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兰亭论辩:启功的“违心”之举田蕴章《每日一题》

再谈兰亭论辩:启功的“违心”之举田蕴章《每日一题》
再谈兰亭论辩:启功的“违心”之举田蕴章《每日一题》

再谈兰亭论辩:启功的“违心”之举田蕴章《每日一题》

当年启功先生违心,是没有办法的情况,是矮檐下的低头写的这篇文章。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118集:“再谈兰亭论辩”与“冠”字。▼

主持人:在上一集中您对这个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平,还有他的论著和论述的水平都给予了这个非常非常高的评价。但是您在这个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也提到对他兰亭论辨的一些

观点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了一些质疑,那么这集我们就针对于兰亭论辩的事来聊一聊好不好?田蕴章:关于兰亭论辩我们在以前的节目当中曾经用了几集的时间,详细的论述过,我们现在发行的新的资料,再和朋友们就这个话题在谈一谈。我们先把这个故事背景,就是兰亭论辩的这个故事背景粗略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是在1965年,当时正是搞这个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这种讨论,实际上就是把学术问题都搞成了政治问题。

主持人:在这个形势和背景之下。

田蕴章:极左的思潮,当时大家知道康生、陈伯达这些人,就非常的这个注重这种所谓的学术讨论,他们总想通过学术讨论引出来政治波澜,把它拉进政治里来,然后要整垮一批,是这样的。

当初陈伯达和康生两人找到郭沫若,因为他们见到清代李文田、就是以前我说过的,清代李文田对于《兰亭序》的质疑,找到郭沫若,让郭沫若看,授意郭沫若写文章要把《兰亭序》去翻案,原来就是大家这么崇拜的《兰亭序》,一定要把它批臭,说是假的;当然在艺术水平上,在书法水平还要给予肯定,但是一定要说明在不是王羲之的原作。

主持人:就不是真迹,是赝品。

田蕴章:不是真迹,郭沫若就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论兰亭序真伪发表在了光明日报。于是就是这个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的这个书坛就一片混乱,因为大家都是习写《兰亭序》的,都是对《兰亭序》顶礼膜拜。忽然郭沫若说这是假的,这否定不是一批人,也不是一代人,是否定了从唐代一直到六几年,一九六几年,这么以前多年的历史彻底否定,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

包括当时的章士钊,高二适出来反对。郭沫若也在组织人马回击这些个反对他意见的人,于是就所谓的展开了一场叫做这个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一个学术讨论,甚至这就是强行的分开两个队。

主持人:所谓的学术讨论。

田蕴章:对了,你只要反对郭沫若的意见,你就是唯心的,那么唯心派当然就是我们的敌人,就是搞成这样。

开始阶段时候还是说是百家争鸣,还是这个口气。在这当中

郭沫若派了一个人,这人叫钱杏邨,当年的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钱杏邨,这个“邨”总是这样写,就这屯“刷”了下来,就是这个这个字的异体字“村”。结果他就找到了钱杏邨,钱杏邨是谁呢?就是阿英,大家都很熟悉,阿英。然后找到阿英就说你去找启功,因为启功当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就是《兰亭序》真的怎么好怎么好,启功先生发表过这篇文章。说你找到启功之后,你让他改嘴说是假的,重写文章纠正。主持人:他是一个说客一个作用。

田蕴章:那么钱杏邨就找到了启功先生,找到启动先生,启功先生就为难起来,我曾经发表文章说这个《兰亭序》是真的,怎么又让写假的。

主持人:自己否定自己。

田蕴章:开始没有办法,他知道压力太大,不写是不行的,而且钱杏邨跟他的原话就说,你只有把真的说成假的了你才能过关。

这里就有这么一段话,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启功先生自己的自述,都是启功先生自己说当年的过程,大家看过红笔钩过的地方,这是他这样说,“这个钱杏邨说,你现在必须再写一篇关于《兰亭序》的文章,这回你必须说《兰亭序》是假的才能过关。”这强迫你,你必须说是假的。

结果启动先生怎么处在这种高压之下没办法,就写了一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曾经给大家展示过的题目叫《兰亭的

迷信应该破除》,这上面写了作者的名字启功。这篇文章洋洋数千字,大家看这多长,一直到这里,启功先生写了数千字一篇文章,这里的不断的向郭沫若道歉,表示自己过去说错了,对于《兰亭序》过去认识是错误的。通过看了郭沫若的文章,自己受到启发,重新纠正,又改说《兰亭序》是假的。

主持人:是假的了。

田蕴章:对,你看一开头,他就这样说的。他说这个在光明日报上连续的读到郭沫若同志论《兰亭》的文章,从书法风格、佛家或道家思想方面来证明《兰亭》不出于王羲之之手,证据分明,这里无需重述,给我的启发是很大的。然后又后边多方面的来说郭沫若怎么怎么正确,自己当初怎么样肤浅的认为是真的,说了很多很多这些话。

这些话我们今天没有揪辫子的意思,何况说截止到今天,如果启功先生坚持说我就是认为《兰亭序》是假的,我开始认为真的是错了,通过郭沫若对我的启发,我就认为他是假的了,而且坚持不改,我们也无地可说。为什么,学术,他有他的见解,我们有我们的见解。

