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氨气课件

高中化学 氨气的性质有哪些

氨气的性质有哪些 氨气的物理性质 相对分子质量17.031 氨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71g/L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1:700 熔点-77.7℃;沸点-33.5℃ 氨气的化学性质: (1)跟水反应 氨在水中的反应可表示为:NH3+H2O=NH3?H2O 氨水中存在三分子、三离子 分子:NH3.NH3?H2O、H2O; 离子:NH4+、OH-、H+; (2)跟酸反应 NH3+HNO3==NH4NO3 2NH3+H2SO4===(NH4)2SO4 NH3+HCl===NH4Cl 3NH3+H3PO4===(NH4)3PO4 NH3+CO2+H2O===NH4HCO3 (3)在纯氧中燃烧 4NH3+3O2==点燃==2N2+6H2O 4NH3+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氨气的催化氧化)(4)与碳的反应

NH3+C=加热=HCN+H2↑(剧毒氰化氢) (5)与水、二氧化碳 NH3+H2O+CO2==NH4HCO3 该反应是侯氏制碱法的第一步,生成的碳酸氢铵与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沉淀,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 此反应可逆,碳酸氢铵受热会分解 NH4HCO3=(加热)=NH3+CO2+H2O (6)与氧化物反应 3CuO+2NH3==加热==3Cu+3H2O+N2 这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临时制取氮气的方法,采用氨气与氧化铜供热,体现了氨气的还原性。 氨气的三种实验室制法 氨气是实验室与生产中的常用气体。氨气的三种实验室制法分别是用氮化物制取氨气、用固体铵盐制取氨气和用浓氨水制取氨气。 氮化物制取氨气的方法 反应原理:NH3·H2O=△=NH3↑+H2O。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实验室快速制氨气。 装置:烧瓶,酒精灯,铁架台,橡胶塞,导管等。 注意事项:加热浓氨水时也会有水蒸气,需要用干燥装置除杂。同上,这种方法制NH3除水蒸气用碱石灰,而不要采用浓H2SO4和固体CaCl2。 加热固体铵盐和碱的混合物制取氨气 反应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高一化学氨气的性质学案

◇自主学习内容◇ 长治县一中导学案 年级:高一科目:化学编制教师:高一化学组 课题:氨的性质课型:自主编制时间:2015.1.16 一、相关知识点的回顾 二、自主学习内容 1.什么是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的方程式?氨气的物理性质? 2.氨气的喷泉实验操作方法? 思考交流:CO2溶于水是1:2能否用水作为吸收剂完成喷泉实验?如果用NaOH溶液能否完成? 下列气体和溶液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吗?若能,水面能上升到满吗?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 气体:HCl CO2 CO2 NO2 Cl2 NH3 液体:H2O H2O KOH KOH NaOH HCl 氨水呈弱碱性原因?氨水中有哪些分子和离子?氨气的检验方法? 3.氨气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3+H2O— 【思考交流】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2)跟酸的反应:NH3+HCl—NH3+HNO3—NH3+H2SO4— 4..什么是铵盐?铵盐的性质有哪些? 【思考】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这一实验的反应实质是什么? 简述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5.什么是氨的催化氧化?工业制备硝酸的方程式? 思考:根据氨的一系列转化,写出各步反应方程式: O2O2H2O N2 NH3 NO NO2HNO3 6.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试剂: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思考交流】可以用什么干燥氨气? 【练习】[例1]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③一定不含NH3、Cl2、H2S 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B)只有③(C)①和③(D)②和③ [例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设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

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NH3的水溶液为碱性。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高一化学集体备课内容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教材涉及:①初中化学有关酸、碱、盐的概念及电离知识。②高一化学③高二化学。④高三化学第一章化学平衡原理知识同时它又是学习电离度知识、弱电解质在离子反应中的表现、离子共存、水的离子积、盐类水解、电解等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主要包括四部分: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3、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重点:电离、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 一、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高一化学绪言教案

