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1)(精)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1)(精)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1)(精)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

合征(1)

目的了解体质指数(BMI)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队列研究的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4251名(男2003名,女2248名)。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会议报告(NCEP-ATPⅢ)亚裔标准诊断MS,依据BMI 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后,分性别计算各组MS患病率及OR值。结果 4251名对

象的MS患病率为1266%(男性769%,女性1708%,P<0001)。男性随BMI升

高MS患病率由258%增至1254%,女性MS患病率由633%增至3050%,趋势检验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为2071~2499kg/m2相对于BMI为1850~2070kg/m2的男性患MS的OR值(BMI)分别为223(2071~2216kg/m2),330(2217~2349kg/m2),619(2350~2499kg/m2);女性OR值分别为193,397,777。去除腰围重新定义MS进入模型计算OR值,得出男性为227,346,517;女性为139,236,259,所有OR值都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居住

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和总胆固醇,趋势检验P<0001。结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中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同样较高;腰围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可能比体质指数更密切。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体质指数;腰围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BMI).Methods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project of the multipl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prevention cohort study in Jiangsu province,in which 4251(male 2003,female 2248) were selected into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including criteria.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Asian criteria was used to define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o compute the prevalence and or of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BMI.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12.66%(male 7.69%,female 17.08%) in 4251

subjects.With the BMI raised,the prevalence in male increased from 2.58% to 12.54%,and from 6.33% to 30.50% in female,P<0.001 in trend test.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fter controlling the factors of age,smoke,alcohol,habitation,education,marriage,income

and total cholesterol,showed the or for the metabolic syndrome was 2.23 in men with BMI 20.71~22.16kg/m2,3.30 for men with BMI 22.17~23.49kg/m2 and 6.19 for men with BMI 23.50~24.99kg/m2 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men with BMI 18.50~20.70kg/m2.The corresponding ORs in women were 1.93,3.97 and 7.77.Do the same after Removing WC.The ORs for men was 2.27,3.46 and 5.17,the ORs for women was 1.39,2.36 and 2.59,P value for trend test was P<0.001.Conclusion There was also a high prevalence of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WC may has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than BMI.

Key words: metabolic syndrome;obesity;body mass index;waist circumference

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多种定义中,WHO标准〔1〕是建立在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会议报告(NECP-ATPⅢ)〔2〕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3〕等标准则以腹型肥胖(腰围)为主条件。各MS定义对肥胖采用的标准不一,其中WHO标准和中国糖尿病学会(CDS)〔4〕均选择了体质指数(BMI)作为指标。但有研究发现,一些人BMI 虽然只是轻度超重,但几乎所有的代谢指标均出现异常,使其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5〕;且在临床诊断或人群筛选时,与肥胖患者相比,会因为个体BMI正常而忽视其可能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MS危险性,因而未能注意到潜在的健康威胁。因此,我们根据WHO肥胖诊断标准〔6〕选择BMI正常(1852~250kg/m2)的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人群的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研究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队列研究,根据基线调查〔7〕的身高、体重资料计算BMI,排除孕妇、

BMI<1850kg/m2或≥250kg/m2以及缺失身高、体重资料的对象,共有4251(男2003名,女2248名)被纳入研究对象(BMI1850~2499kg/m2)。

12 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并采集血样。按照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统一设计调查表进行调查。

13 人体测量与血样分析人体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WC),并计算BMI(体重/身高2);采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间隔30s测量3次取平均值为血压结果。研究对象求空腹12h以上抽静脉血,标本及时离心并低温保存。实验室检查均在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检测血糖(GLU)、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等。

14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NCEP-ATPⅢ亚裔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2〕。

15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属于正态分布的用±s表示;运用χ2检验作线性趋势检验。将BMI分为4组(Q1~Q4),分别计算各组MS患病率;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MI与MS的关系,以第1组BMI(1850~2070kg/m2)为对照估计其他各组的OR值,并作趋势检验。进入模型的其他变量包括年龄和总胆固醇,按照实际数讲行调整;吸烟、饮酒、居住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分类变量进行调整。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4251名(男2003名,女2248名)研究对象的BMI范围值为1850~2499kg/m2(男为2197kg/m2,女为2215kg/m2,P=066),见表1。

作者:刘仕俊,郭志荣,胡晓抒,武鸣,康国栋,陈冯梅,周慧【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体质指数;腰围摘目的了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表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略)

22 不同BMI组别男女MS患病率 4251名研究对象MS患病率为1266%(男性为769%,女性为1708%,P<0001)。将BMI分为4组,男性第1组(1550~2070kg/m2)MS患病率为258%,第2组(2071~2216kg/m2)为538%,第3组(2217~2349kg/m2)为854%,第4组(2350~2499kg/m2)为1524%;女性依次为633%,1038%,1937%,3050%,趋势检验P<0001。男性与女性比较,各个组MS患病率均低于女性。

23 不同BMI组别MS组分的患病率(标准差) 将BMI分为4组(Q1~Q4),伴有MS组分异常(高腰围、高血压、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的个体随BMI增加而增加;其中高腰围和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患病率均表观出女性高于男性;高血糖患病率未呈现随BMI升高的趋势,趋势检验P>005,见表2。

