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教案)

走近鲁迅(教案)
走近鲁迅(教案)

走近鲁迅

研究背景:目前小学语文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学习,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教学一方面为组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小连环教学研究深化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22日上午第二节。

研究班级:六年级五班。

研究人员:聂小林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

3、挖掘材料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品质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搜集材料,加以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老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老师、亲人、同事回忆他的文章以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的文章。

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读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被人们称为文学巨匠,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魂,他就是鲁迅。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利用手中的笔同黑暗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今天我们将在学习第五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鲁迅先生。板书:走近鲁迅

二、初步了解鲁迅先生

1、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多少了解。

(1)鲁迅先生的生平

(2)鲁迅先生的思想

(3)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2、小结:鲁迅先生真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春天的朝阳,是夏日的清风,是秋日的雨露,是冬日的暖阳。

三、分组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生前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结合你们课外的搜集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走近鲁迅先生。

1、安排学习任务,分组学习

(1)“我”眼中的鲁迅

(2)亲人眼中的鲁迅

(3)鲁迅先生的生平

(4)同事眼中的鲁迅

(5)伟人眼中的鲁迅

(6)老师眼中的学生(鲁迅先生)

(7)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8)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

2、分组学习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注意充分运用资料,关于把握第五单元课文,运用老师搜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志的信任》、《回忆鲁迅先生》、《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自嘲》、《门外文谈》、《致颜黎民》等文章。

3、老师要注意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指导。

三、交流感悟

1、学生分组进行交流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关于归纳小结。

老师注意结合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

(1)“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关心下一代,关心进步青年,痛恨黑暗势力,敢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2)亲人眼中的鲁迅是一个慈祥,和蔼,关心孩子的好父亲,一生勤俭持家,辛勤写作,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的榜样。

(3)从鲁迅先生生平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不停地工作,真正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4)同事眼中,他是一位受人爱戴,兢兢业业工作,性格开朗,善于关心他人的挚友。

(5)伟人眼中,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

一位无产阶级战士。

(6)老师眼中的他是一个学习勤奋刻苦,尊重老师的好学生。

(7)我的眼中,他是一位……

(8)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文笔洗炼,语言简炼。构思细腻,超凡脱俗。作品都表现鲁迅先生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冲锋在前的自我牺牲精神。

四、总结

五、作业

把自己学习的体会想法写下来。

板书:

走近鲁迅

导师

慈父、贤夫 挚友 战士

好学生

伟人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故乡教案鲁迅

故乡教案 教学目的 1 通过小说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3.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文章对比的写法。 2.难点: (1)理解小说的细节描写。(2)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互.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秕谷(bi3)鹁鸪(bo2 gu1)颧骨(quan2)折本(she2) 潺潺(chan2)伶仃(ling2ding1 )恣睢(zi4 su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凶暴。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二、导入 1.作者简介: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正课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 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2.提问: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讨论并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3.提问: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4.提问: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5提问: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讨论并归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_课外书阅读指导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教学设计 天山初中徐照丽 课题: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方法指导,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帮助,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2、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1、讲座式教学法。 2、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教师:1、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

2、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 教学设想: 1、以《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2、课余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 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教师解读。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实录能手公开课示范课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语文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二、设计理念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去发现问题,自主的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主体的个性得以充分表现。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合作或与人沟通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 三、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初中第四册第十三课《鲁迅自传》,在这篇千字左右

的自传里,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经过,著述情况。因为是自我介绍性的文字,因此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一点夸饰,即便是回忆自己所经历的生平大事,或是遭遇到的童年挫折,反动政府迫害,也着笔轻淡力避主观情绪的流露。这也体现出鲁迅谦逊求实的人格精神,学习时应细心领会。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传的特征,掌握自传的写法。 ⑵了解人物的经历,再现活的鲁迅形象。 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和乐于求知的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 1、在阅读、赏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思想觉悟: 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勤奋学习、努力进取的精神。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鲁迅爱国,坚强的精神和谦逊的品质。 2、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3、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 1、了解鲁迅成长的主要经历。 2、探究鲁迅的思想变化过程,感悟鲁迅坚定执着的思想个性和赤诚的爱国之心。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关键:品味文章简洁平实的语言,体会文章隐含的思想情感,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单元整体备课

