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孫問我盡孝之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說:「這是甚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健在時,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父母去世,依規定的禮節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6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二)

子游問如何是孝。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子,只說能事奉供養(父母)。至於狗、馬都能夠得到(食物來)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敬,這跟飼養狗、馬有甚麼分別呢」

7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言勸諫;看到自己的規勸沒有獲父母接納,仍要恭敬地對待他們,不冒犯他們;因多次勸諫父母而勞苦,但不會怨恨。」

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四)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夠不時時刻刻記掛心上。一方面因(父母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父母年事已高)而恐懼。」

論君子

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的也不穩固。(行事)以忠誠和信實為主,不要結交(品德)比不上自己的人。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10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境舒坦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恐懼。」

11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

司馬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再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是君子了嗎」孔子說:「自我反省而不感到羞愧,有甚麼值得憂愁恐懼呢」

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第十二)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做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與此相反。」

13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

問》第十四)

孔子說:「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

14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做事以合義為原則,依照禮節來實行它,以謙遜的語言說出它,以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15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擔憂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16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

27039 鲁迅研究 第02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二章 鲁迅的生活道路 第一节 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1、(识记)鲁迅原名、字、籍贯、生卒年 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1881. 9.25年生,浙江绍兴。 2、(识记)鲁迅赴南京、日本求学的时间,学校名称,受到较大影响的书刊、导师等概况 1898.5 南京求学,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 译《天演论》) 1902.1日本留学(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1904秋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藤野严九郎) 3、(识记)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的主要文学活动 潜心阅读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提倡文艺,创办刊物《新生》(流产) 1907在河南留学生办《河南》发表文言论文: 翻译了许多,俄国和东欧、北欧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1908编为《域外小说集》二册。 4、(领会)鲁迅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与影响 幼年时期,《山海经》,听到许多生动的神话和故事,接触大量年画、社戏等民间艺术; 7岁开蒙,读的第一本书《鉴略》(类似中国通史的启蒙读物); 12岁“三味书屋”(老师 寿镜吾:方正、博学),读完《论语》、《孟子》、《周易》、《尔雅》、《唐诗三百首》,课外读不少笔记、野史、杂集,(口头上、书本上的历史、故事、绘画、戏曲、诗文等),从各个方面(尤其是“非传统”方面)补充丰富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充实文学艺术素养。 深切感受到封建礼教的残忍与荒唐。( 《二十四孝图》 ) 5、(领会)鲁迅与进化论的关系 从爱国主义出发,接受进化论点的发展与变化的观点,与他后来的革命主义思想结合,产生了积极作用。反对复古,渴望变革,欢迎革命,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在新与旧的斗争中爱憎分明,强调排击旧物,催促新生,寄希望于新一代。很长一段时间,进化论成了鲁迅与封建主义斗争有力思想武器。 6、(领会)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思考

论语论仁详案

《论语》论仁详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 【板书课题】《论语》论“仁” 【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 【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PPT展示第5页】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目的要求 1.领会本文正反结合、逐层深入、反复论证的论证力量,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 2.领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和生动形象、幽默含蓄、辛辣嘲讽的语言风格,理解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鲁迅“打落水狗”的对敌斗争精神。 要点难点 阅读本文难度较大,要点难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本文的写作背景,结构层次,中心论点,语言的幽默含蓄,论证方法。写作背景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章选自《坟》,发表于1926年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期,两篇文章发表的时间十分接近。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1925年,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在形成高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动中外。全国正处于北伐进军前夜,北洋军阀政府面临覆灭。北京发生女师大事件(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已作介绍),这里可着重提一下:女师大学生的斗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初步胜利,反动校长杨荫榆被撤职,段祺瑞执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被迫下台。当时以胡适、陈源(陈西滢)为骨干的现代

评论派,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宣扬“公平”“正当”“和平”“稳健”的中庸之道,实质上是反对人民群众的革命,为反动势力帮忙。而林语堂的《插论语丝的文体——稳健、骂人及费厄泼赖》这篇文章与现代评论派的反动言论是基本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写了《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跨文化对话

