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刘钦瑶 葛列众 刘少英

【摘 要】 本文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胜任力测评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针对现状提出对未来的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瞻望。

【关键词】 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评价

【收稿日期】 2006年2月

【作者简介】 刘钦瑶,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葛列众,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少英,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讲师。

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有关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纵观国内外,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通过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校进行教师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教师胜任力统一的标准定义。下面是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Dineke E.H.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ing com petencies)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

2.2003年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 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

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但它并不指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

国内外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其他特征上则存在争议: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胜任力;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现胜任力。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

1.教师胜任力模型。

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构建模型为主。主要目的是构建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为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斯考夫(Bissch off)和格罗伯勒(G robler)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 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 ollab orative com petence);丹尼尔森(Daniels on)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有4个维度,即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 V)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高学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全面(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和发展能力(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非常关注胜任力(或特征)模型的研究,他们主要从教师特质、素质、能力、人格和教师评价等角度对教师胜任力进行探讨,取得了很大成果。首都师范大学的李英武等人研究指出中小学教师胜任力包括情感道德特征、教学胜任力、动机与调节、管理胜任力。信阳师范学院李悦辉认为,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结构应包括以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健康身体素质5个素质系统,有12个层次,30个二级基本因素。我国学者将教师胜任力模型主要分为4个维度:知识胜任力;教学胜任力(包含教学方法和表现技巧,指导和建议技巧,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准备);组织胜任力;科学胜任力(终身学习和反思)。

对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批评,认为:①一个好的教师是不能以教师胜任力模型所罗列的一长串要素或者以单一的能力来描述的。②没有足够关注教师的个性特征对于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作用。一个教师的个性方面对于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是非常重要的。③多数模型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所以不能作为评价的一般标准。

2.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1)BEI法。

构建胜任特征模型有多种方法,包括专家小组、问卷调查、观察法等。目前得到公认且最有效的方法是McClelland结合关键事件法和主题统觉测验而提出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法),即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探察技术,对被访谈者回答设计问题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被访谈者所表现出来的胜任特征,再通过对比担任某一职位角色的卓越成就者和表现平平者所体现出的胜任特征差异,确定该职位角色的胜任特征模型。

McClelland和Boyatzis开发了一个以行为事件访谈法为基础的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程序:①界定在所研究的岗位上的优秀业绩者和普通业绩者;

②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两组样本进行访谈;③定义能够对优秀业绩者和普通业绩者进行区分的胜任力;④寻找并发展测量这些胜任力的方法;

⑤重新选择两组样本对这些胜任力进行检验,以保证测验成功。这一方法的要点是:研究对象集中于出色的业绩者,主要应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访谈资料的主题分析法,将分析结果提炼为用行为性的专门术语描述的一系列胜任力。

有的学者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出一般教师的胜任力可分为三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等。英国“国家教育评价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这个方法开展了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并给出了学校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日常管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判别力、组织能力、决断力);心理潜质(领导力、敏锐性、意志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交流能力、书面交流能力);个人广度(兴趣广泛、自我激励、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BEI法多属于定性研究,缺乏量化手段和方法,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学者引进量化的研究方法来丰富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

(2)层次分析法。

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 ic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一种简便、灵活的多准则决策的数学方法,可以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把复杂的问题系统化、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总目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为综合评价层,第二层为一级评价指标层,第三层为二级指标层,最下层为待评价的对象。同时,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各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再利用特定的数学方法来计算和确定每一层次的因素权重,最后以计量值从高至低排出主次顺序来分析解决内涵实质的中心问题。这种定量分析一般用作对定性分析的补充。

(3)灰色决策模型。

长春师范学院刘光洁进行教师素质评价研究时使用灰色决策模型。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和数量的表现。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可从整体上或动态上定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影响程度,为确立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提供数理依据。多层次关联度则是通过关联系数乘以权重系数实现的,权重有机地将各层次联系在一起,最后综合得出评价方案的关联度。刘光洁将教师素质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包含教师素质和教师状态,第二层是这两个维度的再次划分,其中教师素质包含工作绩效、专业水平、品德操行,教师状态包含工作意愿和责任感。在进行灰色多层次决策时,每层次的关联度是权重系数乘以关联系数来实现的。得到一个层次的关联度后,将它作为下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一个层次的原始指标,再重复进行求下一层次的关联度,以此类推至最高层。刘光洁据此得出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教师素质(工作绩效、专业水平、品德操行)和教师状态(工作意愿、责任感)。

三、教师胜任力的评价

教师胜任力评价是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测评,可以检验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质量,也可以监控教师职前教育的进程和评估为提高教师胜任力所进行的培训的效果。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研究可以应用于教师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新教师的招聘、教师资格的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岗聘岗评中的绩效考核,还可以指导教师培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因此,基于胜任力的教师评价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胜任力评价的研究是从评价的内容指标和测评方法两个角度进行的。

1.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

(1)传统教师胜任力评价的内容。

关于教师胜任力评价内容指标的研究,目前在理论研究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早期一些学者从表层意义上来理解“胜任力”,把教师的胜任力等同于做一名教师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传统的胜任力评价多用于教师的职前阶段,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在上岗之前学了哪些知识,会不会教学,有没有做教师的资格。评价的方法大多采取笔试和试讲再加上对学历、学位和一些资格证书的查验。显然,这种评价是一种侧重“职前”的评价。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国内外教师评价的主要方式仍是教学有效性评价,其评价的内容偏重于教师教学的实际结果,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忽略甚至缺乏对教师素质的评价。而教学评价的依据又往往只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或公开课后听课者的主观印象,最后甚至简单化为“谁的班级学生成绩高”谁就是“优秀教师”,并以班级学生分数总评的名次决定教师奖惩的等级,较为偏颇。

