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公理法简介

几何公理法简介
几何公理法简介

几何公理法简介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一位几何学家.他是柏拉图派的学生,曾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教过数学,并且是希腊的亚历山大学派的创始人.

欧几里得在他的千古不朽的名著《几何原本》(以后简称为《原本》)中,不仅非常详尽地搜集了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几何学方面的资料,而且还把这些非常分散的知识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编排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他把几何学依照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严密科学理论的要求建筑在几个最初的假设(定义、公设、公理)上,由这些假设利用逻辑推理导出后面的一切定理.不仅如此,欧几里得还示范式地规定了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综合法和归谬法.因此,欧几里得的《原本》不但在完善和充实上大大地超过了在它以前的所有几何学著作,并且在以后的两千余年间依然没有一部几何著作可以和它比美.虽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伟大的数学家尼·伊·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年)有了新的发现,使几何学发生了革命,但直到现在,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叙述方法,仍与《原本》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的差别.

欧几里得《原本》的基本结构是定义、公设和公理的系统.《原本》共有十三卷,其中1、2、3、4、6、11、12、13卷属于几何本身,其余则讲比例(用几何方式来叙述)和算术(属代数学的内容).第一卷,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平行线的理论以及三角形、多边形面积相等的理论.第二卷,叙述了如何把多边形变成等积的正方形.第三卷,叙述了圆的性质.第四卷,讨论了圆的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第六卷,论述了相似多边形.在最后三卷中,叙述了立体几何的理论.

《原本》的每卷里,首先给要建立相互关系的一些重要概念下了定义.例如在第一卷里,首先列举了23个定义.为便于以后分析研究,在这里我们摘引最先的八个.

定义:

1.点是没有部分的.

2.线是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

3.线的界限是点.

4.直线是这样的线,它上面的点是一样放置着的.

5.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

6.面的界限是线.

7.平面是这样的面,它上面的直线是一样放置着的.

8.平面上的角度是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相互的倾斜度.

在定义以后,欧几里得引进了公设和公理.

公设:

1.从任一点到另一点可以引直线.

2.每条直线都可以无限延长.

3.以任意点作中心可以用任意半径作圆周.

4.所有的直角都相等.

5.平面上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若截线一侧的两内角之和小于二直角,则两直线必相交于截线的这一侧.

公理:

1.等于同一量的量彼此相等.

2.等量加等量得到等量.

3.等量减等量得到等量.

4.不等量加等量得到不等量.

5.等量的两倍相等.

6.等量的一半相等.

7.能合同的量相等.

8.全体大于部分.

在公理后面,欧几里得按逻辑关系叙述了几何定理,把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使得每个定理可以根据前面的命题、公设和定理来证明.他整理几何所用的方法是正确的,编著的《原本》是伟大的,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欧几里得不可能把作为几何根基的基础整理得完美无缺.因此在《原本》的逻辑系统中显示出许多漏洞来.

首先在概念方面,欧几里得要给他的书里所遇到的所有概念来下定义,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例如“点”“线”“面”就是不能下定义的原始概念.所以,在欧几里得的《原本》里,除了一些有价值的定义外,也有一些定义并没有起定义的作用.例如定义4,直线是关于它上面的点都一样放置着的线,这句话可随便

解释.可以解释为直线在它的所有点处都有同一方向,但是这样以来,就必须建立“方向”这个概念;也可以解释为,任何直线都可以合同,但是这样以来就必须建立“合同”(或“叠合”“运动”)这个概念.其他如定义1,“点是没有部分的”,这个定义本身并没有什么精确的几何内容,所以在《原本》中连欧几里得本人都不能应用这样的定义.

关于《原本》中列举的公设和公理,若严格按逻辑要求来证明以后的所有定理,这些公设与公理是不够的.例如,虽然欧几里得用到了连续性,但在他的公理系统中却没有连续公理.《原本》中第一卷第一个命题是这样的:在一定直线(应为线段)上作一等边三角形.

设AB是已知的一定直线,要作立在定直线AB上的等边三角形.

