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特点

诗的特点
诗的特点

诗的特点

诗的特点(总结5篇)

诗的特点总结(一):

诗的特点有韵文,有节奏感,有韵脚。可是押韵宽松,并且诗的长短不限,韵脚也能够随时转换,韵脚不像近体诗必须用平声,是可平可仄的。

不要求对仗,可是能够使用对偶,格式也宽松,不在乎平仄、词性相对。下笔出典,古朴沉雄,语言简单清新,这是因为高古的语言系统不完善的缘故,长久下来反而构成了一套让人感觉古拙的意境。

其实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之后近体诗、词牌这些更高级、更精致的文学形式而言的。

随后在格律成熟之后,长短不齐的古体诗句子基本上也会成为律句,因为合律是好听顺耳的最简单方式,这种句子合律,只是体式,押韵,对偶上只合古风的诗体,我们称之为律古。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提高,不断精细化以及诗词意象的不可逆转性变化,真正意义上的古体诗很难再现。今人仿作,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工业社会的油腻之气。

至于那些堆砌古词,连自我都不明白自我写的什么所谓新时代古风,可是是一袭工业流水线下的汉服罢了。

诗的特点总结(二):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诗体。最初它的出现,是为配合音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初时也称曲子词。由于是按乐填词,每首词都有自我的词调。其乐曲来源,一般认为有四种情景:对民歌的加工和民间歌手的创制、根据大型歌舞曲或其他乐曲改制、少数民族地区或域外乐曲的袭用或改制、文人创制的乐曲等。(参见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名称的由来,一般也有四种情景:乐曲的本名、填写较早而影响较大的某首词的题目、与某词调的创制或有关人物及故事、与词调所据的乐曲有关。据不完全统计,词调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约有100多个。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从字数上大约讲出了这三类词的特点。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和近较长,慢又比引、近长。词除一部分小令外,一般都分为两段,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或下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称双调。也有少数词分为三段、四段。

词的格律有其独自的特点,这也是词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依据。大体上说,其格律特点主要表此刻四个方面:

1.词调规定字数。每个词调的字数都有自我的规定,短的如《十六字令》,仅有十六字;长的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词文如需增减,用摊破、减字来表示。

2.押韵方式错综复杂。根据不一样词调,或在句中押(又分在逗断处押、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押),或上下句押,或隔一句押,或隔两句押,或隔三句押等,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句换韵的。

3.讲究平仄。词的各类句子都有必须的平仄格式,由于句子字数不一(最短的仅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平仄的格式也不一样。词不但讲究平仄,还要求区分仄中的上、去、入。但多有选择余地,如有时人声字可当平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平声字用。

4.对仗较为灵活。由于各词调句式的不一样,所以词的对仗不那么严格,它不限于平仄的规定。有时是否用对仗,也要根据资料和表达的需要。

诗的特点总结(三):

诗的主要特点

任何一首诗都不能离开平仄和韵。这样才能使诗句声调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而朗朗上口。

所谓平仄,指字的声调。汉语拼音中,把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称为四声,即:第一声(阴平声),第二声(阳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其中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平仄在诗中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不一样种类的诗体有不一样的要求和讲究。

所谓韵,指汉字每一个音都属于不一样的韵,也就是属于今日汉语拼音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称押韵。押韵是一首诗的主要因素,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旧体诗从唐代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主要不一样之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而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能够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近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吴丈蜀《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体诗形式多样,常见的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五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

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诗的特点总结(四):

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

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起来,中国诗歌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意境美.个性美.建筑美.音韵美。

一.意境美:所谓的意境一般是指作者经过诗中物象所表达的一种境界,把作者所要经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用诗中所写景来表现。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然仅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资料,它描绘了10种景物,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在诗中情景交融语言自然,更能使意境显得深远优美,例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四句诗句句写景,诗人所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

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写,显示了故都的荒凉和没落,更透露出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无限感伤。