许多有关教师评价的研究仍然主要采用归纳法,研究者从相关的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抽取出一些对教学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并将之罗列在一起,对评价内容提出的理论根据探讨得很不够。此外,因为多数教师评价研究是在大学进行的,这与有效教学研究主要以基础教育为对象的现状极为矛盾,而教师评价研究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忽视也影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

(2)现代教师胜任力评价的内容。

现代的教师胜任力评价基于多学科支撑下的概括的胜任力概念,研究的是“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因此,这种评价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的办法都不同于传统模式。现代的胜任力评价关注的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教育教学、研究开发等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功能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包括实施这些行为的心理状态和对这些行为的反思过程。这种行为是伴随教师职业一生的,因此现代的胜任力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

蔡永红等(2003)按收集信息方式的不同将教师评价分为三种类型: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教师有效性评价,并认为教师绩效评价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效果指标,而教师有效性评价是教师绩效评价的效果指标。吴小勇(2002)所构建的中学教师评聘考核的指标体系包括条件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和效果评价指标,并开发出评价表及其使用方法。蔡永红、林崇德等人(2003)采用开放式调查、关键事件访谈、理论分析等方法建构了教师绩效的结构,并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了中学生评价教师绩效的结构包含职业道德、职务奉献、助人合作、教学效能、教学价值与师生互动等6个维度。还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利用SPSS工具进行统计分析,但调查范围大多具有地区性特征,不可作为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具备普遍性。

2.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方法。

(1)传统评价方法。

过去,我国教师测评主要采取传统的笔试,其结果常常作为教师资格证书或执照授予的依据。这种基于理论知识的测评手段在检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是解决教学情境问题能力方面的信度、效度都极低。研究表明,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程序知识之间的联系微弱,学生极少把他们对教学实践的学习和理解建立在大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从班级实践的观点看,大学里学习的理论知识作用并不大。因此这类测验中得高分者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学实践人员。

另一种常用的测评方式是根据教师短时间的讲课表现,尤其是课堂教学效果评定教师的能力,具体方法主要有教学观摩、教室观察、教学录像、教学日志、教学档案、学生成就调查等,但是这种做法也存在问题:①评价目的与评价内容不统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一。教师胜任力测评的目的在于鉴定教师的个人特征,却以受多种背景因素影响的教学效果(如课堂气氛、学生掌握情况等)来推断教师的胜任力,可靠性极低。②评价主体不规范,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各类评价主体中最具权威性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人员,其非专业性使教师对评价信度产生颇多疑问。因此,有必要增强从事教师培养与训练的专业组织在评价新教师任职能力、专业水平和操守中的权威性。这既体现了教师专业组织的自主权,也更切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D onald M.Medley认为,“一个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两种职能:培训职能和‘守门’(gate keeping function)职能,培训职能要求他们把学生培养成有能力的教学实践人员,‘守门’职能则要求他们仅准予那些有能力的师范生毕业进入教学实践领域。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机构在培训和教育方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源,而忽视了‘守门’职能,导致大量不合格的从业人员流入学校教育领域,降低了教师队伍的素质,也削弱了公众对此类机构的信任”。

由于对人进行全面评价涉及到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又都具有模糊性,因此用经典数学对这些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既难于将各指标用数学语言描述而实现量化,又缺乏有效的方法对众多的指标进行综合。因此有学者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教师胜任力进行评价,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以对教师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其处理过程更接近于人类大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呈现出真实性。

(2)现代评价方法。

教师素质评价体系。这是目前高校中较为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测评体系,突出测评内容的侧重性。同时采用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和完善评估教师素质的绩效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各个阶段的评估,学校和学院可以了解本校、本院教师素质的概况,从而就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高层次骨干教师队伍的素质,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实现师资队伍建设近期或中长期目标而做出相应的导向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而教师通过绩效评估可清楚了解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自己与别人在素质上的差距,从而提出改进目标和办法,以及促使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和办法,促使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学院往往将教师绩效指标评估的结果作为教师聘岗、晋职晋级、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这种挂钩保证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教师职责的履行,从而不断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因为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和教师的良好工作状态,客观上也就要求绩效评估指标的内容尽可能充实完善,权重和分值尽可能设置合理,评估的方法尽可能科学公正。

教学模拟技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测评技术的不足,国外通过教学模拟技术对教师胜任力进行测评,不仅完全控制了教学情景,而且也使所有教师的测评在同一水平上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学生,从而提高了测评信度。如英国“国家教育评价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特征模型设计出测量胜任力要素所需的、与职位相关的教学模拟测验。胜任特征模型包含着诸多特征要素,这些要素有着一定的层次结构,在测量时这些要素按层次被列为不同级别的指标并被给定相应的权重。设计的模拟测验就是要测量最低一级指标的分值。模拟测验与传统的简单笔试和面试不同,以教学技能的测量为例,传统的笔试和面试是在教师有准备的情况下对固定的智力问题和常规程序的回答,因此只能对一般性智力因素和“应然状态”进行测量。而运用幻灯片、微格教室、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模拟课堂教学情境,让被测者即时做出反应,这样测量的结果就接近于被测者在实践中的做法(实然状态),同时难度相近的测量也保证了测验的信度。参与测评的专家组成员应当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评定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掐头去尾”、

“均等角色”等办法提高测验的效度。最后,计算测评结果,给出评价报告。评价专家组的分数得出以后便可以进行汇总计算,通常采取的方法是运用统计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各级指标的不同权重逐级计算,直到得出测评最后结果。评价报告是评价专家组把测评最后的结果代入事先确定的隶属度函数,将分数反映成具体的表述文字。至此,整个基于胜任力的评价过程才结束。

