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摘要】刘保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 既有高深的

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和运用,都很

有研究.应用腹诊理论治验甚众,尤擅长将?难经?腹诊理论与经方“抓主症”法结合起来,运用经方治疗疾病. 【关键词】腹诊理论;治疗应用;名医经验;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8-6315(2015)10-0489-01

现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下: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经

方对应规律:脐上压痛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

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腹

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

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

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

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

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典型病例: 例1、脐左压痛,肝属木而左.故脐

左有动气.牢坚硬也.肝病肝气不行. 史某,女,39岁.初诊日期日期:2013年5月

15日. 患者哮喘持续13年,近期因为劳累加重一个月.既往月经经期不准,有时两

个月一次月经,无痛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辩证:肝气横逆. 治法: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0g,麸炒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2日二诊喘减轻十分之七.现在虽运动也未喘.浅部

痰已经出来了.舌红苔薄黄,脉弦.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减轻. 上方7付,水煎服,一

日一剂.7付药后哮喘未作.随诊半年未复发. 例2、脐上压痛,脐上压痛主心病,心

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 主方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方. 高某,性别,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2日. 腘窝处胀疼1年余.舌质紫黯,脉涩,腹诊:

脐上压痛明显. 辩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

泽兰、桃仁、柏子仁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6月9日二诊:

腘窝处胀疼消失. 处方:原方7付.嘱其如果不再疼痛不必再诊. 例3、脐中压痛,脐

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

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高某,女,34岁.初诊日期:

2013年3月29日. 口干,便溏,早晨手僵硬感,脚疼痛.脉沉弦,舌质紫红,舌苔偏干,苔少. 腹诊:脐中压痛明显,脐左、脐右下亦有压痛. 辩证: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理气.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

0g,泽泻10g,柴胡10g,枳实10g,炙甘草6g.1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4月12日二诊口干基本消失,便溏减轻.药后尿增多.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

压痛明显.处方:上方继服14付2013年4月26日三诊口干已愈.夜尿一次.舌

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减轻. 继服上方7付停药观察,追访三个月近期一

般情况可. 例4、脐右压痛,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

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 张某,女,1972年出生初诊日期:2013年5月17日. 腿上结节红斑六年.