24 BMI四分后男女各组MS患病危险比将BMI四分,以分类变量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将第1组(Q1)作为参照组,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居住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总胆固醇后,分男女计算其他组(Q2、Q3、Q4)MS的OR值。结果显示,随BMI的升高,各组OR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去除腰围(WC)后,根据NCEP-ATPⅢ剩下的4个组分重新定义MS(合并3或4项异常),按照原方法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第3、4组O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OR值大小较原先都有所下降,且女性较男性明显,见表3。

表2 BMI分组后组内MS各组分患病率(略)

注:趋势检验,* P<0001; ()为标准差

表3 不同性别组代谢综合征患病危险比(略)

注:WC( ):MS定义中包含腰围,WC(-):MS定义中去除腰围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BMI正常范围内,同样存在多代谢异常和MS,其患病率随BMI升高而升高;较高BMI个体相对于较低者,患MS的危险增加;女性MS患病率高于男性。在MS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胰岛素抵抗曾被认为是其病理生理基础,但随着对MS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肥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有研究发现,BMI正常的个体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和各种代谢异常,如Ruderman〔8〕等提出了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MONW)的概念。本研究发现,BMI正常人群,其MS 患病率随BMI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这与有关高血压、糖尿病等研究结果一致〔9〕。研究结果还显示,女性MS患病率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因为相同BMI值的女性的体脂含量一般大于男性〔10〕;或是因为采用NCEP-ATPⅢ亚裔标准造成女性腰围异常率高于男性。已有研究证实,中国成年人腹型肥胖合理的腰围切点为男性85cm、女性80cm〔1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BMI的升高,男女性MS的OR逐渐增大,说明尽管BMI正常,但BMI较高的个体同样具有MS增加的危险性。有研究认为,这可归因于个体遗传因素或肌体脂肪分布的异常〔12〕,如MONW患者虽具有正常的BMI,但因为存在腹型肥胖或高脂肪含量等原因而导致多代谢异常与MS的发生〔13〕。由于腰围与BMI高度相关,为此剔除腰围重新定义MS,发现BMI较高组OR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但值的大小较原来有所降低。胡晓抒〔14〕等报道,腰围在表示代谢性健康风险方面比BMI更有效。徐卫民〔15〕等也发现,腰围较BMI更适宜表达对糖耐量减低的危险性。Kragelund报告〔16〕认为,目前用BMI测量肥胖的方法已经过时,该方法会导致对肥胖流行严重程度的低估。因此,注意BMI正常人群由于腹部肥胖而可能增加的MS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Alberti KG,Zimmet PZ.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provisional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Diabet Med,1998,15:539-53.

〔2〕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Adult Treatmeot Panel Ⅲ)[J].JAMA,2001,19:2486-2497.

〔3〕 Holt RI.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re-defines the metabolic syndrome[J].Diabetes,obesity & metabolism,2005,5:618-620.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MS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关于MS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

〔5〕 Despres JP.Lemieux I.Prud'homme D.Treatment of obesity:need to focus on high risk abdominally obese patients[J].BMJ,2001,322:716-720.

〔6〕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Geneva,2000:894.

〔7〕胡晓抒,郭志荣,周惠,等.江苏省35~74岁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9):751-756.

〔8〕 Ruderman NB,Schneider SH,Berchtold P.The ‘metabolically-obese,’normal-weight individual[J].Am J Clin Nutr,1981,34:1617-1621.

〔9〕 Willett WC,Dietz WH,Colditz GA.Primary care:guidelines

for healthy weight[J].N Engl J Med,1999,341:427-434.

〔10〕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11〕翟屹,赵文华,周北凡,等.中国成年人中心性肥胖腰围切点值得进一步验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560-565.

〔12〕 St-Onge MP,Janssen I,Heymsfield SB.Metabolic syndrome in normal-weight Americans:new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ally obese,normal-weight individual[J].Diabetes care,2004,27(9):2222-2228.

〔13〕 Karelis AD,St Pierre DH,Conus F,et al.Metabolic and body composition factors in subgroups of obesity:what do we know?[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4,89:2569-2575.

作者:刘仕俊,郭志荣,胡晓抒,武鸣,康国栋,陈冯梅,周慧【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体质指数;腰围摘目的了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14〕胡晓抒,郭志荣,武鸣,等.体重指数、腰围与代谢性健康风险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67-970.

〔15〕徐卫民,朱晓霞,金行一,等.不同体重与腰围与糖耐量低减患病率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505-506.

〔16〕 Kragelund C,Omland T.A farewell to body-mass index [J].Lancet,2005,366:1580-1591.