以A为中心,AB为距离画一圆,且以B为中心,BA为距离画一圆.连结这两圆的交点C与两点A和B,由于点A是圆BCD的中心,AC=AB;由于点B 是圆ACE的中心,BC=BA,所以CA=BC=AB.因此,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并且是立在定直线AB上的,这就是所求的.

在这段论证中,欧几里得是以直观为依据的,他引用了“如果两个圆中的每一个都通过另一个的内点,则两圆心相交于某一点”这样的事实,然而他却没有以公理的形式加以规定.其他如“在直线上两点之间的点”“在直线的同一侧的点”“在多边形内的点”等,欧几里得在公设和公理中,从没有对这些概念下定义,都是依靠直观感觉.然而,在几何学的严谨结构里,每一命题,不论是多么显然,如果它不被公理所包含的话,就应该证明.此外,欧几里得的某些公理是不够肯定和确切的,例如公理8就是这样.

根据上面所说,《原本》公理体系的最大的缺点是没能够包含几何学无可非议的逻辑根据.古代的学者们已经注意到了欧几里得《原本》的缺点,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年)就曾扩大了《原本》中的公设,增加了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度理论.欧几里得只是确定了长度间、面积间、体积间的比值,而阿基米德引进了度量几何的五个公设,其中第五个公设在现代几何中我们还经常地应用.这个公设是这样写的:“两条不等的线段,两个不等的面或两个不等的体,其中较小的一个量增加适当的倍数后,可以变成大于较大的一个量”.现在这个公理是这样陈述的:“任何两线段a和b,如果a<b,则必存在正整数n,使得na>b成立”.这个公理是度量几何的理论根据,以后我们还会谈到它.

欧几里得《原本》虽然有它的缺点,但它却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原本》是几何学方面最早的经典著作,它是在公理法的基础上,逻辑地创造几何学的先例,为后代数学家指明了研究几何的正确的方向.特别是现代数学里占统治地位的公理法,其来源就是欧几里得的《原本》.

欧几里得以后的古代数学家,为改进欧几里得公理体系进行了两千多年的努力.他们一方面消除《原本》中逻辑上的缺点,使《原本》的公理体系变得更完全、更正确,另一方面则是试图证明欧几里得的第五公设.

小学奥数之几何五大模型精编版

一、等积变换模型 ⑴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其它常见的面积相等的情况 ⑵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 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如上图12::S S a b = ⑶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下图ACD BCD S S =△△; 反之,如果ACD BCD S S =△△,则可知直线AB 平行于CD 。 ⑷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长度平方的一半; ⑸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大模型 1S 2 S

二、鸟头定理(共角定理)模型 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 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如图1)或D 在BA 的延长线上,E 在AC 上(如图2),则:():()ABC ADE S S AB AC AD AE =??△△ 图1 图2 三、蝴蝶定理模型 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蝴蝶定理”): ①1243::S S S S =或者1324S S S S ?=?②()()1243::AO OC S S S S =++ 蝴蝶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构造模型,一方面可以使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与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与面积对应的对角线的比例关系。 梯形中比例关系(“梯形蝴蝶定理”) ①2213::S S a b = ②221324::::::S S S S a b ab ab =; ③梯形S 的对应份数为()2 a b +。

数学初中几何公理定理

数学初中几何公理定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初中数学公理和定理 一、公理(不需证明) 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4、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7、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8、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9、平行公理: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10、垂直性质: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以下对初中阶段所学的公理、定理进行分类: 一、直线与角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4、对顶角相等 二、平行与垂直 5、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6、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7、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8、夹在两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9、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的直线互相平行. (5)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10、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图形的变化(轴对称、平称、旋转) 11、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2、角平分线的判定: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1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14、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5、轴对称的性质: (1)如果图形关于某一直线对称,那么连结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16、平移:经过平移,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沿着相同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平 移后,新图形和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没有发现改变,即它们是全等图形。即 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17、旋转对称: (1)图形中每一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18、中心对称: (1)具有旋转对称的所有性质: (2)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四、三角形:

立体几何公理、定理推论汇总

立体几何公理、定理推论汇总 一、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 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符号语言:,,,A l B l A B l ααα∈∈∈∈?? 作用: ① 用来验证直线在平面内; ② 用来说明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公理 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语言:P l P l α βαβ∈?=∈且 作用:① 用来证明两个平面是相交关系; ② 用来证明多点共线,多线共点。 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C A B C ?不共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a A a a 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P a b α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a b α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公理3及其推论的作用:用来证明多点共面,多线共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 符号语言://////a b a c c b ? ??? 图形语言: 作用:用来证明线线平行。 二、平行关系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1) 符号语言://////a b a c c b ???? 图形语言: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 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2) 符号语言: ////a b a a b ααα?? ? ????? 图形语言: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 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3)

小学奥数-几何五大模型(鸟头模型).

模型二鸟头模型 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 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如图在 △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如图(1)(或D在BA的延长线上,E在AC上如图2),则ABC : ADE -(AB AC): (AD AE) 厘米,求△ ABC的面积. 【解析】连接BE , S A ADE : S A ABE= AD : AB =2 :5 =(2 4): (5 4), S A ABE : S A ABC = AE : AC = 4 : 7 = (4 5) : (7 5),所以S^ADE: S^ ABC= (2 4) : (7 5),设S A ADE= 8 份, 则S A ABC =35份,S A ADE =16平方厘米,所以1份是2平方厘米,35份就是70平方厘米,△ ABC的面积是70平方厘米.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定理,共角定理: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三角形等高模型与鸟头模型 【例1】如图在△ ABC中, 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 AB =2:5 ,AE:AC =4:7 , S^ADE =16 平方 图⑵

【巩固】如图,三角形ABC中,AB是AD的5倍,AC是AE的 3 倍,如果三角形么三 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 ?/ EC =3AE --S A BC = 3S ABE 又??? AB =5AD --S|_ADE = S_ABE 5 = S_ ABC 15 ,??? S ABC 如图,三角形ABC被分成了甲(阴影部分)、乙两部分,BD=DC=4 , BE=3 , AE=6,乙部分面积是甲部分面积的几倍? ?/ BE =3 , AE =6 --AB = 3BE , S ABD=3S BDE 又T BD =DC =4 , --S ABC =2S ABD,…S ABC - 6S BDE , 【例2】如图在△ ABC中,D在BA的延长线上,E在AC上,且AB: AD =5: 2 , AE:EC=3:2 , S A ADE =12平方厘米,求△ ABC的面积. 【解析】连接BE , S A ADE : S A ABE= AD: AB =2:5 =(2 3): (5 3) S A ABE : S A ABC=AE: AC =3:(3 2)=(3 5): 1(3 2) 5】, 所以S A ADE : S A ABC - (3 2) : 5 (3 2^ - 6 : 25,设S A ADE = 6 份,贝V S A ABC = 25 份,S A ADE =12 平方厘 米,所以1份是2平方厘米,25份就是50平方厘米,△ ABC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由此我们得到一个重要的定理,共角定理: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例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AF =2CF,三角形AFE(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ADE的面积等于1,那 = 15S ADE =15 . 【巩固】 【解析】连接AD . 【解 析】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 欧几里得几何(Euclid geometry)起源于古 埃及,当尼罗河泛滥后,为了重新整理土地而需要 进行丈量. 因此他们用geometry一词,其原意就是 “丈量土地”. 自此就开始了对图形的研究. Euclid 《原本》把直到古希腊时代为止的这些知识综合整理 出来,而成为一个逻辑体系. 由于这个《原本》中包 含了图形的知识、实数理论的原型、数论等,而直接 研究图形的部分最多,因此,中文译本将书名译成为 《几何原本》. (“几何”来自“geo”的音译) 几何学是数学科学中关于图形的数学分支. 在 这一阶段,几何学就意味着数学的全部,古代数学家 把萌芽中的代数学也包括在几何学中. “数”与“形”的结合,是17世纪开始的,由于 代数学、分析学的发展,并形成了几何学、代数学、 分析学等独立的数学分支,数学家R.Descartes首先 建立了解析几何学,他利用坐标系,将图形问题转化 为数量之间的问题,并用代数的计算方法来处理几何 问题. 于是,相对于解析几何学来说,不用坐标而直接 研究图形的几何学,称之为纯粹几何学. 纯粹几何学 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射影几何学. 十九世纪出现了罗巴杰夫斯基几何,这种几何否 定了欧几里得几何中的平行线公理. 在n维向量空间建立后,几何体系就综合成了 n维欧几里得几何、n维射影几何、n维非欧几何. 把几何学用“群”的观点统一起来加以论述,也就是 “埃尔兰根纲领(Erlangen program, 1872)”,德国 数学家F.Klein的一篇不朽论文):每种几何学视为 由一个点集组成的“空间”S,以及“由S到S的变 换群G”所确定的,研究S的子集(图形)性质中对 于G来说不变的性质,这就是几何学. 在埃尔兰根纲领距今已近140年的今天,几何学 的发展日新月异,微分几何学及其发展Riemann几何 学、代数几何学,在20世纪取得辉煌的成就,举世 瞩目.

