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LIF)

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LIF)

目前,脊柱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种微创理念。现在,中国正处于老龄化阶段,很多以前认为是手术禁忌症的脊柱疾病,可通过MIS技术解决,其创伤小,康复快,患者易接受,有时仅局麻就可安全的解决问题,更符合最近热推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腰椎椎间融合术(1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经典且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相继出现如PLIF、TLIF、ALIF、XLIF、DLIF、OLIF、ELIF等等各种术式,但是每一种融合入路都有它的价值与边界。所以不应盲目追求,对待每个患者应个性化的谨慎选取。

图示:各种腰椎椎间融合术

图示:各腰椎融合术式入路方向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ALIF可采用腹膜后入路和小切口撑开装置或内窥镜系统等技术,减小了手术创伤,但其大血管损伤和逆行性射精等并发症仍很难完全避免。XLIF避免了后路融合损失后路张力带的缺点,且降低了ALIF大血管损伤的风险,但腰大肌和腰丛神经的损伤却不容忽略。最近热捧的OLIF技术,不需打开椎管,对神经无干扰,可扩大融合面积,使用更宽大的融合器,但其间接减压作用有限。

PLIF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LIF技术,已普及于各大县医院,但其创伤大,需打开椎管减压,破坏脊柱后方结构,易导致术后医源性腰痛的发生。TLIF技术是在PLIF技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通过切除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不仅减少了对硬膜和神经根的牵拉,同时又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以及骶棘肌椎板附着等后方张力结构。随着MIS 理念的推广,mini-TLIF(minimally invasive TLIF)技术应运而生,

其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进入,在套管内完成TLIF操作,将手术创伤降到最小。相对于PLIF手术,mini-TLIF术实际上是保留后方与神经症状无关的棘突、椎板结构,仅针对性地减压引起神经症状的侧方椎管,强调对腰椎肌肉和骨性结构最大限度的保护。由于下关节突背伏在上关节突背侧,为了显露上关节突、减压神经根管、准备椎间隙,mini-TLIF术必须先切除下关节突,而实际下关节突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致压因素,只是为了获取视野和操作空间,成为入路上的“无辜牺牲品”。

随着数字化骨科技术的发展,上海东方医院谭军教授团队采用数字化技术开创性的提出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extra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ELIF),大大的减少了研发成本和研发时间。

ELIF入路比mini-TLIF更靠外,经多裂肌和髂肋肌间隙进入,绕过下关节突,直接暴露并切除导致神经症状的上关节突,在安全三角(Kambin's Triangle)内,对侧方椎管进行减压,完成椎间融合。ELIF是基于更微创、更大限度地保留后方结构的目的,即保留下关节突、椎板,其上附着的韧带、肌肉,上关节突只做部分切除,上关节突的残余部分与下关节突尚可构成吻合支撑,提高腰椎术后即刻稳定性。

图示: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看出上关节突是椎间孔区神经根受压的主要原因(箭头)

图示:上关节突被切除后,椎间孔区域明显扩大

图示:ELIF手术入路。A、B:从肌间隙进入后显露上关节突;C、

D:将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切除;E、F:从“安全三角”置入Cage。

图示:安全三角(Kambin's Triangle)。位于出口神经根(a)

内侧,走行根和硬膜囊的外侧(b),下位椎体上终板的头侧(c)。

ELIF可选用加长型融合器,增加植骨床面积,防止融合器下沉,理论上能够提高融合率;同时可以选择更长的椎弓根螺钉,贯穿椎体的三柱,理论上能够提供更坚强的力学强度,单边固定即可获得稳定。

图示:置入的加长型Cage

图示:应用的ELIF螺钉比TLIF螺钉更长,强度更大更稳定

图示:3D打印模型上展示的ELIF和TLIF的置钉角度

图示:ELIF的生物力学检测

图示:不同内固定模式下ELIF和TLIF有限元模型

(a) ELIF + UPS. (b) TLIF + UPS. (c) ELIF + UPS +TLFS. (d) TLIF + BPS. ELIF: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PS: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PS: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FS:经椎板小关节螺钉。

研究发现,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ELIF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TLIF,并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TLIF相当。此外,使用经椎板小关节螺钉可以进一步提高ELIF的稳定性,而不会对患者造成更多的组织损伤。