临床知识点

2016山东事业单位医疗卫生临床知识点:常见心血管药物 用药指导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代表药物:卡托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依那普利 【要点】 1.与对乙酰氨基酚、美洛昔康等非甾体抗炎药合用,降压作用减弱;与螺内酯、氨苯蝶啶合用易引起高血钾。 2.不良反应常见刺激性干咳,于用药初期出现,用药一段时间可消失,可耐受者无需停药;可致高血钾;用药初期,可引起暂时性肾功能恶化;血管性水肿罕见但有致命危险。 3.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过敏者禁用。 4.卡托普利吸收受胃中食物影响,宜餐前1小时服药。 (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s) 代表药物:缬沙坦、坎地沙坦酯、厄贝沙坦 【要点】 同ACEI(妊娠及哺乳期禁用;肝功能损害用低剂量;很少引起咳嗽) (三)钙离子拮抗剂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 【要点】 二氢吡啶类: 1.严重心脏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膜狭窄、过敏禁用。 2.可引起脸红、头晕头痛、踝部水肿、面部潮红、一过性低血压,多不需停药;亦可引起齿龈增生、便秘、鼻塞等。 3.由血管硬化弹性减低引起的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老年人居多)疗效最好。 非二氢吡啶类: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安装起搏器禁用。 2.常见不良反应:浮肿、头痛头晕;可引起齿龈增生、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致便秘。 3.避免使用增加心率的药物(例如减充血药去甲肾上腺素、伪麻黄碱和苯丙醇胺)。这些药物通常可在非处方的咳嗽感冒药出现。 (四)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α、β受体阻滞剂) 【要点】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包括:(1)腹部肥胖或超重,(2)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TG)血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下,(3)高血压及(4)胰岛素抗性及/或葡萄糖耐量异常。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促血栓状态(纤维蛋白原增高和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增高。这些成分聚集出现在同一个体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为增加。 1988年Reaven注意到脂质异常、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常汇集一起,提出了“X-综合征,X-Syndrome”的概念,并把胰岛素抗性作为X综合征的主要特点。鉴于本综合征与多种代谢相关疾病有密切的联系,1997年Zimmet等主张将其命名为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工作定义,随后6年来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 Ⅲ)、欧洲胰岛素抵抗工作组(EGIR)和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等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适用目的,对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各有不同,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也提出了中国人的工作定义即CDS标准(见附表1~3)。这些定义各有特点及其实际意义,如WHO的定义精确,诊断率高,但是需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IR)及确定背景人群,临床应用中有一定难度,ATP Ⅲ定义简单易行、经济实用。WHO和EGIR的定义偏重于基础研究,NCEP ATP Ⅲ和AACE的定义偏重于临床应用。这些定义的差别造成了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的混淆(特别是在比较不同研究资料时),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代谢综合征定义。 基于上述原因,2005年4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综合了来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学、心血管病学、血脂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和代谢病学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新的代谢综合征工作定义,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全球统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导致糖尿病(DM)!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其集簇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IR)有关"目前已成为心内科和糖尿病(DM)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外至今对它的认识争议颇多。本文就MS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对IR认识方面的进展作简要介绍。 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临床医师几乎在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久就认识到,2型DM和肥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IR)"1988年,Reaven等[1]通过胰岛素敏感试验,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也存在IR,于是将IR/高胰岛素血症伴随存在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低的集结状况称为X综合征(SyndromeX),并注意到它所致CVD的危险性"Framingham研究认识到高血压!血脂异常!糖耐量低减和吸烟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子[2];IR和高胰岛素血症都与这些危险因子相关,很可能是它们的共同病根,由此改称为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IRMS)"但IR是否是这些代谢异常聚集的唯一或者根本的机制,尚存争论,目前多采用更接近临床的命名)))代谢综合征(MS)[3]"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1)(精)

体质指数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 合征(1) 目的了解体质指数(BMI)正常人群多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防治队列研究的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4251名(男2003名,女2248名)。采用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会议报告(NCEP-ATPⅢ)亚裔标准诊断MS,依据BMI 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后,分性别计算各组MS患病率及OR值。结果 4251名对 象的MS患病率为1266%(男性769%,女性1708%,P<0001)。男性随BMI升 高MS患病率由258%增至1254%,女性MS患病率由633%增至3050%,趋势检验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为2071~2499kg/m2相对于BMI为1850~2070kg/m2的男性患MS的OR值(BMI)分别为223(2071~2216kg/m2),330(2217~2349kg/m2),619(2350~2499kg/m2);女性OR值分别为193,397,777。去除腰围重新定义MS进入模型计算OR值,得出男性为227,346,517;女性为139,236,259,所有OR值都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居住 地、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人均收入水平和总胆固醇,趋势检验P<0001。结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中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同样较高;腰围与代谢综合征的关联可能比体质指数更密切。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肥胖;体质指数;腰围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multi-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people with normal body mass index(BMI).Methods Subjects were recruited from the project of the multiple metabolic disorder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prevention cohort study in Jiangsu province,in which 4251(male 2003,female 2248) were selected into this study according to the including criteria.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Asian criteria was used to define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d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to compute the prevalence and or of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BMI.Results The total preval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was 12.66%(male 7.69%,female 17.08%) in 4251 subjects.With the BMI raised,the prevalence in male increased from 2.58% to 12.54%,and from 6.33% to 30.50% in female,P<0.001 in trend test.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after controlling the factors of age,smoke,alcohol,habitation,education,marriage,income

