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基坑支护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1

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2

观测者:刘禹计算者:刘禹校核者:测试时间: 2014年8月日9 时

工程负责人:监测单位:陕西鸿兴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 003

观测者:刘禹计算者:刘禹校核者:测试时间: 2014年8月26日9 时

工程负责人:监测单位:陕西鸿兴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4

工程负责人:监测单位:陕西鸿兴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5

观测者:刘禹计算者:刘禹校核者:测试时间: 2014年8月28日9 时

工程负责人:监测单位:陕西鸿兴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6

观测者:刘禹计算者:刘禹校核者:测试时间: 2014年8月29日9 时

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7

工程负责人:监测单位:陕西鸿兴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基坑支护水平移位和竖向移位检测日报表

工程名称:略阳县玉河家园移民安置楼报表编号:008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 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1.4M地面1.2M,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埋设示意图如下: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90°调节脚螺旋使管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 kkkkkk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声明: 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测依据 (4)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 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 (5) 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5) 六、观测结果及分析 (5) 七、结论 (6) 八、附图表 (8) 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 (9) 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 (17) 3、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25) 4、测斜累计位移最大点的位移成果表 (26) 5、测斜曲线图 (52) 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 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 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 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2)、支护结构变形 (3)、土体侧向变形 (4)、地下水位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

水平位移观测现用图解表

基准数日期:2014年7月12日 工程名称汇雄时代一标段工程仪器型号 全站仪:南方 编号:S67381 水平位移 观测点 水平位移观测点 见附图 位置钢板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 观测点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观测 点 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GB01 0 0 0 0 GB02 0 0 0 0 GB03 0 0 0 0 GB04 0 0 0 0 GB05 0 0 0 0 GB06 0 0 0 0 GB07 0 0 0 0 GB08 0 0 0 0 GB09 0 0 0 0 GB10 0 0 0 0 GB11 0 0 0 0 GB12 0 0 0 0 XF01 0 0.015 0 0.015 XF02 0 0 0 0 XF03 0 0.012 0 0.012 XF04 0 0 0 0 观测 负责人 观测人

基准数日期:2014年7月13日 工程名称汇雄时代一标段工程仪器型号 全站仪:南方 编号:S67381 水平位移 观测点 水平位移观测点 见附图 位置钢板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 观测点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观测 点 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GB01 0 0 0 0 GB02 0 0 0 0 GB03 0 0 0 0 GB04 0 0 0 0 GB05 0 0 0 0 GB06 0 0 0 0 GB07 0 0 0 0 GB08 0 0 0 0 GB09 0 0 0 0 GB10 0 0 0 0 GB11 0 0 0 0 GB12 0 0 0 0 XF01 0 0.016 0.001 0.016 XF02 0 0 0 0 XF03 0 0.012 0 0.012 XF04 0 0 0 0 观测 负责人 观测人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 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地面,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埋设示意图如下: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