跨文化对话 日本著名学者伊藤虎丸先生的名著《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从探讨亚洲不同于西方的近代(现代)性,或者说是 从探讨亚洲不同于西方的近代(现代)的独特性的角度探讨了鲁迅的 独特价值,认为鲁迅的价值就在于他形成了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通过鲁迅在日本留学而与西方近代 相遇,特别是与尼采的个人主义相遇而形成的,并构成了后来鲁迅思 想和文学的原型的“原鲁迅”。鲁迅1906年从仙台来到东京从事《新生》文艺运动,所写的几篇评论奠定了后来鲁迅的思想和文学的基本 原型与框架。这的确是至论。不过伊藤虎丸的观点仍然是建立在(西方)冲击——(东方)回应的框架上,虽然他强调了竹内好先生提出 的鲁迅在接受西方文化时所坚持的“回心”/“抵抗”(坚守自我, 与日本的“转向”/成为一个“优等生”相对)的文化态度,但是对 于鲁迅“个”的思想中主体所承传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仍然重视 不够;同时“西方”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个持续择取又持续扬弃,充 满多重复杂内涵与向度的领域。也就是说,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经 历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西方(文化)与否定 固有(文化)传统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否定与融合的过程。正是在他对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双重传承与双 重超越中,才形成了这一“原鲁迅”。 早在1898年鲁迅到南京求学阅读《天演论》时,他与西方近代的相 遇便已经开始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给他打开 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而“天道变化,不主故常”、“世道必进,后胜 于今”的世界观则使他开始冲破“天不变,道亦不变”循环的或轮回 的历史观的束缚,从而逐步树立起一种进化论的世界观;并且回应着 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思潮,把个人的郁积汇入到民族的郁积中,以一 个“科学者”的形象投身于民族救亡与人民解放的时代大潮中。1902 年到达日本后,无论是他于1903年开始在《浙江潮》上发表《中国地 质略论》、《说钼》等科学论文和翻译改写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

米芾通用春联

通用春联 细雨六合润和风万物春 梅绽冬将去冰开春欲来 一笑增同寿双金报共福 有余勤为本丰获作当先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 宙叙宇清世乐天时地利人和 草色遥看已有春冰虽积渐消 年丰人寿福满柳绿花红春浓 扫几清风作帚开窗明月当灯 瑞雪后随千钟粟晴阳先洒万斗金三万六千日如意东西南北人吉祥冬雪亲松无二致春雷盼雨有一声日月常随千秋好云泉有寄四季清天将化日舒清景室有春风聚太和碧野青天千里秀红楼绿树万家春梁上燕子衔春色池边柳丝系东风丰收春联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 勤劳家家富节俭年年丰

励精图治千家富正本清源万木春 子孝孙贤至乐无极时和岁有百谷乃登福寿春联 天开仁寿镜人引紫霞杯 玉树盈阶秀金萱映日荣 北斗临台座南山献寿诗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亲称英哲追陶母子有文奉越汉儒 六秩华筵新岁月三迁慈训大文章 松筠抹芝兰气味梅鹤姿龙马精神 蟠桃果熟三千岁慈竹筹添九十春 文化春联 南风吹解愠北气锻凝洁 问山花笑甚听归燕说谁 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红梅屡唤催暖曰爆竹殷勤劝读书 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 万里鹏程关学问三余蛾术惜光阴 幽窗每带三分绿坦腹平添半床书 门前绿水声声笑屋后青山步步春 康乐和亲安平而喜恭敬撙节退让是福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实春华学人所种礼门义路君子所居行业春联 万民康济顺如流水群公宪章穆若清风气淑年和群生成遂冰凝镜澈百姓为心论仁议福保我金玉达性任情乐其安闲行道有福能勤有继居安思危在约思纯德有润身礼不愆器玉韫庭照兰生室香允执其中通今博古拾级而上造极登峰天与厥福佐时理物地赖其勋含和履仁天半朱霞云中白鹤山问明月江上清风散丸丹胶无非良药医生护士俱是妙材爱国春联 山河新气象诗礼古家声 四时开新律九州庆瑞年 伟业千古秀神州万年春 人勤家富幸福广国泰民安喜事多 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共日月齐辉 礼义立身和平处世廉明报国仁孝齐家砥德砺才为国藩辅布政施惠生我福人生肖春联 松茂百龄难道寿鼠生双翼即称福

华师中国近代文学史11344资料汇总

一、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2、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1895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1898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出版。 6、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年他在《杂感》中提出我手写吾口,1887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 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1897年发表于《苏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 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24、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约论》。 25、光绪末翻译的外国书籍已有533种。 26、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

第八讲 “立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读《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及其他

