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坂茂纸建筑设计

浅析坂茂(Shigeru Ban)的设计思想与纸、木建筑

"What is temporary and what is permanent?It does not depend on what material we use.A concrete building is temporary if a developer demolishes it a few years after it was built.A building made of paper can become permanent if乡eople love it.”

一一Interviewed by Martin Moeller

上述这段话来源于

Martin Moelle:对坂茂采

访中的一段,也被放在普

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

中坂茂的页面上,可见普

利兹克的评委们也认为

这段话最能代表坂茂本

身的建筑思想。坂茂认为

一栋建筑是永久还是临

时,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这充分反映了日本经济危机对建筑师的影响,在所谓房地产‘泡沫’时期,开发商会买下一块土地,拆除上面的所有房屋,哪怕它们是刚刚完工的,因为在高涨的土地价格面前,房

屋建设的费用就是九牛一毛。而他在1995年为神户大地震建设的临时纸教堂,因为人们喜欢它,才得以存在了十年,并且搬迁到了台湾直到今天。这样的观点或者说思想贯穿了坂茂所有的建筑作品,很多人认为坂茂就是一位做临时建筑的建筑师,这恰是对他的误读。所以,为了尽量全面、正确地了解坂茂的轻型设计的思想,了解坂茂本人的教育与执业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一、追随海杜克John Hejduk

坂茂出生于1957年的东京,他说他早年的生活经验对他的职业有影响。在他的童年,他曾经想成为一名木匠,因为他们家经历了多次加建,而他经常会捡木工用剩的边角料制作玩具,例如火车或者房子之类的。坂茂认为童年的经历养成了他讨厌丢弃东西的习惯,让他在执业后有冲动去重复利用不同的材料。在教育方面,坂茂首先进入了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学习,他说,在入学考试中,他们被要求制造一个超高一米高的模型塔,并且只能用纸板完成,且不能浪费任何材料。在坂茂成名后又遇到东京艺术大学的老师,老师对

他说:“你还是在做一样的事情”。

1、辗转SCI-Arc

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棋文彦(Fumihiko Maki)和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之外,比较少著名的日本建筑师是在国外留学的,即使在今天,日本的建筑系学生也更喜欢在本国著名的学府如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学校中学习,因此日本建筑师也呈现明显的师承关系。但是明显的,坂茂是一个例外,他说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希望日后能在大学学习建筑,当时为了能考上东京大学的建筑学院,他前去就读了一种类似预科班的学校。在这时他通过杂志《a+u》了解

到了John Hejduk和库拍联盟,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的打算,而一心想去

纽约进入库拍联盟学习。但是当年并没有互联网,而在日本也几乎没有

什么人了解库拍联盟,更糟的是,坂茂当时的英文也很差。在库拍联盟

的小册子中,坂茂了解到他们并不接受国际学生,所以他必须先申请另

一所美国大学,然后再转入库拍联盟。坂茂最初在挑选学校的时候并没

有特别的要求,幸运的是,最后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 California)接

受了他的申请。坂茂申请的时候是1977年,而南加州建筑学院是1974

年建立的,因此在当时还是一所非常新的学校,虽然Eric Owen Moss,

Thom Mayne,Frank Gehry等著名建筑师己经在这任教了。也由于学院

刚刚成立,坂茂甚至不需要英语的成绩证明就进去了,当然这也归功于

他己经在日本的预科学校打下了建筑学基础。虽然南加州建筑学院只是

坂茂作为去库拍联盟的跳板,但实际上却比坂茂想象的有趣的多,Frank

Gehr y在7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他的鼎盛时期,而Thom Mayne也是后来

2005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不过即使如此,坂茂仍旧十分向往Hejduk

所在的库拍联盟,于是在1980年,坂茂放弃了在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所

有学分,己经大三的他终于转入了梦寐以求的库拍联盟,重新作为一个

大一新生再次开始了在建筑学院的学习。直到1984年坂茂从库拍联盟

毕业,他一共在两所学校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驱使他如此向

往库拍联盟,Hejduk又是什么样的人,对坂茂有怎样的影响呢?

2、John Hejduk与库拍联盟

John Hejduk(约翰海杜克),192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99年逝世。

他曾经就读库拍联盟(Cooper Union,1947-1950)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50-1952)以及哈佛大学(Harvard,

1952-1953。他曾经在贝律铭的工作室工作过,然后才在1965年于纽约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75年,他才成为了库拍联盟的院长。他的

建筑生涯,可以说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设计生产为辅,这点和现代主义

四大师的Walter Gropius(格罗皮乌斯)很相似。他比较出名的作品包括克

洛兹堡塔和裙楼(Kreuzberg Tower and Wings),柏林的IBA社会住宅项

目(IBA Social Housing in Berfin。他还设计了大量实验性的住宅,例如所

谓的“墙宅”项目(Wall House,1968-1974),但是在大约四个方案当中,

只有一个真正建立起来一一二号墙宅(Wall House2)。

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德克萨斯州,John Hejduk和Bernhard

Hoesli(伯纳德.赫斯里)、Colin Rowe(柯林罗)、Robert Slutzky(罗伯特.斯

拉兹基)、Lee Hirsche(赫希)、Kan Nuhn(甘.鲁恩)、Irwin Rubin(欧文.鲁

宾)等人汇聚在一起,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形式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对现代建筑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后人将他们称为为“德州骑警”,这一

附有美国西部牛仔片色彩的称号。他们回顾了Le Corbusier(柯布西耶)

的“多米诺结构”和Theo Van Doesburg(凡.杜斯堡)的“空间构成”这两

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图式,前者将钢筋混泥土框架结

构和抽象的空间形式结合,提出更多的设计可能,后者则更多地从新的

艺术和哲学概念出发,将抽象的空间要素和构成概念应用在设计当中。

而得州骑警的教师们通过回顾,发展出了“九宫格练习”这一有效的现

代建筑教育工具。最初是Slutzky和Hirsche开创了九宫格(nine grid)三

维练习的雏形,一开始仅仅是以三成三的九个相同立方体作为基本网络

的抽象模型,后来在Hejduk的帮助下,深化了九宫格练习的可能性:将

网络交点垂直方向立起作为柱子,水平连接成为梁,以此形成框架,在

框架中水平方向板片为楼板,垂直为墙体,最终将“点一线一面”的抽

象形式与“柱一梁一板”的具体建筑构件联系起来。在Hejduk看来,

这种联系了抽象空间形式与具体建筑构件的练习正是结合了“多米

诺结构”与“空间构成”这两种现代主义基本空间图式,使得结构和空

间的问题可以同时进入设计练习当中。Hejduk认为九宫格是一种隐喻,

代表一种开放性的问题,不关乎任何风格,因为其空无一物,所以可以

永无止境地发展。

Hejduk于1963年来到纽约的库拍联盟,他不但将以前“德州骑警”

的九宫格练习带到这里,并且还发展了“方盒子”(cube problem)练习。

后来Hejduk成为了“纽约五”(New York Five)的一员,“德州骑警”

和库拍联盟的影响则继续体现在这个组合上,尤其是在Peter

Eisenman(彼得.埃森曼)身上。

坂茂本人说,在他从学校毕业后,他曾经在矶崎新(Arata Isozaki)

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按照日本许多建筑师的发展轨迹来说,通常

其工作过的事务所的影响会大于在学校的影响,但是在这点上,坂茂是

一个例外。坂茂说他非常崇敬矶崎新,特别是他的Gunma Museum C

1974,他从高中时代就很想在矶崎新的事务所工作,但是在库拍联盟毕

业后,他发现自己对矶崎新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毫无兴趣,这段工作的经

历反而更加让他决心追随John Hejduk。坂茂说虽然Hejduk并没有很多

建成作品,但是他的建筑语汇却非常切合实际。坂茂甚至调侃说“似乎

我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纸建筑师’C paper architect”,比起美国很多只

能在纸上做设计的建筑师,坂茂真的变成了一个纸建筑师,只不过他真

的用纸

在搭建。

二、两场展览:

1、Emilio Ambas:的“功能二重性”

在坂茂执业后,真正使得他开始关注材料的,并不是他在库拍联盟

接受的教育。如果说John Hejduk和库拍联盟是为坂茂奠定了坚实的现

代主义教育的基础的话,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Emilio Ambasz

两位著名建筑师和两场关于他们的展览则是使得坂茂真正转型到使用

纸作为建筑材料的关键。

坂茂毕业后在矶崎新的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坂茂负责了几场在东京

中轴美术馆(Axis Gallery of Tokyo)的展览,其中有一场是关于阿根廷籍

的设计师Emilio Ambasz的。坂茂说他本来就对Ambasz很感兴趣,不

仅因为他既是建筑师,又是图形和工业设计师,而且他的作品通常带有

一种“功能二重性”(functional duality)一一也就是他的作品在满足一般

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其他出乎人意料的功能要求。例如1992

年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世博会(Seville1992Exhibition),他曾经试图

说服每个国家都设计了一艘船作为展馆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

周年。因为世博会的展馆通常都是临时的,所以每个国家的“船展馆”