几何公理法简介

第6章几何公理法简介 6.6 几何公理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 任何公理体系中,包括初等几何公理体系,都有三个基本问题: ①无矛盾性问题(即和谐问题); ②最少个数问题(即独立性问题); ③完备性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求公理体系的各个公理以及经过一串推导得出的命题不能相互矛盾,首先要求公理之间不相矛盾.这显然是必要的条件. 证明公理体系的和谐性常用模型法.公理法是抽象的,它所考虑的对象(几何元素点、直线、平面)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或运算(几何上讲的接合、顺序、合同),都是不加定义的,但要满足公理的要求.设给定一组公理,在某些对象间建立了确定性质的相互关系.从所采用的公理,可以对这些对象的这些性质作逻辑推理,而完全不必理睬它们其它一切可能的性质,只要公理中没有提到. 所以一个已知公理体系的对象可以是任意种类的事物,而且在公理中说到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任何具体意义,只要公理的要求得到满足. 给定一组公理,具体挑选一组事物使这组公理得到满足,就说给这组公理做了一个实现或解释.实现这些公理的对象的集合,构成这公理体系的一模型. 一个公理体系若能以某种方法用模型来实现,那么这公理体系就是和谐的. 举一具体的例.我们给第一组公理I1-8造一个模型. 取一个四面体,约定将它的顶点叫做“点”,棱叫做“直线”,面叫做“平面”.在这个实现里,构成几何元素的集合是四点、六直线、四平面. 正象在任何实现里一样,此刻应将接合性具体叙述出来.我们约定,跟四面体ABCD的顶点例如A所代表的“点”相接合的“直线”就是含顶点A的棱,跟“点”A接合的“平面”就是四面体含顶点A的面;跟“直线”AB接合的“平面”就是四面体含棱AB的面.容易验明,在这个模型里,公理I1-8全部满足. 这四面体模型的存在表明八条接合公理是和谐的. 这个模型的存在,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宝贵的信息,即从第一组接合公理不能推出几何元素的个数是无穷的.因为四面体模型只有4+6+4=14个元素却已实现了它.初等几何公理体系的和谐性证明是相对的,即有条件的。一般的几何基础书上介绍平面几何公理I1-8,II-V的和谐性证明时,是给出一个笛卡尔实现.结论是: 倘若实数的算术是和谐的,则公理I-V是和谐的.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公理的独立性问题.如果公理体系中有一个公理可从其余公理推导出来,它就不是独立的,可以把它从公理表中挪走,减少一个公理.试证第五公设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但是为了简化演绎过程,有时也多列上一条公理.例如近年的中学几何课本就把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定理都当作公理用. 还须注意,一种几何可以用不同的公理体系作为基础,所以去掉多余的公理(如果有的话)以后,一般说来,可以得到不同的最少个数的体系.因此,最少个数的公理体系决不是唯一的. 一组公理的独立性,虽非必要的,却是我们所期望的.设一组公理含有n个和谐的公理

