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2021年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摘要

在我国,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中,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占大宗。D2根治性手术及其术后辅助化疗已取得了普遍的共识,该治疗策略明显改善了LAGC患者的预后,但是术后复发率仍然较高(50%~80%),致使远期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治疗,特别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能否提高LAGC疗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AT主要定义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旨在使肿瘤临床降期,提高根治手术切除率;减灭微小转移灶,并检测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然而,对于LAGC患者能否从NAT中生存获益,仍存有争议并缺乏高度共识。本文回顾与分析了LAGC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特别列举了诸多高水平临床研究的结果;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围手术期化疗联合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的成效。当我们继续实施NAT并期待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必须再次强调R0根治性手术才是治愈LAGC 患者最重要的手段。

本世纪初始,胃癌的治疗已从单一手术模式逐渐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意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既往,在施行D2胃癌根治性手术后予以辅助性化疗已获得普遍共识。多项大

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业已证实,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与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1,2,3,4]。近20年来,对于LAGC患者开展术前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关注,但尚缺乏普遍的共识。NAT临床获益之处可能包括:(1)使原发癌灶或转移淋巴结缩减,达到临床降期;(2)减灭隐匿转移灶,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3)术前患者体力及其对治疗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好,有利于完成治疗计划;(4)能客观地反映治疗方案对肿瘤的敏感性,为后续治疗提供自体药敏参考。而存在的主要分歧则包括NAT的适应证、治疗方案选择、能否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等。鉴于各项研究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分期不一,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不同,治疗方案各异,由此呈现的开展NAT的疗效结果差异较大,从而产生的争议较多。本文就NAT在LAGC综合治疗中的现状进行评述。旨在探索NAT 的合理指征,以求进一步提高LAGC的临床疗效。

一、LAGC围手术期治疗模式

针对LAGC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呈多元化模式,主要有三类。

1.围手术期化疗:

2006年,英国学者Cunningham等[5]发表的MAGIC随机对照的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能显著提高R0切除率、肿瘤降期率和5年

OS,可视为NAT在胃癌治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11年,法国学者Ychou等[6]报告了FNCLCC/FFCD 9703临床研究,再次表明开展围手术期化疗有助于改善LAGC患者的整体疗效。2019年,德国学者Al-Batran等[7]报告了FLOT4-AIO前瞻性随机对照二、三期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由德国38家医院参与,共计入组LAGC或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716例,随机分为FLOT组(356例,多西他赛+甲酰四氢叶酸+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与ECF/ECX组(360例,表柔比星+顺铂+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旨在探讨LAGC优化的围手术期化疗方案,结果显示,FLOT方案较之ECF/ECX方案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R0切除率分别为84%比77%;中位OS为50个月比35个月;5年OS为45%比36%。综上均表明,对于LAGC患者,开展新辅助化疗能促使原发肿瘤临床降期,增加R0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率;且围手术期化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对LAGC患者,开展围手术期化疗已纳入欧洲胃癌诊疗指南,并在临床推荐应用[8]。

亚洲特别是包括中国、日本与韩国在内的东亚各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前位。长期以来,中、日、韩等国学者在LAGC治疗的实践中,均特别强调首次手术的规范及其对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并将标准的D2胃癌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作为治疗LAGC的基本策略[9,10,11]。鉴于LAGC术后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而死亡,远期疗效固滞且难以进一步提高,故在术后辅助治疗的基础上,也开展了新辅助治疗的系列性研究。

日本学者开展新辅助化疗的重点对象是:(1)多枚淋巴结融合转移(直径≥3 cm)、胰腺上缘淋巴结转移(直径≥1 cm)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ANM);(2)Borrmann Ⅳ型或直径≥8 cm的Ⅲ型AGC。JCOG 0405临床试验研究的对象是N2融合转移或PANM,计入组51例患者,接受2~4疗程CS方案[替吉奥(S-1)+顺铂(CDDP)]新辅助化疗,序贯D2胃癌根治术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para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PAND),结果显示,治疗的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64.7%,R0切除率82.4%,病理学肿瘤退缩(≥1b)26例(51%),3年和5年OS分别达到59%和53%[12]。另一项JCOG 1002研究,旨在JCOG 0405的CS方案基础上增加多西他赛(DOC),以三药联合方案(DCS)对N2融合转移或PANM 患者进行2~3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并序贯D2胃癌根治术+PAND,术后维持S-1口服化疗1年;结果显示,ORR为57.7%,3、5年RFS 分别为54.5%和47.7%,3、5年OS分别为62.7%和54.9%[13,14]。JCOG 0405与JCOG 1002研究结果均表明,对于淋巴结广泛转移或PANM的AGC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化疗并实施D2胃癌根治附加PAND术疗效堪称满意;同时也表明,DCS三药方案,由于给药剂量相对减少,其疗效并未优于CS两药方案。

鉴于Borrmann Ⅳ型或直径≥8 cm的Ⅲ型AGC生物学行为较差,易于发生腹膜转移,术后复发率高,预后严重不佳。JCOG 0210二期研究给予49例该两型AGC患者新辅助化疗(S-1+CDDP)2个疗程后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方案完成率73.5%,3年OS达24.5%[15]。在此基础上,开展的JCOG 0501是一项开放的多中心三期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将围手术期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进行比较,以期明确对于Borrmann Ⅳ型或直径≥8 cm的Ⅲ型AGC,应采用何种化疗策略来辅以手术治疗更为合适。JCOG 0501共入组全日本44家医院计31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158例),治疗方案为D2/D3胃癌根治术+术后辅助S-1化疗1年;B组(158例),给以SP方案新辅助化疗2个疗程,序贯D2/D3胃癌根治术+术后辅助S-1化疗1年;A组有效病例147例,与经过SP方案新辅助化疗的B组139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后显示,≤pT1+pT2分别为21.1%比48.2%(P<0.0001);pN0+pN1分别为40.1%比69.1%(P<0.0001);p≤Ⅰ+Ⅱ期分别为17.6比50.3%(P<0.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6.6%比80.6%(P=0.0045);B组手术标本中肿瘤残留<1/3(Grade 2、3)达33.9%;提示新辅助化疗能促使原发与转移癌灶病理学显著降期;然而,经过4.5年术后随访,A组与B组患者的3年PFS均为47.7%,3年OS 则分别为62.4%与60.9%(HR=0.92,95% CI:0.68~1.24,P=0.28),生存率并未出现显著差异;两组术后的复发类型均以腹膜转移为主,分别为76.4%与80.2%;可见Borrmann Ⅳ型或直径≥8 cm的Ⅲ型AGC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学行为的癌肿,给以2个疗程SP方案新辅