都能在本国建造,然后驶入西班牙塞维利亚,在展览结束后,只需要再

将展馆“开”走,而世博会的场地上只剩下设计好的池塘码头和公园。这个想法的确

既有创意又十分聪明,还契合纪念哥伦布这个主题,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想法并不合世博会主办方的意思,虽然没有实现,但是依旧体现了Ambasz对于功能二重性的奇思妙想。Ambasz在建筑设计上,提倡绿色建筑,正如他所提倡的一样,让建筑和自然以及社会人文整合起来。他设计的日本福冈国际中心(ACROS Fukuoka Prefectural International Hall,1994)就是他的代表作,这栋建筑从视觉上就是绿色的。在日本福冈县城区中心的钢筋混泥土森林中,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公园。

建筑呈现阶梯状,每层退台上都是种满植物的屋顶花园。

当然,在坂茂1986年在东京中轴美术馆布置关于Emilio Ambasz 的展览的时候,福冈国际中心也还没有建成,这次展览影响坂茂最大的却并不是Ambasz的展品,恰恰是这次展览本来要丢掉的“垃圾”。坂茂说在策展的时候,他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材质来划分空间,当策展完成的时候,只有很多纸筒留下来了(特殊材质的纸筒芯,如厕纸),本来这些纸筒馆方是准备丢掉的,坂茂却把它们带回了办公室。

2、Alvar Aalto与纸筒

这些纸筒没过多久就派上了用场。坂茂在东京中轴美术馆策划的第二场展览是关于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坂茂说他在库拍联盟的时候,并不特别了解Aalto,似乎他存在于库拍联盟的教育体系之外。当他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作为日本建筑摄影师Yukio Futagawa (1932-2013)的助手。Futagawa把坂茂带去了芬兰,在参观了Aalto的作品之后,坂茂“震惊”了。坂茂说,当他参观Le Corbusie或者是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时,他能够根据他所学的知识去解读、分析这些建筑。然而,当他参观Alvar Aalto的作品时候,他感受到了这种游离在“德州骑警”和库拍联盟教育体系之外的设计思路,Alvar Aalto的作品从气候、文脉、材质、材料出发,从总体的设计到细节的处理无不体现着人文的关怀。那种对不同材料的精心设计只有在亲身参观的时候才能体验的到。从此之后,坂茂说他成为了Alvar Aalto的忠实追随者。因此在1986年坂茂策划Alvar Aalto展览的时候,他很想体现Aalto那种对材质精妙的运用。而在这次策展中,最大的问题是经费不足,采用Aalto最喜欢的木头作为材料明显不切实际,并且木头也不适合运用在一场临时的展览上。坂茂也说“我十分讨厌将木头这种珍贵的材料运用在一场如此临时的展览上”。当坂茂寻找可以替代木头的建筑材料时,他发现了他可以直接运用那些从Emilio Ambasz展览中剩下的纸筒。仅仅作为空间隔断和天花板的材料,属于是内装修材料的范畴,不需要任何结构上的承重,纸筒明显是一种远远优于木头的材料,它不但价格低廉(在这个展览中是免费的),并且也能体现一种木头的质感,因为纸筒原本也是由木头制造而来的。

从此之后,坂茂关于纸建筑的设计真正开始,他充分发挥纸筒这种材料的特性,运用在了救灾援建、展览展厅等需要快速建造的情况,这些设计不但发挥了材料轻质、廉价的特点,还探讨了许多设计上的可能性,具体的案例分析会在接下来详细叙述。

跟这两场展览相关的,还有另一项被坂茂运用的相当聪明的材料,或者应该说是工业化预制单元一一集装箱(shipping containers)。坂茂首

次运用集装箱这种材料是在2005年设计的游牧博物馆(Nomadic

Museum),这个博物馆曾经在三个城市建设、展览,分别是美国纽约

(2004-2005、美国加州圣莫妮卡(2005-2006)、日本东京(2007)。这个博

物馆是用作展出摄影师Gregory Colbert的摄影作品的,设计上的一大难

点就是要移动这栋4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到不同的三个城市展出,这无

疑是巨大的花费。所以与其把预算都花费在交通运输上,坂茂认为最经

济的方法应该是寻找三个城市共同能找到的当地的建筑材料,并且作为

一栋临时建筑的材料,应该是廉价的。集装箱走进了坂茂的视野,这种

单元既是全球统一标准和尺寸的,并且方便租借,价格便宜。而实际上

在1996年坂茂己经有过一次实验,在东京和大阪用集装箱设计过一个

小型展厅(Nova Oshima Temporary Showroom)。于是在游牧博物馆中,

集装箱被用于博物馆空间的围合,展品的展示,也更是建筑主体结构的

一部分。(如图1

图1:游牧博物馆,纽约—圣莫妮卡—东京,坂茂,2005年。

坂茂说他在设计一种特定的建筑材料的双重功能(dual usage)的时

候,是学习了Emilio Ambasz的设计思想。集装箱坚固、标准化,但并

不常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坂茂对它的使用真正发挥了集装箱的特性。集

装箱被制造出来就是用于运输而且世界通用,用于一个需要在世界三个

城市重新建造的临时博物馆,可以说不能够更合适了。除此之外,游牧

博物馆中巨大纸筒柱子的设计,无疑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仪式感。这种类

似于希腊神庙内部巨大柱廊,为博物馆增添了纪念性,而不仅仅是一栋

经济的临时博物馆。

由此可见,坂茂早年在东京中轴美术馆所办的这两个展览对坂茂今

后执业的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坂茂在库拍联盟接受的是经典的现代主

义建筑学教育,库拍联盟对坂茂的影响显而易见,但是它更像是坂茂设

计的基础语汇,并不是组成核心理念的部分。而坂茂对材料、材质产生

的兴趣,则来源于他毕业后对Alvar Aalto的解读,这也直接成为了他

日后设计的核心理念一一既是对不同材料的创新性使用。Emilio

Ambasz在工业设计上多强调功能的二重性,建筑设计上则强调绿色建

筑以及和植物、自然的结合设计。坂茂虽然并不算是绿色建筑的追随者,

其设计也少见和植物或景观的结合,但是坂茂对材料的创新性使用正体

现在他也强调材料的功能二重性,甚至多重性上。例如游牧博物馆的集

装箱既是结构的一部分也是多地重建的关键单元,家具屋(Furniture

House的预制木制家具既是建筑结构本身又同时承担不同的家具功能,

而且坂茂运用的材料多是廉价、轻便、环境友好的材料,绿色建筑对于

他并不是一个追求,而是设计的基本前提。所以说,坂茂的设计思想的

形成,Emilio Ambasz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诚然,如果说是这两场展

览影响了坂茂的职业生涯,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倒不如说是坂茂自己选

择了这样的职业道路,而这两场展览正正就是这条道路的起点。

三、一位工程师

如果坂茂仅仅只是一位对材料感兴趣的建筑师的话,估计很难获得

普利兹克奖,在建筑界有众多善于创造性运用材料的天才,坂茂未必是

最优秀的一个。但是坂茂的创造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材料上,他对于结构

的兴趣,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创新,也并不比材料上的处理逊色。

坂茂设计的建筑中,第一次让人感叹结构上的创新的应该就是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日本馆(Japan Pavilion,Expo2000,Hanover,

Germany),这栋占地3015平方米,高16米的管状展厅是坂茂最大的

纸管建筑,也称纸管结构13号(Paper tube structure13)。纸管的运用不

仅切合了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关于环境的主题,同时也展现了特殊的

日本传统。

图2:日本馆,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坂茂,2000年。

从上图可以发现,这个日本馆的内部空间虽然很简单,就是单一的

管状,但是其纸管编织的屋顶却非常复杂。这个自承重的拱形屋顶还呈

现波浪形的变化,看起来很像是民间编织工艺的鱼笼。但是建造一栋

3000平方米的展厅比编织一个几十公分大的鱼笼要难上许多。当然坂

茂并不是仅靠自己完成的结构设计,他找到了大名鼎鼎的德国建筑师兼

结构师Frei Otto(弗雷.奥托)和英国结构师Buro Happold帮忙。

虽然坂茂并致力于在结构上进行创新和设计,但是他也喜欢向结构

师学习。在1988年,坂茂刚刚开始研究纸管结构的时候,他曾经去求

教过日本一位著名的结构师松井源吾(Gengo Matsui)。坂茂说松井源吾

当年己经很老,也己经很出名了,这位好心的老教授决定不收取任何费

用来为坂茂指教。坂茂说因为松井源吾很老了,他甚至连计算器都不使

用,仅仅使用一把计算尺,也正因为这样,坂茂说他能观察整个计算和

设计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将参数输入电脑来得到一些结果。也正是由于

坂茂在轻型结构方面不断的探索,他在2001年的时候获得了松井源吾

奖一一日本结构设计界的最高奖项,以表彰他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日本馆设计中在结构设计中的杰出表现。当然,坂茂获得这个奖相信