二.个性美:所谓的个性在诗歌中一般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人物照象等等。其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以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述。比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歌虽朴素简短,但人物形象尽显。鸿门宴之后,刘邦战胜了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使他兴奋、欢快,踌躇满志,然而他心中又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和悲哀:得江山易,守江山难。所以他极其渴望得到良将志士,以固国安邦。由此可见,此诗既表现了其豪迈得志的一面,又表现了其内心忧虑矛盾的一面。其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为情景交融的佳作,秋夜的江边,月落乌啼,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仅有残败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让人彻夜难眠,再加上深夜苏州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衬托游子的孤寂怀乡之情。刻画了游子思乡的独特形象。

三.建筑美:所谓的建筑在诗歌中多是指诗歌的和律,采用的修辞发法,表现方式等,让人读起诗来感到诗歌形式整齐多样,很是规整,就像所盖的建筑一样,形式整齐而又不单一,有上下四方的,有金字塔式的还有阶梯式的。例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

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我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犹如一个建筑上嵌了一颗靓丽的明珠而使建筑变的格外摧残。四.音韵美:所谓的音韵在诗歌中是指诗歌读起来不仅仅压韵并且还具有极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和韵调谐和,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此外,双声、叠韵、叠音。象声,这类同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运用得相当广泛。如参差荇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聊逍遥以相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词用得恰当,不但增加了音韵美,也加强了抒情的效果。

诗的特点总结(五):

诗歌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齐,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

《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并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异常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向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并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可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浅析谢灵运山水田园诗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韵 学校:国家开放大学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5级 学号: 1552001257125 学生姓名:刘洪明 指导教师: 2017年4月15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身世遭遇与山水诗创作 (3)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4)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5) 四、谢灵运山水诗与玄言的关系 (6) 参考文献: (8)

浅析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韵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2015秋刘洪明学号:1552001257125 ) 内容摘要: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谢灵运这位淝水之战前敌指挥之一谢玄的孙子,是东晋南北朝最重要的门阀士族谢家的子弟,从小受着特殊的厚待和众人的瞩目。因为谢家三代单传,为了使谢灵运顺利成人,信奉道教的家庭就把他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于是,谢灵运就有了“客儿”“阿客”的小名,后代人也习惯称他为谢客。寄居钱塘时,笃志好学,博览群书,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在谢灵运之前,山水草木一直是诗歌的一种点缀,山水只作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的山水诗,形式绮丽,声色并妙,在题材、内容、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谢灵运田园诗诗歌创作情感诗歌意义 [Abstract]:Xie Lingyun (385 - 433), native of Chen Jun Yang Xia (now in Henan Tai Hong in the vicinity), traditional homelands Hueiji (now Shaoxing, Zhejiang). Xie Lingyun Xie Xuan, one of the Battle of Fei River Front Command's grandson, is the Eastern Jin Sou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bles Xie children of the powerful family, childhood, and everyone is being affected by the generosity of special attention. Because Hsieh three generations of a single pass, in order to make a smooth Xie Lingyun adults, believe in Taoist family sent him to Qiantang Du Road Museum in foster care division. As a result, Xie Lingyun there will be a "guest children" "A guest" pet name, future generations are also often refer to him as a thank-you. Qiantang dwelling when Atsushi studious, well-read, for his future literar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Xie Lingyun is China's first writing a lot of landscape poems of the poet. Prior to the Xie Lingyun, landscape vegetation has been a kind of poetic embellishment, landscape only as background to appear. Xie Ling-yun began to describe landscapes as the main object, the language of fine neat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to create a real landscape poetry, and has become the originator of landscape poetry. Xie Lingyun's landscape poems, form Qili, sensual and wonderful, in terms of subject, content, poetic language and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break new ground, opened up a new realm of poetry,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So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ir