六年级奥数专题几何五大模型鸟头模型

六年级奥数专题几何五大 模型鸟头模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几何五大模型——鸟头模型 本讲要点 一两点都在边上:鸟头定理: (现出“鸟头模型”。然后按一下出现一个鸟头,勾勒出鸟头的轮廓,出现如图的鸟头几何模型。最后真实的鸟头隐去,只留下几何模型。最后按一下,出公式。) 二一点在边上,一点在边的延长线上:

例1 如图,AD=DB ,AE=EF=FC ,已知阴影部分面积为5平方厘米,△ABC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例2 例2 (1)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B=2:5, AE:AC=4:7,△ABC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求△ABC的面积。 (2)如图在△ABC中,D在BA的延长线上,E在AC上,且AB:AD=5:2,AE:EC=3:2,△ADE 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ABC的面积。 例3 已知△DEF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BE=CE,AD=2BD,CF=3AF,求△ABC的面积。 例4 三角形ABC面积为1,AB边延长一倍到D,BC延长2倍到E,CA延长3倍到F,问三角形DEF的面积为多少 例5 长方形ABCD面积为120,EF为AD上的三等分点,G、H、I为DC上的四等分点,阴影面积是多大

如图,过平行四边形ABCD 内的一点P 作边AD 、BC 的平行线EF 、GH ,若PBD ?的面积为8平方分米,求平行四边形PHCF 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PGAE 的面积大多少平方分米 1. 如下左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BC 、AB 的三等分点,且ABC △的面积是54,求 CDE △的面积。 2. 如图,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1,M 是AD 边的中点,N 在AB 边上,且12AN BN =.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等 于 . 3. 如图以ABC △的三边分别向外做三个正方形ABIH 、ACFG 、BCED ,连接HG 、EF 、 ID ,又得到三个三角形,已知六边形DEFGHI 的面积是77平方厘米,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9、16、36平方厘米,则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多少 4.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 面积为1,延长AB 至D ,使BD AB =;延长BC 至E ,使 2CE BC =;延长CA 至F ,使3AF AC =,求三角形DEF 的面积。 5. 把四边形ABCD 的各边都延长2倍,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EFGH 。如果ABCD 的面积是5 平方厘米,则EFGH 的面积是多少 家庭作业 例6 A C E

初中几何所有的公理及其定理

初中几何所有的公理及其定理、推论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0.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2.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5.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6.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7.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8.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9.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0.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1.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4.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7.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8. 斜边、直角边定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全等 29. 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0. 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31.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3.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4. 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5.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 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6.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推论 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8. 推论3:有两个角等于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9.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一半 40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41.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平面几何定理及公式

初等几何选讲复习资料二 平面几何定理及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小学奥数几何五大模型

几何五大模型 一、五大模型简介 (1)等积变换模型 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之比等于底之比,如图①所示, S[sub]1[/sub]:S[sub]2[/sub]=a:b; 3、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在之比等于高之比,如图②所示,S[sub]1[/sub]:S[sub]2[/sub]=a:b; 4、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如图③所示, S[sub]△ACD[/sub]=S[sub]△BCD[/sub];反之,如果 S[sub]△ACD[/sub]=S[sub]△BCD[/sub], 则可知直线AB平行于CD。 例、如图,三角形ABC的面积是24,D、E、F分别是BC、AC、AD的中点,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2)鸟头(共角)定理模型 1、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这两个三角形叫共角三角形; 2、共角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如图下图三角形ABC中,D、E分别是AB、AC上或AB、AC延长线上的点 则有:S[sub]△ABC[/sub]:S[sub]△ADE[/sub]=(AB×AC):(AD×AE) 我们现在以互补为例来简单证明一下共角定理!