图示:应用数字化技术,测量的ELIF及mini-TLIF二维MPR图像相关解剖数据:三维重建剖面(a);切口距正中线的距离、操作通道的深度、椎弓根螺钉的长度(b);椎问融合器的长度(c)。

图示:尸体标本L4-5 ELIF手术操作:触及L5横突向内侧显露上关节突,注意保护L4神经根(a);切除上关节突,安全三角内显露并处理椎间隙(b);置人融合器及椎弓根螺钉(c、d);安装连接棒、固定(e);切口位置及长度(f)。

此外,ELIF操作时,以横突间韧带为界限,横突间韧带似一层保护膜将前方的腰丛神经和腹膜后结构分隔开,在横突间韧带背侧经安全三角,处理椎间隙、置人融合器相对安全,且减压直接针对导致神经症状的侧方椎管,减压比LLIF技术更彻底。

目前,已有学者开发ELIF技术应用的C形Cage及椎弓根螺钉,并用于临床。Recoules-Arche等报道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ELIF治疗10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初步临床疗效(随访半年)。术后ODI和VAS评分明显降低,融合率达到97%,且有更短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返工率(7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4%。

图示:C形Cage

图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E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

图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ELIF治疗腰椎轻度滑脱症

图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E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通过数字化技术、生物力学、尸体及临床研究证实,ELIF术是一种创伤更小、安全、有效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ELIF特殊的人路角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后方结构,从侧方切除致压因素-- 上关节突,很好地显露并处理责任间盘,完成融合器置入,加强术后即刻稳定性,

其最佳的适应证为单侧侧方椎管狭窄。也有临床报道用于腰椎术后翻修手术,可避开硬膜外瘢痕,降低脑脊液和神经损伤的风险。但由于ELIF减压范围相对局限,双侧侧方椎管狭窄或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谨慎,需个性化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融合入路。

参考文献:

杨明杰. 中华骨科杂志. 2011;31(10): 1093-1098.

杨明杰. 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1(1): 62-65.

李立钧.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15(1):50-54.

Guo. PLoS ONE. 2016; 11(12): e0168498.

Yang. PLoS ONE. 2014; 9(8): e105646.

Yang. J Healthc Eng. 2017;2017:9365068.

Kurzbuch. J Clin Neurosci. 2018;47:332-336.

Recoules-Arche.Clin Spine Surg 2016;29:E162–E170.

Lee. Korean J Spine. 2015; 12(4):267-271.

Kim. Korean J Spine. 2013; 10(2):104-106.

2018.10.15(No.38)

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LIF)

椎间孔外腰椎椎体间融合术(ELIF) 目前,脊柱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各种微创理念。现在,中国正处于老龄化阶段,很多以前认为是手术禁忌症的脊柱疾病,可通过MIS技术解决,其创伤小,康复快,患者易接受,有时仅局麻就可安全的解决问题,更符合最近热推的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 腰椎椎间融合术(1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的经典且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相继出现如PLIF、TLIF、ALIF、XLIF、DLIF、OLIF、ELIF等等各种术式,但是每一种融合入路都有它的价值与边界。所以不应盲目追求,对待每个患者应个性化的谨慎选取。 图示:各种腰椎椎间融合术