助治疗,虽然可使病理学肿瘤明显降期,但并未能转为生存获益,因此,仍推荐先施行D2根治术+术后辅助化疗的模式,并应继续探讨更为有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16,17]。

由韩国学者启动的PRODIGY三期研究,针对cT2/3N+M0或cT4NxM0的LAGC患者,共入组484例,旨在比较围手术期化疗(C+S+C组,238例)与术后辅助化疗(S+C组,246例)的疗效,C+S+C组予以术前3周期DOS新辅助化疗,术后8周期S-1单药化疗;S+C组仅给予术后8周期S-1单药辅助化疗组;两组疗效显示,DOS新辅助化疗方案能显著改善LAGC患者的3年和5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两组3年PFS分别为66.3%和60.2%,5年PFS分别为60.4%和55.6% (P=0.023);因此,DOS方案可以作为LAGC新辅助化疗的推荐方案[18]。

RESOLVE研究是中国学者牵头开展的一项大样本随机对照三期临床研究,旨在比较A组D2根治术后使用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D2+XELOX),或B组D2根治术后给予SOX(奥沙利铂+S-1)(D2+SOX)与围手术期化疗的C组(SOX+D2+SOX)的疗效和安全性。2019年ESMO会议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3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0.4%、92.7%和85.5%;但C组的R0切除率最高,达到92.88%;3组的30 d死亡率均为0.9%;C组的3年DFS为62.0%,较A组的54.8%明显改善(HR 0.79,95% CI:0.62~0.99,P=0.045);

术后B组3年DFS为60.3%,不劣于A组的54.8%(HR 0.85,95% CI:0.67-1.07,P=0.162);若与术后XELOX化疗相比,术后或围术期SOX化疗并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风险。因此,对cT4aN+M0或cT4bNxM0的LAGC患者,术前给予3周期SOX新辅助化疗,以及术后5周期SOX方案联合3周期S-1单药,较术后XELOX 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R0切除率,并改善3年DFS[19]。因此,CSCO 指南(2020版)将3周期SOX新辅助化疗,术后5周期SOX、续之3周期S-1单药方案推荐为LAGC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9]。

2.围手术期放化疗:

2001年,由美国学者Macdonald等[20]总结的INT 0116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术后辅助放化疗组患者174例,RFS达30个月,单纯手术组206例RFS仅为19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36个月比27个月(P=0.005);该研究奠定了欧美地区开展围手术期治疗LAGC的基础,提示对于LAGC患者施行根治性手术后,辅以放化疗较之单纯手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来自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一项预试验报告,24例LAGC接受术前放化疗(氟尿嘧啶+45 Gy/5周放疗),D2根治性切除率83%,手术标本病理诊断pCR达11%,pPR达63%[21]。该癌症中心的RTOG 9904研究二期报告,对49例LAGC或食管胃结合部癌(cT2~3N0~1或cT1N1)进行新辅助放化疗,达到R0切除率77%,pCR 26%[22]。德国POET研究共入组126例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化疗组(64

例,顺铂+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与术前放化疗组(62例,顺铂+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30 Gy+),结果显示术前放化疗组pCR 和淋巴结无转移率(tumor-free lymph nodes,TFLN)分别为15.6%和64.4%,均明显高于术前化疗组的2.0%和37.7%,术前放疗可将3年OS从27.7%提高至47.4%[23]。另一项来自荷兰8所医疗中心参与的CROSS研究,共入组食管与食管胃结合部癌肿(T1N1M0、T2~3N0~1M0)患者368例,随机分为新辅助放化疗组(180例,卡铂/紫杉醇+41.4 GY/23 Fx+手术)与单纯手术组(188例)进行疗效比较;全组平均随访84.1(61.1~116.8)个月,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放化疗+手术组的R0切除率高达92%,pCR率29%,中位OS为48.6个月,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的24个月(P=0.003);故建议对于可切除的食管或食管胃结合部癌,应推荐新辅助放化疗后再手术的治疗策略[24]。因此,欧美学者与NCCN均推荐围手术期放化疗模式,特别强调术前放化疗联合D2手术治疗模式适应证为cⅢ期食管胃结合部癌;而对于远端LAGC,则推荐开展术前放化疗作为临床研究[25]。同步化疗方案多为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类或铂类、氟尿嘧啶类联合铂类。目前,国际多中心TOPGEAR研究(NCT 01924819)[26]、荷兰的CRITICS-Ⅱ研究(NCT02931890)[27]与我国中山大学5010多中心研究(NCT01815853)[28]正在进行中,期待未来能对LAGC围手术期及其新辅助放化疗提供更多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3.围手术期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或免疫治疗:

胃癌系高度异质性肿瘤,组织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分类有助于了解不同亚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此同时,针对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过程中不同的靶点或信号传导通路,一些新型分子靶向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相继问世;近年来,随着胃癌分子病理学对临床诊疗的导引及其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人们已日益关注传统化疗与分子靶向或免疫药物的联合方案,用于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研究与探索。胃癌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蛋白表达水平为7.3%~22.1%[29]。此类胃癌浸润与转移倾向较高,预后较差。ToGA 研究已证实,XP/FP化疗联合抗Her-2的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治疗Her-2(+)AGC,较之化疗能明显改善预后,两组的中位OS 分别为13.8个月和11.1个月(P=0.0046),其中经免疫组化Her-2(++)或FISH(+)的患者,其中位OS可提高至16.8个月[30]。其后,有学者针对Her-2阳性LAGC,探索采取化疗与曲妥珠单抗联合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获得了初步的成效。国内Tong等[31]报道一组45例Her-2阳性LAGC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其中29例接受曲妥珠单抗+FLOT术前治疗(试验组),另16例术前仅予以FLOT作为对照;术前疗程结束后经影像学评估,实验组cCR和cPR分别为17.2%与55.2%,对照组分别为6.3%与37.5%;术后病理学评估显示实验组ypN0为53.8%,对照组35.7%;实验组肿瘤退缩率(tumor regression rate,TRG)较高,TRG1a和TRG1b分别为17.2%和27.6%,对照组则分别为6.3%和18.7%;但两组的2年OS分别为78.1%与73.9%,

