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必修一》《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主备人:李峰郭丽敏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

二.【复习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增加积累,掌握好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洞悉得分点。掌握实词:既,望,如,属,冯,危,足,食,白,始,宴,穷,斫,缘,披,趣,向,志,是

掌握虚词:以,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三.【复习方法】独自回读、背诵课文,对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流探讨.

独立完成学案,反思总结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四.【复习过程】

(一)自己回读课文并加以疏通课文,全文背诵默写。

(二)完成知识点的整理。然后与同学交流。

A、【重点实词】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今义:

B古义:今义:

白露横江古义: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

漫漫而游古义: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接着,表承接

颓然就醉古义: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

事引起的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12)日与其徒上高山

(13)穷回溪(14)卧而梦

(15)始指异之(16)穷山之高而止

(17)箕踞而遨(18)萦青绕白

4、一词多义

既: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退秦师》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

既而将诉于舅姑《柳毅传》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祭妹文》

固定结构【既而】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观潮》

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若望仆不相师《报任安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如: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指南录后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出则不知所如往《报任安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高祖本纪》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屈平属草稿未定《屈原列传》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列传》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项羽本纪》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高祖本纪》

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赤壁赋》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经》

危: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赤壁赋》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情表》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卒: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高祖本纪》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报任安书》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传》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项脊轩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项羽本纪》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列传》

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大丈夫不能自食。《淮阴侯列传》

白:又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屈原列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固定结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登鹳雀楼》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始: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谏太宗十思疏》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望西山,始指异之《始得西山宴游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始吾弗信《秋水》

庭中始为篱《项脊轩志》

始大人常以为臣无赖《史记高祖本纪》

宴:总角晏晏,言笑晏晏《诗经氓》

始得西山宴游记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琵琶行》

客逾庖而宴《项脊轩志》

穷: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

穷山之高而止《始得西山宴游记》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报任安书》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史记刺客列传》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斫:斧以金为斫,柄长三尺。《墨子备穴》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始得西山宴游记》

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一去。《史记孟尝君列传》

缘: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始得西山宴游记》缘广寸半(广:宽)《礼记玉藻》

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

披: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始得西山宴游记》

披绣闼,浮雕甍。《滕王阁序》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进学解》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史记项羽本纪》

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

向: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又向北,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琵琶行》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志: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吾十有五,而立志于学。《论语,为政》

一经目辄记于心《新唐书》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便扶向路,处处记之《桃花源记》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琵琶行》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一。《六国论》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

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B、【文言虚词】

一、熟悉“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_____________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___________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___________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_____________

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5.表示原因。译为:______________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_____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

①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五人墓碑记》)

②遂自投汩罗以死。(《屈原列传》)

3.表示_______关系,可译__________________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谏太宗十思疏》)

4.表示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表示_________关系,可译为_______________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

(三)助词

1.作语助,_________________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___________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______________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____”,_______。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无以,则王乎?

固定结构

【以为】

1.认为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志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高祖本纪》

2.使……成为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3.把……作为

引以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话……)用来……”“没有什么办法(话……)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二、巩固“之”的用法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三、文言句式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5)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6)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渺渺兮予怀()

(9)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定语中心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构成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在古汉语中有时将定语移置到中心词之后,即“定语后置”。中学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作定语)”格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4)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

5、中心词+定语(数量词作定语)格式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

(3)骑数千过其门。《指南录后序》

六、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

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①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②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

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以鼓琴干.威王哭声直上干.云霄

C.身亲往师.之若望仆不相师.

