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施工现场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施工现场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

施工现场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编号:

注:本表由施工单位填报,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存一份。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 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1.4M地面1.2M,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埋设示意图如下: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90°调节脚螺旋使管

基坑支护监测要求与要点

附件1 基坑支护监测要求与要点 建设工程基坑支护设计文件(以下简称设计文件)中有关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规程》(JGJ120-2012)等的相关规定。 一、监测平面布置图 设计文件中应有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在基坑监测平面布置图中应标明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主要包括基坑周边道路、地铁、地上管线、地下管线、建筑物、构筑物、江河、水渠等)的监测项目、监测点位置和监测点数量。 二、监测项目 根据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应包含如下相应的监测项目: (一)一级基坑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顶部沉降、支撑立柱沉降、基坑周边地面沉降、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周边建(构)筑物倾斜与裂缝、基坑周边道路沉降、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支撑轴力、锚杆或锚索拉力、地下水位等。

(二)二级基坑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地面沉降、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与裂缝、基坑周边道路沉降、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支撑轴力、锚杆或锚索拉力、地下水位等。 (三)三级基坑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沉降、基坑周边道路沉降、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等。 三、监测技术要点 设计文件中应明确基准点布置、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监测时限、控制值和监测报警值等,应满足如下要点:(一)各类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应可靠设置,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二)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m,且基坑各边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支护结构外侧的土层表面或柔性地面上;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结构墙或柱基上,邻近基坑一侧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15m;基坑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30m, 且每条道路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基坑周边地下管线沉降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 (三)采用测斜管监测支护结构深部水平位移时,对现浇混凝土挡土构件,测斜管应设置在挡土构件内,测斜管深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4)基坑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 (5)坑外地下土层的分层沉降。 (6)基坑内、外的地下水位监测。 (7)地下土体中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 (8)基坑内坑底回弹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测依据 (4)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 5 5 5 6 8 9 17 25 26 5、测斜曲线图 (52) 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 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 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

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采用钢尺水位计测得地下水位与管顶的距离,根据管顶高程即可计算地下水位的高程。将到开挖过程中地下水位与基坑开挖前地下水位高程进行比较,得到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根据基坑支护设计要求,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 kkkkkk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声明: 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测依据 (4)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 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 (5) 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5) 六、观测结果及分析 (5) 七、结论 (6) 八、附图表 (8) 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 (9) 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 (17) 3、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25) 4、测斜累计位移最大点的位移成果表 (26) 5、测斜曲线图 (52) 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 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 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 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2)、支护结构变形 (3)、土体侧向变形 (4)、地下水位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 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地面,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埋设示意图如下: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

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90°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管水准气泡是否居中,居中则完成整平工作。 两手分别扶住脚架的两条架腿,眼睛注视全站仪对中目镜,如果控制点不明显,可将自己的一只脚放在控制点旁边,目标大方便寻找与定向,小幅移动两条架腿使对中点与控制点中心重合。放开架腿将三条架腿踩实,调节其中两条架腿使圆水准气泡居中。转动全站仪,使管水准与其中两只脚螺旋连线平行,调节两只脚螺旋使管水准居中,旋转全站仪90°,再次使管水准居中。观察对中目镜中的对中点,松开中心螺旋,平稳移动对中点至控制点中心,查看圆水准与管水准是否居中,不居中再次对中、整平。 轻触键盘上的“ON”键开机,查看电源电力,如果仪器显示电池电力不足应立刻关机更换电池,防止测量过程中由于电力不足导致测量失败,光线不足使按下背光键进行背光补偿,需要关机时同时按下“ON”与背光键。开机后使用“FUNC”键找到“倾斜”选项,进入“倾斜”模式,再次进行精确调节。 目标照准: 旋转照准装置在目镜中找到目标,旋紧水平制动螺旋与垂直制动螺旋,调节望远镜目镜调焦环使十字丝清晰,再调节望远镜调焦环使目标点清晰可见,调节水平微动手轮与垂直微动手轮使十字对准目标点中心(如棱镜中心)。如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一、精度选择 按照设计要求,对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选用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表1-1 水平位移基准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1)观测原理:如下图所示,如需观测某方向上的水平位移PP′,在监测区域一定距离以外选定工作基点A,水平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与工作基点在一条直线上。沿监测点与基准点连线方向在一定远处(100~200m)选定一个控制点B,作为零方向。在B点安置觇牌,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BAP,测定一段时间内观测点与基准点连线与零方向间角度变化值,根据δ=△β*D/ρ(式中D为观测点P至工作基点A的距离,ρ=206265)计算水平位移。

