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离子质谱(SIMS) 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二次离子质谱(SIMS) 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二次离子质谱(SIMS) 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收稿日期:2003207207;修回日期:2003209217

作者简介:周强(1973~),男(汉族),黑龙江尚志市人,工程师,仪器分析专业。E 2m ail :zq @cum tb .edu .cn

第25卷第2期

2004年5月

质谱学报

Jou rnal of Ch inese M ass Spectrom etry Society

V o l .25 N o .2M ay 2004

二次离子质谱(SI M S )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周 强1,李金英2,梁汉东1,伍昌平2

(1.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

2.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

[作者简介]:周强,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

学,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仪器分析专业),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煤

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从事

TO F 2S I M S 、X 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仪器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任务。先后参加4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和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独自或合作发表十余篇论文,曾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两项校级科技进步 教学奖。

摘要:二次离子质谱(S I M S )比其他表面微区分析方法更灵敏。由于应用了中性原子、液态金属离子、多原子离子和激光一次束,后电离技术,离子反射型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离子延迟探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使得新型的S I M S 的一次束能量提高到M eV ,束斑至亚Λm ,质量分辨率达到15000,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小于0.5Λm 和5nm ,探测限为ng g ,能给出二维和三维图像信息。S I M S 能用于矿物、核物质、陨石和宇宙物质的半定量元素含量和同位素丰度测定,能鉴定出高挥发性、热不稳定性的生物大分子,能进行横向和纵向剖析,能进行单颗粒物、团蔟、聚合物、微电子晶体、生物芯

片、生物细胞同位素标记和单核苷酸多肽性分型(SN P )测定,能观测出含有2000碱基对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的准分子离子峰。以S I M S 在同位素、

颗粒物、大分子、生物等研究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结合实例,对S I M S 仪器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质谱学;二次离子质谱技术进展;综述;剖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O 657163;O 5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2997(2004)022113208

Recen t D evelopm en ts on Secondary Ion M a ss Spectrom etry

ZHOU Q iang 1,L I J in 2ying 2,L I AN G H an 2dong 1,W U Chang 2p ing

2

(1.K ey L abora tory of Coa l R esou rces (Ch ina U n iversity of M in ing &T echnology ),

M in istry of E d uca tion ,B eij ing 100083,Ch ina ;

2.Ch ina Institu te of A to m ic E nergy ,B eij ing 102413,Ch ina )

Abstract :Secondary i on m ass sp ectrom etry (S I M S )is m o re sen sitive than o ther su rface m i 2cro regi on analysis in strum en tals .B ecau se the neu tral atom ,liqu id m etal i on and laser p ri 2m ary beam ,the po st i on izati on ,the ti m e of fligh t analyzer w ith retarding electrode ,the i on delay detecti on and the com p u tarizing i m age techn ique have been u sed in S I M S ,it has the

fo llow ing featu re p aram eters:the energy and spo t of p ri m ary beam is up to M eV and dow n to lessΛm,the m ass reso lu ti on is up to15000,the lateral and dep th reso lu ti on com e to less 0.5Λm and5nm,the detecti on li m it is dow n to ng g,and the o ther fearu re is to giving tw o o r th ree di m en si onal i m age.S I M S can be u sed to detect the half quatitative elem en t concen2 trati on and iso top e abundance in the m ineral,nucleom atter,m eteo rite and co s m om atter,to iden tify the h igh vo latile and therm al in stab le b i om acrom o lecu le,to analyze the lateral and dep th p rofile to giving i on i m age info rm ati on.T he app licab le regi on of S I M S has been ex2 tended to m easu ring of the single p articu late m atter,clu ster,po lym er,m icroelectron ic crystal p iece,iso top e label com pound in the b i o logical cell,m icroch i p,single nucleo tide po lym o rp h is m s(SN P)geno typ ing,ect,.T he quasi m o lecu lar i on p eak of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con tained tw en ty hundred base p airs w as ob served by M ALD I2TO FM S.T he m ain ach ievem en ts are summ arized and several key app licati on s are illu strated in great de2 tail.

Key words:m ass sp ectrom etry;developm en t on secondary i on m ass sp ectrom etry(S I M S); review;p rofile;app licati on

1 二次离子质谱学发展简史

二次离子质谱学(Secondary i on m ass sp ec2 tro scop y,S I M S)的发展历史[1~3]可追溯至1910年,J.J.T hom son和D avisson,Germ an在研究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时,在金属盘的电子管中发现了离子效应。1931年,W oodcock在近似整数质量分辨率下得到了关于N aF和CaF2的负离子谱图,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张二次离子质谱图。H erzog和V iehbock为第一台S I M S仪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4]。20世纪70年代,S I M S 形成了两个发展方向:B enn inghoven及其合作者采用大束斑、低密度的离子束,即静态二次离子质谱(Static secondary i on m ass sp ectrom e2 try,SS I M S),进行有机样品的表面分析; W ittm aack和M agee等采用高密度的一次束,即动态二次离子质谱(D ynam ic secondary i on m ass sp ectrom etry,D S I M S),获取无机样品沿纵向方向的浓度剖面和进行痕量杂质鉴定。1977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S I M S学会议。

自19世纪60年代末第一台商用S I M S诞生以来,S I M S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S I M S法在近二、三十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其检测灵敏度达到10-6~10-9g g。分析对象包括金属、半导体、多层膜、有机物以至生物膜,应用范围包括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并很快扩展到微电子、冶金、陶瓷、地球和空间科学、医学和生物工程等实用领域[5~8]。2 SI M S的原理和仪器结构

211 原理

S I M S的基本原理示于图1[1,3]:(1)利用聚焦的一次离子束在样品上稳定地进行轰击,一次离子可能受到样品表面的背散射(概率很小),也可能穿透固体样品表面的一些原子层深入到一定深度,在穿透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弹性和非弹性碰撞。一次离子将其部分能量传递给晶格原子,这些原子中有一部分向表面运动,并把能量的一部分传递给表面粒子使之发射,这种过程称为粒子溅射。在一次离子束轰击样品时,还有可能发生另外一些物理和化学过程:一次离子进入晶格,引起晶格崎变;在具有吸附层覆盖的表面上引起化学反应等等。溅射粒子大部分为中性原子和分子,小部分为带正、负电荷的原子、分子和分子碎片;(2)电离的二次粒子(溅射的原子、分子和原子团等)按质荷比实现质谱分离;(3)收集经过质谱分离的二次离子,可以得知样品表面和本体的元素组成和分布。在分析过程中,质量分析器不但可以提供对应于每一时刻的新鲜表面的多元素分析数据,而且还可以提供表面某一元素分布的二次离子图像。

S I M S的一次离子源分为气体放电源(O2+、O-、N2+、A r+)、表面电离源(C s+、R b+)和液态金属场离子发射源(Ga+、In+)等。

212 质量分析器

质量分析器[1,3]可采用单聚焦、双聚焦、飞行时间、四极杆、离子阱、离子回旋共振等。

411质谱学报 第25卷 

图1 二次离子质谱原理示意图

F ig.1 Sche ma tic d i agram of SI M S

双聚焦型质量分析器具有很高的质量分辨率,早期四极杆质量分析器质量范围只能到达几百am u,但新型仪器已经超过4000am u。

飞行时间分析器(T i m e of F ligh t A nalyzer)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离子飞行时间(分辨)只依赖于它们的质量。由于其一次脉冲就可得到一个全谱,离子利用率最高,能最好地实现对样品几乎无损的静态分析,而其更重要的特点是只要降低脉冲的重复频率就可扩展质量范围,从原理上不受限制;离子反射型飞行时间分析器(T i m e of F ligh t A nalyzer w ith R etarding E lectrode),还可以提高分辨率和降低本底干扰,因而成为近年来质谱仪器发展的热点。

离子阱质量分析器与四极质量分析器有些相似,与四极质量分析器不同的是,离子阱收集的是稳定区域以外的离子。离子阱质谱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等特点,尤其适于气相分子——离子反应研究。

