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DOC)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DOC)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DOC)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

摘要

文章以秦代兵马俑与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对象,比较分析了二者在造型艺术特征上的差异。并且,以此种特征差异为视角,同时考察古代“胡人美术”在艺术上的特色,试图探寻霍去病墓石雕与“胡人美术”两者在造型语言上的相同点。再结合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文章得出观点为:汉代霍去病墓的石雕风格吸收并利用了“胡人美术”这种古老的艺术,即前者根植于后者的造型艺术风格,同时,文章指出霍去病墓的艺术风格属缘于当时大背景下的美术现象,应当用历史、文化的眼光看待此种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兵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术;民族心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Huo Qubing tombstone carving group Terracotta Army modelling language art characteristic, the difference in style between the two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hu man art”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o find the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in the form of the language with“hu man art”in common, to method of image scienc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alysis,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Han Dynasty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carving art style of real roots in the ancient “hu man art” absorption and use of modeling language. And the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as a kind of art phenomen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further to the histo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rt language in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T erracotta Army Huo;Qubing tomb;hu man art;national psychology

目录

引言 (1)

1. 秦兵马俑 (2)

2.霍去病墓石雕 (3)

3.比较分析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 (5)

3.1 传统认识 (6)

3.2 新的观点 (6)

4.结语 (9)

致谢 (10)

引言

中国古代美术作为世界艺术史中东方美术的代表,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艺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更进一步说,人类一个个古老文明在历史的车轮下,几乎都消失殆尽,幸存寥寥。而中国美术在历经数千年的磨练之下,仍然屹立不倒,充满生机。更为值得珍视的是,中国美术保留了自身独具的艺术风格与蕴含,保持着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性。纵观中国的整个艺术发展史,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与根源。朝代的更替以及外邦文化的进入,都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特征产生着影响。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征,因此,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我们也许能发现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但是,若是以秦汉艺术风格的更替为考察对象,我们会发现,相比于历史更替的漫长而言,秦汉的时代变革是较快的;不过,其艺术的风格和形式都展现出较大的变化性,更甚的是,难以找出两个朝代艺术上的承袭特征。尤其是通过观察秦代兵马俑与汉代霍去病墓的艺术特征,秦汉艺术上变化的快速性表现的相对明显:秦代兵马俑表现出写实、严肃,人工之美尽显;汉代霍去病墓则表现出了它的粗犷与力量。也有许多史学家与美术评论家从文化、历史的视角出发,研究并找寻其中的差异原因。在笔者看来,秦代兵马俑与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之间的艺术差异,应当从民族心理方面、艺术造型等方面入手,站在时代的角度,比较分析其差异性的根源。

1. 秦兵马俑

秦代之前,于造型艺术方面,中国美术的主要成就集中于青铜艺术上,而雕塑艺术是作为青铜艺术的辅助而存在,单独且规模较大的雕刻作品极为少见。在秦代之前,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出神秘、稚嫩的风格。而从秦兵马俑的艺术风格上看,已然突破了以往神秘的艺术特点,转而变得写实。在秦朝统一六国背景下,君王成了掌握所有权力的唯一一人,而这种权力必然表现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因此,在此种情势下,个人的权力之极在艺术领域也被体现,兵马俑正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兵马俑鲜明的时代印记与艺术风格上的转变,是我国古代美术领域的艺术风格转变的重要转折。秦代之前雕塑的神秘、夸张等艺术特征,被秦代兵马俑所改变,最终使得雕塑脱离出工艺美术,并且作为单独的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秦代兵马俑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是空前的,艺术创作手法上重在写实,风格严谨,并且无论是大小、比例,雕塑的造型都体现出真实状态下的形象。通过观察兵马俑的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其人物造型逼真,神态各异,而且在人物年龄、职务、衣着等许多细微之处都能清晰地表现出差异。兵马俑数量惊人的阵容,无比整齐的列阵方式,无不体现出秦代强大的国力和军事。并且,兵马俑也将当时我国艺术雕塑领域精湛的水平显露无疑。

2.霍去病墓石雕

秦帝国的建立开创了我国古代王朝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其不仅统一了文字,还统一了度量衡与货币,更是期望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统一。不过,艺术领域的发展历来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实现绝对的一统。在秦代灭亡后,我国的艺术发展进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汉代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的雕塑作品就是《马踏匈奴》。在这件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形象是威武雄壮的战马,将敌人踩于铁蹄之下,敌人畏缩于马下,整个人马浑然一体。这件作品暴露出匈奴失败的宿命。霍去病墓石雕是有整块石头雕砌而成,艺术表现简洁明了,并且在雕塑转折处采用了大胆的削凿的手法;于细节中,雕塑中运用浮雕与线,将整个雕塑的生命力和活力展现出来。对于马蹄下的匈奴人造型,雕塑处理上是具有特殊的意义的。尽管其人物雕凿上表现得简洁,但是,在人物细节处理上却是做得相当细致,例如,马下敌人的胡须或者发式都进行了较为夸张的表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汉人是如何理解匈奴人的形象的。

图2-1 《马踏匈奴》雕塑

另外还有一点十分令人关注的是,《马踏匈奴》雕塑形象中,世人并不能从表面上看出将军的形象,此种表现手法正是汉代雕刻艺术上追求的艺术效果——意至而形不至。雕刻艺术家欲借助对其他形象的艺术表现,来展现将军的威武雄姿。即战马的雄健与马下敌人的狼狈之比较,为人们想象将军形象留下了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换句话说,《马踏匈奴》这一雕塑作品所意在展现的不是战马,也不是匈奴,而是人马背后的主导者——青年将军霍去病的形象,乃至是为了表现汉王朝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国力。从中可以看出汉代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是借助形象语言来象征真实意图。霍去病墓的其他雕塑也是基本秉持此种表现手法,例

