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实验八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实验八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自由基聚合的基本原理和体系中各组分的作用。

2. 掌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的实施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指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及其他分散介质的情况下由微量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引发进行的聚合反应。由于聚合体系中的其他添加物少(除引发剂外,有时会加入少量必要的链转移剂、颜料、增塑剂、防老剂等),因而所得聚合产物纯度高,特别适合于制备一些对透明性和电性能要求高的产品。

本体聚合的体系组成和反应设备是最简单的,但聚合反应却是最难控制的,这是由于本体聚合不加分散介质,聚合反应到一定阶段后,体系粘度大,易产生自动加速现象,聚合反应热也难以导出,因而反应温度难控制,易局部过热,导致反应不均匀,使产物分子量分布变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体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为克服以上缺点,常采用分阶段聚合法,即工业上常称的预聚合和后聚合。

除产物纯度高外,本体聚合的另一大优点是可进行浇铸聚合,即将预聚合产物浇入模具中进行后聚合,反应完成后即可获得产品。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试管夹,试管,锥形瓶(50 mL)

试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20 mL,过氧化二苯甲酰(BPO)0.019 g

四、实验步骤

1. 预聚合

在50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 MMA及单体质量0.1%的BPO,瓶口用胶塞塞上,用试管夹夹住瓶颈在85~90℃的水浴中不断摇动,进行预聚合约0.5 h,注意观察体系的粘度变化,当体系粘度变大,但仍能顺利流动时,结束预聚合。

2. 浇铸灌模

将以上制备的预聚液小心地分别灌入预先干燥的两支试管中,浇灌时注意防止锥形瓶外的水珠滴入。

3. 后聚合

将灌好预聚液的试管口塞上棉花团,放入45~50℃的水浴中反应约20 h,注意控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使产物内部产生气泡。然后再升温至100~105℃反应2~3 h,使单体转化完全,完成聚合。

4. 取出所得有机玻璃棒,观察其透明性,是否有气泡。

五、思考题

1. 进行本体浇铸聚合时,如果预聚阶段单体转化率偏低会产生什么后果?

2.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不同阶段的反应温度?

六、注意事项

1. 塞锥形瓶的胶塞必须用聚四氟乙烯膜或铝箔包裹,以防止在聚合反应过程中MMA蒸汽将胶塞中的添加物(如防老剂等)溶出,影响聚合反应。

2. 塞子只需轻轻盖上,不要塞紧,以防止温度升高时,塞子爆冲。

七、参考文献

1. 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编.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实验指导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实验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自由基聚合的基本原理和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 了解分散剂、升温速度、搅拌速度对悬浮聚合的影响。

3. 掌握苯乙烯聚合的实施方法。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将溶有引发剂的单体在强烈搅拌和分散剂的作用下,以液滴状悬浮在水中而进行的聚合反应方法。悬浮聚合的体系组成主要包括难溶于水的单体、油溶性引发剂、水和分散剂四个基本成分。聚合反应在单体液滴中进行,从单个的单体液滴来看,其组成及聚合机理与本体聚合相同,因此又常称小珠本体聚合。若所生成的聚合物溶于单体,则得到的产物通常为透明、圆滑的小圆珠;若所生成的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通常得到的是不透明、不规整的小粒子。

悬浮聚合反应的优点是由于有水作为分散介质,因而导热容易,聚合反应易控制,单体小液滴在聚合反应后转变为固体小珠,产物易分离处理,不需要额外的造粒工艺,缺点是聚合物包含的少量分散剂难以除去,可能影响到聚合物的透明性、老化性能等,此外,聚合反应用水的后处理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悬浮聚合控制的关键包括良好的搅拌、合适的分散剂类型及用量,适宜的油水比(单体与水的体积比)。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电动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0~100℃),三口烧瓶(250 mL),量筒(10 mL、100 mL),抽滤装置

试剂:苯乙烯(10 mL),过氧化二苯甲酰(BPO)0.094 g ,蒸馏水(60 mL),1% 聚乙烯醇水溶液(2 mL)

图1 聚合装置图

1.搅拌器

2.聚四氟乙烯密封塞

3.温度计

4.温度计套管

5.冷凝管

6.三口烧瓶

四、实验步骤

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见图1)依次加入2 mL1%的聚乙烯醇水溶液、40 mL 蒸馏水,搅拌加热(注意温度不要超过70℃),加入预先已溶解引发剂的苯乙烯10mL , 再用剩余的20 mL 水分两次洗涤盛单体的容器,并倒入三口烧瓶内,加料完毕后升温至70℃,小心调节搅拌速度,观察单体液滴大小,调至合适液滴大小后,保持搅拌速度恒定,将反应温度升至78 ± 2℃,反应约1.5 h 后,用滴管吸取少量珠状物,冷却后观察是否变硬,若变硬,可减慢或停止搅拌,若珠状物全部沉积,可在缓慢搅拌下升温至85℃继续反应1 h ,以使单体反应完全。停止反应,将产物抽滤,聚合物珠粒用水反复洗涤几次后,置于表面皿中自然风干,观察聚合物珠粒形状,称重,计算产率。

五、数据处理

1

%100%m w m =? 其中:m 0表示是单体总质量,m 1表示是聚合物

质量

六、思考题

1. 悬浮聚合反应中影响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 在悬浮聚合反应中期易出现珠粒粘结,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如何避免?

七、参考文献

1. 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编. 高分子化学及物理实验指导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实验三水性聚氨酯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逐步聚合的实施方法,了解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通过对水性聚氨酯聚合,理解逐步聚合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水性聚氨酯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也称水分散聚氨酯、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水性聚氨酯以水为溶剂,无污染、安全可靠、机械性能优良、相容性好、易于改性等优点。聚氨酯树脂的水性化已逐步取代溶剂型,成为聚氨酯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水性聚氨酯可广泛应用于涂料、胶粘剂、织物涂层与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纸张表面处理剂和纤维表面处理剂。通过选用不同得单体聚合以达到改性的目的,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聚合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聚合装置图

(1.搅拌器 2.四氟密封塞 3. 温度计 4. 温度计套管 5. 冷凝管)

试剂:配方如下表所示:

表1 各种试剂用量

组分试剂规格加料量

单体1(g)

聚酯二元醇

Mn=2000g/mol

>99.5% 150

单体2(g)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

(IPDI)

精制72.50 单体3(g) 二羟甲基丙酸(DMPA) 精制11.20

中和剂(mL)三乙胺(TEA) 分析纯8.4

溶剂(mL)丙酮+N-甲基吡咯烷酮分析纯60+10

介质(mL)水无离子水420

四、实验步骤

1. 将计量的聚酯二元醇(PE220)在100~120℃真空脱水3 h,使其水含量低于0.03%,降温至80~90℃加入计量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滴加适量的催化剂二月桂酸二正丁锡(DBTDL),并且在105~110℃反应约40 min;

2. 分析其NOC质量分数与设计值基本相符后,降温至70℃,然后加入计量的二羟甲基丙酸(DMPA),并加入保温在70~80℃反应1.5 h以上。在保温过程中密切观察预聚体粘度变化,并根据粘度加入适量的丙酮;

3. 测NCO质量分数与设计值基本相符后,倾倒出预聚体到分散筒中,降温;

4. 降低温度至40℃,加入计量的三乙胺的丙酮溶液充分中和得到预聚体,将预聚体降温至30℃,用分散机高速搅拌下快速加入计量的去离子水(如后扩连,则快速分散均匀后加入计量的异佛尔酮二胺的水溶液扩链,且在50℃保温反应至少20 min)。减压蒸除丙酮,获得固含量约20-30%的一系列水基聚氨醋分散体。

五、思考题

1. 分析该聚合的配方设计依据。

六、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编,高分子实验技术.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实验四丙烯腈的水溶液聚合—沉淀聚合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沉淀聚合的特点和操作技术。

2. 掌握Na2SO3-K2S2O8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

二、原理

丙烯腈水相沉淀聚合是聚丙烯腈纤维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它是根据丙烯腈单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20℃7.35%,40℃7.9%,60℃9.10%)而聚合物则不溶于水的特点而进行通常采用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剂的分解活化能较低,聚合可以在30~50℃之间甚至还可以在更低温度下进行。水相聚合的反应热容易控制,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较均一,聚合速度快,聚合体转化率较高等。其反应式可表示为:

nCH2CH

CN

CH2CH

CN

n 引发剂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四口烧瓶,温度计,搅拌器等

试剂:丙烯腈,过硫酸钾(K2S2O8),亚硫酸钠(Na2SO3),甲醇

四、实验步骤: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进氮气管及气密管的250 mL四口瓶中加入94 mL沸腾过的蒸馏水及6 g丙烯腈,以1秒一个气泡的速度通入氮气,五分钟后加入1.04 g过硫酸钾,然后加入0.07 g亚硫酸钠,1~2分钟内就有云雾状聚合物生成,用水浴加热维持45℃,45分钟反应完毕,取出沉淀过滤,用水洗后再用甲醇洗,最后放入40℃真空烘箱中烘干恒重,计算转化率。

五、思考题

1. 在水相沉淀聚合中引发剂的选择应注意些什么?