如图连接BE,根据等积变化模型知,S[sub]△ADE[/sub]: S[sub]△ABE[/sub]=AD:AB、S[sub]△ABE[/sub]: S[sub]△CBE[/sub]=AE:CE,所以S[sub]△ABE[/sub]: S[sub]△ABC[/sub]=S[sub]△ABE[/sub]: (S[sub]△ABE[/sub]+S[sub]△CBE[/sub])=AE:AC ,因此S[sub]△ADE[/sub]:S[sub]△ABC[/su b]=(S[sub]△ADE[/sub]:S[sub]△ABE[/sub])×(S[sub]△ABE[/sub]:S[sub]△ABC[/sub])=(AD:AB)×(AE:AC)。 例、如图在ΔABC中,D在BA的延长线上,E在AC上,且AB:AD=5:2,AE:EC=3:2, △ADE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求ΔABC的面积。

几何公理法简介

几何公理法简介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一位几何学家.他是柏拉图派的学生,曾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教过数学,并且是希腊的亚历山大学派的创始人. 欧几里得在他的千古不朽的名著《几何原本》(以后简称为《原本》)中,不仅非常详尽地搜集了当时人们所知道的一切几何学方面的资料,而且还把这些非常分散的知识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编排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他把几何学依照亚里斯多德所说的严密科学理论的要求建筑在几个最初的假设(定义、公设、公理)上,由这些假设利用逻辑推理导出后面的一切定理.不仅如此,欧几里得还示范式地规定了几何证明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法、综合法和归谬法.因此,欧几里得的《原本》不但在完善和充实上大大地超过了在它以前的所有几何学著作,并且在以后的两千余年间依然没有一部几何著作可以和它比美.虽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伟大的数学家尼·伊·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年)有了新的发现,使几何学发生了革命,但直到现在,中学几何教科书中的叙述方法,仍与《原本》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的差别. 欧几里得《原本》的基本结构是定义、公设和公理的系统.《原本》共有十三卷,其中1、2、3、4、6、11、12、13卷属于几何本身,其余则讲比例(用几何方式来叙述)和算术(属代数学的内容).第一卷,包括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平行线的理论以及三角形、多边形面积相等的理论.第二卷,叙述了如何把多边形变成等积的正方形.第三卷,叙述了圆的性质.第四卷,讨论了圆的内接和外切多边形.第六卷,论述了相似多边形.在最后三卷中,叙述了立体几何的理论. 《原本》的每卷里,首先给要建立相互关系的一些重要概念下了定义.例如在第一卷里,首先列举了23个定义.为便于以后分析研究,在这里我们摘引最先的八个. 定义: 1.点是没有部分的. 2.线是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 3.线的界限是点. 4.直线是这样的线,它上面的点是一样放置着的.

小学奥数平面几何五大模型

小学奥数平面几何五大定律 一、等积模型 图(1) 图(2) 图(3) 图(4) 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如图(1):D 为BC 中点,则S△ABD=S△ACD 如图(4):l1平行于l2,则S△ACD=S△BCD ② 两个三角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 如图(2): S △ABDS △ACD=BDCD ③ 两个三角形底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如图(3):BC=EF ,则 S △ABCS △DEF=h1h2 ④ 夹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的等积变形 如图(4):l1平行于l2 ,则 S△ABD=S△ACD 反之如果S△ABD=S△ACD,则可知直线l1平行于l2 ⑤ 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作特殊的平 行四边形) ⑥ 三角形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⑦ 两个平行四边形高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底之比;两个平行四边形底 相等,面积比等于它们的高之比 二、共角定理(鸟头定理) 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相等或互补(两个角之和=180O ),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共角三角形. D B h A B D C h1 h2 l2 l2 B C h1 F E D h2 B C D h

共角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对应角(相等角或互补角)两夹边的乘积之比. 共角 互补角 图(1) 图(2) 如图(1):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ABC 与△ADE 共∠A 如图(2):D 在BA 的延长线上,E 在AC 上;∠BAC+∠BAC =180O (互补), 则: S △ABC :S △ADE =(AB ×AC):(AD ×AE);或 S △ABCS △ADE=AB × ACAD × AE 三、相似模型 数学上,相似指两个图形的形状完全相同,其中一个图形能通过放大、缩小、平移、旋转、镜像等方式变成另一个。 相似比:是指两个相似图形的对应边的比值。 相似符号:“∽” 相似三角形:三角分别相等,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相似三角形传递性:如果图A 相似于图B ,图B 相似于C ,则 A 相似C 即:图A ∽图B ,图B ∽图C ;则,图A ∽图B ∽图C a 顺时针旋转90度 a 翻转 a 缩小 图(1) 图(2) 图(3) 图(4) c a d b A B C D E A D E F C B D E O B A