未能显示统计学差异。作者认为,主要由于样本较小和随访时间较短,未能体现出实验组患者生存获益,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阿帕替尼(apatinib)是国产的一类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作用,在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2]。Zheng等[33]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单臂二期临床研究,探索性地观察了S-1/奥沙利铂(SOX)+阿帕替尼(SOXA)用于29例LAGC 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其中28例施行D2根治性手术,R0切除率96.6%;术后病理反应率(pathologic response rate,pRR)为89.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96.6%,切缘无残留率(margin-free resection rate,MFRR)96.6%,病理完全反应率(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 rate,pCR)13.8%,16例患者(55.2%)病理学达到TNM降期,其中T降期率71.4%,ypN0达39.3%。作者认为,SOXA方案用于LAGC新辅助治疗安全,且具有明显的肿瘤降期率与较高的pRR,并已启动多中心的三期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34]。对于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MSI-H)的LAGC患者,应否给予新辅助化疗、抑或新辅助免疫治疗,尚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dMMR/MSI-H的胃癌作为一种特殊的亚型,对化疗的敏感性较低,故不建议给予新辅助化疗。Zhang等[35]对6例dMMR/MSI-H的LAGC,进行XELOX+ICI联合治疗的探索,获得cPR和cSD各3例;术后5例病理达到pCR,另1例实现临床

TNM降期(cT3N0M0)。由于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取得了较高的pCR,故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势在必行。

围手术期化疗联合分子靶向或免疫治疗的初步成效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与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无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来支持这一治疗策略,我们期盼已经启动的一系列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能最终阐明其中的关键问题[34,36,37,38]。

二、对LAGC围手术期治疗的展望

纵观对LAGC围手术期治疗的发展历程,绝大部分临床研究结果都表明,术前新辅助治疗有助于促使肿瘤临床或病理降期,减少术后复发率,较之单纯手术或辅以术后化疗的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但是,胃癌是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恶行肿瘤,围手术期治疗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科学问题。已发表的众多临床研究报告入组对象不一,研究终点、治疗方案与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各异,因此,所获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分歧在所难免。所以,必须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即是无论围手术期采取何种治疗方案,以D2胃癌根治术为标准术式,确保R0切除才是至关重要的。有关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优化方案,还有待于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尤其期待我国学者为此所提供的高水平循证医学证据。

胃癌综合治疗进展

胃癌综合治疗进展 胃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列恶性肿瘤的前2位。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但对进展期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Ⅱ~Ⅲ期的5年生存率仅为11%~40%。以手术为主的积极的综合治疗方法已成为胃癌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1]。近年来,我国有关胃癌的基础、预防及临床研究水平已有很大提高,少数项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综合治疗已被各级医务人员所接受,外科D2手术的规范化,术前分期的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放射治疗,姑息性有效方案的探索,以及生物免疫基因治疗亦在探索中。 1 胃癌术前分期的检查 随着内镜超声检查(EUS)、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T)、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PET)和腹腔镜超声检查(LUS)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检查方法的改进,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率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基本满足胃癌综合治疗方案实施的需要。在胃癌术前评估的基础上,不同分期可选择相应的方案。①超声内镜(EUS):是在内镜直视下找肿瘤病灶,并可了解胃浸润深度和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部位,各层次异常回声即反应肿瘤浸润的深度。运用低频率的超声探头,尚可发现胃周呈低回声的肿大淋巴结;②螺旋CT:三维螺旋CT检查有时被称为“虚拟内镜”,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可以替代GI。CT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灵敏度为24%~43%,对胰腺、结肠、腹膜等处转移的判断灵敏度为60%~70%。对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达82%。对肝转移的判断更为准确;③腹腔镜探查和腹腔镜超声(LUS):腹腔镜用于胃镜的术前分期具有微创、直观、能取活检等优点,除可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活动度、浆膜侵犯情况、胃壁僵硬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腹膜转移外,还可借超声探头的协助,进一步取得肿瘤浸润深度、膈面肝脏转移情况和胃后壁肿瘤浸润等信息,从而作出更为准确的分期[2]。 2 外科手术方法的争议与探讨 手术一直是胃癌根治性治疗的基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其治疗效果已有明显提高,尤其早期胃癌的手术根治率高。然而,目前对于外科手术合理的切除范围仍存在广泛争议,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外科最具争议的问题。理论上扩大淋巴结清扫手术有利于更准确的肿瘤分期,并且切除肿瘤微转移灶,从而有可能提高生存期。大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D2/D3手术比D0/D1手术明显提高生存率[3],但部分学者认为其中的病例选择、分期迁移等因素可能影响该结论的可靠性。最近Hartgrink等[4]报道的荷兰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711例胃癌患者中位随访1年的结果显示:按T分期和N分期进行分层分析显示D2手术仅对N2患者有一定意义,D2组与D1组11年生存率分别为21%和0(P=0.078)。然而,目前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D2组术后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已明显下降,为了更准确地进行肿瘤分期,欧美等国家也正逐渐接受D2术作为胃癌根治的标准手术。日本等对更大范围淋巴结清扫的D3和D4手术进行研究,其手术死亡率小于4%,然而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能显著提高生存率[5]。 20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将全胃切除作为胃癌的常规手术,但由于当时较

2021年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2021年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摘要 在我国,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中,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占大宗。D2根治性手术及其术后辅助化疗已取得了普遍的共识,该治疗策略明显改善了LAGC患者的预后,但是术后复发率仍然较高(50%~80%),致使远期疗效难以进一步提高。围手术期治疗,特别是术前新辅助治疗(NAT)能否提高LAGC疗效,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NAT主要定义为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化疗,旨在使肿瘤临床降期,提高根治手术切除率;减灭微小转移灶,并检测自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然而,对于LAGC患者能否从NAT中生存获益,仍存有争议并缺乏高度共识。本文回顾与分析了LAGC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特别列举了诸多高水平临床研究的结果;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围手术期化疗联合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的成效。当我们继续实施NAT并期待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同时,必须再次强调R0根治性手术才是治愈LAGC 患者最重要的手段。 本世纪初始,胃癌的治疗已从单一手术模式逐渐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locally advanced gastric cancer,LAGC)围手术期治疗的临床意义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既往,在施行D2胃癌根治性手术后予以辅助性化疗已获得普遍共识。多项大

