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半坡遗址彩陶。分三阶段:

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

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

1.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

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

3.春秋后期:帛书;

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

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

(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1.用胶泥刻字,

2.烧字,

3.排版,

4.印刷,

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步骤是:1.按韵写字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小锯锯成单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存字,5.检字排版,6.印刷。

明代木活字书名可考的有100多种,多万万历印本。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书通行全国。最大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民间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印的《红楼梦》120回。

(三)铜活字印刷:很普及,进入成熟期。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流行。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华氏印有《宋诸臣奏议》最早。安氏有《吴中水利通志》等。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最大。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活字未取代雕版。原因是,雕版藏数十年数百年都还可以继续印刷,而活字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排版,反而不如雕版经济。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后称木版水印。

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涂版、套色;套版、套印。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于明朝后期。117部,145种。著名的有吴兴-闵氏和凌氏。

四、向外传播:朝鲜铜活字。

西传入阿拉伯大约在十一二世纪,不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二)

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明南监“十七史”最著名。北监《十三经注疏》。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

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两个作坊,80多人。

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私刻

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

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

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

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三、坊刻

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

3.南宋,著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文日新堂、虞平斋务本堂、郑天泽宗文书堂、叶日增和叶景逵的广勤堂,均历史悠久。医书开始增多。燕山窦氏活济堂是专门刻卖医书的书籍铺。

5.明初由于取消了书籍税,建阳、南京、苏州等地老字号书坊得以发展并长期延续。郑天泽宗文书堂开业近300年,刘锦文日新堂近200年,叶氏的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明朝余象斗的三台馆和双峰堂最著名。编刻《西游记》《列国志传》《三国志传评林》《水浒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西汉志传》等。除建阳外,南京、苏州、吴兴、徽州、杭州、北京都是书坊集中地。

6.清更为兴盛,数量甚大。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书坊刻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刻书多为四部经典的名家注本、科举程式用书、医书及各类名家名著的选本、通俗文学等。形式多为小字本、巾箱本、互注本、插图本。

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远比官刻高,如书耳的运用。分栏、分版的创新,绣像本出现。

商人的经营能力强,同时却常为牟利而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如麻沙本。

四、寺院刻书:佛、道教。

1.从宋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初年活字排印的《频伽藏》,公私雕印大藏经几乎平均30年一次。多为寺院集资刻印。

2.道教典籍刻印不如佛教多。著名的有宋万寿道藏,金玄都宝藏,明正统道藏。

3.寺院还刻有一些生活用书、流行读物等。

五、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1.始于初秋时代孔子编定《书》、删定《诗》等活动,可视为编辑工作的源头。学术上形成共识的是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甄选和校勘,如五代后唐冯道刻《九经》,令田敏校勘(相当于总编)。

2.南宋廖莹中刻书,往往搜集数十种版本,动用百余人校勘,因此留下许多精品;

3.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所附《劝刻书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

4.元代岳飞九世孙岳浚刻《九经》,别有《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这是最早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包括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条目。

5.明代毛晋一生刻书600余种,版片达10万余块。

6.清重视编校超于前代。编辑最有名的释顾广圻,江苏人,人称“清代校勘第一人”,与出版家黄丕烈合作最多,人称顾黄。

第四节古代的图书贸易

一、早期书市

1.汉代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西汉杨雄《法言·吾子》,最早记录“书肆”一词。

2.《三辅黄图》记载了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扩建太学后在太学附近形成的“槐市”;

3.《后汉书》载王充常在洛阳书肆观书。据史书记载,较大的城市都有图书买卖,贫寒之士也可携带图书道市上售卖。

二、抄本书的流通

1.两汉时期,书籍载体仍以简牍、缣帛为主,并通过抄写来复制。出现抄书职业,称作“拥书”。

2.魏晋南北朝,图书贸易进一步发展,名人新书、新作问世后,往往即行传抄,如洛阳纸贵。

3.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抄本书还长期流通于市。

三、印刷术发明后的图书贸易发展

1.唐中后期,图书贸易对象开始由手抄书扩大到印本书,而且后者所占比例逐渐增大。五代刻印的《九经》已公开出售,图书由一定市场价格。

2.宋代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第五。宋立国时,国子监所藏经版不到4000块,至景德二年(1005年),仅45年时间,藏版已有10万多块。宋代国子监设书库官,负责刻书并售书。