Frei Otto有非常大的功劳。也正是从2000年汉诺威日本馆开始,坂茂

的设计类型再次扩大了,他开始从事一些大跨度轻质结构的设计,例

如2002年的今井敦纪念体育馆(Atsushi Imai Memorial Gymnasium,

Odate,Japan,2010)年的赫里斯九桥高尔夫俱乐部(Haesley Nine Bridges

Golf Clubhouse,Yeoju,South Korea)直到蓬皮杜艺术中心。

四、纸建筑

经过上一部分对坂茂教育与执业生平的分析,我们知道坂茂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材料与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及他设计思想的形成,而事实证明他的很多作品都在材料与结构上进行了突破。以下部分将会以:纸建筑进行分析叙述。

1、纸建筑与材料的设计

在前文的介绍中,己经叙述了坂茂萌生设计纸建筑这种想法的由来,坂茂将纸这种常识中认为强度很弱的材料,制作成纸筒、蜂巢板等具有一定强度的建筑材料,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设计建造了几十栋的建筑,有临时的避难所,有世博会的展馆,有永久的住宅,甚至还有永久的剧院。

坂茂在他的纸建筑设计中挑战了材料的强度和可持续性,而他用适宜的结构设计与建造方式,将纸建筑的优势发挥出来。坂茂将纸视为“进化了的木头”Cevolved wood,以此来强调纸和木的相似性,因为纸最初也是由木浆制作的。坂茂最常使用的纸筒,最初是由再生纸制作,这种纸筒可以依不同要求制作成不同的直径、厚度、长度的构建,然后进行过防水等一系列涂层处理,最终成为建筑构件。并且,这种构件还能够继续循环,再重新制作成纸浆,再做成纸筒……可以形成一个无止境的建造循环,从这点上来说,是纸筒建筑在生态性上的最大优势。

坂茂说,他对纸筒如此感兴趣的原因在于纸筒是如此便宜、容易替换、低技术,能保留自然的颜色,并且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产生废料。坂茂在1986年Alvar Aalto的展览过后,开始对纸筒进行试验,在1989年名古屋的世界设计博览会(World Design Expo in Nagoya)上,他设计了第一个纸筒结构,叫“纸亭”(Paper Arbor),并在展览结束六个月之后拆除这个结构,进行了纸筒的强度测试。其测试结果是,纸筒的强度在进行胶水加强处理和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过后明显增强了,并且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1991年坂茂设计的第一个永久性的纸筒建筑一一诗人的书室(Library of a Poet),这个作品建成的两年后,纸筒终于作为建筑材料被日本房屋建设法认可,坂茂终于可以开始用纸筒进行合法的永久性设计了。接下来的时间,坂茂开始为日本地震后的灾民建造临时住所,此后他的人道主义救助工作扩大到世界,印度、土耳其、卢旺达,他的纸筒宅(Paper Log House)为无数的灾民提供了住所,更重要的,教会了灾民自己建造住所的方法。在这些实践中,他和上文提到的日本结构师松井源吾(Gengo Matsui)有紧密的合作,并且从他那学习了很多工程结构的知识和技术。于是很快,他的纸建筑开始迈向成熟阶段,从德国汉诺威日本馆,到大崎市儿童艺术博物馆(Nemunoki Children's Art Museum),坂茂的纸建筑终于不仅仅停留在小型住宅和临时避难所,而是向中型的公共建筑迈进。

2、纸强度试验

该阶段主要是指从1986年坂茂策划Alvar Aalto展览之后,一直到1995年坂茂设计了第一栋被官方承认的永久性纸筒建筑一一纸住宅(Paper House)。虽然坂茂的纸建筑设计,可以说一直都是在探索、试验阶段,因此并不能说1995年之后,他就没有试验了。反而,在他的纸筒取得官方建筑规范认可之后,他的许多大胆的尝试才刚刚开始。所以,此处所指的试验阶段,是特指他在获得纸筒官方认证之前,为纸筒材料本身的加强做的一系列试验的阶段。

(1)纸筒及节点实验

诗人的书室(Library of a Poet)是坂茂第一个建成的永久性纸筒建

筑,但是1991年建成时,日本的房屋建设法并没有关于纸筒材料的规

定,可以说当初是一个“违章建筑”。为了使得自己的设计是安全可靠

的,坂茂在诗人书室设计的一年前就委托早稻田大学的Minoru Tezuka

博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结构强度测试,证明是安全可靠后,才正式建设。

Minoru Tezuka此后和坂茂也保留着长期的

合作关系,一直担任他项目的结构师或者结构顾问。

诗人的书室建在委托人自己的住宅旁边,委托人的家曾经进行扩建

翻新,当时的设计师就是坂茂。后来委托人参观了坂茂在日本小田原

(Odawara)用纸筒设计的两栋临时建筑,他很感兴趣,认为纸筒作为建

筑材料来设计书屋和他本身诗人的身份很匹配,用纸来搭房子也符合收

集书本这一概念。

图3:诗人的书屋,日本神奈川县,坂茂

上图注:(1)书室;(2)可移动的书架;(3)入口;(4)厨房;(5)储藏;

图4:木构节点与预应力拉索

坂茂在这个项目运用的纸筒基本和小田原的临时亭子一样,直径

10厘米、厚度12._5毫米,纸筒并不长,之间用木制节点连接(如图4),

并且采用了预应力的拉索来加强整体刚度。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预制的

书架,这个并不只是家具而己,四个书架在结构上是插入地板的,属于

垂直的伸臂,虽然并不承担房屋垂直荷载,但是可以抵抗水平荷载(主

要是风荷载,以及地震时产生的水平力),加强房屋的整体刚性。并且

这四个书架的背面即是建筑外墙,在预制的时候就加入保温隔热材料,

所以这些书架即是家具,又是维护构件,同时也是结构构件。这种功能

的多重性,据坂茂说,是从阿根廷籍建筑师Emilio Ambasz的设计上学

习的,这在上文中己经详细叙述过了,但是这个特点并不是出现在这个

项目中,而逐渐成为了坂茂的核心设计概念之一。

这个项目的功能虽然简单,但是对比坂茂之前用纸筒设计的临时建

筑,这个书屋毕竟是有人长期使用的,并且还存有图书,于是遮风挡雨

变得非常重要。坂茂在建筑四周还设计了一圈玻璃外墙(如图),来作为

最外层的维护部分。设计用了极其轻薄的窗框,以至于咋一看都难以察

觉。这个项目从材料和结构做法来考虑的话,毫无疑问是轻型设计,其

使用的纸筒、木节点和预应力拉索组成了基本的结构单元,这比起钢筋

混泥土的设计要轻盈的多。但是,从视觉上,该项目并不轻盈,假设将

纸筒结构替换成简单的钢结构,这栋小房子不难变成一栋像范斯沃斯住

宅那样的更加轻盈的玻璃盒子。当然,这栋房子追求的并不是极致的轻

盈,而是纸筒营造的契合书本主题的氛围,在这点上,它成功了。但是

不难看出,这个项目的室内要比室外要好看的多(几乎所有照片都是室

内),说明了坂茂表达纸筒建筑的造型设计上,还并不成熟,但是作为

第一栋永久性的实验性建筑,它的目的己经达到了。

上文提到的在项目建成前一年,坂茂在早稻田大学Minoru Tezuka

博士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纸筒强度测试,这次测试非常重要,直接影响

了这个项目建成两年后日本房屋建造法规通过了纸筒作为建筑材料的

条例。这次试验一共有三个结论,分别测试了纸筒的轴向压力强度、扭

矩压力强度以及影响纸筒形变的因素。

这次试验的样品就是诗人书屋中使用的直径l0cm、厚度12.mm的

纸筒、长度为400mm的纸筒。实验使用了比诗人书屋计算荷载高三倍

的压力进行,最终证明了纸筒能够作为结构构件来设计建筑,并且拥有

令人吃惊的强度(受压相当于C100混凝土),其形变影响主要因素是空

气湿度。这次实验的结论为坂茂进一步加强纸筒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

坂茂对纸筒的实验远远不止于此,他几乎每次的纸筒设计都进行的专项

的实验,为开发这项材料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位真正的实验建筑师。

在1995年,经过坂茂的不懈努力,纸筒终于成为了日本房屋建设法认

可的合法建筑材料。为了庆祝这个成就,坂茂在日本山梨县山中湖(Lake

Yamanaka)的山区设计了一栋给自己使用的纸住宅,所以与其说这是

一栋住宅,倒不如说是一栋坂茂庆祝纸筒合法化的一栋展览馆。

这栋纸住宅应该是坂茂他最出名的纸筒建筑之一,同时它也是日本房屋

建造法将纸筒写入合法建筑结构材料之后,第一栋符合法规的永久性纸

筒建筑。

3、建筑实例分析

1

图5:纸质教堂,新西兰基督城,坂茂

这是由日本设计师坂茂在被地震摧毁的新西兰基督城设计的一个

过渡期的基督教堂。这座城市采用当地玄武岩建造的哥特式基督教堂已

经在去年二月的6.3级地震中完全损毁,带走了185个生命。现在迫切

的需要一个临时的替代,由圣公会委托的ban(免费接受委托)设计了

一种采用600毫米直径的硬纸卷建造起来的结构,外部涂上了防水聚氨

酯涂料和阻燃剂。将会是简单的A字形结构,内部可以容纳700人。

shigeruban说,人们不是被地震杀死的,而是被倒塌的建筑杀死的,建筑师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可是当人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并不在那里,而是在为特权阶层服务。即使只是临时的一个建筑都可以作为临时的住所。”教堂官方希望这座建筑能够维持十年,直到永久性教堂建成为止,尽管坂茂认为新西兰人民对这座教堂的喜爱有可能改变这一计划。