虽然,近年来教师考核评价的观念、方法与技术有了很大变化,评价目的从选拔转向发展,评价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评价重点从重产出和结果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年第1期

转向重效率和过程,评价方法从单纯量化走向量性结合。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现实的教师制度建设指导作用还十分有限。一方面,不同类型的评价常常被混用,多数评价工具的内容结构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对评价方法的信度及效度的研究也很不够。另一方面,多数教师评价研究是在大学进行的,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重视不够。因此,加强基础教育领域教师考核评价的研究势在必行。

我们认为,从教师胜任力定义而言,应该采取量化和定性结合的方式,确定教师胜任力的操作性定义与教师胜任力的模型构建,应强调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着重考虑教师个性特征对教育教学绩效的影响作用。另外,还要通过研究建立具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带有普遍性的教师胜任力评价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明斐、卢小君:《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大连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黄春新、何志聪:《胜任力模型如何适用于高科技企业研发团

队的管理》,《经济论坛》2004年第8期。

3.Dineke E.H.T igelaar,Diana H.J.M.D olmans,Ineke H.A.P.

W olfhagen&Cees P.M.Van Der Vleuten:The development and val2 idation of a framew ork for teaching com 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H igher Education,2004.V ol.48

4.邢强、孟卫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开放教

育研究》2003年第4期。

5.曾晓东:《对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梳理》,《教师教育研

究》2004年第1期。

6.Bisschoff,BennieG robler:“The management of the teacher com pe2

tence”,“Journal of In2service Education”,1998.V ol.24

7.Daniels on,Charlotte:“Enhanc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A framew ork

for teaching”,Alexandria,VA:Ass 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2 riculum Development,1996

8.Heneman H.G.,M ilanowski A:“Alignment of Human Res ource

Practices and T eacher Performance C om petency”,Reportin2003An2 nual M 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 ociation,2003 9.李英武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首都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0.李悦辉:《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要素的调查研究》,《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11.卢文涛等:《浅议教师的职业素养》,《山西教育》2001第18期。

12.易方:《试论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

第3期。

13.孙远航:《谈现代教师职业素质结构》,《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

14.张明红:《试论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学前教育研

究》1995年第4期。

15.张志华:《谈教师职业素质的构建》,《青少年研究》2003年第2

期。

16.S pencer Jr LM、S pencer S M:C om petence at w ork:M 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Y ork:John W iley&S ons,Inc,1993

17.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探究》,《安徽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8.王莲芬等:《层次分析法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版。

19.申齐:《用“AHP”法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评价模型的研究》,

《辽宁体育科技》1999年第5期。

20.刘光洁:《灰色决策模型及其在教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长

春师范学报》2004年第3期。

21.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2.刘菲菲:《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的维度及方式》,《湖南教育》2005

年第4期。

23.蔡永红:《对教师绩效评估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高等师范教

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4.热合木江:《模糊综合评判在评价教师素质中的应用》,《新疆

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Survey on the Teacher Competency

Liu Qinyao,G e Liezhong,Liu Shaoying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of teacher com petency,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acher com petency,developing the framew ork of teacher com petency,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 com petency,and to give a prospect of the future research in allusion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acher com petency.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如何胜任教师工作

如何胜任教师工作 成功的起点就在你的脚下! ---最便捷的起点,就是你的岗位!而岗位职责就是对岗位的要求,胜任职责,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成功的必经之路!所以说:胜任才是硬道理! 如何成为“胜任”的教师,需要自身不断努力,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而如何做,书中已经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如:习惯找方法、树立结果意识、拥有创新思维、主动自发做事、忠诚和负责任等等。这五个指标成为整本书着力阐述的主题。 根据现有工作需要,培养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兴趣,调整心态,增强对所从事的职业的敬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对这份工作的热爱,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做出成绩。胜任教学工作主要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活用教材,备好知识课 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备课要作到熟悉新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新课程标准,因为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它指明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向,规定了教材的深度、广度、体系和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切实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熟悉新教材,弄清楚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材所占的地位及承上启下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处理好教材,使新旧知识、技术主次分明,有利于功夫落得恰到好处,收到重点突出、化难为易的良好效果;熟悉学生,了解他们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程度、不同能力及年

龄、个性等特点,这样,在授课时才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能力地学生学得进、学得好、学得有兴趣。(二)端正态度,上好引导课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引导课会给以后的音乐课带来很多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向老教师请教,对课堂经常出现的实际问题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对课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有个比较深的印象,便于今后的教学管理。(三)敢于尝试,上好创新课 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方面,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及同伴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及优势。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现行的教育形势下,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与实践自己的事业,在教育管理学生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多从自身找问题、找原因,多进行课后教学反,不断进步和成长。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教师胜任力研究述评 刘钦瑶 葛列众 刘少英 【摘 要】 本文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模型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教师胜任力测评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针对现状提出对未来的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瞻望。 【关键词】 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 教师胜任力评价 【收稿日期】 2006年2月 【作者简介】 刘钦瑶,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葛列众,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少英,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讲师。 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特定的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活动中,绩优者所具备的有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体特征和可预测的、指向工作绩效的行为特征。有关管理者的胜任力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我国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但纵观国内外,针对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教师作为一个职业有其特殊性,通过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指导学校进行教师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促进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教师胜任力统一的标准定义。下面是3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Dineke E.H.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ing com petencies)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 2.2003年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提出:教师胜任力(teacher com petency)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 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但它并不指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 国内外学者均认同的一点是,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胜任力其他特征上则存在争议:国外学者认为教师的人格特征能够表现胜任力;国内学者则认为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能够表现胜任力。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 1.教师胜任力模型。 目前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构建模型为主。主要目的是构建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为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建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毕斯考夫(Bissch off)和格罗伯勒(G robler)等人运用结构化问卷对教师胜任特征包括学习环境、教师专业承诺、纪律、教师的教学基础、教师反思、教师的合作能力、有效性和领导等8个理论层面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总结出了二因素模型,即教育胜任力(Educative com petence)和协作胜任力(C ollab orative com petence);丹尼尔森(Daniels on)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有4个维度,即计划与准备、教师环境监控、教学和专业责任感;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独立学校协会(AIS V)的一项调查指出,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多因素模型结构,由15个因素组成,即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工作标准、适应性、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友谊、持续性学习、技术或专业知识、辅导、决策、以学习者为中心、质量关注、信息监控、创新、行动发起,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至关重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模型应该包括:高学历(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养)、业务全面(既会教学,又懂教育,也能进行科研)和发展能力(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