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业已证实,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与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1,2,3,4]。近20年来,对于LAGC患者开展术前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NAT)已愈来愈受到临床关注,但尚缺乏普遍的共识。NAT临床获益之处可能包括:(1)使原发癌灶或转移淋巴结缩减,达到临床降期;(2)减灭隐匿转移灶,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3)术前患者体力及其对治疗不良反应的耐受性较好,有利于完成治疗计划;(4)能客观地反映治疗方案对肿瘤的敏感性,为后续治疗提供自体药敏参考。而存在的主要分歧则包括NAT的适应证、治疗方案选择、能否有效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等。鉴于各项研究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分期不一,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不同,治疗方案各异,由此呈现的开展NAT的疗效结果差异较大,从而产生的争议较多。本文就NAT在LAGC综合治疗中的现状进行评述。旨在探索NAT 的合理指征,以求进一步提高LAGC的临床疗效。 一、LAGC围手术期治疗模式 针对LAGC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呈多元化模式,主要有三类。 1.围手术期化疗: 2006年,英国学者Cunningham等[5]发表的MAGIC随机对照的三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能显著提高R0切除率、肿瘤降期率和5年

胃癌的治疗策略和展望

胃癌的治疗策略和展望 2015-7-10李进 回顾胃癌的治疗历程,就不得不提及EORTC-40953临床试验,该试验首次采用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和顺铂三药联合方案,结果显示5-FU单药组、5-FU/四氢叶酸、5-FU/四氢叶酸/顺铂的总缓解率(ORR)分别为6%、16%和39%,中位生存期(OS)分别为7.1、8.8和9.7个月,结果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国际的高度关注。纵览近两年所做的临床试验,在不使用分子靶向药物的情况下,晚期胃癌的OS可达到11-12个月,经过十年时间的努力,晚期胃癌的生存期延长了3个月,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如何克服胃癌生存期的瓶颈,是摆在眼前的难题,早期诊断、根治性切除、开发新的药物是三大主要手段,尤其是后两种方法,更是胃癌研究者们可以充分利用的两大法宝。 早期或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三大焦点问题 目前,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进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 焦点1:新辅助化疗能否带来获益? 2006年发表在《NEJM》上的MAGIC试验,将可手术切除的胃腺癌或低位食管腺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在术前接受3个周期ECF(表柔比星+顺铂+5-FU)化疗,3-6周内手术切除,术后接受3个周期ECF化疗;另外一组患者直接接受手术治疗。通过围手术期化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中位OS:24 vs 20个月)。不过该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对照组患者未接受标准术后辅助化疗;生存期获益比较有限;MAGIC试验当时的入组标准相比如今过于宽松。鉴于此,不少医生对MAGIC试验也提出了质疑:MAGIC临床试验没有解决新辅助和辅助化疗哪个更好的问题;MAGIC的生存期较短,可能存在潜在复发转移的患者。因此,我们需要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探讨新辅助化疗是否能给患者带来获益。 焦点2: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之争

2022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2022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摘要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局部进展期胃癌肿瘤负荷大,多存在微小转移病灶,复发风险高。“D2根治术+围手术期治疗”的综合治疗逐渐成为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近年来,放疗、靶向治疗、尤其是免疫治疗应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探索不断取得突破。笔者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关键词 胃肿瘤;局部进展期;围手术期治疗;联合治疗;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 中国是全世界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2020年中国新发病例47.9万人,新发死亡病例37.4万人,在全世界占比分别为43.9%和48.6%[1]。同为胃癌高发地区,日本与韩国新发病例以早期胃癌为主,而中国则以进展期胃癌为主[2]。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订的第8版胃癌cTNM分期,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分期包括cT1~2N+M0期或cT3~4b任意NM0期。高级别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2根治术能有效减少局部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3‑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日本胃癌学会(JGCA)的胃癌治疗相关指

南均推荐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术[6‑7]。近年来,西方国家也逐渐把D2淋巴结清扫作为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推荐手术范围。CLASS‑01研究比较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与肿瘤学疗效。该研究为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可行性提供全世界首个高级别证据,使腹腔镜微创手术成为进展期胃癌可选择的手术方式之一[8]。 尽管合适的手术范围与方式已经逐渐明确,但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因此,能否通过围手术期治疗进一步降低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成为近20年来的研究热点,多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不同治疗方案与治疗时机探索。由于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东西方国家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也存在差异。在D2淋巴结清扫的手术范围逐渐确立以后,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的探索可分为以下3个方面:术后辅助化疗与放化疗、新辅助化疗与放化疗、靶向与免疫治疗。笔者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阐述局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一、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术后辅助化疗与放化疗 (一)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亚洲日本开展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较早,ACTS‑GC研究及JACCRO GC‑07是代表性研究[9‑10]。2011年发布的ACTS‑GC研究共纳入1 059例行D2根治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为Ⅱ期或Ⅲ期的胃癌患者,

Ⅳ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Ⅳ期胃癌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寒 文章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1,24 (02) 摘要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收治的胃癌患者以进展期为主。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对于无法手术的Ⅳ期胃癌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可以使部分病例肿瘤降期,从而获得根治手术的机会,部分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从而获得了长期生存的机会。REGATTA研究结果证实,姑息手术+化疗不能改善Ⅳ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 新辅助腹腔+静脉化疗可以使部分伴有腹膜转移的Ⅳ期胃癌病例降期,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PHOENIX研究方案,有望提高伴有腹膜转移Ⅳ期胃癌病例的转化手术率。以紫杉醇为基础的三药化疗可以使部分无法手术的晚期胃癌降期,获得手术机会,从而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率,已成为Ⅳ期胃癌转化治疗的基石。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等化疗药物安全可靠,可以作为Ⅳ期胃癌转化治疗的备选方案之一,为细胞毒药物联合靶向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免疫治疗时代,免疫药物联合应用及一线应用已是业内共识。针对晚期Her-2阳性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例,化疗+抗Her-2靶向药+抗PD-1单抗的四药联合一线治疗的成功探索,开辟了Ⅳ期胃癌转化治疗的新时代。胃癌是异质性非常高的恶性肿瘤,以Yoshida分型为代表的Ⅳ期胃癌分类法是以影像学为基础的,未来应该结合基因检测等手段,制定更合理的Ⅳ期胃癌分类方法,据此制定Ⅳ期胃癌个体化精准转化治疗方案,有效提高Ⅳ期胃癌患者的远期生存。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全部恶