离子回旋共振质量分析器是利用射频电场的频率与在磁场作用下回旋离子的频率产生共振来分离和检测不同离子。由于离子阱和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可以优先选择性储存某一离子,再直接观察其反应,它们不需要与其它质量分析器串联,自身即可完成质谱 质谱操作。

213 SI M S仪器类型

根据微区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将S I M S分为三种类型:(1)非成像型离子探针。用于侧向均匀分布样品的纵向剖析或对样品最外表面层进行特殊研究;(2)扫描成像型离子探针。利用束斑直径小于10Λm的一次离子束在样品表面作电视形式的光栅扫描,实现成像和元素分析;(3)直接成像型离子显微镜。以较宽(5~300Λm)的一次离子束为激发源,用一组离子光学透镜获得点对点的显微功能。

根据一次束能量和分析纵向,二次离子质谱可分为D S I M S和SS I M S两种。在以往的S I M S 研究中,D S I M S占据主导地位,而SS I M S作为一种新型的二次离子质谱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SS I M S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其他科研领域,其中在地球化学领域涉及对煤、烃源岩和矿物沥青质体的分析[6~8]。

3 SI M S与其它表面分析技术的比较S I M S因其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检测的极高灵敏度而受到特别关注。S I M S之所以能够适应于多种应用领域,主要是由于该种仪器将两种突出的优点结合到了一起:很高的灵敏度以及在纵向和横向(用于成像)两个方向上都具有很高的形貌分辨本领。

311 SI M S的主要优缺点

S I M S的主要优点[3,9]:(1)在超高真空下(<10-7Pa)进行测试,可以确保得到样品表层的真实信息;(2)原则上可以完成周期表中几乎所有元素的低浓度半定量分析。而传统仪器如原子发射光谱(A ES)适用于原子序数33以下的轻元素分析,X2电子能谱(X2ray p ho toelectron sp ec2 tro scop y,XPS)适用于原子序数大的重元素分析。(3)可检测同位素;(4)可分析化合物。SS I M S 可检测不易挥发和热不稳定的有机大分子(如银表面沉积的单层B12)。(5)具有高的空间分辨率;

(6)可逐层剥离实现各成分的纵向剖析,连续研究实现信息纵向大约为一个原子层。而A ES、XPS等采用溅射方式将样品逐级剥离,对剥离掉的物质不加分析,只分析新生成的表面。(7)检测灵敏度最高可优于ng g量级。高性能的SS I M S的检测灵敏度是所有表面分析法中最高的[1]。而SE M、XPS等由于受检出限的限制,主要用于物质形态(价态)、结构及物理结构分布状态的分析与表征。

具代表性的TO F2S I M S具有高分辨率(如M △M≥15000,m z>150);超高灵敏度(检出限ng g量级);亚微米空间分辨率的离子成像;对无机元素和有机物同时分析等功能。与其它仪器相比,TO F2S I M S非常适用于复杂离子的精确分析。鉴于S I M S独特的优点,在发达国家应用已从以微电子产业为主迅速向各个学科领域辐射。近年来对200至300mm全晶片定位静态

511

 第2期 周强等:二次离子质谱(S I M S)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S I M S检测已为国际各大半导体公司广泛采用。

当然,S I M S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9],主要在于:(1)质谱包含的信息丰富,在复杂成分低分辨率分析时识谱困难;(2)不同成分在同一基体或同一成分在不同基体中的二次离子产额变化很大,定量分析困难;(3)一次离子(特别是D S I M S)对样品有一定的损伤;(4)分析绝缘样品必须经过特殊处理;(5)样品组成的不均匀性和样品表面的光滑程度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大;

(6)溅射出的样品物质在邻近的机械零件和离子光学部件上的沉积会产生严重的记忆效应。312 与其它微分析技术比较

与其它微分析技术相比,S I M S在检出限、信息范围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3,10]。常见微区分析技术特点比较列于表1。

表1 SI M S与其它主要微区分析技术比较

Table1 Co m par ison of technolog ica l param eter between SI M S and other ma i n m icro ana lytic i n stru m en ts

参数Param eter 电子探针X射线微分析

EPX M A

粒子诱导X射线微探针

M icro2P I XE

激光微探针质谱

LAMM S

二次离子质谱

S I M S

探针P robe电子E lectron质子P ro ton光子Pho ton离子I on

检测信号Signal detected 特征X射线WD S或ED

Characteristic X2ray

特征X射线

Characteristic X2ray

离子

I on

离子

I on

检测 质量分辨率M ass reso luti on WD S,20eV

ED S,150eV

ED S155~180eV M ?M>800M ?M>7000

横向分辨率 分析面积L ateral reso luti on

WD S,1Λm

ED S,0.5~1Λm

5~103Λm1Λm<0.5Λm

纵向分辨率D ep th reso luti on<1Λm0.1Λm>1Λm<5nm

检出限 (ng?g-1)D etecti on li m it WD S,100ED S,10001~10<1元素范围E lem ental coverage WD S,Z≥4ED S,Z≥11Z≥11H~U H~U 同位素Iso tope否N否N是Y是Y

分子信息M o lecular info rm ati on否N否N是Y是Y 纵向分析D ep th p rofiling否N能Capable难D ifficult是(D S I M S)Y 破坏性D estructive否N否N是Y是Y 定量分析Q uantificati on是Y是Y难D ifficult

图像分析I m aging M app ing难D ifficult难D ifficult是Y难D ifficult 注:WD S:波长色散谱仪(W ave dispersive spectro scopy);ED S:能量色散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 scopy)

4 SI M S的新进展[3,9]

从S I M S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以根据不同分析要求而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类型以及能量的离子作为一次束,是S I M S有别于A ES和ESCA等表面分析方法的显著特色,而采用中性原子、光子及等离子体等作为一次束则拓宽了S I M S的原始概念。当前S I M S一次离子的能量范围已达到从几百电子伏到兆电子伏;一次离子的类型已发展出可聚焦到亚微米的液态金属场发射离子(如Ga+)、多原子离子(如R eO4-、SF5+)源等;为克服样品的电荷效应,除了使用中和电子枪外,还发展出用中性粒子作为一次束;为克服基体效应,发展出溅射中性粒子的后电离(Po st i on izati on)。不同功率密度的激光束已直接用作一次束,出现了激光解吸电离(L aser deso rp ti on i on izati on)和激光熔融(L aser ab la2 ti on)电离二次离子质谱,特别是基体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 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 rp ti on i on2 izati on,M ALD I)与离子反射型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已成功地实现了复杂有机及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如为适应新的基因组计划研究需要而推出的基因质谱仪PE V oyager D E M ALD I2TO F可用于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分析(Single nucleo tide po lym o rp h is m,SN P)、DNA序列测定、DNA点

611质谱学报 第25卷 

突变、临床遗传病诊断试验等基因组研究工作。

随着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以及S I M S的空间和质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现在高性能的S I M S可以实现许多原来难以实现的测量工作。

5 SI M S的研究和应用

511 元素及同位素分析

R ici p u ti等[11]利用S I M S研究矿物中基体效应对轻质元素氧、碳、硫同位素比测量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能量的二次离子和不同类型的一次束受基体效应影响的研究,建立了几种经验模型来校正质量歧视。

宋玲根等[12]利用C&E TO F2S I M S对金属器物中的铅同位素比值进行测量铅同位素比值的测量精度优于1%。同时还能获得化合物组成的信息,但对非金属物质不适用。

游俊富等[13]利用I M S23F和I M S2300离子探针,对Y2O3中的Fe、N i、Cu以及A l2O3中的B进行同位素稀释二次离子质谱法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稀释比接近1.0。对测量影响最大的是多原子离子的干扰,为此要尽量烘干样品、提高真空度和分辨率。