2. 试比较均相溶液聚合和非均相溶液聚合。

六、参考文献

1. 赵德仁主编,高聚物合成工艺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

2. 潘祖仁主编,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实验五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聚乙酸乙烯酯的醇解和聚乙烯醇缩醛化的反应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加深对高分子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为综合性实验,涉及到烯类单体的自由基溶液聚合,高分子的化学反应,以及聚合物分子链上官能团转化等方面的知识。

由于不存在乙烯醇单体,因而聚乙烯醇(PV A)不能直接由单体聚合而成,而是由聚乙酸乙烯酯在酸或碱的作用下水解而成。在碱催化下的水解(醇解)又可可分为湿法(高碱)和干法(低碱)两种,湿法是指在原料聚乙酸乙烯酯甲醇溶液中含有1%-2%的水,碱催化剂也配成水溶液,湿法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但副反应多,生成的乙酸钠多;干法是指聚乙酸乙烯酯甲醇溶液不含水,碱也溶于甲醇中,碱的用量少(只有湿法的l/10),干法的优点是克服了湿法的缺点,但反应速度慢。

聚乙酸乙烯酯醇解反应:

H2 C H

C

O C

O

CH3

n

NaOH , CH3OH

干法

+ n CH3COOCH3

H2

C

H

C

OH

n

H2 C H

C

O C

O

CH3

n

NaOH , CH3OH

湿法

+ n CH3COONa

H2

C

H

C

OH

n

聚乙烯醇分子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可进行醚化、酯化及缩醛化等化学反应,特别是缩醛化反应在工业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对聚乙烯醇纤维进行缩甲醛、亚苄基化等缩醛化处理后,可得到具有良好的耐水性和机械性能的维尼纶。聚乙烯醇缩甲醛还可应用于涂料、胶黏剂、海绵等方面,PV A的缩丁醛产物在涂料、胶黏剂、安全玻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聚乙烯醇的缩醛化反应:

C H2H

C

H2

C

H

C

H2

C

H

C

OH OH OH

RCHO

H+

C

H2

H

C

H2

C

H

C

H2

C

H

C

O O OH

C

R H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三颈瓶(250mL),搅拌器,冷凝管,滴液漏斗,滴管,恒温水浴等

试剂:乙酸乙烯酯,35%NaOH溶液,PV A-1799水溶液(10%),盐酸(10%),甲醛溶液(36%),氨水(1:2)等

四、实验步骤

1.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的250mL三颈瓶中,分别加入47g乙酸乙烯酯(50mL)、10mL溶有0.21g AIBN的甲醇,开动搅拌,加热升温,将反应物逐步升温至(62土2)℃,反应约2h后,升温至(65土1)℃,继续反应0.5h,冷却结束聚合反应。反应过程中,当体系黏度太大,搅拌困难时,可分次补加甲醇,每次10mL。用甲醇将剩余的产物稀释至25%(PV Ac含量)。

2.聚乙烯醇的制备

将上述制备的聚乙酸乙烯酯甲醇溶液倒入600mL烧杯中,温度控制在200C,缓慢滴加35%的NaOH溶液14mL,并不断搅拌,片刻即有白色絮状的聚乙烯醇析出。醇解结束后,抽滤,沉淀用工业乙醇洗涤3次,于50℃下真空干燥得产物,按下式计算产率。

产率(%)=M1/(0.5M2)

其中M1为聚乙烯醇的质量(g),M2为乙酸乙烯酯的质量(g)。

3.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

在装有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四颈瓶中加入80mL的10%PV A溶液,加热至80℃,在不断搅拌下用滴管滴加10%盐酸调节pH至1-2,然后约在0.5h内由滴液漏斗慢慢滴加36%甲醛溶液4mL,继续反应0.5h后冷却至600C,用1:2氨水调节pH至8-9得产品。观察溶液外观。

五、思考题

1. 聚乙烯醇的缩醛化反应,最多只能有约80%的-OH能缩醛化,为什么?

六、参考文献

1. 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编,高分子化学实验.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实验六环氧树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该类环氧树脂的实验室制法。

2. 掌握环氧值的测定方法并了解环氧树脂的固化原理、使用方法和性能。

二、实验原理

凡含有环氧基团的聚合物,总称为环氧树脂。其种类很多,但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产量最大,用途最广,有通用环氧树脂之称,它是由环氧氯丙烷与二酚基丙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聚合而得。

根据不同的原料配比,不同的操作条件(如反应介质、温度和加料顺序),可制得不同软化点、不同分子量的环氧树脂,现生产商将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为高分子量、中等分子量及低分子量三种。把软化点低于50℃(平均聚合度小于2)的称为低分子量树脂或称软树脂;软化点在50-95℃之间(平均聚合度在2-5之间)称为中等分子量树脂;软化点在100℃以上(聚合度大于5)称为高分子量树脂。

在环氧树脂的结构中有羟基、醚基和极为活泼的环氧基存在,羟基、醚基有高度的极性,使环氧分子与相邻界面产生了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而环氧基团则与介质表面,特别是金属表面上的游离键起反应,形成化学键,因而环氧树脂具有很强的粘合力,用途很广,商业上称作“万能胶”。此外环氧树脂还可作涂料、层压材料、浇铸、浸渍及模具等用途。

但是,环氧树脂在未固化前是呈热塑性的线型结构,使用前必须加入固化剂,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基等反应,变成网状结构大分子,成为不溶不熔的热固性成品。

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种类很多,如二元胺、二元羧酸和酸酐等。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四口烧瓶,搅拌器,滴液漏斗,回流冷凝管,温度计等

试剂:环氧氯丙烷,二酚基丙烷(又称双酚A),氢氧化钠,铝片,丙酮,盐酸

四、实验步骤

1. 树脂的制备

将22 g双酚A(0.1mol),28 g环氧氯丙烷(0.3 mol)加入到250 mL四口烧瓶中,装上搅拌器和滴液漏斗、回流冷凝管及温度计,水浴加热到75℃,搅拌,使双酚A全部溶解,将8 g(0.2 mol)氢氧化钠溶于20 mL蒸馏水,置于60 mL滴液中,自滴液漏斗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四口烧瓶中,保持反应液在70℃左右,约0.5 h滴加完毕。在75-80℃继续反应1.5-2 h,此时液体呈乳黄色,停止反应,冷却至室温,向瓶内加入蒸馏水30 mL,苯60 mL,充分搅拌并倒入250 mL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分出水层,再用蒸馏水洗涤数次,直到洗涤水相呈中性及无氯离子(用pH试纸及硝酸银溶液检查),分出有机层,常压蒸去苯,然后再减压尽量除去苯、水及未反应的环氧氯丙烷。瓶中留下淡棕色粘稠的环氧树脂。

2. 粘结试验(以铝片作粘合对象)

(1)将铝片两块在处理液(10份K2Cr2O7,50份浓硫酸,340份蒸馏水配成)中浸渍10-15min,取出并用水洗清后,干燥之。

(2)用干净的表面皿称取环氧树脂4 g,加乙二胺(约0.3 g)用玻璃棒调和均匀后,取少量涂于两块铝片端面,胶层要薄面均匀(约为0.1mm厚),把两块铝片对准胶合面

合拢,并用螺旋夹固定,放置待固化(室温)观察粘结效果。

【附】环氧值的测定

环氧值是指每100 g 树脂中含环氧值的摩尔数。它是环氧树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计算固化剂用量的依据。分子量愈高,环氧值就相应降低,一般低分子量环氧树脂的环氧值在0.48-0.57之间。