如《伏虎》、《跃马》等都是简单展现虎或者马,对两者的刻画是为了表现青年将军霍去病的辉煌一生。霍去病墓雕塑群运用简洁、干练、夸张的形象表现手法,透出摄人心魂的气势,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比较分析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石雕

在对秦汉艺术研究中,相当数量的美术类书籍或者评论易将两者雕刻艺术划分为同一类别。事实上,不论是在艺术文化的源流上,还是表现形式,秦代与汉的雕塑艺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不能简单将两者合并研究。

秦代兵马俑表露出的是北方文化中的求真风格。在雕塑群的整体规划中,常常使用数量众多的正方或较直的线条,气势恢宏,让人不禁产生敬畏之情。我国古代群塑的开端正是秦代兵马俑雕塑群。至汉代,霍去病墓群雕表现出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此种民族精神面貌是艺术领域发生风格转变与时代差异的根源。汉代雕塑并未继承秦代写实的表现手法与风格,而是追求造型在艺术上的表现力与象征性。汉代雕塑在两个方面与秦代表现出不同:一是汉代雕塑中的大型纪念碑,例如霍去病墓纪念碑;另外一种是小型雕塑,类如陪葬雕塑等,小而多样,颇具艺术性。

秦代兵马俑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于写实手法上,而且表现于视觉效果上。首先是写实手法。秦代兵马俑注重写实风格,各类造型与真实形态大致相当。面部形态各异,真实地反应了秦代军队的风貌。此种写实的风格不仅表现在雕塑整体上,而且于细节处也是透露出写实。在视觉效果上,秦代兵马俑在艺术追求上也比较注重视觉上的效果。尽管整体上追求写实,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写实,不乏对写实的突破。综上,秦代雕塑艺术无论是在写实上,还是在艺术追求上,都开创了我国古代艺术的新篇章,一方面承继古代写实风格,另一方面突出视觉效果。

对于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上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雕塑家依照石材进行雕刻,手法独到且巧妙,将多种雕刻手法融合在一起,形象表现得极为恰当,雕刻简练,突出象征性,增加雕刻作品的力度与气魄。整个雕塑群在石材选择上、整体造型上以及主题思想上都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和谐与统一,突出了时代的辉煌,并独具艺术性。霍去病墓石雕是采用整石雕刻而成,石材的体积很大,雕刻家按照石块的天然形状进行雕刻,浑然天成,鬼斧神工,使其与周围环境更易融合。综上所述,霍去病墓的石刻不仅采用相当夸张的变形手法,而且也是十分注重写实风格的运用。在雕塑动物形象时,雕刻家并未在动物外表上下多大工夫,转而在深入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基础上,并充分结合石材的特性与自然形态,因“石”制宜,充分给予这些石块以生命力。比较分析秦代雕塑与汉代雕塑

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接下来将对其进行以下的分析:

3.1 传统认识

在现今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种认为:自秦代统一六国之后,当政者将六国手艺精湛的巧匠汇集到都城咸阳,这些工匠技术一流,出于其手的作品自然雕刻严谨。在秦兵马俑竣工之后,大量的能工巧匠被杀害,这也就造成了技术传承上的断裂,这一点从汉代继承秦代技术上的断层可以看出,造成了汉代雕刻在写实手法上的运用不及秦代。第二种看法指出,秦代雕刻艺术是在周文化的影响下成形的,追求朴实,注重写实,表现手法上更加侧重于现实主义;对于汉代,楚文化对其的影响更为主要,更多的是对万物的冥想,充满浪漫主义。在造型上也追求简练,更加抽象。在这种背景下,就形成了秦代追求写实而汉代追求写意的雕塑艺术风格之别。此外,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此种差异,民族心理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

3.2 新的观点

远在战国时代,匈奴尚未统一,并不是很强大,其主要活动区域为秦、赵、燕三国的北方区域。至汉代建立前期,匈奴完成了本族内的统一,并日渐强大起来,北方广大的区域被其控制,而且经常南下骚扰。匈奴的骚扰成为当时汉代最大的威胁。数年的战争在汉匈之间造成了很深的积怨。而且,长期以来,汉代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知道汉武帝时期才转变这种劣势,霍去病正是其中的重要功臣。汉匈之间的战争格局在霍去病等将军的努力下得以扭转,因此,霍去病得到汉武帝极大的赞赏,他的墓成为汉匈之间战争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表达出这种符号意义,汉代必然会极为认真地运用艺术语言。此外,可供选择的艺术语言有两种:一是汉民族自身的艺术表现手法;一种是胡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对霍去病墓雕塑中所用的艺术语言进行梳理,并将其与前代或同代的艺术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霍去病墓石雕既没有采用秦代兵马俑的严谨之风,亦难以寻觅类如《马踏飞燕》等的轻巧。纵观艺术发展史,艺术语言在百年之间的变动往往也是很微小的,但是,霍去病墓石雕的风格变化却是十分巨大,亦是极为罕见的。也许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假设:霍去病墓石雕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也许不是华夏民族原来就有的艺术风格,应当是结合了同时代胡人的艺术手法,实为向胡人展示大汉的威武与强大,表露军事实力。

图3-1 匈奴人的腰间革带

胡人对于美术的追求还体现在匈奴人的腰间革带的选择上,一般而言,匈奴装饰革带的物品以线刻和浮雕为主,如图3-1,图形为两只形似的骆驼组成,骆驼的形象大胆且夸张,表达了匈奴人追求动感和野性的审美感受。