水平位移观测中误差的公式,表明: ①距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误差影响甚微,一般情况下此部分误 差可以忽略不计,采用钢尺等一般方法量取即可满足要求; ②影响水平位移观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水平角观测精度,应尽量使用 高精度仪器或适当增加测回数来提高观测度; ③经纬仪的选用应根据建筑物的观测精度等级确定,在满足观测精度 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使用精度较低的仪器,以降低观测成本。 优点:此方法简单易行,便于实地操作,精度较高。 不足:须场地较为开阔,基准点应该离开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之外,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 由此可知,对仪器测角精度的要求,取决于监测点距离站点的远近。距离越远,则要求测角精度越高。根据现场踏勘布点,最远监测点距离站点不超过50m,对照《工程测量规范》,选用三等或四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本次实习采用测小角法测量三等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检测。 二、作业流程

监测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的新技术

监测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的新技术 王国辉;马莉;杨腾峰;曾卓乔 【期刊名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1(020)002 【摘要】介绍了用普通相机、不设固定摄站、不设控制点(在坑内或坑边放置基准杆和定长杆),监测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的近景摄影测量新技术,该技术不受施工现场条件限制,三维位移的监测中误差达到了±3mm,为基础施工和相邻建筑物的安全提供了可靠信息。%A new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monitoring the support structure of deep excavation by using digital close-range photogrammetry. It only uses an amateur camera(non-metric camera) with no need for fixed exposure stations and survey control points. The method is not restricted by site conditions. The mean square error of 3-D monitoring deformation is about ±3mm,which can supply reli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safety of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nd adjacent buildings. 【总页数】4页(252-255)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监测;近景摄影测量 【作者】王国辉;马莉;杨腾峰;曾卓乔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系;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系;石家庄铁道学院交通工程系;中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31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基坑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方案 1概述 深层水平位移主要用于大地运动,如可能产生在不稳固的边坡(滑坡)或挖土工程周围的测向运动等,也可以用来监测软土地基处理,堤坝,芯墙稳定性,钻孔设置的偏差,打桩引起的土体位移,以及回填筑堤和地下工程的土体沉陷,也可用于沿海、江边重力存放物场的土层变化等。 2 仪器设备 测斜仪(一般测斜仪由探头、电缆、数据采集仪(读数仪)组成。探头的传感器型式有伺服加速度计式、电阻应变片式、钢弦式、差动电阻式等多种型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伺服加速度式。国内有航天部33 所生产的CX 系列,国外有美国SINCO 公司的数字测斜仪,瑞士的PRIVEC 等) 内壁有导槽的测斜管(测斜管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测斜管、连接管、管座、管盖。测斜管是用聚氯乙烯、ABS 塑料、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管内有互成90 度四个导向槽,国产塑料测斜管尺寸多为:内径Φ58mm,径Φ70mm、长度分2m,3m,4m 三种。塑料连接管多采用市场上出售的聚氯乙烯塑料管制成,还可用软的万能接头相连。连接管的尺寸为内径Φ70mm,外径Φ82mm,长度分300,400mm两种。在管壁的两端铣制有滑动槽各4 条或仅一端铣制滑动槽4 条,各槽相隔90 度。管座位于测斜管底端,与管外径匹配,防止泥砂从管底端进入管内的一个安全护盖。管盖用于保护测斜管管口,防止杂物从管口掉入管内影响正常观测工作也由聚氯乙烯制成,其外形尺寸同管座。) 3监测仪器工作原理 测斜仪的工作原理是测量测斜管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变化量,从而计算出土层各点的水平位移大小。通常在坝内埋设一垂直并互成90°四个导槽的管子,当管子受力发生变形时,将测斜仪探头放入测斜管导槽内,逐段(一般50cm 一

水平位移观测现用图解表

基准数日期:2014年7月12日 工程名称汇雄时代一标段工程仪器型号 全站仪:南方 编号:S67381 水平位移 观测点 水平位移观测点 见附图 位置钢板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 观测点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观测 点 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GB01 0 0 0 0 GB02 0 0 0 0 GB03 0 0 0 0 GB04 0 0 0 0 GB05 0 0 0 0 GB06 0 0 0 0 GB07 0 0 0 0 GB08 0 0 0 0 GB09 0 0 0 0 GB10 0 0 0 0 GB11 0 0 0 0 GB12 0 0 0 0 XF01 0 0.015 0 0.015 XF02 0 0 0 0 XF03 0 0.012 0 0.012 XF04 0 0 0 0 观测 负责人 观测人