岗位胜任能力考核管理办法

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考核管理办法 一、目的: 为了提咼一线员工对岗位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强一线员工学习业务、掌握技能的主动性,提高岗位胜任能力,达到以考促培的目的,打造一支高素质、业务精干的人才队伍;同时 也为培训教育、岗位调动以及薪酬调整、奖惩等提供客观合理的依据。二、考核内容: 各岗位员工必须了解、知道、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应该会操作的基本技能,即“应知应会”,其中应知部分考核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程、技术规程、流程制度等岗位基本知识,应会部分考核内容为所从事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三、考核周期: 定期考核、不定期考核、试用期考核、见习期考核 1、定期考核:每年一次。 2、不定期考核:由总经理办公会根据公司发展目标,结合员工岗位胜 任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安排。不定期考核须至少提前两个月将考核 时间、考核范围、考核项目及基本技能评分标准等通知员工,并安 排学习和培训。 3、试用期考核:对于试用期员工,结合试用期评估情况,可依 据本制度考核试用期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 4、见习期考核:对于见习期员工,可根据岗位特点结合见习期 评估情况,依据本制度考核见习期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见习期包

括但不限于调岗、晋升、降职等。 四、培训方式:自我学习为主,部门培训和公司培训为辅 1、公司提供各个岗位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安全规程、操作规程、 技术规程、规章制度等相关学习资料及考核大纲。并根据 实际情况适时安排统一培训。 ★生产运营部:提供考核大纲及相关学习资料、建立考试题库和技 能考核项目评价标准,并负责考核试卷的准备工作。 ★人力资源部:提供公司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规章制度部分的考 核题库。 ★所在部门:配合生产运营部制定本部门各岗位基本技能考 核项目和评价标准,并负责安排本部门员工实操技 能的培训、指导和答疑。必要时可向人力资源部申 请内部或外部师资支持,人力资源部应予以协调安 排。 2、各部门内勤人员负责保存培训资料、员工签收签到表等相关培训文件。 3、员工本人负责所从事岗位应知应会知识的自我学习和掌握,确保达到 岗位胜任能力。 五、考核方法: 理论考试和现场实操考评 1、理论考试:考核员工对本岗位应知知识掌握程度。由生产运营部主 导,确定理论考试题库,每个岗位至少两套考试试卷和答案。试卷考题 必须结合员工所在岗位应知内容。采用闭卷考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研究-教育文档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胜任力研究 1973年,McClelland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1]。胜任力是一组个体的相关行为,是一种明显的、能使个体胜任某项工作的行为[2]。根据这个定义的推导,教师胜任力则可定义为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行为,它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打破了传统教师垄断信息来源的权威,传统的教师胜任力内涵被解构,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必须重构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师胜任力模型。 一、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信息化教育环境由教师、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学生四个基本要素组成[3],如图1所示。由各要素之间可组成多种关系,包括两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四者之间的关系,共11种。 1.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6种,即:“教师—媒体”关系、“教师—学生”关系、“教师—信息”关系、“媒体—信息”关系、“学生—媒体”关系以及

“学生—信息”关系。 2.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每三者之间的关系有4种,即:“教师—媒体—学生”关系、“教师—媒体—信息”关系、“学生—媒体—信息”关系以及“教师—信息—学生”关系。 3.四者之间的关系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中,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媒体—信息—学生”关系。 各要素之间的组成关系及其内涵如表1所示。 二、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 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一级指标的确定 笔者研究的是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胜任力,因此,在考察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主要关注的是有“教师”和“媒体”两个要素同时出现的关系,即表1中序号1、7、8和11的关系,并由此解析出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胜任力的4个考察维度,即4个一级指标,它们分别是:媒介素养、组织素养、学习素养和媒传素养,如表2所示。其中组织素养和学习素养指的是有媒体参与下的组织与学习。 (二)二、三级指标的确定 1.初步调查获得指标