图3-2 《武士形石人》石像雕塑

再者,如图3-2,这是名为《武士形石人》的石像雕塑,这只是新疆茫茫草原上众多石雕的其中一个。在古代,胡人的大部分长期居住区主要是在新疆草原地带,从汉代的匈奴民族,再到唐代的突厥,在新疆草原这块地区都有着生活的印记,而新疆草原地区也从来都是属于胡人的控制范围。所以,新疆草原地区的古代艺术佳作,大都体现了古代胡人对于艺术欣赏的视角和特点,这些独特的视角反应在石像等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造型特征、审美意义上。图三的作品描述的是古代胡人武士的形象,从外形可以看出石像的造型采用简约朴实的圆形雕塑形象,线刻主要以粗狂野性为特征,并采用了浮雕的方式融合其中,对艺术作品的处理方式与《马踏匈奴》的制作者如出一辙,仿佛同一人所作。两部艺术作品在雕像人物的手臂线条的刻画上,浮雕造型的采用上,都反应了高度相似的审美感觉。两幅惊人类似的雕像作品,却来自两个不相同的民族,来自两个没有相同习惯和思想交流的艺术作品制作者,这确实让人惊觉不可思议,但是这难道仅是

一种艺术创作的巧合吗?回首往前看,汉代之前中国的美术图形的变化和发展的这一过程,无论从以色彩浑厚的青铜工艺为主的商周时代,到以色彩缤纷的装饰、漆器为主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再到以肃穆宏大的雕塑陵墓为主的秦朝天下,都很难去寻找到汉代霍去病陵墓石雕形象形成的一个源头。由此可以推测,这种石雕形象艺术的来源并不是源自传统的华夏文明,而是来自于胡人的文化传承。当时的汉朝天下是凭借胡人的艺术表达来向当时的胡人证明汉朝的伟大优秀和历史传奇。那么这种运用艺术表达的方式正是基于汉朝的民族心理,这种运用胡人艺术表达在向胡人宣告、炫耀时菜更加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所以最终造就了霍去病陵墓中石雕群像采用了不同以前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

4.结语

虽然霍去病墓的石雕群切断了美术发展过程的衔接承启的完整性,但是分析之后发现,这也确确实实给浩浩荡荡的美术发展提供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对于这种艺术出现的片断现象,需要通过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发展和美术图形发展等等多角度多维度去剖析推测,否则是很难去挖掘艺术表达背后的渊源。从中可以得出,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并不是根据当时背景文化顺势延续和变化的,可能也夹杂了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历史背景的交互影响和作用,由此而造就了现今需要去推敲寻找源头的艺术作品。汉代雕塑在设计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也必然对汉代艺术自身的风格产生作用。在汉代王朝几百年的时间内,汉朝通过统一文化、统一思想,来形成自身统一的艺术表达和作品风格,从而形成具有汉代特色的文化体系。当然,汉代文化也是在之后的两千年的历程演化中,继续了汉代的艺术风格,传承了汉代的历史特点,这其中所有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和被影响,形成了汉代特色的文化,都是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星星点点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5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74

[3]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10

致谢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余燕老师。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他给了我很好的建议。余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

最后,对本文借鉴引用著作的作者,以及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

在即将走出校园,直面大千世界的路口,虽然有些彷徨,有些茫然,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勇敢迈步前行。

兵马俑资料

我收集的资料是: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这位一生雄图霸业、叱诧风云的始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声威。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我收集的资料是:俑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秦陵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随葬的陶兵,陶马。 我收集的资料是: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我收集的资料是: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 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全靠人力,工程十分艰难。 我收集的资料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了秦兵马俑后,他感慨地说:“世界 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曾经主宰一切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逝世,只有49岁,入土时,为了防止泄密,数千名参与建陵的能工巧匠被活活坑杀在墓中。 我收集的资料是:秦始皇陵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兵马俑呢?这得从俑的作用说 起。中国古代社会有用活人陪葬的习俗,即主人死了,他的奴隶必须随主人一起入葬。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用活人殉葬的制度被废除了。于是就出现了用陶土或木头做成人形,当作替身,随葬地下,这些替身就称作俑。俑的种类很多,用陶土做的称陶俑,秦始皇的兵马俑就属此类;也有用木制的,称木俑;还有用石雕的等。 我收集的资料是:俑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的位置,它能充分反映主人生前的 地位、权势和威严,因为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他的陵墓也用了那么多的兵马俑作陪葬。