G.D.L ayne和K.W.Si m s[14]利用I M S1270对火山岩中钍同位素比值232T h 230T h 进行分析,并对热电离质谱(T herm al i on izati on m ass sp ectrom etry,T I M S)和S I M S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离子化率、分析时间、运行精密度、重现率等方面S I M S均优于T I M S。S I M S可以实现对锆石晶体(小的包裹体)的无损伤的原位同位素分析。S I M S可以测定一些钍元素含量低的样品。

H iro sh i H idaka[6]利用I M S3f(原位测量)和

I CP2M S(定量分析)研究O k lo和B angom be自然裂变反应中R u同位素。两种仪器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研究裂变核素的运移(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尺度)。实验证明,T c R u的分离发生在临界状态的早期阶段,R u同位素没有向周围岩石扩散。

林杨挺等[15]总结认为离子探针质谱已成为陨石矿物微量元素研究的主要分析手段。采用能量过滤消除复杂分子的相互影响,通过测量微量元素二次离子与参照主元素二次离子的信号比,根据标准物的有关二次离子产率系数,可计算出待分析矿物的微量元素组成。除微量元素外,离子探针主要用于同位素组成分析,一些较大颗粒的碳化硅和石墨(几微米)可做多元素同位素分析和化学组成分析。

国外利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离子探针(Sen2 sitive h igh reso lu ti on i on m cirop robe, SHR I M P)成功测定了月球角砾岩中锆石晶体内U Pb的原位年代[16]。我国研究人员也利用SHR I M P进行U Pb的原位定年的研究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2001年引进国内第一台SHR I M P [17]。

王先锋等[18]应用TO F2S I M S分析了石笋微层物质的成分,S I M S对自然样品的气候及环境参数高分辨的测定将有力促进环境地质学的发展。S I M S也可以用来分析矿物中的氢含量[19]。

1995年ISO启动了ISO14237“用均匀掺杂参考物质测定硅中硼原子浓度”项目,作为S I M S第一个的ISO标准,并组织了首轮巡回测试,我国的测试结果与平均值仅差6.4%[20]。512 颗粒物微分析研究

A nna M.H.[21]利用Ph i2Evan s’s TR IFT TO F2S I M S研究放置在导电基底(如硅片、金属片)上的矿物颗粒以及毛发纤维等微小绝缘物质。研究发现,在控制一次离子注入剂量低于静态S I M S限制(约1012~1013离子 c m2)下,通过调节样品台电压,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值,使二次离子大多来自待分析样品表面,并克服了基体效应和其它杂质的影响。

海湾战争后,为有效监控核活动,D.L. Donohue等[5]提出以高灵敏仪器分析大气颗粒物是监控核活动的有效方法。T am bo rin i等通过研究发现S I M S是分析颗粒物中铀同位素的有效仪器。

R ita van H am等[22]研制了一种在绝缘物质上进行TO F2S I M S分析气溶胶的装置。实验表明,与EPM A、P I XE相比,TO F2S I M S可以容易地同时检测低元素序数(Z<11)元素离子、中Z 元素离子(11

Gray S.Groenew o ld[23]等利用TO F2S I M S 离子图像功能,并结合扫描电镜(SE M)及能量色散X射线谱(ED S)研究经C s I溶液浸泡后的土壤颗粒(切尔诺贝利核点站事故后C s污染造成长期健康问题)。结果证明,仪器可以检测160

711

 第2期 周强等:二次离子质谱(S I M S)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最低可至80Λg g,若信噪比为10,理论上检出限可至4Λg g,这比检测土壤颗粒中有机物质要低1个量级。而ED S分析样品距离表面2Λm,超过一层单分子层厚度。

Go schn ick[24]用S I M S和SNM S(二次中性粒子质谱)对德国Karlsruhe高速公路旁采集的颗粒物进行纵向剖析。结果表明,大部分颗粒物主要是大气中的酸雨与N H3反应的产物,及来源于汽车排放的油烟。

梁汉东等[25]利用TO F2S I M S对粒径20Λm 以下的大气单颗粒物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采用硅、铜、银、金等不同基底进行对比实验,并与I CP2M S的总颗粒物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金基底的效果最好,单颗粒物含有总颗粒物的“指纹”信息。

513 团簇、聚合物分析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

刘义为等[26]认为S I M S与XPS联用是研究聚合物和有机材料表面组成的强有力工具。XPS 能提供聚合物表面各种元素的组成及其化学状态,缺点是检测灵敏度比较低,检测下限为0.1%,空间分辨率也比较低。而S I M S具有较高的检出灵敏度(ng g)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达到0.1Λm)。XPS与S I M S具有互补的功能,因此更能有效地用来研究聚合物及有机物的表面性质。近年来,随着成像XPS的研制成功,其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测定区域达到了微米级,这使得XPS与S I M S联用分析微小区域的有机物及聚合物将成为可能。

潘艺永等[27]用TO F2S I M S结合银离化的方法研究了集成电路封装中常用的环氧模塑料的两种主要成分:邻甲酚环氧树脂和线型酚醛树脂。碎片离子中除了芳香化合物的特征碎片外,还存在反映树脂结构的碎片。通过对环氧树脂银离化碎片离子的分析,推断中间苯环上的侧链最可能断裂。

梁汉东等[28,29]利用TO F2S I M S研究了在质谱实验条件下形成的A u1~15S0~5团簇离子和分子氯的团簇负离子。

L hu issier等[30]利用S I M S进行桦树、亚麻花粉以及鸡脚掌肉球中细胞的N15标记研究。

Subhash Chandra[31]使用D S I M S离子透镜的同位素图像功能研究生物和药物样品。S I M S 可以利用稳定同位素作为示踪元素来研究离子和同位素标记分子在细胞间的转移。配合激光共聚焦和扫描电镜技术,可以清楚地识别S I M S同位素图像所表示的细胞器官。S I M S可以识别溴基脱氧尿苷中溴81的信号,并且许多抗癌药物被设计成攻击S相细胞,因而S I M S可以应用于药物研究。S I M S可以获得低Λg g级的硼的图像,因而成为有关硼中子俘获治疗脑癌的有利工具。

由于离子延迟引出探测技术和不同基质的出现,科学家们利用M ALD I2TO F成功地观测到几百个甚至两千个碱基对的DNA的准分子峰,所需样品量为fm o le水平,质量测量准确度为1%。M ALD I TO F2S I M S与其它化学方法相结合,对阐明蛋白质结构具有显著优势[32,33]。激光SNM S和TO F2S I M S已用于DNA和RNA 的诊断和排序[34,35]。D S I M S可提供高放大倍数、高空间及质量分辨的精确元素及同位素像,静态TO F2S I M S能提供分子像。S I M S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在诸如基因疗法、大脑组织及血红细胞、同位素示踪及药物定位、人体植入材料等方面的应用[34,36~39]。TO F2S I M S也用于生物传感芯片的分析[33]。

6 结束语

简要回顾了二次离子质谱学的形成和发展,对二次离子质谱仪器的基本原理、结构、类型以及二次离子质谱学的学科特点、研究领域进行了介绍。对二次离子质谱仪器的优缺点以及同其它重要微区分析仪器进行了比较。以元素及其同位素、颗粒物、生物医学等研究领域为重点,结合一些实例,对二次离子质谱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讨论。当然,作为一种新兴的、有特色的分析手段,二次离子质谱在催化剂[40]、摩擦学[41]、新材料等涉及到表面结构的研究领域也有独特之处,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

我国虽然在二次离子质谱的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由于高性能二次离子质谱仪器价格昂贵,限制了我国对先进仪器的引进,国内仅有的几台设备也面临诸如仪器老化、人才流失等不利状况。这使我国在微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红外材料、生物医学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有差距拉大的趋势,期望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811质谱学报 第25卷 

参考文献:

[1] Benn inghoven A,R udenauer FG,W erner HW.

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M].W iley,

John&Son s,Inco rpo rated,1987.