教师胜任力

教师作为高校的最重要资源,对高校教师进行胜任力方面的研究,既可以丰富胜任力理论研究领域,又可以在实践中对高校教师招聘、教师培训、绩效考核、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于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胜任力、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及特征 1、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 胜任力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一个概念,即Competence。1973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兰德(David )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对以往通过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来选聘和甄选人员进行了批评。他指出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能力测验和学校成绩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同时对某些特定群体存在不公平,应该用胜任特征测试来代替智力测验和能力测验。他认为:“胜任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知识是指员工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东西,如专业知识、技术知识或商业知识等,它包括员工通过学习、以往经验所掌握的事实、信息和对事物的看法。能力是指员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有效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而需要的能力,如手工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或社交能力。能力是可以通过重复性的培训或其他形式的体验来逐步建立的。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员工个人素养方面的要求。职业素养是可以被教授、被学习或被加强的。”胜任力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力”不同,这个“能力”更多的指知识和技能,按照通常理解,“积极进取”不应该属于“能力”的范畴,但可能是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在对胜任力内涵的理解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胜任力就是将成功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等用行为方式描述出来。这些行为应是可指导的、可观察的、可衡量的,而且是对个人发展和组织成功极其重要的。 (2)影响一个人的工作业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思维模式等层面的因素,而且态度往往是影响业绩的更深层、更核心的因素,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知识和技能,但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能够习得,只是不同的人因为资质不同从而习得的速度可能有快有慢。 (3)胜任力与岗位职责具有密切关系,岗位职责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胜任力则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岗位职责的不同决定了应具备的胜任力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能力结构上的不同,也可能是同一能力所要求的程度不同。不同组织或同一组织的不同部门在胜任力的要求上是不同的。 (4)胜任力具有阶段性,在组织的特定时期,某项胜任能力,甚至某个胜任力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在另一个时期,当组织目标或是组织策略发生变化时,胜任力的内容也会发生改变。 2、教师胜任力含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师胜任力的认识基本一致。如唐纳·麦德雷(Donald M. Medley)认为,教师胜任力包括三个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或能力、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其中专业技能又可分为三类:知觉或信息收集技能、决策技能、执行或实施技能;广州大学邢强等学者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个体所具有的、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国内外学者都认为,教师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在态度或价值观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一些学者认为人格特质应该属于胜任力特征,一些学者认为个人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表现胜任力。根据戴维·麦克兰德的研究,可以将教师胜任力的结构分为两大内容: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基准性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对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外显部分;鉴别性胜任力包括专业态度或价值观,是区分业绩优秀者和业绩平平者的关键因素,是内隐部分。 二、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师胜任力评价是指教师教育机构对在职教师或拟进教师胜任教学实践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或价值观的评估或测评,以判断其是否有资格和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专业知识的评价 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的好坏。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进行评价,是教师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是专业知识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基础资料是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的收集的、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文字资料或操作观察记录。这种基础资料可由评价对象提供,也可以由评价主体主动收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个人档案、个人简历是教师基础资料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基础资料能较有效的反映教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学历水平、科研水平、教学经历等,能较准确的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专业知识的测试是评价专业知识水平的一个常见手段,可采用笔试或面试来进行,主要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这种评价方式的有效性、可靠性较高且易于操作,但容易导致教师的反感,广泛推行有一定难度。教师胜任力最终要体现于教学实践中,近来,研究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新的专业知识测评方法。首先利用幻灯片呈现一个教学情境,同时伴有录音对画面的解释,并针对画面提出问题。呈现完毕后,录音放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其中有一个与已学的专业知识相符,被试的任务是选出

教师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_从而更加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肖丽敏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的人文环境影响了这一代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此问题: 1.教师的专业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赖于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尤为重要。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专业发展:研读小学英语教材、教法、教育理论;阅读有关小学生心理的书籍;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学习,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多参加英语教学比赛和公开课;认真开展学校英语教研组活动,提高学校英语教学成效;及时记录自己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业务学习、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和反思; 2.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 小学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应该掌握适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策略。教师除了具备最基本的教学技能,如:英语课堂用语、口语表达、板书、简笔画、歌曲演唱等技能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艺特长,还应具备能够把各项技能及才艺巧妙、恰当地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方法与策略。教师也可以应注意以下要点:良好的教态,如:大方,亲切,

赋予激励性和感染力。课堂管理,如:组织管理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3.教师的以身作则方面的表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最崇高、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后代的历史重任。要想当好老师、教好学生,首先就要做到以身作则、当好表率,给学生们当好榜样,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要求学生们去做,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用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尽量做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做好表率,当好楷模。同时,教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教师在做人做事方面更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德才兼备才是一位好教师。为人师表,表里一致,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4.爱心和责任的体现; 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我们应该具备的是有一份爱心。关爱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做到诲人不倦。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爱是具有多种形式的,爱是没有具体范畴的,一个温柔的延伸,一个会心的微笑,都会如同一缕轻柔的春风。教师的责任首先来源于对学生的爱,没有爱就无从谈责任心,爱是教师责任心的沃土、养料,教师有了爱才会滋养出学生健康的人格,向

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摘要]自2003年起,我国便有学者对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8年内480篇研究胜任力模型的文献,对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数量、内容及趋势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胜任力模型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一、引言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将胜任力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这些个人特征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如对某类产品营销策略的了解等;(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商业策划能力等;(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以企业领导、主人翁的形象展现自己等;(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将自己视为权威、教练、参与者或执行者等;(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如善于倾听、处事谨慎、做事持之以恒等;(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如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希望控制别人,希望让别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等。 人们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胜任力特征,知识、技能属于胜任力的表层特征,漂浮在水上,容易发现;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等则属于深层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下越难发现。研究表明,深层特征才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 胜任力模型是指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根据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模型也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比如技能和知识,这些特征容易了解和测量,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是不能预测或者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二是深层次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表现。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二、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现状 1.胜任力模型文献的数量情况 笔者以胜任力模型为题名在中国期刊网上对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的全部文献进行搜索,剔除非学术性论文,共搜索到文献480篇。其中2003年4篇,2004年10篇,2005年19篇,2006年51篇,2007年82篇,2008年110篇,2009年119篇,2010年85篇。 随着胜任力模型在我国的出现,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关注和研究逐年增加,更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使其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从统计到的每年文献数量可以看出,胜任力模型文献数量正逐年增长,发展相当迅速。 2.胜任力模型文献的研究方法 从搜集到的文献看,采用个案研究法的文献有17篇,约占总文献数的3.5﹪。其中2003年1篇,2005年2篇,2006年4篇,2007年1篇,2008年5篇,2009年2篇,2010年2篇。这些文献均以实际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对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中某一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 采用非实证研究法的文献有190篇,约占文献综述的39.6﹪。其中2003年2篇,2004年5篇,2005年12篇,2006年26篇,2007年34篇,2008年40篇,2009年43篇,2010年28篇。这些文献或系统介绍胜任力模型的概念与构建方法,或理论探讨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中的实践及作用。 采用实证研究法的文献有273篇,约占总文献数的56.9﹪。其中2003年1篇,2004年5篇,2005年4篇,2006年20篇,2007年46篇,2008年64篇,2009年78篇,2010年55篇。这些文献,一部分利用实证探讨将胜任力模型运用到企业的某管理模块中,并论证模型