3.书坊既是刻版印刷的作坊,又是书店,所以作坊又有“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称谓。如,北宋东京相国寺书市,殿后专售书籍、图画等。建阳书坊林立。南宋学者熊禾在为重修的同文书院作《上梁文》,由“书籍高丽日本通”等句,说明书籍远销海外。

4.明清时期图书比过去大进一步。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逐渐多样,形成发行网络,覆盖面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发行广告和推销方法五花八门,作伪、防伪各有手段。

古代的图书贸易受小农经济影响,经营规模不是很大。

第五节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

1.最先试验采用西方铅印排版技术进行中文书刊生产的,是到中国来的外国传教士。早在1815年以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就办有一个印刷所,最早用机械印刷汉字出版物,是传教士马礼逊编著的6卷本《汉英词典》,该公司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套铅合金中文活字,数量多达10万枚。

2.中文活字:单纯制造中文活字、先制字模再铸活字(戴尔)。

3.华美书馆:姜别,大小铅字,分1-7号,称华美字。

(二)石印技术的兴盛

最早的平版印制术是石版。

1.1821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建立印刷所,于1828年用石印技术印刷出版《中文课本》。

2.183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1833年,出版石印中文月刊。

3.1874年,石印技术进入上海,出现土山湾印书馆的教会出版机构。英国人美查办点石斋石印书局。19世纪80年代初,又有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超过雕版印,一时胜过铅印。

(三)铅印技术主导地位形成

辛亥革命前后,铅印物质条件逐渐完备,价格下降,小型印刷机能国内制造,于是取代石印。费科举,给那些石印学童应试读本为生的石印书局以致命性打击。

(四)我国印刷业的快速发展。

抗日战争前20余年时间,是我国印刷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民国时期,印刷主要用于书刊生产领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正中书局等都有自己的印刷厂。

1.商务印书馆为国内最大的出版机构,从印刷厂起步,派员出国考察,了解新技术,自己制石印机、铅印机、铸字机等,还出售。

2.第二:中华书局。自印,还对外承接社会印件。1916年扩大规模,吸纳右文印刷所等厂的机器,不定引进国外最新印刷机,派员出国考察培训。到抗战前,在上海、香港拥有3哥厂,职工2000多人。

民国时期,凸版铅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二、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

线装。五四运动后,书刊整体设计得到加强。不光是面封、底封、书脊、勒口、环衬、衬页、扉页等都进入设计者的视线范围内。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三)

第六节近代出版机构

一、早期传教士创办的

1.19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出于传教需要,在中国沿海及附近的海外地区,开办了一些教会出版机构。1842年后,以上海为中心,开办了一批出版机构,有墨海书馆、美华书馆、申昌书局、益智书会。

2.内容有宗教宣传和西方科技文化知识。

二、晚清政府办的

(一)地方官书局:19世纪60年代,长达二三十年。

1.1864,曾国藩办金陵书局。福州的福州官书局、杭州的浙江官书局等。大量坎坷放映学术文化内容的典籍,数量很多。校勘精良,平价出售,流布广远。

2.洋务失败、戊戌兴起,以“中学”为主要内容的官书局刻书日渐凋零、停办,只剩下浙江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

(二)洋务派创办的

1.京师同文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书籍,其中丁《万国公法》、毕《化学指南》、《化学阐原》;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最为著名。1905年。

三、民营出版机构

(一)崛起:1.在康梁带动下(新书40多种,《中外纪闻》《时务报》),各地报刊蓬勃兴起。60种以上;2.宣传民主革命图书大量涌现,130余种;报刊百种以上。3.20世纪初叶,清政府在推动学堂大规模兴起是,推动了许多以教科书为主要出版业务的民营出版社的发展壮大。

(二)民营出版机构云集的上海成为中国出版中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都产生于上海。凡有点规模的书局,都设法在全国重要城镇设立分支机构、经销处。

(三)有影响的

1.商务印书馆。1897成立,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合资创办。初以印刷为主,1902成立编译所,由张元济主次,大力编辑教科书。

业务有:编译大力教科书,行销海内外;翻译介绍西方文化名著;出版新式工具书;兴办各种期刊。

2.中华书局

由陆费逵、戴克敦、陈寅等人创办。编印“中华教科书”,公司下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4个所。1916年,从2.5万增至160万元。1937年,资本400万元,营业额为1000万元。

