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1.土地是有空间范围的,包括水平和垂直范围。

(1)水平范围:地球的陆地部分,以海岸线为界。大陆架是陆地水下的延伸,是不是土地?(2)垂直范围:上部到对流层顶部。对流层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下部:风化壳和地下水的深度(模糊)。或者人类目前直接探测到的深度(12262m,前苏联)。

2.时间: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它们的痕迹会保留在土地当中,随时间而变化,故土地是历史的自然体。

3.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人类活动等,故是一个综合体。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强调人类活动的结果(劳动的物化,具有价值)。是否包括社会因素,有争议。如,毕宝德先生认为,不包括社会特征(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我认为,作为资源,应该包括社会因素。如,地籍、土地法,人口数量、宗教、社会文化都包括在土地当中。如土葬习俗(河北曲周农村各家地里都有墓地),风水(风水好,土地价值就高)属宗教。

城市化、农村社会保障等。

4.土地概念为: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相关概念的辨析

1.土壤

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疏松的表层。

区别:

(1)土壤是处在风化壳的表层,厚度1-2m,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2)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大部分),所有土壤都是土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包含土壤。

(3) 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4)土壤的本质是肥力,生长庄稼。

(5)土地是在土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是保护农业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2.国土

地球上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或地理空间,包括领水(内水和领海)、领陆(岛屿)和领空。是排他性的。领海为12海里,甚至包括经济专属区。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之间的空气空间,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上升的最高点,约35km处。一般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线。超过这个高度,就认为是太空的范围。

3.景观(landscape)

(1)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特定地域,它是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面貌。相当于风景。

(2)空间、功能、发生上相互联系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刘茂松,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以生物为主体。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人类几乎都可以利用,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本章重点)

一、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

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划分为:

然的产物(不是人工合成的)

1.资源属性

土地对人类是有用的,可满足人类的需要,改善人类的环境条件,是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故叫土地“资源”

。该资源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

土地资源作为整体发挥作用,相当于“系统”或“生态系统”。因为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整个系统(整体)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我们采伐山地的森林,不仅会直接改变林木和植物的状况,同时必然要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对野生动物,甚至对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又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产落后状态,而且造成黄河下游的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

(2)多用途性

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粮食(耕地)。

(3)生产性

土地具有生产力,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动植物产品。特别是粮食。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是自然的、固有的性质。后者是人工产生的,和技术水平有关;主要表现为对土地限制因素的克服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水域:养殖;空间:盖房;地下:开矿.)

(4)面积的有限性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土地面积有限。目前世界人口正在急剧增加,每年新增人口7800万,2006年底,人口达到66亿(德国专家估计)。预测2013年,人口将达到70亿,对土地资源产生极大压力。联合国提出0.795亩是耕地的警戒线,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耕地1.4亩。湖北人均耕地0.84亩,2006年1月,湖南省耕地数量为5700万亩,人均耕地0.85。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为392万亩,每年新增建设用地15万亩,可补充耕地12万亩/年,预计2020年,共需新增建设用地225万亩,其中,占用耕地超过100万亩,那时,湖南人均耕地将低于0.8亩。

地球上的土地已瓜分完毕。现许多国家均宣布2015年前后探测月球,建立月球基地。如,美国、日本、印度等(氦3丰富)。

(5)位置的固定性

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位置的土地,占有特定的地理空间。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是固定的,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②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当然,交通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相对固定性,但交通条件改变后土地又表现出新的相对固定性。

③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也是固定的。例如处于不同水热条件下的农用土地,欲完全改变其环境状况和物质构成,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6)区域差异性

①位置的差异(影响资源的利用价值。如旅游资源的开发,距离远近不同,价值不一样;沙漠的利用)。

②自然组成要素与综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它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改良要因地制宜。

③质量差异(以色列大使感叹新疆和以色列虽然都是干旱地区,但新疆的自然条件比以色列好)。

(7)时间变化性

土地的固有性质和生产特征随时间而变化,即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等。土地的时间变化又与空间位置紧密联系,因为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土地,它的能量与物质的变化状况是不相同的。如,不同纬度的土地,变化不一样。