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专家论坛?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No.2009BAI80B04);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No.7082082);国家973计划项目(No.209CB523004)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通讯作者:刘喜明,Email:lxmhos@yahoo.com.cn 中医研究代谢综合征存在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与阐释 刘喜明 【摘要】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针对MS的中医研究现状,提出MS目前存在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分布、证候、中医药干预和疗效评价等六大关键科学问题,并逐一剖析,认为MS的病名当属“肥满”,病机为“中满内热”和“中满脾虚”,病位以脾胃为主,其次为肠道肝胆,最后涉及心肾。MS的研究首先要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掌握MS的病因病机、症状分布和证候特征,开展药物筛选并结合临床进行多中心干预,规范研究方法,同时建立MS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中医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代谢综合征(MS)正在全球流行和肆疟,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MS患病率为16.5%,年龄标化后,MS的患病率,男女分别为10.0%和 23.3%[1-2] ,MS以腹部脂肪分布异常为主,并伴有脂肪、糖、蛋白质等代谢异常,属于系统性/整体性失调,这与中医整体观念相吻合,可以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但前提是建立在准确认识和正确理解以及系统研究MS的基础上,而目前中医研究MS还存在许多关键科学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针对MS的研究现状,笔者提出六个关键科学问题并进行了客观分析。 一、病名问题 代谢综合征(MS)是一个近年来西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的西医病名,严格来说,MS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个综合征,尽管西医对MS还存在许多争议,对MS的诊断标准争论不休,但MS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中医没有MS的病名,但中医学对MS如何进行归类,病名如何命名,是临床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因为这牵涉到中医病历书写和中医诊断的实际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如用“气虚”“痰浊”“肥胖”“眩晕”“消瘅”“消渴”“心悸”“胸痹”等命名MS极为模糊,也不准确。 1.按照体型归属于中医“膏人”:枟灵枢?卫气失常枠把肥胖人体分为三类,其中的膏人类似MS,枟灵枢?卫气失常枠篇中“人有脂,有膏,有肉。……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膏人的特点 有三:即“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枟说文解 字枠“膏,肥也”。丹波元简枟灵枢识?九针十二原枠“腴者,脐下腹也”,也就是在脐以下小腹以上的部位。可见,膏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体丰腴,肚腹硕大,纵腹垂腴,腹部凸出高过胸(腹部增大超过胸部的下垂线),皮肤松弛,质地绵软,弹性减弱,肌肉不坚实。膏人当属脂肪之肥,也就是脂肪增多,其脂肪主要沉积于腹部为主,并且腹部有下垂现象,故“纵腹垂腴”;“皮缓”即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皮肤与肌肉连接不紧密有分离的感觉;“肉不坚”指肉之质地按之不够坚实,缺乏块状肌肉感,与皮缓一致。这种“堆金积玉,腹若悬箕,大腹便便,腹大硕满”的特征与MS的腹型肥胖基本相同 [3] 。 2.按照特征归属于“肥满”:笔者在2008年12月受邀在“韩国肥满学会”作学术报告,韩国的大韩医师学会下属有一个“韩国肥满学会”,“肥满”二字即来源于此。“肥满”具有浓厚的中医学特点和腹型肥胖的特征,作为MS对应的中医病名准确而贴切。“肥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肥指的是脂肪增多,而非胖以骨骼增大增粗或肌肉增多为主;第二,“满”指的是腹部脂肪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才达到满的程度;第三,“肥”和“满”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就专门指腹型肥胖,作为MS专有的疾病病名具有排他性,是独一无二的,符合国际疾病命名要求。 3.肥胖的区别: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说“肥,含脂肪多”,“胖,脂肪多,肉多”,说明肥和胖是有区别的,由于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肥胖”,原则上应该分为“肥人”和“胖人”,但“肥胖”并不能体现MS的腹型肥胖特征,而且肥胖有多种类型,不具有排他 万方数据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44卷第1期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V01.44,No.12010年2月JOURNALOFHARBINMEDICALUNIVERSITYFeb.,201095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吴南楠1’2,李强h (1.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1;2.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1100)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905(2010)01-0095一04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以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合并出现为其主要特点,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为共同病理生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MS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临床和公共卫生共同面临的危机,其发病率已达到流行病的规模。由于MS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并逐年增长,且与众多的临床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密切相关,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专家及学者关注。 目前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它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超重和内脏型肥胖是引起血脂紊乱、高血压和高血糖的基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环节。 1IR 胰岛素在体内有多方面作用,包括促进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葡萄糖利用和能量生成、抑制脂肪分解,加强细胞增殖和分化、保护细胞功能。此外,胰岛素还有抑制脂肪酶抗脂解作用。目前还证明胰岛素有抑制黏附分子、单核细胞化学吸引的表达和NF.KB的激活等抗炎症和抗动脉粥样化作用‘¨。 胰岛素作用的细胞生物学基础是通过胰岛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即通过与靶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实施的。胰岛素受体不仅存在于肌肉、肝脏及脂肪细胞,近年来发现在胰岛的两类主要细胞B和Ot细胞上均存在胰岛素受体【2J。胰岛素受体 [收稿日期]2009—02—25 [基金项目j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课题(GA07C303107);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课题(2007AA3CS084) [作者简介]吴南楠(1982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数目及功能发生异常,都将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导致IR旧J。