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4.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身亡.所寄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4.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寡人愿安承教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⑦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的自称。承教,受教。②梃,木棍。③庖,厨房。④莩,通“殍”,饿死的人。⑤洒,通“洗”,洗雪。⑥耨,锄草。

⑦溺,淹没。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寡人愿安.承教/尔安.敢轻吾射

B.民有饥色./天山共色.

C.叟之所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2.翻译下列句子。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4.文中提到“以梃与刃”的譬喻,其目的何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分析了可以战胜秦楚的内因和外因,请你简要概括。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yǎn ɡuàn qièyín quǎn ɡé yuè xī zēnɡ bì

2.(1)真正,确实(2)停息(3)怎么,哪里(4)教导、训诲(5)告诫(6)同“汝”,你(7)准则,标准(8)遵循(9)兴起,指被任用(10)财资缺乏(11)违背(12)同“增”(13)同“横”,梗塞,不顺(14)指在国外

3.D(“一些”和“上海的”对调)

4.示例:文天祥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所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孟子译注轲儒家思想

课内精读

(一)1.(1)(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2)富贵不能使我惑乱,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批评张仪之流靠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大丈夫,而是小人。

3.C(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不能理解为“高位”。)

4.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否定了景春的看法,委婉地讽刺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接着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1.B(A.灭亡/无,没有。B.使……劳累。C.同“增”;通“层”。D.集市;买。)

2.(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

3. B(从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4. 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拓展阅读

1.C(A.安心/怎么;B.脸色/颜色;C.知道D.称王/大王)

2.(1)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2)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3.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4. 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以此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5. 内因:国君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外因: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 ’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孟子二章》注释、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北京市东城区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23分) 1. (3分)加线字注音 相称________ 消耗________ 蜷伏________ 2. (3分)(2016·夷陵模拟) 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字。 ①课看台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球迷争了起来。 A:“甲队准赢。说错了,就把我姓倒写! B:“甲队准输。否则,把我的姓横写!” A:“你贵姓?” B:“姓________ ,你呢?” A:“姓________” 其实A的姓倒写,B的姓横写,他们的姓都不会改变,猜猜A、B两人分别姓什么。 ②“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________。” 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成语。 3. (2分)《高原,我的中国色》作者________,当代作家,河南杞县人。著有中篇小说《雷,在峡谷中回响》、《远天的风》、《大冰河》、《灵旗》,长篇报告文学________等。 4. (15分)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第Ⅰ卷文言文) (2)一狼洞其中,意将邃入以攻其后也。(《狼》)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杞人忧天》)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 (2020九上·三水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① ,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著②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③?”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④。”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旨:意思。②曳著:拉到。③胡为乎泥中:为什么在泥水中。语见《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④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要去诉说心中的怨苦,正遇到他大发雷霆。语见《诗经·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14、写作特色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 第六单元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测试题 含答案

第六单元 21.孟子二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贫贱.()丈夫之冠.() 不能淫.()畎.亩()妾.妇之道() 傅说.()曾.益()法家拂.士() 胶鬲.()外患.()劳其筋.骨()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岂不诚.:(2)大丈夫 ...: (3)是焉.得:(4)夫命.之: (5)戒.之曰:(6)必敬必戒.: (7)女.家:(8)夫子 ..: (9)以顺为正.:(10)与民由.之: (11)不能淫.:(12)不能移.: (13)不能屈.:(14)发.于畎亩: (15)举.于版筑:(16)举于士.: (17)举于市.:(18)空乏 ..其身: (19)行拂乱 ..:(20)曾.益: (21)恒.过:(22)衡.于虑: (23)而后作.:(24)征.于色: (25)发.于声:(26)而后喻.: (27)法家 ..:(28)拂.士: (29)出.则无:(30)敌.国: 3.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译注》。《孟子》作为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学说的继承者,有“”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7.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三、课外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8. 解释加点的字 (1)病笃.(2)何以都.不闻消息 (3)缚者曷.为者也(4)叶徒.相似 9. 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因恸绝良久。 10.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从中你读出了晏子的什么特点? (2)(乙)文中“弦既不调”原因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C.学而不思则罔D.择其善者而从之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转折) C.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来)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跟) 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了)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1课《孟子二章》D卷

2019-2020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21课《孟子二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频繁的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已经威胁到全人类的发展。 B.金秋季节本应秋高气爽,如今却被雾霾唱了主角。专家称,除了天气原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是雾霾天气频发的首要原因。 C.每到酷暑时节,学校都要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独自一人下水游泳。 D.这篇文章不仅对问题分析入木三分,而且语言流畅自然。 二、字词书写 2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唐朝诗人来说,lǚ 行是一种时尚。他们喜欢骑着一头毛驴,走走停停,看天地也看山水,看生活也看自己。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草长.莺飞,欣赏土肥地美。每一个春雨过后的清晨,每一次yì站古道的启程,每一段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酸楚,都深深地刻印在唐朝诗人的诗行中,给人们呈①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1)加点字“长”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____)。 A.cháng B.zhǎng (2)填入文中①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现B.献 (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ǚ________行yì________站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 (3)花之君子者(________) (4)陶后鲜有闻(________) 4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5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苔痕上阶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A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4题;共35分) 1. (5分)给下面句中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今年诺(________)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shèn tòu________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zhuó________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________)(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 Pō________有建树。 2. (5分)填空。 《〈孟子〉二章》选自《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邹(今山东邹城)人,________时期________家,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3. (5分)《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________,________女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获矛盾文学奖。 4. (20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课内阅读 (共1题;共14分) 5. (1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周少从陈孟贤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孟子二章》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出:指国外。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 三、一词多义 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 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 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 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四、问题理解 1.理解内容后填空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4.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身亡.所寄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孟子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 ②丈夫 ..之冠也: ③母命.之: ④以顺为正.者: ⑤富贵不能淫.: ⑥贫贱不能移.: ⑦威武不能屈. : ⑧居天下之广居.: 2、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 ②必敬必戒: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居天下之广居.: 之:

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 ③母命之: 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得志: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戒之曰: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1孟子二章 教案

21 《孟子》二章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 2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

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学习《富贵不能淫》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 (1)听读。(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 丈夫之冠(guàn)富贵不能淫(yín)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焉:怎么,哪里。 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 ②丈夫之①冠也,父命之② 冠:名词作动词用,行冠礼。 之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之②:代词,他。 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 ③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女家,指夫家。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述。 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论据: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 提出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反驳错误观点:类比论证 树立正确观点:事实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有力 1.指点学生翻译《富贵不能淫》中的有关句子。 2.指名背诵《富贵不能淫》。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