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选拔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918713263.html, 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立及选拔中的应用作者:罗怡天 来源:《赢未来》2017年第08期 摘要:如何有效选拔合格的大学教师需要一套全面的标准以胜任力理论和“冰山模型”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的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包括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与动机。 关键词:大学教师,胜任模型,冰山模型,选拔应用 大学教师因败德行为而上新闻头条的次数和频率令人侧目,性骚扰、学术造假,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扬分裂国家的极端思想,这些事件都说明了在我国大学中有部分不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师。不仅招进来师德不好的教师,也没有及时淘汰这些不符合规范的教师,对此,大学的人事制度显然应该为此负担相当的责任。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大学教师的胜任模型,以此帮助大学更好地鉴别教师的能力与品格,选拔出优秀合格的人员,淘汰掉不合格的人员。 一.胜任力,胜任素质模型与冰山模型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是于197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提出,指的是那些真正能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这个概念提出的背景是麦克利兰教授发现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并不能预测职业的成功或者生活中的其他重大成就,于是主张直接从工作实际入手,分辨出每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胜任力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关键性,胜任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者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同时能够有效地区分以及预测出工作者绩效的优劣。第二是相对性,胜任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相适应,不仅不同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有所差异,同一岗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所需要的胜任力也可能相差甚远。如酒店中常见的服务员,普通的商务酒店对服务员的要求不高,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但是五星级的酒店对服务员则有另外的高要求,不仅要更高的学历,外语也必须达到一定级别。胜任素质模型指的是特定岗位所需要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 “冰山模型”同样由麦克利兰提出,把个体素质划分为“冰川之上的部分”和“冰川之下的部分”。冰川之上的部分是易于表露在外的部分,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等。冰川之下的部分不会直接表现在外,难以测量,但却对个体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包括包括价值观、角色定位和动机。 二.基于冰山模型建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 笔者将会利用冰山模型中知识,技能,角色定位,价值观,动机5个方面的素质来建立大学教师进行胜任素质模型。

优秀教师要具备的素质能力

您认为要成为卓越教师、优秀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至少列出五项)?您认为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或能力是什么? 答: 1、崇高的思想品德 2、良好的职业道德 3、过硬的专业素质 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5、良好的身体素质 6、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7、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8、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9、想象、创新能力 10、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我认为,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社会思想、道德风尚的传递者,是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是后一代的培养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他(她)们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师;而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感受到职业带给自己的快乐和崇高感。教师的人格渗透于教师劳动的全过程,作用于学生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并为学生终身受益。 第一,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渊博的知识。 第二,一名优秀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第五,一名优秀教师应注意:学生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所有价值观念的核心,想象、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人格素质 1、崇高的思想品德。 2、良好的职业道德。 5、行为示范,言传身教。 4、懂得尊重。 3、文明的言谈举止。 二、专业素质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言语表达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教育智力。 三、心理素质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 第三,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是热爱书籍,酷爱读书的教师。 第四,教育科学研究也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 第五,一名优秀教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 第三,要具备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四,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研究综述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管理和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管理方法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后直到今天一直备受青睐而不断完善。本文将从胜任力的概念阐述出发,分别介绍了两种典型的胜任力模型,随后探讨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并着重叙述了行为事件访谈法,最后对胜任力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进一步的预测。 关键词:胜任力胜任力模型行为事件访谈法 引言 由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后,这一领域的研究迅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宠儿。由于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在引入我国后也逐渐受到重视而不断完善。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能胜任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采用什么标准来选拔、培养、评价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怎样为企业服务,这些都是胜任力理论关注的焦点。 一、胜任力的概念 麦克利兰在上世纪70年代的《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中第一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存在偏差不能将业绩优秀者与业绩一般者区分开来,因此他的胜任力概念强调能把优秀绩效者选拔出来的关键特征。随后学者们又提出了许多胜任力的定义, Boyatizis(1982)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稳定的特性,他的胜任力概念开始突出内在特质的重要性。Spencer(1993)认为胜任力是某领域的知识、行为技能、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或价值观等能将特定岗位中的优秀人员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具有可测量性[2]。这个胜任力的定义比较全面,包容了较多的内容。而Jorgen Sandberg(2000)认为工作胜任力并不是指个人具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3],这一概念突出实用性在胜任力定义中的重要性。中国学者王重鸣(2000)认为胜任力是指和高管理绩效相联系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态度、动机等特征[4]。 综观以上各种胜任力的概念,笔者认为首先个体的潜在特质必须被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因为个性中深层次的特征才更具有持久性、决定性并且对将来某一特定岗位的工作绩效具有稳定的预测作用。其次,胜任力应具有显著的区分作用,具备这些能力的才能成为优秀绩效者。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从动态的角度理解这一概念也很重要,因为不同的岗位对胜任力的要求也不同,即胜任力概念具有情景性。 二、胜任力经典模型及其特征 胜任力模型首先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由特定职位所要求的胜任力特征的总和所组成的。一个优异的胜任力模型不仅包括外显的某一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还包括内隐的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和品质等。美国HAY管理咨询公司的冰山模型如图1所示,非常全面地概括了胜任力的上述结构特点。洋葱模型是对冰山模型的另一种解释,如图2 所示其表层对应了冰山模型中水平面以上的显能,内层和中间层对应了冰山模型中水平面以下的潜能。在以往的研究中技能和知识常常受到重视,这是因为核心层的特质是很难被定量研究的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熟现在大多数胜任力模型都把内在特质看得越来越重要了。

