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复习教案(整理精校版)

《赤壁赋》复习教案

必修教案

0405 08:22

::

关注文本

一、引导学生复习课文

1.师生共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

二、检查学生复习情况

解决学案

一、古文化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三篇关于赤壁的诗文。

2、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缪通缭,萦绕

三、古今异义:

1、望:古——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今——希望、渴望

2、如:古——往,去今——如同、像

3、是:古——代词,这今——判断词

4、美人:古——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作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容貌漂亮的女子

5、斗牛:古——星宿名今——一种体育活动或游戏

四、一词多义:

1、而:①表转折例:虽一毫而莫取

②表承接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③表修饰例:客喜而笑

2、下:①名词,下面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动词,攻占例:下江陵

3、方:①名词,地方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副词,正当例:方其破荆州

4、然:①仿声词词尾,……的样子例:其声呜呜然

②代词,这样例:何为其然也

5、乎:①介词,相当“于”例:郁乎苍苍

②语气助词例:困于周郎者乎

6、之:①助词“的”例: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②代词,大自然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③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不知东方之既白

7、如:①介词,像例: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②动词,往例:纵一苇之所如

8、望:①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例:七月既望

② 动词,眺望,远望例:望美人兮天一方

五、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一样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唱歌

3、桂棹兮兰桨:桂、兰——名作状,用桂树,用木兰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5、乌鹊南飞:南——名作状,向南

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7、下江陵:下——名作动,占领、攻下

8、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发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10、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1、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法,为……悲哀

12、肴核既尽:尽——形作动,吃尽

1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作动,显出白色

六、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

置)于赤壁之下游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

置)凌茫然之万顷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谓语前

置)予怀兮渺渺

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

置)为何其然也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判断句)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被动句)

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9、而今安在哉(宾语前

置)而今在安哉?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1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状语后置)于天地寄蜉蝣

12、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状语后置)于悲风托遗响

1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而又羡何乎

1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相与枕藉乎舟中(状语后置)乎舟中相与枕藉

七、重点翻译句: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洞箫乐声)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打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江水日夜东流,但大江仍在;月亮阴晴圆缺,但最后没有增减。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从变化的方面看,天地万物每一瞬间都在变化;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都是长存的。

赤壁赋试讲教案

《赤壁赋》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赤壁赋》,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同学们,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书中写到,正是由于被贬,苏东坡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的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历来被称为是苏东坡豪放情怀的代表作,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赤壁赋》。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难造就了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学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我们今天要学的《赤壁赋》,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为排遣内心郁闷,他经常来赤壁矶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名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信息筛选 (一)听录音朗诵或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词的读音与朗读的节奏。 (二)理清思路,学生讨论回答 全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

客人洞萧吹奏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间的问答,文章重点转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全文有诗情、画意,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后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教学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导入: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明确:该文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有这些景观联想到曾经在赤壁出现过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文中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些美景。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1】是岁 ..(这一年)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 既.(已经)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环视)而乐.(意动用法,以……乐)之,行歌相答。已而 ..(过了一会儿)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助词,用在表时间 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薄暮 ..(傍晚),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可是)安所得 ...(从哪里得到) 酒乎”归而谋诸妇。(2)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连词,表目的,为了)待子不时 ..(不确定的时间,随时)之须.(通“需”,需要)。 ▲(1)(句式:状语后置句)译:我从雪堂出发 (2)翻译: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将如何度过呢 (3)翻译:回家后我和妻子商量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夜游黄泥坂的时间及同行者为游赤壁做准备。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乐(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赤壁赋(必修一)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导学案及答案 制作人:审核:高一语文组编号20161025 第一课时 一【预习目标】 1、依据注释,掌握作家、作品及赋的有关知识。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二、背景资料 (一)作家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二)背景知识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悲愤、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时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三)预习了解赋体,掌握特点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预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桂棹.()余音袅.袅()幽壑.()嫠.妇()愀.然()山川相缪.()渔樵.()旌.旗()酾.酒()舳舻 ..千里()横槊.()扁.舟()匏.尊()无尽藏.()蜉蝣 ..() 狼籍.()枕藉.()窈窕 ..()麋.鹿)4、熟读文本,圈点勾画,将在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写下来。 【学贵有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能熟读第一、二段,整理文言知识并会翻译。 2、我能体会第一、二段呈现出的诗情画意。 【预习检测】(见预习案) 【自学研讨】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二、整理文言知识 (1)我来找出通假字: ① ② (2)我来回答词类活用: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我来回答 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 ) ①歌歌曰( ) 倚歌而和之( ) 七月既望( ) ②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 ) 纵一苇之所如( ) ③如 如泣如诉(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于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赤壁赋》学案

语文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 《赤壁赋》学案 一、文学文化知识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二、自由朗读课文 三、齐读课文,纠正错误 四、逐段落实关键词(加点词) (一)第一段 1.实词:通假字举酒属.客 2.虚词:(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游于.赤壁之下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5)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6)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句式:游于赤壁之下 (二)第二段 1.实词:(1)名词用作动词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2)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虚词:(1)扣舷而.歌之. (2)倚歌而.和之 3.句式:(1)渺渺兮予怀 (2)客有吹洞箫者 (三)第三段 1.实词:(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坐 (2)名词用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名词用作动词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4)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 2.虚词:(1)何为其然 ..也?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句式:(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固一世之雄也 (3)而今安在哉?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寄蜉蝣于天地 (四)第四段 1.实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不知东方之既白. 2.虚词:(1)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相与枕藉乎.舟中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6)客喜而.笑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不知东方之.既白 3.句式:(1)而又何羡乎? (2)虽一毫而莫取。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五、巩固练习 1.属 (1)举酒属客(2)举匏尊以相属 (3)属予作文以记之 2.之 (1)纵一苇之所如/哀吾生之须臾 (2)凌万顷之茫然(3)扣舷而歌之 (4)倚歌而和之(5)苟非吾之所有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月出于东山之上(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托遗响于悲风 4.而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2)侣鱼虾而友糜鹿(3)耳得之而为声(4)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壁赋》参考答案