其实我们大家都认为是真的,也无所谓,包括郭沫若在内。他的观点,如果他活的现在他肯定不改,他还说《兰亭序》是假的,也无妨。何况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说彻底的否定郭沫若的意见。

但是问题是在于当年启功先生违心,是没有办法的情况,是矮檐下的低头写的这篇文章。这就是自己在当时害怕自己身家性命难保,如果郭沫若让你写你不写,或者你跟郭沫若的意见持反对的意见,你很可能,你就要这个自己大祸临头,所以我们必须的历史的看问题。

像我这个年纪,当时虽然在文化大革命年岁很小,但那时候我几乎所有的《兰亭序》文章,我伯父都剪下来,在外面看到我们家里订不起报很穷,我伯父看见这样的文章,就拿家里给我看,你看又是谁发表演言论,又谁发表言论我就看。其中,当年就看过启功这篇文章。

主持人:当时因为讨论非常激烈。

田蕴章:非常激烈,可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启功先生在1958年的时候,他已经就被打成右派。那么在这个时间当中,如果郭沫若找你写,是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你敢不向郭沫若写?所以启功先生违心写这篇文章,我们绝对没有对他指责,完全给予同情和理解,是不是?所以没有人揪这个辫子。而且说,即使他坚持意见到现在也无所谓。

但是启功先生他当时确实是违心写,他现在,就是在2004

年的时候,这篇文章发表在书法报的2004年上,是他口述别人整理,但这篇文章启功先生为自己辩解,你看他怎么说的?他说,我所幸就在这上面做文章,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在言不由衷。

他说他写这篇文章,他说我就是故意在骗郭沫若,我说了一些这类的话郭沫若看不出来就完了,我让别人看得到我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我并没有真心的反对《兰亭序》,因此他说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在言不由衷。我于是写道,机智读郭沫若同志的文章说丧乱帖、宝子等碑文一脉相通之处使我的理解活泼起来,抓住这一点,我的思路果然活泼多了。4000多字的考辩文章,当天就写好了,题为《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晚上,阿英就派人来取走,直接送到郭老家。郭老一看大为高兴,第二天星期六一大早就把稿子就交给了光明日报社。

大家看这段话,就说已经是文化大革命过去了,郭沫若也早已经死了,那么启功先生为这个事情在辩解,说我当时是违心的写。不错,是违心写,但是说我当时写的时候是告诉大家,我已经是把我违心的态度表示出来,明眼人一看就看得出来,只是郭沫若他看不出来,他非常的高兴就发表了,在这一点上你也笑了,我也笑了,我觉得启功先生在这点事上。主持人:掩耳盗铃。

田蕴章:对,有一点欲盖弥彰的意思。大家想一想,郭沫若当时论地位是什么地位?启功先生当时不过是北师大的教授。另外,郭沫若当年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论地位两人天壤之别,你被打成右派,郭沫若是响当当的典型的左派人。再论到学识上,郭沫若可以说是文学泰斗,文

学巨擘,有人说,就是鲁迅后一人那就是郭沫若。

我们先不谈他们政治主张一样不一样,在学识上,可以说跟鲁迅并驾齐驱,所以论学养启功先生当然落后于郭沫若。这就说郭沫若跟这个钱钟书比怎么样?说跟这个陈寅恪比怎

么样,我们这不好说,但是肯定地来说,郭沫若水平,文学造诣要高于启功先生。就单论书法,当年郭沫若在书法的地位和影响也远远超过任何人,除了毛泽东之外。

主持人:全才啊。

田蕴章:除了毛泽东之外,在书法当初,就是郭沫若那时非常非常著名,所以我们现在这样说,无论书法,无论文学,启功想欺骗郭沫若那是笑话,所以明眼别人都看得出来你是在骗人的,而郭沫若却十分高兴,你相信,我是不相信。

大家知道郭沫若可不是个瞎子,郭沫若是个聋子,为什么,郭沫若始终戴着助听器,他跟陈寅恪见面时,他就说过,“郭聋陈瞽”,“郭聋陈瞽”,“瞽”就“瞽目”,盲人。因为陈寅恪从1948年他就双目失明,20年以后他死了,在这个当中,郭沫若和陈寅恪两人见过面,郭沫若当时耳朵聋就每天带助听器,这个时候的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所以在郭沫若写这个对联的时候,曾经说过,下联就是这个“郭聋陈瞽马牛风”。说咱俩的在学术上是风马牛不相及。

那很早就提到这个问题,郭沫若就是聋,但他可不瞎,你要他看了文章之后,你在骗他,他感觉不出来,明眼人别人都

看出来了,郭沫若看不出,我不相信。

所以在这一点来讲,启先生稍稍的用心多了一点,在看后边的启先生还有这样的话,他说现在想起来我非常得意我的聪明,找到了一个既能来一个180度大转弯的借口,又表明了我这个转弯完全是言不由衷的违心的话。我想,启先生大可不必说这些,我说了当年你站错了队,说错了话,是在矮檐下的低头,是在这个特殊的一个背景下,没人去纠缠你,没人去计较。即使你还得坚持这个观点也都没有问题,何必说的这几个话,我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

而且在讲话的最后启先生说,后来我在编辑的我的文集时,坚决删去的这篇文章,你看启先生这意思就是说我当初写的这个就是应该破除兰亭的迷信的这篇文章到编辑问题的时候我给删去了,坚决删去的。