分子量小于1500的环氧树脂,其环氧值测定用盐酸-丙酮法,反应式为:

H C CH 2

O

+HCl

丙酮

H C H 2C

Cl

OH

过量的HCl 用标准NaOH-C 2H 5OH 液回滴。

取125mL 碘量瓶两只,在分析天平上各称1g (精确到1mg )环氧树脂。用移液管加入25mL 盐酸-丙酮溶液,加盖摇动使树脂完全溶解。放置阴凉处1h ,加酚酞指示剂三滴,用NaOH-C 2H 5OH 溶液滴定,同时按上述条件做空白滴定两次。

环氧值E 按下式计算:

()()1212100100010V V N V V N E W

W

--=?=

式中,V 1为空白滴定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V 2为样品测试所消耗氢氧化钠溶液(mL );N 为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摩尔浓度;W 为树脂质量(g )。

【注】(1)盐酸-丙酮溶液:将2 mL 浓盐酸溶于80 mL 丙酮中,均匀混合即成。(现配现用)

(2)NaOH-C 2H 5OH 溶液:将4g NaOH 溶于100 mL 乙醇中,用标准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标定,酚酞作指示剂。

五、思考题

1.什么是环氧树脂?

2. 在环氧树脂中,环氧值是怎样计算的?

六、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编,高分子科学研究所编,高分子实验技术.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实验七 脲醛树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pH 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2. 掌握在实际生产中将缩聚反应控制在A 阶段的原因。

二、实验原理

脲醛树脂是由尿素和甲醛(一般用甲醛水溶液)缩合得到的热固性树脂,是俗称氨

基树脂中的主要品种,也是热固性塑料中产量较大的一个品种,它的主要用途是做粘合剂,用于粘结木材和层压塑料;其次是制模塑粉、生产各种机械制件,食品用具、文具等。其制品的特点是色彩鲜艳,表面硬度较好,其缺点是吸水性大,耐冲击和耐温都较低。

脲醛树脂的缩聚反应及其结构非常复杂,它的反应因尿素和甲醛的比例、溶液的pH 以及反应温度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1:1.3-2为宜。为调节反应的pH ,常加入六次甲基四胺。根据要求,控制缩聚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制成线型的(A 阶段),支链型的(B 阶段)以及体型的(C 阶段)各种不同结构的树脂。在实际生产中,总是将缩聚反应控制在A 阶段,最多不超过B 阶段,只是在最后一步产品成型中才使缩聚进行到C 阶段,即形成体型结构,其反应可用下式示意:

H 2N

C

NH 2

O

+ HCHO

H 2N

C

H N

O

CH 2OH

HO

H 2C

H N

C

O

H N

CH 2OH

继而羟甲基的羟基与氨基上的氢失水缩合为高分子:

N

H 2C

OH +

H

N

CH 2OH

+H 2O

N

H 2C

N

CH 2OH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

仪器:搅拌器,三口烧瓶,冷凝管,温度计,恒温水浴锅,烧杯

试剂:尿素,甲醛,六次甲基四胺,苯二甲酸一酰脲固化剂,氨水,乙醇(95%)

四、实验步骤

1. 合成树脂

在250 mL 三口烧瓶上装置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管。在烧杯内称取50 g 甲醛水溶液,并用少量六次甲基四胺调节溶液pH 到3左右,转移至三口烧瓶内,再加入24 g 尿素,搅拌5 min ,水浴加热到70℃,反应30 min ,加入固化剂苯二甲酸一酰脲固化剂0.8 g (有等摩尔比的邻苯二甲酸与尿素共熔而得),及12mL 乙醇,继续在70℃反应15-20 min ,得到无色透明溶液(或看到沉淀)用冷水冷却反应物,用氨水中和到pH=7.5稳定不变,溶液备用。

2. 浸渍干燥

将所得的溶液倾于培养皿内,用滤纸浸渍1min (两遍),必须分张进行,不能一次全部浸入,以保证浸匀,浸透足够的树脂,纸上多余树脂令其自行流下,在架上晾干一会立即送入70-80℃的烘箱中干燥到既不沾手,又不脆折的程度(约需10~15 min ),然后取出保存于干燥器内以防吸水。

五、思考题

1. 在制备脲醛树脂时,尿素与甲醛的摩尔比应控制在多少?为什么?

2. 制备脲醛树脂,常用哪种试剂调节pH?

六、参考文献

1.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编,高分子实验技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实验八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交替共聚物的结构。

2. 掌握苯乙烯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的实施方法。

二、实验原理

带强推电子取代基的乙烯基单体与带强吸电子取代基的乙烯基单体组成的单体对进行共聚合反应时容易得到交替共聚物。关于其聚合反应机理目前有两种理论:“过渡态极性效应理论” 和“电子转移复合物均聚理论”。

“过渡态极性效应理论”认为,在反应过程中,链自由基和单体加成后形成因共振作用而稳定的过渡态。以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为例,因极性效应,苯乙烯自由基更易与马来酸酐单体形成稳定的共振过渡态,因而优先与马来酸酐进行交叉链增长反应;反之,马来酸酐自由基则优先与苯乙烯单体加成,结果得到交替共聚物。反应方程式如下:

HC CH

2

+HC CH

C C

O

O O

H2

C

H

C C

H

C

H

C C

O O

O

n

当这样的单体对在自由基引发下进行共聚合反应时:(1)当单体的组成比为1:1时,聚合反应速率最大;(2)不管单体组成比如何,总是得到交替共聚物;(3)加入Lewis 酸可增强单体的吸电子性,从而提高聚合反应速率;(4)链转移剂的加入对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甚微。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电动搅拌器,冷凝管,温度计(0~100°C),三口烧瓶(250mL),抽滤装置

试剂:甲苯(75 mL),苯乙烯(2.9 mL),马来酸酐(2.50 g),AIBN(0.0050 g)

四、实验步骤

在装有冷凝管、温度计与搅拌器的三口烧瓶中(见图1)分别加入75 mL 甲苯、2.9 mL 新蒸苯乙烯、2.5 g 马来酸酐及0.0050 g AIBN ,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下搅拌至反应物全部溶解成透明溶液,保持搅拌,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升温至85~90℃,可观察到有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沉淀生成,反应1 h 后停止加热,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后抽滤,所得白色粉末在60℃下真空干燥后,称重。

五、数据处理

1

%100%m w m =? 式中:m 0为单体总质量,m 1为干燥后聚合物质量。

六、思考题

1. 什么是交替共聚?哪些单体对聚合时容易得到交替共聚物?

2. 推断以下单体对进行自由基共聚合时,何者容易得到交替共聚物?为什么? (a )丙烯酰胺/丙烯腈;(b )乙烯/丙烯酸甲酯;(c )三氟氯乙烯/乙基乙烯基醚

七、参考文献

1.梁晖等主编. 高分子化学实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苯乙烯乳液聚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姓名:学号: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乳液聚合的原理和乳液聚合的方法。 2.学习并了解乳液聚合和其他聚合方法的区别。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以大量水为介质,在此介质中使用能够使单体分散的水溶性聚合引发剂,并添加乳化剂(表面活性剂),以使油性单体惊行聚合的方法。所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微细的粒子悬浮在水中的乳液。 单体 能进行乳液聚合的单体数量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范的有:乙烯基单体,例: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等;共轭二烯单体,例: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等;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等。 引发剂 与悬浮聚合不同,乳液聚合所用的引发剂是水溶性的,而且由于高温不利于乳液的稳定性,引发体系产生的自由基的活化能应当很低,使聚合可以在室温甚至更低的温度下进行。常用的乳液聚合引发剂有:热分解引发剂,如过硫酸铵[(NH4)2S2O8]、过硫酸钾(K2S2O8);氧化还原引发剂,如过硫酸钾-氯化亚铁体系、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氯化亚铁体系等。 乳化剂 乳化剂是可以形成胶束的一类物质,在乳液聚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乳液聚合体系的乳化剂为负离子型,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乳化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乳化、分散、增溶作用。 三、仪器及药品 三口烧瓶、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固定夹及铁架、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温度计苯乙烯10m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6g、过硫酸钾0.3g 、硫酸铝钾、水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取0.6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0ml H2O 加入三口烧瓶升温至80℃。 2.加入10ml苯乙烯。 3.取0.3g过硫酸钾溶于10ml H2O 缓缓加入三口烧瓶。 4.升温到90℃反应1.5小时。 现象:溶液浑浊并发蓝光,后来蓝色消失变为乳白色。 5.加入KAl(SO4)2进行破乳 现象:溶液发生固化得到白色固体。 6.转移产物并洗涤仪器。