所谓IR是指机体组织或靶细胞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或反应性降低,因而正常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物效应。绝大多数MS均伴有IR。IR是MS病理、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机体IR在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主要表现为胰岛素促进骨骼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并加以利用或储存的能力减弱;在肝脏则表现为抑制肝糖原输出的能力减弱旧o;13、仅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发生障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合成,所以“胰岛细胞自身抵抗”可能成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胰高糖素分泌异常、胰岛B细胞代偿增生不良、凋亡增加的重要原因¨1。 2肥胖 许多MS患者都存在肥胖、营养过剩、贮脂过多等异常。目前,学者普遍认为,肥胖作为MS的主要始发因素,可诱导机体IR的发生,继而诱导机体葡萄糖耐受不良、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症状的出现HJ。 内脏型肥胖较皮下脂肪增多更容易发生MS,此与内脏脂肪的代谢及解剖特点有关。腹腔内脏脂肪细胞对甘油三酯的摄取是皮下脂肪细胞的1.5倍,内脏脂肪比皮下脂肪有更高的脂肪分解速率。内脏脂肪形成后,肥大的脂肪细胞脂解增强,大量脂解产物.游离脂肪酸(FFA)和甘油三酯进入肝脏。多方面影响机体物质代谢,增加MS各组分的患病风险。主要作用机制是【3J:①肝脏内FFA氧化增加,抑制肝糖原利用,并下凋肝脏的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结合,形成肝胰岛素抵抗;同时,血循环中FFA的升高,使肌肉中FFA氧化增加,通过葡萄糖.脂肪酸循环,使葡萄糖氧化利用减少,形成外周胰岛素抵抗。 ②FFA和甘油三酯进入肝脏,提供充分的糖异生原料,使肝糖原输出增加。③FFA是甘油三酯合成的原料,肝内甘油三酯及其有关脂蛋白如极低密度脂 万方数据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hydrogenase type 1in differenti ating omental human preadi pocytes:from de activation to generation of cortis ol.Endocr Res,2002,28:449 461.17 Davani B,Khan A,Hult M,et al.Type 111beta hydroxysteroid dehydro genase mediates glucocorticoid acti vition and insulin release in pancreat ic islets.J Biol Chem,2000,275:34841 34844. 18 Anderws RC,Rooyackers O,Wal ker BR,et al.Effec ts of the 11 hydrox ysteroid dehydrogenase gene inhi bitor carbenoxolone on ins ulin sensi ti vi ty in men wi th type 2diabetes.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285 291. 19 Alberts P,Nilss on C,Selen G,e t al.Selecti ve i nhibi ti on of 11beta hy 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i mproves hepatic ins ulin sensi ti vity in hyperglycemic mice strai ns.Endocri nology,2003,144:4755 4762.20 M asuzaki H,Yamamoto H,Kenyon CJ,et al.Trans genic a mpli fication of glucocorticoid acti on i n adipose tiss ue causes high blood press ure in mice.J Cli n Invest,2003,112:83 93. (收稿日期:2004 06 23) 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 李东晓综述 迟家敏审校 摘要 过去一直认为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肾脏而引起相应的病变。近期许多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许多成分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症、冠心病及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并已成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二者关系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将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作一综述,以评价高尿酸血症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近年来,高尿酸血 症的患病率迅速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患病率也在上升,1998年对上海2037名人群研究发现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4.2%,女性为7.1%,群体患病率为10.1%。近期许多研究均表明,高尿酸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许多成分如肥胖、血脂异 常、高血压、冠心病及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1] ,以下分别就其关系进行讨论。1 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早在50余年前就有文献报道血尿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大量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均显示尿酸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子。在高尿酸血症人群中,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尿酸正常人群;由于高尿酸血症还多合并血脂代谢异常,它们合并存在必然更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一些研究结果说明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如尿酸可导致血小板的破坏及增加血小板粘性;另外,尿酸在自由基的形成和氧化应激方面也起作用[2],而确切的机制尚待进一步证实。Bickel 等[3]对1017例血管造影术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的尿 酸及传统的危险因子进行检查并随访,证实尿酸水平升高是整体死亡率的一个独立、显著的阳性相关因素,因此尿酸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病死率的独立预警因子。另有研究发现,妇女绝经期后给予激素替代治疗(HRT)的同时也降低了血尿酸浓度,说明HRT 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中,降低血尿酸浓度起到了部分作用,但机制尚不清楚[4]。2 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 高尿酸血症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增加,有报道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为尿酸水平正常患者的3~5倍。最近的一项氯沙坦高血压患者生存研究(LIFE)比较科素亚和阿替洛尔治疗组终点事件(中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在高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患者中,降低血尿酸水平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认为科素亚治疗组可降低29%的危险是归于两 组不同的血尿酸水平[5] 。另有研究证实:在超重的高血压患者中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和低热量饮食,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可使血尿酸水平下降,说明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对高尿酸血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6]。 Feig 等[7]对125例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儿进行研