到1949共出版6000种,包括教科书、古籍、字典、词典、各科新书、书画碑帖等。

3.世界书局

1917创办。沈知方。1921改组为股份公司。1921-1949出版图书5500种。

4.其他:

大东书局:1916,吕子泉,出版中小学教科书、法律、国学、中医、文艺科技等;

开明书店:1926,章锡琛,汇聚了著名人物如夏丏尊、王统照等,出版图书月1500种。

四、文化团体办的

如语丝社《晨报副刊》,创造社《创造季刊》,文学研究会《小说月报等》;

五、中共领导的出版机构

1.1920,陈独秀,上海创立新青年社,《新青年》,1917迁往北京。1920迁回上海。

2.1921,人民出版社,李达。

3.国统区的:上海书店,1923-1926年,毛泽民;长江书店:1926年成立于武汉,瞿秋白负责;

无产阶级书店:1928-1929,上海;华兴书店、北方人民出版社。

4.苏区:1933年8月成立了12家书局和工农书店,出版《红旗》《斧头》,1937年成立解放周刊社;1939年成立中央出版发行部,发展到735家。

1)生活书店:1932年邹韬奋创办于上海。胡愈之,徐伯昕。出版期刊29种,图书1000多种,丛书20多种。

2)新知书店,1935年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等,出版图书400种,期刊10种;

3)读书生活:1936,艾思奇、郑易里出资,邀黄洛峰于上海传播,期刊《读书》。

1948,三家于香港合并。

六、国民党办的

1922,民智书局,1928年新生命书局、独立出版社、正中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拔提书店、胜利出版社等。

第七节近代出版机构

一、机构组织

1.各民营出版机构的规模差别悬殊,大型、中型、小型出版机构;资金实力大小不一;就某一具体出版机构而言,其机构组织随出版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变化;

二、人员构成:1.与其机构设置互为对应。编辑出版、营业推广。大多数出版机构总编请专人专任其事。一个出版机构大至方针、策略的制定,小至选题的确立,均为总编职责所在。

2.编辑部事出版企业知识含量最高的部门;

3.其他部门一般职员,过去习惯上称之为店员。

三、资本构成

1.独资、合伙、资本额有限的,多为中小型出版机构。

2.股份制:益处多方面:企业责权利关系明晰化,有利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高级职员持股,利于增强组屋弱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3.通过招股筹措资金、动员作者用稿酬入股、开展书刊邮购业务等融资手段。

四、选题开发

1.有跟风型、提高型、创新型选题;

2.各出版机构编辑人员素质、组织规模、编辑出版目的等因素不同,其选题范围、重点与质量,往往有较大差别。大型的出书综合、编辑力量雄厚,选题范围广泛,质量也较有保证;2.一些中小型出版机构往往在选题上独辟蹊径。

五、稿件来源:自投、推荐、组织和自撰。撰写内稿的编辑,享有署名权。

六、发行机构

1.商务印书馆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时,在上海总部设发行所(批发和零售兼顾)和门市部,在全国其他各大城市普设分支机构。其他大型机构也效法;

2.中小型机构设立特约经销处。

3.批发折扣因书、店、时而异,除给折扣外,还有回佣;

4.邮购方式受高度重视,生活书店最出色。

5.为学习、学术团体、图书馆等机关单位开展外版书刊的代销代购,为内地书店开展上海版书刊的配购批发业务。

七、广告宣传

1.开始借助心型大众传媒来宣传。

2.民国时期时我国书业广告蓬勃兴起的历史时期。不仅利用报纸、期刊,还注意广泛开发诸如本版书封面与附页、图书目录、样本、包装纸、信封袋、广告牌、招贴画等载体进行推销。

第八节近现代出版物

一、报纸的出版

1.报纸的大量发行,是中国近代出版一大特点。最早是教会及外商办的。上海、天津、北京、汉口、广州、福州、东北等地均创办了以中国人为阅读对象的中外报纸,如《上海新报》(1861上海)、《申报》(1872上海)、《闽报》(1897福州)《全闽新报》等。

2.由英商美查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右影响的一份中文报纸。1949停刊。

二、期刊的出版

1.最早的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在马六甲创办,木版雕印;国内最早创办具有现代含义的中文期刊,是1857年在上海的《六合丛谈》;也有学者认为是苏州唐大烈于1792年纂辑的《吴医汇讲》已是期刊。

