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简评

莎菲女士的日记简评
莎菲女士的日记简评

《莎菲女士的日记》简评

15现当代文学吴慧理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上世纪20年代有感于五四新文化之风气而勇敢的挣脱封建旧家庭的桎梏,走上追求个性解放道路的天真女儿,却在充斥着物欲的资本主义都市商品市场下不堪内心重负和孤独而走入精神上的绝境。

莎菲的苦闷是时代低气压下弥漫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中的悲观情绪的聚焦,大革命的失败,已使他们不再具有“五四”一代人敢于冲破一切的自信与历史乐观主义,而不得不以怀疑的目光来审视外在的一切,这使他们在急需向前的历史车轮面前显得犹疑、迟钝,而也正显示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历史的搅动之下正逐渐趋于丰富与升华。与其说莎菲是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理想破灭后毫无出路的苦闷代表,丁玲对这一形象的刻画,更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少女丰富而又敏感多思的内心世界,这种女性因对自身的发掘与探索而产生的内心矛盾与内在张力,使莎菲这一形象已超越了当时而成为历史典型,将会在今后所有时代与那些有着敏感丰富内心的女性心有灵犀。

丁玲以莎菲这一形象为基底,把初涉世事还没有脱掉那层如孩童般懵懂外衣的女性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莎菲对真、善、美的憧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爱情的理解与渴望,动人心魄,那一个灵魂仿佛也如蝉翼般脆弱易碎,这不禁让人心生怜悯,仿佛读者心中也住着一个莎菲。以史的观点来说,莎菲是当时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理想破灭的悲剧,然而谁又能说莎菲在现如今乃至今后的时代里就过时了呢?假如把莎菲看作是一个易感体质来作为检测标准,那么在当今以及今后漫长的时代长河中也依然会在这一严格检测下暴露出很多细菌吧,大概以一个脆弱敏感的女性心理为坐标才能勘探出更多世事的不堪与无聊。每日里听着那些住客们喊伙计的声音:“伙计,开壶!”或是“脸水,伙计!”,莎菲便会头痛。对于一个初涉世事以无限的希冀去憧憬生命中的美好的单纯女儿来说,这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却足以烦乱那颗用理想和美好裹挟的脆弱内心,让莎菲敏感地捕捉到人生和世事粗俗和丑陋的真相,那种莫名的头痛和烦躁便可以想见。然而女性以牺牲自己作为检测标准的这一大无畏行为的后果却只能是一个弱女子的不堪重负。“别人看到我哭,便以为我在想家,想到病。看见我笑呢,又以为我快乐了,还欣庆着这健康的光芒……但所谓朋友皆如是,我能告谁以我的不屑流泪,而又无力笑出的痴呆心境?并且因我看清了自己在人间的种种不愿舍弃的热望以及每次追求而得来的懊丧,所以连自己也不愿再同情这未能悟彻所引起的伤心。”莎菲似乎永远处于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中,并且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将不会被理解的处境而长久地选择缄默不语,或许沉默是保有莎菲内心真正的想法不被灼伤的最好的武器。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追求和理想也只能破灭而后屈服于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整体价值观,不仅是莎菲,也许每一个“新青年”都要经历这样一场痛彻心扉的“悟彻”。然而莎菲却又是不同于一般青年的始终“未能悟彻”,既未能“悟彻”,便不免伤心,而这“伤心”,在强大的社会压势下似乎也不值得同情了,连莎菲自己也有些“不耐烦”,这是真的离理想破灭只有一刹那了吧。丁玲对莎菲心理深入细致的描写,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敏感的女性其理想的坍塌与毁灭的骇人心魄的过程,自我的无可奈何的消亡与对社会因袭势力的在抵抗中逐渐趋于认同。然而莎菲又是倔强的,倔强的莎菲遭遇了毫无逆转可能的这个时代,便处在了无论怎样都毫无意义的孤独之中,正如丁玲在文中写道的:“无论怎样,莎菲只能‘悄悄地活下来’或是‘悄悄地死去’”。

在现在社会中,莎菲也或多或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的一个同学很振振有词地对我说了工作以后的感受,意思是懂得了社会险恶以后人就变得成熟多了,不再像在学校里那时那样傻气,并很得意于她所懂得的一些社会“道理”和自己走入社会后所做的改变,我听了心里颇不认同。在我看来,学校和社会并不是一个人的心态和想法产生较大变化的分水岭,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是要在人生长河中不断锻造自己的品质,使自身逐渐趋于完善,在认同社