从雕塑造型的角度简述霍去病墓石雕

CAREER HORIZON 学术平台 ?147? 第8卷?第10期 职业时 空 收稿日期:2012-08-18作者简介:姜南(1975-),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研究生,廊坊师范学院讲师。 汉代雕塑艺术同秦代雕塑一脉相承,汉代雕塑在继承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艺术塑造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对秦代雕塑而言,汉代雕塑在题材内容、技法、表现手法上又有了更大的提高和改进。传统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底蕴为汉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石材的广泛应用与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是促成石雕艺术和金属雕塑发展的直接动力。以霍去病墓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雕塑造型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 一、中国画艺术表现追求在汉代雕塑艺术 造型中的表现 1.国画注重神韵在汉代雕塑中的艺术表现。汉代雕塑在基本型相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雕塑本身的意境和传神,强调形神和自然形态的高度统一,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现效果,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追求。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激情结合自然物的状态融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自然和人文情怀相融合的艺术表现魅力。以霍去病墓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雕塑造型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陵墓雕刻保持着形象超然、自然天成具有与天地争空间的雄强之势的艺术表现魅力,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存在与天地之间。这种相对独立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是当时精神追求所强调的,艺术工作者重视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入和融合进作品,集中体现对 瞬间表情和情趣的捕捉和表达,并把这种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概括,这与中国画有着相同的表现,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这同样也体现在了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表现之中。 2.国画造型手法在汉代雕塑中的表现。汉代雕塑中吸取了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在雕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塑造特点,以及采用中国 写意画造型中不求外形肖似而强调内在精神和艺术本质的体现,强调不似之似的塑造形式,在体现雕刻者的创作意念与审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艺术风尚。仅从中国民族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秦代雕塑相从雕塑造型的角度简述霍去病墓石雕 姜 南1 ,2 (1.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2.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要:汉代石雕雕塑艺术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一历史时期的雕塑突出表现在石刻艺 术与陶俑艺术两个方面。汉代石雕艺术将现实性与浪漫性、艺术性与思想性、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正是中国民族艺术的表现力所在。基于汉代雕塑艺术特点,对霍去病墓石雕的造型艺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雕塑艺术;艺术造型;霍去病墓石雕;中国画写意 对汉代雕塑在其内涵与气魄上要稍逊一筹的。以西汉霍去病墓地石刻为例,雕刻者更多地根据石头的自然形态。依自然形取势、精心构思、整体入手、巧妙运用多种塑造语言并融合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力求外形轮廓的清晰和突出形体特征,技术手段上刀法洗练、概括、单纯、奔放。雕塑作品中不作细节小处的精雕细琢,强调作品含蓄而耐人回味。 二、霍去病墓的艺术特点 1.霍去病墓是典型的古代陵墓建筑。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 处。墓地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雕塑作 品。霍去病墓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殊荣不仅仅为纪念霍去病,还有安在他的墓前壮观的石雕艺术。现存于霍去病墓的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跃马、卧牛等。整座墓建造气势宏伟,建筑的整体布局的构想运用了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墓冢构建形式是以雄伟的祁连山来象征霍去病的赫赫战功,高度概括雕刻的动物形象的石雕增强墓冢的整体艺术表现策略和建设者对当时的艺术追求的把握。设计者将霍去病的性格特征和战争功绩与祁连山自然环境相结合,准确表现当时的文化形式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境、意与自然最巧妙的结合,墓地的建设是我国古代陵墓中的典范之一。 2.霍去病墓石雕的写意性。雕塑造型语言和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在“写意”性上是有相似之处的。霍去病墓在古代陵墓雕刻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雕塑作品和建筑上有着独特艺术表现力,是汉代石刻 艺术的经典,在艺术表现上和民族艺术性上为各国艺术家所追捧。西汉霍去病墓地的修建形式以及墓地的石雕作品最为代表性。 最有代表性的霍去病墓石刻艺术品有马踏匈奴、跃马、卧马、卧牛、伏虎、蟾蜍等石雕作品,这批动物石雕风格表现自然、艺术造诣高、造型生动自然逼真、有出神入化之妙。汉代雕塑家们充分利用石的天然造型,注重自然形的表达和主观的艺术感受力,根

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DOC)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从秦兵马俑到汉霍去病墓石雕风格差异

摘要 文章以秦代兵马俑与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为对象,比较分析了二者在造型艺术特征上的差异。并且,以此种特征差异为视角,同时考察古代“胡人美术”在艺术上的特色,试图探寻霍去病墓石雕与“胡人美术”两者在造型语言上的相同点。再结合文化人类学、图像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文章得出观点为:汉代霍去病墓的石雕风格吸收并利用了“胡人美术”这种古老的艺术,即前者根植于后者的造型艺术风格,同时,文章指出霍去病墓的艺术风格属缘于当时大背景下的美术现象,应当用历史、文化的眼光看待此种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兵马俑;霍去病墓;胡人美术;民族心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the 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Huo Qubing tombstone carving group Terracotta Army modelling language art characteristic, the difference in style between the two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ancient“hu man art”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o find the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in the form of the language with“hu man art”in common, to method of image science,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alysis, draw the conclusion: the Han Dynasty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carving art style of real roots in the ancient “hu man art” absorption and use of modeling language. And the tomb of Huo Qubing stone as a kind of art phenomen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further to the histo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rt language in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T erracotta Army Huo;Qubing tomb;hu man art;national psychology

秦兵马俑之各种俑

各种俑 军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 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弓弩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5]

)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并且,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上还有红色,令人惊叹。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5]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 ——陵墓雕塑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使学生懂得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1、什么是陵墓雕塑? 2、秦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本 1、什么是陵墓雕塑? 2、秦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手法有何不同? (二)出示乾陵神道、萧景墓前辟邪 、昭陵六骏之一的图片 乾陵神道 萧景墓前辟邪 昭陵六骏之一 设计意图:补充雕塑的基本知识,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为下面的课堂练习打下伏笔。 (三)各组展开讨论: 1、什么是俑? 2、什么是陵墓雕塑?

3、秦陵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4、世界有哪八大奇迹? 5、秦陵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6、秦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下面要讲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做铺垫 (四)1、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秦陵兵马俑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出秦陵兵马俑 的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们对秦陵兵马俑塑造艺术风格的认知与理解。 (五)秦陵兵马俑充分体现了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雕塑家们的才能和智慧,是罕 见的雕塑遗产,是让中华民族引为自豪的伟大奇迹。那么足以与秦陵兵马俑相媲美 的杰出的石雕艺术是西汉的霍去病墓石雕群。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霍去病墓石雕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六)出示秦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雕图片,让学生感受艺术风格的不同。 (七)分组讨论: 1、结合历史背景谈谈《立马》的艺术特点? 2、谈谈《伏虎》的艺术特点? 3、谈谈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设计意图:与秦陵兵马俑的高度写实相比是一种整体写意的艺术手法。 三、总结复习: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墓前石刻(地上):霍去病墓前雕刻:整体写意 佣(地下):秦始皇陵兵马俑:高度写实 四、课堂练习: 1、秦始皇兵马俑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之一,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秦始皇兵马俑造 型逼真,无一雷同。有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 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陶俑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 超的雕塑技艺水平,是()风格的完美杰作。