[2] 查良镇,陆家和,陈长彦,等.现代分析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 A dam s F,Gijbels R,R V an Grieken.祝大昌译.

Ino rgan icM ass Spectrom etry[M].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1993:126~258.

[4] R F G H erzog.Paten t DR P H172192I X 42h(P),

1942.

[5] Gillen G,L areau R,Bennett J,et al.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 S I M S X I[C].W iley,

John&Son s,Inco rpo rated,1998.

[6] H iro sh i H idaka,Ph ili ppe Ho lliger,F ranco is Gau2

th ier2L afaye.T c R u F racti onati on in the O k lo

and Bangom be N atu ral F issi on R eacto rs,Gabon

[J].Chem ical Geo logy,1999,155:323~333. [7] 候孝强,任德贻,毛鹤龄,应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

质谱仪分析煤的微观结构[J].中国矿业大学学

报,1994,23,(2):6~12.

[8] 梁汉东.煤的二次离子质谱解析1[J].质谱学报,

1998,3:42~51.

[9] 查良镇,桂 东,朱怡峥.二次离子质谱学的新进

展[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1,21(2):129~136.

[10] Benn inghoven A,查良镇.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

谱——强有力的表面、界面和薄膜分析手段[J].

真空,2002,5.

[11] L ee R R ici pu ti,B ruce A Paterson,Robert L R2

i pperdan.M easu rem en t of L igh t Stab le Iso tope

R ati o s by S I M S:M atrix Effects fo r O xygen,

Carbon,and Su lfu r Iso topes in M inerals[J].In2

ter J of M ass Spec,1998,178:81~112.

[12] 宋玲根,蔡 磊,任云珠,等.铅同位素比值的飞

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法测量[J].质谱学报,

1995,17(4):39~44.

[13] 游俊富,孙希皎,曹永明.粉末样品中某些杂质

元素的同位素稀释二次离子质谱定量分析方法

的研究[J].质谱学报,1990,13(1):40~43. [14] L ayne GD,Si m s K W.S I M S fo r theM easu rm en t

of232T h 230T h in V o lcan ic Rock s[J].In ter J of

M ass Spec,2000,203:187~198.

[15] 林杨挺,欧阳自远.太阳系形成及演化研究方法

[J].地学前缘,1998,5(1~2):61~71.

[16] Comp ston W,W illiam s IS.P roceedings of the

14th L um ar and P lanetary Conference(Part2)

[J].J Geophys R es,1984,B525(Supp l.):89. [17] 高 山,um in Q iu,凌文黎,等.崆岭高级变质地

体单颗粒锆石SHR I M P U2Pb年代学研究——

扬子克拉通>3.2Ga陆壳物质的发现[J].中国

科学D辑,2001,31(1):27~35.

[18] 王先锋,刘东生,梁汉东,等,石笋微层物质组成

的二次离子质谱初步分析及其气候意义[J].第

四纪研究,1999,1:59~68.

[19] Ku ro saw a J,Yu ri m o to H,M atsumo to K,et al.

H ydrogen A nalysis of M an tle O livine by Sec2

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A].In:Syono

Y,M anghnan i M H eds.H igh2p ressu re R e2

search:A pp licati on to Earth and P lanetary Sci2

ences[C].Tokyo:T erra Sci Pub Co,1992.283

~287.

[20] 秦 超,查良镇,桂 东,等.硅中硼S I M S定量

分析[J].真空科学与技术,1998,18(增刊):181

~187.

[21] R ecep A vci,A nna M H agen ston,N ancy L E2

quall,et al.I on Ex trati on F rom In su lating

F ibers in TO F2S I M S[J].Su rface and In terface

A nalysis,1999,27:789~796.

[22] R ita van H am,A nnem ie A driaen s,Pao lo P rati,

et al.Static S I M S as a N ew A nalytical Too l fo r

M easu ring A tmo spheric Particles on In su lating

Sub stance[J].A tmo spheric Environm en t,

2002,36:899~909.

[23] Gray S Groenew o ld,Jan i C Ingram,T ravisM2

cling,et al.C s Speciati on on So il Particies by

TO F2S I M S I m aging[J].A nal Chem,1998,70:

534~539.

[24] Go schn ick J,F ich tnerM,L i pp M,et al.D ep th2

R eso lved Chem ical A nalysis of Environm en tal

M icro Particles by 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2

trom etry[J].A pp lied Su rface Science,1993,

70 71:63~67.

[25] 梁汉东,于春海,刘咸德,等.大气单颗粒物中无

机元素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

学报,2001,(5):442~445.

[26] 刘义为,蒋致诚.XPS和TO F2S I M S在硬盘驱动

器(HDD)磁头表面微污染分析中的应用[J].理

化检验2化学分册,2001,37(2):59~61.

[27] 潘艺永,李越生,陈维孝,等,用飞行时间二次离

子质谱法分析模塑料成分[J].分析测试学报,

1999,18(1):13~16.

[28] 梁汉东,刘敦一.金2硫团簇负离子的组成特征探

讨[J].物理化学学报,2001,17(9):859~864. [29] 梁汉东.高硫煤的二次离子质谱研究:多硫离子

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98,43(24):

2658~2660.

[30] L hu issier F,Gibou in D,D em ary M,et al.Sec2

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 I m aging of the

F ixati on of N2152labelled NO in Po llen Grain s

[J].Jou rnal of M icro scopy,2000,2(198):108

911

 第2期 周强等:二次离子质谱(S I M S)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115.

[31] Subhash Chandra,D an iel R L o rey ,D uane R.

Sm ith.Q uan titative Subcellu lar S I M S I m aging

of B10and B11Iso topes in the Sam e Cell D eliv2

ered by Tw o Cob ined BN CT D rugs:In V itro

Studies on H um an Gli ob lastom a T98G Gells[J].

R adiati on R esearch,2002,157:700~710. [32] L arras2R egard E,M ony M2C.Scann ing I on I m2

ages:A nalysis of Pharm aceu tical D rugs at O r2

ganelle L evels[J].In ternati onal Jou rnal of M ass

Spectrom etry and I on P rocesses,1995(143):

147~163.

[33] A rlinghau s H F.A b stract Book of S I M S Eu rope

1998[C],M un ster,1998:16.

[34] 邹丽剑,张涤生,王 炜,等,纯钛种植体2骨界面

的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分析[J].中国修复重

建外科杂志,1997,6:372~375.

[35] N guyen DN,Becker G W,R iggin RM.P ro tein

M ass Spectrom etry:A pp licati on s to A nalytical

B i o techno logy[J].Jou rnal of Ch rom atography

A,1995(705):21~45.[36] Benn inghoven A,H agenhoff B.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S I M S [C].W iley,John

&Son s,Inco rpo rated,1997:123~130.

[37] Gillen G,L areau R,Bennett J,et al.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 S I M S X I[C].W iley,

John&Son s,Inco rpo rated,1998:93~96. [38] Benn inghoven A,H agenhoff B.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S I M S [C].W iley,John

&Son s,Inco rpo rated,1997:842~846.

[39] Benn inghoven A,H agenhoff B.Secondary I on

M ass Spectrom etry:S I M S [C].W iley,John

&Son s,Inco rpo rated,1997:811~814.

[40] John C V ickerm an,A ngela O akes,H eather G2

am b le.Static S I M S Studies of Catalyst Structu re

and A ctivity[J].Su rface and In terface A nalysu s,

2000,29:349~361.

[41] M u rase A,O hmo ri T.TO F2S I M S A nalysis of

M odel Compounds of F ricti on M odifier A d2

so rbed O n to F ricti on Su rface of Ferrou sM ateri2

als[J].Su rface and In terface A nalysu s,2001,

31:191~199.