高分子化学实验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实验名称苯乙烯的悬浮聚合2013级高分子2班 覃秋桦 1314171027 林夏洁 1314171014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悬浮聚合的反应原理及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 了解珠状聚合实验操作及聚合工艺的特点。 3. 通过实验,了解苯乙烯单体在聚合反应上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指在较强的机械搅拌下,借悬浮剂的作用,将溶有引 发剂的单体分散在另一与单体不溶的介质中(一般为水)所进行的聚合。根据聚合物在单体中溶解与否,可得透明状聚合物或不透明不 规整的颗粒状聚合物。像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其悬浮聚合物多 是透明珠状物,故又称珠状聚合;而聚氯乙烯因不溶于其单体中, 故为不透明、不规整的乳白色小颗粒(称为颗粒状聚合)。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单体小液滴内的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单体小液 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是相类似的,但由于单体在体系中 被分散成细小的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具有它自己的特点。由于 单体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在水中,散热表面积大,水的比热大,因而 解决了散热问题,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有利于反应的控制。 悬浮聚合的另一优点是由于采用悬浮稳定剂,所以最后得到易分离、易清洗、纯度高的颗粒状聚合产物,便于直接成型加工。 可作为悬浮剂的有两类物质:一类是可以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 如聚乙烯醇、明胶、聚甲基丙烯酸钠等。另一类是不溶于水的无机 盐粉末,如硅藻土、钙镁的碳酸盐、硫酸盐和磷酸盐等。悬浮剂的 性能和用量对聚合物颗粒大小和分布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讲,悬浮 剂用量越大,所得聚合物颗粒越细,如果悬浮剂为水溶性高分子化 合物,悬浮剂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所得的树脂颗粒就越大,因此悬 浮剂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均一会造成树脂颗粒分布变宽。如果是固体 悬浮剂,用量一定时,悬浮剂粒度越细,所得树脂的粒度也越小, 因此,悬浮剂粒度的不均匀也会导致树脂颗粒大小的不均匀。 为了得到颗粒度合格的珠状聚合物,除加入悬浮剂外,严格控制 搅拌速度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随着聚合转化率的增加,小液滴 变得很粘,如果搅拌速度太慢,则珠状不规则,且颗粒易发生粘结 现象。但搅拌太快时,又易使颗粒太细,因此,悬浮聚合产品的粒 度分布的控制是悬浮聚合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掌握悬浮聚合的

实验八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合

实验一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自由基聚合的基本原理和体系中各组分的作用。 2. 掌握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的实施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体聚合是指单体本身在不加溶剂及其他分散介质的情况下由微量引发剂或光、热、辐射能等引发进行的聚合反应。由于聚合体系中的其他添加物少(除引发剂外,有时会加入少量必要的链转移剂、颜料、增塑剂、防老剂等),因而所得聚合产物纯度高,特别适合于制备一些对透明性和电性能要求高的产品。 本体聚合的体系组成和反应设备是最简单的,但聚合反应却是最难控制的,这是由于本体聚合不加分散介质,聚合反应到一定阶段后,体系粘度大,易产生自动加速现象,聚合反应热也难以导出,因而反应温度难控制,易局部过热,导致反应不均匀,使产物分子量分布变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体聚合在工业上的应用。为克服以上缺点,常采用分阶段聚合法,即工业上常称的预聚合和后聚合。 除产物纯度高外,本体聚合的另一大优点是可进行浇铸聚合,即将预聚合产物浇入模具中进行后聚合,反应完成后即可获得产品。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恒温水浴,试管夹,试管,锥形瓶(50 mL) 试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20 mL,过氧化二苯甲酰(BPO)0.019 g 四、实验步骤 1. 预聚合 在50mL锥形瓶中加入20 mL MMA及单体质量0.1%的BPO,瓶口用胶塞塞上,用试管夹夹住瓶颈在85~90℃的水浴中不断摇动,进行预聚合约0.5 h,注意观察体系的粘度变化,当体系粘度变大,但仍能顺利流动时,结束预聚合。 2. 浇铸灌模 将以上制备的预聚液小心地分别灌入预先干燥的两支试管中,浇灌时注意防止锥形瓶外的水珠滴入。 3. 后聚合 将灌好预聚液的试管口塞上棉花团,放入45~50℃的水浴中反应约20 h,注意控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易使产物内部产生气泡。然后再升温至100~105℃反应2~3 h,使单体转化完全,完成聚合。 4. 取出所得有机玻璃棒,观察其透明性,是否有气泡。 五、思考题 1. 进行本体浇铸聚合时,如果预聚阶段单体转化率偏低会产生什么后果? 2. 为什么要严格控制不同阶段的反应温度? 六、注意事项 1. 塞锥形瓶的胶塞必须用聚四氟乙烯膜或铝箔包裹,以防止在聚合反应过程中MMA蒸汽将胶塞中的添加物(如防老剂等)溶出,影响聚合反应。

高分子化学实验(2015级)

实验1 脲醛树脂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了解脲醛树脂的反应原理及PH 值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2.掌握脲醛树脂的制备方法 二、原理 脲醛树脂是尿素与甲醛在催化剂(碱性或酸性)作用下缩聚而成的初期树脂、以及在固化剂或助剂作用下形成的不溶不熔的末期树脂的总称。 脲醛树脂胶粘剂具有较高的粘合强度,较好的耐热性、腐蚀性和一定的耐水性。树脂呈无色透明粘稠液体或乳白色液体,不污染胶合制品。加之制造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已成为人造板生产的主要胶种。脲醛胶粘剂的缺点是,胶合制品中常存在游离甲醛,污染空气,胶层易老化,耐水性不如酚醛树脂。 一般认为,脲醛树脂是经过两类化学反应形成的。一类是尿素与甲醛在中性或弱碱性介质中进行加成,生成一羟甲脲或二羟甲脲的反应: C O NH 2NH 2 + HCHO C O NH 2NHCH 2OH C O NHCH 2OH NHCH 2OH + 一羟甲脲 二羟甲脲 另一类反应是在酸性介质中脱水缩聚形成线型结构脲醛树脂的反应,包括羟甲基与胺基之间脱水生成亚甲基的反应,羟甲基与羟甲基之间脱水生成二亚甲基醚键(-CH 2-O -CH 2-)的反应,后者可能进一步脱甲醛仍生成亚甲基,最后生成线型或环化低聚体。 低聚体分子中存在大量的羟甲基,易反应,应在中性条件下保存。在使用时,将介质调至酸性,脲醛树脂的羟甲基在酸性条件下会进一步缩聚,发生三维交联,形成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 尿素 甲醛(37%) 氢氧化钠 盐酸 氯化铵 pH 试纸 三颈瓶 搅拌器 回流冷凝管 烧杯 吸管 四、实验步骤 在装有搅拌棒、回流冷凝管和温度计的三颈瓶中,装入130 mL 浓度为37%的甲醛水溶液,用5%的NaOH 溶液调节pH 为7.0-7.5。然后加入50 g 尿素,搅拌溶解。加热升温至90-92℃,并在此温度下反应30 min 。此时,体系的pH 值下降到6.0-6.5。

苯乙烯聚合的综合实验

苯乙烯聚合的综合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苯乙烯聚合的反应原理 2.通过对聚苯乙烯的表征掌握对红外光谱,粘度仪、DSC等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聚苯乙烯一般由单体苯乙烯通过自由基聚合获得。要获得分子量分布较窄的聚苯乙烯,则须通过阴离子聚合反应的方法。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也适合于阴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是活性聚合和化学聚合,其特点是无终止聚合。在反应条件控制得当的情况下,阴离子聚合体系可以长时间保持链增长活性。活性聚合技术是目前合成单分散特定分子量的聚合物的一种方法。阴离子活性聚合物的分子量可通过单体浓度和引发剂的浓度来控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双阴离子引发n=2,单离子引发n=1),其分子量分布指数接近1。