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 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纵观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多么巨人的作用。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y,1912-1999)是美国核化学家。1940年他与麦克米伦(E。M·Mcmillan)等人共同发观了94号元素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1944年,他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这不仅使元素周期表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合成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他和麦克米伦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中国”照片 1.由原子组成的最小汉字“中国”的说明: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他们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形成一定规则的图形,如“中国”等字样,这些沟槽的线宽平均为2 nm(1 nm =1×10-9 m)是目前在室温时,人们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凹陷的地方是原子被拨出后显下的深黑色沟槽,凸起的亮点是散落的原子形成的,显白色。 2.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是1982年德国科学家宾尼(Gerd Binnig,1947-)与其同事共同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STM的研制成功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又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他们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家鲁斯卡(Emst Ruska)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 STM具有原子级分辨率,可分辨出单个原子;还具有直接观测的性能,STM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的隧道效应。将原子线度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针尖与样品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 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层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叫做隧道效应,产生的电流就称为隧道电流。隧道电流的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把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STM是通过在针尖扫描时,控制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恒定不变,从而使针尖随样品表面的起伏而起伏。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 一、主题与背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课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来,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

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 ,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这时我给同学们演示书上的“喷泉实验”。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鲜明的“色差”现象发出一阵惊叹。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思维能力也活跃起来。由喷的现象极易想到瓶内气体的压强急剧减小,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由“无色变红色”的现象,也顺

氨气-高一化学寒假作业

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寒假作业(24)氨气 1、有关氨的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氨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O 2不能将NH 3氧化 B.氨水显碱性 C.氨气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烟 D.在反应NH 3+H + =NH 4+ 中,氨失去电子被氧化 2、实验室制备氨气时,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正确方法是( ) A.用手扇动收集的气体,闻到气味则说明已收集满 B.将湿润的淀粉-KI 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试纸变蓝则说明已收集满 C.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伸入集气瓶内,试纸变蓝则说明已收集满 D.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集气瓶口,产生大量白烟则说明已收集满 3、相同的实验仪器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收集3NH B.制备少量氨水 C.除去水蒸气杂质 D. 测量3NH 体积 4、将NH 3通过灼热的CuO,发现生成一种红色的单质和一种气体单质,这种气体单质是( ) A.O 2 B.H 2 C.N 2 D.NO 5、除去混在2NO 气体中的少量3NH 气体,可选用的试剂是( )

H SO A.浓 24 B.NaOH溶液 H SO C.稀 24 D.水 6、已知NH3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下列装置中不适宜做NH3的尾气吸收装置的是( ) A. B. C. D. 7、将O2和NH3的混合气体20mol与催化剂共热,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最终收集到2mol气体,打开瓶塞,无明显实验现象。则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是( ) A.6mol B.7.2mol C.12.8mol D.14mol NH和HCl都能用来做喷泉实验。若在同温同压下用两个相同容积的烧瓶各收集满8、已知 3 NH和HCl气体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喷泉实验,则实验停止后,下列对两个烧瓶内溶液的3 分析正确的是(不考虑溶质的扩散)( )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 SO42- + Ba2+= 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 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 或 g.mol-1(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气、硝酸、铵盐性质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气、硝酸、铵盐性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 ,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2.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 ,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 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 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 , 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 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 CO 2 ,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3.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 ,铜粉不溶解 ,再加入下列固体粉末 : ①FeCl 2;②Fe 2O 3;③Zn;④KNO 3,铜粉可溶 解的是 ( ) A. ①② B. ②④ C.②③ D.①④ 4. 如图是进行气体性质实验的常用装置 ,下列对有关实验现 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A B.B C.C D.D

A.若水槽中是 NaOH 溶液 ,试管中是 Cl2,则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 ,试管中黄绿色褪去 B.若水槽中是水 ,试管中是 NO2,则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 ,液体最终充满整个试管 C.若水槽中是水 (并滴有一定 量酚酞试液 ),试管中是 NH3,则可看到试管中液面上升并呈红色 D.若水槽中和试管 (充满状 态 ) 中都是氯水 ,则光照后试管中可收集到氧气 5.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 考虑 ,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 A.Cu+AgNO 3 Cu( NO 3)2 B.Cu+HNO 3(稀) C u(NO 3)2 C.Cu+HNO 3(浓) C u(NO 3)2 D.Cu CuO Cu(NO 3 )2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生NH 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 ,所含的 N 均呈-3价 C.NH 4Cl溶液中加入 NaOH 浓溶液后共热时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H4 OH- NH 3 +H 2O D.NH4 Cl和 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7.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取少量待检固体放入试管中 ,然后 ( ) A.加热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B.加水溶解 ,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 ,加热 ,再滴入酚酞试液 D.加入苛性钠溶液 ,加热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8.如图装置 中 ,干燥的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 ,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头滴管,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