(8)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①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可更新性。如,土地上的生物,死亡后可重新生长;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被植物消耗后可补充;陆地上的淡水,可不断的循环补充;土地对于污染物也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在合理的利用条件下土地的组成因素、环境和生产力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即“治之得宜,地力常新”。

②非再生性

土地的某些资源,是有限的。如矿藏、深层地下水等,物种消失后不可恢复。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年报《生命行星报告》中提出“生命行星指数”,作为测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指标。该报告称,1313种被追踪的物种自1970年以来减少约30%,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695种陆地动物,其数量平均减少55%。海洋物种的数量平均减少25%。

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地的再生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超过某一阈值时,平衡被打破,土地的再生性就会丧失。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盐碱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土地的有些性质,如土地质量,破坏后恢复很慢(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在短时间内,也可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2. 生态属性

(1)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对自身的状态、性质具有稳定和调节的作用。

(2) 净化作用

污染物在土体中可通过淋失、分解等降低浓度;或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变为难以被植物吸收的形态,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通过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营养物质。据报道,如果处理得当,土地对BOD、COD、TOC三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率可达80%以上。当然,土地的净化功能是有限的,必须在其容许的范围内进行。

(二)经济属性

土地被人类利用,成为土地资源就具有经济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资产属性

土地资产,简称为地产(Estate in Land),具有如下特性:

(1)稀缺性

①土地总面积有限,特别是耕地。物以稀为贵,故有价值,可用以交换。

②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例如大城市中心区的商业用地,具有特殊景观的旅游地产,都存在着供应的稀缺问题。由于稀缺引起经营垄断,出现买卖和地价上涨。

(2)土地价值和价格的二重性

①土地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自然的土地只是劳动对象,不是劳动产品,因此没有价值。

自然的土地一经开发(利用),投入了劳动和资本,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变为“土地资本”,因为不可移动,也叫固定资产。投入更多的劳动(建设、培肥),具有增

值性。

自然的土地与劳动(土地资本)结合为一体后,土壤的原始特征仍然存在,仍然是劳动对象;两者的结合使土地产生了双重特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固定资产。土地的这种双重特性,使土地的价值产生了二重性:非劳动价值和劳动价值。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②土地的价格

按照劳动价值学说,自然的土地是无价值的。但具有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时,它以虚幻的形式转化为价格,马克思称这种虚幻价格为资本化地租。所以土地的价格可表示为:土地价格=虚幻价格(自然的土地物质)+真实价格(土地资本)

=自然土地物质的非劳动价值价格+土地资本的社会价值价格

=自然的土地价格+利用后凝结劳动的价值的价格。

以上是理论分析,缺乏可操作性。实际土地价格的计算可采用下列公式:

土地价格=地租÷还原率

土地所有权价格=年收益/贴现率

土地使用权价格=年收益/贴现率×[1/(1+贴现率)]

(3)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是不动产。由此派生出两个特征:

①土地产权的流动时,地产的空间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这是地产与机器、设备等财产所不同的特征。

②由于位置不同,地产的使用价值也不同。

(4)流通的特殊性

地产像其它商品一样可流通。但由于位置固定,地产实体本身不能在市场上流通,而是以“证书”形式流通,进行产权交易。为此,国家要制订相应的法律,保障地产“证书”转移或交易的合法性,保证其在流通中实现它的价值。

地产流通的另一特性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5)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

①使用的永久性

一般商品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会不断地折旧甚至报废,而土地不会,只要投入适当,则地力“常新”,可永续利用,传千秋万代。

②增值性

在土地上投入资本和劳动,可实现自然增值。(火烧阿房宫、圆明园、破坏古迹都是破坏土地价值)。

(6)个体的异质性

土地资产区位的差异,组成因素的差异,质量的差异,导致用途的差异、经济价值的差异。

2.土地利用属性

(1)利用方式的分散性

主要是农业用地。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地理位的差异性,导致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如,南方种水稻、香蕉,北方种棉花、玉米;山区发展林业、平原种粮食等。各地区位不一样,在农用地利用时,要注意区位选择,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散利用。由于利用方式很多,很分散,要加强交通和通讯建设,才能提高区位效益。