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90°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管水准气泡是否居中,居中则完成整平工作。 两手分别扶住脚架的两条架腿,眼睛注视全站仪对中目镜,如果控制点不明显,可将自己的一只脚放在控制点旁边,目标大方便寻找与定向,小幅移动两条架腿使对中点与控制点中心重合。放开架腿将三条架腿踩实,调节其中两条架腿使圆水准气泡居中。转动全站仪,使管水准与其中两只脚螺旋连线平行,调节两只脚螺旋使管水准居中,旋转全站仪90°,再次使管水准居中。观察对中目镜中的对中点,松开中心螺旋,平稳移动对中点至控制点中心,查看圆水准与管水准是否居中,不居中再次对中、整平。 轻触键盘上的“ON”键开机,查看电源电力,如果仪器显示电池电力不足应立刻关机更换电池,防止测量过程中由于电力不足导致测量失败,光线不足使按下背光键进行背光补偿,需要关机时同时按下“ON”与背光键。开机后使用“FUNC”键找到“倾斜”选项,进入“倾斜”模式,再次进行精确调节。 目标照准: 旋转照准装置在目镜中找到目标,旋紧水平制动螺旋与垂直制动螺旋,调节望远镜目镜调焦环使十字丝清晰,再调节望远镜调焦环使目标点清晰可见,调节水平微动手轮与垂直微动手轮使十字对准目标点中心(如棱镜中心)。如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间角度变化值,根据δ=△β*D/ρ(式中D为观测点P至工作基点A的距离,ρ=206265)计算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 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 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 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二、作业流程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1概述 深层水平位移主要用于大地运动,如可能产生在不稳固的边坡(滑坡)或挖土工程周围的测向运动等,也可以用来监测软土地基处理,堤坝,芯墙稳定性,钻孔设置的偏差,打桩引起的土体位移,以及回填筑堤和地下工程的土体沉陷,也可用于沿海、江边重力存放物场的土层变化等。 2 仪器设备 测斜仪(一般测斜仪由探头、电缆、数据采集仪(读数仪)组成。探头的传感器型式有伺服加速度计式、电阻应变片式、钢弦式、差动电阻式等多种型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伺服加速度式。国内有航天部33 所生产的CX 系列,国外有美国SINCO 公司的数字测斜仪,瑞士的PRIVEC 等) 内壁有导槽的测斜管(测斜管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测斜管、连接管、管座、管盖。测斜管是用聚氯乙烯、ABS 塑料、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管内有互成90 度四个导向槽,国产塑料测斜管尺寸多为:内径Φ58mm,径Φ70mm、长度分2m,3m,4m 三种。塑料连接管多采用市场上出售的聚氯乙烯塑料管制成,还可用软的万能接头相连。连接管的尺寸为内径Φ70mm,外径Φ82mm,长度分300,400mm两种。在管壁的两端铣制有滑动槽各4 条或仅一端铣制滑动槽4 条,各槽相隔90 度。管座位于测斜管底端,与管外径匹配,防止泥砂从管底端进入管内的一个安全护盖。管盖用于保护测斜管管口,防止杂物从管口掉入管内影响正常观测工作也由聚氯乙烯制成,其外形尺寸同管座。) 3监测仪器工作原理 测斜仪的工作原理是测量测斜管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变化量,从而计算出土层各点的水平位移大小。通常在坝内埋设一垂直并互成90°四个导槽的管子,当管子受力发生变形时,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导槽内,逐段(一般50cm 一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 1.总则 本细则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水平位移及竖直位移监测。 目的是为了掌握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及时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为了深基坑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施工安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2.仪具与材料 全站仪,水准仪。 其它:脚架,棱镜,三脚架,因瓦尺等。 3.监测原理和方法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即首先布置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 3.1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根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 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路线,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

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3.2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 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或全站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成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仪器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垂距E值,某监测点本次E值和初始E 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4.监测点的布置原则及测点的设置 4.1、布置原则 4.1.1、符合有关规范及设计技术要求 4.1.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007 4.1.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2009 4.2、基准点的设置 位移观测为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位移测量。精度要求高,观测时间长。根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2009中要求,为减少测量误差,位移基准点应布设在观测建筑物的沉降区域之外。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基准点具有稳定性高、保存时间长的特点,本次监测拟位移观测基准点设置8个。基准 点设置在不易受沉降及施工影响的地区,为保证基准点能够长期使用,采用① 18钢筋埋入地下,埋深不少于1.0米,四周采用混凝土固定,并砌筑保护井,钢筋裸露出 1-2公分,在裸露的顶部设置十字标识。 4.3、位移点的布设 4.3.1、基坑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8,测点间距在基坑周圈围护顶面上布置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号 1 20内米。

基坑支护位移监测方案

附: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我市重点医疗科研学术单位,在原中医药研究院、长征医院、中医药研究附属医院、中医医院和医药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合并重建。本工程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现第二中心医院旧址。医院新建建筑总面积560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000㎡,地下建筑面积8000㎡。工程由主楼建筑与独立附属用房组成。工程±0.000相当于大沽水平6.100。该工程由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投资兴建,天津市勘察院勘察,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二建二分公司负责施工。 二、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 三、基坑支护变形设计允许值: 根据本工程基坑支护设计形式不同,将支护分为形式1、形式2两区段。形式1区段为水泥土搅拌帷幕桩,形式2区段为帷幕桩与混凝土灌注