红斑处疼痛,右腿红斑明显,伴随甲状腺结节,双腋下淋巴结结节,乳腺增生.舌淡暗苔

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腹诊: 脐右压痛明显. 辩证:瘀血阻滞,肺气不降.治法:活血化瘀,清泄肺热. 处方:黄芩10g,半夏10g,当归10g,川芎10g,葛根10g,桑白皮10g, 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4日二诊结节红斑疼感减轻,右腿比左腿重.舌淡暗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 腹诊:脐右压痛减轻. 上方继服7付.2013年5月31日三诊主诉:结节红斑面积减小.舌红苔中根腻,脉浮.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7付.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例5、脐下压痛,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肾气丸化裁. 江某,男,49岁. 就诊日期:2013年3月29日.患者口腔溃疡已6年,现每周均发作,此起彼伏,常年不断.今两颊、下唇各有一块溃疡.诉吃西红柿、苹果等物更易发作.伴随舌尖痛,常觉口干舌燥,喝水后口干舌燥更甚.且喝水后即不停地排尿,就更想喝水.患前列腺炎13年,有等尿、尿分叉且尿不净感.上楼腿发软.膝以下发凉.诉肚子稍遇凉必大便稀,现一天大便3~4次,偏稀,却觉便下不畅.夜尿三次.脉弦紧,右关沉弦,左关尺无力,舌淡胖润,苔薄白.腹诊:脐下压痛明显. 辩证:肾阳不足.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熟地30克,山萸肉、生山药各20克,茯苓、泽泻、丹皮、楮实子、怀牛膝、杜仲、川断、桂枝各10克,肉桂6克,制附片6克(先煎).7剂.12月1日二诊口腔溃疡已愈.腰痛已减,膝以下仍凉.大便转日1~2次,较稠且顺畅了.夜尿二次.口干舌燥减,喝水仍多,排尿次数仍多,舌脉同前.继服上方加温阳药加量肉桂、附片各4克.7剂.12月8日三诊口腔溃疡未发.腰痛续减,膝以下仍凉,但上楼有劲了.喝水明显减少, 排尿次数减少.夜尿一次,排尿分叉已经不明显,排尿比较顺畅.继服上方7剂.12月22日四诊患者自服上方至14剂.口腔溃疡未再发.膝以下凉感均除.大便日一次,性状正常.饮水与排尿均恢复正常.原方继服14剂. 再诊知口腔溃疡未复发.诸症均已消失,停药. 结语: 以上只是刘老师应用腹诊理论诊治疾病的典型案例,其他适合应用腹诊的案例疗效也是甚好,这里通过刘老医案的验证,展示腹证证治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 [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DOI:10.7666/d.y1992123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MLA 4]岩崎.GB/T7714.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3)12-14 [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1(37)15 [7]周埼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报201012 (6)152-153 [8]宋金岭愈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中医研究201411(27)62-64 [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7)75—77 [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7-8 [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摘要】刘保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 既有高深的 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和运用,都很 有研究.应用腹诊理论治验甚众,尤擅长将?难经?腹诊理论与经方“抓主症”法结合起来,运用经方治疗疾病. 【关键词】腹诊理论;治疗应用;名医经验;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8-6315(2015)10-0489-01 现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下: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经 方对应规律:脐上压痛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 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腹 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 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 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 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 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典型病例: 例1、脐左压痛,肝属木而左.故脐 左有动气.牢坚硬也.肝病肝气不行. 史某,女,39岁.初诊日期日期:2013年5月 15日. 患者哮喘持续13年,近期因为劳累加重一个月.既往月经经期不准,有时两 个月一次月经,无痛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辩证:肝气横逆. 治法: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0g,麸炒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2日二诊喘减轻十分之七.现在虽运动也未喘.浅部 痰已经出来了.舌红苔薄黄,脉弦.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减轻. 上方7付,水煎服,一 日一剂.7付药后哮喘未作.随诊半年未复发. 例2、脐上压痛,脐上压痛主心病,心 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 主方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方. 高某,性别,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2日. 腘窝处胀疼1年余.舌质紫黯,脉涩,腹诊: 脐上压痛明显. 辩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 泽兰、桃仁、柏子仁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6月9日二诊: 腘窝处胀疼消失. 处方:原方7付.嘱其如果不再疼痛不必再诊. 例3、脐中压痛,脐 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 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高某,女,34岁.初诊日期: 2013年3月29日. 口干,便溏,早晨手僵硬感,脚疼痛.脉沉弦,舌质紫红,舌苔偏干,苔少. 腹诊:脐中压痛明显,脐左、脐右下亦有压痛. 辩证: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理气.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 0g,泽泻10g,柴胡10g,枳实10g,炙甘草6g.1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4月12日二诊口干基本消失,便溏减轻.药后尿增多.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 压痛明显.处方:上方继服14付2013年4月26日三诊口干已愈.夜尿一次.舌 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减轻. 继服上方7付停药观察,追访三个月近期一 般情况可. 例4、脐右压痛,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 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 张某,女,1972年出生初诊日期:2013年5月17日. 腿上结节红斑六年. 红斑处疼痛,右腿红斑明显,伴随甲状腺结节,双腋下淋巴结结节,乳腺增生.舌淡暗苔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 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 《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 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 3.1 脐上压痛 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舌红、苔中根腻,脉沉细涩、偏数。按其脐上压痛甚,并觉指下腹主动脉搏动有力。给予上述旋覆花汤加减,7剂水煎服,每日1剂。3月16日二诊:服药后胃痛渐止,已2d未发作。停药观察后随访无复发。 3.2 脐左压痛 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症,主方以四逆散治疗。 案2:申某,男,22岁,200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入睡难1月余,常躺下2~3h亦不入睡,但睡后即不再早醒。白天巅顶及太阳穴处发胀,下午及晚上严重,自觉有“血下不去”感觉,并伴手足冷、大便干。平时两腿烦扰不宁,喜捶打,已2年余。舌质正常、苔白腻、脉沉弦细,按腹部脐左压痛明显。给予四逆散合二陈汤,7剂水煎服,每日1剂。9月13日二诊:诸症大减,口干心烦,上方加丹皮、栀子、知母继服7剂。后随访诸症除,无复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 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 腹诊的基本概念 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 腹诊的源流 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难经》