图示:各腰椎融合术式入路方向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ALIF可采用腹膜后入路和小切口撑开装置或内窥镜系统等技术,减小了手术创伤,但其大血管损伤和逆行性射精等并发症仍很难完全避免。XLIF避免了后路融合损失后路张力带的缺点,且降低了ALIF大血管损伤的风险,但腰大肌和腰丛神经的损伤却不容忽略。最近热捧的OLIF技术,不需打开椎管,对神经无干扰,可扩大融合面积,使用更宽大的融合器,但其间接减压作用有限。 PLIF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LIF技术,已普及于各大县医院,但其创伤大,需打开椎管减压,破坏脊柱后方结构,易导致术后医源性腰痛的发生。TLIF技术是在PLIF技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通过切除关节突经椎间孔入路,不仅减少了对硬膜和神经根的牵拉,同时又保留了棘上、棘间韧带以及骶棘肌椎板附着等后方张力结构。随着MIS 理念的推广,mini-TLIF(minimally invasive TLIF)技术应运而生,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 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2.1前入路腰椎融合术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由0’bfien[4]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现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椎间融合技术。 2.1.1特点通过腹部切口,采用腹膜内和腹膜外两种入路,将受累的椎间盘切除并植入替代物,同时给予内固定加强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2.1.2优点及缺点从前方进入椎间隙,能更有效地撑开和恢复椎间隙高度,彻底地清除变性的椎间盘。从前方入路对椎管内的结构干扰非常小,避免了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及瘢痕的形成,不会损伤到腰椎后部骨性结构及椎旁肌,减少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介绍 经腰椎后路的椎间融合术(PLIF)诞生于上个时间50年代,由于椎间融合具有充分的植骨融合床、丰富的血液供应以及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因而融合率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也随之改善。但是PLIF手术术中需要腰椎两侧广泛的椎旁肌剥离,导致椎旁肌术后一定程度的失神经改变;需要切除两侧更多的后方结构,如椎板,椎间小关节等;技术上需要对双侧神经根进行一定的牵拉,增加了神经根损伤的几率。1982年Harms等提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技术(TLIF),术中一般不必牵拉神经根,这些技术上的优势使得TLIF技术获得迅速推广。但是手术的肌肉入路并没有改变,开放腰椎后路TLIF手术对肌肉的损伤的缺点仍然影响着TLIF手术的远期疗效。 与腰椎融合技术同步发展的是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IS。1997年,Foley和Smith提出管状牵开器技术,解决了脊柱后路的微创入路问题,减少了腰椎后路常规手术对椎旁肌的牵拉和剥离。2001年,Foley提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运而生。2002年,Koo首先报道微创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技术(MIS-PLIF),2003年,Foley首先报道了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技术。经过近10年的发展,MIS-TLIF在手术技术、适用指征等方面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 手术适应征 1.腰椎滑脱症; 2.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管狭窄症; 4.腰椎退变性侧、后凸。 经过在国内外脊柱中心的学习和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究了相关资料,作者在全面掌握了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MIS TLIF技术的基础上,对微创腰椎椎间固定融合术的器械和技术作出改良,使得学习曲线大大降低,在保留原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减低了手术时间和费用,一方面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掌握该项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更多的患者受益。麻醉:全麻。 体位:俯卧于标准手术台。 手术技术 1.减压 在C臂透视辅助下决定手术切口。标记两侧的椎间小关节,在正位相,标记出手术椎间隙上下的椎弓根位置。最后标记上下椎弓根外侧的连线。在此连线上做手术切口。切口长2-3cm,一般位于正中线旁开2指处。切开深筋膜后,在椎旁肌外侧沿Wiltse入路分离间隙。放置逐级牵开管道,完成扩张后,工作通道底部置于椎间小关节复合体,旋紧固定臂。对于单侧神经根致压者,切口选在症状侧。切除下关节突及部分上关节突,完全显露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如病人存在中央椎管狭窄或对侧侧方椎管狭窄,可将手术床向对侧倾斜,并将工作通道向内倾斜,可清晰显露增厚的黄韧带及增生的骨赘,以椎板咬骨钳或带弧度高速磨钻实现充分减压。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 行性疾病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改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5月,采用椎管扩大减压后行TLIF,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25例共29个节段,男17例,女8例;年龄24~65岁,平均54.6岁。Ⅰ~Ⅱ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6例,腰椎管狭窄症8例。改良方法首先切除一侧下关节突、上关节突内上侧部分及棘突与椎板的下1/2部分,将神经根松解、减压,再向对侧扩大减压范围,行对侧神经根减压,椎管减压满意后按照常规方法完成TLIF。[结果]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32个月,平均18.4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6个月X线片示Cage 轻度下陷;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2例下肢麻木加重,均为TLIF 侧,其中2例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1例稍有改善;术后1年X线片示未愈合2例。根据Denis疼痛分级、JOA评分法,术后平均改善率92%。[结论]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

并发症减少,选择性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脊柱融合术改良减压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ult of modified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 for the treatment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Method] From October 2003 to May 2005, 25 patients(29 levels) suffering from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TLIF. The modification included expansile decompression of vertebral canal combination with TLIF and pedicle screw instrumentation. There were 17 males and 8 females with average age of 54.6 years, ranging from 24 to 65 years.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included lumba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11 cases, GradeⅠtoⅡ),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combined with segmental instability (6 cases ) a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 ( 8 cases). Expansile decompression of vertebral canal was applied as follows:total inferior facet process and inner half superior facet process of the trouble side were resected firstly,the compression for the nerve root caused by degenerative articular process and lateral recess stenosis was relieved. Then half spinous process and lamina were resected while decompression of the vertebral canal was expanded to opposite side until the