桩组合支护形式。形式1区段设计变形允许值为50mm;形式2区段设计变形允许值为60mm。该允许值为基坑支护警戒变形值,各区段支护结构如超过该允许值,宜增加每日支护监测记录次数,在出现异常变化情况时,应及时通报主管单位,并按基坑支护安全预案采取措施。 四、基坑支护监测措施内容: 1、现场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在基坑开挖前统一进行布点,对观测点进行统一编号,并将原始值进行记录。观测点布置应清晰可见,牢固可靠,不能因外力产生位移。 2、现场设专人,自基坑开挖至基础还槽施工期间对支护结构进行24小时监测。基坑开挖初期,每日进行3次观测。待支护结构受力稳定后,每日进行2次观测。如支护结构出现异常情况,监测记录恢复至每天3次。 3、监测记录负责人:刘恩起、王晨、季宇。监测记录人应将每日记录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定期报予项目部及监理公司。 4、观测仪器:J2型经纬仪。 5、监测人员职责:现场监测人员在施工期间,认真按照规范及监测方案进行监测。监测应确保数值准确,并及时汇总。 五、基坑安全预案: 针对本工程基坑施工期间,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单位制定了以下的基坑安全应急预案: 支护桩内侧变形值过大: 原因:支护结构设计安全储备小,靠近基坑范围地面荷载过大等。 应急措施:立即停止坑内挖土,与设计协商采取外部挖土卸荷等应急措施。预防措施:在现场施工底板时,及时在底板砖模外部回填土,降低基坑开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9.29 依据高程:45.1 序号位移 尺寸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MM) 次沉降 累计沉 降 (MM) Z1 10 44.516 向西 Z2 72 44.502 向西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10.02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0 44.516 向西0 0 0 Z2 72 44.502 向西0 0 0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 10.5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1 44.511 向西 1 1 5 Z2 73 44.499 向西 1 1 3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 10.8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1 44.510 向西0 1 1 6 Z2 73 44.498 向西0 1 1 4 抄测人:

深基坑监测

深基坑监测 深基坑在开挖和后期承台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测至关重要,通过监测可以时刻掌握基坑沉降、位移等重多因素,可以有效的判断基坑稳定性,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监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6.1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6.2 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确定。 6.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体或坑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6.4倾斜监测 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 6.5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 2)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3)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6 钢板桩内力监测 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安装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基坑位移观测方案

贻成豪庭三标段 基坑位移 观 测 方 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通三建贻成豪庭项目部 2010年7月16日

一、施工准备 1、主要机具:全站仪、铁锤、木桩、铁钉、钢尺、白线 2、作业条件:现场平整完成,仪器已经检查完成 二、操作工艺 定控制点—定观测点—观测—记录—对比—整理—上报—意见反馈 2.1定控制点:在三标段基坑的南侧、西侧、北侧离基坑边30米左右的位置各设一个,相互之间可以互相校核,以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 2.2定观测点:在南侧、西侧、北侧离基坑上口边0.5米处,用0.5米长木桩设观测点,每边四个,共计12个。 2.3观测:观测点设完以后,用全站仪对所有的观察点进行观测,并定一个原始的坐标,以便于开挖后和起始坐标有个对比。 2.4记录:观测后把观测的数据记录在观测记录表上。2.5对比:把观察的数据与原始的数据做对比,并把对比的结果计算后用文字进行记录。 2.6整理:把记录好的观测成果整理出来,如果有异常变形及时上报监理公司及建设单位,如果变形量不大,三天上报一次测量成果。 2.7,上报:对有异常变形的基坑,要把测量成果在一小时内上报给监理公司、建设单位及本公司技术管理科。并停止

现场继续开挖,必要时候要进行回填,防止位移过大而引起塌方。 2.8意见反馈:把位移量上报监理公司、建设单位、本公司技术管理科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制定一个相应的措施。三、观测频率 基坑边坡形成后一个星期内,要对基坑边坡每四小时进行一次观测,一个星期以后每天观测一次,如果有异常情况,一小时观测一次。 四、质量保证 4.1保证测量工具经过年检合格。 4.2保证观测点的桩位和控制点的桩位没有外力的影响。4.3测量成果必须准确、可靠。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 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 kkkkkk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声明: 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2)、支护结构变形 (3)、土体侧向变形 (4)、地下水位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 1、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拓普康GTS-102N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2ppm,按自由测站法或极坐标法对埋设于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个监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监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计位移值。监测点及控制点均采用特制的观测标志,观测标志上设强制对中标志,保证每次观测均在同一点位上。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采用CX-06A测斜仪(监测精度为0.1mm),通过摆锤受重力作用来测量测斜探头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倾角,进而计算垂直位置各点的水平位移。当支护结构及土体发生位移时,测斜管也随之变形并发生倾斜变化。将探头在测斜管内自下而上以一定间距逐段滑动量测,就可获得每测段的倾斜角及水平位移增量,通过计算就可得到任意深度的水平位移。