D.春申君以为

..兰陵令以为

..小礼无所用

2.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译文: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译文: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 ——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学习内容: (一)预习内容 1、苏轼(1037—1101):字,号,人。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赤壁赋》学案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 《赤壁赋》学案 一、文学文化知识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三、齐读课文,纠正错误 四、逐段落实关键词(加点词) (一)第一段 1.实词:通假字举酒属.客 2.虚词:(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游于.赤壁之下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6)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句式:游于赤壁之下 (二)第二段 1.实词:(1)名词用作动词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2)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虚词:(1)扣舷而.歌之. (2)倚歌而.和之 3.句式:(1)渺渺兮予怀 (2)客有吹洞箫者 (三)第三段 1.实词:(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坐 (2)名词用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名词用作动词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 2.虚词:(1)何为其然 ..也?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句式:(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固一世之雄也 (3)而今安在哉?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寄蜉蝣于天地 (四)第四段 1.实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 2.虚词:(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相与枕藉乎.舟中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6)客喜而.笑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不知东方之.既白 3.句式:(1)而又何羡乎? (2)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五、巩固练习 1.属 (1)举酒属客(2)举匏尊以相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 2.之 (1)纵一苇之所如/哀吾生之须臾 (2)凌万顷之茫然(3)扣舷而歌之 (4)倚歌而和之(5)苟非吾之所有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托遗响于悲风 4.而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侣鱼虾而友糜鹿(3)耳得之而为声(4)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参考答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高考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强化训练学案

高考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强化训练学案 学案博苑 2011-08-31 0730 5d56b7b40102drfd 高考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强化训练学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 ..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 ..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3.于 (1) 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 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高二学考复习之《赤壁赋》复习学案

高二学考复习之《赤壁赋》复习学案 要求:1.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知识。 4.完成下列题目。 一、名句默写。 (1)清风徐来,。举酒属客,,。 (2)月出于东山之上,。,水光接天。,。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3)其声呜呜然,,,,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 (4)舳舻千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5)寄蜉蝣于天地,。,。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二、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倚歌而和之()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侣鱼虾而友麋鹿()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凌万顷之茫然() (3)哀吾生之须臾()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苟非吾之所有()(6)耳得之而为声()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8)吾与子之所共食() 3. 于 (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 (3)徘徊于斗牛之间() (4)于是饮酒乐甚()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渔樵于江渚之上() (7)寄蜉蝣于天地() (8)托遗响于悲风() 4. 乎 (1)浩浩乎如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郁乎苍苍()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而又何羡乎()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解释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虚御风()(2)山川相繆() (3)举酒属客()

(4)举匏尊以相属()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b东望武昌() (2)望a七月既望()b望美人兮天一方()(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b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4)如a纵一苇之所如()b如怨如慕()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下江陵()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高中】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9赤壁赋word导学案教师版

【关键字】高中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课题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 1、疏通文句落实文言知识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日),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为:介宾短语后置)

赤壁赋复习学案(学生版)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案 课题:《必修一》《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主备人:李峰郭丽敏 一.【考纲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 级。 二.【复习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增加积累,掌握好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技巧。洞悉得分点。掌握实词:既,望,如,属,冯,危,足,食,白,始,宴,穷,斫,缘,披,趣,向,志,是 掌握虚词:以,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三.【复习方法】独自回读、背诵课文,对知识点归纳总结,与同学交流探讨. 独立完成学案,反思总结规律,提升解题能力。 四.【复习过程】 (一)自己回读课文并加以疏通课文,全文背诵默写。 (二)完成知识点的整理。然后与同学交流。 A、【重点实词】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山川相缪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自余为僇人梦亦同趣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今义: B古义:今义: 白露横江古义:今义: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今义: 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今义: 漫漫而游古义: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今义:接着,表承接 颓然就醉古义: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游于是乎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 事引起的 3.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2)下江陵 (3)顺流而东也(4)舞幽壑之潜蛟 (5)泣孤舟之嫠妇(6)正襟危坐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10)渺沧海之一粟 (11)不知东方之既白(12)日与其徒上高山 (13)穷回溪(14)卧而梦 (15)始指异之(16)穷山之高而止 (17)箕踞而遨(18)萦青绕白 4、一词多义 既: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太史公自序》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张芹审核人:刘锦杰使用时间:2011年月日使用人: 《后赤壁赋》导学案 [目标展示] 1、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前赤壁赋》联系,理解作 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导学过程] 一、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 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 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 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二、课文学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 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的情怀和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 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后赤壁赋》: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学习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赤壁赋》复习学案

