关注。 一.功能性食品概念 在我国,功能性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二.我国功能性食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而且也逐渐被消费着关注和青睐。目前,我国功能性食品发展现状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数量较多,企业规模正在增大,虽然我国保健食品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但这一问题正在逐步改善。 2产品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在中国保健品原料中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真菌类、益生菌类、生物活性物质类几种,保健品种类相对丰富。 3新产品开发卓有成效 近几年新产品的数量增长非常迅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数据显示,仅2010年一年,批准的新保健食品数量就达550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低聚果糖、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赤藓糖醇等功能糖(醇)为配料开发的新产品。 4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国家和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政府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加大对保健食品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力度;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研究,或者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使得保健食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5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持续提升 我国功能性食品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在发展迅速的同时,市场需求仍在继续增加。由于肥胖病、亚健康、老年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亚健康状况的增多,使得学者和大众更加关注饮食和健康的关系。现代科学已经搞清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品成分,以及种种疾病的发生与膳食间的关系,使得通过改善膳食条件和发挥食品本身生理调节功能而达到健康的目的成为可能,而人民大众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更希望通过食疗来达到健康的目的,因此对功能性食品的需求持续增加。 6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慢性疾病预防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目标规划中,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的首要目标,新医改方案把预防和控制疾病放在首位。这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并将在这方面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和人力资源的投入,8500亿元中的20%将用于公共健康教育,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将表现在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和保健消费预算的增加。由此可见,国家对保健食品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三.六大问题亟待解决 如前所述,我国的功能性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正是处于这一阶段,使得功能食品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1)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匀:中国保健食品消费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其他地区分布很少。 (2)产品类别集中:产品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节、排毒养颜、健脑益智、减肥、补肾等方面,与目前一些发生率较高的亚健康类疾病相关的保健品很少,大部分还处于研究阶段。 (3)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够。上市公司所占比例较少,企业在资金实力、创新技术和营销模式方面仍然有待改进。 (4)产品质量参次不齐。一些大企业产品质量有保证,但是也有一些企业产品品质有待提高。 (5)国外品牌的挑战。国外品牌保健品强势进入中国市场,本土品牌面临激烈的竞争。 (6)功能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更加科学、严禁的功能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备。 四.功能性食品的发展趋势

营养学期末考试习题

第一章 名词: 3、强化:指向食品中添加营养素(或称营养强化剂)以增加食品营养价值的过程。 4、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5、强化食品:指添加有营养素(或营养强化剂)的食品。 6、功能食品:又称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是指具有一般食品的营养、感官两大功能,又具有调节人体生理节律,增强机体防御功能以及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等的工业化产品。 7、营养是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它也可以说是人体获得并利用其生命运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8、营养素是人体必须有足够的量来保证生长、发育、繁养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 ?六大营养素:CHO、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宏量(常量)营养素:CHO、脂肪、蛋白质 ?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 9、食品的营养密度是指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的所含重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浓度。 10、食品的营养价值通常是指在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 11、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是在满足机体正常需要的基础上,参照饮食习惯和食品是生产供应情况而确定的,稍高于一般需要量的热能及营养素摄入量。 EAR平均需要量: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 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RNI推荐摄入量: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AI适宜摄入量: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指某一生理阶段和性别人群,几乎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平均每日营养素最高摄入量。 12、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改良食品或基因食品。通常是指一种由经基因修饰的生物体生产的,或由该物质本身构成的食品。 填空: 儿童的营养状况,特别是五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是人口素质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群健康状况的最敏感指标! 问答: 为什么说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比植物蛋白质高? 就其质而言,动物蛋白质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更适合人体的需要。 第二章