在坂茂第一次参观场地的时候,他就进行了手稿设计(如右上图),这个时候他就打算使用了“A”形的结构(A-frame structure,因为他认为,在设计这样规模的大空间建筑中,这是最简洁也是最经济的形式,而且A形结构带来中央空间的飞升感也非常适合教堂的空间要求。并且,坂茂在设计中对立面的三角形角度进行了调整一一从正面的等边三角形到背面的更为锐角的等腰三角形。这样平面呈现了梯形,使得在短边的教坛成为了空间的焦点。而新教堂不论是平面上还是立面上,都参照了原有教堂的比例(如上图),力求让当地居民在使用上获得熟悉的空间效果。新西兰当地的很多居民看到这栋教堂的时候,往往和他们的一种传统民居一一Mari Meeting House联系起来,不过坂茂本人说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从结构效率以及和老教堂的形制联系入手设计,因

此这只是当地居民解读上的巧合。

图6:(上)纸板大教堂平面分析(下)新旧教堂平面比例分析(右)坂茂设计手稿

教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光,建筑的外表皮是用透明的聚碳酸酷(C Polycarbonate)制成,这样自然光可以通过屋顶纸筒的缝隙较均匀地射入教堂内部。而建筑正面的三角形玫瑰窗也是室内的主要光源,并且能够随时间的变化产生不同效果。坂茂说,他对方案的空间效果是很有把握的,但是对光的效果并不是很有把握,不过这也成为了设计中令人激动的一部分。在坂茂大部分的纸筒建筑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其屋顶的构造往往都是轻质的PVC膜或复合塑料的材料,这样的设计都是为了直接在天顶采光,一方面是减少照明能源消耗,但是更重要的是对自然光的利用无疑能增加建筑的轻盈。虽然坂茂对自然光的利用并不像安藤忠雄或者是Louis Kahn那样的细致,他们都是这方面的能手。例如在Louis Kahn的金贝尔美术馆(Kimbell Art Museum)中,他对自然光的处理到达了一种诗意的境界。

4、建筑实例分析

2

图7:蓬皮杜艺术中心分馆,梅斯,坂茂,2010年。

坂茂设计的一个大型木构建筑,这就是蓬皮

杜梅斯中心。从2007年中标到2010年完工,坂茂和法国建筑事务所Jean

de Gastines(Paris)以及英国事务所Gumuchdjian Arcfhitects(London)合

作,在法国城市梅斯完成了这一令人赞叹的作品。这栋建筑同样采用了

类似于九桥高尔夫俱乐部的大型双曲面网格木构屋顶,只是在这个项目

中木构结构的尺度更大,难度也更大。整个屋顶是一个边长90m宽、

面积达到8000m2的六边形,一共使用了长达16km的压合木,屋顶下

有三个主要的90m*15m的管状展廊,以45。旋转并且是悬挂的结构。

此外在大屋顶下还有一个面积1200m2的中央大厅(nave),其层高从

5.8m到18m不等,可以展出大型的艺术展。这栋建筑是在法国国内巴

黎之外最大的现代艺术馆,实际上就是著名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分

馆。

坂茂说,该建筑的灵感来自于他设计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期间在巴

黎买过的一顶中国竹帽子,当时他惊讶地发现这个竹帽子有许多建筑的

元素,编织的竹子组成帽子的主要结构,结构上有覆盖一层油纸来进行

防水保护,并且还有一层干燥的叶子来进行隔热保温,从那时候起坂茂

就对这种结构非常着迷,一直想在建筑实践上尝试这样的设计。实际上,

在和Frei Otto合作设计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的时候,坂茂就参观过Otto

的轻型结构设计院,当时他发现Otto设计了一种拉索结构,但是同时

使用了大量的木材,拉索提供了结构,而木板是作为维护出现的。在蓬

皮杜梅斯中心的设计中,坂茂认为他可以直接使用了木材作为结构,而

不使用拉索,屋面维护则可以使用更为轻盈的膜结构。最后,蓬皮杜梅

斯中心的主体结构正是用这种类似中国竹帽复杂的压合木编织而成,上

面覆盖了类似于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的材质,一层白色的玻璃纤维膜,

以及进行防火涂层处理的特氟龙(teflon),这种材质拥有自清洁性,还

能过滤阳光,使得光线能比较柔和地为室内照明,夜晚室内灯光则能透

出来,像一个巨大的灯笼。

五、总结

本文的重点叙述分析了坂茂轻型建筑设计思想的背景源流与发展

成型的过程。在教育背景方面,坂茂有别于大部分的日本建筑师,他接

受的美国库

拍联盟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学教育。库拍联盟倡导的是以Le Corbusier

的“多米诺结构”的钢筋混泥土框架结构的空间单元和Theo Van

Doesburg“空间构成”的抽象图式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学教育的出发点。

坂茂在库拍联盟接受了扎实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学教育虽然没有在轻

型建筑与材料创新上对他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为他执业后的建筑空间设

计打下了基础,这一点尤其在坂茂早期的住宅设计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不论是他1988年设计的三墙宅(Three Walls House)还是1995年的九宫

格宅(Nine-square Grid House)。

坂茂真正开始关注材料和轻型设计则是在1986年坂茂策划的两场

Emilio Ambasz与Alvar Aalto的展览。在为Emilio Ambasz的策展中,

坂茂设计的装置剩余了许多纸筒,坂茂将其代替木材直接运用在Alvar

Aalto的展览中以节省成本。展览大获成功后坂茂意识到纸筒也许能够

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使用,他第一次有了用纸筒建造房屋的概念。

在进行了多年实验和实践测试之后,终于在1995年坂茂设计的纸住宅

(Paper House)通过了日本建筑法规,纸筒成为了合法建筑材料。这个时

候,简支结构的纸筒建筑己经基本成型,柱子用单根粗大的纸筒排列,

仅用木节点与天花地板连接,也由于节点设计的限制,纸筒建筑也仅

限单层建筑。直到2000年坂茂和Frei Otto合作设计了汉诺威世博会日

本馆,坂茂才终于突破了传统的简支结构体系,开始向空间结构体系发

展。也是受Frei Otto的影响,坂茂此后的设计越发地和结构设计紧密结

合,并以性能更好的木材为代表设计了蓬皮杜梅斯中心(Centre

Pompidou-Metz)惊人的空间木编织屋顶。至此坂茂的建筑设计己经发展

成型。

坂茂及其建筑集合

坂茂建筑事务所: 日本地震应急庇护所 坂茂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44 更新时间:2011-3-22 14:33:46 坂茂建筑事务在日本东北地区分发他们设计的纸板模数隔墙应急庇护所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 ),是当今国际最受瞩目的中生代建筑师之一,他的创作遍布全世界,最为人熟悉的从东京的三宅一生住宅,到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日本馆,从纽约“游牧博物馆”到法国庞皮度中心新馆的设计,都是他的作品。 但坂茂最广为人知的特色则是对自然建筑材料的运用,尤其是大胆采用纸管材料,从1989年开始,创作一系列的“纸建筑”的探索实验,充分展现建筑设计和自然环境融合的创新思考。他不仅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更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曾说:“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族冲突的受难者和因灾难而无家可归的人们。” 坂茂的人道主义观充分表现在他的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的轻巧、组装迅速的特点,为大地震后的

阪神灾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卢旺达难民搭可以安身的居所。“纸建筑”对于坂茂的理念里不仅仅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深含了他作为知识创造者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坂茂建筑事务所近日在日本东北地区的地震避难所和体育馆中分发他们设计的纸板隔墙,并作为应急避难所供灾民使用。更多关于此项捐赠的信息请参见坂茂事务所网站上的“日本地震”专栏。 在此次地震撤离中,紧急避难于各个公共避难所的灾民们,生活隐私难以得到保障,这更加深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由坂茂设计的纸板模数隔墙为地震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经济而灵活的解决方式,通过这种便携式隔板,他们可以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生活。 建筑师坂茂以及他位于日本东京的事务所总部,在世界范围内建造了一大批以纸和硬纸板作为建筑结构材料的住房和建筑,自从2004年日本新鸿niigata地震开始,坂茂就将自己设计的这种纸板建筑作为地震救灾中的应急避难所,为大批灾民提供了庇护场所。经过一次次在灾害中的实践,坂茂将自己的应急建筑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见到的这种模数化隔板系统。这种隔板建筑用硬纸板做成的纸管作为结构支撑柱,配以胶合板连接件,用绳子作为固定装置,用白布做为建筑隔墙。每一座单元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不同大小的房间倚靠原有承重墙体建造。