《霍去病墓读石》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霍去病墓读石 韩若春 告别了空降兵头上那广阔的蓝天,我的着陆点选在了西汉青年将军霍去病的墓前,成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守陵人。工作和爱好,使我时常徘徊于墓上和墓周的石头之间,端详着形体各异,纵横爬站的岩石,不放过每一凿钎痕,每一处字迹,反复的审读和考问:你从哪里来?来此做什么?尤其是在月上东山,夜深人静之时,这叩问,有时连自己也分不清,是在问石头呢?还是在问自身。 据有关史志记载,霍去病墓上的石头,是隆冬铺冰道从附近的南山中运来的。质地为“麻石”,学名叫火成岩,比较耐风化。当年,霍去病率军平叛匈奴,在祁连山一带屡战屡胜,战果最为辉煌。但霍去病英年早逝,生前汉武帝要为他修造府第,他曾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而拒绝,在他死后,汉武帝满怀痛惜之情,亲示要为他修造一座大墓,送葬时“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仪式非常隆重。堆竖在墓上的岩石,当是摹仿祁连山形状的。 霍去病墓建成后,剩下的石料,初看无用,其实不然。太史公最先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说它是“旌.功.表.勋.”的。当初,中规中矩的石头,全都派上了用场,被埋入墓坑中;稍有一个平面的,被刻上官署之名如“左司空”或“平原乐陵”之类的题石,成为职官和军吏们到此督工的见证,从而身价不菲;还有的石头,虽然不能入墓或作为题记石,但有棱有角,于是就堆诸墓上,充当象征祁连山的峰石;最后, 就剩下了既不方正,也无棱角的顽石,派不上用场只好把它们随便扔到墓上了事。可是寒来暑往,不甘寂寞的匠师们,却把像马的石头赋予马的腾跃,如虎的赐给它虎的气势,近鱼似龟的升华成浮游的精灵,形同猪牛的灌注以伏卧反刍的生命。当你接近它们时,似乎就能听到蠢蠢欲动的喘息和扑食嚼草的声音。雕塑风格大气磅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西汉武帝王朝强盛的国力,显示了我们民族当时征服外部世界的坚强信心,“马踏匈奴”石雕,就是其中一件扛鼎之作。 几千年来,它们僻处一隅,被弃置在荒草丛中,任凭风刮霜浸,雨剥雪蚀。到了本世纪60 年代,才被陈列于墓侧,接受世人的注目和礼赞。历史的光阴与机遇,和这些石头们开了一个偌大的玩笑,把它们原有的价值位次,进行了重新的排列:看似无用的,成了国之瑰宝,供芸芸众生瞻仰膜拜,吸引着学者研究探讨;而重用的,却难见天日,默默无闻于地下,尚不知要沉睡至何年何月。作为一个守陵人,朝夕与石头为伴,今天才算解读了它们曾经有过的酸辛苦辣,因为考古的书页的确太厚重,太深沉,需要借助于有力的杠杆才能翻动,才有机会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艺术的观照,从而撷取前所未有的信息。 与石为伍的工作是平淡的,但这平淡中亦有充实,亦有安详。我不是因为它们拥有今天的辉煌才对它们百般地呵护。它们走过了漫长的、不为人知的岁月。它们不为无用弃置而自卑;也不为现今的风光而忘形。它们始终耸立在霍去病墓旁,那流动变化的线条,和厚重有力的团块间,积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道德风尚,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民族气节,必将传扬万代,永寿无疆。(文章有删改) 【注】作者为茂陵博物馆工作人员。 10.文章第二段有关史志记载霍去病的内容,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析。(4 分)11.太史公说墓上的石头是“旌功表勋”的,你怎么理解这四个字?(4 分) 1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6 分) 13.文章标题为“霍去病墓读石”,作者读出了什么?(6 分) 参考答案: 10.承接上文,初步回答了霍去病墓上和墓周的石头“从哪里来?来此做什么?”的问题;为下文进一步解读石头的来源和含义做铺垫。

描写秦兵马俑的句子

描写秦兵马俑的句子 1.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命令工匠们制作用来为他陪葬的,就埋在离秦始皇凌不远处的地底下。1974年2月,当地农民杨志发等人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 2. 二号坑大部分还掩埋在地下,挖掘出来的陶俑都已破损,倒在坑内,或一只正在抽刀的手,或一个跪射的姿势,或一个头,或半个马臀,一个车轮子,似乎是一支多兵种的特殊部队。 3.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的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4. 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是谁用泥土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军官、士兵--那是劳动人民啊!这证明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干! 5. 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6. 兵马俑多用陶冶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7. 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 8. 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从个体看,有的上着绿色长襦,下穿绿色短裤。 9. 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肉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的活灵活现。 10. 三号坑感觉像是一个指挥机关,整个坑凹形,总共只有六十多具陶俑,有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非常完整,都是真人真马的大小,非常逼真,威风凛凛的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似乎正在等待命令出发。 11. 兵马俑,泥塑的世界,在这里,可感受到那个久远王朝的历史气息,其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等,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凝结成了一点,于是有了这两千多年后的神秘魅力。 12. 我站在规模最大的一号坑前,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成长方形,有武士俑和陶马六千多件,造型逼真,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磅礴,仿佛就是一个临阵的军队,就等战鼓擂响,冲锋向前。 13. 秦兵马俑是世界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它位于西安临潼区,是秦始皇陵墓重要的组成部分。 14.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出土的艺术珍品,它体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精湛的雕塑工艺和

关于兵马俑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74年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从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头的碎片,一时议论纷纷。这一偶然发现,引起了考古部门极大的重视,从此揭开了尘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宝库。在发现一号坑和三号坑以后,又于1976年发现二号坑。一号坑局部挖掘,以于1979年开放;三号坑全部发掘,于1989年开放;二号坑从1994年3月开始挖掘,观众可观看发掘过程。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