最新整理食品营养学重点知识讲解

食品: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物: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机体活动最基本物质条件之一。食品是营养物质的载体。从社会角度,食品要能够被特定文化接受。 食品的特点:安全卫生,无毒无害;营养功能:能量、营养素;感官功能:刺激味觉和嗅觉。 营养:“谋求养生”,是指人摄取食物后,在体内消化和吸收和代谢、利用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处于健康状态的总过程。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营养改善措施的一门学科。基础营养(人类营养学,):主要研究各种营养素以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特殊环境条件下的营养过程及对营养素的需要。 医学营养(临床营养学,):主要研究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人体在病理条件下对营养素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措施。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营养主要来自食品,是其他分支的基础。) 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亚健康:是指健康的透支状态,即身体确有种种不适,表现为易疲劳,体力、适应力和应变力衰退,但又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状态。 营养不良或称营养失调,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营养不良包括两种表现: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 合理营养:就是在卫生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食物和配合食物,合理地贮存、加工和烹调食物,使食物中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都能适应人们的生理、生活和劳动的实际需要。营养的核心是“全面、平衡、适量”。 推荐膳食营养供给量(RDA)与膳食参考摄入量(DRI) 推荐膳食营养供给量(RDA):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足够维持不同性别和年龄绝大部分人(98%)的健康。 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 (1)平均需要量(EAR)——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2)推荐摄入量(RNI)——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RNI=EAR+2SD(标准差)若假设:1SD=10%EAR,则RNI=1.2EAR (3)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 入量。AI>EAR AI>RNI AI

公共营养学介绍(精)

《公共营养学》课程简介 课程号(代码): 50404640 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营养学,(C o m m u n i t y Nutrition) 学分:4.0学时: 63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先修课程:基础营养学、医学统计学、健康教育、流行病学、临床医学 基本面向:医学和营养相关专业本科生。 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 Marie A. Boyle, Dianne H. Morris: Community Nutrition in Action, 2th edition, 1999. Krause: Food, nutrition and diet therapy, 9th edition, 1996. Maurice E.shils: Modern Nutrition in Diseases and Health, 8th edition, 1994. 黄承钰主编:《医学营养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葛可佑等主编:《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陈君石、闻之梅主译《现代营养学》,第八版,化学出版社,2004 内容简介:公共营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预防疾病和通过改善人群的饮食习惯以提高其营养状况和健康水平的科学,是营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也是医学营养、预防医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社会性、宏观性和多学科性特点,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讨论、上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公共营养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应用,熟悉公共营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今后从事营养相关、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领域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与国际同领域接轨,从公共营养工作的实践内容和步骤入手,详细介绍如何以人群营养状况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营养问题的措施;阐述人群或社区的营养问题,以及造成和决定这些营养问题的条件;工作重点从个体水平转向群体水平,从微观营养研究转向范围广泛的宏观营养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公共营养工作的基本素质。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课堂讲授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膳食指南与食

营养学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营养学工作心得体会三篇 营养、食品与健康 题目: 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班级:20xx市场营销1班 姓名:梁宏坚 学号:20110416003 任课老师:蔡敏玲 得分: 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学了一个学期的营养学与健康课其实感悟有很多。 健康,就像快乐一样,很难有明确的定义。当我们生病时,渴望能拥有健康;但在健康状况良好时,就忘记它的重要性了。健康的身体应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几乎很少人能够享有这个权利。对如何获得健康,人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觉得运动是最重要的;而有些人觉得,心理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有营养知识的人来说,食物才是影响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一日三餐吃的就是食物,所以食物自然变成影响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如何吃才会健康,一直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比如,朋友善意的忠告,食品工业的广告及医疗职业的无稽之谈,想要从这些言词中分辨出真伪,便需要具备某些基本的知识,而知识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等到我们需要时拿来加以运用。正如老师所说的学校周边的我们常去的奶茶店一样,少去少喝总会对身体有好处。