第三章 食疗与代谢综合征

第三章食疗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肥胖(超重) ●高血压 ●高血糖 ●血脂紊乱 ●“狼狈为奸” ●任何3个或全部 ●富贵病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体重过低 <18.5 正常范围 18.5-23.9 超重 24 肥胖 28 腰臀比 < 0.9 < 0.85 代谢(异常)综合征,又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种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病紧密联系的疾病状态。 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紊乱被称为死亡四重奏,患者可因心脑血管事件突发死亡。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糖尿病患病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 动脉粥样硬化:指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脂肪斑块,这些脂肪斑块主要由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构成。 肥胖症导致的健康问题: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碳水化合物与代谢综合征

谷类:安全、经济的能源。 主食(细):大米、小麦; 附加食(粗): 玉米、小米、高粱、豆类、薯类。 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出发,控制粮食碾磨的精细程度非常关键。以面包为例,白面包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为70,但掺入75%~80%大麦粒的面包为34,所以,提倡用粗制粉或带碎谷粒制成的面包代替精白面包(高低搭配)。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 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一项有效指标,它是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百分比值。 是一个比较而言的数值,反映了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通常把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 一般而言,食物血糖生成指数>70为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率高,葡萄糖释放快,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食物血糖生成指数<55为低食物血糖生成指数食物,它们在胃肠中停留时间长,吸收率低,葡萄糖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的峰值低,下降速度慢。 未经深加工的食物升糖指数通常较低。比如全谷物制品的GI值就比白面粉和大米这种精加工的食物要低。水果的升糖指数也比果汁要低,无论是不是鲜榨的。 食物的形态 -- 越好消化的食物GI越高。因为容易消化就表明糖类越快进入血液,自然升糖速度就快。所以烹饪方法和食物形态也可以判断一种食品的升糖指数。 所以一碗白粥的GI 比白米饭要高,糖前和糖尿病人在消化能力正常的情况下,是不应当为了“养胃”去吃一些太好消化的食品比如白粥,土豆泥,米糊,麦糊等等。而尽量吃些复合的杂豆主食,八宝粥(不加糖)等等颗粒感强一点的食品。 碳水化合物与代谢综合征 由于复合食品通常会降低人体对糖类的吸收速度,从而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也就是降低GI值。所以糖尿病人尽量吃复合的食物而不要单独吃高升糖指数的食物,比如米饭要配蔬菜和蛋白质一同食用,单独啃一个白馒头是很不明智的。 同样食材的食物,它烹饪方法,食用温度,以及进食顺序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食物的升糖指数。所以一般表格给出的升糖指数,只能代表空腹单独食用这种食物(通常会给出烹饪方法)的升糖指数,而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以多种代谢异常发生在同一个体为特点的综合征。如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肥胖或超重、高尿酸血症等等。 二、诊断标准 (1)向心性肥胖(central obesity):男性腰围:欧洲≥94 cm,南美和中国≥90 cm;女性腰围:欧洲≥80 cm,南美和中国≥80 cm。 (2)血压升高(high blood pressure):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 (3)血糖增加(elevated blood sugar):空腹血糖≥100mg/dl(5.6 mmol/L) (4)低水平的HDL(low HDL):男性<40 mg/dL (1.03 mmol/L),女性<50 mg/dL (1.29 mmol/L) (5)甘油三酯增高(elevated triglycerides levels):甘油三酯> 150 mg/dL(1.7 mmol/L)。第二节代谢综合征的病因 一、年龄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40岁以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二、超重或肥胖 超重或肥胖引起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1)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异常沉积。(2)伴随着脂肪沉积在肝脏、肌肉和胰岛组织,脂肪组织分泌大量活性信号分子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游离脂肪酸以及脂肪组织的活性巨噬细胞。 三、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四、疾病因素 有糖尿病史(2型糖尿病史,孕期糖尿病史)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增加。高血压既是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也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疾病均可能成为代谢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 五、遗传因素 代谢综合征各成分的遗传度显示,中心性肥胖为25%~40%,高血压为50%,甘油三酯为25%~40%,总胆固醇为50%~60%,HDL-C(高密度脂蛋白)为30%~55%。代谢综合征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与代谢综合症 目前,医学上将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的多代谢症候群,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脂肪肝等称为“代谢综合症”。 脂肪肝不仅仅是肝脏的局部病变,而且是发生在肝脏的全身性疾病,是引发代谢综合症的根源。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等“五高” 疾病均可由脂肪肝引起。甘油三酯增高、向心性肥胖和糖耐量减低,是构成“代谢综合症”的三大危险因素! 本世纪初,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糖尿病学会就明确指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观点,2004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联合会议上,专家们提出,目前临床 上已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仅仅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还在于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在内的代谢综合症。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代谢综合征所伴有的每个危险因子都具有独立的作用,然而合并在一起,则产生协同放大的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提到的四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必须超 越传统的单纯“降糖”、 “降脂”等手段,而应该 基于对代谢综合征的整体 预防和治疗。 肝脏是人体“物质代 谢中枢”,是人体内最大 的“化工厂”。肝脏物质 代谢发生障碍,是引发高 血脂、高血糖、高尿酸、 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根源。 临床表现在血脂升高或异 常、血糖升高、血压升高、 尿酸值超标、脂肪肝等。 因此,要想预防和治疗代谢综合症,预防和治疗肝脏代谢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学无代谢综合征(MS)病名,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分型,现代医家大多从其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头痛、眩晕、湿阻、肥胖症、消渴等进行辨证论治。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MS是由于饮食不洁、过少活动、饮酒、遗传因素、年龄因素以及某些特殊药物等原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的。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过食和少动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两大主因。多食肥甘,塞滞中焦之气,有碍脾胃升降枢机不得斡旋,最终导致运化失职,脾气郁滞。少动是活动减少,脾主四肢、肌肉,活动的减少必然影响脾的健运。脾失健运,物不归正化则为痰、湿、浊,进而变证从生。 代谢综合征的分型治疗 肝郁脾虚型:形体略肥胖,头晕或头胀痛,胁肋胀痛,神疲肢倦,腹胀,纳呆,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弦。

代谢综合征问答题(简单版)

一、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是什么? 答案:代谢综合征是由于存在肥胖、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微量白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等,引起多种物质代谢异常为基础的病理生理改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最终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临床综合征。 二、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原则 答案:老年人(<80 岁)降压治疗均受益。老老年人(高龄,>80 岁)病人降压治疗是否净受益目前证据不多。收缩压目标为降至150mmHg 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舒张压低于70mmHg 可能会增加死亡,应注意。首选利尿剂、钙拮抗剂,亦可用β- 阻滞剂、ACE抑制剂、ARB。男性伴前列腺肥大者优先使用a-阻滞剂。 三、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CDS)的诊断标准 答案:具备以下4项组成成分中的3项或全部者: 1、超重和(或)肥胖BMI≥24.0; 2、高血糖FPG≥6.1mmol/L(110mg/dl)和(或)2hPG≥7.8 mmol/L(140mg/dl),和(或)已确诊糖尿病并治疗者; 3、高血压SBP/DBP≥140/90mmHg,和(或)已确诊高血压并治疗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TG≥1.7 mmol/L(110mg/dl),和(或)空腹血HDL_C<0.9 mmol/L(35mg/dl)(男),<1.0 mmol/L(39mg/dl)