性肿瘤的第2、3位。根据大宗胃癌病例报道,局部进展期胃癌约占全部临床收治病例的70%~80%。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的进步,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治疗逐步成为临床医生的共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一部分无法根治手术切除的Ⅳ期胃癌患者经过以静脉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后,可以获得肿瘤降期,从而达到根治手术的标准,而化疗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案,可以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基于上述原因,Ⅳ期胃癌的转化治疗被越来越多的胃肠外科医师所关注。 一、姑息手术+化疗不能提高Ⅳ期胃癌的远期生存 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期间发表了REGATTA研究随访结果,该研究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44个研究机构招募了175例具有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晚期胃癌患者,包括肝转移、腹膜转移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随机将他们分成单纯化疗组和胃切除术+化疗组,化疗方案采取替吉奥(S-1)口服80 mg/m2,1次/d,第1~21天,顺铂60 mg/m2,第8天,每5周重复;随访结果发现,单纯化疗组和胃切除术+化疗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6个月和14.3个月;分层分析后发现,与单纯化疗组比较,远端胃切除+化疗似乎可能改善患者预后,而全胃切除+化疗患者的预后最差。 从随访结果得出的结论是,与单纯静脉化疗比较,胃切除+化疗的治疗模式不能改善具有一个不可治愈因素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别是胃上部癌,手术+化疗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分析原因,采取全胃切除的患者,术后化疗的耐受性明显降低,与单纯化疗的患者比较,全胃切除术后患者接受化疗的周期数将减半。因此,该研究的作者建议,对于Ⅳ期胃癌患者,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不可取,而首选化疗是明智的选择。 该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仅采取了D1手术,没有切除任何转移病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远端胃切除+术后化疗的病例,与单纯手术比较,似乎有生存获益的倾向,因此,其结论也受到质疑。 二、PHOENIX研究为Ⅳ期胃癌的转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新辅助腹腔-静脉化疗(neoadjuvant intraperitoneal-systemic

胃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 一、概述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 性肿瘤。根据2020年中国最新数据,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三。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 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 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

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 灶的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 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 瘤的可能。③胃肠梗阻的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 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⑥直肠前窝肿物;⑦脐部肿块等。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直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的重要体征。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的制订提供了充分的临床依据。

2021年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或联合替吉奥新辅助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1年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或联合替吉奥新辅助化疗方案在进展 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CapeOX)或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予以新辅助化疗并接受标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腺癌,临床分期为T3~4aN+M0;(3)肿瘤可切除;(4)术前接受CapeOX或SOX 方案新辅助化疗,未接受过放疗及其他方案的化疗;(5)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6)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7)无骨髓抑制;(8)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胃癌复发患者;(2)因肿瘤穿孔、出血、梗阻等而行急诊手术的患者;(3)对奥沙利铂、替吉奥、卡培他滨及药物辅料过敏;(4)罹患冠心病、心肌病或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共计118例患者入组(新辅助化疗组),纳入同期住院接受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的379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辅助化疗组。依据性别、

年龄、ECOG评分、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化疗方案等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方法,将新辅助化疗组与辅助化疗组进行1∶1匹配后,两组各为4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新辅助化疗疗效、术中情况、术后情况、病理组织学结果、化疗相关不良事件、生存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匹配后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化疗组术前5.0%(2/40)达到完全缓解,57.5%(23/40)达到部分缓解,32.5%(13/40)达到疾病稳定,5.0%(2/40)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62.5%(25/40),疾病控制率95.0%(38/40)。新辅助化疗组与辅助化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化疗组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5/40),辅助化疗组为15.0%(6/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74),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两组患者均未出现Clavien-Dindo Ⅳ或Ⅴ级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新辅助化疗组中病理分期T1的患者比例高于辅助化疗组[27.5%(11/40)比5.0%(2/40)],而病理分期T3的患者比例低于辅助化疗组[20.0%(8/40)比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32,P=0.001)。新辅助化疗组肿瘤退缩分级:0级4例,1级8例,2级16例,3级12例,病理完全缓解率为10%(4/40),总体病理

2021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胃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有近30年历史。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化及患者对美容需求的不断提高,单孔腹腔镜技术应运而生。自2010年首次报道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其手术安全性逐渐得到了初步证实,但此结果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单孔腹腔镜胃癌手术与传统腹腔镜胃癌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备受外科医师青睐。同时,由于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长、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推广。目前针对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仍存在着难点、争议和困惑,本文将就此展开回顾和展望。 自1994年日本Kitano教授首次报道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已历经27年的发展,其手术适应证已从早期胃癌扩展至进展期胃癌。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胃癌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时间短、术后疼痛轻以及并发症少等优势,因此备受外科医师青睐。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患者对美容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加速康复外科和术后无管化等微创理念的深入,追求更加微创的操作成为外科医师的新关注点。这也促使腹腔镜手术由多孔手术向减孔、单孔,甚至无孔而经自然腔道进行手术的过渡与

转变。1969年,Wheeless成功开展了经脐单孔腹腔镜输卵管结扎术,这是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首次应用于临床。此后,SILS陆续被应用于阑尾切除术和全子宫切除术等手术中。SILS是基于更加微创、美观的医患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微创外科技术,它通过绕脐切口置入腹腔镜操作器械进行手术,术后仅在脐周留有难以辨认的手术瘢痕,因此又称"无瘢痕"手术。与传统多孔腹腔镜胃癌手术相比,SILS胃癌根治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操作难度高、肿瘤学根治效果不明确和学习曲线可能更长等不可忽视的挑战。以"gastric cancer""stomach neoplasms""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到的文献发表情况显示,近年,SILS在胃癌领域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见图1。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SILS胃癌根治术的现状,对其技术可行性、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开展SILS提供参考。 一、SILS胃癌手术的发展 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已趋于规范化。随着医疗器械的进步,腹腔镜经验的积累和腹腔镜技术的提高,SILS有望成为更加微创的术式。SILS的应用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末。1992年,Pelosi等报道了阑尾SILS切除术。1997年,Navarra等开展了胆囊SILS切除术。2011年,日本Omori等开展了远端胃癌的SILS 根治术。