南朝山水诗的美学风格及形成原因初探

第25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1月 Vol. 25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3 ────────── 收稿日期:2003-04-02 作者简介:方丽萍(1966-),女,湖南南县人,青海民族学院汉文系讲师。 - 40 - 南朝山水诗的美学风格及形成原因初探 方丽萍 (青海民族学院 汉文系,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以康德的美学观和姚鼐的美学风格分类为依据分析以大小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认为其美学风格是典型的优美。其形成有文化因素的原因:对器用的重视和对自然的轻视;传统的人格结构;佛、道思想的影响和儒学的衰落。亦有现实原因:对否定性刺激的肯定性平衡;庄园经济提供的物质保障;地域因素。只有到唐朝,克服了南朝的诸多局限,山水诗才会出现雄奇辽阔的崇高之美。 关键词:南朝;山水诗;优美;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3)06-0040-04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我国传统文学对山水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游山玩水,摹山范水一直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大 内容。“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1] “游山水诗,应以康乐为先也。”[2]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我国的山水诗形成于谢灵运,在南朝出现第一次创作高潮。 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或多或少是当时人们社会心态的反映。南朝山水诗,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着十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许多值得玩味的特征。本文尝试着从美学风格的分析入手来发现其中的部分内涵。 一、美学风格分析 (一)关于美学风格的分类 在中西美学史上,有着许多的关于美学风格的分类方法。清代姚鼐将美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在《复鲁絜非书》中,他是这样描述的: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鏐骥;其于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生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漻人也,忽其如欢,藐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从姚鼐的论述中我们可知,他所言的“阴柔”即后来美学界普遍认同的优美,“阳刚”即崇高。 与姚鼐同时期的康德,在他的美学名著《判断力批判》中也将美分为“美”(即后来人们所说的优美)和崇高两类。 我们首先看他是如何界定这两者的特征的: 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它(审美判断)的规定不是根据一个概念而是那在心意诸能力的活动中的协调一致的情感。 崇高情绪的质的:一种不愉快感……意识到它自身无限制的机能。 它们却更多地是在它们的大混乱或极狂野、极不规则的无秩序或荒芜里引起崇高的观念,只要它们同时让我们见识伟大和力量。[3] 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推断: 二者所言的优美的主要特征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相契合,令人不需要任何深度的思考而愉快、轻松。优美的主要体现是心理愉悦,是一种诸方面达到和谐一致的状态,是由外界的表象直接引发的与现实利益无关的内心的满足。在自然界中,只要不对人造成威胁、不引起人的恐惧感、罪恶感、厌恶感或渺小感而是令人体会到亲切、宁静、悠然等的物象都是优美。与优美相对立的美学风格是崇高。崇高不是一种感官或心意的愉快,它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振奋和压迫。优美是缓慢的、静的、小的,崇高是迅疾的、动的、大的。优美是愉快和谐,崇高在初始状态是不愉快、不和谐,是让人畏惧甚至令人颓丧的。在优美面前,人具有绝对的优势,而崇高,则需要人在斗争中证明自身。 (二)从文本入手分析南北朝山水诗的美学风格 在南朝时,进行山水诗创作的诗人很多,几乎所有士族文人都有吟咏山水的诗句,集中进行创作的有谢灵运、谢朓、阴铿、沈约等人。如谢灵运的《邻里相送至方山》、《七里濑》、《登池楼》、《登江中孤屿》、《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从斤竹涧