今日,我们所吃的食物,受到各地的风俗习惯、气候及个人的经济、年龄、性别、宗教信仰、工作性质及其他的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择食物并不完全是基于健康的理由。事实上,不管是在家中或是出外用餐,没有人会故意去伤害自己的健康。无论你是家庭主妇或是家中的一份子,想要引入新的观念或新的食物时,都必须有好的理论及具体的事实来支持。然而,许多没有营养的食物,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四周并影响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种挑战,设法加以克服。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对自己以后健康的生活能 有所帮助。可以为自己安排一个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注意饮食起居的合理安排,正所谓早睡早期精神百倍,合理膳食不要挑食,注意饮食的均衡,通过身体的全面检查,给自己指定相应的食谱,身体虚弱就要注意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摄取量。再就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这个也是很关键的问题,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锻炼是绝对能真强一个人的体制的。主要是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起居、运动都要有规律。心血来潮的健身还不如过猪一样规律的吃了睡,睡了吃的生活。再就是不要偏食,什么都吃一点,不论别人说应该吃的,不该吃的,只要是平常的食物,健康的,我们都要摄取一点。健康的心态是重要的,我们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要学会面对失败和阴霾,要踩在他们身上前进。 营养学心得体会篇二:营养与健康心得体会 学习营养与健康的心得体会

食品营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营养:指人体摄取食物后,在人体消化和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长发育、 组织更新和处于健康状况的总过程 2.营养素: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 等六大类。 3.营养价值:指食物中营养素及能量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4.营养不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 态。 5.DRIs:即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值,包括四 项内容指标:(1)平均需要量EAR:只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2)推荐摄入量RNI:只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3)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指某一生理阶段和性别人群,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都无任何副作用和危险的平均每日营养素最高摄入量。 6.营养科学研究主要内容:(1)基础营养(2)公共营养(3)营养与健康(4)营养与基 因表达(5)食物中活性成分(6)营养与农业(7)食物营养。 第三章第一节能量 1、产能营养素:脂、蛋白质、糖等能产生能量的物质。 生理有效能: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燃烧所能给体内供给的能量值。3大产能营养素的生理有效值:碳水化合物16.8KJ(4kcal),脂肪37.56KJ(9kcal),蛋白质16.74kJ(4kcal)。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热人体单位体表面积或单位体重所消耗的能量。 食物的热效应: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 2、试分析影响不同生理人群能量需要量的主要因素。 (1)体型与机体构成瘦体质量大、肌肉发达者,机体代谢率高; (2)年龄与生理状态:婴幼儿高,孕妇高; (3)性别:女性代谢率低于男性; (4)环境温度寒冷气温下高; (5)应激状态:发热创伤时基础代谢率高; 其中正常人主要由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的热效应,而孕妇、母婴、青少年、刚病愈的机体还包括生长发育的能量消耗。 3、三大产能营养素占人体能量来源的适宜比例是多少? 碳水化合物55%~65%,脂肪20%~30%,蛋白质11%~15%。 4、计算日基础代谢能量消耗的方法有哪些? (1)气体代谢法(2)双标记水法(3)心率监测发(4)活动时间记录法(50要因家算法。 第三章第二节碳水化合物 1、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种类与功能? 分类:单糖、双糖、麦芽糖、淀粉糖。生理功能:(1)提供和储存能量。(2)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3)参与其他营养素的代谢。(4)解毒作用 2、膳食纤维的概念和生理保健功能?(摄食适宜量的膳食纤维可预防那些疾病,如何辩证认识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 膳食纤维主要为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还有一类为木质素,不是多糖类物质,但都是不能被人类的胃肠道中的消化酶所消化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 生理保健功能:1)、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作用2)、改善血糖生成反应3)、改善大肠功能4)膳食纤维的其他功能。