既然明眼人看得出来你当时说的是违心话,既然明眼人都能知道你的意图,你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又何必删去的,而且又是坚决的删去,明明认为这是在历史上很不大光彩的这么一页。其实我们并没这么认为,启先生却很计较的,所以我们通过启先生这种自己的辩解,相反到启先生在这方面不够诚实。

【未完待续,接下来讲解“冠”字楷行草技法】

“讲座”相关内容:启功的“盲目崇拜论”001莫盲目临摹启功书法012如何客观评价启功书法087(链接可点击;回

复红色数字,即可阅读当集详文。)

其他相关内容:毛泽东时代的启功书法启功谈“兰亭论辨”——启功口述历史向启功先生学习如何把古碑帖临活极其难得,看启功如何挥毫运笔写草书石破天惊,启功先生也临过张猛龙碑大师陈寅恪:让毛刘先写一份保证书

【歡迎轉載,請注明来源出处】

讲座视频文字编辑/彭澎动图制作/大彬

启功先生谈书法的学习

启功先生谈书法的学习 记者:启先生,您好:首先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您是我们书法界的老前辈,学问、书法享誉海内外。能不能先清您谈谈您是怎样走上学书、治学这样一条道路的? 启功:感谢《书法》杂志和各位朋友对我的关心。老前辈,学问、书法如何如何,我不敢当。我一直认为,我够不上一个书法家,我的职业是教书,写字、画画都是业余爱好。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我祖父能画些写意花卉?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受了祖父的熏陶。因为常看到他老人家拿着笔,花鸟虫鱼,草草几笔而成,那时我想当个画家挺有意思的;后来就贾拜贾义民先生力师。贾先生博通画史,对于书画鉴赏也极有素养。常带我到故宫博物院看陈列的古书画;后来又介绍我认识吴镜汀先生,跟吴先生学。学了一段,挺有长进。慢慢就有人求画来了。有一次,一位长亲命我画一幅画,说要装裱后挂起来,我感到很光荣。但长亲又说:“画完后你不要落款,清你的老师题写。”那意思是说,我的字太差,这对我刺激很大。从那时起,我就下决心写好字,给自己争口气。这样一辈子就跟书法结下的不解之缘。后来承恩师陈垣先生的提携,在辅仁大学教国文,研究诗词、韵律、文法。抗战胜利后当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鉴定古文书和文物,也在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兼过教授。解放后又参加过《红楼梦》程乙本注释,《清史稿》标点,这些都是对我一生很有意义的经历。因为学海无涯,每一个工作都促使我去学习、研究,这样我也就在文史、文物、书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敢说有多少成就,一辈子都在学倒是真的、学 问方面是这样,书法方面也是这样。 记者:您学习书法是从哪里入手的?能不能请您在这方面具体谈一谈? 启功:关于这个问题,我写过一首诗,收在了前几年出的《论书绝句》里,第四首、诗是这样写的:“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诗后边我作了说明:我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先祖自临的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蒙着帖照着写。后来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但那时对笔法理解还很肤浅,谈不上学书。二十多岁时得到赵孟俯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当时我学画,画画得还可以,题款字难看。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啻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这是我学书的打筑基功夫。以后杂临碑帖以及历代名家墨迹,其中又以临习智永《千字文》墨迹时间最久,下功夫最深,学得也最苦。要说学习的经验,我觉得要做到写字要做到“骨肉不偏”,很难。为了增强字的骨力,又临《玄秘塔碑》若干通。这样经过几年努力,偶尔给人用楷字写对联,人见了就说我的书法是学乾隆时的成亲王的,实际上成亲王的帖我一次也没有临过。 记者:清代书法家梁山舟与张芑堂沦书,曰“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看次之,多写又次之”。晚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又加以“二要”:“一要品高,二要学富。”您觉得一个人要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应该怎样设计自己的道路?这“三要”、“二

律师法庭辩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律师法庭辩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法庭辩论是在审判长主持下的法庭上,由诉讼双方根据法律与事实,就案件的关 键性问题及如何适用法律、作出公正裁判等问题,面对面地直接进行论述、争辩和反 驳的一种司法口语表达。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律师法庭辩论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你有帮助。 律师法庭辩论的技巧 ①善于争取主动。 争取主动是辩论制胜的关键。其技巧有二:一是辩论前善于设题,就是为对方设 想可能要进行辩论的题目,设题一般在事实、证据、定性、量刑、适用法律条款、程 序等六个方面考虑,善于设题就首先取得主动。二是善于出击,即在阐明自己观点的 同时,敏锐地发现对方的漏洞和错误,抓住症结进攻,使对方陷于被动。 ②善于把开头话说好。 常见的方法有三:一是借他人之口开头,如借审判人员之口,被告人之口,用他 们的话,用法庭调查的某一情节作为辩论的开头,然后展开辩论。二是提出一个关键 性的问题让对方答复,使对方的错漏暴露得一清二楚,接着以此为靶子开展辩论。三 是针对辩论的症结开门见山地开头,就是针对对方的基本见解,进行直截了断的反驳。 ③善于使用第一手材料。 辩论者要善于把自己在办案过程中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并经过反复查证属实 的事实和证据,说得清楚、明白、具体,包括重要细节在内。由于材料确凿,潜力就大,使人产生坚信不疑的感觉,对辩论制胜特别有利。 ④善于引用法律条款。 要求辩论者不仅对每一条法律序码说得出来,而且对每条中的第几款、第几项也 要背得出,并要掌握其内函和实质,以及与相关条款的内在联系,进而阐明这些条款 与本案事实准确无误的关系。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在辩论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比 较容易化“险”为夷,转“败”为胜。 ⑤善于发现“靶子”。 要认真听取对方的发言,善于抓住对方一段话的主旨,抓住这段话的漏洞,抓住 这段话与他前面的话、与证人的话、与被害人的话的矛盾。这样就能发现“靶子”,针