论中国山水诗

论中国山水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王维 姓名:覃明辉 学号:20124141027 专业:景区管理 级别:12级旅本一班 【摘要】: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山水诗既是对自然山水美的艺术提炼,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果,因此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关键词】:山水诗;文化;审美;美感;意蕴。 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诗,代表了古代文人学士的智慧,是集中华古今五千多年的众多文人学士的智慧结晶。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每个朝代的诗词都有各自的独特韵味,唐诗宋词元曲,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文化内涵。诗,又有古体诗和近体诗。根据诗的内容,又有田园诗、山水诗、抒情诗、边塞诗、叙事诗、赠友诗、打油诗等等等等。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山水诗。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指诗人游览山水名胜后有感而发,从而留下的诗句词章。山水诗,不仅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智慧的结晶,也是对自然山水美的精华的艺术提炼,因此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与文化意蕴。 中国最早认识山水审美价值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庄子和孔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他继承了老子“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认为大自然的山水包含着美的内容和美的法则。他在《庄子·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大自然的美是最美的,最合乎法则的,因此,他要求人们的一切行动,都要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山林与,皋垠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庄子所向往的乃自然山水之美,他追求的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向往‘旧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了·让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对大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美的发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追求,扩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对于人的自然美的意识的形成和觉醒,具有重大的思想意义。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以君子的道德标准来认识和发现自然山水之美的。他在《论语·雍也》中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里,孔子以山水的优美和壮美,喻指君子仁人的品格,如巍巍之高山,气宇轩昂,岿然不动;如浩荡之流水,生生不息,长久永恒。孔子所祟尚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亲共融、和谐共处,并把自然美当作人格美的参照物;他祟尚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人生志向皆不以为然,惟独对曾哲的述志感兴趣: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导语: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一、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热爱。①王维《积雨辋川庄作》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②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①《过香枳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水诗特点 思想内容: 1、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杜甫的《望岳》。 2 、描写秀丽的风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隐居情怀,如孟郊的《望终南山》 3、描写羁旅愁思或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二、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白鹭”、“阴阴夏木”“黄鹂”四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四个意象渲染了宁谧清幽的环境氛围,将积雨之 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表达诗人由衷的喜爱之情。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案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复习目标: 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课时:9课时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二、诗歌意象含义 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 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三、体验高考 1、(20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技巧方法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诗人得山水情结 摘要: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就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得一种, 古代诗 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得情结,吟咏山水得诗作也就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屋客 留下得宝贵诗作传颂至今。本文由山水诗得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 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得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得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 文化及诗人自身得生活经历四个方而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得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神奇得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得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得素材。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 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超创作得灵感,感情丰富得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得情结,她们不光赞美神奇得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得就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得感悟,或舒寓复杂得感情。由于古代诗人得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得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与主流文化导向得影响,不同得诗人对相同得物象也会有不同得感悟,她们以其丰富得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得诗作,在浩淼得诗作中@下了浓屋重彩得一笔。 一.山水诗得内涵(一)山水诗得定义 山水诗就是谢灵运开创得,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得得诗歌题材,兴是于南北朝时期。其中得山水可以就是纯自然得山水,也可以就是经过人工修饰得山水。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得情愫。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得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她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得成就。 (二)山水诗得特点 有先,山水诗中得山与水都就是客观存在得。自然界得山与水就是山水诗得主体,就是诗人主要得描写对象。它可以经过人工得装饰但就是必须真实得存在, 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得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得基础,从而使得整有诗具有活得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虽然山水诗都会寄托诗人得情感在其中,但就是这并不说明山水诗中山水得描写就是为了情感表达而服务得,相反得就是作者得情感就是在山水得基础上自然流露出来得。山水诗中完美得将山水独立于了情感表达之外,保证了山水不就是情感得陪衬、渲染品。 再次,寓情于景。虽然山水诗中很少甚至不会出现直接得情感表达,但就是我们依旧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当时得思想感情,这就就是寓情于景手法得运用。 这就要求诗人在山水系物得选择上要既要符合读者得审美观念,同吋还要注意景物之间得合理组合、与谐统一。 最后,综合性。山水诗不仅仅应该包括“山'',也应该包括“水”。以山与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不影响其主要地位得基础上可以适当得加一些人物、花草等其它景象。 二、中国古代诗人不同得山水情节(-)赏录言志、寓情于景