(上接第68页)

C+O2→CO2(1)

据此可确定CN T的氧化燃烧温度为700℃,温度低于700℃,CN T基本是稳定的。

3 结 论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及其热分解机制的分析, CN T基本是稳定的。

(1)CN T Si O2复合材料的热分解过程是以两步分解方式进行。第一步:在60~200℃左右发生表面的吸附水和部分溶剂的脱附和挥发。第二步:在200~730℃时CN T Si O2复合材料发生热分解。这一阶段主要发生Si O2的缓慢脱水、聚合和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N T的热分解过程可推测为:温度高于500℃生成Si O2,然后在500~730℃发生氧化燃烧。

(2)凝胶Si O2在500℃保温1h后已不再出现质量损失,表明500℃煅烧1h可保证凝胶Si O2完全转变成玻璃粉,而在此温度下,CN T也不会被氧化。所以可选择500℃煅烧1h进行CN T Si O2复合粉体处理工艺是合适的。致谢:本工作得到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基金的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Iiji m a S.H elical M icro tubu les of Graph itic Car2

bon[J].N atu re,1991,(354):56~58.

[2] 成会明.纳米碳管制备、结构及应用[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E rik T T ho sten son,Zh ifeng R en,T su2W ei Ch2

ou.A dvances in the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of

Carbon N ano tubes and T heir Compo sites:A R e2

view,Compo sites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2001,

(61):1899~1912.

[4] 史乃立,武学芹,吕仁庆,等.二氧化硅膜材料制备

方案的优化[J].石油大学学报,1999,23(4):85~

87.

[5] 何宜柱,雷延权,张吉人.溶胶2凝胶法制备的Si O2

晶化过程的相变行为[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7,20(4):24~28.

[6] 陆昌伟,奚同庚.热分析质谱法[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021质谱学报 第25卷 

二次离子质谱

二次离子质谱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1 引言: 离子探针分析仪,即离子探针(Ion Probe Analyzer,IPA),又称二次离子质谱(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um,SIMS),是利用电子光学方法把惰性气体等初级离子加速并聚焦成细小的高能离子束轰击样品表面,使之激发和溅射二次离子,经过加速和质谱分析,分析区域可降低到1-2μm直径和5nm的深度,正是适合表面成分分析的功能,它是表面分析的典型手段之一。 应用离子照射样品产生二次离子的基础研究工作最初是R.H.斯隆(1938)和R.F.K.赫佐格(1949)等人进行的。1962 年R.卡斯塔因和G.斯洛赞在质谱法和离子显微技术基础上研制成了直接成像式离子质量分析器。1967 年H.利布尔在电子探针概念的基础上,用离子束代替电子束,以质谱仪代替X 射线分光计研制成扫描式离子探针质量显微分析仪[1]。 二次离子质谱(SIMS)比其他表面微区分析方法更灵敏。由于应用了中性原子、液态金属离子、多原子离子和激光一次束,后电离技术,离子反射型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离子延迟探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使得新型的IWHI 的一次束能量提高到MeV,束斑至亚μm,质量分辨率达到15000,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小于0.5μm和5nm,探测限为ng/g,能给出二维和三维图像信息。SIMS 已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材料成分分析方法,在微电子、光电子、材料科学、催化、薄膜和生物领域有广泛应用[2]。 2 SIMS的基本原理[3] 离子探针的原理是利用能量为1~20KeV的离子束照射在固体表面上,激发出正、负离子(溅射),利用质谱仪对这些离子进行分析,测量离子的质荷比和强度,从而确定固体表面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质谱发展的前景分析

质谱仪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食品、环境、人类健康、药物、国家安全、和其他与分析测试相关的领域。现已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分析仪器之一,近几年全球市场需求增长率超过10%,中国市场的需求增长远甚至还要大于这个比例,质谱仪其在分析检测过程中准确的定性和定量能力而受到格外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质谱仪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仪器产品了,我们的生活中却时常出现全质谱仪的身影。比如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过的很多东西都是经过质谱仪才能完成的,可以说质谱仪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生活当中很多的东西,在无形当中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当中的保护,也就是因为这个因素才促使了质谱仪在市场当中有着更稳定的客户。 有了这个因素之后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其中最大也是最明显都就要数竞争了,竞争在每个行业当中都会出现,同样在质谱仪当中也会出现的,如果将它处理好的话,产品在未来的发展将会是一帆风顺,如果相反的话那么结果一定是被淘汰掉的,所以质谱仪想要有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将这个问题处理好才能有更为好的发展,也会使质谱仪企业获胜的得到更好的发展。质谱仪则是在市场当中最为优秀的企业当中成长起来的,这也为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质谱仪的质量更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只要我们将质谱仪的提升上去,相信其一定可以在众多的品牌当中脱引而出,最终成为最大的赢家。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质谱仪坚持的底线,我们一定要将此项做好,勇于创新制作出更多精良的产品,让市场接受我们,当然还是要得到消费者的喜爱才是最为重要的,质谱仪也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的前进,让自己成为市场当中最为出色的产品。

基于质谱仪发展的质谱分析技术 席琳蒂娜(WSL) (天津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天津西青30038) 摘要:质谱分析法(Mass Spectroscopy)是利用电磁学原理,将化合物电离成具有不同质量的离子,然后按照其质荷比(m/z)的大小为序,依次排列成谱收集记录下来,然后利用收集的质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质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史质谱仪原理特点应用前景 引言: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对物质的结构感兴趣,我们很想知道物质结构的特点它的成分, 因此一直在不断努力发明创造能够检测和观察物质结构分析物质结构的仪器。质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技术,它可以对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同时它也是唯一能直接获得分子量及分子式的谱学方法。基于质朴分技术的特性它在化学生物学的很多领域都这广泛的应用。随着近代物理学、真空技术、材料科学、计算机及精密械等方面的进展,使质谱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地扩展。 正文: 一、发展史 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里程要从质谱仪的发展开始。质谱仪器是一类将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电离成离子,通过适当的稳定或变化的电磁场将他们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等方式实现荷质比分离,并检测其强度来作定性定量分析的分析仪器。 1885年W.Wien在电场和磁场中实现了正粒子束的偏转。1912年J.J.Thompson使用磁偏仪证明氖有相对质量20和22的两种同位素。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是由J.Dempster和F.W.Aston于1919年制作的,用于测量某些同位素的相对丰度。 20世纪30年代,离子光学理论的发展,使得仪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为精确测定相对原子质量奠定了基础。其中,Mattauch和R.Herzog在1935年首先阐述了双聚焦理论,然后根据这一理论制成了双聚焦质谱仪。在30年代末,由于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测定油的成份。 40年代初开始将MS用于石油工业中烃的分析,并大缩短了分析时间。50年代初,质谱仪器开始商品化,并被广泛用于各类有机物的结构分析。同时质谱方法与NMR、IR等方法结合成为分子结构分析的最有效的手段。1960年对离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轨迹,已发展到二级近似计算方法。1972年,T.Mastuo和H.Wollnik等合作完成了考虑边缘场的三级轨迹计算法。这些为质谱仪器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计算手段。80年代新的质谱技术出现:快原子轰击电离子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电喷雾电离源,大气压化学电离源;LC-MS 联用仪,感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富立叶变换质谱仪等。非挥发性或热不稳定分子的分析进一步促进了MS的发展;90年代,由于生物分析的需要,一些新的离子化方法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一些仪器联用技术如GC-MS,HPLC-MS,GC-MS-MS,ICP-MS等正大行其道。 我国解放前质谱技术处于空白。196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上海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北京分析仪器厂先后研制成功了双聚焦火花离子质谱仪。1975年,上海新跃仪表厂制成采用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的ZLF-300型直接成象离子分析仪。