2.1868,教会《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

3.1872,《瀛寰琐记》,国人创办的第一种文艺刊物;

4.1896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是第一种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5.1900杜亚泉《亚泉杂志》,是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

6.1904,《图书月报》,中国第一种出版专业杂志。

三、图书的出版

(一)教科书与教育类图书

1.近现代教育发展——开辟市场,商、中等大型出版机构崛起,带动其他教育类图书销售;

2.抗战前,教科书“部编制”1942年,教科书编辑委员会成立国立编译馆的教科书用书组;194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商务印书馆等7家联合供应处,简称“七联处”。

(二)编译作品出版

1.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最早组员翻译西书的人,如《四洲志》,嘱魏源编《海国图志》。

2.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入住后,出版了大量翻译作品;晚清严复和林纾都在此馆出版大量作品;

3.至光绪末年,译自日文的有321种,译自英文的有87种,法文15种,德文25种。翻译小说400多种;民国时期翻译出版外文图书有4万多种,约占图书总数的1/3。

(三)古籍出版:近3万种。

商:《四部丛刊》《本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十通》等;藏书家刘承干辑刻《嘉业堂丛书》。

中:《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开明书店:《二十五史》《二十五史补编》,

(四)工具书出版

两汉到明清:597种。民国期间出版工具书1400余种,包括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书目、索引等。《辞源》《辞海》《辞通》《中华大字典》受学术界、文化界充分肯定。

专科词典有《中国植物学大辞典》等,年鉴索引也有相当大成绩;

书目:平心编写、生活书店1935年出版的《(生活)全国总书目》等,广为世人称道。

(五)丛书出版:在我国有一千多年历史。民国出版约6400种。

商:《四部丛刊》《本衲本二十四史》;中:《四部备要》《新文化从书》;

《万有文库》是民国出版史上最大的一套现代普及性综合从书,第一集1929,第二集1935出版。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元谋人:170万年前,我国最早人类。 2、河姆渡人:长江流域、水稻、干栏式房屋 半坡人:黄河流域、粟、半地穴房屋 3、黄帝:“人文初祖” 炎黄联盟→“炎黄子孙”。 4、尧、舜、禹禅让。 (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巨变 1、禹建立夏—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2、西周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3、春秋五霸(典故) 4、战国七雄 5、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 6、商鞅变法(内容、影响)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书同文、车同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4、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 5、汉初休养生息 6、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7、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8、前60年,西域都护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正是归属中央政权(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2、三国鼎立:曹丕(魏),刘备(蜀汉),孙权(吴) 3、三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北民南迁和江南的开发: 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逐渐赶上北方。 5、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隋朝统一南北、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贞观之治” 3、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鼎盛时期 4、开元盛世 5、唐朝的民族交往 大祚荣“渤海郡王”(东北)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漠北)边疆稳定 皮罗阁“云南王” 文成公主入藏远嫁松赞干布 6、唐朝的中外交往: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高度繁荣、全面辉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一、名词解释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 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商代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第一部篇幅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明代 3,现存篇幅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清代 4,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5,内廷四阁: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 6,唐代的四大类书:欧阳修《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虞世南《北堂书钞》 7,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杜佑《通典》 8,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朝刘勰 9,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东魏贾思勰 10,上海为孤岛时期出版的两部书:《资本论》,《鲁迅全集》 11,陆费逵中央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印制的竞争,《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 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系统分类目录《七略》,刘向,刘歆父子开创图书六分法体系。13,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山海经》

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北京条约》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曾成立京师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养育运动评价:1.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初中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汇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 2、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又称旧石器,会制造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靠采集、渔猎为生)。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人类已经定居,靠农业为生,出现制陶业)。 2、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距今大约7000年,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是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的。、 3、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距今大约_6000_年,主要粮食作物是_粟__,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彩陶)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他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 始人)。 2.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技术。是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3.黄帝和炎帝被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4.尧舜禹时期(距今约4000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举产生,称为“禅让制”。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奴隶制),都阳城(登封)。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禹死后传位给儿子启,从此禅让制(“公天下”)被“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桀建立商朝,定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朝又称殷,今河南安阳)。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两个时期)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半坡遗址彩陶。分三阶段: 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 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 1.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 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 3.春秋后期:帛书; 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 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 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 (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包括如下步骤:

1.用胶泥刻字, 2.烧字, 3.排版, 4.印刷, 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步骤是:1.按韵写字贴到木板上,刻好;2.用小锯锯成单字,3.将单字修理整齐,使之高低大小一致,4.造轮盘存字,5.检字排版,6.印刷。 明代木活字书名可考的有100多种,多万万历印本。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书通行全国。最大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民间的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乾隆五十七年萃文书屋印的《红楼梦》120回。 (三)铜活字印刷:很普及,进入成熟期。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流行。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华氏印有《宋诸臣奏议》最早。安氏有《吴中水利通志》等。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最大。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活字未取代雕版。原因是,雕版藏数十年数百年都还可以继续印刷,而活字每次重印都必须费工排版,反而不如雕版经济。版画艺术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后称木版水印。 三、套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涂版、套色;套版、套印。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于明朝后期。117部,145种。著名的有吴兴-闵氏和凌氏。 四、向外传播:朝鲜铜活字。 西传入阿拉伯大约在十一二世纪,不晚于1350年,欧洲到14世纪才出现少量雕版印刷。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2019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必备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必备知识点总结 1.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朝代是:___隋朝____。 2、隋朝开通运河的目的是:____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____“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指的是:_大运河__ 3、唐太宗_____“贞观之治”_;“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描绘的盛世局面是:__开元盛世_;统治者是:唐玄宗_ 4.唐太宗“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众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合并州县)③任用贤才,虚心纳谏④扩充国学,完善科举⑤开明民族政策、开放对外政策。 5.唐朝时期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6.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是隋炀帝时;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了和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 7.科举制的影响有:①改善用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教育和文学事业的发展③对后世和世界影响深远④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8.唐朝的对外政策:_开放_;唐朝的民族政策:_开明_ 9.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史实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发展) ①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在今新疆地区设置最高行政军事机构,加强管辖。 ②唐与吐蕃和亲的表现: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10.唐朝东渡日本传播文化的高僧是:_鉴真_;前往天竺求取佛经学习外来文化的是:_玄奘,他还将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今天研究中亚、印度级新疆的重要典籍。 11.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12.唐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一、解释名词: 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 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历史知识点大全

历史知识点大全综合类: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成就 学科时间发展表现地位及影响 天文春秋 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是世界公认的首次记录,比欧洲早 600多年 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 形成我国固定历法系统,比西方早 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 《太初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上最早

历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科学解释世界上最早 唐朝 制订了《大衍历》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世界上第一次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元朝 政府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 天文观测仪器,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了规 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定了《授时历》 《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 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清朝 康熙帝重用西方传教士南怀仁修订历 法 地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西晋 裴秀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绘制出 《禹贡地域图》 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很高的 综合性地理著作 明朝《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石灰岩溶蚀地貌比欧洲早约两个世纪 数学春秋 战国 发明了九九乘法表 东汉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 用数学,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 的体系 南朝 祖冲之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数字 比欧洲早近1000年 祖冲之著《缀术》 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的教科 书 战国扁鹊提出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医药学 《黄帝内经》(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 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发明麻沸散,被人称为“神医”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药早1000 多年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被人称为“医圣”,是后世中医的重 要经典,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唐朝 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吐蕃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明朝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 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商朝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当时生产的青铜器中,著名的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第8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一)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做金文,也称铭文。 3.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历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就是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创造出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6.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创作的《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现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 7.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8.春秋战国盛行的钟鼓之乐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的整套编钟就是最有力的明证。 第9课中华文化的博兴(二) 1.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又是大教育家。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3.孔子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因材施教,善于启发,重视学习方法等。 4.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5.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公。 6.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孟子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7.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主张无为而治。 8.法家在战国末期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提倡法治。 9.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军事格言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称西域。 2.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3.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輸入中国内地。 4.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5.东汉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技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6.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7.科学家张衡制造了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地震仪器。 8.汉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他还模仿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体操叫做五禽戏。 9.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人称他为医圣。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 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3.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编写了《史记》一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历史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二、北京人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第三课华夏之祖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二、尧舜禹的“禅让”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一、夏朝的兴衰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二、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一、春秋争霸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二、著名的都江堰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三、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灭六国时间: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2.秦朝建立: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3.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1)目的:为了加强统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3)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县制起源于商鞅变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铜钱)、度量衡。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4.思想上:焚书坑儒。5.军事上:反击匈奴,北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南凿灵渠,开发南疆。6.秦统一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