“立人”:鲁迅思想的一个中心——读《文化偏至论》、《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及其他 《文化偏至论》:文章一开始,即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抱残守缺,仍然坚守“中国中心”主义;另一是“翻然思变”,却“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又陷入了西方崇拜。这两种倾向都涉及“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如何对待西方文化”这两大问题,这是建设“中国现代文化”所不能回避的。在鲁迅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中华中心主义”,它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至高,至上,至善,至美”的神圣灵光,从而由盲目的民族自大,导致“抱守残缺”而不思变革,鲁迅认为这才是真正民族文化危机之所在。鲁迅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同样强调自觉性,而反对盲目性。提出了四条明确的线:一、学习必须是独立的主体经过自己的“考索”、“思虑”所做出的发自内心的选择,而不能盲从于“众志”;二、学习不是盲目崇拜,绝不能以西方文明为世界文明的顶峰,将其神圣化与终极化;三、学习必须建立在对西方文化的实情与实质(根柢)的认真考察、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四、学习必须以认识中国的国情为前提,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在鲁迅看来,包括东、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的现实形态,都是“偏至”的,也即是不完美,不完善,有缺陷的。正视人类文化的现实形态的这种偏至性,就可以使人们不会陷入将任何一种文化神圣化、绝对化的神话,进而承认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有缺陷的,同时又是各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的,它们在相互“比较”中既互相吸取、补充,又互相竞争;既互相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接着提出的首先是一个如何看待西方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应的“物质”、“民主”、“平等”这样一系列的理念的问题。西方新思想所要解决的是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所谓“工业文明病”的问题;而鲁迅却赋予这样的新思想以双重的批判性:它首先是指向中国传统文明中的专制主义的——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面临的问题(引入了“个人”的观念)。,它同时也是针对中国主流派知识分子对西方工业文明的盲目崇拜的——在鲁迅看来,这也是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问题。 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把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下,从对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的洞察中来探寻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眼光。其次是强调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可以看做是后来在20世纪很有影响的“拿来”与“继承”思想的最初表述,但鲁迅更强调的是都要有分析,而不能陷入全盘拿来或全盘继承的盲目性。这就是说,鲁迅在20世纪一开始,就给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确立了一个战略性的目标:要为20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价值,一个终极性的理想。这就意味着整个现代文化建设都要立足于“创造”。 其次是“要什么样的‘近世文明’”,也即“要确立怎样的现代化目标”?鲁迅的独特之处在于,在他看来,根柢还在人,所要建立的现代民族国家首先应是一个“人国”;如果国家的统一、独立、富强与民主要以牺牲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为代价,那就绝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鲁迅旗帜鲜明地提出,“首在立人”,而立人之道即在“尊个性而张精神”。由此而形成了他的“立人”而“立国”的思路:首先着力于建设和张扬少数先驱者强大而独立的个体精神自由;再通过对民众的启蒙,达到“国人之自觉”;而伴随着每一个个体的个性的张扬,自由与自觉,也就产生了作为集合体的国家、民族的自由与自觉,建立起真正的“人国”。 《科学史教篇》:讨论的是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历史。鲁迅依次讨论了五个问题。一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在鲁迅看来,科学的本质就在于“探索未知”,并有自己的“发现”。二“科学与美艺(文学与艺术)”、“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鲁迅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发现了“科学”与“非科学(道德、人格精神的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圣觉灵感)之间的相通,而且在他看来,要探讨科学发现的“深因”,是不能不考虑后者对前者的渗透与促进的。三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在鲁迅看来,归纳法与演绎法是人的两种思维方式,是探讨自然现象的两种方法。四关于科学的作用与价值。鲁迅是从两个视角来讨论这一问题的。首先仍然是民族的角度,即讨论“科学与爱国”的问题。其次,从人性的角度看,科学是人类的精神现象。五关于科学的危机的思考。最后,鲁迅就把他对科学的理解最后归结为人的精神问题,把全文一再强调的科学与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交融也归结为“人性之全”。 《摩罗诗力说》:概括了精神界战士的三大精神特征:①“立意在反抗”,所谓“摩罗诗人”中的“摩罗”,无论是佛教中的天魔,还是《圣经》中的撒但,与正统秩序有一种天然的对立,“撒但”一词希伯来文原意就是“仇敌”。要“争天拒俗”,反抗“众数(众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压制。精神