(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包括三个方面,土地的利用方式难以改变,作物的生长过程难以立刻终止,建设用地难以恢复为农用地。这些性质要求土地利用前要祥查,搞好土地利用规划,避免随意改变土地用途。

①①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也不同。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或用途是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区位一致的。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一经选择,很难更改,否则会造成很大损失。如,北方地区不能种橡胶、荔枝。北方缺乏水源的地区不能种水稻等。缺水的山区不能建现代化的工厂。

②作物的生长过程改变的困难性:

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生育期短的作物生长周期有几个月,生育期长的作物达1-2年(木本果树为多年),一旦种植,很难中途停止,很难改换,否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土地权属的基本概念与土地经营模式 1 基本概念 1.1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分为主体和客体两种。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 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 2017 年10 月18 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1.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Land Use Rights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体现,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指国有土地的使用 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有划拨、出让、出租、入股等。而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是指农民集体土地的使用人依法利用土地并取得收益的权利。农民 集体土地使用权可分为农用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 农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的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乡(镇)企业和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地使用权通过发包方与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土地使用者申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取得。 1.3土地使用税 土地使用税,是指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以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由土地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征收的一种税赋。由于土地使用税只在县城以上城市征收,因此也称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土地基础知识 本部分内容结构 本部分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概念、土地分类、土地实体特征和土地权利制度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概念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的分类 土地的基本类别 建设用地特点 农用地的主要特征 我国主要类别土地利用的方式 土地实体特征 土壤类别及特征 地质条件类别及特征 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 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其特征 主要地上作物种类及特征 土地权利制度 土地产权的概念与构成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 我国土地使用权制度 土地他项权利制度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制度

第一章土地概念 【内容结构】 本章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定义、土地的特性、土地的功能以及土地资源的特点等知识。结构如下: 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土地的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土地的功能 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 农地分布不均匀 森林覆盖率低 土地质量较差 水土资源不平衡 【考纲要求】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复习难点】 1.土地的内涵; 2.土地的特性。 【内容详解】 一、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理解土地的定义需把握几个要点: 1、土地是综合体。组成土地的各要素,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取决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2、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人类活动可以引起土地有关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的变化。 3、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 4、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平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5、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定义 1.从经济学的角度

第一章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1.土地是有空间范围的,包括水平和垂直范围。 (1)水平范围:地球的陆地部分,以海岸线为界。大陆架是陆地水下的延伸,是不是土地?(2)垂直范围:上部到对流层顶部。对流层赤道地区16-18km,两极地区7-9km,平均10-12km。下部:风化壳和地下水的深度(模糊)。或者人类目前直接探测到的深度(12262m,前苏联)。 2.时间: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它们的痕迹会保留在土地当中,随时间而变化,故土地是历史的自然体。 3.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人类活动等,故是一个综合体。这些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强调人类活动的结果(劳动的物化,具有价值)。是否包括社会因素,有争议。如,毕宝德先生认为,不包括社会特征(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我认为,作为资源,应该包括社会因素。如,地籍、土地法,人口数量、宗教、社会文化都包括在土地当中。如土葬习俗(河北曲周农村各家地里都有墓地),风水(风水好,土地价值就高)属宗教。 城市化、农村社会保障等。 4.土地概念为: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历史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二、土地相关概念的辨析 1.土壤 是指地球陆地上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物的疏松的表层。 区别: (1)土壤是处在风化壳的表层,厚度1-2m,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2)土壤是土地的一部分(大部分),所有土壤都是土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土地包含土壤。 (3) 土壤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4)土壤的本质是肥力,生长庄稼。 (5)土地是在土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资源利用的核心是保护农业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2.国土 地球上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或地理空间,包括领水(内水和领海)、领陆(岛屿)和领空。是排他性的。领海为12海里,甚至包括经济专属区。领空是领陆和领水之间的空气空间,是飞机和气球等航空器上升的最高点,约35km处。一般以人造卫星离地面的最低高度(100~110公里)为外层空间的最低界线。超过这个高度,就认为是太空的范围。 3.景观(landscape) (1)是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特定地域,它是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综合面貌。相当于风景。 (2)空间、功能、发生上相互联系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刘茂松,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不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4.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以生物为主体。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目前地球上的土地人类几乎都可以利用,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和功能(本章重点) 一、土地(土地资源)的属性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土地概念及其特征与土地管理基本理论试题 (一)判断题 1.完善土地市场就是要将土地市场发展成为完全的市场。( )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 ) 3.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 ) 4.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因此土地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这种永续性是随着地球共存亡的。( ) 来源: 5.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是指土地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 ) 6.交通用地是指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交通道路占用的土地。( ) 7.我国的人均林地稍高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 ) 8.土地就是国土,国土就是组成土地的一部分。( ) 来源: 9.由于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所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越好。( ) 10.土地管理的手段主要有行政、经济、法律、技术。( ) 11.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人。( ) 来源: 12.土地管理的整体原则是指土地管理区域的完整性。( ) 13.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