[导向,形态,气候]气候导向下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法分析

气候导向下的建筑形态设计方法分析 气候是自然界中最普通的自然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角落,并跟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形态的设计必然会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建筑设计从一定角度上融入了气候条件,关键是要注重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相适应,体现建筑的灵活性、开放性、可调整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与气候被动式相协调,下而从内蒙古扎责诺尔地区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出发,分析其设计方法。 一、气候的组成要素与分类 1气候的组成 气候主要由日照、风、石、雨、雪、冰雹、闪电、温度、湿度、雾等组成,同时也会涵盖太阳辐射、大气稳定度和大气透明度等广义概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建筑的设计形态,因为建筑形态是为人类服务的,必须要免受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建筑形态与气候的关系 建筑设计形态中必须要考虑气候的影响因素,尤其是要免受气候灾害的影响。对于北方建筑的形态设计更重要的是要保暖,日照时间尽可能长,己消除北方寒冷区域温度低的影响。而在南方区域更应该注重降水气候的影响,建筑大多设计成排水方便的形态,避免洪涝灾害。 3被动式设计 从被动式方向探究建筑形态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建筑设计中的地区气候状况 ,居民的热舒适度和建筑的能耗标准等因素,考虑太阳辐射情况、风向、风速、温度、湿度和常年降水等,从微观和宏观方而服务于居民生活。 二、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被动式关系 把握人、气候和建筑的关系是现代建筑形态设计的重要理念,既保证了人类的生活所需,同时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免受气候的影响,提高建筑形态的舒适度。考虑建筑设计中,人体对气候的舒适度指数,人体自身状I、心理、生理和机能对环境的承受能力,下表为人体生理热感觉和温度的关系。 设计中时刻把握建筑形态与气候适应性的设计原则:可调整}P}的气候适应原则、灵活开放性的气候适应原则和}可持续性的气候适应原则等,同时要考虑整个建筑接受太阳辐射的角度和日照射量,满足建筑物中人们对日照的需求,而严寒区域更重要的一条是保证建筑的采暖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建筑的受暖状沉,同时要避免大雪、风沙等恶劣气候的影响。 三、气候导向下的扎区博物馆建筑形态设计 该博物馆工程位于内蒙古省满洲里市扎来诺尔地区,该博物馆历史悠久,充分展现该区域经济、文化、科教和风土人情。

建筑设计的意义

一、前言 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时间快车的轮轨仿佛突然加快了速度。日新月异的渐变,沧海桑田的巨变在这个时代越来越让人不以为异。变化,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万物的变化中生活让人们变得忙碌,人们在变化中吃饭、开车、工作、娱乐、学习、睡觉,没有变化反倒让得人惊异了。这些现象在北京城市建筑中体现的更加明显:长安街两侧令人侧目的高楼不断展露新颜,城区郊区一片片住宅小区拔地而起,争奇斗艳。以前总是默默无闻的建筑和建筑师越来越有娱乐化的冲动。在这新一轮的经济大潮中积累的财富和外商手中的热钱纷纷转向地产投资,体育地产、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开发区地产、会展地产、住宅地产成为资本转化的各种形式。建筑也变得像资本一样越来越不甘于在幕后暗中指挥,它总试图用最个性的发行和装束吸引目光并发出最响亮的呐喊。 建筑师在浪潮中幸福地痛苦着,无数的机会,无数的诱惑,无数的形式,无数的变化。选择、剪切、复制、粘贴成为建筑师手中的利器,突然投身于这样的名利场中,我们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不自信,更加敏感也更加冷漠,更加仔细也更加粗放,更加无所顾忌也更加畏手畏脚…… 人类的智慧也许是永不会被一时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就在建筑师们挥舞着大笔扑向一个又一个盛宴的时候;就在有人举杯相庆有人熬夜制图的时候,有一个声音总会悄然出现: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吗?这一切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吗?这一切就是我们热爱的那座城市吗?在不知疲惫的向前狂奔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脚步看看走过的是否指向未来的绿洲。事实上,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能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为城市的存在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安全让母亲不敢让孩子在屋外独自戏耍,塞车令城市失去了活力和效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愈来愈近然而心灵却越来越疏离…… 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一员的建筑师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也许通过我们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并不能从归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我们至少能够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二、建筑设计意义 1. 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讨论建筑设计的意义首先应该讨论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人类社会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城市及其造城运动的出现。可以这么说:随着城市的出现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激动人心的建筑艺术的大幕就此揭开了。营造城市所投入的巨大劳动和智慧让一个个文明灿烂登场又黯然谢幕。今天即使古代文明早已灰飞烟灭了,但当我们看到些许遗迹的时候依然会为那时的壮美与精致而震惊。没有城市,没有那纷繁的功能与数量,建筑师也许永远不会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与技术职业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仅次于总统的职业”。 众所周知,人类在河流的渡口和道路的节点聚居形成了村镇,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有了市场的出现城市的功能骤然繁多了,之后随着人口的加剧、交通的频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不同功能的建筑物出现了。其实早期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是不分的,近代科学的发展才使建筑和规划有了各自的分野。所以说建筑设计与城市的关系就像水滴之于江海,树木之于森林。

浅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苏振

浅析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苏振 发表时间:2018-11-14T20:47:42.6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作者:苏振 [导读] 摘要:目前,全球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高,中国是能源消耗较大的国家之一,根据这样的国情提倡绿色建筑,它已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如何突出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师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之一。 石河子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要:目前,全球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于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高,中国是能源消耗较大的国家之一,根据这样的国情提倡绿色建筑,它已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如何突出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也是建筑设计师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之一。本文阐述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上,分析公共建筑设计的运用,旨在为我国建筑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 引言 为了提高建筑项目的绿色环保能力,减少建筑施工项目的资源浪费,提升人们家居生活的舒适性、健康性,文章主要讨论的公共建筑项目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策略,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原则 在中国大力促进建筑市场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各项新技术被广大建筑设计师广为认可和推荐使用,在我国建筑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贯彻执行更多的体现的是建筑理念上的应用。通常而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一方面体现在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交融: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对建筑工程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观察,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多方位的应用自然优势,以此能够明显的降低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体现在通过运用现代化建筑手段和技术,如通过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和设备、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达成绿色建筑的实现。总体而言,公共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应坚持低碳、环保、绿色的原则,能够在秉持人文关怀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建设节能、环保的建筑场所,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2公共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 2.1节能环保设计 在消耗方面,建筑能源的消耗量在世界的能源消耗比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较多的,但绿色建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事先的设计方面和修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环保节能的原则,从而更好地节约城市相关资源,实现可利用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同时,在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和消耗。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的采光环节中,设计者可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日照时间和角度,在设计窗户大小和位置分布和高低程度时,可以灵活的在设计图纸上掌握整个建筑的面积和方位分布等等,这样充分的考虑,不仅能够使得建筑有较好的采光,并且能够使居住或使用者在建筑内感受到阳光和自然的清新,同时减少使用者的用电量等等,提升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总而言之,绿色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政府和企业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投入的资金和成本,并且能够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2保证公共建筑协调性 公共建筑协调性指的就是要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前,充分考虑到建筑周边当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情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共处。众所周知,建筑是人们生存必不可缺的依靠,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这样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情况下,更多的人们住高楼,住别墅等等,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生存环境的和谐美观舒适等等这些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是城市化进程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节能减排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就非常需要在设计时坚持保持系统协调性的原则,充分利用合理的资源,尽最大的限度保持生态平衡和稳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健康,更加绿色和谐,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人文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协调稳定,从而带动整个城市中各个行业朝着绿色节能道路上发展。 2.3体现当地人文历史特色 在现代化进程不断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说,建筑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建筑标志和不同的文化传统,他是一个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人文价值观的反映和体现。就像是每一个独特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性格和表现形式,有的活泼可爱,有的安静内敛,就像是城市的建筑,有的非常鲜明现代化;也有的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呈现;有的高楼大厦目不暇接;有的复古沉静内涵丰富;因此,在进行设计绿色建筑之前,可以通过采取网络查找历史资料搜集,或者走访长久居住的城市居民的方式等等,来了解整个城市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内涵,在设计绿色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要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应的原则,以这样的原则来进行设计,肯定会收获很多不一样的惊喜。所以,在设计和修建绿色建筑的时候应该坚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相适应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韵味,才能够设计出与整个城市气质相和的设计和建筑,使城市居民为自己城市的建筑标志感到骄傲和自豪。 3研究公共建筑中绿色设计的途径 3.1绿色清洁能源的科学使用 在公共建筑设计中达到绿色设计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绿色清洁能源的科学使用,近几年,因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中国公共建筑的迅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行绿色设计的公共建筑,因此使用环保又清洁的新能源系统,使用先进的技术来强化可再生能源与绿色能源的利用率,通常风能、太阳能都能通过能源转换成公共建筑所使用的电能,同时科学使用环保可再生能源,使得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设计能达到能源高效利用,并且积极推行另外的建筑设计试用新型绿色能源,认真的、严格的执行国家能源利用的政策。如地源热泵等新技术的应用。 3.2环保可再生建筑材料的科学使用 实施该设计技术是与应用新型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密不可分的,因为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拥有低污染、高环保、低成本、低耗能等优势,同时能有效地保证公共建筑的施工周期与质量,减轻公共建筑设计的建设难度与施工成本,因此在当前公共建筑设计中可再生环保建筑材料应用十分广泛。环保可再生建筑材料的科学使用是实现公共绿色建筑设计其中途径之一,着重在环保节能材料的节能、环保、