兰亭序一字一说之临写兰亭序到底用什么毛笔,临写兰亭序如何改造毛笔

-01临写兰亭序到底用什么毛笔,临写兰亭序如何改造毛笔(大快朵颐的毛笔改造方法) 概要:(四德的说法,严重与兰亭序的毛笔特性不符) (改造需要准备:毛笔锥子牙签食用油锯子砂纸胶水) 现在一支能写的笔至少价值10元,买来后试笔,肯定写不好兰亭序,再买一支,再试,还是写不好兰亭序。东晋距今1700年了,毛笔工艺与当年王羲之的毛笔肯定差异很大,所以市场上的毛笔,大多无法临写兰亭序。 于是,鼠须笔成了临摹神龙冯摹兰亭序时最大的迷信。 谁见过王羲之的鼠须笔?答案是没人见过,大伙都想当然的认为鼠须笔是硬毫,于是纷纷用狼毫临写兰亭序。谁说的鼠须笔属于硬毫?答案是谁也没这样说过。 鼠须笔的说法来自唐代唐代何延之《兰亭记》:“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同为唐代的张彦远《书法要录》也写道:“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但是我们现在临写的实践说明,大多数人用硬毫没有临好兰亭序,兰亭序上大量的笔法笔画的造型,实在没法用硬毫临象,比如第一行的岁字的第一画,是个勾头的竖,笔毫越硬,越写不像。 谁用硬毫写兰亭序写的象?答案是实际上大多数人用硬毫临的都不象。尤是笔法临的不象,笔画的开头,笔画的结尾都不象,只有笔画中间写的象了,结构和章法临摹象了。 笔的判断标准是四德:尖,齐,圆,健,这个说法大概来自明代屠隆,屠隆(1541~1605) 明代戏曲家、文学家。他不是书法家,也不是制笔家,是个什么都研究的杂家。又是明代,大伙知道,元代赵孟頫是书法史上最后一个大家,明代开始是书法水平下滑的时代,明,民国,现代都未出现可以比肩王欧颜柳米苏赵的大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显示了笔,墨,纸,学习手段等都有可能出现了问题。屠隆这个非专业人士的四德说法,严重与兰亭序的毛笔特性不符。拿四德来卡兰亭序的毛笔,兰亭的毛笔至少少了两德,不圆(墨迹上出现贼毫),

兰亭序原文、简介及翻译.doc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

书法到底有没有规律,看启功是如何定义黄金分割定律的!

书法到底有没有规律,看启功是如何定义黄金分割定律的! 书法结字黄金律是当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的一大发明。他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对欧阳询、柳公权等前人经典法书楷书、行书碑帖的深入研究,从数学、美学的原理上,论证了汉字结构的“黄金分割律”。启功先生以有韵诗歌的形式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了结字黄金律的意义:“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并说“世俗流行之九宫格、米字格作字,上字之脚,每侵入下格,递侵之余,常或一行四格之中,只能容三字。以注意力必聚于格之中心也。偶以放大画图所用划有细小方格之坐标玻璃片,置于贴上,详量每字笔画之聚散高低,始知结字之秘。盖字中重点,并不在中心一处。其法将每大方格纵横各划十三小方格,中间三小格纵横成十字路,每行小格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点言,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点,各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黄金分割之理焉。”启功先生在“论书随笔”贰《论结字》第九十九首一文中说:“……这种五比八,若往细里分,即0.382∶0.618,无论叫什么黄金律、黄金率、黄金分割法、优选法,都是这个而己矣”。启功先生的结字黄金分割律发现,传统米字格的中心点不是字的重心聚集处,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即正方方格每条边均分为十三等份,字

的重心在中间五:八处,即字的交叉点“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这四个交叉点就是汉字的结构中所注重的地方,也是汉字的重心和聚处,启功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专门强调:“第一,不要注意中宫,而要注意四个五比八的交叉点;第二,就是不要真正的横平竖直。凡是注意中宫这个观念和一定要横平竖直观念的,他再写一辈子也写不好。”根据结字黄金分割律的要求,汉字的结字重心应安排在中宫点偏上偏左的一个小范围内,按此法则写出来的字不仅体势舒展,端庄稳重,而且能够获得合适的透视角度,便于布置字面的疏密虚实,增加体势的立体感,避免出现四平八稳的僵硬和呆板。“结字黄金分割律”融入了时代的审美情趣,把汉字书写的美化推到了极致,启功先生锲而不舍地把“黄金分割律”践行于创作中,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书法作品,这一理论和法则对学习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赵仁珪先生所做的注释:“黄金律:即黄金分割率: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的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即比值为0.618.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容易引起美感,故称黄金分割。作者的一大发明即在于发现最佳的结字组合亦符合黄金率。”邢德安先生题为《书法黄金律初探》的博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推演,很值得学习借鉴。文中说,以此注释推演下去:我们可以假设一条线段为A,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