反应部分试剂与仪器 试剂:苯乙烯,正丁基锂,环己烷,无水氯化钙,甲醇,氢氧化钠. 仪器:250 mL分液漏斗,100 mL烧杯,量筒(10 mL、50 mL),注射器及针头,无水无氧操作系统,玻璃棒,反应管,抽滤瓶,布氏漏斗,注射器,试管。表征部分:红外光谱仪、DSC、粘度仪 实验步骤: 1试剂的预处理 取苯乙烯50mL于250mL分液漏斗,用5%NaOH洗至水层变为无色,再用水洗至pH约为7,得到淡黄色液体。向所得液体中加入无水氯化钙,于100mL锥形瓶中保存。 2苯乙烯的阴离子聚合 取干燥试管一支,配上单孔橡皮塞和短玻璃管及一段橡皮管,接上无水无氧干燥系统,以油泵抽真空,通氮气,反复三次。持续通入氮气作为保护气,由注射器从橡皮管依次且连续注入4mL无水环己烷、1.5mL干燥苯乙烯和0.8mL正丁基锂溶液。放置10分钟后,以注射器从橡皮管注射加入甲醇。 3 正丁基锂的制备 在氮气保护下,在5000ml的三口瓶中加入3L正己烷(或60-90℃石油醚),将140g(20mol)金属锂片用正己烷(或60-90℃石油醚)洗涤干净,戴上一次性手套,将金属锂片快速撕成小片,加入到5000ml的三口瓶中,装上机械搅拌,冰盐浴冷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实验七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 教学目的: 1.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共聚制备其共聚物。 教学重点:掌握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聚合过程中反应速度和终点的控制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自由基聚合的原理和沉淀聚合方法; 2.掌握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二实验原理 马来酸酐是强的吸电子单体而苯乙烯是强的给电子单体,因此二者等量混合,在引发剂引发下易发生共聚而形成交替共聚物。 本实验采用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发生自由基聚合,形成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通过碱性水解制备水解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由于苯乙烯与马来酸酐均可以溶解于甲苯中,而其共聚物在甲苯中不溶,因此其共聚物可以从甲苯中沉淀出来而称为沉淀聚合。 三实验方法 1.共聚物的合成 250 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150 ml经蒸馏的甲苯,10.4g苯乙烯、9.8g马来酸酐和0.1gBPO,升温至50左右,搅拌15分钟使马来酸酐完全溶解。然后,升温到80℃左右反应1小时。反应物降至室温,将产物滤出,在60℃下真空干燥。 2.共聚物皂化 在1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2g干燥的共聚物和50 ml 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沸腾,待聚合物溶解后继续回流1h。降温至50,将溶液倾入200 ml 3mol/L的盐酸中,使聚合物沉淀,过滤、洗涤、干燥,获得水解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四注意事项 1 实验中使用的苯乙烯、马来酸酐、BPO实验前应该精制 2 聚合过程中要控制反应温度不可以太高,以免反应太快! 五思考题 1 影响共聚反应的竟聚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 聚合反应的溶剂选择要考虑哪些因素? 3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有哪些应用?

苯乙烯自由基悬浮聚合

高分子化学实验 苯乙烯自由基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的方法和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学习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聚合物颗粒均匀性和大小的控制,了解分散剂、升温速度、搅拌形式与搅拌速度对悬浮聚合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借助于较强烈的搅拌和悬浮剂的作用,通常是将不溶于水的单体分散在介质水中,利用机械搅拌,将单体打散成直径为0.01~5mm的小液滴的形式进行本体聚合,在每个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和机理与本体聚合相似。悬浮聚合解决了本体聚合中不易散热的问题,产物容易分离,清洗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颗粒状聚合物。 其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分散介质(水)、悬浮剂、引发剂。 1.单体 单体不溶于水,如:苯乙烯(styrene)、醋酸乙烯酯(vinyl acetate)、甲基丙烯酸酯(methyl methacrylate)等。 2.分散介质 分散介质大多为水,作为热传导介质。 3.悬浮剂 调节聚合体系的表面张力、粘度、避免单体液滴在水相中粘结。

(1)水溶性高分子,如天然物:明胶(gelatin),淀粉(starch);合成物:聚乙烯醇(PVA)等。 (2)难溶性无机物,如:BaSO4, BaSO3,CaCO3,滑石粉,粘士等。 (3)可溶液性电介质:NaCl,KCl,Na2SO4等。 4.引发剂 主要为油溶性引发剂,如: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偶氮二异丁腈(AIBN)等。 三、主要仪器和试剂 1.实验仪器名称及数量: 三口瓶(250ml)×1,球形冷凝管×1,电热锅×1,搅拌马达与搅拌棒各×1,温度计(100℃)×1,量筒(100ml)×1,布氏漏斗×1,抽滤瓶×1。 2.实验试剂 苯乙烯单体,过氧化二苯甲酰(BPO),聚乙烯醇(PVA),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架好带有冷凝管、温度计、三口烧瓶的搅拌装置,如下图所示; (2)分别将0.3gBPO和16ml苯乙烯加入100ml锥形瓶中,轻轻摇动至溶解后加入250ml三口烧瓶中; (3)再将7~8ml,0.3%PVA溶液加入250ml三口烧瓶中; (4)130ml去离子水冲洗锥形瓶及量简后,加入250ml三口烧

高分子化学实验8

高分子化学实验 梁晖卢江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书号 ISBN 7-5025-5633-X 出版日期 2005-7-1

目录 第1章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基础技术 (1) 1.1 聚合反应装置 (1) 1.2 聚合体系的除湿除氧 (5) 1.3 单体的纯化与贮存 (6) 1.4 常见引发剂(催化剂)的提纯 (8) 1.5 常见溶剂的处理 (9) 1.6 聚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0) 附:几种常见单体和溶剂的提纯处理 (12) 主要参考文献 (14) 第2章逐步聚合反应的实施 (15) 2.1 熔融聚合 (15) 实验一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涤纶)的合成及其熔融纺丝 (16) 2.2 溶液聚合 (18) 实验二聚苯硫醚的合成 (19) 2.3 界面缩聚 (20) 实验三对苯二甲酰氯与己二胺的界面缩聚 (21) 2.4 固相聚合 (23) 实验四固相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碳酸酯 (23) 2.5 逐步聚合预聚体的合成及其固化 (26) 实验五醇酸树脂缩聚反应动力学 (27) 实验六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合成及层压板的制备 (29) 实验七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备 (31) 实验八不饱和聚酯预聚体的合成及其交联固化 (32) 实验九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合成及其固化 (35) 主要参考文献 (38) 第三章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实施 (40) 3.1 本体聚合 (40) 实验十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41) 3.2 溶液聚合 (42) 实验十一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42) 3.3 沉淀与分散聚合 (43) 实验十二沉淀聚合合成单分散MMA/二乙烯基苯DVB交联微球 (44) 实验十三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的分散共聚合 (45)