(女)。 四、目前认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 答案: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有遗传性(基因缺陷)和获得性(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基因缺陷可发生在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信号转导的各个途径,获得性因素包括胰岛素受体抗体、某些升糖激素、胰岛淀粉样多肽、慢性高血糖、高血脂毒性、生活方式西方化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 五、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答案: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任意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h 血糖(2hPG)>7.77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损伤(IGT);空腹血糖(FPG)≥6.11mmol/L, 但<6.99mmo/L时为空腹血糖损伤(IFG)。 在我国医生在作出诊断时往往要结合临床症状加以考虑,如果有症状只要有一次 空腹或餐后血糖达到上述糖尿病诊断标准,就可以判定为糖尿病。如果完全沒有 糖尿病症状,就需要空腹和餐后血糖同时达到上述标准,才可以判为糖尿病。 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答案:简明标准: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既往有高血

代谢综合征_代谢性疾病的前兆

家庭医学 7 FM new health 本刊策划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提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痛风等等这些代谢性疾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若提起代谢综合征,恐怕许多人还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它是许多代谢性疾病的前兆,当你了解了代谢综合征之后就会发现,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早已存在于你我身上。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代谢综合征的“庐山真面目”: 严格地讲,代谢综合征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指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在同一个人身上集结的一种病态症候群,它与过去常说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X 综合征”其实是一回事。 如何诊断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尚无一个全球统一的诊断标准,国内外不同的学术组织诊断标准都不完全一样,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上 大同小异。以下介绍的分别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本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4年制定的我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具备以下4项中的3项或以上者即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1、超重和(或)肥胖:体重指数≥25千克/平方米; 2、高血糖: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及(或)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及已经确诊糖尿病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TG)≥1.7毫摩尔/升及(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0.9毫摩尔/升、女性<1.0毫摩尔/升者。 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年提出的诊断标准是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合并血压、血糖、甘油三酯升高和/或HDL-C 降低。其具体内容是: 1个必备的条件 将肥胖作为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肥胖特指“中心性肥胖”,而不是一般的肥 胖,以腰围作为标准。考虑到种族和性别差异,其标准也不同。欧州男性腰围≥94厘米,女性≥80厘米;中国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为准。 2个多选条件 在有中心性肥胖的情况下,以下4项中有2项达标即可诊断。 甘油三脂(TG)≥1.70毫摩尔/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男性<1.03毫摩尔/升,女性<1.2毫摩尔/升; 血压≥130/85毫米汞柱(或收缩压≥13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85 毫米汞柱); 空腹血糖≥5.6 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7.8 毫摩尔/升或有糖尿病史。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IDF 的诊断标准较我国的标准更为严格。 代谢综合征是如何发生的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促发代谢综合征的始动因素,其过程可概括为:胰岛素抵抗→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糖脂代谢紊乱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文/王建华 主任医师 济南医院糖尿病诊疗中心 代谢性疾病的 代谢综合征: 前兆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高中毕业25周年的同学聚会。一个个当年风华正茂、激情四射的少男少女,如今都已人到中年,容颜已改,尤其是我们这拨同学中的“商海精英”和“政界白领”,几乎无一例外地大腹便便。最让我们遗憾的是,本次聚会的召集人——我们的班长,当天因病未能到场。就在前几天,他因突发胸痛住进医院,院方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多亏了抢救及时才免遭厄运,目前正在医院观察治疗。 在这次聚会上,大家从班长住院这件事上或多或少地都意识到了自身的健康危机,谈论最多的不是位子、票子、孩子,而是“身子”。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几乎将近一半的同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有的血压高、有的血脂高、有的血糖高,还有的“三高”全沾。不经意间,从事医疗工作的我竟成了这次聚会的主角,我给老同学们重点讲的内容是:生活方式与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