「深度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融合术

「深度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融合术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和应用,作为治疗需要稳定的腰椎疾病的重要方法--腰椎融合技术亦在不断改进;从Foley和Smith 教授的扩张管道系统用于微创治疗椎间盘突出和侧隐窝狭窄,再到X -Tube等通过一系列同心的扩张器和不同长度的管状撑开器建立一个薄壁的操作通道,能有效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术野,结合视频影像技术在内窥镜系统的应用,使得腰椎微创的手术器械越来越多样化,如MAST QUADRANT、PIPELINE、LUXOR、MIRA、MARS 等等,使得微创腰椎融合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一系列微创前路和侧路腰椎融合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多样化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比之下,随着脊柱内窥镜技术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如激光、射频、手术导航和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临床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已成为当今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微创的脊柱内窥镜技术。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融合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尝试,本文就相关问题做初步阐述,仅供大家讨论。 1. 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韩国几位学者和我国部分医院的专家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几十例患者的小样本研究,适应证集中在:DDD合并顽固性腰痛,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退变性滑脱(不大于Ⅱ°),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等。禁忌证涵盖重度骨质疏松症、感染、肿瘤、创伤以及发育性骨性椎管狭窄等。 2. 体位、麻醉 大部分学者采用基础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的俯卧位,强调了局部

麻醉下对出口根保护的安全性,但是建议术者在熟练的内镜技术基础上开展此项工作,力争在2小时内完成手术操作,否则对于俯卧位麻醉的管理和患者的耐受性将是巨大挑战。 3. 相关设备和器械 1)PerX360 System (Interventional Spine, Inc, California, USA) 2)TESSYS EndoLIF system (Joimax, Germany) 4. 椎间融合器 1)PEEK rigid Cage 普通的PEEK Cage高度固定,无法撑开椎间隙高度,大号Cage 需要更换工作通道植入椎间隙。 2)B-Twin Cage Twin stand-alone expandable spinal spacer (ESS) ,以色列生产的钛合金可膨胀融合器从原来5mm高度撑开最高达15mm。可以不配合后方稳定固定装置。早期的Cage,由于撑开后无法回缩,所以植入后难以通过工作通道更换。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祁文龙;陈学明;刘亮;崔利宾;王彦辉;袁鑫;唐本强;赵鹏;许崧杰 【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8)1 【摘要】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n=144)和PELD组 (n=78)。两组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PELD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P<0.05),切口长度短于TLIF组(P<0.05)。术后,两组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且各时间点PELD组下腰痛VAS 评分均低于TLIF组(P<0.05);出院时,PELD组腿痛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相较于TLIF组,PELD组术后6个月ODI及Cobb角更低(P<0.05),腰椎前屈及腰 椎后伸更高(P<0.05)。PEL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P<0.05)。结论:相比TLIF,PELD治疗LDH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有利于腰腿疼痛缓解和腰椎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总页数】5页(P96-100) 【作者】祁文龙;陈学明;刘亮;崔利宾;王彦辉;袁鑫;唐本强;赵鹏;许崧杰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小切口TILF与常规切口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小切口 TILF与常规切口 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TILF与常规切口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 症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入组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接诊的 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37例,B组37例,A组 患者应用小切口TILF,B组则应用常规切口PILF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情况。 另外,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较B组肠,但术中出血量、术 后VAS少于B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1/37),较B组16.22%(6/37)低,比较差异显著(2=3.945,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PLIF术比较,小切口TLIF术更适用于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减轻疼痛,降 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优选。 【关键词】小切口TILF;常规切口PLIF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Comparison of small incision TILF and conventional incision PLIF in the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lumbar spinal stenosis Jing changfu Tian Hongjun Xu Yeqing Liu Yuchun Han nan Chai shuang (Heilongjiang Shuangyashan people's Hospital, Heilongjiang Shuangyashan 1551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small incision TILF and conventional incision PLIF in the treatment of single segment lumbar spinal stenosis.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patients with single segment lumbar spinal stenos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21.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y were pided into 37 cases in group A and 37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研究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研究 李晨光;王景续;申永秀;姜渤 【期刊名称】《临床军医杂志》 【年(卷),期】2018(46)12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 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0. 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5. 0%(38/4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0. 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总页数】3页(P1408-1410)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功能障碍;疼痛 【作者】李晨光;王景续;申永秀;姜渤 【作者单位】沈阳市骨科医院脊柱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相关文献】 1.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J], 钟远鸣;张翼升;梁梓扬;李嘉琅;陈震 2.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椎板间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青年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J], 周小我; 樊效鸿; 陈震 3.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周立英;朱继宁;蒋禹欢 4.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周立英;朱继宁;蒋禹欢 5.经皮椎间孔镜改良YESS术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J], 何信欢;何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科常用英文缩写