实验二 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二苯乙烯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聚合反应原理、特点及配方中各组分作用。 2、掌握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实验室实施方法,搅拌、温度等各种条件对产品的颗粒度合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虽然实验一所介绍的本体聚合是烯类单体聚合制备高分子聚合物的最简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不是在全体情况下都适用的。特别是大型工业生产中。因为本体聚合开始除加的很少引发剂外,体系中只有单体一个组分。在聚合过程中,随着单体不断转变为聚合物大分子,体系的粘度急剧增高,聚合热的传递越来越困难,引起自动加速效应和不规则的过热点,导致产物有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和过热点的缺陷。 为了克服本体加聚过程中粘度增高和传热受阻产生的不良后果,一种办法是加入一种惰性的、可溶的、低分子量的稀释剂来减轻,这种方法就是溶液聚合。虽然溶液聚合提供了较好的热控制,减缓了自动加速效应,但溶剂很少对自由基是真正惰性的。由于溶剂常常发生链转移反应使得产物的分子量大大降低,而且聚合溶剂的除去和回收也是相当复杂和浪费的,所以在自由基加聚反应中用的较少。另一种方法是加入一种不相混溶的液体,通过强烈的搅拌使单体变成不连续的小颗粒或微珠分散在作为连续相的液体中。采用能溶解于单体相的引发剂(油溶性引发剂),使得引发、增长、终止过程均在单体微珠中进行。这样实际上每个单体微珠均成为一个独立的、微型的本体聚合反应体系,但是却把传热距离缩短到了0.2~0.5mm,从而解决了传热问题,这就是悬浮聚合。因此悬浮聚合就本质而言仍然是本体聚合。符合本体聚合的动力学规律。 悬浮聚合通常采用的连续相是水,水是最廉价易得的。而且热容高、粘度小、表面张力大,有利于形成悬浮体系。由于悬浮聚合反应热易于排除,保证了反应温度的均一性,减少了爆聚反应的可能。因此可以使用催化剂等来提高反应速率。而且制成的产品呈均匀的颗粒状,不经造粒就可以直接用于成型加工。同时解决了本体聚合难以大型化的问题,现代工业生产中采用的大型悬浮聚合釜可达200M2以上。 但是,藉强烈搅拌分散开的悬浮体系是亚稳状态的,特别是在聚合物量增加,颗粒发粘时容易凝结成团,加入少量亲水的聚合物如明胶、羟乙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或聚乙烯醇,可以在单体微珠外形成一层保护胶体。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无机化合物的细粉如粘土或钙、镁的磷酸盐也能帮助稳定悬浮体系。无机化合物粉末在小珠变得发粘并倾向于粘在一起时是特别有效的,但是,当分散的颗粒过小,接近于胶体粒子大小时,聚合历程实际上就可能改变,所以必须精心选择表面活性剂避免形成乳液(参见实验三)。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聚苯乙烯是一种透明的无定型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其分子量分布窄。加工流动性好而适用于模压注射制品的加工,其制品有较高的透明度良好的耐热性和电绝缘性。 苯乙烯单体在引发剂过氧化二苯甲酰(可溶于苯乙烯单体而不溶于水)的作用下,以水为分散介质,聚乙烯醇为悬浮剂,按自由基型反应历程进行悬浮聚合。聚合反应历程如下: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应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及应用 作者:李小华, 强西怀, 洪新球, LI Xiao-hua, QIANG Xi-huai, HONG Xin-qiu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刊名: 皮革科学与工程 英文刊名:LEA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1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6条) 1.BARUAH;LASKAR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Copolymers: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Thermal Properties[外文期刊] 1996(60) 2.邱广明苯乙烯和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功能化膜和微球的研究[学位论文] 2006 3.Wu D C;Hong C Y;He W D Study on controlled radical 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with maleic anhydride under UV irradiation[外文期刊] 2003(1) 4.沈一丁表面活性剂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2003 5.胡英近代化工热力学 1994 6.李春生;张书香;郑安呐超临界CO2中马来酸酐与苯乙烯的聚合[期刊论文]-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6(05) 7.Jack E S;Kim M N;Lee L M Living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maleic anhydride 1973 8.张举贤KS-1合成鞣剂的研究 1983(01) 9.来水利;沈一丁无规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复鞣剂的合成及性能[期刊论文]-中国皮革 1999(07) 10.高嫄;黄发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研究[期刊论文]-功能高分子学报 2004(02) 11.Walling C;Briggs E R;Wolfstirm K B;Mayo FR Copolymerization.X.The effect of meta-and para-substitution on the reactivity of the styrene double bond 1948 12.卢行芳;殷家雄;白涛阳离子皮革染色助剂的试制与应用[期刊论文]-皮革化工 2005(04) 13.Dilip R;Abayasckara;Raphacl M Ottenbriew查看详情 1985(02) 14.潘卉;张治军;张举贤一种新型纳米复合鞣剂MPNS/SMA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皮革 2004(27) 15.周家达;房宽峻;张霞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阳离子化改性及其对颜料的分散[期刊论文]-化工新型材料2007(03) 16.向远清;刘朋生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接枝液化MDI的合成与表征[期刊论文]-弹性体 2002(04) 17.王荣伟;郁剑乙低分子量SMA交替共聚物的合成 1994(11) 18.吴娇娇;顾恩光;王兵雷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磺酸钾的合成及分散性能[期刊论文]-嘉兴学院学报 2002(51) 19.叶文玉;马新起;刘伟磺化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SS/NMA)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1998(04) 20.Kim S Y;Lee Y M Taxol-loaded block copolymer nanospheres composed of methoxy poly(ethylene-glycol) and poly(ε-caprolactone) as novel anticancer drug carriesrs 2001 21.Kataoka K;Harada A;Nagasaki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for drug delivery:design,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2001 22.Leckband D E;Borisov O V;HalperinA Cold and hot denaturation of polysoaps[外文期刊] 1998(07) 23.胡中青一类含马来酸醉交替共聚单元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辐射法合成及其应用 2006 24.朱明强;魏柳荷;周鹏马来酸酐和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断链链转移聚合及新型嵌段共聚物的合成[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 2001(03)

高分子实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高分子实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年月日 实验目的 熟悉苯乙烯悬浮聚合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不溶于水的单体以小液滴状态悬浮在水中进行的聚合反应叫悬浮聚合,又叫珠状聚合。体系主要由四个组分组成:单体、引发剂、水和分散剂。一般控制油水比即油:水=1:1-1:3。实验室中可更大一些。单体液层在搅拌的剪切力作用下分散成微小液滴,粒径的大小主要由搅拌的速度决定,悬浮聚合物一般粒径在0.01-5mm之间,常取0.05-2mm.由于油水两相同的表面张力可使液滴粘结,必须加入分散剂降低表面张力,保护液滴,使形成的小珠有一定的稳定性。分散剂可用聚乙烯醇(PVA)、明胶等高分子或不溶于水的无机盐如CaCO3、BaSO4等,用量约为单体量的0.1%左右。对孤立的小珠本身而言,实际上仍系本体聚合,所以符合本体聚合的一般规律。 悬浮聚合法温度容易控制,兼取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之长,后处理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可直接加工,但产品纯度不如本体法高,残留的分散剂影响透明度及介电性能。 反应简式如下: 试剂和仪器 苯乙烯(精制)、过氧化苯甲酰BPO(重结晶)、聚乙烯醇水溶液(3%)、

蒸馏水、电动搅拌器、2.50ml三颈瓶、回流冷凝管、温度计、量筒、烧杯。 实验步骤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250ml三颈瓶中,加入7.5-8.5ml 3%的PVA水溶液及120ml蒸馏水,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预先溶有0.1-0.13g BPO的15g苯乙烯溶液,调整适当搅拌速度,使液滴在水中分散成所要求的粒径,快速升温到85℃(可用便于观察的大烧杯作水溶),恒温反应2.5小时左右,待粒珠稍有强度时,升温到90-95℃,熟化0.5-1小时。反应结束后,倾出上层液体,用热水洗涤三次,再用冷水洗涤三次,然后抽滤,60℃下烘干,称重并观察珠粒是否透明和均匀。 实验数据 称量的BPO的质量:0.130g。 最终烘干后得到的聚苯乙烯的质量:14.35g 实验结果 产率:14.35/15*100%=95.67% 实验感想 略。

高分子化学实验

实验二 丙烯酰胺溶液聚合 一、目的要求 1.认识并了解溶液聚合及其反应原理; 2.掌握丙烯酰胺溶液聚合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 溶液聚合是将单体,引发剂溶于溶剂,然后进行聚合的方法。根据所生成的高分子物质溶解情况,可以分为均相溶液聚合和非均相溶液聚合(也叫沉淀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型聚合和缩聚反应聚合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 溶液聚合一般具有反应均匀、聚合热易散发、反应速度及温度易控制、分子量分布均匀等优点。但是由于溶剂的引入,大分子自由基易向溶剂发生链转移反应,造成转化率降低,聚合度不高,使产物分子量降低,这是溶液聚合的主要缺点。因此,在选择溶剂时必须注意溶剂的活性大小。各种溶剂的链转移常数变动很大,水为零,苯较小,卤代烃较大。一般根据聚合物分子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另外还要注意溶剂对聚合物的溶解性能,选用良溶剂时,反应为均相聚合,可以消除凝胶效应,遵循正常的自由基动力学规律。选用沉淀剂时,则成为沉淀聚合,凝胶效应显著。产生凝胶效应时,反应自动加速,分子量增大,劣溶剂的影响介于其间,影响程度随溶剂的优劣程度和浓度而定。 本实验以丙烯酰胺为单体,水为溶剂,(NH 4)2S 2O 8为引发剂,水为溶剂有许多优点:(1)价廉,(2)无毒,(3)链转移常数小,(4)对单体及聚合物溶解性能好,为一均相反应。 反应式: 链引发: ()4 4284222NH S O NH SO +?? → + O C H 2CH C NH 2 SO 4 _.+ O 3SO CH 2 C H C O NH 2. 链增长:

O C H 2CH C NH 2 O 3SO CH 2 C H C O NH 2 . n . +O 3SO CH 2 CH C O NH 2 CH 2 C H C O NH 2 n 链终止: 2O 3 SO CH 2 CH C O NH 2CH 2C C O NH 2 . n n n O 3SO CH 2 CH C O NH 2 CH 2 CH C O NH 2 CH C O NH 2 CH 2CH C O NH 2 CH 2OSO 3 在均相反应结束后,可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聚合物与溶剂分离,再用过滤等方法,得到固体聚合物。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优良的絮凝剂,水溶性好,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选矿、化学工业及污水处理等方面。 三、仪器与药品 仪器:三口瓶250ml 、球形冷凝管、温度计100℃、烧杯100ml 、量筒100ml 、搅拌装置、控温装置。 药品:丙稀酰胺(分析纯)10g 、蒸馏水100ml 、(NH 4)2S 2O 8 (分析纯)0.06g 。 四、实验步骤 1.如图组装好各种实验仪器。 2.用天平称取丙烯酰胺10g ,量筒量取蒸馏水80ml ,并将称量好的丙烯酰胺和蒸馏水依次加入到三口瓶中。 3.将水浴温度设定至30℃,并开始搅拌。 4.用天平称取(NH 4)2S 2O 8 0.06g ,量筒量取蒸馏水20ml ,并将称量好的(NH 4)2S 2O 8溶解

实验一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

实验一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合 一、实验目的 通过聚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的合成,了解共聚合的原理及其特点。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制备的聚苯-丁树脂是采用苯乙烯与顺丁烯二酸酐(马来酸酐),在甲苯(或乙苯)溶剂中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引发剂进行溶液聚合,因为生成的苯-丁共聚物不溶于溶剂因而又称为沉淀聚合。顺丁烯二酸酐自身很难聚合,但与苯乙烯很容易进行共聚,而且总是形成1∶1 的交替共聚物其反应如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电动搅拌器,恒温水浴,温度计,滴液漏斗 马来酸酐,苯乙烯,过氧化二苯甲酰,二甲苯 四、实验步骤 1.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温度计和滴液漏斗的250mL 四口瓶中加入12g 马来酸酐和100 mL 二甲苯,加热至80 ℃使其全部溶解。 2. 将13 g 苯乙烯,0.25~0.35g 过氧化二苯甲酰和50 mL 二甲苯混合摇匀后自滴液漏斗加入反应瓶中,温度不超过90℃,约30~40 min 滴完。 3. 从出现白色沉淀聚合物时算起,在100~105 ℃下,反应2 h 左右,即可停止反应。 4. 将产物冷至室温,过滤(回收二甲苯),用石油醚洗涤、干燥,即得白色粉末状聚苯乙烯-马来酸酐树脂。 五、思考题 顺丁烯二酸酐自身很难聚合,但与苯乙烯共聚很容易,为什么?其共聚物结构如何? 参考文献 1.潘祖仁主编,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年.

实验二 醋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白乳胶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乳液聚合的特点,了解乳液聚合中各组分的作用。 2. 掌握制备聚醋酸乙烯胶乳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加入水溶性引发剂,在机械搅拌或振荡情况下进行非均相聚合的反应过程。乳液聚合体系主要包括单体、分散介质(水)、乳化剂、引发剂。乳液聚合的机理不同于一般的自由基聚合,可以同时提高聚合速度和分子量。而在本体、溶液和悬浮聚合中,使聚合速率提高的一些因素,往往使分子量降低。醋酸乙烯乳液聚合产物——聚醋酸乙烯胶乳,可用于漆、涂料和胶粘剂。该胶乳做为漆具有水基漆的特点:粘度小,不用有机溶剂;做为涂料,对于纸张、织物、地板及墙壁等均可涂用;做为胶粘剂,无论木材、纸张及织物,凡是多孔性表面均可使用。 醋酸乙烯酯(VAc )的乳液聚合采用水溶性的过硫酸盐为引发剂,为使反应平稳进行,单体和引发剂均需分批加入。本实验采用PVA 和OP -10 两种乳化剂混合使用,乳化效果和稳定性比单独使用一种好。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四口瓶,回流冷凝管,电动搅拌器,温度计,恒温水浴 醋酸乙烯酯,过硫酸铵,聚乙烯醇,OP -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去离子水 四、实验步骤 1. 在装有搅拌器、球型冷凝管和温度计的250 mL 四口瓶中,加入聚乙烯醇水溶液(10%wt )60 mL ,去离子水30mL 、OP-10 1g ,搅拌均匀后加入醋酸乙烯10g ,用水浴加热至65~70℃。 2. 称取0.3g 过硫酸铵,用10mLH 2O 配成溶液,加5 mL 于反应瓶中,控温65~70℃, 反应一段时间(出现蓝色荧光,温度慢慢升至70℃)后,在70±1℃下滴加50g 醋酸乙烯,约2~2.5h 滴加完毕,滴加单体过程中补加剩余引发剂溶液。 3.单体滴加完毕后,缓慢升温至80℃以上,如在70~72℃保温10 分钟,缓慢升温到75℃,保持10 分钟,再缓慢升温至78℃,保持10 分钟,再缓慢升温至80℃,保持10分钟。 4.撤掉水浴,自然冷却到40℃,用NaHCO 3 水溶液调节pH=4~6,加入3 g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充分混合后停止搅拌,出料,即得到白色粘稠的、均匀而无明显粒子的聚醋酸乙烯胶乳(即市售的白乳胶)。 五、思考题 1. 比较乳液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和本体聚合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2. 在乳液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的作用是什么? 3. 本实验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潘祖仁主编,高分子化学(第三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年. 2.赵德仁主编,高聚物合成工艺学(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年. 3.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编著,高分子实验技术(修订版),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

苯乙烯乳液聚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苯乙烯的乳液聚合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乳液聚合的原理和乳液聚合的方法。 2.学习并了解乳液聚合和其他聚合方法的区别。 二、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以大量水为介质,在此介质中使用能够使单体分散的水溶性聚合引发齐山并添加乳化剂(表面活性剂),以使油性单体惊行聚合的方法。所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微细的粒子悬浮在水中的乳液。 单体 能进行乳液聚合的单体数量很多,其中应用比较广范的有:乙烯基单体,例: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氯乙烯、偏二氯乙烯等;共轭二烯单体,例: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二烯等;丙烯酸及甲基丙烯酸系单体,例: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等。 引发剂 与悬浮聚合不同,乳液聚合所用的引发剂是水溶性的,而且由于高温不利于乳液的稳定性,弓I发体系产生的自由基的活化能应当很低,使聚合可以在室温甚至更低的温度下进行。常用的乳液聚合引发剂有:热分解引发剂,如过硫酸铵[(NH4) 2?O8]、过硫酸钾(K2908);氧化还原引发剂,如过硫酸钾-氯化亚铁体系、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体系、异丙苯过氧化氢-氯化亚铁体系等。 乳化剂 乳化剂是可以形成胶束的一类物质,在乳液聚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乳液聚合体系的乳化剂为负离子型,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等。乳化剂具有降低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乳化、分散、增溶作用。 三、仪器及药品 三口烧瓶、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固定夹及铁架、恒温水浴锅、烧杯、量筒、温度计苯乙烯10m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6g、过硫酸钾0.3g、硫酸铝钾、水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取0.6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0ml H2O加入三口烧瓶升温至80C。 2.加入10ml苯乙烯。 3.取0.3g过硫酸钾溶于10ml H2O缓缓加入三口烧瓶。 4.升温到90C反应1.5小时。 现象:溶液浑浊并发蓝光,后来蓝色消失变为乳白色。 5?加入KAI(SO)2进行破乳 现象:溶液发生固化得到白色固体。 6.转移产物并洗涤仪器。