教师胜任力文献综述

国内外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概述 一、前言 对胜任力的研究始于管理学,又在心理学层面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内涵上的拓展延伸。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胜任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则为企业、组织的人员招聘配置、培训管理、绩效薪酬等方面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极大地支持。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人力资源群体,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创造性。“科教兴国”战略正是要建立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未来新一代有知识的劳动者的创造力,也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 现阶段,全国各地的高校,不管是私立还是公立,本科或是专科,都陷入了一种盲目的扩招之中。或许他们都可以用“扩招以实现教育普及化”的论调来为自己的行为做冠冕堂皇的辩护,但是,这份繁华背后的高校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薪酬福利与绩效考核制度不相匹配,教师教育积极性不断降低,从而导致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日渐式微、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却已然暴露出来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纵然要看到举国轰轰烈烈扩大招生规模,让每个人都有学上的举动的意义所在,也要看到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真的走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研究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研究其胜任力模型,纵然不能解决目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但是,这条路却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缺口,从高校教师素质模型构建入手,探索出一条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的道路,以此为教师的招聘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绩效提供基础性、辅助性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背景 (一)胜任力的基本理论 1. 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competency)这一概念,作为当代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范畴逐步得到重视。作为一个概念本身,任力不断得到

2020年大竹县全员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在线考试试题 答题限时:60 分钟满分:100 分合格分数:70 分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2分) 1.“社会责任感”体现为两个指标,在观念层面叫做 得分:2分 A.实践创新 B.责任担当 C.自我管理 D.他人管理 正确答案:B 考生答案:B 解析: 2.文化基础素养中最本质的特征就是 得分:2分 A.素养 B.文化 C.基础 D.精神 正确答案:C 考生答案:C 解析: 3.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建设放在 首位。 得分:2分 A.教师性格 B.师德

D.家长喜好 正确答案:B 考生答案:B 解析: 4.校本研修要 得分:2分 A.量力而行 B.不切实际 C.越高大上越好 D.越简单越好 正确答案:A 考生答案:A 解析: 5.“社会参与”素养最内核的本质就是得分:2分 A.社会责任感 B.社会认可度 C.个人责任感 D.个人认可度 正确答案:A 考生答案:A 解析: 6.()是思维的工具。 得分:2分 A.数学 B.语言

D.文化 正确答案:A 考生答案:A 解析: 7.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是真正有效的“专业发展”。得分:2分 A.被动 B.自主 C.原地踏步 D.随遇而安 正确答案:B 考生答案:B 解析: 8.校本研修的主体是 得分:2分 A.学校 B.家长 C.学生 D.教师 正确答案:D 考生答案:D 解析: 9.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种模式。 得分:2分 A.两 B.三

C.四 D.五 正确答案:A 考生答案:A 解析: 10.文化基础具有三大重要的本质:基础性、稳固性、适应性。所 谓适应性是指 得分:0分 A.学生学习掌握的素养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甚至于终身都是有效的 B.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C.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未来不确定的社会里能够迁移应用 D.真善美的统一 正确答案:C 考生答案:B 解析: 11.()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 得分:2分 A.学生认可 B.教师职业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认同 C.领导认可 D.同事认可 正确答案:B 考生答案:B 解析: 12.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因是 得分:2分 A.条件

关于从定义角度浅谈幼儿园教师胜任力的特点与提高精

关于从定义角度浅谈幼儿园教师胜任力的特点与提高 作者:娄小韵时间:2010-10-25 12:49:00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胜任力定义特点与提高 论文摘要:本文从幼儿教师胜任力定义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提高这一能力的对策。 1 引言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现代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普遍认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对近千名儿童多年的研究后得到下述结论:如果把17岁青少年所测得的普通智力水平作为100%的话,那么,大约50%的智力发展是从出生到孩子4岁这段时间内完成的,而48岁完成的智力发展达到30%,其余的20%的智力开发在817岁这一时间段内完成。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与今后的成才过程中。学前教育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与技能的完善是我国教育研究的软肋,其中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力度尤其缺乏,研究范围十分狭隘,研究对象也较为单一,以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为主,专门针对幼儿教师胜任力和素质提高的研究几乎没有。与此同时,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也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不再是一个会唱会跳、稍懂常识的幼儿玩伴,而是一项专业性、技能性极高的职业。 2 教师胜任力的概念解析 从胜任力(Competencies)自身的概念来看,它是指专业工作人员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能够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素质较高者与素质较低者、责任心较强与责任心较差者区分开来。是一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胜任力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等不可测量的精神状态和特质,也可以是丰富的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劣的个体特征。 从胜任力的概念,可以推导出对于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即能够将表现优异、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从教师队伍中区分开来的重要特质,它可以是对学生教学的耐心与责任心,也可以是过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是这一定义并不能