《赤壁赋》复习学案(高三语文) 【语段诵读】 肩膀(2010年7月7日晚下水)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穿越滚滚硝烟探视伤员,用肩膀担起生命的重量;美国国父华盛顿,两次应招为国又两次功成身退,用肩膀扛起北美的希望;建筑丰碑梁思成,为北京旧城奔走呼号,用肩膀扛起保护古文化遗产的重任。 肩膀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承载,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我们应该用自己并不厚实的肩膀,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勇往前行,实现生命的价值,更应扛起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使其富强鼎盛,永远屹立于世界不败之林。 用肩膀扛起造福苍生的重任,需要有一颗爱民之心和满腔报国之热血。 乌台诗案后,赤壁诗人苏轼便开始了他“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漂泊的生涯。然而他却执着地挂念着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自己仕途失意的肩膀毅然扛起关注民生的重任,疏浚运河,修筑苏堤,设立公立医院安乐坊,开仓赈济灾民。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抗在肩膀上,竹杖芒鞋,一蓑烟雨,又何妨?只要心存爱民之心,回首向来萧瑟处,自会既无风雨又无晴。东坡身遭坎坷泥泞,心却装着民计民生,用肩膀扛起造福一方的重任,终成就豁达伟岸的一生。 苏东坡正是心存爱民之心,身怀报国之志,毅然用肩膀扛起了造福苍生的重任,才从失意中解脱,成就豁达傲岸的一生。 生命因问而精彩(06年四川卷“问”) 夕阳西下,看衰草连天,游子问:家在何处?大漠荒原,看黄沙飞舞,浪者问:路在何方?

浪花滔滔,看大江东去,诗人问:我在哪里?“问”是生活中、生命中最常出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问天问地,问古问今,生命因问而精彩。 浊浪滔天,苏轼矗立在岸边,飞舞的浪打湿了他的衣襟,但迷茫的雾始终遮盖不了他的双眸,固执地向远方睥睨。就在这偏僻山地、穷山恶水里,沉沦而终了一生吗?在这山岭相隔的地方,不思进取、哀怨慨叹吗?不,不能这样放任,不能这样蹉跎。苏子不断叩问自己,然后奋起抗争,于是才有“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放;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志向;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东坡的心灵时而像大海一样汹涌,时而像湖泊一样宁静。 东坡的叩问,问出了对待挫折时的不屑,对待深沦时的崛起,对待苦难时的恬静。 独上高楼(04年重庆卷“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苏轼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苏轼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并能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练背诵。 2、能把握文中表现的情感并初步提炼其作文素材。 【温故知新】:文言知识回顾

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 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来自贬谪后的苦闷,我只能在此欣赏这美丽神奇的山水。 客人因何而悲? 苏轼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情感的强大的动力,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他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赤壁,又从三国赤壁联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大战,再联想到“固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及其建立的功绩,可谓浮想联翩,意向纷呈。 教师:写曹操仅仅是为了说明自己想到英雄马?这也看不出悲呢?例如:毛泽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是弯弓射大雕”,多么凌云壮志啊。哪一句能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赤壁赋名师导学案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诗、文、书、画,均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

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窈窕(yǎotiǎo) 扣舷(xián) 冯虚御风(píng)桂棹(zhào) 倚歌(yǐ) 和之(hè) 余音袅袅(niǎoniǎo)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正襟危坐(jīn)壬戌(rénxū)舳舻(zhúlú) 酾酒(shī) 横槊(shuò)江渚(zhǔ) 麋鹿(mí) 匏樽(páozūn)蜉蝣(fúyóu)扁舟(piān) 肴(yáo)

苏轼《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苏轼《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学法指要 1 、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如何看待失意?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 复习旧课]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 )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正音及解词 属(zh ǚ):劝请。舷(xi án ) 窈窕(y ǎoti ǎo )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 ǎo )焉:不多一会儿。酾(sh ī)又读(sh āi) :斟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