公共营养学考试复习题

简述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过程? 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以机械性消化为主. 食物从食道进入胃后,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学性消 化作用,此时,食物中的蛋白质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参与下)初步 分解,胃内容物变成粥样的食糜状态,小量地多次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推 送。食糜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 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各种营养成分逐渐被分解为简单 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吸收.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已基本 完成,只留下难于消化的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 大肠内无消化作用,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如何评价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主要是从蛋白质含量、被消化吸收程度和被人体利用程度三方面来全面地评价食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是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一般 使用微量凯氏定氮法. 蛋白质消化率 蛋白质消化率,不仅反映了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同时还反 映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 蛋白质利用率 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指标有很多,各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蛋白质被 利用的程度,常用的指标有:1.生物价(BV) 2.蛋白质净利用率3.蛋白 质功效比值 4.氨基酸评分 油脂酸败对营养素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 1中性脂肪分解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一步形成酮和酮酸; 2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过氧化物分解成醛和酮酸,这些产物都有特殊的 臭味,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丢失。 3醛、酮等羧基化合物能是酸败的油脂带有哈喇味。 简述骨质疏松的主要预防措施。 1改善营养补充钙质膳食 2避免过度饮酒和喝咖啡,戒除吸烟等 3适度运动预防骨丢失 5. 乳母膳食中哪些营养素缺乏会影响婴儿营养状况 ? (1)叶酸:叶酸缺乏,易导致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

食品营养学期末复习试题十-西南科技大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 维生素C含量最丰富的水果是(B ) 。 A.柠檬 B.猕猴桃 C.柑桔 D.山楂 2. 下列哪项不是脂肪的生理功能(C ) 。 A. 提供能量 B. 脂溶性维生素载体 C. 预防冠心病 D. 保护器官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D ) 。 A. 咀嚼肌运动产热 B. 食物本身的热能 C.吞咽运动产热 D. 因摄食引起体内能量消耗增加 4. 属于人的半必需氨基酸的是(A ) 。 A. 半胱氨酸 B. 亮氨酸 C. 赖氨酸 D. 蛋氨酸 5. 处于负氮平衡的人群是(C ) 。 A. 正常成年人 B. 青少年 C. 烧伤病人 D. 孕妇 6. 膳食热能的构成一般为,脂肪供给的热能占(B ) 。 A. 70%以上 B. 20-30% C. 10-15% D. 5-10% 7. 低蛋白饮食是指每日膳食中的蛋白质含量为(A ) 。 A. 饮食中几乎不含蛋白质 B. 占全天总热能的10% C.<40% D. <60% 8. 膳食纤维是(D ) 。 A.单糖类物质 B. 双糖类物质 C. 可被消化吸收的多糖 D. 不能被消化吸收的多糖 9. 低盐饮食要求全天钠供给约(C ) 。 A. 500mg B. 1000mg C. 2000mg D. 4000mg 10. 亚油酸是(A ) 。 A. 18碳2稀酸 B. 22碳4稀酸 C. 24碳6稀酸 D. 18碳4稀酸 11. 测定皮下脂肪的常用方法是(B) 。 A. CT B. 皮褶厚度 C. B超 D. X透视 12. 奶类的酪蛋白是复合蛋白质中的(D ) 。 A. 脂蛋白 B. 金属蛋白 C. 糖蛋白 D. 磷蛋白 13. 可用来形成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氨基酸是(A ) 。 A. 苯丙氨酸 B.赖氨酸 C. 精氨酸 D. 组氨酸 14. 典型的混合膳食中蛋白质消化率约为(D ) 。 A.98% B. 96% C.94% D. 92% 15. maillard reaction是因下列氨基酸与糖长期受热的结果(B ) 。 A. 亮氨酸 B.赖氨酸 C. 丝氨酸 D. 脯氨酸 16. 氨基酸的吸收主要以下列方式(C ) 。 A. 单纯扩散 B. 携带者促进之被动扩散 C. 主动运输 D.胞饮作用 17. 减少正常成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血清胆固醇上限值是(C ) 。 A. 150mg/L B. 210 mg/L C. 225 mg/L D. 250 mg/L 18.人体吸收速率最快的糖是(A ) 。 A. 牛乳糖 B. 葡萄糖 C. 果糖 D. 甘露糖 19. 镁的排泄是由( 2 ) 。 A. 粪 B. 尿 C. 汗液 D. 呼吸 20. 能预防蛀牙的氟含量为( D ) 。 A. 4 ppm B. 3 ppm C. 2 ppm D. 1 ppm 21. 与调节酸碱平衡无关的器官是( D ) 。 A. 肺 B. 心脏