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

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使得城市发展不得不向上或向下发展,基坑开挖的深度越来越深。为 了确保基坑支护的安全,不论是一、二、三级基坑,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要求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都要求进行监测,现就当前基坑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平位移测量;视准线法;小角法;前方交会;后方 交会;极坐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urban land is more and more tense, which mak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had to go upward or downward, such as the deeper and deeper excavation of foundation pi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xcavation support system, no matter the primary, secondary, or third pi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project monitoring technical regulation gb50497-2009,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pit top are required to be monitored. hereby, this paper will expounds the several methods for the curr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key word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collimation line measurement; small-angle measurement;

基坑水平位移检测

基坑工程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北京市特欣市政公用工程有限公司 2011-02-15

1.监测目的 根据本基坑工程特点、周边环境状况、地层及水文地质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周围地表位移等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一是可以及时了解结构施工中围护体系的实际状态,对比分析设计条件与现场实际的差异,以便及时纠正。二是可以通过接受反馈信息,科学合理的安排下一步的施工工序,施工更加安全,工程质量更好。三是根据监测结构,发现可能发生危险的先兆,判断工程的安全性,防止工程事故和环境事故发生,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四是检验工程勘察资料的可靠性,验证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的正确性。 2监测项目 根据本基坑工程特点、周边环境状况、地层及水文地质情况,设计检测项目为基坑支护水平位移检测。 3测点布置 3.1总体原则:力求针对性,安全性,系统性。 3.2 各测基坑位移可能最大的部位,如基坑每侧的中点、附近堆载较大的部位、基槽加深部位、地质条件较差的部位等等。 3.3需严格控制位移的构筑物附近。 3.4支护结构相对薄弱或复杂的部位。 3.5 检测点的布置详见基坑变形检测点平面布置图。 4. 监测方法及精度 4.1监测方法 如需观测某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d,在距离检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检侧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在一定远方

(施工影响范围之外)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点安置视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距离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化值,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水平位移量d。 4.2监测精度 由公式可知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所用仪器为TD J6E经纬仪,精度6″, D水平距离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 5. 监测频率、控制值、报警值及应急监测措施 5.1监测频率 参照设计要求频率进行检测开挖1-15天,1次/天;开挖15-30天,1次/2天;30天后,1次/1周。测量数据可以得到护坡桩桩顶水平位移时程曲线。 5.2监测控制值及报警值 随着工程施工的进度,检测工作在工程期间穿插进行。为了能够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应及时将处理数据反馈,特制订了周报制,采取警戒控制法结合变形速率进行安全信息反馈,本工程按一级基坑变形要求进行控制,桩顶最大水平位移不得超过3cm,桩顶位移接近2cm时进行报警,每周将本周的报表进行处理,进

基坑坡顶位移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

基坑坡顶位移及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一(基坑概况 福侨花园二期工程2#商业中心和5#、6#住宅楼均设有一层地下室,地下室面积分别为3857?(1#地下室即1#基坑)和6446?(2#地下室即2#基坑)。1#基坑南侧为市政道路,北侧为已建小区住宅楼,西侧为小区道路和售楼处。1#基坑坑顶相对标高约为-0.8M,坑底开挖相对标高为-7.1M(即开挖深度达6.3M左右)。2#基坑南侧为在建4#楼,北侧有一泵房,东侧为小区道路,西侧为小区围墙。2#基坑坑顶相对标高为-1.0~2.0米。坑底开挖相对标高为-6.95米(即开挖深度为达4.85~5.85米)。 二、基坑边坡设计概况 1#基坑上部周边1.5米高范围采用1?1.5放坡,表面采用50厚,6,300C20砼护坡。下部采用,550,400水泥搅拌桩加土钉墙护坡的直立开挖形式。2#基坑除西部约50M范围内采取自然放坡至基坑底外(表面同样采用50厚,6,300C20砼护坡),均采用,550,400水泥深层搅拌桩加土钉墙护坡的直立开挖形式。1#、2#基坑均采用,550,400的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止水。 三.坡顶位移、地面及建筑沉降监测 1、监测的必要性 由于本工程基坑水泥搅拌桩、钢花管、土钉墙位于回填土层和淤泥土层中,加之土方开挖正值雨季,因此基坑开挖及打桩施工过程中 为防止基坑支护变形,引起塌坍事故发生,必须加强位移、沉降等边坡稳定性的监控,另外对附近建筑沉降变形监测也尤为重要。 2、监测的工具1台精度达2″的全站仪和1台S3级水准仪及塔尺 3、监测点的制作及布置