浅谈质谱技术及其应用word精品

浅谈质谱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质谱分析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环境,能源,医药,运动医学,刑事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对质谱仪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叙述了质谱仪的发展过程,对质谱仪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质谱仪应用发展 1质谱技术 质谱(又叫质谱法)是一种与光谱并列的谱学方法,通常意义上是指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中通过制备、分离、检测气相离子来鉴定化合物的一种专门技术。质谱法在一次分析中可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将分离技术与质谱法相结合是分离科学方法中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在众多的分析测试方法中,质谱学方法被认为是一种同时具备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且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普适性方法。 1.1质谱原理 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质荷比(质量-电荷比)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电荷的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和磁场使发生相反的速度色散,将它们分别聚焦而得到质谱图,从而确定其质量。 1.2质谱技术的发展 1910年,英国剑桥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汤姆逊研制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质谱仪器。这台质谱仪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一质谱学的开创。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于1919年制成的。阿斯顿用这台装置发现了多种元素同位素,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第一次证明原子质量亏损。他为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1934年诞生的双聚焦质谱仪是质谱学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此期间创立的离子光学理论为仪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双聚焦仪器大大提高了仪器的分辨率,为精确原子量测定奠定了基础 1.3质谱技术的分类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考试题库含答案

《物联网技术与运用》考试题库01 单选题 1、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B)B.Internet of Things 2、(D)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雏形 D.比尔.盖茨 3、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A) A.射频识别 4、以下哪个不是物联网的应用模式(C) C.行业或企业客户的购买数据分析类应用 5、按照部署方式和服务对象可将云计算划分为(A) A.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6、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的云计算服务类型是(C) C.PaaS错误:改为B.IaaS 7、2008年,(A)先后在无锡和北京建立了两个云计算中心 A.IBM 8、(A)实施方案拟定了在未来几年将北京建设成为中国云计算研究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和 路径 A.祥云工程 9、智慧城市是与相结合的产物(C) C.数字城市物联网 10、可以分析处理空间数据变化的系统是(B) B.GIS 11、智慧革命以(A)为核心 A.互联网 12、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是(A) A.条形码识别技术 13、以下哪一项用于存储被识别物体的标识信息?(B) B.电子标签 14、物联网技术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什么方 式进行信息传输的呢?(B) B.电场和磁场 15、双绞线绞合的目的是(C ) C.减少干扰 16、有几栋建筑物,周围还有其他电力电缆,若需将该几栋建筑物连接起来构成骨干型园区网, 则采用(D )比较合适? D.光缆 17、下列哪种通信技术部属于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A) A.广播 18、关于光纤通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光在光导纤维中多次反射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19、无线局域网WLAN传输介质是(A) A.无线电波

有机质谱仪及MS的发展与应用

有机质谱仪及MS的发展与应用 ……专业聂荣健学号:………指导老师:…… 摘要:质谱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质谱仪器和光谱仪、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仪器,都是能用一台仪器分析多种物质的谱仪,都是不可缺少的近代分析仪器。有机质谱仪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特别是在化学及生物领域。本文介绍了质谱仪的主要组成离子进样系统及质量分析器,以及MS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有机质谱离子进样系统质量分析器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ss spectrometry and MS Name Nie Rongjian Abstract: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is an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analysis method. Mass spectrometer、 Optical measuring equipment、Chromatographic instrument、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l instrument and so on are all the equipments that indispensability. Organic mass spectrometry has a very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in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ield.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major composi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about Ion Injection system and Mass Analyz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S. Key words:Organic Mass SpectrometryIon Injection System Mass Analyzer Application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 姚程宽张新华詹喆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的高级产物,目前还没有对物联网权威的定义。从技术的角度说,任何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都可以实现,比如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也可以是一个独立局域网。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物联网重要的不是网络本身,而是基于这些网络的应用服务。能从这些网络中得到哪些服务,这才是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相关的。简单的说:服务才应该是物联网的关注点。本文介绍了物联网的概念,并从工业、农业、教育和生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应用,并分析了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技术;服务 物联网是近两三年来非常热门的科技词汇之一,他的英文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写成IOT。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物和物互联的网络,它利用并融合感知技术、识别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把控制器、传感器、人和物等连接起来,实现物和物,人与物的连接,最终得到智能化的网络,被广泛认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高级产物,它利用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上的所有资源,继承了互联网上的所有应用,同时物联网保留了自身资源和设备的个性化和私有化。

1.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1.1物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 (1)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于原材料采购、销售和库存领域,通过完善并优化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2)生产过程工艺优化物联网技术能提高工业生产线上的过程检测、生产设备监控、材料消耗监测、实时参数采集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生产过程智能监控、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维护、智能决策,从而改进生产过程,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3)安全生产管理把感应器或感知设备安装在矿工设备、矿山设备、油气管道等危险设备中,可以感知在危险环境中的设备机器、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安全信息,将现有单一、分散、独立的网络监管平台提升为多元、系统、开放的综合监管平台,以实现快捷响应、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和有效控制等。 (4)环保检测及能源管理环保设备融入物联网可以对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各类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1]。 1.2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1)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加强农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最终消费者整个流程的监管,降低食品安全隐患。通过安装电子芯片,物联网技术可以追溯芯片的编码查询产地、生产日期以及检验检疫情况。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各个领域,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还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就是还有能够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对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发展 1 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发展 信息技术是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发展最为广泛和影响深远的技术,我们人类也在逐渐的进入到信息社会。 1.1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下的关于一切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使我们人类对于了解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或者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但是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我们写在纸上或者在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表现出来,让我们通过这些数据来更详细的了解事物的具体信息。通过我们的的指令或者描述的概念来展现出的一种形式。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基础技术、

信息的处理技术和信息的应用技术、信息的安全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1)在我们人类最开始的时期,人类语言的产生就是信息产生的最开始时期。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信息的交流,来促进情感的表达,语言信息促进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的进行发展,人类通过语言信息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随着人类对生活不断的创造和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就出现了在我们小学历史课本上所知道的象形文字和印刷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发展加以迅速,推动了我们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3)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报机、发明的第一部电话、无线电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发明和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彻底的向信息化社会发展。通过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视、广播、电报、传真和卫星、微波通信等技术的发明,快速的推动了我们人类趋于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 (4)电脑的发明使信息技术趋向多样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 (5)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引用电脑在军事方面取得了显著地成效,开发出了第一个军事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以及临床疾病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是以质谱仪为检测手段,集HPLC高分离能力与MS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于一体的强有力分离分析方法[1]。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电喷雾、大气压化学电离等软电离技术的成熟,使得其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更加可靠,同时,由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高沸点、难挥发和热不稳定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它已成为中药制剂分析、药代动力学、食品安全检测和临床医药学研究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 1977年,LC-MS开始投放市场;19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分析;1989年,LC-MS-MS取得成功;1991年,API LC-Ms用于药物开发;1997年,LC-MS用于药物动力学筛选;1999年,API Q-TOFLC-MS-MS投放市场,大气压离子化接口的应用,彻底改变了面貌,使其迅速成为制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分析仪器[2]。 2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 2.1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的营养性、保健性和安全性的关注均趋于理性化、科学化。国家对食品的监管也愈加重视起来,因此食品监督部门在食品检测中应用了一种准确的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集液相色谱对复杂基体化合物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独特的选择性、灵敏度、相对分子质量及结构信息于一体而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方面,为食品工业中原材料筛选、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成品质量检测等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检测手段[3]。目前,LC-MS主要检测食品中农兽药的残留、食品中违禁物质和有害添加剂的检测、保健品中功效成分的检测等。该技术在食品分析检验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2.1.1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的检测 食品及农产品的残留分析对灵敏度、重现性与选择性的要求非常高,常常需