营养学 知识总结

营养学知识总结 1.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的方法 a.食物蛋白质含量; b.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包括表观蛋白质的消化率和真蛋白质的消化率; c.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 d.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 2.人体能量消耗的方面 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体力活动(影响人体能量消耗的主要因素),食物热效应(指因摄食而引起的能量额外消耗)三方面。 3.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 a.维持正常视觉功能; b.合成糖蛋白; c.影响正常上皮与分化; d.维持骨骼正常生长; e.防癌作用。 4.钙生理功能 a.构成骨骼和牙齿; b.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活动; c.促进某些酶的活性; d.参与血凝过程。 5.妊娠期营养对母体和胎体的影响 妊娠期营养对母体的影响:a.营养性贫血;b.骨质软化症;c.营养不良性水肿; d.妊娠并发症; e.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难产以及产后出血、感染及母乳不足等问题。 对胎儿的影响:a.低出生体重,b.先天性畸形,c.脑发育受损,d.围生期婴儿死亡率增高,e.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f.巨大儿。 6.膳食模式及分类,我国膳食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改善措施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所占膳食的比重,以及各类食物所能提供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和比例。分为四类:东方膳食模式,西方膳食模式,日本膳食模式和地中海膳食模式。 我国膳食模式存在的问题:a.谷类食物消费偏低,b.蔬菜水果明显摄入不足,c.动物性食物及油脂消费大幅增长,d.奶类和豆类食物摄入不足,e.盐和酱油摄入量偏高。 主要改善措施:a.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制定国家营养改善相关法规;b.发展农业生产、食品加工等的科学指导,为改善营养健康水平发挥作用;c.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倡导平衡膳食,合理调节膳食结构,合理营养,预防疾病。 7.营养评价需要的资料分类:人体测量学资料,生化资料,临床资料和膳食资料。 8.营养性贫血概念及相关营养素 概念:凡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均可使红细胞分化、血红蛋白合成发生障碍,导致外周血液单位体积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范围,称为营养学贫血。 其相关营养素:a.铁缺乏:铁摄入不足,膳食中铁吸收率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丢失增加;b.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摄入量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障碍,需要量增加。 9.脂肪肝概念及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 脂肪肝(FLD):是指脂类(主要是三酰甘油或称中性脂肪)在肝实质细胞内过量聚集,其总量超过常量的1倍或组织学上肝实质脂肪浸润累及超过30%-50%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a.科学调整饮食,达到平衡营养;b.维持正常血脂、血