法庭辩论技巧有哪些

法庭辩论技巧有哪些 1、法庭辩论的技巧 法庭辩论技巧系指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公诉人)在庭审诉讼活动中,为保自方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全盘计划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谋略。对律师业来讲,亦称“庭辩艺术”。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

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法庭辩论的技巧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代理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代理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

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

大道至简 《启功谈书法人生》读后感1500字

大道至简《启功谈书法人生》读后感15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大道至简《启功谈书法人生》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道至简——《启功谈书法人生》读后感1500字: 启功先生字元白,是我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启功谈书法人生》这本书,既浓缩了启功先生一生的传记,又融入他关于书法艺术种种见解。书中所记之事,大多看似平凡,然而一花一世界,把件件小事细细读来,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们终能感悟到一代大师的风范。 启功先生在书法上的造诣不需多说。启功先生在谈及自己的学书历程时有首诗,“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这当然是老先生自谦的说法。启功先生的书法在经历了模仿赵孟頫、董其昌之后,又融入欧体柳体风格,晚年作品俨然登峰造极,成为了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除了书法创作,在书法理论上启功先生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书中记录了启功先生关于书法学习和书法理论的许多见解,妙语连出。启功先生对书法创作和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他遵循古法又不拘泥于教条,在实际创作中讲求“实事求是”,敢于创新。 例如在谈及书法入门的“握笔姿势”时,古人对其有种近乎玄学

的执念,如讲求“指实掌虚”,讲求握笔有力。启功先生针对此类说法说道“有人把“指实”理解为用力死捏笔管,把“掌虚”说成是写字时掌心处要能擞住一个鸡蛋(就是说写字时手指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姿态,不能有所屈伸,否则鸡蛋落地),这是附会之谈,不可相信。第二,不要握笔过紧。不知什么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传起一个故事,说王献之六七岁时练写字,他的父亲王羲之从后边拔他的笔,竟然没有被拔掉,因而王献之也成了大书法家。一个壮年男子居然拔不动小孩子手中的一支笔,除非这孩子是个天才的大力士,这个故事即便当年真有,也不过说明儿时的王献之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替觉性很灵,他先来“偷袭”拔笔,立刻被他发觉,有意紧撰笔管而没被拔成罢了。” 又例如,元代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頫,尤擅行楷,笔法灵活多变,在谈及学习书法时有种著名的观点,“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种观点是赵孟頫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的,对于他这样一位已有大成的书法家,“结字”之法已是烂熟于心,书法作品的提高只需要在“用笔”上多下工夫。但对于书法是初学者,情况则截然不同。所以针对此观点,启功先生根据初学者的实际情况,敢于和权威“唱反调”,他在《论书绝句》里的一首诗写道: “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 一从证得黄金率,顿觉全牛骨隙宽。” 意思是说,根据启功先生的实际经验,对于初学者,结字比用笔更为重要。启功先生认为,结字有规律可循的、掌握好了可得事半功倍之效。初学者掌握了“结字”的规律,就好比掌握了“黄金分割

法庭辩论技巧

法庭辩论技巧 庭辩论技巧的具体运用 这个问题比较庞杂,我只能就个人体会较深的几个方面,给合具体案例来谈谈感受,不可能全面展开,更谈不上系统性. 一、辩论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 抓住要害,突出重点,这不仅在法庭辩论中十分重要,在法庭调查和庭前准备中也同样重要.有些比较复杂的案件,内容很多也很乱,这时候一定要抓住要害,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避免冲淡了主题.有些案件很复杂,甚至涉及到十几项、几十项犯罪事实.这还不说,关键是有的案件涉及的证据内容及其它一些内容太多太乱,如果在有限的庭审时间内不能抓住要害,往往会被牵着鼻子走,陷入一种难以解脱的境地,不利于把重点问题说清楚.大兴安岭朱佩金的案子就很典型.这是一件因承包经营而被指控犯罪的案件,被告被关押了5年半,起诉书指控他贪污近40万,诈骗近40万,再加行贿共3个罪名,案件历时长达7 个年头,最后被宣告无罪.这个案子检察院侦查了3年多,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又搞了一年多,到我去开庭的时候就只有7天,就在7天时间里我们两名律师除了阅卷和会见被告,还要调取一系列证据,包括坐十几个小时火车到泰来农场和老来农场两个监狱去取证,而且因时过境迁取证相当困难.所以,我看卷的时间只有3天.3860多页的卷宗,就是不睡觉也看不完.怎么办?我通过对一些主要线索的分析,终于找到了关键问题,从根本上否定了犯罪的性质,其他一些次要问题有的一翻而过,有的干脆不看了.因为此案的关键是承包合同的性质和方式,只要把个人承包的基本性质和?大包干?的承包方式弄清楚了,就足以否定贪污和诈骗的问题.所以,对其他一些次要问题就可以泛泛地翻阅,甚至可以略过不看.这样一来,不足3天,我已经把案件全部吃透了.后来同院长交换意见时,他问我看完了卷宗材料没有,我回答说,?我都看明白了.?他会心地笑了.这个院长是科班出身,很有水平,他知道我不可能看完卷宗.但当我全面地分析案情,陈述理由之后,他既满意又吃惊,对我的工作效率感到惊讶.后来在法庭辩论中涉及其他一些枝节问题我一律不予纠缠,就抓住这个要害问题不放,从根本上否定了犯罪性质.假如我陷入那些琐碎的枝节问题之中,那就非常麻烦了,就很难把握住重点,甚至连基本案情都吃不透.事实上,开庭的情况表明,公诉人和审判长对案情都没有吃得很透,尽管他们研究、调查了几年时间.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抓住要害,没有理清法律关系. 二、善于抓住和利用矛盾 新刑诉法实施后,法庭调查质证中必然溶进辩论的内容,这时如何进行辩论,如何使辩论更有力度,这是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法庭调查中,主要是举证和质证,事先一定要有一个举证、质证的基本思路,在庭上则要不失时机地寻