几何学公理化

几何学公理化 除了极少数的著作之外,没有人知道那些伟大的古希腊先哲们究竟在思考什么。关于这些先驱的生平,人们只能从《欧德斯摩摘要》一书中了解极为粗略的情况。然而正是在这些吉光片羽的文字中,保留了古希腊关于数学的最光辉的思想。 从泰勒斯(Thales)到欧几里得的三百多年历史中,数学稳步而又迅速地发展着。泰勒斯开始了命题的证明,毕达哥拉斯学派进一步将数学从具体中抽象出来,并把算术和几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公元前387年左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6-347)在雅典创建了哲学学园,主张通过几何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el,公元前384-322)则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这个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欧多克索斯(Eudoxus,公元前460-357)创立了比例论。他用公理化的方法建立理论,使得比例的适用范围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可通约量扩大至不可通约量。 到了公元前4世纪时,古希腊无论是在几何学还是逻辑学上都日臻成熟,公理化思想也是由来已久,一个严密而又完整的几何体系已是呼之欲出。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欧几里得的肩上。 1.欧几里得的贡献 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直到现在,依然是几何学入门的最佳读本。两千年来,这部巨著令许多数学家的努力与文字黯然失色。《原本》一书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两千多年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 欧几里得的最大贡献并不是发现了多少深奥的定理,而是对过去所有数学知识的总结。他的《几何原本》不仅奠定了西方几何学的基础,并且提供了一整套的公理化方法的范例。在他之前,也曾有人设想过如此计划。但正如《欧德斯摩摘要》一书中所说的,“把几何学原理联系到一起,把欧多克索斯的许多定理有次序地安排起来,把铁塔斯的许多定理加以完善化,并对前任未经严谨证明的许多东西给以无可争辩地阐明”的,乃是欧几里得。 《几何原本》共有十三卷(也有十五卷的版本,最后二卷为后人增补)。在第一卷中,欧氏列出了23个“定义”,接着是5条“公设”和5条“公理”(现代数学并不区分公设和公理,都以公理称之),然后循序渐进地用推理、证明、演绎的方法推导出了全书所有的命题。这就是《原本》一书为何直到现代依然被认为是研究几何学的入门书的最主要的原因:得益于其严密的逻辑与演绎。 然而,正是在看似严密的逻辑推理之下的欧氏几何公理体系中,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漏洞。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有人诟病于它,但它的影响却是一直到两千年之后才反映出来,也由此铸成了一场几何学的革命。 2.第五公设的尴尬

平面几何定理公理总结

平面几何定理公理总结 一、线与角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叫两点间的距离。 2.直线外一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垂线段的长叫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3.一组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4.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5.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角。 6.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7.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8.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9.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0.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11.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垂直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12.平行线 (1)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3)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4)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6)④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7)平行线的性质: (8)①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9)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10)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11)④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平行。 (12)⑤如果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也和另一条垂直。 (13)⑥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13.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1)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 等。 (2)推论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等分第三边。 (3)推论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必等分另一腰。 14.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1)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成比例。 1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判定: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6.角平分线: (1)性质: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平面几何定理及公式