二次离子质谱仪讲课讲稿

二次离子质谱仪原理简介 二次离子质谱仪(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又称离子探针(Ion Microprobe),是一种利用高能离子束轰击样品产生二次离子并进行质谱测定的仪器,可以对固体或薄膜样品进行高精度的微区原位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由于地学样品的复杂性和对精度的苛刻要求,在本领域内一般使用定量精度最高的大型磁式离子探针。该类型的商业化仪器目前主要有法国Cameca公司生产的IMS1270-1300系列和澳大利亚ASI公司的SHRIMP系列。最近十年来,两家公司相继升级各自产品,在灵敏度、分辨率及分析精度等方面指标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元素检出限达到ppm-ppb级,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亚微米级,深度分辨率可达纳米级。目前,大型离子探针可分析元素周期表中除稀有气体外的几乎全部元素及其同位素,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地球早期历史与古老地壳演化、造山带构造演化、岩石圈演化与地球深部动力学、天体化学与比较行星学、全球变化与环境、超大型矿床形成机制等。因而国内各大研究机构纷纷引进大型离子探针(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SHRIMP II 和SHRIMP IIe-MC、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Cameca IMS-1280、Cameca IMS-1280HR和NanoSIMS 50L、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Cameca IMS-1280HR、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IMS-1280HR),大大提高了国内微区分析的能力。 本实验室配备了Cameca公司生产的IMS1280离子探针和其升级型号IMS1280HR。两台仪器的基本原理及设计相同,升级型号IMS1280HR主要在磁场设计上有所改进,具

物联网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 现状 与 发展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也愈 加便利,有了智能手机、电脑、iphone 、ipad 等高科技产品。其中,最重要的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与应用了。互联网导、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信息技术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课前预习了解。 ②有条件的同学,上网查找有关课程资源。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本课及运用“百度搜索”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展示自己,体验成功,提高他们的信息展示的能力。同时通过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三、教材分析 教材选用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桂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列举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验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个人经验以及利用互联网搜索有关资料,来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师需要铺设好思维阶梯,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有用信息;学会搜集和展示信息; ②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和信息展示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学习精神; ③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的感情。

二次离子质谱(SIMS) 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收稿日期:2003207207;修回日期:2003209217 作者简介:周强(1973~),男(汉族),黑龙江尚志市人,工程师,仪器分析专业。E 2m ail :zq @cum tb .edu .cn 第25卷第2期 2004年5月 质谱学报 Jou rnal of Ch inese M ass Spectrom etry Society V o l .25 N o .2M ay 2004 二次离子质谱(SI M S )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周 强1,李金英2,梁汉东1,伍昌平2 (1.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100083; 2.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 [作者简介]:周强,1993年毕业于吉林大 学,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读硕士(仪器分析专业),就职于中国矿业大学煤 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从事 TO F 2S I M S 、X 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仪器的开发和应用工作,并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室管理任务。先后参加4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和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独自或合作发表十余篇论文,曾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两项校级科技进步 教学奖。 摘要:二次离子质谱(S I M S )比其他表面微区分析方法更灵敏。由于应用了中性原子、液态金属离子、多原子离子和激光一次束,后电离技术,离子反射型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离子延迟探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等,使得新型的S I M S 的一次束能量提高到M eV ,束斑至亚Λm ,质量分辨率达到15000,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小于0.5Λm 和5nm ,探测限为ng g ,能给出二维和三维图像信息。S I M S 能用于矿物、核物质、陨石和宇宙物质的半定量元素含量和同位素丰度测定,能鉴定出高挥发性、热不稳定性的生物大分子,能进行横向和纵向剖析,能进行单颗粒物、团蔟、聚合物、微电子晶体、生物芯 片、生物细胞同位素标记和单核苷酸多肽性分型(SN P )测定,能观测出含有2000碱基对的脱氧核糖核酸(DNA )的准分子离子峰。以S I M S 在同位素、 颗粒物、大分子、生物等研究领域的应用为重点,结合实例,对S I M S 仪器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质谱学;二次离子质谱技术进展;综述;剖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O 657163;O 56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22997(2004)022113208 Recen t D evelopm en ts on Secondary Ion M a ss Spectrom etry ZHOU Q iang 1,L I J in 2ying 2,L I AN G H an 2dong 1,W U Chang 2p ing 2 (1.K ey L abora tory of Coa l R esou rces (Ch ina U n iversity of M in ing &T echnology ), M in istry of E d uca tion ,B eij ing 100083,Ch ina ; 2.Ch ina Institu te of A to m ic E nergy ,B eij ing 102413,Ch ina ) Abstract :Secondary i on m ass sp ectrom etry (S I M S )is m o re sen sitive than o ther su rface m i 2cro regi on analysis in strum en tals .B ecau se the neu tral atom ,liqu id m etal i on and laser p ri 2m ary beam ,the po st i on izati on ,the ti m e of fligh t analyzer w ith retarding electrode ,the i on delay detecti on and the com p u tarizing i m age techn ique have been u sed in S I M S ,it has the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文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论文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一.引言 物联网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物流关系着现代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其发展关系着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广泛推广和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以完善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实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而且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带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研究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势在必行。二.物联网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起源于由RFID(射频识别)对所有物品进行标识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进而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经过不断扩充、延展、完善,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物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运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把ICT技术充分用到各行各业,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每个角落,例如电网、交通(铁路、公路、市内交通)等相关的物体上。并利用网络和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通过云计算、数据仓库和人工智能技术作出分析给出解决方案。把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20年中期到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类生活发生重大的变化,电话、电报、无线电通信、广播、电视、雷达、自动化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因特网等汇成了现代技术发展的核心与主流,他们的本质都是人类信息器官的延伸,都属于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分为: 1、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功能相当于人脑的思维功能, 是信息技术群的核心。从公元前中国人发明的算盘,到17 世纪初欧洲人发明的计算尺,在漫长的岁月里,信息处理主要是靠人脑的筹算并辅之以简单的计算工具。这种人工信息处理方式虽然十分简便,但在速度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2、现代信息表述技术 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随之出现了与之相应的信息表述技术。计算机是一个自动化的信息加工工具, 其指令与被处理的数据都是采用二进制数字系统。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数,因此处理的所有数、字母、符号等均要用二进制编码表示。3、现代信息传输技术 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是社会的“大脑”,那么通信技术就是现代社会的“中枢神经系统”。这里提到的通信技术应当广义地理解为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信息存贮技术 可以预见, 在本世纪中叶之前, 现代信息技术仍将保持它在全球高技术中的先导地位, 在向着它的顶峰攀登的同时, 持续不断地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科学技术领域, 包括生物和材料科学与技术的进程, 同时, 也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 息革命方兴未艾我们正处于人类科学技术的更大变革的前夜, 信息化核心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不仅值得科学家们高度关注, 更值得所有人类高度重视。如今,西方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领先中国,并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信息化发展有着许多亮点,如电子信息材料整体稳步向前, 环保节能材料领域发展令人瞩目……展望未来,现代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2)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3)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4)个人化。即可移动性和全球性。一个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拥有同样的通信手段,可以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加工处理的手段。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信息技术新发展及其应用 陆以勤(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本专题从七个方面介绍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第一个是微电子与光电子,第二个是现代通信技术,第三个是遥感技术,第四是智能技术,第五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第六是消费类电子技术,第七是信息安全技术。 一、微电子与光电子 在讲这个之前,我想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在同一个领域都取得诺贝尔奖的一个科学家,能不能说出来?不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拿过一次诺贝尔物理奖;也不是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在化学和物理,不是同一个领域,她拿了两次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家叫巴丁,他是晶体管的发明人,因为他和肖克莱、布拉顿三个人一起发明了晶体管,1946年他们开展了这个研究,1947年观察到了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1972年因为他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发明了超导,所以第二次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他曾经开玩笑说他每次都得了三分之一,得了两次才拿到三分之二,他还必须和另外两个科学家再合作一次,再拿一次,才能拿到整个诺贝尔奖。 我们言归正传,微电子学是什么?它是电子学的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的技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的工艺和测试等。在信息社会,我们要求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电子产品,那如何研究出这种器件就是微电子学研究的内容。我们以一个它的发展线路来看一下,我刚才谈到巴丁和另外两个科学家,一个是肖克莱,他提出了著名的PN结理论,另外一个科学家叫布拉顿,他们三个于1946年1月在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半导体研究小组,经过差不多两年,他们观察到了具有放大作用的晶体管,1956年获得诺贝尔奖。晶体管是分离电路,还不能满足我们体积小、低功耗的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是集成电路。从晶体管发展到集成电路已经有50年了,1952年英国科学家G.W.A. Dummer第一次提出了集成电路的设想,1958年以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科学家基尔比(Clair Kilby)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2000年获得诺贝尔奖。集成电路发展了五十年,它的集成度越来越高,我们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摩尔(Gordon Moore)是Intel公司的创始人,他提出这个定律的时候是1965年,那时候他还不是在Intel,而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实验室主任,他为《电子学》杂志35周年专刊写了一篇报告,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摩尔定律说的是芯片上的晶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隔两年,就是24个月翻一番,到现在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我们前面说的是微电子技术,下面我们就再说一下光电子技术,为什么把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放在一起谈?光电看起来好像不相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实际上他们是有密