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

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其意义

中国美术简史 题目: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其意义。 中国艺术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有许多重要的不能忽视的环节,汉代艺术即是其一。汉代时一个特殊的时代。各门艺术经过了由本元到一元,由群体向个性化的转折。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西汉具体的艺术作品上时,会不由得感叹,这的确是个富于创造活力和激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工匠艺术家创造的帛画,石雕。陶俑,画像石等。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它们浑厚古朴和精神活泼的风格,实际正是后来绘画理论中所总结的“形” 、“神” 的早期追求。汉代石雕中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应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它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的程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汉代陵墓雕刻突出地体现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内容。 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汉代一般霍的年轻人他6次统帅大军出击匈奴,立下巨大的战功,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冠军侯和骠骑将军。 霍去病墓石刻有伏虎、跃马、卧马、野猪、蟾蜍、巨人搏熊、马踏匈奴等大型作品。整个石雕这些石头雕刻技术灵活地运用了圆雕、浮雕及线刻多种手法,并按天然石块的形状因材施艺,对它们的纹理和材料的数量完整的示范意义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内在活力。 “跃马”霍去病墓石刻是利用整块巨石的自然形态,在必要处巧加雕凿,去粗取精,删繁求简,谁将会是马,我们通过石头。厚度大于工作马颈下的石料并未凿去,这似乎多余的部分,却加强了跃马的动态和力量。 “伏虎”霍去病墓石刻也同样利用整块石料因材施艺而成,躯干以自由流动线与扭曲的团石结合。有一个强有力的动态形式的艺术形象,这是稳定的形成了汉代纯朴、深厚的统一风格,体现了高超的艺术能力及水平。

秦兵马俑简介

秦兵马俑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位于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俑坑坐西向东,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计有陶俑陶马8000余件。自从一号坑开放以来,秦俑博物馆以接待国内外观众近3000万,数十个国家的元首亲临参观,无不赞不绝口。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这里参观,称赞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1000余件。坑内是由步兵俑和骑兵俑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东端是3列面向东的步兵俑横队,每列70件,共计210件,为军阵的前锋。其后是骑兵和驷马战车,前后共38列纵队,每路长180米,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这是军阵的主体。军阵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别面向南北横队,每队均有武士俑180余件,为军阵的侧翼卫队。西端有3列横队,两列面东,一列面西,是军阵的后卫。整个军阵布局严密,酷似整装待发之势。武士俑分别执有不同的青铜兵器,近战的有刀、矛、剑、戟,射击兵器有弓弩和箭镞。其中箭长97厘米,八棱面。荆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这种利剑砍伤刺客的。虽经两千多年的剥蚀,剑仍保持坚固锋利的本色。 为了保护文物和便于参观。一号坑建有拱形陈列大厅,总面积为1.6 万平方米,采光良好,观众可从检阅台一睹坑内兵马俑的雄姿。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 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

从雕塑造型的角度简述霍去病墓石雕

从雕塑造型的角度简述霍去病墓石雕 汉代雕塑艺术同秦代雕塑一脉相承,汉代雕塑在继承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艺术塑造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相对秦代雕塑而言,汉代雕塑在题材内容、技法、表现手法上又有了更大的提高和改进。传统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底蕴为汉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石材的广泛应用与冶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是促成石雕艺术和金属雕塑发展的直接动力。以霍去病墓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雕塑造型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 一、中国画艺术表现追求在汉代雕塑艺术造型中的表现 1.国画注重神韵在汉代雕塑中的艺术表现。汉代雕塑在基本型相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雕塑本身的意境和传神,强调形神和自然形态的高度统一,注重神韵和意境的表现效果,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追求。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激情结合自然物的状态融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自然和人文情怀相融合的艺术表现魅力。以霍去病墓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雕塑造型方法是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陵墓雕刻保持着形象超然、自然天成具有与天地争空间的雄强之势的艺术表现魅力,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存在与天地之间。这种相对独立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是当时精神追求所强调的,艺术工作者重视对生活对象的感受,并把感受渗入和融合进作品,集中体现对瞬间表情和情趣的捕捉和表达,并把这种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和概括,这与中国画有着相同的表现,中国画讲究“外

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论,这同样也体现在了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表现之中。 2.国画造型手法在汉代雕塑中的表现。汉代雕塑中吸取了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在雕刻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塑造特点,以及采用中国写意画造型中不求外形肖似而强调内在精神和艺术本质的体现,强调不似之似的塑造形式,在体现雕刻者的创作意念与审美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艺术风尚。仅从中国民族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秦代雕塑相对汉代雕塑在其内涵与气魄上要稍逊一筹的。以西汉霍去病墓地石刻为例,雕刻者更多地根据石头的自然形态。依自然形取势、精心构思、整体入手、巧妙运用多种塑造语言并融合中国民族绘画特点,力求外形轮廓的清晰和突出形体特征,技术手段上刀法洗练、概括、单纯、奔放。雕塑作品中不作细节小处的精雕细琢,强调作品含蓄而耐人回味。 二、霍去病墓的艺术特点 1. 霍去病墓是典型的古代陵墓建筑。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 公里处。墓地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雕塑作品。霍去病墓在196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殊荣不仅仅为纪念霍去病,还有安在他的墓前壮观的石雕艺术。现存于霍去病墓的石雕有马踏匈奴、石人、卧马、跃马、卧牛等。整座墓建造气势宏伟,建筑的整体布局的构想运用了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墓冢构建形式是以雄伟的祁连山来象征霍去病的赫赫战功,高度概括雕刻的动物形象的石雕增强

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报告

关于西安秦兵马俑的考察报告 考察者:范宇(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 考察时间: 2012年10月4日———10月5日 考察地点; 西安市秦始皇陵墓 考察目的: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感受古城西安的历史遗韵,特别 是秦陵兵马俑被发现之后,沉睡于地下2000多年的8000 多名秦王将士,重新威武雄壮地陈列于世人面前,立即被 世界公认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的创造在中华审美文 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一、考察地点介绍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 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在 西安,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积淀,文化、习俗、价值、美德、传统甚至糟粕。你很难用三言两语将其概括、 归类、分析直到总结。这里所有过去存在着的、现在存在 着的,你只能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之后再下结论不迟。 这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事实上,你所见到的一 座座建筑、一堆堆墓冢,并不能代表这座城市。这里的空 气中到处弥漫着那些已经逝去但又好像从未离开这块土地 的一位位伟人的灵魂和他们的诗篇、传奇、自豪或是悔恨。 二、考察的基本情况 为顺利完成此次考察任务,我们事先进行了考察活动 行程线路、人员分配的详细安排确保整个行程有条不紊。