《赤壁赋》情境默写参考答案讲课稿

精品文档 《赤壁赋》情境默写参考答案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018年全国U卷)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 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016年全国卷川)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舳胪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2014新课标全国卷U ) 4、《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认为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 转瞬之间,紧接着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有何可羡慕! 5、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 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了江水的汹涌。 6、苏轼在《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时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_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7、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受着江上微拂的清风,看着眼前平静的江面,不由得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三句写出了与友人夜晚泛舟赤 壁时把酒吟诗的快哉乐事。 8、苏轼《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 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9、苏轼在《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从侧面描绘出其友人箫声的凄婉。 10、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1、《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神仙相伴、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_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1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_徘徊干斗牛之间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 13、《赤壁赋》中曹孟德在赤壁之战前豪气勃发,在长江岸边高举酒杯,“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声吟咏出千古名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场面,如在眼前。 精品文档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通用)

《前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 2、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学法指导] ?学法指要 1、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如何看待失意?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复习旧课]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正音及解词 属(zhǚ):劝请。舷(xián) 窈窕(yǎotiǎ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ǎo)焉:不多一会儿。酾(shī)又读(shāi):斟酒。 冯(pí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高考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强化训练学案

高考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强化训练学案 学案博苑 2011-08-31 0730 5d56b7b40102drfd 高考复习《赤壁赋》知识点强化训练学案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 ..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 ..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 (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2) 动词的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3)名词的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4)名词用作状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5)形容词用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3.于 (1) 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 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 (2) 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3) 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三、文言句式 l.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6)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

赤壁赋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 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 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 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 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 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 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 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赤壁赋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作背景,掌握字音、词意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听录音,反复诵读教材,自主学习,标注课文,合作探究,借助课下注释,对文章进行初步翻译,对特珠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体验学习的快乐。 4,重点难点:疏通字词,弄清课文内容。 【自学互学】 一、自主学习: (一)、激情导入: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前面我们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所以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我们今天又来学习他的流传千古的佳作——《赤壁赋》。 (二)、相关知识: 1. 字词积累 (1) 读准字音 壬戌( )( ) 举酒属( )客斗( )牛之间冯( )虚御风愀( )然山川相缪( ) 扣舷( )而歌酾( )酒临江 (2) 解释成语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杯盘狼藉: 沧海一粟: 2.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过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诸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题材。宋代画家李火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三)、夯实基础:(字音、字形、词语)(学生必须落实)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 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 2、对下列重叠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飘飘: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强劲有力的样子 C. 渺渺兮予怀渺渺:悠远的样子

赤壁赋(上课)

《赤壁赋》 苏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梁衡曾经这样说过:“佛说,修五百年方能同舟,修一千年才能共枕。从苏轼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来生让我嫁给苏轼,嫁给这个上帝唯一的骄傲。” 苏轼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这篇《赤壁赋》中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二、出示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体悟作者精神世界的蜕变 三、温故知新(检测) 【过渡语】:1079年(元丰二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以苏轼在诗文中讥讽时政,毁谤朝廷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史称“乌台诗案”。在狱中,苏轼几近丧命,终于在含冤103天后被赦,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地势极其偏远,生活困苦,远离繁华。这对好交朋友、豪爽豁达的苏轼来说非常不适应,为了纾解自己内心的苦闷,他夜游赤壁,写下了这篇名扬千古的《赤壁赋》。 四、反复诵读,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一)初读:自由诵读,找出每一段概述作者情感的词句 乐——悲——喜 (二)再读:体悟作者情感变化 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1)赏景之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里主要勾勒了秋风、秋月、秋水所绘制的美丽夜景,可谓秋风爽、秋月明、秋水旺,真是景美而情欢。 (2)纵游之乐:“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意飘荡,不知东西!这种迎风破浪、任意驰骋的壮举能使人胸中所积聚的郁愤在瞬间得到释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此时乐到了顶点,仿佛自己超脱了凡尘,化做仙人,“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用自己的诵读,感受作者此时的快乐)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情感由乐转悲,而且以“主客问答”的方式展开,分角色扮读,思考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悲又从何而来?(联系作者经历) 明确:生命的短暂渺小而又无法超越 当年的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破荆州,下江陵”,一路势如破竹。曹军战船船头连着船尾“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何其壮哉。我们还可以想见曹操在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何其志得意满! 但是,曹操虽称雄一世,却也难免折戟沉沙、败走华容,并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贵为王侯将相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普通人呢?伟大的渺小的,杰出的平凡的,都面临着生命苦短、岁月易逝的苦闷。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会在历史的荡涤下光沉响绝。这难道还不悲吗? 人的一生太短暂,就像天地间仅能存活数小时的蜉蝣;人的生命太渺小,如同茫茫大海

(完整版)《赤壁赋》学案及答案

《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轼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社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内容结构表: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学习第二段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