浅析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 张萍萍

浅析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住宅设计张萍萍 发表时间:2017-12-11T11:04:04.0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作者:张萍萍 [导读] 摘要: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决定了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不断注重物质生活,也加强了对精神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追求。 深圳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有限公司 518053 摘要: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决定了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不断注重物质生活,也加强了对精神以及健康等方面的追求。传统的住宅建筑设计,将重点更多的放在了功能性的体现上,忽视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保护环境的理念下,生态住宅设计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应重点研究的领域,提高建筑与环境的相融性,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生态住宅设计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不断增加,生态住宅的理念得以提出,这必将成为我国现代住宅发展的趋势。住宅建筑工程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设计效果如何在根本上决定了后期用户生活质量,而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理念下,必须要对住宅建筑进行相应的生态设计,实现生态建筑建设,在保证其结构功能实现的基础上,提高其生态建设效果,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生态住宅概述 生态住宅即将整个住宅建筑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对建筑内外空间存在的各种物态因素进行整合,使得所有物质、能源均可以在住宅系统内部进行有效的循环,将整个住宅环境建设成为一个低能耗、高效率、无污染等生态平衡环境。在对生态住宅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从设计、建设、使用以及废弃整个过程出发,确保工程施工的高效节能,合理选择绿色、低耗建材,并积极将可再生材料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在住宅建筑废弃后可以实现对各项材料的回收利用,降低能耗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设计时将绿色生态理念贯彻到整个居住环境中,将人、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根本性的目的就是在整个设计、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住宅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 人是生态住宅建筑中生活的主体,因此生态住宅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人们对于住宅建筑的需求和感受,如明亮温暖、舒适宽敞,确保住户的健康和安全。同时,生态住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审美,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手法,美化住宅建筑,优化周围生活环境,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机制,实现良好的生态住宅设计效果。 2.2理论联系实际 生态住宅是满足人们需求和时代发展的一种新型住宅,在设计生态住宅建筑时,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住宅建筑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地质特征、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多方面内容,结合住宅建筑施工设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坚持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 2.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真正含义不只是重视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追求人类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实现大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相处,生态住宅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各种能源和资源,在保护生态住宅周围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住宅设计,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最大利用率,设计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发展需求的住宅建筑。另一方面,基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环境特征,在设计生态住宅建筑之前,全面了解该区域的地质、植被、气候、水文、土壤、空气等多方面信息,优化和改进住宅设计。最后,生态住宅设计应考虑到各种不同性质的建筑材料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绿色节能型建筑材料,避免对水源、空气等造成破坏,节约建筑材料,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筑工程生态住宅设计措施 3.1建筑布局规划设计 对于住宅建筑工程来说,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因素影响下,最终生态设计的方向不同,因此在对工程进行整体布局规划设计时,需要根据各项因素来做好规划设计。 (1)场地选择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地理环境多以山地居多,在选择建筑工程建设场地时,一般为“依山傍水”不但可以提供新鲜的空气,达到减轻湿热的目的,同时在冬季还可以利用山体来阻挡冷风的影响,可以有效调节室内气候。对于山地环境建筑工程,应尽量选择南向破位置,可以为住宅提供充足的光照,削弱冬季北向来风。 (2)布局形式 主要包括线网式、主轴式、层台式以及主从式,进行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确定布局形式,不同形式所适应的环境不同。例如线网式多应用于地形限制大地区,此种设计方式将各住宅单元之间保护相互独立,并利用道路将其进行串联,可以满足日日常生活中对交通的要求。 (3)布局规划 在对住宅建筑进行整体布局规划时,需要合理确定住宅朝向与日照间距,同时要确保通风的有效性。这就决定了在设计时,大多以当地风环境为设计要素,通过风玫瑰图等来确定夏季主导风向与风频率,利用相反风向频率进行叠加计算得出夏季最高风频率方位,并将计算结果与利于冬季光照正南北方向进行结合,最终来确定布局方案。其中,对于山地环境住宅建筑光照效果与风环境有一定联系,设计时需要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性,综合分析不同坡向与坡度对日照阴影造成的影响。 3.2住宅建筑户型设计 (1)单元拼接与组合 对于高层住宅建筑工程来说,根据单元拼接方式不同可以变更为多种平面形式,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将各单元结构形成遮挡来

日本建筑师坂茂

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催生了世界首例的「纸的建築」,坂茂还將其应用在阪神地震后搭建的临 时建筑及恆久建築物上。 一九八六年,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坂茂,在Alvar Aalto特展的会场设计,因为经费有限,无法使用芬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Aalto爱用的木材,他以纸管作为展馆的內墙、天花板及展示台,這次的经验,让坂茂意外发现纸管的强度远超过想像,进而孕育「纸建筑」的创作原点。 一九八九年,名古屋设计博览会馆,展馆虽不大,但却让坂茂首次实现纸建筑的梦想,他以四十八支外径三十三公分、厚度十五公厘、長度四公尺,表面经过蜡纸防水加工的紙管,重现江戶時代造园名家所设计用來欣赏水琴窟的东屋。这座纸建筑,白天里,一束束屋外的光线透过纸管间的空隙照射屋內,入夜之后,建筑物本身就像一座大型灯具,朝向四面八方射出四十八条灿烂的光束。 二○○○年德国汉诺威万国博览会占地五千平方公尺的日本馆,坂茂采用纸建筑,让世人重新评价我们身旁熟悉的素材,发挥纸柔软的特性,创造出美观、坚固而低环境负担的新可能性。 坂茂不仅在建筑上有杰出的表现,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曾任联合国难民高等委员会(UNHCR)顾问的他曾说过:「二十世纪的建筑大师为大众建造公共建筑,而冷战后一代的建筑师应该为少数人服务,例如种 族冲突的受害者和无家可归的人。」 表现在行动上,他运用纸建材轻巧、组装迅速的特质,为阪神大地震的災民设计纸教堂及临时房屋,也为非洲庐安达难民搭蓋避难所及住家;「纸建筑」在他的理念中,已不单纯是一种结合高科技的创作,更 深含对人类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PAPER ARBOR - Nagoya, Japan, 1989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姓名:王光辉 学号: 1001081027 班级:10建筑学

公共建筑中中庭设计的分析与总结 【摘要】从中庭的背景谈起,针对国内公共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中庭设计现状,指出了我国建筑师在学习国外成功案例时,应充分重视其中技术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并主要的总结了相关的公建中庭设计的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公共建筑中庭商业建筑空间 对于公共建筑来说,中庭因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环境品质更具有突出的公共性、平等性,所以备受人们的欢迎。近年来,中庭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办公、科教、医疗等各类公共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中庭空间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据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中藻井的形式便是现在中庭空间的雏形,在皇家建筑、佛教建筑中为了体现封建制度的集权性、体现威严、敬畏的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庭内空间高大。在近代建筑中,山西、安徽等商人民宅设计中,围合的2层庭院中也有出现。最为典型的中庭出现在福建地区的“围屋”居住建筑中,当地居民为了防御外族的入侵,建筑成圆形布置,中庭为族民日常生活的活动空间。在国外古罗马建筑中不覆顶的开敞庭院,才真正地把自然引入到了建筑室内空间。 人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越是需要自然的回归。因此,20世纪60-70年代,在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条件下,人们开始对崇尚于机器美学而建造起来的钢筋水泥的建筑森林产生了厌倦,开始以一种返朴归真的心态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庭院空间。但是这无疑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设计者们作了多种的尝试,尝试把庭院重新引入现代建筑中。 1967年,由约翰·波特曼设计的“中庭旅馆”(亚特兰大海亚特摄政旅馆)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美国甚至全球的建筑界立即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庭旋风”。现代中庭的使用和推广,一方面是由于这种方式满足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对亲近自然的渴望,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建筑的发展趋势由水平伸展到垂直向上或是向下,垂直绿化系统随之产生。建筑庭院从原先的单一平面进入到了三维立体空间,即向垂直方向发展。通常意义上的庭院是二维的、平面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像空中庭园这样的在垂直系统 上发展的庭院形式已经屡见不鲜了。 传统庭院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有趣且赏心悦目的环境。而现代建筑庭院有时是作为一种新的功能元素应用于设计中,例如在生态建筑中,这类庭院突破了现代庭院以消遣、娱乐和增加建筑趣味为首要需求的局限,被赋予了生态和节能上的功能意义。庭院作为生态建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现,在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以及建筑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庭不仅是有趣的建筑空间,也是光和净化室内空气的载体;在附属于建筑的空中庭院中 ,一方面,绿色植物满足了人们希望能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氧气,所以,它们的存在也 为使用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与新鲜的空气。因此,功能 性也是现代庭院发展中所凸现的一种新的特征趋势。以 多向度的绿色使建筑充满自然的意趣,为在用地条件限 制下,尤其是在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自然生态的建 筑环境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在很多实际的方案中,设 计者都采用了建造空中庭院的方法在建筑中加入自然的