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密切配合,我们的考察活动进行的很 顺利,于10月5日完成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学校。 10月4日早晨,我们真正地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我 们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期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 被西安古都之古之博之奇,故都文化的历史渊源之久所深 深吸引,所暗暗惊叹。总之这次考察让我受益匪浅。 (一)秦兵马俑的审美特征 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秦始皇陵东侧的西杨村村民 在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奇迹,经过考古工 作人员的精心发掘,一个重大的历史遗存横空出世,随即 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的最为壮观的发现”,这便是闻名遐迩 的秦始皇兵马佣。 秦兵马俑的主要审美特征: 一是逼真写实, 二是深沉雄大。 1)千人千面的逼真写实 兵马俑从造型艺术角度上,追求的一种高度的写实性 风格,秦俑将士无论是从形体比例、面部结构还是神态仪 容都十分准确生动。秦兵马俑的写实并不只是简单地按照 现实摹刻下来,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阶,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这 些都体现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见它的造型刻画不仅实现 “形似”而且还达到“神似”。秦俑以头部的刻画最为精致,有的眉宇凝聚,端庄肃穆;有的面庞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带有皱纹,一脸老成···通过对面部的精心刻画将 秦军的各种人物表现得生动万分。秦俑的传神特征还通过 艺术的夸张和提炼表现,它的刻画不是追求细枝末节,而 是抓住了关键的部位进行艺术处理。比如说,将眉毛加粗 加厚使脸部更有体积感,胡子处理成飞动或翻卷状,虽然 与现实不符,但是却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 2)威武雄壮的形象

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沈琍 【作者简介】沈琍,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市710065 【摘要题】中国美术史研究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conduct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Huo Qubing tomb and sculptures affiliated to this burial during last century. To be more specific, this review covers studies from the initi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naming of sculptures to later researches and concepts like designs, themes, factors in fash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百年/研究/回顾 Huo Qubing tomb/stone sculpture/century/research/review 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的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刻群,上世纪初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汉代石雕艺术的主要对象。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对其墓葬及石雕的研究,从最初的考古调查、石雕定名、到之后的设计理念、布局方位、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等,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以此提出问题进而反复地考证辨析。作为汉代雕塑乃至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研究价值不仅仅是作品本身,也是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时代风尚等相关问题探讨研究不可替代的珍贵物象。时至今日,对霍去病墓及其石雕艺术研究做一个整体的回顾,进而提出疑问及思考,有利于深入探讨其雕塑形成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拓宽对汉代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研究领域,解读汉代石雕的源流关系,还原石雕形成的历史面貌等等。为此,本文试图就收集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

秦兵马俑介绍资料

秦兵马俑介绍

秦兵马俑介绍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县晏寨公社西杨村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从葬坑,坑址距秦始皇陵陵园外城东城坦约1.5公里。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即秦王位。他先后平定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一生做了许多有利于统一的重大事业。他废封建,置郡县、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等等。 秦始皇初即王位就开始修建陵园。统一全国后,他征发来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七十多万人。直到他五十岁去世时,陵园还未全部竣工,秦二世胡亥又接着修了两年,前后共费时近三十九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葬入骊山。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火烧阿房宫等秦宫室,秦始皇陵园也被焚毁。原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仍可看到遗迹。陵园周围还有许多遗址,现在已经知道的有:陪葬墓、马厩坑、石料加工场、弄徙墓地、杀殉坑、兵马俑坑和铜国马坑等。 1974年春,当地群众在打井时挖出大型陶俑。经考古工作者钻探试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陶俑坑,并定名为一号兵马俑坑。以后又相继发现了二号、三号兵马俑坑。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14.260平方米。坑的东部为一条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站着三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夯筑隔墙十堵,将坑分为东西向的十一个过洞。南、北两个过洞较窄,各站两排俑。中间九个过洞里各站四排俑,均为面向东的纵队。陶俑按服装不同可分为铠甲俑和战袍俑。陶俑中间有木质战车(已朽),每乘战车前有四匹战马,车后并排站三个铠甲俑,他们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身高1.75-1.97米,手执戈、矛、剑、吴钩、弓、戟等兵器。陶马高1.5米,长2米。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五个探方,面积约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1.500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驷马战车一乘。 秦俑坑中兵俑的排列形式,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秦代的军队编制状况。一号坑内以车兵为主,车步兵相间:二号坑里车兵较多,步骑也占一定数量,形成车、步、骑联合编队的形式;三号坑似为指挥机关。 出土的陶俑是按照秦军将卒形象塑造的。众多的陶俑给人的印象是:体格魁伟,比例匀称,造型逼真,形象生动。步兵俑大都是单独编列,往往位于每一兵力单位的前部。有的跟随在车、骑后面,即"徙卒"。他们挟弓挎箭,身著战袍,凝目聆听,显得镇静而机警。同车、骑混编的甲俑都执长兵器,

兵马俑的历史资料!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今天,秦兵马俑出土已30年,令人惊异的秦代“百戏俑”、“文官俑”、青铜仙鹤等也相继出土,秦陵的奇迹故事还有多少仍待后人去探寻。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的陵墓,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赢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征集了陵工达72万之多。陵冢用土,取自位于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之间的、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嵯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 这三座佣坑中共出土了约7000个秦代陶俑及大量的战马、战车和武器。这些兵马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象征着秦始皇生前守卫京城的宿卫军。从各坑的形制结构及其兵马俑装备情况判断,一号坑为右军,象征由步兵和战车组成的主体部队,二号坑为左军,为步兵、骑兵和车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三号坑则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这组军阵对研究秦代的军事装备、编制和军阵的编列等,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秦始皇兵马俑的传说