最新:胃癌微创外科研究进展

最新:胃癌微创外科研究迸展 摘要 微创外科发展30年,胃癌外科正发生从传统开腹向微创外科的范式变迁,为把握胃癌外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笔者评述微创外科最新进展,重点介绍胃癌外科临床研究新证据、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向。局部进展期远端胃癌微创手术后5年总生存远期结局的非劣效性已被C1ASS-01和K1ASS-02研究共同证实。而微创技术的升级和创新、保功能手术、新辅助治疗模式以及新科技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正在持续为胃癌微创外科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 胃肿瘤;微创外科;新辅助治疗;手术导航;人工智能 腹腔镜外科发展30年,有力推动了胃癌外科从传统开腹到腹腔镜微创的范式变迁。笔者述评近年胃癌外科领域的临床研究新证据、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动向,以期洞悉科技前沿,引领外科方向,促进胃癌新发展。 一、微创手术的远期肿瘤学疗效:C1ASS-01研究一锤定音,K1ASS-02研究遥相呼应 关于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早在2016年C1ASS-01研究的手术安全性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11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远期肿瘤学疗效仍在持续随访中,C1ASS-01研究前期数据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

与开腹组相迥21近期的5年生存数据结果显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相当(72.6%比76.3%z P=0.19);胃癌相关死亡(HR=1.14,95%CI为0.87~1.49z P=0.34)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HR=1.23,95%CI为0.74-2.05,P=0.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的组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0这更使胃癌腹腔镜外科的核心争议问题一锤定音。与C1ASS-O1研究结果遥相呼应的是韩国K1ASS-02研究5年随访结果,其同样揭示腹腔镜和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远期生存结局相当[4]o 二、微创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随着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技术高地被占领,胃肠外科医师也转向针对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技术瓶颈进行技术攻坚,针对减孔腹腔镜胃癌手术进行自我超越。 (-)腹腔镜全胃切除技术创新:锦上添花 虽然C1ASS-02研究(NCT03007550)已经证实早期胃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安全性[5]o但局部进展期胃癌行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可行性还在探索中[C1ASS-07研究(NCT04710758)]o腹腔镜全胃切除术的技术难度主要聚焦于食管空肠吻合,目前吻合方式众多,但仍无标准手术方式。因此,胃肠外科医师的技术创新主要聚焦在食管空肠吻合,不同程度上简化手术步骤、降低手术难度,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如笔者团队针对食管空肠OVeHaP吻合术中钉砧置入食管腔困难、共同开口关闭耗时长、可能形成食管〃假道〃等临床痛点,基于前期实践基础,创造性设计1种辅助食管空肠OVer1aP吻合的引导管(专利号:Z1202320839956.6;

2022胃癌外科治疗新动态(全文)

2022胃癌外科治疗新动态(全文) 摘要 手术是胃癌治疗的基石。在精准外科的理念下,胃癌外科治疗呈现新动态,从规范化的D2根治术到功能保留、微创手术与加速康复,在保证根治性前提下,患者的治疗创伤与生命质量逐渐得到重视与提高。同时,包括免疫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拓宽了胃癌外科的边界。笔者梳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胃癌分期为导向,详实阐述胃癌外科治疗新动态,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普通外科;胃肿瘤;外科手术;内镜切除;转化治疗;围手术期治疗;研究;进展 20世纪末,胃癌的外科治疗在手术范围(主要是淋巴结清扫)方面逐步形成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迈向精准已成为新世纪的主旋律。高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诊断、药物及内镜治疗等不断进步,进一步助力外科治疗相关细节发展。笔者梳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胃癌分期为导向,对胃癌外科治疗的新动态进行阐述。 一、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及功能保留手术

淋巴结转移情况是早期胃癌治疗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1%的肿瘤,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已成为优选手术方式(绝对或扩大适应证)。根据术后病理学特点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判断是否需要追加手术治疗[1‑2]。对于临床评估无淋巴结转移而原发灶不符合内镜切除标准的早期胃癌,功能保留手术成为目前实践和研究的热点。保留幽门的远端胃切除术、近端胃切除术和次全胃切除术(即保留较小残胃的远端胃切除术)已被指南推荐[1]。而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LECS)和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sentinel node navigation surgery,SNNS)等尚属探索性手术方式。LECS相关手术方式在间质瘤等黏膜下肿瘤中应用较多,其在早期胃癌中的尝试也已开始[3]。SNNS在日本、韩国等开展的单中心队列研究中,患者均获得较好预后[4‑5]。韩国一项针对SNNS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SENORITA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比较,腹腔镜SNNS的3年无病生存率并未达到预期的非劣阈值,在复发后及时行补救手术的情况下,SNNS患者的3年总体生存率、3年疾病特异性病死率均和标准手术类似[6]。而SNNS患者术后身体机能、临床症状和营养状态等方面均优于标准手术患者[7]。但因目前对于前哨淋巴结示踪剂的选择等技术细节仍未达成共识,尚不宜推荐SNNS为标准手术方式[8]。 二、局部进展期胃癌 (一)手术之再思考

2021胃癌精准外科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2021胃癌精准外科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胃癌在全世界发病率占第5位,死亡率占第3位;在中国发病率占第3位,死亡率占第2位。从病期分布来看,我国以进展期为主,50%~60%是Ⅲ期胃癌,明显高于韩国和日本。从长期疗效来看,日韩的5年生存率可达60%~70%,而我国仅为35.9%,界于日韩和欧美之间。近15年来,随着诊疗规范化,尤其是新药开发与手术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8.7%,在高发的前十大恶性肿瘤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当今胃癌治疗仍然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随着精准外科理念的提出及推广,外科治疗已逐渐从单纯追求根治或扩大根治术,过渡到兼顾“最小创伤、最大脏器保护及快速康复”的全新理念。因此,精准外科的内涵包括了准确的术前评估、制定临床决策、精细的手术操作、恰当的围手术期治疗等内容,笔者从这4个方面的进展情况作进一步阐述。 精准术前分期,指导治疗决策 精准的术前分期、分型,对指导胃癌临床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精准外科一个重要组成。在众多影像学诊断方法中,一级推荐是胃镜、CT和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二级推荐是PET/CT、MRI以及腹腔镜探查。EUS可有效评估胃壁的5层组织学结构,对评估T1~T3期浸润的准确性具有优势,但对于T4期以上的效果不如螺旋CT。尤其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dissection,ESD)适应证选择必须要通过EUS来明确术前T分期。对于N分期,EUS对N1淋巴结转