食品营养学考试重点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谷物为主食,配以动物性食品增进营养,再加上果品的辅助、蔬菜的充实这样一种膳食平衡理论,从而有益健康。 食品营养学:研究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与食品储藏加工以及农业发展等关系,研究食品对人体的影响,或是使人体以最有益于健康的方式来利用食品的科学。 营养:人类从外界摄取食物满足自身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殖和维持健康生活所必须的、且要求有足够量的物质,也称营养成分。 营养价值:特定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其质和量的关系,或食品中所含热能和营养素的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 食品的密度: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的浓度 食物能值:食物彻底燃烧时所测定的能值。 生理能值:每克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分解后为机体共给的净能 基础代谢:人体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包括维持机体的体温调节、血液循环、心跳呼吸活动等)所需要的能量,是机体处于清醒、空腹、静卧状态、周围环境安静和温度适宜、无任何体力活动和紧张的思维活动时消耗的能量。 食物热效应:是人体摄食过程而引起的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摄食后一系列消化、吸收、合成活动即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能量密度:每克食品所含的能量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这几种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不同食物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相互比值各不同,若将不同的食物适当混合在食用,使不同的食物蛋白质之间相对不足的氨基酸相互补偿,使其比值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而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食品营养价值: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其相互比例和热能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并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及其利用 营养质量指数:推荐作为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指标 合理营养:科学合理的使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平衡膳食:能保证供给符合生理状况、劳动田间及生活环境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膳食,应以数量充足、质地良好的不同食品,按照营养学的原则,遵循正确的烹饪方法和膳食制度调配而成。为身体的发育、成长和健康、长寿服务 营养调查:通过膳食调查、实验室检测、体格检查、能量消耗观察,了解个体或群体营养状况的方法 膳食调查:定量了解被调查人群或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营养构成,然后折算出每人每日的平均营养素摄入量,最后对照DRIs评价被调查人群或个体摄取能量和营养素的满足需要的程度 营养缺乏病:指由于长期严重缺乏一种或多种营养素而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相应的临床变形或症状。 营养过剩:热量过剩,即功能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摄入过多,超过了分解的量,在体内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诱发糖尿病、冠心病 膳食纤维:凡是不能被人体内源酶消化吸收的可食用植物细胞、多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物质的总和 第一代功能食品:厂家用某些活性成分的基料加工而成,根据基料推断该产品的功能,缺乏功能性评价和科学性分析 第二代功能食品:经过动物和人体试验,确知其具有调节人体生理节律功能,功能性评价建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期末考试试卷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65题,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A型题(31小题,共分) [1]正常人体脂肪含量大约占体重的 A、10-20% B、5-10% C、20-30% D、30-35% E、20-25% [2]引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是 A、罐头食 B、剩粮食饭、凉糕 C、奶及奶制 D、家庭自制豆制品 E、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3]维生素B1的主要功能是以辅酶形式参与 A、蛋白质代谢 B、脂肪代谢 C、赖氨酸代谢 D、糖代谢 E、钙代谢 [4]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糖是 A、葡萄糖 B、纤维素 C、淀粉 D、糊精 E、麦芽糖 [5]脂肪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增加,对脂肪酸败有如下影响 A、抑制 B、减速 C、增进 D、延缓 E、无影响 [6]以下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食物脂肪的消化率与熔点有关 B、所有植物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的含量都高于动物脂肪 C、一般成人的脂肪供应应占膳食总热量的20%~25% D、一般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的 脂肪营养价值高 E、必需脂肪酸的最好来源是植 物油类 [7]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形成与下 列因素有关,除了 A、食物存放温度的高低 B、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C、受葡萄球菌污染的程度 D、食物中淀粉的含量 E、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8]巴氏消毒法的温度范围为 A、75~95℃ B、63~95℃ C、60~80℃ D、65~85℃ E、60~95℃ [9]食物储存中,酸度升高、产气、 带有甜味、有醇类气味,此种反 应为 A、油脂酸败 B、蛋白质分解 C、碳水化合物分解 D、美拉德反应 E、醇类发酵 [10]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______ A、15%~20% B、50%~60% C、10~15% D、? 35%~40% [11]表明食品被粪便近期污染的 指示菌是 A、埃希茵属 B、柠檬酸杆菌属 C、肠杆菌属 D、克雷伯菌属 E、黄杆菌属 [12]正常成年人膳食中碳水化合 物提供热量占每日摄人总热量 的适宜百分比是 A、60-70% B、50-60% C、40-50% D、55-60% E、80-90% [13]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烟酸的 氨基酸为 A、赖氨酸 B、亮氨酸 C、色氨酸 D、胱氨酸 E、丝氨酸 [14]防止N-亚硝基化合物危害, 何种措施是错误 A、防霉 B、阻断合成 C、制定限量标准 D、作物施用钾肥 E、作物施用钼肥 [15]40cm2肌肉有6个以上囊尾 蚴的畜肉,应予 A、冷冻处理 B、高温处理 C、盐腌处 D、辐射处理 E、销毁 [16]杂醇油是在制酒过程中何种 物质分解而成 A、蛋白质、氨基酸 B、果胶、木质素 C、糠麸 D、淀粉 E、油脂 [17]烟酸理化性质的特点为 A、酸性条件易破坏 B、碱性条件易破坏 C、遇光易破坏 D、加热及烹调加工损失小 E、高压下120℃,20分钟易破 坏 [18]与影响钙吸收无关的因素是 A、草酸盐 B、植酸盐 C、脂肪消化不良 D、膳食纤维 E、胆固醇 [19]患者自觉乏力,急躁,记忆 力减退,抑郁,失眠,并有恶心、