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这是历代任何医著都不可比拟的。隋代《诸病源候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著,对腹诊的论述更加详尽,增添了腹诊的八种诊察手法,包括抑按、起按、揣摸、推移、切按、动摇、转侧、持之;补充了腹诊的诊察内容,包括辨腹痛、辨腹胀、辨腹水与辨腹块等,其中又将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有无放射细分,与现代医学中腹部诊法的内容更加贴近。宋代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也有腹诊内容的记载。清代戴天章的《广瘟疫论》等著作亦涉及腹诊的相关内容。清代俞根初云:“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此时“腹诊”之名方才确定。 3 腹诊的内容 腹诊的内容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依据诊察方法,腹诊的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以及切诊。胸腹部望诊主要包括形态与颜色两方面。前者主要是观察胸腹部是否膨隆、凹陷,心尖搏动是否应衣,腹壁有无青筋暴露等异常情况;望胸腹部的颜色,如胸腹部皮肤是否光亮,有无呈黄色、白色,有无瘀斑瘀点,以分析病机及鉴别疾病。腹部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包括肠鸣音是否正常及有无异常声音;后者包括有无特殊气味。腹部问诊主要是询问病位、性质及症状等,包括询问腹部的寒热、疼痛、胀满等,以了解病情、诊断疾病。腹部切诊,是指通过触摸、按压及叩击腹部,以了解其寒热、疼痛、腹部血脉的搏动、有无肿块等情况。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相结合,以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为

刘保和腹诊(三)

刘保和腹诊(三)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说:“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难经·五十五难》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将腹诊与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腹诊辨治疾病的先河,如《伤寒论》第138条言:“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此后历代医家各有发挥,或有专篇论述。 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在近40余年临床过程中,始终秉承《内经》、《伤寒论》之旨,并对腹诊有其新的认识。他在腹诊过程中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暴露腹部,主要以大拇指用力由轻到重对患者腹部具体部位进行按压,以探查是否具有阳性反应,并与脉诊和患者主诉互参,临床诊治疾病疗效突出。刘保和善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主症,腹诊是其抓主症的一个方面,即有是证用是方。他认为在患者的复杂症状中,有二至三个症状体现了疾病的本质,将这些症状命名为主症,根据主症指导选方用药,疗效卓著。笔者撷其腹诊方证运用4则,以观其法。 案1 腹直肌压痛──四逆散加减 高某,女,36岁,2008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主诉阵发性汗出,伴有心悸,已一年,近半月加重。严重时夜寐汗湿衣被,且觉往来寒热。心悸时喜活动,两腿喜揉捏敲打,喜呼喊,大便两天一次,有不净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腹部按诊:上腹部腹直肌压痛。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日1剂。2008年8月17日复诊,汗出、心悸等大减,再予原方14剂而愈。 按:《伤寒论》第318条言:“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刘保和辨治络脉血瘀证经验(上)

刘保和辨治络脉血瘀证经验(上) 刘保和辨治络脉血瘀证经验(上) □ 彭智平中国中医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40余载,一直致力于瘀血证的研究与探索,并擅于从问诊、脉诊、腹诊三方面把握瘀血证。对“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脉血瘀证,运用叶天士“辛润通络”方取得良好疗效。 叶天士辛润通络方由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共7味药组成。其中旋覆花、当归、泽兰、郁金具有辛散之性,桃仁、柏子仁具有柔润之性,法合辛润通络。桃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能活血化瘀,茜草、郁金还能清热以除瘀热,且郁金能疏肝理气,当归能养血补血使瘀去而不伤正,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化瘀通络之功。 刘保和应用此方有以下指征:患者平素周身觉沉困而重,休息特别是睡眠后加重,活动后减轻;脐上一寸处压痛明显,且此处腹主动脉搏动较正常人力大;脉沉涩,尤以左关涩象明显;发病开始时向前反推5年,多有外伤病史。现撷其验案四则以观其效。 案1 下肢水肿 孟某,女,79岁。2009年5月3日初诊。患者两下肢水肿三到四个加号,已10年。心电图示不正常10余年,肝功能正常,尿常规检查正常。30岁时曾因宫颈癌做手术摘除,第二年复发后放疗15次。时有遗尿,大便不爽。诊见双下肢沉坠感,夜间为甚,活动后肿减,腰、右胁下痛,手脚怕凉,每逢阴天下雨更甚,纳可,入睡难。舌暗苔薄白,脉沉涩,左关涩象明显。腹部触诊,脐上一寸处压痛甚于两侧。血压170~180/60mmHg。处方:旋覆花、桃仁、柏子仁、当归、泽兰、茜草、郁金各10克,益母草3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薏苡仁10克,郁李仁10克,生牡蛎30克。7剂,