【转】启功先生自编诗词三语之壹 启功韵语论词绝句二十首

【转】启功先生自编诗词三语之壹  启功韵语· 论词绝句二十首 启功韵语·论词绝句二十首" name=image_operate_66301370082942109 alt="【转】启功先生自编诗词三语之壹启功韵语·论词绝句二十首" 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a15663156.html,/DownloadImg/2015/04/0 118/51877383_1" width=690 height=514 real_src="https://www.360docs.net/doc/1a15663156.html,/DownloadImg/2015/ 04/0118/51877383_1" src_cetemp="https://www.360docs.net/doc/1a15663156.html,/DownloadImg/20 15/04/0118/51877383_1"> 【转】启功先生自编诗词三语之壹启功韵语·论词绝句二十首 启功 暝色高楼夜玉箫,一称太白惹喧嚣。 千年万里登临处,继著绿河花寂寥。(李白) 词成侧艳无雕饰,弦音中律自吹齐。 别有伤心温教助,两行征雁一声鸡。(温庭筠) 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

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李煜) 新月平林鹊踏枝,风行水上按歌时。 郢中唱出吾能解,不必谦称白雪词。(冯延巳) 词人身世最堪哀,渐字当头际遇乖。 岁岁清明群吊柳,仁宗怕苑妓怜才。(柳永) 柔情似水能销骨,珠玉何殊瓦砾堆。 官大斥人拈绡线,却曰辞费燕归来。(晏殊) 潮来万里有情风,浩瀚通明是长公。 无数新声传妙绪,不堪铁板大江东。(苏轼) 半酒雷颠醉未休,梅花一曲见风流。 路人但唱黄梅子,愧煞山阴贺鬼头。(贺铸) 舛世人文品亦殊,行踪尘轻语含糊。 美成一字三吞吐,不是填词是反刍。(周邦彦) 毁誉无端不足论,悲欢漱玉意俱申。 清定如话斯如话,不作藏头露尾人。(李清照)

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赏析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称王右军。为人正直,居官有善政。早年从姨母卫夫人学书,其后又博览秦、汉、魏各时期的碑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自成一派书体。一变汉魏以来比较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劲健流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或“飘若浮云,娇若惊龙”的书体。王羲之书法为历代学书者崇尚,故有“书圣”之称。书迹刻本甚多,但真迹无存。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序》为极品。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诞生于一次浪漫的聚会。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公元353年4月21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聚会,大家饮酒赋诗,汇集后请王羲之作序。王羲之乘着酒兴,展蚕茧纸,提鼠须笔,乘兴而书,一气呵成,写毕即酒醉鼾睡。醒后再看这篇奇文,自己亦深感惊异。 《兰亭序》的语言清新优美。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景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如诗如歌的语言,几成千古绝唱,吟来如沐春风之清新,似饮甘泉之甜美。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270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不下数百种。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的“双钩填廓”摹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

《兰亭集序》完整 拼音 注释 版

yǒnɡ hé jiǔ nián,suì zài ɡuǐ chǒu,mù chūn zhī chū,huì yú kuài jī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ɡ,xiū xì shì yě。qún xián bì zhì,shào zhǎnɡ xián j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cǐ dì yǒu chōnɡ shān jùn lǐnɡ,mào lín xiū zhú;yòu yǒu qīnɡ liú jī tuān,yìnɡ dài zuǒ yòu,yǐn yǐ wéi liú shānɡqū shuǐ,liè zuò qí cì。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suī wú sī zhúɡuǎn xián zhī shènɡ, yì shānɡ yì yǒnɡ, yì zú yǐ chànɡ xù yōu qín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shì rì yě,tiān lǎnɡ qì qīnɡ,huì fēnɡ hé chànɡ,yǎnɡɡuān yǔ zhòu zhī dà,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suǒ yǐ yóu mù chěnɡ huái, zú yǐ jí shì tīnɡ zhī yú,xìn kě lè y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再谈兰亭论辩:启功的“违心”之举田蕴章《每日一题》