浅析坂茂纸建筑设计

浅析坂茂(Shigeru Ban)的设计思想与纸、木建筑 "What is temporary and what is permanent?It does not depend on what material we use.A concrete building is temporary if a developer demolishes it a few years after it was built.A building made of paper can become permanent if乡eople love it.” 一一Interviewed by Martin Moeller 上述这段话来源于 Martin Moelle:对坂茂采 访中的一段,也被放在普 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站 中坂茂的页面上,可见普 利兹克的评委们也认为 这段话最能代表坂茂本 身的建筑思想。坂茂认为 一栋建筑是永久还是临 时,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态度。这充分反映了日本经济危机对建筑师的影响,在所谓房地产‘泡沫’时期,开发商会买下一块土地,拆除上面的所有房屋,哪怕它们是刚刚完工的,因为在高涨的土地价格面前,房 屋建设的费用就是九牛一毛。而他在1995年为神户大地震建设的临时纸教堂,因为人们喜欢它,才得以存在了十年,并且搬迁到了台湾直到今天。这样的观点或者说思想贯穿了坂茂所有的建筑作品,很多人认为坂茂就是一位做临时建筑的建筑师,这恰是对他的误读。所以,为了尽量全面、正确地了解坂茂的轻型设计的思想,了解坂茂本人的教育与执业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一、追随海杜克John Hejduk 坂茂出生于1957年的东京,他说他早年的生活经验对他的职业有影响。在他的童年,他曾经想成为一名木匠,因为他们家经历了多次加建,而他经常会捡木工用剩的边角料制作玩具,例如火车或者房子之类的。坂茂认为童年的经历养成了他讨厌丢弃东西的习惯,让他在执业后有冲动去重复利用不同的材料。在教育方面,坂茂首先进入了东京艺术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学习,他说,在入学考试中,他们被要求制造一个超高一米高的模型塔,并且只能用纸板完成,且不能浪费任何材料。在坂茂成名后又遇到东京艺术大学的老师,老师对 他说:“你还是在做一样的事情”。 1、辗转SCI-Arc 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棋文彦(Fumihiko Maki)和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之外,比较少著名的日本建筑师是在国外留学的,即使在今天,日本的建筑系学生也更喜欢在本国著名的学府如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东京工业大学(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等学校中学习,因此日本建筑师也呈现明显的师承关系。但是明显的,坂茂是一个例外,他说他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希望日后能在大学学习建筑,当时为了能考上东京大学的建筑学院,他前去就读了一种类似预科班的学校。在这时他通过杂志《a+u》了解 到了John Hejduk和库拍联盟,于是他改变了原来的打算,而一心想去 纽约进入库拍联盟学习。但是当年并没有互联网,而在日本也几乎没有 什么人了解库拍联盟,更糟的是,坂茂当时的英文也很差。在库拍联盟 的小册子中,坂茂了解到他们并不接受国际学生,所以他必须先申请另 一所美国大学,然后再转入库拍联盟。坂茂最初在挑选学校的时候并没 有特别的要求,幸运的是,最后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 California)接 受了他的申请。坂茂申请的时候是1977年,而南加州建筑学院是1974 年建立的,因此在当时还是一所非常新的学校,虽然Eric Owen Moss, Thom Mayne,Frank Gehry等著名建筑师己经在这任教了。也由于学院 刚刚成立,坂茂甚至不需要英语的成绩证明就进去了,当然这也归功于 他己经在日本的预科学校打下了建筑学基础。虽然南加州建筑学院只是 坂茂作为去库拍联盟的跳板,但实际上却比坂茂想象的有趣的多,Frank Gehr y在7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他的鼎盛时期,而Thom Mayne也是后来 2005年的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不过即使如此,坂茂仍旧十分向往Hejduk 所在的库拍联盟,于是在1980年,坂茂放弃了在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所 有学分,己经大三的他终于转入了梦寐以求的库拍联盟,重新作为一个 大一新生再次开始了在建筑学院的学习。直到1984年坂茂从库拍联盟 毕业,他一共在两所学校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驱使他如此向 往库拍联盟,Hejduk又是什么样的人,对坂茂有怎样的影响呢? 2、John Hejduk与库拍联盟 John Hejduk(约翰海杜克),192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99年逝世。 他曾经就读库拍联盟(Cooper Union,1947-1950)辛辛那提大学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50-1952)以及哈佛大学(Harvard, 1952-1953。他曾经在贝律铭的工作室工作过,然后才在1965年于纽约 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75年,他才成为了库拍联盟的院长。他的 建筑生涯,可以说是以教育教学为主,设计生产为辅,这点和现代主义 四大师的Walter Gropius(格罗皮乌斯)很相似。他比较出名的作品包括克 洛兹堡塔和裙楼(Kreuzberg Tower and Wings),柏林的IBA社会住宅项 目(IBA Social Housing in Berfin。他还设计了大量实验性的住宅,例如所 谓的“墙宅”项目(Wall House,1968-1974),但是在大约四个方案当中, 只有一个真正建立起来一一二号墙宅(Wall House2)。 在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德克萨斯州,John Hejduk和Bernhard Hoesli(伯纳德.赫斯里)、Colin Rowe(柯林罗)、Robert Slutzky(罗伯特.斯 拉兹基)、Lee Hirsche(赫希)、Kan Nuhn(甘.鲁恩)、Irwin Rubin(欧文.鲁 宾)等人汇聚在一起,在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形式进行回顾的基础上, 对现代建筑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后人将他们称为为“德州骑警”,这一 附有美国西部牛仔片色彩的称号。他们回顾了Le Corbusier(柯布西耶) 的“多米诺结构”和Theo Van Doesburg(凡.杜斯堡)的“空间构成”这两 者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基本的空间图式,前者将钢筋混泥土框架结 构和抽象的空间形式结合,提出更多的设计可能,后者则更多地从新的 艺术和哲学概念出发,将抽象的空间要素和构成概念应用在设计当中。 而得州骑警的教师们通过回顾,发展出了“九宫格练习”这一有效的现 代建筑教育工具。最初是Slutzky和Hirsche开创了九宫格(nine grid)三 维练习的雏形,一开始仅仅是以三成三的九个相同立方体作为基本网络 的抽象模型,后来在Hejduk的帮助下,深化了九宫格练习的可能性:将 网络交点垂直方向立起作为柱子,水平连接成为梁,以此形成框架,在 框架中水平方向板片为楼板,垂直为墙体,最终将“点一线一面”的抽 象形式与“柱一梁一板”的具体建筑构件联系起来。在Hejduk看来, 这种联系了抽象空间形式与具体建筑构件的练习正是结合了“多米 诺结构”与“空间构成”这两种现代主义基本空间图式,使得结构和空 间的问题可以同时进入设计练习当中。Hejduk认为九宫格是一种隐喻, 代表一种开放性的问题,不关乎任何风格,因为其空无一物,所以可以 永无止境地发展。 Hejduk于1963年来到纽约的库拍联盟,他不但将以前“德州骑警” 的九宫格练习带到这里,并且还发展了“方盒子”(cube problem)练习。 后来Hejduk成为了“纽约五”(New York Five)的一员,“德州骑警” 和库拍联盟的影响则继续体现在这个组合上,尤其是在Peter Eisenman(彼得.埃森曼)身上。 坂茂本人说,在他从学校毕业后,他曾经在矶崎新(Arata Isozaki) 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按照日本许多建筑师的发展轨迹来说,通常 其工作过的事务所的影响会大于在学校的影响,但是在这点上,坂茂是 一个例外。坂茂说他非常崇敬矶崎新,特别是他的Gunma Museum C 1974,他从高中时代就很想在矶崎新的事务所工作,但是在库拍联盟毕 业后,他发现自己对矶崎新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毫无兴趣,这段工作的经 历反而更加让他决心追随John Hejduk。坂茂说虽然Hejduk并没有很多 建成作品,但是他的建筑语汇却非常切合实际。坂茂甚至调侃说“似乎 我注定就要成为一个‘纸建筑师’C paper architect”,比起美国很多只 能在纸上做设计的建筑师,坂茂真的变成了一个纸建筑师,只不过他真 的用纸 在搭建。 二、两场展览: 1、Emilio Ambas:的“功能二重性” 在坂茂执业后,真正使得他开始关注材料的,并不是他在库拍联盟 接受的教育。如果说John Hejduk和库拍联盟是为坂茂奠定了坚实的现 代主义教育的基础的话,Alvar Aalto(阿尔瓦.阿尔托)、Emilio Ambasz 两位著名建筑师和两场关于他们的展览则是使得坂茂真正转型到使用 纸作为建筑材料的关键。 坂茂毕业后在矶崎新的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坂茂负责了几场在东京 中轴美术馆(Axis Gallery of Tokyo)的展览,其中有一场是关于阿根廷籍 的设计师Emilio Ambasz的。坂茂说他本来就对Ambasz很感兴趣,不 仅因为他既是建筑师,又是图形和工业设计师,而且他的作品通常带有 一种“功能二重性”(functional duality)一一也就是他的作品在满足一般 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能满足其他出乎人意料的功能要求。例如1992 年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世博会(Seville1992Exhibition),他曾经试图 说服每个国家都设计了一艘船作为展馆来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 周年。因为世博会的展馆通常都是临时的,所以每个国家的“船展馆” 都能在本国建造,然后驶入西班牙塞维利亚,在展览结束后,只需要再