WHO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存在胰岛素抵抗,同时有以下2项以上改变: ●血压≥ 140/90mmHg ● 血甘油三酯≥150mg/dl 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30kg/m2 ● 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μg/min ●高尿酸血症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含量高 NCEP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5项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 ●男性腰围>102cm?女性>88cm ●血清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 ●男性HDL胆固醇<1mmol/L?40mg/dl, 女性<1.3mmol/L?50mg/dl; ●血压≥130/85mmHg ●血糖≥6.1mmol/L?110mg/dl 中国的标准:符合以下4个组成成分中的3个或全部者: 一.超重或肥胖体质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25.0kg/m2; 二.高血糖空腹血糖≥110mg/dl(6.1mmol/L)及/或糖负荷后血糖≥140mg/dl(7.8mmol /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 三.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 四.血脂紊乱空腹总胆固醇TG≥150mg/dl(1.70mmol/L);及/或空腹血HDL-C:男性<35mg/dl(0.9mmol/L),女性<39mg/dl(1.0mmol/L)。 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 一.40岁以上者。 二.有1项或2项代谢综合征组成成分但尚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三.有心血管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痛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各种类型脂肪萎缩征者。 四.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尤其是多项组合或有代谢综合征家族史者。五.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诊断代谢综合征标准: 具备下列四个组成成份中的3个或全部者可诊断为代谢综合征。 1.肥胖:BMI≥25.0kg/m2。 2.高血糖空腹血浆糖≥6.1mmol/L?110mg/dl?及(或)糖负荷后血浆糖≥7.8mmol/L(140mg/dl)及(或)已确诊为糖尿病者。 3.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140/90mmHg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者。 4.血脂紊乱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及(或)空腹HDL-C<0.9mmol/L?35mg/dl,男性?,<1.0mmol/L?39mg/dl,女性?。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专题辅导? 肥胖诊治的现代概念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顾维正1,官莉莉2 (1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310003;21绍兴市人民医院,浙江绍兴312000)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764(2004)08A-0001-03 肥胖是指机体内脂肪的过度蓄积,脂肪组织绝对量增多或其比例增高。根据病因可分成原发性(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以前者多见、常见,占肥胖的绝大多数。世界卫生组织(WH O)认为肥胖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应称为肥胖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倾向,患病率已达514%,且呈年轻化趋势,全国肥胖者已超过7000万,肥胖者中将有50%会发展为糖尿病, 17%会患高血压,某些肿瘤、胆道疾病、胰腺疾病等患病危险性也显著增加,肥胖已成为21世纪严重的社会问题。 1 肥胖是现代生活方式综合征 现代生活方式综合征是在近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概念,是指由于摄食含过多热量(卡路里)的食物,而又没有消耗足够热卡的能量,加之食物组成不当,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高糖、食盐、酒精,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精神过度紧张、生活长期不规则等导致的一系列临床情况或多种疾病表现,其包括体重超重、肥胖、高血糖(糖耐量低下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癌瘤、骨质疏松症、忧郁症、性功能低下等现今严重危害人群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慢性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 2 肥胖的病因 肥胖是由遗传因素、生理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自然环境等多方面条件相互影响,协同作用所诱发的。 211 节俭基因说 在生存竞争和食物馈乏的百万年自然选择条件下,能从食物吸收、储存和利用更多热卡的人类机体得到优先保存和发展,这类遗传基因统称“节俭基因”,但当社会发展到现代,食物丰富,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反而带来了健康问题,久食甘饴必肥。 212 基因突变说 人类遗传基因是稳定的,但存在1%左右的变异,这是生存适应的表现。致病的突变可产生许多遗传性疾病,有些遗传性疾病如肥胖生殖无能症可同时伴有肥胖,这类患者在肥胖人群中只占极少数。研究已发现许多肥胖相关基因,但肥胖是多基因遗传,单基因变异对肥胖的影响常不能肯定其表形和影响量级大小,尚待更多研究和知识积累。 213 生命系统论 人体是一大开放系统,系统论认为为了维护机体系统的稳定,其必须和外界不断交换信息和能量,体内各子系统自组织协同工作,方可出现新陈代谢、繁殖和遗传变异等生命特征。机体某一子系统的衰竭,可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产生生命活动的终止而出现死亡。急性进食过多可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甚至急性胃扩张而致死。慢性摄食过多,营养过剩,不仅引起消化子系统负担过重,进而也影响其他子系统,影响机体稳定性和有序性,影响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也影响内环境的恒常调节和稳定。这是一个发展中的观点,内环境恒常调节已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知识。 总之,肥胖病因尚在不断阐明中,现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食物总热卡过高,消耗太少,食物构成不合理,如高脂肪、高蛋白质、低食物纤维的“垃圾食品”;含糖饮料等高糖指数食品摄取量过多;糖、糖浆等含糖食物摄入量超过摄入热卡的10%;食盐摄入过多,吸烟与被动吸烟,酗酒,体力活动过少等均是肥胖的致病因素。按“黑箱”理论可只探讨输入(如食 ? 1 ? 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年8月第27卷第8期

代谢综合征

一、代谢组学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逐渐兴起, 由于代谢物的复杂性, 很难用一种手段将所有代谢物一次检测清楚, 因此部分学者根据代谢物的特异性对其进行分类研究, 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分支研究, 如脂质组学及毒素组学等, 作为最重要的代谢组学分支, 脂质组学是研究的焦点。为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稳定、可控,代谢组学在中药研发中有以下应用。 1 中药质量研究 道地药材判别 2 中药药效研究 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物质 3 中药安全性研究 中药配伍减毒机理研究 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二、脂质组学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类脂分子有以下重要作用: 1 通过形成脂双层使细胞具有完整性和独立性 2 为膜蛋白功能的实现和相互作用提供合适的疏水环境 3 通过多种酶的作用,参与信号转导 脂质不仅是生物膜的骨架成分和能量贮存物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脂质也参与细胞的许多重要功能。 Han等于2003年正式提出了脂质组学(lipidomics)的概念——从系统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内的脂质, 揭示其相互作用及与其他生物分子的作用, 从而兴起了研究脂代谢调控在各种生命现象中作用机制的新学科。近年来脂质组学引起了世界范围关注, 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 尤其是医药研究等领域中。 脂质组学是对整体脂质进行系统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脂代谢网络的变化, 进而识别代谢调控中关键的脂生物标志物, 最终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电喷雾电离-质谱技术是脂质组学领域中最核心的研究手段, 目前已能对各种脂质尤其是磷脂进行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的分析。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 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靶点及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