工作写实表及岗位胜任能力评价表最新版本

附件1: 工作写实 年月 姓名xxx 所在部门xxx 见习期间 学习心得 xxx年xx月-xxx年xx月 我在xx公司计划财务部学习有关财务的知识,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一些为将来工作准备的积累,如何打印发票,如何整理单据通过跟财务人员的学习,让我知道这些单据是从何而来,又是各自拥有什么作用的,让我跟之后的数据整合和处理相衔接,思路也变得清晰了很多,也开始逐步的掌握如何去删减无用的信息。虽然财务室的工作很繁忙,工作节奏也很快,但是我发现我已经逐渐去适应它,配合它了,在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动力十足,明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我相信不久我就能掌握这些知识,学会怎么去运用,真正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做好一个财务工作者,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多一份经历,多一份积累。我会继续加油!努力! 工作分析 指标优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差(1分)完成情况 工作能力 工作质量 工作效率 团队精神 其它 大学生自我评价: 在财务部实习的这段时间,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才发现自己学习中欠缺了很多,知识量不丰富,做事还有一些急躁。也是经过这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成长了,进步了。慢慢改掉自己的缺点,在财务上更加严谨,明白作为一个财务人员应有的素养。 大学生签字: 年月日部门综合评价: 部门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说明:1、本表一式两份,其中工作描述及工作分析由实习部门负责人填写。

2、“大学生自我评价”栏由大学生对本月工作描述是否完整表明态度,同时对自我工作进 行评价。 3、实习部门负责人填写表内工作描述后、大学生签字确认并自我评价之后,实习部门负责人再进行工作分析及综合评价,填写完整后无需向大学生反馈、密封后交单位人力资源部。附件2 岗位胜任能力评价表 大学生姓名: 见习期所在部门: 拟安排岗位: 序号能力要素得分 1 工作完成情况 2 工作能力 3 工作质量\工作效率 4 团队精神 5 敬业精神 6 主动性 7 思考性 8 沟通协调能力 9 学习能力 总得分 胜任等级 大学生分配部门意见 区公司人力资源部意见 注:岗位胜任能力等级分为5等:1、优秀:90分以上 2、良好: 80-89分 3、一般:70-79分 4、较差: 60-69分 5、差:60分以下

员工转正胜任能力评估表

员工转正胜任能力评估表 姓名:部门/岗位:时间, 评估权内容描述考核细则自评内容重 在专业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不注意向其他人学习。忽视同0积极地获取行业的发展状况,工作质量落后于同行。与工作有关在工作中,愿意并善于向其他同事学习。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了解工作当中的细节和的信息和知技术;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向他人求助;观察他人的工作,从而学习和了解必要的知识或技7识,并对获取术。学习的信息进行从事自己不太熟悉的任务时,能够钻研资料,获得必备的工作知识或技能,从而尽快适应能力加工和理解,新的工作要求。善于吸收和利用已有的工作成果,了解同行业信息并吸收他人长处。习惯(20%)从而不断地14性地搜集业界最新信息,追踪同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积极了解对产业可能产生影响的更新自己的新工具、新方法、新技术。知识结构、提深入了解当前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并能够意识到它们在行业内的应用。能够将最新的知识高自己的工和技术与客户的需要联系起来,及时应用这些新知识到工作中,积极寻求更能满足工作需20作技能。要的、更高效、更低成本(包括管理成本)的做事方式。 不会自觉地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他人的督促。不能提前计划或思考问题,直到总理发生后在工作中不0才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惜投入较多自觉投入更多的努力去从事工作。在工作中,不需要主管的督促自主地完成工作;在没有的精力,善于主动人要求的情况下,工作中加班加点;主动承担不属于自己的事情或主动帮助人人解决问题;发现和创造7性尤其当分工尚不明确的情况下,能主动多做些事情或承担一些责任。新的机会,有(20%)预见性,并采及时发现某种机遇或问题,并快速作出行动。得知与公司发展有关的事作或政策后,能

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纵横

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纵横 李昌庆1何木叶2 (1.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丽江 674100;2.丽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丽江 674100)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和不足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了将来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方向,旨在为未来我国教师胜任力研究提供参考视角。 关键词:教师胜任力教师胜任力 中图分类 G4 文献标识码 A 一、教师胜任力基本概念 目前国内外关于教师胜任力的概念尚没有一致的界定。以下是对教师胜任力概念的代表性阐述: 1、Dineke E.H. 提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 2、2003年广州大学邢强与孟卫青提出:教师胜任力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与成功实施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它隶属于教师的个体特征,是教师从事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教师教育机构的主要培养目标。[1] 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曾晓东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的(技能)、信仰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但它并不指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 4、教师胜任力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将高绩效表现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的特征,主要包括能力、自我认识、动机以及相关的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2] 这些观点各异的教师胜任力定义的一致点是教师胜任力应该包括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 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明显的争议是,以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胜任力还是以教师的专业价值观,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来表现胜任力。这种争执的焦点实质上反映了“作为工具性行为的胜任力”和“作为实践行动的胜任力”的矛盾与冲突。概念的多样性反应了研究者对其胜任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不一致,进而在具体的研究上则体现为研究者进行相同的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的现象。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需要加强概念的整合。 二、教师胜任力的结构研究 1980年,刘兆吉等人研究了120名优秀教师和模范班主任的心理品质,包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深厚的情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善于了解学生个性的观察力、组织能力,师生关系好,有威信有坚强的责任感,教育后进生与改造乱班的能力,全面掌握教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和启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4项。[3]蔡永红(1999,2003)、曾晓东(2004)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教师胜任力的内涵、价值依据、理论基础、评价目的和用途。这些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或者思辨方法探讨了优秀教师素质和能力素质层面的胜任力。 近年10年来,国内的研究者探讨了教师胜任力包含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教师胜任力研究一览表 作者研究对象方法结论 李悦辉(2000)[4]优秀中学教 师 思辨 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健康身体素质5个素 质系统,有12个层次,3O个二级基本因素。 傅道春(2001) [5]优秀教师思辨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优异的教学能力、良好的性格特质、对教育和教学具有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