“旋转乾坤汤”治验举隅

“旋转乾坤汤”治验举隅 赵丽萍;刘少灿 【摘要】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认为人体气机的基本运动形式为阴升阳降,阐明了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制出“旋转乾坤汤”.此方调畅人体气机,经临床验证有较好的疗效,故列举验案并作深入分析,为后学者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5(021)003 【总页数】2页(P368-369) 【关键词】旋转乾坤汤;气机升降;验案;刘保和 【作者】赵丽萍;刘少灿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大连 116044;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汕头 515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旋转乾坤汤”乃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所创。刘保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脉诊与腹诊,倡导运用方剂应“抓主症”。他提出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旋转乾坤汤”即基于此创制而出。此方由杏仁、前胡、浙贝、栝楼皮、紫菀、枇杷叶、桔梗、黄连、当归、柴胡、川椒、玄参、肉桂组成,意在通调三焦、调畅气机,用于治疗肝郁已久、中焦枢轴不

运、全身气机失畅所致病症。 刘保和十分重视气机升降,认为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阴升阳降,并形象地阐明了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即肝、肺、心、肾可视为气运动的“轮周”;脾胃是全身动力 所在,故视为“枢轴”;三焦的位置在全身上下内外之间,功能类似于辐条,又具 有网状特点,故称为“辐网”[1]。观本方配伍,气机升降之理蕴含其中。杏仁、前胡、浙贝、栝楼皮、紫菀、枇杷叶、桔梗宣降肺气且以降为主;柴胡升发肝气而 解郁结,取少量川椒辛散以鼓舞肝气,恢复气机升降,以此推动外围“轮周”的运转;玄参滋养肾水,再经少量肉桂温煦蒸腾,使肾水上达以济心火;当归滋养心血, 黄连引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而肝升肺降有常,亦可助水火之既济。同时肝之升发,有助于脾之升清;肺之肃降,有助于胃之降浊,故曰:外围“轮周”之转,能带动内 周“枢轴”之运转。如此“枢轴-轮周”之运复常,“辐网”三焦亦可正常布达, 全身气机得以条畅,而郁结之疾可愈。 案1:李某,女,46岁,邯郸市峰峰矿区,2013年7月18日初诊:患者全腹胀满、板硬且压痛已12年。曾服用木香顺气丸等多种疏肝行气药,疗效甚微。自诉胎产之前时常生闷气,12年前剖腹产下一女,次日如厕时觉有冷风从阴部灌入,当晚 便发昏厥,此后即发腹胀,肚脐反复化脓,几经治疗数年方瘥。近10年来矢气不畅,嗳气不断,汗出甚少。于2013年3月初在当地医院查出左侧卵巢囊肿。刻诊:双下肢水肿、憋胀,怕风怕冷。颈项疼痛,腰骶左侧明显凸出,腰痛拘紧,四肢关节屈伸不利。疲倦不精,头昏,嗅觉减弱,纳食后腹胀加重,大便溏每日7 ~8行且不畅,月经已3月未行,寐尚可,舌暗苔厚,脉沉弦。以“旋转乾坤汤”加减: 杏仁10 g,枇杷叶10 g,浙贝10 g,紫菀10 g,肉桂3 g,前胡10 g,栝楼皮10 g,当归10 g,柴胡10 g,黄连3 g,玄参10 g,川牛膝10 g,桃仁10 g,桔梗10 g,川椒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7月25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2剂后流出大量白黏鼻涕,鼻子顿舒,头脑见清。6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作者/刘洪敏,曹丽静 刘保和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北省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擅长运用抓主症和腹诊诊治各种疑难杂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疾病,或单方或合方,信手拈来,效如桴鼓。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现选刘保和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医案2 则介绍如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刘保和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几个寒温并用的方剂之一,提示病邪正由少阳转入太阴。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解除少阳之邪;瓜蒌根、牡蛎并用,逐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邪。 刘保和教授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腹诊主症是:敲击右胠胁牵引右侧腹哀穴处痛,此穴正当右乳中线与右胁肋下缘的交叉点处,刘保和教授称其为“柴桂姜处”。此为本方必备主症。根据腹诊特点使用本方,疗效显著。 例1:邱某,女,42 岁,2016 年4 月19 日初诊。4 年前,因丈夫生气后第2 天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恐惧、呼吸困难,有濒死感,血压升高为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于河北省某医院诊断为焦虑症,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缓解。2015 年3月停药,同年8 月又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在石家庄巿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诊见:胸闷,心悸,乏力,夜寐差,多做恶梦,醒后觉周身沉重,活动后减轻,易怒,右乳房疼痛,饭后偶有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脐中压痛甚于脐上,敲右胠胁引“柴桂姜处”痛。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各6 g,炙甘草4 g,天花粉、生牡蛎(先煎)各20 g。7 剂,每天1 剂,水煎,分早、晚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 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 《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 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 3.1 脐上压痛 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刘保和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作者/刘洪敏,曹丽静 刘保和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北省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擅长运用抓主症和腹诊诊治各种疑难杂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疾病,或单方或合方,信手拈来,效如桴鼓。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现选刘保和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医案2 则介绍如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刘保和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几个寒温并用的方剂之一,提示病邪正由少阳转入太阴。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解除少阳之邪;瓜蒌根、牡蛎并用,逐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邪。 刘保和教授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腹诊主症是:敲击右胠胁牵引右侧腹哀穴处痛,此穴正当右乳中线与右胁肋下缘的交叉点处,刘保和教授称其为“柴桂姜处”。此为本方必备主症。根据腹诊特点使用本方,疗效显著。 例1:邱某,女,42 岁,2016 年4 月19 日初诊。4 年前,因丈夫生气后第2 天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恐惧、呼吸困难,有濒死感,血压升高为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于河北省某医院诊断为焦虑症,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缓解。2015 年3月停药,同年8 月又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在石家庄巿多家医院治疗无效。诊见:胸闷,心悸,乏力,夜寐差,多做恶梦,醒后觉周身沉重,活动后减轻,易怒,右乳房疼痛,饭后偶有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