14.我国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对象是我国的土地。( ) 15.在土地使用、利用、收益、分配方面必须切实贯彻“利益原则”,使社会各种利益得到有效协调。( ) 16.各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可对其下级有直接处罚的权力。( ) 17.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得以实行的措施体系或行为准则。( ) 18.土地政策是国家为了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和行为准则。( ) 19.土地政策体系是随着土地管理机关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 20.土地政策的政治性是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符合其阶级要求的土地制度而制定的。( ) 21.土地制度是土地政策的基础,土地政策是土地制度的具体表现,因此,土地政策制定的惟一目标就是巩固现有的土地制度。( )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是社会主义公有土地,归全民所有。( ) 23.土地政策对三大效益的选择顺序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4.土地政策的弹性大于土地制度的弹性。( ) 25.我国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土资源部,成立于19xx 年。( )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课前准备: 一主要思考: 1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2征地和转地含义,土地征用费的构成;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依法征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土地等。 土地转让有两种情况: 1、土地所有人将土地所有权有偿或无偿地转移给他人。有偿的是买卖,无偿的是赠与或遗赠。土地转让行为只能发生在土地私有制的社会里,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土地变私有制为公有制,因而不允许土地转让。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受让人仅对土地享有使用权,而所有权仍属于国家或集体。 2、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土地转让指承包人自找对象,由第三者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转让的合同内容虽无改变,但是变更了承包人,终结了原承包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确立了受让人与发包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时,承包方与第三者应订立书面协议。 3批地的含义和供地的方式; 土地供应的含义及土地供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土地供应关系到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关系到国有土地的有效利用,对国计民生至关重要。那么,土地供应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供应方式又有哪些? 土地供应 土地供应指地方政府第二年准备投放到土地市场上以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数量,以及土地的位置、用途、土地规划利用条件等内容的总称。 供地方式:

土地资源概念

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形成的立体自然经济综合体,对土地的任何利用活动,都受土地生态系统构成要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 指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 包括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 0.4~0.7um可见光的 作物类型,强光照(棉花,谷类)有利生殖生长,弱(茶 简称日长,指一地区从日出到日落可能的日照 (短)日照植物,如小麦,油菜(玉米,棉花) >=10积温即活动 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 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各要素 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景观形 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划为一类型 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 是由其个个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 一是土地类型的地 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包括空间结 区域内各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 以及权属上的所属 为一定目的,在一定土地用途条件下,对 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 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 土地的某类综合属性,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 它在一定的方面影响某类土 是指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 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 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 而且对该类作物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 是在土宜调查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 是指土地用于一定的方式时所需要的自然 指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 评级土地利用方 指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形状, 或土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 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 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 指对一定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的经 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 在统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 其土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 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 需要根据 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 为一定目的而从事 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的需求的同 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之间相 土地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 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流和物 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理自然因