骨科常用英文缩写Document number : 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LC-DCP : AO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imited contact-dynamic compress plate,LC-DCP) Ni-Ti MEP :鎳钛形状记忆合金锯齿环抱器(Ni-Ti shaped memory embracing plate,Ni-Ti MEP) PC-Fix :点状接触接骨板(point contact fixator, PC-Fix)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PFN) 股骨远端带锁髓内钉(Distal Femoral Nail, DFN) 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 力加压接骨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 DCP)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 LC- DCP) 点状接触接骨板(point contact fixator, PC-Fix) 非扩髓股骨髓内针(U F N , Unreamed Femoral Nail ) 非扩髓胫骨髓内针(U T N , Unreamed Tibial Nail ) 锁定加压接骨板(LCP,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动力加压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LC-DCP 交锁髓内钉:locking nail, LN 简化通用钉:simplified universal nail, SUN 腰椎椎间填充块Lumbar Verterbra Disc Spacer 颈椎椎间填充块Cervical Verterbra Disc Spacer USA 万向脊椎前路锁定型钢板系统Universal Spinal anterior Locking Plate System OC SCREW 脊柱后路固定系统TRIFIX(TM) Spinal fixation System 脊柱滑脱复位固定系统SRS TRIFIX(TM) 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ystem 脊柱骨折复位固定系统RFILL(AF) TRIFIX(AM) Atlas Fixation System ACDF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k fusion ACDR颈椎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nterior cervical disk replacement 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人工髓关节成形术 TK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人工膝关节成形术 微创钢板接骨术,MIPO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微创手术,MI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DRFS 脊柱撑开复位内固定系统(distraction reduction fixation spinal system),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疗效分析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 远期疗效分析 谭章勇;汪建良;许科峰;肖俊;孙子杰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22(57)6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 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单节段DLS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MIS-TLIF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TLI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情况及影像学指标(Cobb角、椎间孔高度和 椎间孔面积),以及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 著性(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JOA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obb角、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Cobb角、椎间孔 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

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之TLIF操作方法、技术优势及技术要点

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之TLIF操作方法、技 术优势及技术要点 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一个主流术式,手术入路多种多样,包括前路的 ALIF,侧路OLIF,DLIF/XLIF,后路的TLIF及PLIF,下面为腰椎 TLIF/PLIF 技术。 TLIF全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临床主流术式。

图 1:TLIF 技术 TLIF 技术从后方椎间孔间隙进入目标椎间盘,并对所在节段进行椎间隙处理,如椎间盘减压,椎间隙准备及植骨融合。 TLIF 技术是临床最为实用腰椎椎体间融合技术,PLIF 技术在二战期间诞生,通过后方切除椎板,棘突,黄韧带等结构来暴露椎管,解除神经压迫,而后在椎间隙植骨达到椎体间融合的目的。 图 2:PLIF 技术