坡顶位移监测点和地面沉降监测均采用,16的钢筋长度?570,以保证打入水泥搅拌桩中深度达500,露出地面70,后用C25砼将其露出地面的钢筋包裹,围成圆墩加以保护。(包裹高度为50,露头20,顶端磨平,并锯出2深十字线,砼包裹范围为,200,作法详见附图一)。位移及沉降点拟合二为一,具体布置原则为:沿基坑四周每隔20米设一个监测点,邻近建筑物(1#基坑西侧售楼处,2#基坑北侧泵房)各设置不少于4个沉降监测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在设计观测的建筑上,距地约500高处用大红油漆做出三角标志。 监测点的平面布置详见附图二及附图三。 4、监测点的观测方法和标准 先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对做好的所有监测点进行测量,做好记录,并经甲方、监理复核确认,作为观测的初始数据。土方开挖及打桩施工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待位移或沉降相对稳定后三天观测一次,如变化幅度较大,需加密观测。 土钉墙结构坡顶位移不宜大于基坑深度的5‰,基坑邻近的地面沉降不宜大于30,如超出以上控制值,须停止施工,并将观测异常情况及时与甲方、监理及基坑设计单位取得联系,以找出原因,并落实 加固措施。 四、坍塌应急程序 1、坍塌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通知现场工程师,并首先停止坍塌区域附近的一切施工作业,并清点坍塌区域作业组的人数。如发现有人员被埋,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挖掘。 2、通知公司、工程处有关部门和领导到现场指导抢险。 3、组织人员抢救伤员,抢运物资。 4、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误入,造成新的损失。 5、如果塌方对周围建筑有影响,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组织人员疏散和物资转移。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及数据处理 摘要:在深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既能够保证精度,又可节省成本,是基坑施工监测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我们知道的常用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有四种:并将轴线法、单站改正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通过比较我们得知小角法相对于其他三种方法来说简单、方便、精度较高。本文就主要探讨了小角法的运用及数据处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论述。 关键词: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数据处理 一、概述 深层水平位移主要用于大地运动,如可能产生在不稳固的边坡(滑坡)或挖土工程周围的测向运动等,也可以用来监测软土地基处理,堤坝,芯墙稳定性,钻孔设置的偏差,打桩引起的土体位移,以及回填筑堤和地下工程的土体沉陷,也可用于沿海、江边重力存放物场的土层变化等。对于平面位移监测而言,由于引测工作量大,且必须顾及测区精度的均匀性,通常是在施工场地周围布设基准控制网。在基准控制网中,一部分是远离场地的稳定基准点,另一部分控制点是施工场地周围相对稳定便于监测的工作基点。工作基点是施工场地上临时的控制点,一般的轴线放样和平面位移监测点都以工作基点为起点。随着深基坑的开挖,必须对工作基点定期进行检测,即对基准网进行部分或全部重复测量,并与初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平差后对工作基点进行修正。然而,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时不便于施测,实际中往往不做该项检测。结果导致检测反应出的变形监测点的位移量不是绝对位移量,影响工程的质量。 二、测小角法原理 1、测小角法原理分析 小角法是工程测量中的一种放样方法,其目的是确定一条在两端无法安置仪器的线段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原理如图所示:如需观测某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距离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在一定远处(施工影响范围之外)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之间的角度变化值,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水平位移量。 2、测小角法精度分析 由小角法的观测原理可知,水平位移观测精度受距离D和水平角β的观测误差的影响,由于D经一次观测后可作为固定值,水平位移观测精度可认为仅与测角精度有关,其观测误差可按照公式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