再谈兰亭论辩:启功的“违心”之举田蕴章《每日一题》 当年启功先生违心,是没有办法的情况,是矮檐下的低头写的这篇文章。 本节图文来自田蕴章系列书法讲座《每日一题每日一字》第118集:“再谈兰亭论辩”与“冠”字。▼ 主持人:在上一集中您对这个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平,还有他的论著和论述的水平都给予了这个非常非常高的评价。但是您在这个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也提到对他兰亭论辨的一些 观点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了一些质疑,那么这集我们就针对于兰亭论辩的事来聊一聊好不好?田蕴章:关于兰亭论辩我们在以前的节目当中曾经用了几集的时间,详细的论述过,我们现在发行的新的资料,再和朋友们就这个话题在谈一谈。我们先把这个故事背景,就是兰亭论辩的这个故事背景粗略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是在1965年,当时正是搞这个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这种讨论,实际上就是把学术问题都搞成了政治问题。 主持人:在这个形势和背景之下。 田蕴章:极左的思潮,当时大家知道康生、陈伯达这些人,就非常的这个注重这种所谓的学术讨论,他们总想通过学术讨论引出来政治波澜,把它拉进政治里来,然后要整垮一批,是这样的。

当初陈伯达和康生两人找到郭沫若,因为他们见到清代李文田、就是以前我说过的,清代李文田对于《兰亭序》的质疑,找到郭沫若,让郭沫若看,授意郭沫若写文章要把《兰亭序》去翻案,原来就是大家这么崇拜的《兰亭序》,一定要把它批臭,说是假的;当然在艺术水平上,在书法水平还要给予肯定,但是一定要说明在不是王羲之的原作。 主持人:就不是真迹,是赝品。 田蕴章:不是真迹,郭沫若就写了一篇文章就是论兰亭序真伪发表在了光明日报。于是就是这个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的这个书坛就一片混乱,因为大家都是习写《兰亭序》的,都是对《兰亭序》顶礼膜拜。忽然郭沫若说这是假的,这否定不是一批人,也不是一代人,是否定了从唐代一直到六几年,一九六几年,这么以前多年的历史彻底否定,所以很多人接受不了。 包括当时的章士钊,高二适出来反对。郭沫若也在组织人马回击这些个反对他意见的人,于是就所谓的展开了一场叫做这个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一个学术讨论,甚至这就是强行的分开两个队。 主持人:所谓的学术讨论。 田蕴章:对了,你只要反对郭沫若的意见,你就是唯心的,那么唯心派当然就是我们的敌人,就是搞成这样。 开始阶段时候还是说是百家争鸣,还是这个口气。在这当中

法庭辩论技巧经典集

法庭辩论技巧经典 法庭辩论技巧系指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公诉人)在庭审诉讼活动中,为保自方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全盘计划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谋略。对律师业来讲,亦称“庭辩艺术”。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怀念启功先生

怀念启功先生 崔自默 2005年6月30日上午,忽得中国书协办公室主任吴震启兄见示《惊闻启功大师今晨仙逝》一首,句云:“炳森去后走元白,何故悲音相继来。应是玉皇开笔会,祥云仙乐动天台。”乃依韵奉和一首,句曰: 红尘几丈分明白,惬意风光可复来。 有恨无平当此会,何如停棹独登台。 我与启功先生有几面之缘,也通过电话。“启功病重,无力酬应;有事留言,君子自重。”这是多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红六楼启功先生住所门前就有的“免战牌”。 我找先生并能见到先生一共三次,第一次仅仅半分钟,敲门开门,是先生,问有没有事,我说没事只是想看看先生,他拉灯问看清楚了么,我说是,就彼此道再见了,其幽默如此。第二次去,他正为白洋淀的老八路干部题写“烽火诗集”,听先生聊天,很风趣,说喝凉可以多钓鱼,还提到一个画家求他题字的事,谈到沈尹默、谢无量、弘一、丰子恺,我接话都很适时、正确,可能他觉得孺子可教,竟然扯纸写字,“山川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说是写给我的。我当时喜出望外。这张字落款是“子默同志正腕”,我因为用“自默”,后来这张字就给朋友了。第三次是与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的魏杰一起去,魏杰要去日本办展览,想请先生题字,我们上去,直接说明目的,先生没怎么拒绝,就写了,进去出来也就三分钟。 我在中国工人出版社时,编辑室主任是摄影家步铁力,他说去启功先生处送书,想拍一张照片,老先生把书顶在脑袋上,说拍吧,老步也就真那么拍了,有意思。 启功先生的幽默与诙谐是有名的,那是一种智慧与达观,以此来面对日常复杂而冗烦的人际关系,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为名所累”的困饶。 老子说:“大道甚夷”,“大方无隅”。启功先生的学问便是如此,浑沦而圆融,把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训诂、音韵等诸多方面的学问化合在一起的。 启功先生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那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境界,比如他的书法,很多人都喜欢。他的黄金分割体,造型美观,用笔大气,轻重由度,节奏感强。“启功体”风格的形成,其实也是在很多古代法帖和名人墨迹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而又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样式的。 启功书法赝品的泛滥,无疑说明了启功书法的大众化,很多人以临摹和出售“启功体书法”为业,又有很多人以收藏“启功体书法”为乐,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书法已经成为一个符号。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铁路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停止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 (晋代) 墓志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的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的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 等字,虽仍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国学大师启功的成就是什么