浅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之间

浅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之间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张明非 古往今来能诗会画者固然不少,但罕能并臻其妙,而王维却得天独厚。他“文章冠世,画绝古今”(《纯全集》)。《诗活总龟》把他在诗画方面的成就与杜甫、顾恺之相提并论,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其实,王维不只擅长作诗、工于绘画,而且妙通音律。正是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使之成为诗坛上声名卓著的大家,杜甫也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表示对他的钦佩。王维诗很有特色,与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已经指出他的诗富于画意。到了宋代,苏试进一步用“诗中有画”作他的考语,因其精辟允当,屡为后人征引,广泛流传,此后便成为对他诗歌的定评。 其实,凡以景语入诗,即是用文字代替绘画使用的线条和色彩来刻划形象,都可以叫作“诗中有画”,山水诗尤其如此。自晋宋到唐,三百年间,有成就的山水诗人不独王维一家,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同时的还有孟浩然,李白和杜甫也颇多山水之作。他们的诗虽各具特色,但大都鲜明如画。然而,本来可以用来概括他们共性的“诗中有画”却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特征,足见他在这方面高人一筹,有独到之处。 不妨将他与山水诗的创始人谢灵运作一比较。谢灵运为了再现大自然的风貌,“惨淡经营,钩深索隐”(沈德潜《古诗源》),努力探索山水诗的表现技巧。他有两句诗:“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过始宁墅》),用最能反映春天气象的绿色,与白色互相映衬,组成色彩鲜明的画面;又将大自然中最常见的山、水、木、石,由上而下,次第写出。两句诗展现了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他诗中另外两句:“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也是异“句”同工。由此可见。注意色彩的鲜明协调,考虑景物的选择刻划,是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文心雕龙·物色篇》说得好:“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印字而知时也。”明确指出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诗以追求形似为最高标准。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批评只求形似是比较幼稚低级的阶段,不足为法。中国绘画的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不仅注意形似,更注重神似;不要求毫发毕现,重在传神写意。通过画家精心选景,巧妙构思,运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不仅从浓淡的变化中,甚至从画面的空白处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以形神俱似为最高境界,以含蓄、淡雅、空灵见长,这是中国画的特点,也正是在这一主要方面,王维的诗与之有相通之处。比如,他有一首《汉江临泛》,其中有两句是说汉江的浩渺宽广,他却不对汉江作直接正面的描写,而是着笔与它有关的天地和山色,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样写虽不像谢诗那样具体可感,一目了然,却耐人寻味,给读者以丰富联想的余地。试想,说汉江之水连囊括万物的天地都无法容纳,仅一江之隔的对岸山色都显得朦胧不清,若有若无,其浩荡宽阔则可想而知。所以(《弇州山人稿》说它“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三昧”。这样的例子在王维诗中比比皆是。如为了突出山的高大而着墨于云气的变幻:“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为了表现山的深幽却描写花和树:“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李处士山居》)为了渲染薄暮静谧的气氛,写“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前一句说渡头是最喧闹的地方,此刻唯余落日,四周的安谧可想而知;后一句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两句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感受到田园的和平恬静。王维的许多山水诗都是如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论文

邯郸学院成人 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李白山水诗的艺术风格 学生潘玉敏 指导教师尤兰萍副教授 年级2012级专升本 专业汉语言文学 系部中文系 邯郸学院中文系 2014年9月

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尤兰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2014年9月 1

摘要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权钱相争,尔虞我诈,慨叹“古来圣贤皆寂寞”表现出一种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试想李白如果不坚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性格,又怎么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正是其狂放的性格和高度的自信,才使他蔑视权贵,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惊世言语。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诗歌中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更令人拍案叫绝。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艺术风格大气豪迈狂放

The artistic style of Li Bai's landscape poetry Abstract: Li Bai is a gifted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whose extraordinarily conceited and confident, arrogant personality, bold and free and easy attitude, free to create romantic fully reflects the Tang dynasty era character and spirit. Due to at social of dark, right money phase race, intrigues, lament "kulai Sage are lonely" performance out a disdain secular, contempt elite of haughty spirit, imagine Li Bai if not insisted "Emperor call to not aboard, since homage is wine in the fairy" of wild character, and how can wrote "surprised world, wept ghosts" of Psalm? is its wild of character and height of confident, only makes he contempt elite, is "yangtiandaxiao out to, us or Basil people" of surprised world speech. Li Bai's landscape poetry grows perceptibly by the magnificent, heroic, atmosphere, desolate and broke the borrowed landscap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to amuse themselves by donating money,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Poetry in the air, let the love God play in Li Bai's works thoroughly. Its poetry poems, more stunning. On Li Bai's charm, is the charm of Tang dynasty.