从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土地的概念

从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土地的概念土地是什么?可能大家都会笑起来,心想土地不就是我们脚下所踩的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实实在在的大家伙吗?这是我们最平常的理解。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在其《管子·水地》篇中认为“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关于土地,在秦始皇眼中,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时至今日,人们对土地的认识和理解也有进一步加深,专家学者多有论述,但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不同的观点。 但就整体而言,各方观点可以从地学和经济学两方面来表述。从地学方面来看,土地被视作地球的表面,具体而言,这派观点又有细化:有的认为,土地是指有地面有肥力可以生长植物的土壤;有的认为,土地就是指纯陆地,不包括陆地水面;有的认为土地即地面,包括陆地和海洋;还有的认为,土地是指除海洋之外的地球所有陆地和水面的总称。 就经济学方面而言,伟大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学上所说的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则认为土地是指“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等等。 当然,上述观点,均存在缺陷。土地是一个内容很宽泛、很丰富的名词,很难用一句话将之表述清楚,要把握土地这个名词,至少应当从下面几方面人手: 1.土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和上下一定空间中的自然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狭义的土地仅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 2.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体为人类利用的价值。 3.土地是地球表面受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相关法律咨询请找江苏拆迁律师原江【https://www.360docs.net/doc/196005732.html,/mlist1402/57559/】

土地概念

土地概念 第二部分土地概念 一、考试目的 本部分的考试目的是测试应考人员对土地的内涵、基本特征及类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1.土地的定义 (1)土地的内涵 (2)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3.土地的功能 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三、考试基本要求 掌握:土地的基本内涵,土地的主要特性; 熟悉:土地的功能,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 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四、内容辅导: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 --、土地的定义 (一)土地的内涵(掌握) 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有固定的位置和一定的水平、垂直范围;土地是由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兼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属性;土地的特性是随着时间发展变化的。 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分析,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二)不同学科对土地的定义(熟悉) 1.自然观点 主要指土地作为地球的特定组成部分,究竟哪些部分,哪些因素属于土地的范围,以下四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土地即土壤,亦即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的、有肥力的、可以生长植物的表层部分。 (2)土地即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 (3)土地即陆地及其水面,亦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陆地水面。 (4)土地即地球表面,亦即地球的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都包括在内。 上述四种观点中,前两种观点过于狭义。除去地球表层的土壤之外,深层的岩层、水层也具有土地的基本功能,例如一棵植物的生长,不能说完全是土壤的功劳,岩层的保护、地下水的供给都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因此地球的深层部分也不能排除在土地的概念之外。第四种观点则失之过宽。地球的海洋部分不具有土地的一系列功能,因此不应该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第三种观点相对确切。马克思曾经说过:“只要水流等等有一个所有者,是土地的附属物,我们也把它作为土地来理解”。广义的土地应该包括陆地中的水面。 2.经济学观点 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土地是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3.法学观点 中国台湾土地法第一条解释土地的意义,“本法所称土地,谓水、陆及天然富源”。肯特从法律概念上对土地的定义是:“土地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和木,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4.西方经济学观点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土地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美国土地经济学家伊利认为:“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澳大利亚的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进一步指出:“土地一词是指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必须考虑土地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5.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在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门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

最新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 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 3、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 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 的生产资源。 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 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 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 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 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 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 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 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7、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 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8、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 地生产潜力。 9、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 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 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 10、土地分类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从而划分 出若干土地类型。将这种分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有序排列就叫土地分类系统。11、土 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源 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不同的土地类型。 12、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划分依据土 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 13,、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14、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 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属于基本国情调查。 16、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土地资源、土壤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于人类需求(生态系 统平衡、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等)、特定用途(包括农业生产、林业、保护和环境管 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效果的优劣程度。