走近鲁迅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课文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这样使鲁迅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作者的回忆,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读起来使人历历在目。《一面》文中的对话及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臧克家的《有的人》赞扬了鲁迅。 总体构想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与理解内容 模块二:领悟表达 模块三:口语交际与习作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生字与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事例中深刻解读人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读懂课文,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总结各种描写方法,感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与理解内容 一、解读单元导语 自读单元导语,想一想,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习要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 2.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二、自主合作学习按预习提示要求预习课文 (一)预习提示: 1.遇到生字、新词要记忆并用各种方法理解。 2.读文时要思考每段讲了什么,全文讲了什么故事。 3.读文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 4.读完板本单元四篇课文,想一想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学生自主学文 不再出示目标,以提示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再来自主学习。 1.教师辅导学生学习一个片段。 (1)朗读《少年闰土》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闭目倾听,然后给自己眼前的画面命名,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并想想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2)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3)分组学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那些画面? 2.各小组学生交流后分别排代表汇报学习情况。 三、自由学习《一面》《有的人》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说说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有的人》。 (1)激情导入。 (2)诵读全诗,自由表达。 四、预习与理解检测 1.字词检查,由组长考核。 2.课文大意:写在练习本上,各组交流,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3.质疑与解疑。 各组将不能解决的疑问提出来,全班交流,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统一讨论。 4.人物初印象 说说鲁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五、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结合学习过程,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 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 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对生字词注音释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舀水yǎo 揩油kāi 碟子dié捆绑kǔn 咳嗽késou 调羹ɡēnɡ 油腻nì绞肉jiǎo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mǒ杀疙瘩ɡē dɑ 深恶痛绝wù阖hé虔诚qián 崭然zhǎn 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紊乱wěn 遭殃yāng

传记的整体阅读教案

传记的整体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传记文学的相关知识, 2把握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传记文学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从整体上把握传记文学的解读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传记的基本知识材料及阅读材料《传奇女子——林徽因》并打印 后分发给学生 传记的基本知识 传记──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文体特征:真实性──实事求是,感情真诚坦率;文学性──倾注爱憎情感,选择剪接材料,【传记有关知识】(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 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神奇的效果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 作者说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走近鲁迅先生,学习人物描写优秀教案

走近鲁迅先生,学习人物描写 教学内容: 包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有的人》《鲁迅诗三首》《助学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文章侧重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一面》:鲁迅先生是一位热爱劳动人民和关心进步青年的人。文章侧重于外貌描写。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鲁迅先生逝世后追悼他的场面描写,体会他的伟大,深受人们的爱戴。文字侧重于侧面描写。 《有的人》: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诗歌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 《鲁迅诗三首》:爱国、爱人们、反抗统治者压迫、关心下一代。 学生情况: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的阅读方式,理清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2、对五篇文章之中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行整合,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深刻的含义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对五篇文章之中鲁迅先生的形象进行整合,比较全面、深刻地了解鲁迅先生。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深刻的含义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 2.整合、联结、建构的策略。 学习方法: 1.以默读、速读、浏览的方式接触文本。 2.小组学习、整合阅读的策略。 教学安排:

精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群文阅读《一面》《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有的人》《鲁迅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鲁迅的颁奖词【PPT1】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节目,节目中,每个人物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个人,授予他们的颁奖词更是老师最关注的一个环节,它高度赞扬了每个人物的关辉业绩和崇高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段颁奖词,听老师读,你们猜猜是颁给谁的,好吗?【PPT2】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你怎么知道是鲁迅?【板书:鲁迅】(学生站起来回答)你从哪些信息看出来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完善板书:走近鲁迅先生】,去认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PPT3】 二、精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过渡:首先让我们回到我们的课本,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寻找答案吧!【PPT4】 1、快速默读课文,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事件,完成助学单第一列。 【板书:六件事】【PPT5】 2、同桌合作,选择六件事中最感兴趣的那件,勾出给感受最深的句子,体会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完成助学单第二三列中自己的选择栏。【PPT6】 汇报要求:成员A: ①朗读感受最深的句子 ②点明手法 ③概括鲁迅品质

《故乡》教案

《故乡》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生字词。 2、从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方面分析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4、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及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预习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友情提示:①整理鲁迅的相关资料;②结合历史知识——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或上网查询或查阅手头资料。) 2、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友情提示:①标出自然段序号②边读边画出文中生字词,读完后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读一读,写一写,从音、形、义三方面掌握生字词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友情提示:结合小说的三要素解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内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理,以知识提纲或结构提纲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人物(主要人物、陪衬人物、线索人物) ②情节(文章的情节结构及段意的概括)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友情提示:朗读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通过声调、语气、表情、动作等展现人物性格) 5、学生写初读感受。(将学生所写经典语段整理到多媒体课件中)