文化偏至论

文化偏至论 鲁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思想家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前言后语般地说个清楚。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思想家的思想,往往包含在他的片语只言中。当然,体察一种思想,必须体察一个思想家所有的言论。也许这样还不够,还要包括行为。 对于鲁迅也是一样的。批评鲁迅的人常常说鲁迅的思想没有系统,只是零散的火花。我倒觉得,不能埋怨鲁迅的零散,而应该反过来考虑一下,我们对鲁迅的思想又掌握了多少,理解了多少。不是还有一种也看是很有道理的言论吗,每个人都是思想家。宽容的人允许没个人成为思想家,却不能容忍鲁迅成为思想家。 比如,我们对《文化偏至论》的理解,远远地,距离着它所反映的思想核心。从《文化偏至论》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鲁迅是先成为思想家,然后才成为文学家的。 再加几句题外话。鲁迅是什么家呢?也许鲁迅不一定同意,后人给他加了三顶帽子: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对于鲁迅是合适的,恰如其分的。我想说的是,一个文学家,必须是思想家。一个好的作家,必须还应该是一个学者。用文字说话的人,如果能把事情说清楚了,问题说明白了,就算好的了,姑且叫作家。但是一个作家能够到了文学家的程度并不容易,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是要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也是要独立的,缺了这些,我想一个人很难成为文学家。退一步讲,即便只是一个作家,也还要兼有学者的气质和学识。学者就是做学问,先是掌握学问,继而研究学问,再就是创新学问。很多作家开始的时候写了很好的作品,后来却无论如何无法超越了,也有很多人,一辈子皇皇几十卷,却是充满了水分的泡沫。如果给他一个病理,应该是学问的问题吧。 我们看看鲁迅,如果鲁迅不是一个思想家,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学者,他也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一个诗人,一个散文家,一个小说家,一个文学批评家,甚至还是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深厚的学问根底,鲁迅是无法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使命的。所以我说,文学不是急功近利,更不能哗众取宠。偏偏,很多颇赋才华的人毁在了这上边。 接着说《文化偏至论》。 几千年的封建束缚之后,中国现代作家其实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个性自由的解放创造。在众多思想和主义中,鲁迅选择了尼采的“酒神精神”。其实这不是鲁迅一个人的选择。郭沫若的早期,对尼采哲学的关注不亚于鲁迅,郁达夫、矛盾、“沉钟社”、“狂飙社”等作家都受着尼采的影响。所以,当有人责备鲁迅“个人主义”的时候,应该把他放到当时的时代中去看。 很多人学习尼采,只有鲁迅从尼采走了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立人。从这一点说来,鲁迅其实是中国近代唯一的思想家。回头看看,还有谁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尼采哲学的全部内容是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态度。在他看来,哲学使命乃是投一光束于人的内心,促使每个人去发现他的真实的自我,去独立地探索生活的意义,