秦始皇兵马俑的传说 一、不死的传说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支军队,他们黑衣如铁、迅捷如风,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令天下为之丧胆,为之变色。他们被称为虎狼之师。但事实上,他们比饿虎更加凶猛,比狼群更加团结。他们的军歌里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他们的事迹在千百年后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留给我们的启示永远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闪闪发光。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代号“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爆发。战争初期,美国人动用导弹和飞机,以近乎疯狂的地毯式轰炸压制住对手,在短短几天内就摧毁了伊拉克人精心构筑的军事和心理的双重防线。之后,迅猛快捷的装甲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入科威特,一举将萨达姆的军队驱逐回老家。 全世界都惊呆了,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以空袭为主要作战方式的战争。世界惊呼,海湾战争开创了人类战争史的新纪元。此时,在遥远的东方,一座巨大的穹顶形建筑里,一群古老的陶俑正在窃窃冷笑。他们庞大的军阵所构筑起的,正是这样一种作战体系:先用强劲、密集而且持续的弓弩压制住对手,骑兵迅速从两翼包抄,撕开对手的防线,然后由步兵长驱直入,完成那封喉的致命一击。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强弓换成了导弹,硬弩换成了飞机,战马换成了坦克,刀剑换成了机枪……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却没有改变,隐藏在进步背后的人欲没有改变,隐藏在文明背后的残忍没有改变。从西安火车站乘306路公共汽车向东30公里,便是闻名天下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两千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的军队就静静的伫立在这里,静静的聆听着后人的评说。在各种各样的评说中,有这样几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人的话语尤为引人注目: “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雅克·希拉克如此说。 “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基辛格如此说。 “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到这里看一看。”蒙代尔如此说。 兵马俑们默默的站着,一如他们两千年来一直做的那样。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不用说,时间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证明了他们的英勇,证明了那个时代的奢华,证明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智慧,也证明了人性的欲望与贪婪。 二、复活的军团 我们去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正值雨过天晴。几万名游客踏着湿润的青砖和我们走在一起。宏伟的秦兵马俑馆侧倚着秀丽的骊山东麓,里面戍卫着大秦帝国的最后一支近卫军。而今的兵马俑馆早已建设世界级的展览馆,高大明亮的一号坑里光线充足,可以供游人随意拍照。二号坑里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游人可以亲眼目睹考古工作人员的操作过程。今天,兵马俑不仅仅是研究秦朝历史的一个窗口,更成为一部军事科学的活教材。据说美国军界每年都要派遣一支考察团来参观兵马俑,以期从中找出其雄霸天下的战略战术。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越来越细致,游人们已没有机会再下到坑底,去和兵马俑做近距离的接触了,好在体会兵马俑并不在于空间的距离,而在于心灵的感知。我站在俑坑前,除了能感受到一丝震撼外,还能隐约品味到从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悲凉与沧桑。两千年前的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初探

〔摘要〕“以形写意”为特色的汉代雕塑艺术在我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霍去病墓石雕群堪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殿堂的瑰宝之作。通过研究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手法,可以进一步了解西汉武帝时期的艺术风格特色,对于了解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之美,对于我国传统雕塑艺术今后的发展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汉代雕塑霍去病墓艺术风格 霍去病作为西汉王朝一代名将,凭借大破匈奴,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名震帝国。无奈英雄英年早逝,汉武帝万分痛哀,于是大兴土木,为其修筑坟冢以示纪念。古人采用“以形写意”的手法,来为霍去病建造墓前石像,表达对这位将军的崇敬之情。霍去病墓石雕,巧妙地借助原石原本的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艺术表现手法,将将军的军旅传奇表现得惟妙惟肖。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草原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背景前提下,这些匠人突破前代王朝的艺术限制,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创新意识,将象征与写意巧妙地融合,造就了千古不朽、流传百世的艺术佳品,为我们展示艺术与文化之美。 一、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之美 相较于前代注重写实精神的秦陵兵马俑,霍去病墓雕像采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集圆雕、浮雕、线刻等于一身,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雕塑象征意义与写意精神巧妙地融合,从而表意浑厚深沉,风格粗放豪迈,简练传神地描绘出一代战神的飒爽英姿。 霍去病墓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等传统雕塑手段,依照石材天然的质地、外形,结合雕塑对象特点对其顺势而作,在其关键部位精雕细琢,这是一种大体随性而为的浪漫主义创新写意方法。这些手法极大地突出对石像所描绘对象的真实神态和逼真动感,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联想到曾经叱咤疆场的霍大将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此外,这些石雕突破单一个体的造型限制,从石雕群的外在形式到内在表现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最为著名的“马踏匈奴”石像作为整个石雕群的核心主题雕像,其余石像则围绕着霍去病大将军北伐匈奴这一宏大主题展开。这些雕像与霍去病坟墓周边的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为霍去病大将军征伐匈奴这一历史事件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西汉远征军在山野川林中行军的艰难困苦,或体现西汉军民与敌作战斗争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战士作战时的英勇矫健等等。 总之,霍去病墓石雕作品近乎自然天成,线条流畅,创作手法精炼,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这些优秀的作品为我们今天的雕塑艺术发展提供借鉴。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文化特色成因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特点以写意为主,而同期的不少作品却展现出不同风格,如以满城中山王墓葬出土的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作品以写实自然主义为主,两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展现出西汉时期艺术文化的发展。 西汉王朝是在继承前秦政治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它仍旧沿袭着秦朝很多政治文化内容,包括艺术特色方面。由于统治者的政策变化,加之文化的蜕变,对于先秦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变革。同时,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中原文明逐渐与之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不得不做出一定变化,产生新的文化影响。这造成文化方面存在多样性共存的现象。 霍去病墓石雕就是在这一文化潮流影响下的产物。首先整个作品在整体方面结构把握到位,给人以朴实、大气的艺术气息。其次在内容上整体与局部个体连贯,不失局部的独立美感。巧妙借鉴浮雕艺术,注重点、面、线等元素的组合。这不仅体现出中原文化精巧细腻的特点,还包含游牧民族文化粗旷豪放的气质。霍去病将军率部常年征战漠北,与北方游牧民族有深入的接触,使得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成为趋势,进而反映在其艺术作品上。霍去病墓石雕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和中原风格,运用独具匠心的大写意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