(二)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并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三)展示反馈 1、听写生字词和文学常识:各组后四号同学到黑板上听写,其余同学写在本子上,写完后对抗组互批,及时评价出学习效果。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也可口头表达。一个小组介绍,其余小组可补充。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构图展示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选择最好的一个小组为大家讲解他们的成果。 4、朗读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选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5、教师点拨、评价小组。 (四)作业布置: 根据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你的理解,为记忆中的闰土和记忆中的杨二嫂各画一幅素描像,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及对“我”、对生活的态度。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媒体运用:课前播放《故乡的云》MTV。 故乡作为每个人一生割舍不了的情感寄托,她会在每个人心底留下独特的印记。从家喻户晓的伟人到普通百姓,从文学巨匠到艺术大师,无不如此。刚才我们领略了客居他乡的歌手费翔的《故乡的云》,我们也初步与文学巨匠鲁迅一起神游了他心底的那个《故乡》。今天我们将就你的体验和视角再来审视鲁迅心中的故乡。 二、晒晒“老照片” 预习任务:根据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你的理解,为记忆中的闰土和记忆中的杨二嫂各画一幅素描像,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征,及对“我”、对生活的态度。 1、组内“晒”照片,并从本组内找出最好的一份,作为样本用实物展台出示,讲解的过程中要结合文本。 2、其余各组同学质疑补充,必须依托文本。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交流可以看出,记忆中的闰土是一个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纯真质朴的小英雄;记忆中的杨二嫂是个年轻美丽、安分守己的商人;那么时隔20余年后,闰土和杨二嫂有了怎样的变化呢?上节课同学们也对此进行了预习、准备,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预习成果。 三、晾晾新收获 展示形式:情景剧、分角色朗读、人物访谈(做客直播间)、对联、诗歌、吟唱等。 展示要求:表演者要恰当运用道具及多媒体增强展示效果;要注意语言、动作的规

传记文本教案

传记文本教案 【篇一:传记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相关知识及阅读指导 教学设想及教学步骤 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人物传记” 相关知识及阅读指导 第二步:实战练习——精选题目,做训练题 第三步:学生反思总结 一、传记有关知识 (一)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 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 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 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 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的文体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 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 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 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三、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解题指津 1、解题原则: 总原则:观点是作者的(探究题除外),答案在原文中。 基本原则: (1)“还原”原则:现代文阅读是“还原”阅读,解题时要遵循“还原”原则。要求还原为文中信息和原文作者的思想观念,尽可能用原文字词表达;一般答案都能从文章中找到现成依据。 (2)由已知求未知的原则:其已知有二,一是题干的字面意思,二是题干所在文段的语境。若将题干文字的字面意思视为横坐标,将题干词句在文中的语境可能意义视为纵坐标,可以建立一个坐标,只有从语境与字面意思两方面锁定,才能保证正确的求解。 (3)“语境”原则:语境是答题的思维背景,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走近鲁迅(教案)

走近鲁迅 研究背景:目前小学语文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单元学习,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教学一方面为组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小连环教学研究深化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研究时间:2012年11月22日上午第二节。 研究班级:六年级五班。 研究人员:聂小林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语文学习能力。 3、挖掘材料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鲁迅先生的性格特点及品质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搜集材料,加以归纳、概括。 教学准备:老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老师、亲人、同事回忆他的文章以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的文章。 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生平,读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他被人们称为文学巨匠,被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族魂,他就是鲁迅。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利用手中的笔同黑暗势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今天我们将在学习第五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来了解鲁迅先生。板书:走近鲁迅 二、初步了解鲁迅先生 1、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多少了解。 (1)鲁迅先生的生平 (2)鲁迅先生的思想 (3)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2、小结:鲁迅先生真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春天的朝阳,是夏日的清风,是秋日的雨露,是冬日的暖阳。 三、分组学习,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生前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结合你们课外的搜集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走近鲁迅先生。 1、安排学习任务,分组学习 (1)“我”眼中的鲁迅 (2)亲人眼中的鲁迅 (3)鲁迅先生的生平 (4)同事眼中的鲁迅 (5)伟人眼中的鲁迅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预习成果展示 1. 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虔(qián )诚紊(wěn)乱肋(lèi)膜噢(áo)的一声 抽屉(tì)解剖(pù)遭殃(yāng)踌躇(chóu)(chú) 喘(chuǎn)着窘( jiǒng )迫鉴(jiàn)赏阖(hé)一阖眼睛 2. 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人教版课文鲁迅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课文鲁迅《故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 理解。 【学生分析】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 关系。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