2016土地管理基础:土地概念(20)模拟试题

2016土地管理基础:土地概念(20)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关于描述土地价格的主要特征,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 B:土地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 C:土地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 D: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E:时间因素 2、剩余法估价中计算利息的基础是。【2004年考试真题】 A:地价款、开发建筑费 B:地价款、开发建筑费、不可预见费 C:开发建筑费、专业费 D:地价款、开发建筑费、专业费、不可预见费 E:时间因素 3、标准深度通常是路线价区段内临街各宗土地深度的。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总和 E:时间因素 4、某建筑物的总面积为4000㎡,8年前建成投入使用,现单位面积重置成本为1000元/平方米,估计尚可使用32年,残值率为5%,则采用平均折旧法评估该建筑物的现值为(L)万元。 A:250 B:304 C:324 D:340 E:时间因素 5、现有一宗规划为商住综合的土地,其所在区域的商业用途价格为800元/平方米,商住混合用途价格为1000元/平方米,则该宗土地的评估价值应为元/平方米。【2008年考试真题】 A:800 B:900 C:1000 D:1800 E:时间因素 6、中国法律的解释权属于__。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最高人民法院 7、利用剩余法估价时,场地取得契税的计息期应包括。 A:前期、建设期、销售期 B:前期、开发期、销售期 C:建设期、销售期 D:开发期、销售期 E:合法性 8、目前各国通常采用的减轻或免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__。 A.扣除法 B.低税法 C.抵免法 D.递减法 E.免税法 9、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核心是__ A.明确土地的预期用途和土地使用条件 B.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 C.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D.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用途转变进行严格控制 10、一个完善、正规化的货币制度,主要包括的要素有__。 A.确定货币金属与规定货币单位 B.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 C.确定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程序 D.确定国家的货币准备制度 E.确定纸币的规模、类型 11、某企业欠缴消费税20万元。税务机关责令其补交拖欠的消费税,同时加罚了滞纳金1200元。针对上述情况,()的说法符合城市维护建设税有关规定。A.以1200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B.以20.12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 C.以20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不考虑滞纳金: D.以20万元为税基补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再按消费税拖欠天数对拖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加收滞纳金 12、下列房地产经营活动属于房地产二级市场的是【2002年考试真题】 A: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协议出让 B:新建房地产的买卖 C: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 D:征用集体所有土地 E:土地 1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下列__争议案件。 A.争议一方为军队,且涉及土地面积较大的 B.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C.同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交办或者有关部门转送的 D.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E.跨设区的市、自治州行政区域的

土地价格的概念

第 1 章土地价格的概念 考点1 土地价格概念 考点2 土地价格的特征 考点3 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及特征 考点4 我国现行地价体系 考点5 我国土地价格的主要类型 考点1 土地价格概念 土地价格是为购买获取土地预期收益的权利而支付的代价,即地租的资本化。换言之,土地价格高低取决于可以获取的预期土地收益(地租)高低。 考点2 土地价格的特征 1)土地价格是权益价格 土地不具有移动性,可转移的并非土地本身,而是该土地的权利和收益,谁获得了土地权益,谁就可以从这块土地收获产品和服务。因此,土地买卖实质上是土地权益的买卖,土地价格是土地权利和收益的购买价格。 2)土地价格不由生产成本决定 3)土地价格主要由土地需求决定 4)土地价格呈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例题(多选) 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价格描述,正确的有( )。 a.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速度较一般商品缓慢 b.具有明显的个别性和地区性 c.土地价格高低决定了地租水平高低 d.土地价格由开发成本决定 e.土地价格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

【答案】be 考点3 不同类型土地价格及特征 1)按土地权利分类 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使用权价格、土地租赁权价格、土地抵押权价格、其他权利价格(包括地上权、地役权、空间利用权价格) 2)按土地价格形成方式分类 交易价格、理论价格、评估价格 3)按管理目的分类 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监测地价 4)按结果表示方法分类 土地总价格、单位面积地价、楼面地价 5)按土地形态分类 生地价格、熟地价格、毛地价格、净地价格 6)按土地交易方式分类 拍卖价格、招标价格、协议价格、挂牌价格 7)按土地价格使用目的分类 买卖价格、租赁价格、抵押价格、课税价格、征地价格 考点4 我国现行地价体系 在土地价格体系中土地所有权价格和土地使用权是基本形式。而基于政府对土地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要求,基准地价属于区域平均地价,与其相对应的是宗地地价。宗地地价是指地产市场上表现出来的个别地块的价格,也是地产市场的交易主体、管理者和研究者所真正关心的价格,是土地价格体系的基本构成; 在地价体系中,评估价格和交易价格是一对孪生兄弟,评估价格是由估价师得出的,它虽不一定是最终的成交价格,但对市场交易价格的形成起着一定的指示和参考作用。交易价格是交易双方就所要交易的土地所达成的共同认可的价格。在正常市场条件上下,交易价格是土地价格客观、合理水平的真正体现,也是确定评估价格的基本依据。