浅谈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

浅谈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 发表时间:2018-09-03T16:15:18.04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隆芳莉[导读] 公共建筑顾名思义是在公共场所建设的,用来服务社会和大众,主要包括办公类建筑、商业类建筑。同济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518057 摘要:公共建筑设计最能体现建筑设计师的技术水平。目前公共建筑设计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但要想在设计中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强设计的创新。而建筑结构的更新、生态技术要求和新老材料的开发,促使建筑师不断地进行建筑技术设计的创新。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技术创新;引言:公共建筑顾名思义是在公共场所建设的,用来服务社会和大众,主要包括办公类建筑、商业类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交通建筑等等。而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现已成为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对于提高我国公共建筑的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1.公共建筑设计创新的特点1.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电子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的建筑设计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在这种科技及技术的支持下,才使得在公共建筑设计和建设的构思方面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者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种类的软件构建设计模型。 1.2风险性和首创性首创性主要包括两种:一是设计一种全新的公共建筑;二是对已经的设计进行改良。而创新往往与风险并存。公共建筑的创新往往具有很多不定性的风险,在使用新技术时,其理想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不仅花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不能确保成功率,另外在资金投入中都比较大,耗时长,设计难度也比一般民用建筑高。 1.3标志性和地域性公共建筑设计服务目标群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不能独立于群众的审美而存在。不同地域,不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其设计的风格也有很大不同。所以设计的公共建筑是否能够与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充分融合,是否符合当地普通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是公共建筑的价值体现之一。 2.公共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2.1结构技术创新结构的构造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制约和促进建筑形态创新的主要因素。通过结构进行的公共建筑形态创新主要包括发挥技术极限、挑战重力的结构形态;运用结构特性、营造动感的结构形态和展示设计内涵,塑造细部的结构形态三种形式。 2..1.1挑战重力的结构创新一直以来人们都以建筑的稳定与坚固为首要条件,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地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挑战重力始终是建筑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如古罗马的万神庙创造的巨大穹顶就是古代建筑师挑战重力的结果。通过对建筑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建筑形态的塑造,这种转变,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表现的愈加明显。到了2010年,这种情况被迪拜塔以828米的惊人高度推向了顶峰。 2.1.2营造动感的结构创新对于人们的心理上的要求,在建筑方面,我们一直都会尽量避免松散、摇摆和带有弹性的结构形态。但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不再钟情于稳定的结构形式,为了迎合新潮流而制造建筑结构的动感,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场地鸟巢就是最好的例子。 2..1.3塑造细部的结构创新无论是哪个时期,人们都表现出对细部的追求,这种冲动来源于对理性力量的崇拜,这种来源于人类内心意识的力量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例如现代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他就是一个使用结构对建筑的细部进行刻画的典型实力。他以一种间接、精确的设计方式,对建筑的细部构件进行提炼,在每一个细部处理与节点连接上都进行精确的推敲。这使密斯的作品具有一种精致、高雅、纯净的美,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塑造建筑细部结构的完美典范。 2.2生态技术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而公共建筑的使用,面对公众人群,其使用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其附近人群的健康水平。 2.2.1生态自然的绿色空间由于公共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过程以及使用过程都会产生较多的有害物质,同时也是能源消耗的重点区域之一。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公共建筑的室内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筑内部空间的生态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2.2.2巧多样的采光技术从原始时代开始,人们对光线已有一定的要求,更不用说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不满足与单纯使用窗户来采集和控制光线,尤其是在人流密集,能耗较大的公共建筑,单纯的窗口结合传统电灯采光不但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而且不利于节约能源。因此新型的公共建筑设计在采光技术上进行改革,既利用自然光线,节约能源,又不能完全受自然光线的限制,要对自然光线进行控制和调节,从而实现公共建筑设计的采光创新。 2.2.3节能健康的自然通风现代人基本上都有“空调病”,因此,在满足人体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控制能源消耗,利用自然的能量来为建筑内部通风,是公共建筑设计生态技术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手段不但结合了环境效益和经营效益,更为建筑内部的人们提供了自然的空气环境,同时也为公共建筑的形态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建筑语汇。 2.3材料技术创新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 摘要: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 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本论 文就生态建筑设计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字:生态建筑设计生态理念发展实践 abstract: now living in cities are eager to return to nature, hope more contact with nature, but only the green residential buildings can not say it ha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zoology is green based cov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philosophy.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philosophy; developmen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 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 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 人们对于生态的建筑这一概念并不感到陌生,生态建筑也被称

探析建筑设计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吴界

探析建筑设计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吴界 发表时间:2019-12-16T14:56:50.29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1期作者:吴界 [导读] 作为代表城市化建设的标志性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呈现出有增无减的崛起之势, 摘要:作为代表城市化建设的标志性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一方面呈现出有增无减的崛起之势,以强劲的势头猛烈增长,另一方面在竞争的过程中也接连遭遇各种困惑与难题。在建筑工程项目的极其重要的设计管理环节中,同样面临各种挑战,比如:设计范围过大,内部管理混乱,优化创新驱动不足,相关各方监察不够,竞争机制不完善等。这些不良情况不利于工程项目的高效完成,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而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造成社会各方权益相关者的损失。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新型的建筑模式,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给工程设计从业人员一些建议,从而改善目前的现状。 关键词:建筑设计管理;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引言: 随着科技的前进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生产生活呈现了日新月异的面貌,我国的建筑企业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深切影响了地产行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趋势。如何结合新的设计理念,借鉴新型装配技术的优势,解决目前建筑设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不断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舒适性,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同时,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项目建筑设计管理及重要作用 (一)建筑设计的管理概述 土建设计,就是按照给定的设计目标,由设计方通过对其意图的解读,巧妙安排构思,最终在地基上形成建筑实物的过程,这是整个土地项目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了整个工程质量和效果。由此,需提出重视建筑设计的管理这一理念,确保地产开发方有效地引导设计师的前提下,做好市场定位分析,计划的制定,财务管理,技术协助等,进而降低造价成本,使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并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的更好发展。 (二)设计管理过程的价值 1.合理投资工程项目 作为项目建设中最关键可控的环节,设计过程影响建筑结构的框架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从而直接影响到对于建设投资项目的总成本的准确估计和预算[1]。采取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对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和进一步优化,并协调建筑设计过程之后的施工建设流程,不仅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也能节约造价的成本和管理维修成本。 2.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充分考虑设计阶段的管理设计、严格控制和管理及设计决策等问题,能更大程度地推进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提升完成效果。另外,本身其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良好的设计方案更显得至关重要。在设计的全过程中,结合场地和预算,不只考虑单位面积和建筑标准,更要全局衔接把握,最终优化设计的经济效果。 二、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理念不足,缺乏创新意识 大量的企业建筑内部工作过程中,未能充分认识到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把关注点放在了施工环节上,然而正是设计体现了投资的价值和效益,所以必须把握设计工作的要点。当前环境下委托方对相关的知识了解较少,对于设计方案无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而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缺乏很多依据,也未能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设计中,创新驱动不足,主要依据建设原理和土建原则规律进行规划,难以满足人们的丰富需求,这些设计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失去价值和建筑本身的可贵意义[2]。 (二)政府监督力度小 尽管在建筑行业相继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但仍然主要靠设计单位审核,未建立起严格的评审机制,缺乏外部环境的监管,设计质量的水平审定存在质疑,而完整的审查过程中需要结合设计需求对设计大纲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做充分评估包括风险预期,最终分析其是否达到应用标准,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 (三)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 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会使得设计和管理之间无法平衡协调,比如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很多建筑设计管理部门通常不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而对本地单位施以援助,所以降低了其他设计单位的热情,而本地中标单位也缺乏设计压力,会将重点放在如何疏通当地相关部门的关系上,而不是优化设计质量。同时,也正因欠缺相对健全的行业机制及设计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的环境,建筑设计行业很容易进入恶性竞争,而优化设计的运行需要良好的体制保障,否则对建筑市场的持续向好发展极为不利。 (四)内部控制难度大 当前建筑设计管理的范围和涉及的内容庞杂,体系混乱,缺乏系统的建筑工程策划,加大了专业化控制的难度,出现了建筑工程质量不达标,本身粗制滥造的现象,或者会因前期设计不合理,屡次修改图纸,进而影响工期的情况,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也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施工方需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制造优势,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实现对项目流程、进度等各方面的有效管理。最后,需要注重设计工程的及时维护工作,全面且全方位地负责工程完成。 三、优化建筑设计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设计理念,增强创新意识 除此以外,设计企业可以结合中国工程建设的实践,同时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并全面设计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采用到的各个环节和施工步骤,包括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及新工艺的研发。此外,可顺应当代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注重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现代建筑设计严重地缺乏投入生态要素,建筑单位可将生态设计建筑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环境的意义。 (二)加强政府监督,完善法律法规 从设计一开始政府机构就可适度涉入其中发挥督导作用,之后主要对设计结果进行全面彻底的审查,等合格通过后才能进行下一个环节。各有关部门的设计优化工作的监视,一定要增加建筑设计管理的压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设计监督只能由政府负责,设计质量需要依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