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 1、给字注音。 三、合作探究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一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 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 --- 在故乡---- 离故乡。 2、交流2: 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 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景象“萧条”心情“悲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案 课题: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认识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相互关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指导方法,有效阅读。 二.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练习相结合。 教法学法: 一.讲座式教学法。 二.比较式阅读法,仿写式阅读法。 教学准备: 一.打印讲座稿及比较阅读材料。(教师) 二.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一本或一篇)。(学生) 三.进行课外阅读实践――仿写。(学生) 教学设想: 一.以课<<鲁迅自传>>为例,尝试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比较阅读,以及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自我小传>>或<<自我画像>>。

二.有时间让学生展示推介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的书籍或文章。 三.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王梓坤我想这里的“好书”――不单指我们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还应该指语文课之外的许许多多的书籍和文章。 现在考查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主要是通过考查同学们对课外文章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尤其是中考)。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位博士给中学生的讲话――大家一定终身受益。 二.指导讲座(下发讲稿),教师解读――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才有好效果 三.学生展示推介课外阅读精品(1-3位同学)。 四.比较阅读(阅读名人传记或有关资料) (一)<<鲁迅自传>>有关资料链接(附后) (二)阅读<<老舍自传>>(原文附后),开展讨论,比较特色。 《鲁迅自传》《老舍自传》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教材第四单元小说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导引 1。本单元是新教材初中阶段中的第一个集中编排的小说单元。此前,虽然学生已在1-4册课本中接触到了6篇小说,课外也或多或少做了阅读,已经初步掌握了小说的体裁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小说都散居于四册书中由不同文体的文章组合成的单元里,且有些篇目小说的特征并不突显,学生不易将相关的阅读小说知识系统起来,所以学生还未形成阅读小说的能力。因此,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仍应继续引导学生巩固记叙文阅读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小说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将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小说的能力,形成欣赏小说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探究意识的培养。 2。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世界,但是小说中借人和事所表现的人性或者情感体验则必须是真实的,所以它们所表现的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五篇小说都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故

乡》通过对故乡景色和闰土前后变化的描写,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剥削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被剥削被损害的农民的深切同情与焦虑,反映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我的叔叔于勒》反映了一个普通小市民的日常生活。它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金钱至上的本质。《麦琪的礼物》写在圣诞节前夕,一对小夫妻相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彼此珍贵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东西,但这一切都表现了他们爱的真诚。《范进中举》围绕老童生范进中举,描述了范进及周围人等的种种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鞭挞了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人情世态。《不朽的失眠》给我们讲述了一场失意人的失眠,成就了脍炙人口的诗章的故事。阅读这些小说,汲取基中的真善美,鄙弃其中的假恶丑,尤其要引导学生摄取其中富含哲理性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在被其虚构的情节所吸引的层面上。 3。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从时代看,古代作品一篇,现代四篇;从类别看,古代白话章回体小说节选一篇,短篇小说四篇;从作者看,中国小说四篇,外国小说一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社会背景学生都不熟悉,但学生对小说容易产生兴趣,且通过课内外阅读小说已有一定的

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整合教案

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导读设计 宜昌市猇亭区高家店小学林云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个人认为,选编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二是让学生了解鲁迅作为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鲁迅身边亲人(侄女)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众人敬仰的人。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鲁迅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从而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得到丰满和升华。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初识鲁迅人品作品的极好范本。 设计理念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课文、语文园地都围绕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教材编写角度的改变试图构建起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组”。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有三种课型: 即单元导读课(整体感知)、部分感悟课(部分感悟)、单元总结课(整体回顾)。 本节课是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单元导读课的一般流程为:链接学生起点,激发学习兴趣;浏览课文,了解学习内容;学习导语,明确学习要求;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通过单元导读课,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对单元主题及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会感到得心应手,尤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蓄势、准备,可以为下面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做好引领,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些,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提前搜集有关资料,使预习收效更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从而解决人教版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人教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篇自读课文。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较少,又有一定的时代隔膜,对伟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知识了解较少,非常有必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七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事物较少,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到这种风格的文章,对文章的写法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

把教学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五、教法与学法: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学生自由说。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