土地征收的概念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土地征收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等基本理论进行论述,认为土地征收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强制转移非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并给予公平合理的 补偿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学上属于公用征收。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土地资源的配臵可以通过市场和政府得以实现。土地征收作为政府配臵土地资源的方式,主要在于满足公共利益需要;对于非公共利益需要的项目用地必须采取市场方式予以配臵。围绕土地征收法律关系中的主体: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体、需用地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完整、明晰和有效的权利,才能对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抗衡;另一方面土地所有权作为权利的一种,随着国家运用公权力,逐步落实公共利益需要,必然会受到限制,甚至剥夺。 第二章为我国土地征收的历史沿革与现存问题。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是与每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变革情况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百废待兴,农村土地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土地征收权力运用较为频繁,当时的 国家建设大多是国家投资的军事国防、基础设施等,与公共利益是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投资体制、用工制度、供地制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用地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投资主体,供地制度也逐步实现市场化,但是农村土地坚持集体所有,土地征收制度依然是农村土地转为国家建设用地的唯一合法渠道,具有高度垄断性。长期以来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利弱化、残缺,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在权利、使用和管理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立和割据。农民土地权利的这些特性造成我国当前土地征收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如土地征收条件概念不清,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科学、过低,土地征收程序不完善,争议解决机制不足等,导致政府滥用土地征收权力,被征地农民权利被严重损害。 第三章是土地征收的条件——公共利益。本章首先经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土地征收条件过泛,不论项目是否为公共利益都可以启动土地征收权,不仅严重侵犯被征地农民的权益,而且有损国家和政府的权威,最终损害公共利益。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条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主张我国土地征收条件应仅限于公共利益,不得随意突破;公共利益具有公共性、直接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社会负担性、法定性。在公共利益的界定方式上,可采取概括式与列举式相结合,明确土地征收权力的边界。土地征收条件即公共利益的实际界定方法主要是比例原则的使用,能采用非征收方式取得就不得使用征收,征收的范围必须严格限定公共利益需要,不得随意多征多占;要实现的公共利益必须是具体的、扎根于现实生活生产。第四章是土地征收的核心——补偿。补偿是土地征收制度的核心,有征收必须有补偿。我国当前土地征收补偿以农产值来确定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但是这种以农产值确定补偿费不科学,标准偏低;安臵方式单一,抚慰色彩浓,难以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征地补偿安臵费管理不到位,拖欠、挪用、截流等现象屡见不鲜。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征收补偿均是建立在土地财产权和土地市场的基础上给予完全的市场价格,同时还考虑搬迁费等生活权补偿。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应以公平为原则,必须按市场价格进行补偿,补偿以实际发生的物质损失为限。在农民土地产权个体化之前,通过村民自治权和履行民主程序解决补偿费的分配问题。 第五章是土地征收程序。现行土地征收程序体现了审批的高位性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了“两公告一登记”和听证程序,但是公共利益认定程序缺失,被征地人知情权、参与权保护不足,征地后期监管缺失,征而未用、多征少用以及补偿费被克扣、挪用甚至贪污的现象严重。在程序也设定土地征收行政程序本身即赋予被征地农民权利,也是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的手段之一。因此,本文紧接阐述了土地征收行政程序,具体包括建立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完善参与和听证程序、建立收回权制度等。 第六章是土地征收争议的解决机制。权利保护的最终手段就是救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土地征收争议解决方式简单、低效、非制度化,难以满足日益纷繁复杂的土地征