刘保和腹诊与抓主症总结

刘保和腹诊与抓主症总结 1.膈下逐瘀汤 主症:脐上1寸处压痛明显,两关脉尤以右关脉涩象明显。 原方五灵脂6g 当归9g 川芎6g 桃仁9g 牡丹皮6g 赤芍6g 乌药6g 延胡索3g 甘草9g 香附5g 红花9g 枳壳5g 2.解郁消愁汤 主症:悲秋,纳呆,少寐。 原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远志,焦三仙各10g薄荷,枣仁,炙甘草各6g 生龙骨,生牡蛎各30g 3.桂枝茯苓丸 主症:左少腹(脐的左下方)按之悸动而痛,脉右寸浮而涩,左关弦细涩。证多见妇产科病,凡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习惯性流产,死胎不下,产后胎盘残留,人工流产后遗症而见上述主症者。

原方:桂枝9g茯苓9g牡丹皮9g桃仁9g芍药9g 4.升阳益胃汤 主症:自觉症状:呼吸时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呼气费力而吸气如常,在体力劳动时尤为明显。 脉象:六脉皆沉细微弱,寸部尤甚,右寸常寻按至骨,始觉搏动,稍举即失,然两尺重按仍搏动有根。 舌苔:舌质淡红不华,苔薄白而润滑,有多量水液笼罩舌面。 原方:黄芪30g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白芍,羌活,泽泻各10g 独活,柴胡,防风,炙甘草各6g 黄连,生姜各3g大枣3枚 5.足跟化瘀汤 主症:两足跟按之痛甚,初触地行走时痛甚,行走后反渐觉痛减。舌质偏暗或有淤点。 原方:丹参30g怀牛膝10g 6.七味祛痰汤 主症:咳嗽频繁,咳吐白色稀粘痰,但痰出不爽,胸部憋闷,尤以胸上部即天突穴至以下10cm胸骨处憋闷明显,以致烦躁痛苦异常。 原方:紫苑,桔梗,杏仁,陈皮,前胡,枳壳各10g,炙甘草6g 7.栀子鼓汤 主症:难入睡,翻覆辗转,按压剑突下部位(当胸骨剑突至鸩尾穴处,可以拇指按压),患者觉局部有明显的憋闷感或兼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脉寸关之间尤以右脉寸关间浮滑而数。 原方:栀子淡豆豉各10g 8.小柴胡汤 主症:敲击病人右胁肋,如病人感到右肋弓下疼痛,此时如按其右肋弓下亦觉疼痛。 原方: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炙甘草9g,制半夏9g,生姜9g,大枣10g 9.甘麦大枣汤 主症:情绪紧张