最新高一化学全册精品版

2020年高一化学全册 精品版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精品教案全册 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 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纵观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多么巨人的作用。西博格( Glenn Theodore Seabory,1912-1999)是美国核化学家。1940年他与麦克米伦(E。 M·Mcmillan)等人共同发观了94号元素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1944年,他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这不仅使元素周期表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合成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他和麦克米伦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中国”照片 1.由原子组成的最小汉字“中国”的说明: 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他们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形成一定规则的图形,如“中国”等字样,这些沟槽的线宽平均为2 nm(1 nm =1×10-9 m)是目前在室温时,人们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凹陷的地方是原子被拨出后显下的深黑色沟槽,凸起的亮点是散落的原子形成的,显白色。 2.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是1982年德国科学家宾尼(Gerd Binnig,1947-)与其同事共同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STM的研制成功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又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

(完整word版)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下列气体的制备可采用如图装置的是() A.铜与浓硝酸反应制NO2 B.铜与稀硝酸反应制NO C.氯化铵与熟石灰反应制NH3 D.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SO2 3.实验室制备干燥的氨气所需的药品是() A. NH4Cl稀溶液、NaOH稀溶液、碱石灰 B.饱和氨水、NaOH固体、五氧化二磷固体 C. NaOH溶液、NH4Cl晶体、浓硫酸 D. NH4Cl固体、消石灰、碱石灰 4.制备干燥氨气所需的药品是() A.氯化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碱石灰 B.浓氨水、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铵晶体、浓硫酸 D.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钙、碱石灰

5.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6.下列NH3的制备、收集或性质检验装置,正确的是() 7.下列实验装置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图Ⅰ用于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氨气 B.实验室用图Ⅱ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制取氨气 C.图Ⅲ示装置(略去部分加持仪器)制取收集干燥氨气 D.实验室用图Ⅳ所示装置制取NH3 8.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其气体发生装置相同的一组是() A.氨气和氯气 B.氨气和氯化氢 C.氨气和二氧化碳 D.氨气和氧气 9.实验室制备和干燥氨气常用的方法是() A.氯化铵固体与消石灰共热,生成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B.加热氯化铵固体,使生成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铵溶液与烧碱溶液共热,生成气体用无水氯化钙干燥 D.氮气、氢气混合,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然后再干燥10.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1.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化学键(第1课时)》教案

第四节化学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离子键、共价键。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拟人、讲述、练习、比较。 ●教学用具 投影仪、电脑; 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金属钠、小刀、滤纸、镊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言]从前面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而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原子的重新组合,那么,是不是任意两个或多个原子相遇就都能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或物质呢 [生]不是! [师]试举例说明。 [生甲]如氢原子和氟原子在常温下相遇能形成氟化氢分子,而氢原子和氦原子在同一条件下就不发生化学反应。 [生乙]如金属都是由原子组成的,金戒指和银耳环放一起无变化,把金器和铁器放一块也不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生丙]稀有气体也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它们和其他物质的原子相遇时,很难起反应,因此常用作保护气。 [生丁]要是任意原子相遇都能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话,这世界简直就无法想象! ……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以上例子说明,原子和原子相遇时,有的能进行组合,有的不能,这说明在能组合的原子和原子之间,一定有某种作用的存在,才能使原子和原子相互结合成新的分子和新的物质。而原子和原子组合时,相邻的原子之间所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我们又称其为化学键,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板书]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 [师]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师]要知道什么是离子键,还须从我们初中学过的离子化合物说起。 [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举例说明。 [生]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锌、氢氧化钠等。 [师]一点不错!下面,我们就亲自制备一种离子化合物——氯化钠来进行分析。 [演示实验5—4]钠在氯气中燃烧。 [请一位同学描述实验现象] [生]钠在加热的情况融成一个小球,当把盛有黄绿色气体的集气瓶扣于预热过的钠上方时,钠剧烈燃烧,瓶中出现大量白烟,原来的黄绿色逐渐消失! [师]瓶中出现的白烟是什么呢 [生]氯化钠的固体小颗粒。 [师]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 △ [教师板书]2Na+Cl2====2NaC l [师]从宏观上看,钠和氯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氯化钠。如若从微观的角度,又应该怎样理解上述反应呢 [生]在上述条件下,氯气分子先被破坏成氯原子,氯原子和钠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氯化钠分子。 [师]生成新的氯化钠分子!那么,氯原子和钠原子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的呢亦即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作用呢 要想知道究竟,我们必须从氯原子和钠原子的结构上入手分析。 请大家回忆以往学过的知识,回答:原子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都有使自己的结构变成什么样的结构的倾向 [生]稳定结构。 [师]什么是稳定结构 [生]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结构,K层为最外层时是2个电子。 [师]它们通常通过什么方式来得到稳定结构 [生甲]通过得失电子。 [生乙]通过得失电子或形成共用电子对。 [师]应该是乙种说法完整。请大家根据已有知识来填写课本P114页表5—14。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 一、主题与背景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很想让每一堂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堂效率, 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有时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情境描述 在上前一天,我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性质。堂上同学们分组讨论,气氛热烈。对于一些浅显的性