质谱仪的历史与发展

质谱仪的历史与发展 质谱的发展与核物理的早期发展紧密相连,而核物理的早期发展又是建立在真空管气体放电的技术上。克鲁克斯管是从早期用的盖斯勒管改良而来的,它是一个内部抽成较低气压的玻璃管,两端装有电极,阴极和阳极之间可以产生10 -100千伏的高压。克鲁克斯管运行时的真空比0.1帕斯卡要低得多,这是射线管实验——特别是阳极射线研究的必备条件。许多基于克鲁克斯管的实验带来了原子和核物理方面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最著名的是在1895年由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射线。不到年之后J.J.汤姆森通过对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分析和测量了电子的质荷比m / e。他发现了一种质量只有氢原子(当时已知的最轻的原子)的1/1800却带有一个单位负电荷的粒子,这是电子的发现。维恩在1898年通过对阳极射线的分析测量了氢原子核的质量,这是首次对质子的测量。 维恩和汤姆森正是质谱法的开创者 如图是1898年由维恩制造的第一台质谱实验装置。在一个气压很低的玻璃管中设置了阴极A和阳极 a用来产生阳极射线,然后射线会经过平行的电极缝, 同时b区域的真空管外也覆盖了电极用来屏蔽磁场。 在真空管c区域内,除了磁极间的平行磁场外在垂直 射线和磁场方向设置了平行电场来分析离子束。在电 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只有特定速度(v=E/B)的离子 可以到达真空管末端,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速度选

择器。这个装置的长度只有5厘米。维恩利用它从阳极射线中选出特定速度的离子进行研究,测量了氢原子核(当时维恩并不知道这是氢原子核)的荷质比,并研究了其他一些更重的离子。但直到1919年卢瑟福的系列工作之后才正式宣判了质子的发现。 尽管如此,正如J.J.汤姆森所说,维恩是第一个是用磁场偏转来分析离子束性质的科学家。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质谱法的诞生还要归功于1907年汤姆森本人的实验。 上图是汤姆森在剑桥搭建的第一台质谱仪的实物和原理。他同样采用阳极C把放电区和测量区分开,放电区冲入少量的某种气体,阳极和阴极之间加有30-50千伏的电压。同样为了屏蔽磁场的干扰,在放电区的外面放置了金属的隔离罩W。放电区电极C中间是一个6cm 长,内径从0.5mm到0.1mm的准直孔,用一个非常精巧的毛细玻璃管F和测量区相连。气体在放电区电离出离子,并且在高电场下获得很快的速度,最后沿着毛细玻璃管以很窄的一束射入抽真空的测量区。测量区内安装了两块平行的电极A,并且外部有一组磁极P提供磁场。与维恩的实验不同,这里磁场和电场的方向是平行的。经过偏转的离

二次离子质谱技术

海洋有机地球化学检测方法 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简述 摘要:海洋有机地球化学是通过研究与还原性碳相关的物质来揭示海洋生态系的结构、功能与演化的一门科学。由于其中的有机组分通常以痕量、复杂的混合物形式存在,且是不同年龄、不同来源、不同反应历史生源物质的集成产物,所以总体分析困难较大。目前主要是从整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两方面进行检测分析,本文将简单介绍核磁共振谱分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法、气相色谱法、二次离子质谱技术、X射线衍射分析、比色法这六种分析方法的检测对象和所能获得的数据,并对其中的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的检测原理、应用现状、优势与弱点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有机化学检测分析;二次离子质谱(SIMS);剖析应用 1.引言 目前,用于揭示天然有机组分特征的分析技术可分为两类:一是整体分析以获得有机物主要组分的整体性质包括元素组成、光谱特征等,比如核磁共振谱分析;二是分子水平分析以获得特定类别有机组分的信息,比如气相色谱法。 二次离子质谱技术是目前灵敏度较高的表面微区分析方法,从20世纪初至今在发扬其优点减小或克服其局限性中不断得到发展,成为一种独具恃色的分析手段,在微电子技术、化学技术、纳米技术以及生命科学等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几种检测方法的介绍 2.1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NMR) 核磁共振技术(NMR)广泛用于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在能源科学中用于研究有机分子的微观结构,且它所检测的样品可以是混合样品,具有不破坏样品的特点。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获得样品的共振谱,来测定分子中某些原子的数目、类型和相对位置[9]。 2.2离子交换层析法(IEC) 离子交换层析法(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的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检测对象主要是各种生化物质,也应用于临床生化检验中,用于分离纯化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也可用于分离核酸、核苷酸及其它带电荷的生物分子。 2.3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GC)是一种在有机化学中对易于挥发而不发生分解的化合物进行分离与分析的色谱技术。通过待分析的气体样品与覆盖有各种各样的固定相的柱壁相互作用,使得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时间被洗脱出来。通过将未知物质的保留时间与相同条件下标准物质的保留时间的比较可以

质谱介绍及质谱图的解析(来源小木虫)

质谱介绍及质谱图的解析(来源:小木虫)质谱法是将被测物质离子化,按离子的质荷比分离,测量各种离子谱峰的强度而实现分析目的的一种分析方法。质量是物质的固有特征之一,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质量谱——质谱,利用这一性质,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包括分子质量和相关结构信息);谱峰强度也与它代表的化合物含量有关,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质谱仪一般由四部分组成:进样系统——按电离方式的需要,将样品送入离子源的适当部位;离子源——用来使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并使生成的离子会聚成有一定能量和几何形状的离子束;质量分析器——利用电磁场(包括磁场、磁场和电场的组合、高频电场、和高频脉冲电场等)的作用将来自离子源的离子束中不同质荷比的离子按空间位置,时间先后或运动轨道稳定与否等形式进行分离;检测器——用来接受、检测和记录被分离后的离子信号。一般情况下,进样系统将待测物在不破坏系统真空的情况下导入离子源(10-6~10-8mmHg),离子化后由质量分析器分离再检测;计算机系统对仪器进行控制、采集和处理数据,并可将质谱图与数据库中的谱图进行比较。 一、进样系统和接口技术 将样品导入质谱仪可分为直接进样和通过接口两种方式实现。 1. 直接进样 在室温和常压下,气态或液态样品可通过一个可调喷口装置以中性流的形式导入离子源。吸附在固体上或溶解在液体中的挥发性物质可通过顶空分析器进行富集,利用吸附柱捕集,再采用程序升温的方式使之解吸,经毛细管导入质谱仪。 对于固体样品,常用进样杆直接导入。将样品置于进样杆顶部的小坩埚中,通过在离子源附近的真空环境中加热的方式导入样品,或者可通过在离子化室中将样品从一可迅速加热的金属丝上解吸或者使用激光辅助解吸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可与电子轰击电离、化学电离以及场电离结合,适用于热稳定性差或者难挥发物的分析。 目前质谱进样系统发展较快的是多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技术,用以将色谱流出物导入质谱,经离子化后供质谱分析。主要技术包括各种喷雾技术(电喷雾,热喷雾和离子喷雾);传送装置(粒子束)和粒子诱导解吸(快原子轰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