移的准确率要优于N2/N3,临床中推荐常规胃镜联合EUS可提高转移淋巴结的诊断率,其准确性超过85%。CT是目前术前评估NM分期的主要检查手段,但对8~10mm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特异性不足,准确率仅为60%~75%。MRI作为胃癌TN分期评估的备选策略,但已公认是评估肝、肺转移的金标准。而PET/CT各大指南均未推荐用于常规的TN分期评估,常用于术前M分期,尤其常用于腹膜转移的评估。 综上,CT仍是目前TNM分期最常用的评估方法;EUS适用于T1~T3、N1患者;而螺旋CT更适用于>T4a、N2/N3患者;对肝、肺转移的诊断,MRI要优于CT;对于腹膜转移的评估以PET-CT为优。 关于腹腔镜探查,各大指南均有推荐,适应证主要是T3以上和N+的病例,腹腔镜可以有效评估部分肝转移和T4b,可同时进行腹腔冲洗细胞学检查。因此,腹腔镜探查对识别胃浆膜分型、浆膜受侵程度及腹膜转移程度,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 近年来,影像组学的研究也在稳步推进。研究表明,通过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胃癌的病理分型。而人工智能结合影像组学在诊断隐匿性腹膜转移、预估淋巴结转移及浆膜受侵状态等,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人工智能结合内镜尚可检查出微小病变,并有助于提高术前TN分期的精准性。 优化病灶切除与重建技术,提高外科疗效 ESD属于精准外科技术之一,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ESD 的绝对适应证为:2 cm以下的肉眼可见的非溃疡型、组织分化良好的黏膜内癌(cT1a)。随着ESD适应证的扩大,对ESD术后危险因素评估及对策,尤其

2023机器人胃癌手术治疗进展

2023机器人胃癌手术治疗进展 摘要 机器人胃癌手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临床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机器人胃癌手术安全、可行,较腹腔镜手术在淋巴结清扫、控制出血、精准手术、术后恢复等方面具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目前机器人胃癌手术主要面临手术费用高、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较少、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的开展,以及新型智能化手术机器人的研制,机器人胃癌手术将进一步规范化推广,将会成为胃癌微创外科治疗的主流术式。 外科手术机器人自从21世纪初开始应用于临床,使微创外科开始步入机器人手术时代。机器人手术系统突破了传统外科与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将手术精度和难度提升到了新的水平,已逐渐应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心胸外科、妇科等学科。机器人胃癌手术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推广、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在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1 机器人胃癌手术的发展历程概况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于2000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临床外科领域,由于它具有三维手术视野、高自由度机械手腕及生理学

震颤消除功能,使得外科手术更精准、更灵活、更微创。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全球安装量已超8 000台,手术量逐年攀升。国内于2006年由解放军总医院引进了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国内已安装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超340台,其中一半以上是近3年安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产机器人的研发水平也不断提高,推动了一大批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制和临床应用[1]。 在胃癌外科手术领域,2002年日本Hashizume等[2]首次报道了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成功实施胃癌根治术,之后机器人手术系统逐步应用于胃癌的外科治疗。2010年余佩武等[3]率先在国内报道了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又于2014年在国际上发表了国内首篇关于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SCI论著[4]。此后,我国关于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手术的开展单位和临床报道逐渐增多。 目前,在我国已有200余家单位开展了机器人胃癌手术,累计完成16 000余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我国出台了相应的专家共识,如《机器人胃癌手术专家共识(2015版)》[5],随后在此共识基础上针对机器人胃癌手术应用现状、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机器人胃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6]。近年来,随着吻合器械的迭代和吻合技术的提高,加之机器人多自由度的可转腕装置,使得腹腔内缝合更加游刃有余,机器人胃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也开始向完全腹腔内吻合时代迈进[7]。为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适应证及操作

2023胃癌精准智能微创外科范式和技术系统的探索与展望完整版

2023胃癌精准智能微创外科范式和技术系统的探索与展望(完整版) 摘要 随着精准和智能医学时代的到来,胃癌微创外科诊断与治疗观念正从以往单纯追求手术效果向以患者为中心,以更安全、更微创、更高效、更人文循证决策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笔者对近年来精准智能外科的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进行评述,结合团队的工作和成效,提出胃癌精准智能微创外科新范式的发展方向。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荧光显像、手术导航、光学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技术的进步会为胃癌微创外科带来新生命力。 关键词 胃肿瘤;精准医疗;微创外科;人工智能;可视化 现代外科学的宗旨是实现患者健康获益最大化,要求干预方式从传统经验依赖模式向现代精准智能微创模式转变。而精准外科理念的源启和迭代,已引发以现代科学和传统外科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创新外科范式和技术体系的革命。胃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人数占全世界43.9%,总体预后不佳[1]o 传统的外科范式已制约现代胃癌外科的发展。现代胃癌微创外科的创新范式将以人工智能、荧光显像、光学跟踪、图像处理、混合现实、光学活组织检查等为现代技术代表,从单纯的肿瘤切除上升至智慧化、可视化、系统化的精准智能医学层面。胃癌的治疗目标也从单纯追求手术切除的物理效果转变成提高胃癌的诊断精度、提升胃癌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等多维度考量。