描写山水的诗句与赏析

第七讲山水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中国古典山水诗词发展的脉络,分析其中的名篇佳作,归纳出文化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山水诗词中的文化意蕴。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山水诗词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山水诗,诗歌的一种。以山水名胜为主题,表现山水自然美的抒情诗。对景物观察细致、形象清新逼真、语言富丽精工是其主要特点。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文人啸咏山林,隐逸之风遂兴,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园诗的诞生。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文人们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由崇尚清谈走向爱好山水,希企通过观赏自然来领略玄理,从而使描写自然为主的山水诗逐渐代替了玄言诗。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优游于山水之间,成为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从此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后,经过南朝诗人谢朓等人的努力,山水诗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其清新、秀丽的风格与边塞、宫怨等其他题材的诗歌相区别。至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撷英 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谢灵运,中国山水诗创作以大谢为形成期的标志。如《登池上楼》。 第二位诗人是谢朓,世称“谢宣城”。《之宣城郡出新蒲向板桥》:“江路西南永, 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三、唐代山水诗举要 (一)山水田园诗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1.富庶的社会经济为士人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这是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重要的社会因素。 2.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格与超脱精神,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极度繁盛的重要的心理根源。 3.佛、道并存的思想局面和玄宗热衷于招纳隐士高人的政治局面,造成了普遍的隐逸风尚。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概述山水诗在唐代达到最高峰。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文化意蕴与呈现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文化意蕴与呈现[摘要]中国古代山水诗充满着灵性之气,充满着儒、道、佛的精神思想,成为古代诗人逃避现实、抒发胸臆、寄托情思的媒介,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关键词]山水诗;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山水诗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古代的诗人们,一方面响应儒家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品评时政,充满了人生的忧患意识和关心民众的社会良知。但是由于社会黑暗,危机四伏,他们往往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其用世之心受到严重的挫伤。这些诗人不愿与统治当局同流合污,为求保命不得不从与现实直接对抗中撤退下来,隐退避世,“独善其身”,到《老子》《庄子》和《周易》中寻找精神寄托,投身田园,怡情山水,通过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淡化在社会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和打击,以宣泄心灵的痛苦和压抑,在自然与社会的对立中展示人性的真善美,抨击社会的不平和现实的丑恶,以此达到内心积郁的宣泄。古代的诗人们寄情山水以求心里苦闷的解脱,就其思想渊源来说,离不开儒家、道家理论和佛学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生活态度不同,学识气质不同,特别是个人生存的时代背景不同,同样是游山玩水或寄情自然,则表现出迥异的人生境界,包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 一、描写自然之美,借自然山水寄托遗 世独立情怀老庄的自然观,即那种消除物我对立,通过人与自然的圆融,进入精神的忘我状态的思想,得到了魏晋诗人的认同。魏晋时期,现实的污浊黑暗与自然的清新美好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自然中体味到了与尘世纷争迥然不同的恬淡闲适和空明宁静的乐趣。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对当局的腐败、山河的破碎、经济文化面临崩溃的现实,多有不满和苦闷,但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又使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现实。于是,这些人便在远离现实的精神世界里来求得主观上的满足,把身心投入到自然界中,游山玩水,寻胜探幽,追求恬淡、遗世独立的精神生活。 “竹林七贤”生当魏晋易代之际,他们对时政不满,便疏狂物外,放浪山水,崇尚老庄。在“七贤”之一嵇康的笔下,世道混乱,险象环生,不可久居,而“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石番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赠兄秀才从军十八首·其十四》)。自然界是多么美好,让人何等的洒脱舒展。这其中流露出来的对山林田园的亲和,对闲适自由的倾心,又是何等的强烈神往。这与世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表现得十分彻底。读完这些诗,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山水园林的放纵情怀,作者就要被窒息,也只有投身于恬淡宁静的自然之中,人们才有可能恢复人性的本来面目,才能实现心态的平衡。魏晋时的其他名士也 不过问世事,完全寄情于山水。