苯乙烯-马来酸酐交替共聚

高分子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四苯乙烯的乳液聚合 12高分子1班 代天智1214121009

一、实验目的 1.建立共聚的概念,了解沉淀聚合的特征和应用。 2.了解苯乙烯与马来酸酐(顺丁稀二酸酐)的交替共聚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 顺丁烯二酸酐除与苯乙烯生成交替聚合物外,还可以与α-烯烃、乙烯基醚、乙烯基硫醚等强供电子单体进行交替聚合。此外,顺反丁烯二酸,顺反丁烯二腈等受电子单体也能进行如上的交替共聚。 顺丁烯二酸酐与苯乙烯的交替共聚物不溶于四氯化碳、氯仿、苯、甲苯、甲醇等,而可溶于四氯呋喃、二氧六环、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故采用上述溶剂进行聚合反应时,所生成的聚合物和长链自由基将以固态从溶液中沉淀出来,构成非均相体系,我们把这种体系称作沉淀聚合,或淤浆聚合。由于沉淀聚合的长链自由基包裹引起的自动加速效应,聚合速度高,分子量大,而且非均相体系的形成又大大降低了体系的黏度,改善了传热。因此,沉淀聚合在实际生产中用的很广泛。 三、主要仪器及试剂 实验仪器:250mL三口瓶、回流冷凝器、恒温水浴、搅拌器、圆底烧瓶、温度计(100C)100mL量筒、烧杯、恒压漏斗、布氏漏斗 实验试剂:苯乙烯(新蒸)、马来酸酐(顺丁烯二酸酐)、过氧化苯甲酰(精制)、甲苯 四、实验步骤 1.在配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三口烧瓶中,加入40mL甲苯,准确加入5.2g苯乙烯,4.9g马来酸酐,在室温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溶液变清。加热至80C。 2.准确称取50 mg BPO ,加入10mL 甲苯,溶解均匀后倒入恒压漏斗,缓慢滴入三口瓶(1d/6s)。 3.当体系出现白色浑浊(约30~40分钟)时,表明已有聚合物沉淀生成。记录该点时间。 4.继续聚合约1.5小时,沉淀聚合物大量生成,停止聚合,用冷水冷却,再用布氏漏斗抽虑。滤液苯回收,滤出之聚合物在60C烘箱内干燥,称重。 五、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案

前言 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合成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讲义的实验内容包含了两类内容。一类是基础性实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单体,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自由基聚合,缩合聚合,高分子反应等化学反应的实施方法以及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另一类是综合性实验,以研究某种聚合物的合成、改性和材料制备为目的,并非增加了难度,而是让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了解研究方法。这样,原来单个、孤立的实验通过完成某种目标联系在一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也使其学习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为他们今后完成毕业论文和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将高分子化学实验室基本安全与防护的知识也写入了本讲义,这是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应该学到并牢记的。 本讲义所有实验的选取和编排都是基于教学大纲对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知识的扩展。 该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出版的相关院校的实验教材,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其中难免存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欢迎各位同仁教师以及学生们的批评指正。此外,本讲义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王自为老师,郝俊生老师的指导,他们的宝贵意见和热情鼓励,使这本讲义能够编写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0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高分子化学实验基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化学试剂使用中的安全和防范...............................................................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实验的准备与操作 (1) 第二章基础高分子化学实验 (3) 实验1 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白乳胶的制备 (3) 实验2 乙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 (5) 实验3 聚乙烯醇的制备 (7) 实验4 聚乙烯醇缩甲醛的制备 (8) 实验5 脂肪二胺与二元酰氯的界面缩聚 (9) 实验6 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11) 实验7 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有机玻璃的制备 (13) 实验8 凝胶渗透色谱法测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及相对分子量分布 (15) 实验9 膨胀计法测定苯乙烯本体聚合反应速率 (17) 实验10 熔融缩聚制备尼龙66 (19) 第三章试剂的精制 (21) 一、常用单体的精制 (21) 二、常用引发剂的提纯 (21)

实验_苯乙烯悬浮聚合

实验二:苯乙烯的悬浮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苯乙烯单体的悬浮聚合实验,了解自由基悬浮聚合的方法和配方中各组分的作用; 2.学习悬浮聚合的操作方法; 3.通过对聚合物颗粒均匀性和大小的控制,了解分散剂、升温速度、搅拌形式与搅拌速度对悬浮聚合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悬浮聚合是由烯类单体制备高聚物的重要方法,由于水为分散介质,聚合热可以迅速排除,因而反应温度容易控制,生产工艺简单,制成的成品呈均匀的颗粒状,故又称珠状聚合,产品不经造粒可直接加工成型。悬浮聚合得到珠状的聚合物颗粒,常常作为离子交换树脂和高分子试剂、高分子催化剂的载体。 苯乙烯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单体,容易进行聚合反应。苯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将其倒入水中,体系分成两层,进行搅拌时,在剪切力作用下单体层分散成液滴,界面张力使液滴保持球形,而且界面张力越大形成的液滴越大,因此在作用方向相反的搅拌剪切力和界面张力作用下液滴达到一定的大小和分布。而这种液滴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当搅拌停止后,液滴将凝聚变大,最后与水分层,同时聚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液滴中溶有的发粘聚合物亦可使液滴相粘结。因此,悬浮聚合体系还需加入分散剂。 悬浮聚合实质上是借助于较强烈的搅拌和悬浮剂的作用,将单体分散在单体不溶的介质(通常为水)中,单体以小液滴的形式进行本体聚合,在每一个小液滴内,单体的聚合过程与本体聚合相似,遵循自由基聚合一般机理,具有与本体聚合相同的动力学过程。由于单体在体系中被搅拌和悬浮剂作用,被分散成细小液滴,因此悬浮聚合又有其独到之处,即散热面积大,防止了在本体聚合中出现的不易散热的问题。由于分散剂的采用,最后的产物经分离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颗粒状聚合物。 悬浮聚合主要组分有四种:单体,分散介质(水),悬浮剂,引发剂。1.单体:单体不溶于水,如:苯乙烯(styrene),醋酸乙烯酯(vinyl acetate),甲

实验五:苯乙烯乳液聚合

高 分 子 化 学 实 验 报 告 实验五:苯乙烯乳液聚合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对比不同量乳化剂对聚合反应速度和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从而了解乳液聚合的特点,了解乳液聚合中各组分的作用,尤其是乳化剂的作用 2)掌握制备聚苯乙烯胶乳的方法。 二、实验药品、仪器及装置 药品:苯乙烯、过硫酸钾、十二烷基磺酸钠、乙醇、蒸馏水 仪器:三口瓶、冷凝管、搅拌器、恒温水浴锅、温度计、量筒、移液管、烧杯、布氏漏斗、抽滤瓶、水泵 装置图: 三、实验原理 乳液聚合是指单体在乳化剂的作用下,分散在介质中加入水溶性引发剂,在机械搅拌或振荡情况下进行非均相聚合的反应过程。它不同于溶液聚合,又不同于悬浮聚合,它是在乳液的胶束中进行的聚合反应,产品为具有胶体溶液特征的聚合物

胶乳。 乳液聚合体系主要包括:单体、分散介质(水)、乳化剂、引发剂,还有调节剂、pH 缓冲剂及电解质等其他辅助试剂,它们的比例大致如下: 水(分散介质):60%-80%(占乳液总质量) 单体:20%-40%(占乳液总质量) 乳化剂:0.1%-5%(占单体质量) 引发剂:0.1%-0.5%(占单体质量) 调节剂:0.1%-1%(占单体质量) 其它:少量 乳化剂是乳液聚合中的主要组分,当乳化剂水溶液超过临界胶束浓度时,开始形成胶束。在一般乳液配方条件下,由于胶束数量极大,胶束内有增溶的单体,所以在聚合早期链引发与链增长绝大部分在胶束中发生,以胶束转变为单体的聚合物颗粒,乳液聚合的反应速度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与反应温度、反应地点、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单位体积内单体-聚合物颗粒数目等有关。而体系中最终有多少单体-聚合物颗粒主要取决于乳化剂和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当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乳化剂种类一定时,在一定范围内,乳化剂用量越多、反应速度越快,产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乳化剂的另一作用是减少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的界面张力,使单体与单体-聚合物颗粒分散在介质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