运动营养学总结

1. 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 2.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具体内容:在“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 )”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它从预防营养素缺乏和预防慢性疾病两 方面来考虑人类的营养需求,提出了良好健康状态的作用的新观念。四项内容对应的简写和具体概念: 1,平均需要量(EAR):指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的平均值。2,推荐摄入量(RNI):相当于RDA,指满 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3,适宜摄入量(AI ):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对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这个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不至于危害健康。 3. 糖的分类及生理功能: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海 藻糖)寡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多糖(糖原淀粉纤维)功能:1,细胞和组织的成分2,提供能量,对维持神经组织功能有重要意义3,节约蛋白质作用4,抗生酮作用5,保肝解毒作用6,增强肠道功能7,作为食品添加剂 4. 低聚糖的相关内容: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3-9 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分为 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生理功能:1,用作特定人群(如肥胖,糖尿 病患者)饮食的甜味剂2,促进体内有益菌的生长繁殖:“结肠发酵” 3,抗龋齿作用4,具有与膳食纤维类似的功能,如降低血清胆固醇,吸附肠内有毒物质,预防结肠癌等。 5. 膳食纤维的分类及生理功能: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果胶,树胶等;纤维素作为植物的骨 架,能够维持机体正常消化功能;果胶类易与食物中无机盐结合,而影响无机盐的吸收;木质素具有刺激肠道蠕动,维持机体消化功能的正常。 6. 补糖的方法:(1)运动前补糖:大运动量前数日内增加膳食中糖类至总能量的60%-70% (或10 克/千克体重);也可采用改良的糖原负荷法(即在比赛前一周逐渐减少运动量,直至赛前一天休息)或在赛前1-4 小时补糖1-5 克/千克体重(宜采用液态糖);在赛前15 分钟或赛前2 小时补糖,血糖升高快,补糖效果较佳,有利于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 (2)运动中补糖:每隔30-60 分钟补充含糖饮料或容易吸收的含糖物质,补糖量一般不大于60克/h,多数采用饮用含糖饮料的方法,少量多次;也可补充易消化的含糖食物。(3)运动后补糖时间越早越好。理想的是在运动后即刻,头2小时以及每隔1-2小时连续补糖,运动后6小时以内,肌肉中糖原合成酶活性高,可使肌糖原的恢复达到最大,补糖效果最佳。运动后补糖量为 0.75-1.0g/kg,24 小时内补糖总量达到9-16g/kg. 7. 脂类的功能:体内和体外:体内:1,脂肪是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2,脂肪 是一种富含能量的营养素3,保护重要器官(缓冲)4,维持体温正常;体外:1,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2,食物中的脂肪可向人体供应必需脂肪酸3,促进食欲及增加饱腹感 8. 必需脂肪酸概念,分类,作用。必需脂肪酸(EFA):人体所必需,在体内不能自行合成, 必需由食物中脂肪供给,故称为必需脂肪酸。分为亚油酸,亚麻油酸;作用:1,维持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3,前列腺素合成的前体 9. 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表;对血脂的影响:饱和脂肪酸(SFA);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A);二十碳五烯酸(EPA);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亚油酸,@-亚麻酸;对血脂的影响:1,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2,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3,维持视觉功能,增强视力。5,与婴儿大脑发育关系密切副作用:1,可能加重出血倾向;2,过量DHA 可能造成神经过度兴奋3, 由于其很容易氧化,会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而脂质过氧化是导致衰老及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 10. 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影响: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健康1,有升高LDL-C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降低HDL-C;2,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3,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比SF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