基准数日期:2014年7月13日 工程名称汇雄时代一标段工程仪器型号 全站仪:南方 编号:S67381 水平位移 观测点 水平位移观测点 见附图 位置钢板桩顶水平位移观测点 观测点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观测 点 初始数据 (m) 本期数据 (m) △水平 位移(m) 累积水平 位移(m) GB01 0 0 0 0 GB02 0 0 0 0 GB03 0 0 0 0 GB04 0 0 0 0 GB05 0 0 0 0 GB06 0 0 0 0 GB07 0 0 0 0 GB08 0 0 0 0 GB09 0 0 0 0 GB10 0 0 0 0 GB11 0 0 0 0 GB12 0 0 0 0 XF01 0 0.016 0.001 0.016 XF02 0 0 0 0 XF03 0 0.012 0 0.012 XF04 0 0 0 0 观测 负责人 观测人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中航紫金·云熙基坑支护 监测方案 技术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 审核: 审定: 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2014年4月30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和依据 三、监测内容及项目 四、基准点、监测点布设及保护 五、监测方法及精度 六、监测期间工作安排与监测频率要求 七、预警指标及应急方案 八、监测组织措施 九、报表、报告提交

一、工程概况 拟建场地位于龙岩市新罗区,龙岩大道东侧,双龙路南侧,与龙岩万达广场隔路相望。周边条件:场地北侧为双龙路,与龙岩万达广场隔路相望;场地东侧现为隔壁在建工地活动房;场地西侧为高速路接驳口,场地南侧现为空地,局部堆土较高。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建筑设计±0.00=342.30,现地面平整后标高340.00m~342.00m(黄海),设二层地下室,计算底标高详平面图,基坑计算深度为9.00~10.30m,基坑开挖面积约50000m 2 ,基坑周长约900m。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二级,重要性系数 r=1.0。 支护形式:基坑北侧、西侧、东北侧采用灌注桩+2道锚索支护,其余侧采用锚管土钉墙的支护方式。 地质条件:自上而下揭露土层特征如下:杂填土、填土、耕土、粉质粘土、细砂、含卵石粗砂、含泥质粉质粘土、含卵石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含角砾粉质粘土、含碎石粉质粘土、粉砂岩残积粘性土。 水文条件:地下水位埋深1.0-5.1m,标高334.32-338.75m ,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下渗及外围含水层地下水的侧向渗透补给。 二、监测作业实施规范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2、《建筑工程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6、有关设计施工图纸 7、其他技术要求: 三、监测目的 基坑工程的围护设计虽能够大致描述正常施工条件下,围护结构与相邻环境的变形规律和受力范围,但因其涉及众多岩土工程问题且围护周期较长,因此必须在基坑开挖和支护施工期间开展严密的现场监测,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开展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目的主要为: 1、为施工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通过监测随时掌握土层和支护结构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

基坑监测水平和竖向位移 1.总则 本细则适用于一般土及软土建筑基坑工程水平位移及竖直位移监测。 目的是为了掌握基坑施工对临近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及时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为了深基坑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施工安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2.仪具与材料 全站仪,水准仪。 其它:脚架,棱镜,三脚架,因瓦尺等。 3.监测原理和方法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即首先布置统一的监测控制网,再在此基础上布设监测点。 3.1监测点垂直位移测量:根据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要求,历次垂直位移监测是通 过工作基点间联测一条二等水准闭合或附合路线,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某监测点本次高程