质同学们比较容易推出,如 有同学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这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只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一些农村的学生兴奋地说,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有反应快的同学马上说是碳铵分解为NH3了。这时气氛很活跃,有同学想知道碳铵是什么,有同学说谁想打磕睡就给他闻氨气,等等。 (2) 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3) 有同学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H4、PH3、弱于H2、HF。能学以致用,很好。 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学生马上想到,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证明呢?有同学说,将装满NH3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观察水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新教材教案--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化学经历了史前的实用技术阶段到以原子-分子论为代表的近代化学阶段,以及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物质结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化学阶段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我国的化学工作者也做出了突出贡献。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第一步。 化学理论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发展。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

高一化学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氨气的泄漏事件 2007年1月25日下午1点10分左右,大兴区正大大发熟食厂冷冻车间的氨气管道突然泄漏,外泄的液态氨瞬间挥发成白色气柱冲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厂区内寒气逼人。刺鼻的味道也弥漫到了附近的林校路上。…消防员利用喷雾水枪稀释空气中的氨,地上的水流已经结成了厚厚的一层冰。 上在的材料告诉我们些关于氨的什么性质?你能将它们一一找出来吗?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氨是一种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体积氨气。易液化(-33.5℃),液氨常作制冷剂。实验4—8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现象:烧杯里的液体烧瓶,形成;烧瓶中的液体呈色。原因: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到烧瓶中时,烧瓶内的氨,使瓶内压强,瓶外的空气将烧杯内的溶液很快到烧瓶,形成。 结论:①氨气水(1:700)。②氨气水溶液呈。 知识迁移1 下列装置中都收满了NH 3 ,你认为都能引发喷泉实验吗? 知识迁移2 前面学过的气体SO 2和Cl 2 ,它们在水中溶解度都不大,你能有用它们设计出 喷泉实验吗?好好想一想。 知识迁移3 你能设计出一个蓝色的喷泉实验来吗? 思考: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氨溶解于水仅是简单的溶解过程吗?氨溶于水后有无发生化学反应?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反应: 氨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称为氨水,氨水呈碱性,易挥发,且浓度越大挥发性越强。 NH3·H2O的不稳定性: 思考:氨水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试着尽可能多写: 思考: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后靠近,你预测将有什么现象发生?体现了它们的哪些性质?

高中化学全国说课大赛获奖作品:《氨气的综合实验》说课稿

《氨气的综合实验》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实验之于化学,正如双翼之于飞鸟”。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化学的核心所在,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对学生知识和认知情感分析,以实验为主线来讲解氨气的性质。 同时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的素材也并不是唯一的经典,克服教材实验的不足,设计实验改进方案,将氨气的制取、收集和喷泉实验,以及氨气和氯化氢反应实验用一套装置进行综合,把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融合在一起。理解氨气性质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氨气是高中阶段唯一一种碱性气体,是重要的氢化物的代表,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重要的化工产品。从内容上看,它属于物质知识课,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良好教材。从结构上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硅、氯、硫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之后展开教学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而本节课的学习还对后续的铵盐、硝酸、合成氨的学习起铺垫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另一种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③理解喷泉实验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感受知 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②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体会化学对环保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 责任感; 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 积极思考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氨的喷泉实验及其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圆底烧瓶两个,注射器,烧杯,矿泉水瓶,导管,橡皮管,橡胶塞,止水夹,Y 型管。 实验药品:浓氨水,氢氧化钠,酚酞。 为了落实我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1、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投影】看新闻《氨气泄露事件》 【引入】讲述《氨气泄露事件》中的现场情况,以及由于事件引发的严重后果,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