国学大师启功的成就是什么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那么启功的成就是什么?下面是本人为你搜集启功的成就,希望对你 有帮助! 启功的成就 首先最应该说的启功的成就自然是在书法方面。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字体方正有力,呈现隽逸感,他自创了“启体”,受到很多人的临摹。而且他也有许多关于对书法看法的书,都记载了他对书法的种种看法与研究。例如,他的论书绝句对书法进行就很深刻的论述,被很多人传看阅读,而且还对很多书法作品都产生影响。他对书法史也有所研究,他对于众多书法,他能够与时代相结合,能对众多书法做出提炼,选出与现在相适宜的书法。 然后启功的成就就是绘画方面。书画不分家,有书必定会有绘画。启功先生的画风十分严谨,在用色方面也很大胆,十分有色彩感,他最擅长的山水竹石。这应该和他平淡的性格有关系,是他性格的一种体现。 最后启功的成就就是教育方面。或许有人觉得这不能作为他的成就,但是就我看来,他从教六十多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这也是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一大成就。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多的高手,例如,他的弟子张世忠、贾鸿声等人,他们在启功先生的教导下,都成为了书法界的高手,为中国书法史又添了彩色的一笔。 其实启功先生的成就何止这些,他涉及的领域甚广,要将其说完恐怕还要很久。例如他在学术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对文学很有研究,也精通书画的鉴定,这些也是他的成就所在。

启功简介 启功出生于1912年,死于2005年,总共在世上活了93年,是一位高龄的名人。他是满族人氏,他是真正的大家,而且不仅仅是一方面的大家,是多方面的。 启功先生在中国当代的教育、书画、鉴定等方面都有涉及,而且还是行家,另外对古典文学、诗歌等也很有研究。但他最基本的职位还是教授,他曾经担任过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和教授,教的是语文,总共是当了六十多年的大学老师。后来也担任了其他好几种职位,例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 启功先生的一生过得并不是很平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然后是和自己的祖父一起生活。为了保他平安,他的祖父让他拜了一个喇嘛为师,所以他在佛学方面也有所涉及。而且经过了文革等艰苦时期,所以他一生的经历十分丰富。 启功先生一生做过多种职业,一开始他仅仅是一个国文教员;1935年是大学美术系的助教;1938年又任大学的国文 讲师;1952年后就身兼多职,例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委员等。他的职业其实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启功先生的主要成就是在书画方面,在字体方面也留有著作,如古代字体论稿等。他自己创造了“启体”,绘画以山水竹石为主。总之涉猎甚广的他给中国留下了很多东西。 启功谈书法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还自创了叫“启体”的书写字体。所以他关于书法也有很多认识。尤其是启功谈书法尤为出名。 谈到书法,必定要说用笔,因为这是书法的基础。启功谈书法时也有谈过关于书法的用笔之事。他说用笔在书法中很重要,是构成书法艺术的主要的要素。尤其是隶变之后的汉

启功先生诗词论:嘲戏与幽默

启功先生诗词论:嘲戏与幽默 编者按: 今年适逢启功先生百年诞辰,先生生前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已拟于7月召开纪念会并出版纪念文集。启先生是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他不仅在书画艺术上具有极高造诣,在古典文学创作和研究上也造诣精深。启先生生前关心《学术家园》的工作,曾为本刊题写刊头和栏头。在启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本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先生的大弟子赵仁珪先生撰写系列文章,详细论述启功先生的诗词成就,为即将来到的纪念活动献上一瓣心香。 启功先生 虽然启先生诗名往往被书名所掩,但作为一位文化大师,“馀事做诗人”,也足以使其诗歌创作成为当代诗词创作之重镇,取得诸多之成就。如才思敏捷,多有即席之作,且文采斐然;善于写论诗、题画、论书诗,能将诗书画之神采韵味与内涵精髓有机地融为一体;语汇丰富,雅言俚语顺手拈来无不如意;善于写自己真实之生活状况与丰富细腻之情感,个性鲜明等。 然从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史着眼,此种种特点之中贡献最大、最应表彰者有三:一是对嘲戏幽默风格的大力发展;二是

将典雅寄托的手法臻于极致;三是能写出真性情,体现出大智慧。而嘲戏与幽默风格的大发展,可代表对传统风格的重大创新;将典雅与寄托手法臻于极致,可代表对传统手法的深入继承,性情与智慧的充分展示则是对诗歌创作功用与本质的深刻体现。 启先生在《启功韵语自序》中曾称自己的诗“绝大部分是论诗、题画、失眠、害病之作,而且常常‘杂以嘲戏’。”“嘲”者,嘲笑也、讥讽也;“戏”者,游戏也,玩笑也。正如他在《心脏病突发》诗中嘲讽自己大难不死所云:“游戏人间又一回。”启先生的嘲戏主要是自嘲,而自嘲是要建立在敢于自我否定基础上的,这需要有大勇气;且内敛于自我的嘲讽,也必然折射出社会因素,因而这样的诗绝不仅仅是自我调侃,而必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种嘲戏如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便是幽默(hu-mour)。幽默绝非仅是插科打诨,更非是无厘头之“耍贫嘴”,以之入诗,亦非仅是“打油”“顺口溜”,仅凭俗谚、俚语、大白话以媚俗。它与中国传统所提倡的“诙谐”“戏谑”最相近,即语言是浅易风趣的,但内涵却是意味深长的,虽可笑,却含蓄,在耐人寻味中体现出人生的机敏与智慧,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讽刺,在会心一笑中暗藏着深刻的生活体验与感慨。故它是一种崇高之品格和深邃之哲思,是一种高雅之气质与健康之感情。即如前举的“游戏人间又一回”,不是在看似旷达乐观的口吻中蕴含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