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垂直位移,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垂直位移。 3.2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采用轴线投影法。在某条测线的两端远处各选定 一个稳固基准点A、B,经纬仪或全站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则A、B连成一条基准线。观测时,在仪器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垂距E值,某监测点本次E值和初始E 值即为该点累计水平位移,各变形监测点初始E值均为取两次平均的值。 4.监测点的布置原则及测点的设置 4.1、布置原则 4.1.1、符合有关规范及设计技术要求 4.1.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4.1.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2007 4.1.4、《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2009 4.2、基准点的设置 位移观测为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位移测量。精度要求高,观测时间长。根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和《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2009中要求,为减少测量误差,位移基准点应布设在观测建筑物的沉降区域之外。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基准点具有稳定性高、保存时间长的特点,本次监测拟位移观测基准点设置8个。基准 点设置在不易受沉降及施工影响的地区,为保证基准点能够长期使用,采用① 18钢筋埋入地下,埋深不少于1.0米,四周采用混凝土固定,并砌筑保护井,钢筋裸露出 1-2公分,在裸露的顶部设置十字标识。 4.3、位移点的布设 4.3.1、基坑垂直、水平位移监测: —8,测点间距在基坑周圈围护顶面上布置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监测点号 1 20内米。

基坑支护变形监测方案

XXXXXXXXX工程基坑监测 专项案 一、监测工程的概况和边的环境 本工程由一栋18层高层住宅楼及一栋6层多层住宅楼组成,两楼之间有2层商铺连接。该工程含有1层地下室,地下室主要位于18层住宅楼及2层商铺区域,基坑开挖深度约4m。拟建建筑均为框架结构,拟采用桩基础。 拟建工程位于嵊泗县菜园镇,边均有邻近建筑,东侧靠东路,场地东、南、西面山麓距场地3~12m。 二、监测的项目 2.1基坑现场监测的对象: (1)支护结构;(2)相关的自然环境;(3)施工工况;(4)地下水状况;(5)基坑底部及围土体;(6)围建筑物;(7)围重要的道路。 2.2仪器检测: (1)坡顶水平位移;(2)破顶竖向位移;(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4)土钉拉力;(5)围建筑物变形。 三、监测的编制依据及人员配置 3.1、编制依据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4)《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 (5)《建筑基坑支护设计规程》(JGJ120-99) (6)《建筑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B33/T1008-2000) (7)本工程围护专项案 (8)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基坑监测案 3.2、人员配置如下表 四、监测目的 为了确保在施工期间基坑和围建筑物的安全,对印刷厂商住楼工程进行基坑支护的变形监测。根据定期地进行基坑支护的监测,能动态地反映基坑边的沉降量,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形达到报警值时,能够及时地进行加固处理措施,防止出现事故。 监测报警值: (1)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当日位移超过4mm/d或累计位移达50mm。

基坑支护位移监测方案

附:基坑支护结构位移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我市重点医疗科研学术单位,在原中医药研究院、长征医院、中医药研究附属医院、中医医院和医药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合并重建。本工程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现第二中心医院旧址。医院新建建筑总面积560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8000㎡,地下建筑面积8000㎡。工程由主楼建筑与独立附属用房组成。工程±0.000相当于大沽水平6.100。该工程由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投资兴建,天津市勘察院勘察,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二建二分公司负责施工。 二、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 三、基坑支护变形设计允许值: 根据本工程基坑支护设计形式不同,将支护分为形式1、形式2两区段。形式1区段为水泥土搅拌帷幕桩,形式2区段为帷幕桩与混凝土灌注

桩组合支护形式。形式1区段设计变形允许值为50mm;形式2区段设计变形允许值为60mm。该允许值为基坑支护警戒变形值,各区段支护结构如超过该允许值,宜增加每日支护监测记录次数,在出现异常变化情况时,应及时通报主管单位,并按基坑支护安全预案采取措施。 四、基坑支护监测措施内容: 1、现场基坑支护结构监测点在基坑开挖前统一进行布点,对观测点进行统一编号,并将原始值进行记录。观测点布置应清晰可见,牢固可靠,不能因外力产生位移。 2、现场设专人,自基坑开挖至基础还槽施工期间对支护结构进行24小时监测。基坑开挖初期,每日进行3次观测。待支护结构受力稳定后,每日进行2次观测。如支护结构出现异常情况,监测记录恢复至每天3次。 3、监测记录负责人:刘恩起、王晨、季宇。监测记录人应将每日记录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定期报予项目部及监理公司。 4、观测仪器:J2型经纬仪。 5、监测人员职责:现场监测人员在施工期间,认真按照规范及监测方案进行监测。监测应确保数值准确,并及时汇总。 五、基坑安全预案: 针对本工程基坑施工期间,由于不可预见的情况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我单位制定了以下的基坑安全应急预案: 支护桩内侧变形值过大: 原因:支护结构设计安全储备小,靠近基坑范围地面荷载过大等。 应急措施:立即停止坑内挖土,与设计协商采取外部挖土卸荷等应急措施。预防措施:在现场施工底板时,及时在底板砖模外部回填土,降低基坑开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9.29 依据高程:45.1 序号位移 尺寸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MM) 次沉降 累计沉 降 (MM) Z1 10 44.516 向西 Z2 72 44.502 向西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10.02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0 44.516 向西0 0 0 Z2 72 44.502 向西0 0 0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 10.5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1 44.511 向西 1 1 5 Z2 73 44.499 向西 1 1 3 抄测人: 基坑位移沉降观测记录表 工程名称:海淀区西北旺镇辛店居住组团A02地块3#人防出口观测时间:2012. 10.8 依据高程:45.1 序号测点 读数 点位高 程(M) 位移方向本次位移 (MM) 累计位 移(MM) 本次沉降 (MM) 累计沉 降 (MM) Z1 11 44.510 向西0 1 1 6 Z2 73 44.498 向西0 1 1 4 抄测人:

深基坑监测

深基坑监测 深基坑在开挖和后期承台施工过程中对基坑进行监测至关重要,通过监测可以时刻掌握基坑沉降、位移等重多因素,可以有效的判断基坑稳定性,为安全施工提供保障。监测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6.1水平位移监测 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6.2 竖向位移监测 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 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确定。 6.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围护墙体或坑周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6.4倾斜监测 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 6.5裂缝监测 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1)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 2)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3)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裂缝宽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长度和深度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6 钢板桩内力监测 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变化可通过在结构内部或表面安装

基坑支护监测方案96082

XXX三期基坑支护 监 测 方 案 XXX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XXX基坑支护监测方案 1.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1.1.1本工程合肥市XXX?XXX项目三期基坑支护指定分包工程由合肥新站XXX开发有限公司 投资新建,工程地点位于合肥市万佛湖路与潜山路交口西北侧ZWQTC-036地块。 1.1.2合肥市XXX?XXX项目三期基坑支护指定分包工程由江苏东南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事务所 有限公司设计,基坑支护详见设计图纸。 1.1.3 本支护工程为临时性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基坑使用期为 12个月。 1.1.4、本工程支护范围内土层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粘土、强风化泥质砂岩、中风化 泥质砂岩,基坑底落于粘土中,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主要为上承滞水。 1.1.5、基坑开挖深度约为3.2m—8.2m,基坑靠近星光东路有较多管线,北侧会所周边有天然 气管道。经放线,管道在基坑上口线外侧3m,对基坑施工无影响。 1.1.6、本次设计图纸分为4个剖面,分别为1-1剖面、1a-1a剖面,2-2剖面、3-3剖面。 1-1剖面设计为Φ800旋挖桩,间距1.6m,桩长10米,距桩顶2m处设置一道锚索,基坑内侧喷锚护面。1a-1a剖面设计为Φ1000旋挖桩,间距1.5m,桩长15米,基坑内侧喷锚护面。 2-2剖面、3-3剖面设计为土钉墙。潜山路一侧设计为自然放坡,放坡比例为1:1.4。 地下底板面标高为-8.3500m,基坑开挖深度为约8.0m, 1.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拟建场地地基土构成层序自上而下为: ①层杂填土(Q ml)——层厚3.60~10.20m,层底标高为29.10~33.69m。褐、褐灰,褐黄、黄褐色等,湿,松散状态,状态不均匀。该层主要成分为粘性土,表部主要含碎砖石、砼块等建筑垃圾,含有植物根茎,局部地段夹生活垃圾和淤泥质土等。 ②层粉质粘土(Q4al+pl)——此层仅局部分布,层厚0.00~1.50m,层底标高为28.51~29.61m。褐灰、灰黄色等,可塑状态,湿,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少量氧化铁、铁锰结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建筑基坑沉降、位移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一、深基坑监测的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坑施工的开挖深度越来越深,从最初的5~7m发展到目前最深已达20m多。由于地下土体性质、荷载条件、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对在施工过程中引发的土体性状、环境、邻近建筑物、地下设施变化的监测已成了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二、深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混凝土板桩;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排桩式灌注桩结构,并配以混凝土搅拌桩或树根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7~15m深的基坑,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1、以下内容是基坑监测目前能够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项目: (1)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沉降、位移。 (2)围护桩地下桩体的侧向位移(桩体测斜)、围护桩顶的沉降和水平位移。 (3)围护桩、水平支撑的应力变化。