平面几何定理及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小学奥数-几何五大模型

模型四 相似三角形模型 (一)金字塔模型 (二) 沙漏模型 ①AD AE DE AF AB AC BC AG ===; ②22:ADE ABC S S AF AG =△△:。 所谓的相似三角形,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只要其形状不改变,不论大小怎样改变它们都相似),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常用的性质及定理如下: ⑴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的长度成比例,并且这个比例等于它们的相似比; ⑵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它们相似比的平方; ⑶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长等于它所对应的底边长的一半。 相似三角形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三角形之间的边与面积关系相互转化的工具。 在小学奥数里,出现最多的情况是因为两条平行线而出现的相似三角形。 【例 1】 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16AB =,10AD =,4BE =,那么FC 的长 度是多少? 【解析】 图中有一个沙漏,也有金字塔,但我们用沙漏就能解决问题,因为AB 平行于CD , 所以::4:161:4BF FC BE CD ===,所以4 10814 FC =?=+. 【例 2】 如图,测量小玻璃管口径的量具ABC ,AB 的长为15厘米,AC 被分为60等份。 如果小玻璃管口DE 正好对着量具上20等份处(DE 平行AB ),那么小玻璃管口径DE 是多大? 【解析】 有一个金字塔模型,所以::DE AB DC AC =,:1540:60DE =,所以10DE =厘米。 【例 3】 如图,DE 平行BC ,若:2:3AD DB =,那么:ADE ECB S S =△△________。 【解析】 根据金字塔模型:::2:(23)2:5AD AB AE AC DE BC ===+=, 22:2:54:25ADE ABC S S ==△△, 任意四边形、梯形与相似模型

中考数学之平面几何最全总结+经典习题

平面几何知识要点(一) 【线段、角、直线】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4.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定义:经过某一条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中垂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 中垂线性质: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其所在线段。 垂直平分线定理: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上。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该点叫外心,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 点的距离相等。 角 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相等。 & 角的平分线性质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定理1: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三角形各内角平分线的交点,该点叫内心,它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 【平行线】 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平行线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

小学奥数-几何五大模型

模型三 蝴蝶模型(任意四边形模型) 任意四边形中的比例关系(“蝴蝶定理”): ①1243::S S S S =或者1324S S S S ?=? ②()()1243::AO OC S S S S =++ 蝴蝶定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构造模型,一方面可以使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关系与四边形内的三角形相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与面积对应的对角线的比例关系。 【例 1】 (小数报竞赛活动试题)如图,某公园的外轮廓是四边形ABCD ,被对角线AC 、BD 分成四个部分,△ AOB 面积为1平方千米,△BOC 面积为2平方千米,△COD 的面积为3平方千米,公园由陆地面积是6.92平方千米和人工湖组成,求人工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 【分析】 根据蝴蝶定理求得312 1.5AOD S =?÷=△平方千米,公园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123 1.57.5+++=平 方千米,所以人工湖的面积是7.5 6.920.58-=平方千米 【巩固】如图,四边形被两条对角线分成4个三角形,其中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已知, 求:⑴三角形BGC 的面积;⑵:AG GC = 【解析】 ⑴根据蝴蝶定理,123BGC S ?=?V ,那么6BGC S =V ; ⑵根据蝴蝶定理,()():12:361:3AG GC =++=. () 【例 2】 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如图所示)。如果三角形A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BCD 的 面积的1 3 ,且2AO =,3DO =,那么CO 的长度是DO 的长度的_________倍。 【解析】 在本题中,四边形ABCD 为任意四边形,对于这种”不良四边形”,无外乎两种处理方法:⑴利用已 知条件,向已有模型靠拢,从而快速解决;⑵通过画辅助线来改造不良四边形。看到题目中给出条件:1:3ABD BCD S S =V V ,这可以向模型一蝴蝶定理靠拢,于是得出一种解法。又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是面积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可以得到第二种解法,但是第二种解法需要一个中介来改造这个”不良四边形”,于是可以作AH 垂直BD 于H ,CG 垂直BD 于G ,面积比转化为高之比。再应用结论:三角形高相同,则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得出结果。请老师注意比较两种解法,使学生体会到蝴蝶定理的优势,从而主观上愿意掌握并使用蝴蝶定理解决问题。 解法一:∵::1:3ABD BDC AO OC S S ??==, ∴236OC =?=, ∴:6:32:1OC OD ==. 解法二:作AH BD ⊥于H ,CG BD ⊥于G . ∵1 3 ABD BCD S S ??=, 任意四边形、梯形与相似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