PLIF 的手术入路需要切除后方椎板、棘突及棘突间韧带等结构,将神经向一侧做一定程度的牵拉(图 3),从而暴露目标椎间盘结构。 其潜在优点是在可以有效保留上下位椎体的关节突关节结构,在早期脊柱没有相对牢靠的固定方法,传统椎板钩等固定方式均无法提供非常有效的固定把持力的时代,这一优点可以很好的弥补脊柱内固定力学上的不足。 PLIF潜在缺点非常明显,因需要保留关节突关节结构来维持脊柱的力学稳定性,在处理椎间隙时必然要对神经一定程度牵拉。 在腰椎偏下部位是腰 3 以下节段,神经适度牵拉并不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对上位椎间盘突出,如腰 2 以上水平,通常此处为圆锥位置,神经非常脆弱,椎板切除的震动或者轻微的椎管挤压就可能造成神经损伤,牵拉神经等操作是绝对禁忌,PLIF 技术基本已经没有应用空间。 PLIF 另一个潜在问题是,椎体后方的稳定结构 PLC 在手术过程中会被切除,而随着对脊柱力学稳定性的认知提高,脊柱后方 PLC 结构已经越来越得到重视。

正确把握微创理念,创新发展脊柱融合技术(全文)

正确把握微创理念,创新发展脊柱融合技术 脊柱融合手术是脊柱外科的一项基本技术,自Hibbs和Albee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以来,随着手术入路、器械和植骨材料等不断发展,脊柱融合手术已成为脊柱疾患治疗的一个金标准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创伤、脊柱退变性疾患、脊柱感染和脊柱肿瘤等。20世纪80年代,脊柱融合开始引入微创手术理念:通过最小组织损伤途径,用最精确的内植物对脊柱进行手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软组织的损伤,减轻了术后疼痛,加快了术后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为脊柱融合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及文献回顾,就目前临床常用的脊柱微创融合技术的发展历史做一述评,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道辅助下的腰椎后路融合技术 2010年,McAfee等定义了微创脊柱外科(MIS)的概念,即借助通道技术和器械实现手术目标。MIS技术通过肌肉等组织间隙置入小口径工作通道,避免或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肌肉损伤;同时借助管状工作套管和可撑开的叶片式拉钩显露手术部位,令手术损伤有限化、最小化。多种入路有对应的MIS技术,其中在腰椎融合方面最常用的是微创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PLIF)和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分别由Khoo等和Foley等于2002年和2003年率先开展。2001年Foley等设计的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PPSP)实现了单侧减压对侧经皮内固定穿棒,减轻了对侧软组织的损伤。与

传统的TLIF和PLIF手术相比,MIS-TLIF,MIS-PLIF的临床疗效、融合率等类似,但是MIS-TLIF,MIS-PLIF在减少术中失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术后早期下地、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降低并发症、减少脊旁肌损伤和萎缩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本期,曾忠友等和谷艳超等则在原有MIS-TLIF技术上进一步进行改良,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路,更是明显减小了软组织创伤,减少了出血,加快了术后康复。而马承榕等则通过三维导航辅助,实施MIS-TLIF手术,更是增加了腰椎融合手术的精准性,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增加了节段前凸角。 微创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 20世纪30年代,Capener首先报道通过前方入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几乎与此同时,Ito等也提出了前方经腹入路手术治疗Pott’s 病,这就是经前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的雏形。虽经多次改进发展,但是传统前路手术,不仅皮肤切口广泛、出血多,而且对腹腔脏器和大血管影响较大。20世纪90年代,随着腔镜技术在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使得这项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1991年Obenchain报道了第1例腹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1995年Mathews等和Zucherman等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了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cAfee等则应用内窥镜下腹膜后入路进行了前路腰椎融合器的放置,1997年Mayer采用小切口腹膜后入路进行了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1999年Regan等对开放和腹腔镜下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作了前瞻性的对比研究,认为腹腔镜技术具有出血少、

脊柱畸形临床诊疗新进展-卫生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答案-华医网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疗 1、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 A、椎间盘骨折 B、椎体骨折 C、尾椎骨折 D、股骨头骨折 E、肩胛骨骨折 答案: B、椎体骨折 2、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年内 A、1~10 B、5~10 C、10~15 D、15~20 E、20~25 答案: B、5~10 3、以下关于OVCF临床表现,哪项不正确() A、头部疼痛——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B、翻身及起床时(体位变换)疼痛加重 C、相应神经分布区的放射痛 D、腰背部压痛可向胸前、腹前区及下肢放射。 E、其中胁腹部前方放射痛常见(66%),下肢放射痛少见(6%) 答案: A、头部疼痛——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 4、基于椎体形态改变将OVCF 分为3 型,以下哪项正确() A、圆形骨折、双凹状骨折、压碎性骨折 B、楔形骨折、双凸状骨折、压碎性骨折 C、楔形骨折、双凹状骨折、压碎性骨折 D、楔形骨折、双凹状骨折、完整性骨折