论仁

《论仁》选读 论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於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於安逸。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够实行仁道。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证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证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里仁》)孔子说: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称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极短的时间之间也不会违背仁道,匆忙的时侯都是一样,困顿的时侯都是一样紧守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樊达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说: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保存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从功能对等论视角看《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 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省译处理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8, 6(1), 8-1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354471.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354471.html,/10.12677/ml.2018.61002 Research on the Omiss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Fu Sheng Liu Ji (Lin Yutang’s English Ver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Jiayan Yu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Jan. 1st, 2018; accepted: Jan. 15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Many readers from home and abroad adore Fu Sheng Liu Ji after it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Lin Yutang in 1935. Fu Sheng Liu Ji is an autobiographical essay written by Shen Fu who was a great writer in the Q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his book. Lin Yutang employed many strategies in his translation. The author employs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studies the omission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Lin’s English version by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quantitative method and qualitative method. It found that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Fu Sheng Liu Ji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Nida’s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Besides, the author concluded three translation rules on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translators access to omission and help them employ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Keywords Fu Sheng Liu Ji, Culture-Loaded Words, Omission 从功能对等论视角看《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省译处理 俞佳艳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8年1月1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论语》分类研读之论仁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颜渊》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英语翻译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论英语翻译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9-07-18T11:19:49.917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1期作者:王丽娜 [导读] 语言是构建文化重要的桥梁,随着社会、科技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发激烈。作为文化载体,英语也随之时代的发展开始走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从翻译角度来看,有的外来翻译文深得人心,传承了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受住了时代的检验,并成为了汉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有的外来翻译则差强人意,不仅晦涩难懂,也难以流传与传承,所以,在英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国家的语言特点,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 引言 从语言文化角度对英语翻译进行分析,了解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能够保障英语翻译的准确性,避免出现翻译偏差的情况。所以,翻译人员需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进行协调,本文基于语言文化影响要素,结合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对英语英语翻译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保障英语翻译的价值性。 一、英语语言文化对英语翻译影响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导致英语翻译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词汇作为英语翻译的基本要素,在整体翻译系统中产生问题最多。在英语翻译中,由于英语、汉语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各自在语言表达方式、语言表达内容上存在独立的色彩,有很多词汇存在无法对应的情况。例如,在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成语,三顾茅庐、瞒天过海等,用英语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表达。在英语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词汇,也只能采取直译的方式,将其直接进行汉化。如Hotdog(热狗)、coffer(咖啡)等。另外,在英语语言中,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个意思,propaganda既可以表达欺骗、也可以表达宣传。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导致英语翻译过程中无法准备表达词汇包含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导致英语翻译中存在很多的矛盾点。英语中的资本家(capitalist)在语言文化中具有赞美的疑问,而从中国的语言文化角度出发,此词汇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上。基于中西方存在的语言差异对英语翻译进行分析,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但有存在一定的协调性,英语翻译准确性会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英语语言文化是构成英语翻译的基础[1]。 基于此,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导致中西方的思维意识存在明显的不同,受法律观念、民俗观念影响,英语翻译与语言文化存在一定的对立性。Individualism作为一种理念价值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语言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英语翻译中,Individualism 作为传统儒家理念相排斥,在语言翻译中,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英语语言文化对英语翻译的阻碍 基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语言文化出现严重的匮乏,对英语翻译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由于民族风俗、民族风格的不同,导致语言很多语言仅仅用于表达原有的事物,在英语翻译中会造成十分严重的阻碍,需要翻译人员对语言进行置换。在"The bee by polarized light"短语中,由于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翻译人员对将"polarized light"翻译成极光,而在此文中的含义为偏振光。基于此,可以明确英语语言文化与英语翻译之间的关系,英语语言文化会对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阻碍。在此背景下,很多翻译人员还会出现望文生义的情况,例如,在"He eats no fish and play the ball",很多翻译人员会将其翻译成他不吃鱼,去玩球。然而实际的意义为,他守规矩不去玩球。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英语语言文化会对翻译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基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进行英语翻译,需了解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语言含义,在提高自身英语语言基础上,保障英语翻译的科学性,能够准确表达原有的意思[2]。 三、英语语言思维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制约 民族语言文化受历史影响较深,是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地域性特征。这种遗传特征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面貌,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英语翻译中,需明确英语语言文化与英语翻译的关系,对英语语言中的习惯用语、习惯搭配进行明确,灵活对英语语言进行翻译。例如,在英语语言中,会用到"under the rose",利用汉语进行翻译则为"那朵玫瑰花下",然而此短语的实际意义为私下,表隐晦意义。在汉语表达中更有很多象征性的词汇,在英语表达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隐晦意义,在不同的语言语境中,均会表达不同的意义。在实际英语翻译中,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導致中西方的语言思维存在一定的差异,英语中的"goose"直观意义为"鹅",代指意义则为傻瓜。基于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有些语言会具有代指意义。所以,在英语翻译中,需要了解英语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明确英语翻译对英语文化的促进作用,并追溯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英语进行翻译,使其能够准确表达原本的意思。 结论 总而言之,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物。在英语翻译中,由于文化冲突造成的翻译错误现象屡禁不止。翻译人员需要明确中西的思维差异,明确英语翻译与应用语言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的表达原语言的含义,并对结合西方的语言文化,对语言进行重新构建,使其能够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深化双方的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丹.茶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推介路径研究--以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茶叶名词翻译为例[J].福建茶叶,2018,40(09):341. [2] 曹洁,项丽莉.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探讨--以《市场营销原理(第13版)》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7):65-67.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里仁篇原文及翻译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 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 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 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 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 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推荐下载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特别 是对近现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探讨鲁迅先生的身 世,文章,思想来揭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而进行自我 反省,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 前言 鲁迅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甚至,按某些一心要否定鲁迅的人们来 说,问题的提法更可以是:鲁迅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 我在这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不仅如此,同时还要强调地指出:在新的世纪里,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演变、国民性格与民族文化的重新构造,鲁迅的伟大献身精神、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代表中华性格的人格典范,都具有迫切而深刻、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今天还特别需要读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文化思想,鲁迅的文艺观,等方面对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本论 一、鲁迅的平生 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