左思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招隐二首·其一》),王羲之的“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音;虽无萧与歌,咏言有余馨”(《兰亭诗》),清纯质朴的大自然可以让他们怡情悦性,是能够让他们排除积郁、宣泄愤懑的寄托之所。自然山水所具有的审美魅力能使他们留连忘返,沉醉其中。“因为他们游览山水的逃避现实的态度,和山水本身即是自然美的表现的道家思想,都和他们的生活思想合拍,所以游览山水和他们的生活结下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他们都是从现实与自然的对比中发现了自然的魅力,自然山水成为他们心灵的外围屏障,在自然山水的保护下,他们才能放任自我,感受到本真生命的律动,从自然中感悟到对功名与现实的超越,得到一种慰藉和解脱。 “竹林七贤”等魏晋诗人赋予了自然山水以浓厚的审美色彩,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看到,他们诗中的自然景物只是突出了自然山水的独立性、客体性,而不是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他们把自然看成是无所依傍的独立自主的存在,并把自己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应该说,这是人在初步觉醒之后必然产生的现象。所谓人的觉醒,无非就是人相对于自然、社会具有了独立的意识,因此,此时的山水诗,也必然是把山水当作外在于人的自然的客观存在来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全文通过分析“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和“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探寻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原因;通过论述李白诗歌“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和“独特的想象方式”,探究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概而言之,李白狂放不羁、飘逸洒脱的独特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他的诗歌激情奔放、想落天外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使我国浪漫主义这面传统的伟大文学旗帜在唐诗中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奔放,豪迈不羁;善于驰骋想象,恣意挥洒。 一、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独有的人格、气质和他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一)李白的人格、气质与浪漫主义 李白幼年所受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造就了他丰富多样的生活情趣和才能。蜀中(李白青少年时代在此地度过)的紫云山和青城山都是道教胜地,因受其影响,李白从少年时代起就喜好道教神仙之说;唐朝盛行的游侠风气也在李白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李白独特的人格和气质便逐渐形成了,并对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李白的人格、气质特征 作为一位天才诗人,游侠、刺客、隐士、道士、策士和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者行径,李白兼而有之。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李白鄙视儒生那种拘泥守常的生活,倾慕着一种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他敢于蔑视封建秩序和礼教,敢于打破传统偶像,以傲岸的作风蔑视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权贵,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同时,他还希望人与人之间重义气,贵相知,建立起平等互助的融洽关系。 总之,李白是一位主观性极强的诗人。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追求平等自主的人际关系。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苏轼山水诗艺术特色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李静颜[内容提要]大自然的山川流水在诗人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这是因为不同的诗人对其所描绘的山水有不同的理解,也因此表现出独自的艺术特点。思想旷达通脱、襟怀开朗宽广、诙谐幽默、风趣机智的苏轼笔下的山水也因此而变得,流动活泼、奇势迭出、生气蓬勃、富有灵性、趣味无穷。 [关键词]山水诗动态美趣水墨写意 苏轼,出生于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从小便受大自然的陶冶,他的一生,足迹达到北宋国土的大半,饱览祖国各地风光,政治上受挫时,他便寄情于祖国的山水之间,因此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歌咏山川之美和其山水之乐的优美诗文,成为一笔宝贵财富。虽然苏轼不是第一个写山水诗的作家,但因受其生性和特殊的经历影响,他笔下的山水诗也独具魅力,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对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作一简单概述。 一、动感之美 中唐诗论家皎然在探讨诗歌如何表现自然美时,提出了“状飞动之趣,写冥奥之思”(《诗议》),捕捉山水风云“萦回”、“盘礴”、“舒卷”的“千变万态”,使山水诗中的景物形象呈现出“气胜势飞(《诗式》)的美。这是对古典山水诗丰富艺术经验的一点总结,下面我们来看看苏轼是如何表现自然山水的动感之美。 苏轼主张,画水要画出“活水”并“尽水之变”,反对静止地刻画“死水”(《画水记》),其诗作亦如此,在他笔下,涌现出许多富于动态、音响和情趣的活水。看看下面几首诗: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 ——《新滩》 这是乱石嵯峨的新滩水,白浪高耸似雪城,其湍急陡落之势,真是惊心动魄。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斗。乱沫散霜雪,古潭摇清空,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开先漱玉亭》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长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