我学经方的10个心得

我学经方的10个心得 首先,我先说一个事。今天讲的内容,全部是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讲错了,责任全由自己承担,与我以前跟诊学习过的各位老师无关。 我很喜欢陆渊雷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与年俱进,今日以为是者,安知它日不以为非?”我觉得,自己学习中医的过程,就是不断否定自己前边认识的过程。每过一段时间,就把前期的部分认识否定掉。 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有两家的学术思想对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一是黄煌老师,另一个就是胡冯经方医学体系。大约在2007年的时候,我读到了黄煌老师的《经方一百首》第一版。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在经方方证层面写的非常细致。在2014年,有机会随冯老学习。这段学习经历,对我提高也很大。 胡冯经方医学体系最大的优势在于辨六经。我以前常和其他人说,把这两家的优势结合起来,则日常门诊中常见的病种都可以解决了。我一开始听冯老讲课听不懂,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才听明白,冯老在讲什么。 要想听懂冯老讲课,首先要看懂两篇文章。一个是老版的《经方传真》的序言,另一篇是胡老《辨证施治概要》。这里头有很多基本概念要学明白了,才能理解胡冯经方医学体系。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之后,再看日本人写的《中医诊疗要览》的时候,就觉得比较简单了。 明确一些基本概念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组成的躯壳,若病邪集中的反应于此,便称为表证。里,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的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的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 下面是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人体得了病,必定要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较正常太过,就是较正常不及。

河南南阳经方中医王晓军医生临床处方加减分享

河南南阳经方中医王晓军医生临床处方加减分享 碎金录续河南南阳经方中医王晓军辑 101:凉膈散+桔梗、荆芥治疗咽痛、涎嗽;+半夏、生姜治疗咳嗽呕吐;+归芍生地治疗衄血;+滑石、茯苓治疗淋证;+川芎、石膏、防风治疗风热头眩;+荆防葛芎、赤芍、桔梗治疗酒毒;+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热内蕴;+青黛、蓝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合清热地黃汤+丹参、钩藤治疗热性中风而头痛烦躁、言语及肢体障碍而且便秘者;合白虎汤可以治疗火喘;合四物汤去川芎加桃仁、丹皮、石膏、玄参、枇杷叶、苍术、皂角刺治疗青年痤疮而为实热者; 102:对于甲亢性凸眼,伴有胸闷不适、动悸眩晕、咽堵耳鸣,腹诊时心窝部略有胀满,脐上动悸而胃部振水音明显者,用半夏厚朴汤合桂甘龙牡汤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103:出现腹泻发热时,有葛根汤、葛根芩连汤和桂枝人参汤证,通过判断患者身体状态的虚实就可以作出上述方药的鉴别和取舍决定; 104:对于久治不愈的胃痛,其疼痛的范围常会发散而且波及于胸、背部,于空腹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半夜时更加明显并且呈持续性,此时的腹部全部软弱,无压痛而可触及脐上的悸动者,桂枝人参汤的使用往往可以令人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时对于出现头痛而且恶寒且大便不通者,上方再加芍药、附子和茯苓当然为最佳的选择; 105:在耳闭耳聋看似小柴胡汤证者之中,实际上还可能会有大建中汤证的存在,须加以注意。而对耳鸣者使用大承气汤时,仍然要重视对于患者脉诊和腹部的诊察,据临床观察大建中汤证较多见于身体肥胖,但是血色不佳、面色晦暗而心情郁闷,意欲淡漠,腹大而松软无力而且有明显的冷感者,服用此方后就会获得非常明显的改善乃至痊愈;大建中汤证的脉诊表现多为迟弱或者沉弱,舌淡而多湿润,无口渴,有时候会有阵发性的腹痛,其疼痛的范围会向上下左右移动和放射、蔓延,痛剧时还可向上攻冲至胸部,甚至有时还会导致呕吐的发生,特别是以受寒时会引起腹痛的发作,虽然有时也会出现便秘,但是这种便秘如果使用泻药,则会引起难以忍受的腹痛,因为这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