土壤学基本概念

第一章 土壤学绪论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经常适时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支撑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矿物按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指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 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激发作用:由于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效应称之激发作用。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在一定土壤pH 值条件下,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通常以每千克土壤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 CEC )。 土壤盐基饱和度 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率 100) )(())((%1 1?++=--kg cmol kg cmol 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同晶替代作用,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冻后聚墒”现象 冬季表土冻结,水汽压降低,而冻层以下土层的水汽压较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集聚、冻结、使冻层不断加厚,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夜潮”现象 白天土壤表层在大气蒸发力的作用下,水分因不断蒸发而减少,变干。夜间降温,使得底土温度高于表土,水汽由底土水汽压高处向水汽压低处的表土方向移动,遇冷便凝结,使白天晒干的表土又恢复潮湿。 土壤活性酸: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所表现出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 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H+,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容重:指单位容积(包括空隙在内)的原状土壤的干重,单位g/cm3 土壤孔隙度:单位土壤容积内各种大小空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土壤中各种大小空隙度的总和。。 1.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动、植物残体不同分解阶段的各种产物和合成产物的总称。 2.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生物有机质在微生物和酶作用下,经分解再合成作用形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3. 矿化作用,复杂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最终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一般土壤年矿化率为1%左右

1土地相关概念及性质

学习单元1 土地相关概念及性质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包括地质)、水文及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包括上至大气层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这一立体空间中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 二、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图1.1 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图1.2 土地垂直系统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什么是资源?资源是针对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而言,强调“能够产生经济价值”,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吃、穿、住、行等资源。 四、与土地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1)土地与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土地构成要素中最主要的一种自然因素,影响土地特性和功能。 (2)土地和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义。 (3)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地是我们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总称,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涵义,它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一种什么样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扩大。 图1.3 国土与土地、土地资源的关系 (4)土地与景观、环境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是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

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将意志表示规范化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管理机关即各级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实现土地管理国家职能的目的。土地管理的概念可以这样描述,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的含义: ①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②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③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④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管理土地。 ⑤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⑥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二)土地管理的性质 土地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重性。 二、土地管理的主体和对象 任何管理(含土地管理)的定义都需包括三项内容:“谁在管理”——管理者(主体),“管理什么”——管理的对象和范围,“如何管

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一)土地管理的主体 土地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从享有行政权力和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角度分析,土地管理的主体又可以分为四种: (1)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 (2)土地行政主管机关。 (3)行政首长。土地行政主管机关的首长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在实际执行上都是行政权力的一种主体。 (4)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通公务员。来源:考试.大。他们是土地管理的又一主体。他们人数众多,由法律保障其身份和规定其职责。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部门的大量日常事务,具体执行既定的政府政策和首长决定,他们是技术作业层上土地管理的主体。依据“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专长和优势,直接影响土地管理的过程和时效性,通过他们的努力,土地管理才能转化为社会过程,产生社会效应。 (二)土地管理的对象 土地管理的对象是指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这些社会化公共事务的自然载体是土地,社会载体是从事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经济性组织。包括一切以资源开发利用为生产经营活动内容,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行政法规、规程、规范来

土壤的概念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又分为, 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体土壤约占50%包括: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 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5%以下。粒间孔隙(约占土壤总容积的50%)包括: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地上大气层进入,主要为O2 、 N2 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主要为CO2、水汽等;土壤水分—主要由地上进入土中,其中含有溶质,包括离子、分子、胶体颗粒等,实际上是浓度不同的溶液(土壤溶液)。土壤生物体——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等。土壤是四(或五)种物质组成的三相多孔体 3.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4.肥力分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 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从肥力的实际经济效益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是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是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5.什么是肥料: 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都可称为肥料。 6.土壤分为那三个学派? (一)农业化学派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化学在农业及植物生理上用应用》中提出了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主要观点为植物生长需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创立了农业化学派,开创了土壤科学的新纪元。 (二)农业地质学派 19世纪后半叶西欧盛行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壤是岩石的风化堆积物,土壤的形成过程只是岩石风化淋溶过程,土壤肥力呈递减曲线下降,忽略了生物因素对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 (三)土壤发生学派 19世纪末俄国的道库恰耶夫提出了“成土因素”学说,他认为土壤及其肥力的形成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对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没有足够的注意。 7.什么是风化作用:风化(weathering)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