E、楔形骨折、单凹状骨折、压碎性骨折 答案: C、楔形骨折、双凹状骨折、压碎性骨折 5、关于OVCF的并发症,以下哪项不正确() A、下肢深静脉血栓 B、肺活量减少 C、呼吸功能障碍 D、脑水肿 E、腹部受压-食欲减退 答案: D、脑水肿 腰椎微创融合技术 1、()等造成腰椎不稳定,需要融合技术来提供支撑和稳定。以下哪项不是 A、退变 B、外伤 C、感冒 D、肿瘤 E、医源性 答案: C、感冒 2、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简称() A、MIS-TLIF B、MIS-ALIF C、MIS-BLIF D、MIS-CLIF E、MIS-DLIF 答案: A、MIS-TLIF 3、横突前方腹膜后入路(ALIF / OLIF / LLIF)手术定义为前方手术,横突后方经椎管或椎间孔入路(PLIF / TLIF / MIS-TLIF)定义为() A、后方手术

OLIF与T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比较分析

OLIF与T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 期疗效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用于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 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就诊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患者58例作为 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均等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 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TLIF治疗,观察组患者行OLIF治疗,以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和术后3天的疼痛程度和炎症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影像学指标、术前 和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和腰椎功能及术后3个月的腰椎融合情况为观 察指标,对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 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和白蛋白 丢失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 后3天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的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β-内啡 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 术后3天的VAS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β-内啡肽水平均明显低于 对照组患者术后3天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融合节段前凸角均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 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融合节段前凸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相关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均明显低于 术前的评分,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评分,JO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腰椎融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椎滑脱症患者行OLIF治疗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TLIF,不

微创脊柱外科——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的微创技术 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比如感染、创伤、畸形、退变以及脊柱肿瘤切除后等各类疾病,已有近一个世纪了.典型的融合术是后路、后外侧及前路椎间融合。传统观念认为,此类手术要获得足够的显露需要开放的手术入路,然而,伴随外科解剖学理解的增强的新技术的到来,使得微创技术得以发展。 一些常用于的腰椎间融合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被提出。后路主要包括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LIF),而前路主要是腹膜后及经腹膜的椎间融合(ALIF)术;其它还有近来被提出的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及轴向腰椎间融合术(AxiaLIF)。接下来讨论每种手术的历史回顾、手术适应证、简要概述及手术技术。 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Capener及其同事首次描述了腰椎间融合术.最初是用前路方法来治疗腰椎滑脱,即ALIF,行椎间盘完全切除、峡部复位,并用尸体骨及辅助自体骨移植。后来到来五十年代,Cloward描述了一种经后路椎板切除的椎间融合术,即PLIF。最初PLIF程序设计是保留腰椎小关节、神经根需后拉以允许有充分空间行椎间盘切除及椎间植骨或安装cage。为降低神经根损伤及刺激的危险,并提高椎间盘的可视化,TLIF方法出现了。随后的几年中,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的XLIF方法被报导了,这一技术是经腹膜后脂肪及腰大肌的外侧入路抵及腰椎.从理论上说,该方法避免了前路腹膜后及经腹膜入路的潜在并发症,因而避开了传统ALIF入路可能会遇到的大血管。最近,通过骶前间隙的经皮至腰骶椎前的入路已被描述。 手术适应证 腰椎间融合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与开放手术相似.尽管适应证在不同医生及不同患者间有轻微变化,但是大多情况下,决定行椎间融合术需明确有术前节段性不稳、畸形引起的椎管狭窄在减压后可致畸形进行性加重、可致医源性失稳的广泛减压以及有可能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患者。 手术技巧 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 概述及优缺点 TLIF技术最开始是由Blume及Rojas提出,然后由Harms等推广,它是对Cloward最先描述的PLIF技术的改进。TLIF技术是单侧入路经椎间孔至椎间隙,这就赋予了它很多理论上的优点.首先,它使用常用的后侧入路,该技术为大多脊柱外科医生所熟知,TLIF进入后侧结构及椎间隙,可获得环形融合。其次,保留对侧小关节及后侧椎板弓,特别是在使用微创技术时,这在理论上降低了相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