基坑位移观测方案

贻成豪庭三标段 基坑位移 观 测 方 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南通三建贻成豪庭项目部 2010年7月16日

一、施工准备 1、主要机具:全站仪、铁锤、木桩、铁钉、钢尺、白线 2、作业条件:现场平整完成,仪器已经检查完成 二、操作工艺 定控制点—定观测点—观测—记录—对比—整理—上报—意见反馈 2.1定控制点:在三标段基坑的南侧、西侧、北侧离基坑边30米左右的位置各设一个,相互之间可以互相校核,以保证控制点的准确性。 2.2定观测点:在南侧、西侧、北侧离基坑上口边0.5米处,用0.5米长木桩设观测点,每边四个,共计12个。 2.3观测:观测点设完以后,用全站仪对所有的观察点进行观测,并定一个原始的坐标,以便于开挖后和起始坐标有个对比。 2.4记录:观测后把观测的数据记录在观测记录表上。2.5对比:把观察的数据与原始的数据做对比,并把对比的结果计算后用文字进行记录。 2.6整理:把记录好的观测成果整理出来,如果有异常变形及时上报监理公司及建设单位,如果变形量不大,三天上报一次测量成果。 2.7,上报:对有异常变形的基坑,要把测量成果在一小时内上报给监理公司、建设单位及本公司技术管理科。并停止

现场继续开挖,必要时候要进行回填,防止位移过大而引起塌方。 2.8意见反馈:把位移量上报监理公司、建设单位、本公司技术管理科后,根据他们的意见,制定一个相应的措施。三、观测频率 基坑边坡形成后一个星期内,要对基坑边坡每四小时进行一次观测,一个星期以后每天观测一次,如果有异常情况,一小时观测一次。 四、质量保证 4.1保证测量工具经过年检合格。 4.2保证观测点的桩位和控制点的桩位没有外力的影响。4.3测量成果必须准确、可靠。

基坑支护检测报告

基坑支护检测报告

————————————————————————————————作者:————————————————————————————————日期: ?

受控编号:XXXXXXXX 检测报告 编号:XX-X-2018-01 工程名称:XX市XXX商业中心基坑支护工 程施工质量检测报告 委托单位:XX省XXXX服务中心 建设单位:XX市XXXX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XXXX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XX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XXXX监理有限公司 检测单位: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年月

声明 1、本检测报告无我单位检测专用章和计量认证专用章无效。 2、本检测报告无骑缝章无效。 3、本检测报告涂改、换页、漏页无效。 4、本检测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5、对本检测报告若有异议或需要说明之处,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 十五日内向我单位书面提出,本单位将给予及时的解释或答复。 检测单位: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报告编号:XX-X-2018-01 工程名称XX市XXXX基坑支护工程施工质量检测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XXX询服务中心 建设单位XX市XXXX有限责任公司 勘察单位XX市XXXX项目 设计单位XX市XXXX项目 监理单位XXXX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XX市XXXX项目 设计要求 3-3剖面第一道:锚索轴向拉力标准值88.58kN;3-3剖面增加第一道:锚索轴向拉力标准值164.74kN;4-4剖面第一道:锚索轴向拉力标准值101.98kN(包括4-4区北侧及南侧);4-4剖面变更后增加第一道:锚索轴向拉力标准值220.27kN(包括4-4区北侧及南侧);4-4剖面第二道:锚索轴向拉力标准值262.54kN(包括4-4区北侧及南侧)。 桩间距(包括4-4剖面、3-3剖面)1.2m;桩身混凝土强度C25。 检测目的 通过锚索抗拔承载力检测,确定锚索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桩间距检测,确定护坡桩施工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混凝土回弹试验,检测护坡桩混凝土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检测方法锚索拉拔采用单循环分级加载;采用钢尺检测桩间距;采用回弹法检测护坡桩桩身混凝土质量。检测数量锚索拉拔21根,桩间距检测82根,回弹法混凝土强度检测9根。 检测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检测依据①平面布置图; ②《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③《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2); ④《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⑤《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15); 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⑦《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 检测结论 经对XX市XXXX基坑支护工程锚索抗拔承载力进行检测,该场地部分区域锚索抗拔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经过对桩间距进行的测量,该场地部分区域桩间距不符合设计要求;经过对桩身混凝土距进行的检测,该场地桩身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详见附表)。 检测单位:XXXX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章) 年月 批准:审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