一、智慧化 智慧医疗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以自动化、信息化为表现的精准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也是传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革命性升级。因此,胃癌智能外科的实现首先依赖于全面智慧化诊断与治疗体系的建立。根据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我国已经将人工智能定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其相关应用的快速普及在我国各行各业都有重要体现。近年来,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表现出超越人类科学家的分析能力,具备在未来辅助临床医师实现精准诊断、个性化医疗的潜力[2]o (-)早期胃癌智慧化诊断方法:蒸蒸日上 目前临床实践中,早期胃癌的标准诊断方式为内镜检查,包括白光内镜、放大内镜、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agnifyingendoscopywithnarrow-bandimaging z ME-NBI)和EUS等检查。然而,目前人工胃镜检查的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内镜检查的误诊率可达7.2%,其中73%误诊是因检查者的主观错误所致,经验不足检查者的漏诊率可达20%~40%[34]o联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内镜检查有利于早期胃癌的识别、鉴别诊断和浸润深度预测。HiraSaWa等[5]在较大样本的数据集(2639例患者的13584张胃镜检查图片)进一步提升卷积神经网络(convo1utiona1neura1networks,CNN)模型的预测能力,其检测早期胃癌的总体灵敏度达92.2%,阳性预测值为30.6%;而在肿瘤长径>6mm的亚组中,检测灵敏度达98.6%(70/71∖Horiuchi等[6]使用ME-NB1技术获取的1492张早期胃癌图用口1078张胃炎图片进行CNN模型训练,在由151张早期胃癌图片和107张胃炎图片组成的独立测试集中取得0.853的准确度,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

2021年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探索适合中国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全文)

2021年新辅助治疗与转化治疗—探索适合中国胃癌患 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全文) 我国胃癌发病率高,进展期及晚期患者比例大,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始终是临床中的难点问题。新辅助治疗可使肿瘤降期、肿瘤体积缩小、肿瘤活性降低以利于手术切除,提高手术R0切除率和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率,同时化疗还可消灭其他部位的潜在微小转移灶,从而提高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以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指南均作为常规推荐,但其中新辅助化疗和转化治疗作为近年来的热点及极易混淆的概念,两者从治疗模式上相似,但前者的目的是通过肿瘤降期使初始可切除患者达到提高手术根治性的目的, 而后者则是在晚期病例中努力争取手术切除的机会。本文将对两者进行回顾总结,探索适合中国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 一、新辅助治疗 MAGIC及FNCLCC/FFCD研究通过比较Ⅱ/Ⅲ期胃癌围手术期化疗与单纯手术在生存方面的疗效,从而建立了新辅助化疗治疗胃食管腺癌的标准模式,也为胃癌围术期治疗开辟了新篇章。MAGIC结果表明,与单纯手术相比,ECF(表柔比星、顺铂和氟尿嘧啶)方案围手术期化疗可带来生存获益;

FNCLCC/FFCD则明确了顺铂+氟尿嘧啶在胃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基于上述两个大型随机对照实验的研究成果,NCCN胃癌治疗指南将新辅助术前化疗推荐为进展期胃癌的常规方案(Ⅰ类证据)。但针对新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最佳方案以及治疗周期等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重要的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正陆续揭晓。 2018年的FLOT4研究是近年来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研究之一。针对临床可切除的胃或胃食管结合部SiewertⅠ~Ⅲ型腺癌,以多西紫衫醇为基础的三药FLOT方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相较ECF/ECX(表柔比星、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在pCR率、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有显著优势,且安全性相当,提示用于接受围手术期化疗的局限性胃癌患者,多西他赛可替代标准三联方案中的表柔比星。 2019年发布了两项胃癌新辅助化疗的里程碑研究——RESOLVE与PRODIGY。其中RESOLVE作为我国学者牵头开展的一项三臂、随机、多中心的Ⅲ期研究,旨在比较D2根治术后使用XELOX(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的A组或SOX(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的B组与围手术期使用SOX的C组的效果和安全性。其结果显示,对cT4a/N+M0或cT4b/NxM0 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SOX化疗较术后XELOX辅助可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而在术后辅助化疗方面,SOX方案非劣于XELOX方案。据此,2020版CSCO 指南将SOX围手术期方案列为Ⅱ级推荐(ⅠB级证据)。同期的韩国PRODIGY 结果显示,对于cT2-3N+M0 或cT4/NxM0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DOS (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替吉奥)新辅助+术后替吉奥辅助,相较替吉奥术后辅助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率,故DOS方案也可以作

2023 CSCO胃癌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3 CSCO胃癌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3 CSCO 胃癌诊疗指南的新要点解读分三部分进行,分别是: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转移胃癌靶向治疗、转移胃癌免疫治疗。 局部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 一、在可切除胃癌的外科治疗更新: 可手术切除胃癌治疗的手术规范注释修改:对于肿瘤部位位于近端胃、非侵犯胃大弯侧肿瘤,D2 淋巴结清扫基础上,腹腔镜下进行脾门淋巴结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 二、可切除非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围手术期治疗更新: 可切除胃癌整体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注释修改: 1.进展期胃癌术前治疗及围手术期化疗,DOS 方案也可以作为胃癌术前化疗的推荐(增加MATCH 研究注释说明)。研究显示,DOS 组和SOX 组术前新辅助治疗MRP 率分别为25.45 VS. 11.8%,RO 切除率为78.9% VS. 61.8%,3年PFS 分别为5 2.3% VS. 35%。因此,DOS 方案也可以作为胃癌术前化疗的推荐方案。 2.对于dMMR 患者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增加GERCORNEONIPIGA 及INFNITY 研究的注释说明。对于dMMR 患者的免疫治疗,免疫新辅助和辅助是未来发展趋势。GERCOR NEONIPIGA 研究及INFNITY 研究显示,PD1/PD-L1 抗体联合CTLA-4 体术前新辅助治疗pCR 率分别为59% 和60%。 3.对于pMMR 患者的免疫新辅助治疗,增加DANTE 研究的注释说

明。pMMR 型胃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及放化疗目前也有很多研究数据发表,但目前数据尚不成熟。CPS 评分高的患者群有更高的pCR 率。 三、不可手术切除局部进展期胃癌的综合治疗的注释修改: 强调MDT 框架下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对放疗等治疗手段的考量,增加免疫联合放化疗的转化治疗研究数据注释说明。随着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CIs)联合化疗在晚期或复发性胃癌应用的增加,局部进展期胃癌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也获得了越来愈多的数据。 转移胃癌靶向治疗 一、一线靶向治疗更新: 1.注释增加靶向Claudin18.2 单抗zolbetuximab 联合化疗一线治疗CLND18.2 阳性且HER2 阴性晚期胃癌患者的III期SPOTLIGHT 临床研究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