会前提下坚持自己,而并不是要在社会中去随意改变自己,社会中确有很多可以让人在短期内获利的机会,这些机会中同时也夹带着不美好与不道德因素,故而现如今很多青年把“获得利益”与“牺牲理想”错误地划上等号,并沾沾自喜地自认为这样就是懂得社会,就是“成熟”,就是适应社会,可殊不知,在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丢失了使自己的灵魂走入更高一境界的宝贵机会。

莎菲以一颗充满童稚和天真的心去追求自己的爱情,不免在可怜的现实中处处碰壁,现实的苍白与无聊使莎菲那颗满盛着情感与色彩的内心始终处于压抑状态,对现实中环境所接触到的两个男性皆不能使她满意。对于苇弟这忠实而又善良的男子,尽管莎菲试图尽最大的努力去回报他的热情,可仍免不了因了他的笨拙和与自己心灵的不相通而时时悲苦,因他的胆小怯懦而心生嫌恶。这种内心里嫌恶与同情的双重情感也不免让莎菲时时陷入对自己的道德拷问之中,“我看见安安闲闲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士,不禁又可怜到苇弟,我祝祷世人不要像我一样,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到那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

而对凌吉士,这漂亮的高个儿,“他那欣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况且漂亮人儿自有漂亮人的高贵与骄傲,当莎菲请问他的名字时,他会用那种莎菲想不到的不急遽的态度来给予回应,会时时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着莎菲的心。然而仅凭这些虚浮的表面,是依然不能使莎菲感到满意的。在与凌吉士深入的交谈与相处中,莎菲觉察出他思想上的浅陋与贫乏,意识到在他那高贵的美型里不过安置着一个卑劣的灵魂,他只不过是一个喜欢金钱和女人,又时常以不耐烦的态度向自己的父亲伸手要钱的纨绔子弟。这种清醒的认识使莎菲陷入了情感的困惑之中。莎菲的这一痛苦,正是解放了的一代新女性在现代都市商业社会中所面临的共同的爱情困惑的聚焦,而凌吉士恰代表了现代都市里男人对女人的所有定义与规范,“他所需要的不过是金钱,是在客厅中能应酬他买卖中朋友们的年青太太,是几个穿得很标致的白胖儿子。”从这一角度上讲,莎菲对凌吉士那两瓣红唇的迷恋,也只不过是陷入了都市男权社会里男人对女性的规范定义的自我无意识之中。好在莎菲又有足够的倔强,于是在一度吻了凌吉士那富于诱惑性的红唇以后,她就决绝的一脚踢开了那卑锁的青年。这并不能说是都市欲望社会里男女爱情角逐中一方的胜利,而是女性终于从男性都市社会所赋予的女性意义的枷锁中挣脱出来,从爱慕“一副好丰仪”的浅薄需要中解放出来,最终战胜了自我,赢得了自我精神上的胜利。然而这份尊严的获取与“胜利”却也使莎菲陷入了更深的孤寂与绝境之中,莎菲所拒绝的不是凌吉士,而是整个都市社会对女性的规范与定义,拒绝了这种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以肉欲和色相为标准的两性关系,也就意味着莎菲拒绝了整个都市社会。作为“五四”时代解放了思想的勇于冲出封建旧家庭和旧礼教的一代青年,把自己抛入了一个都市与乡村两不入的如“零余者”般的绝境地位,因此无论怎样,莎菲只能“悄悄地活下来”或是“悄悄地死去”,在日记结束处的一句感叹“呵,我可怜你,莎菲”便也不再只是一个小女子的自哀自怜,而是一个不甘屈服的孤寂的灵魂真正走入绝境的哀叹。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已79载,自莎 菲诞生至今,各种评论此起彼伏,见仁见智, 毁誉参半,引起过众多评价。为何莎菲这么 引人关注,毋庸置疑是莎菲有着鲜明而丰满 的性格。她的情绪和性格在文本中通过自 剖式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出来,她 的痛苦与欢乐是裸现在人们眼中的外伤,鲜 活而热烈。 一、不期而至的爱情 在凌吉士没有出现之前,莎菲生活在沉 闷和焦燥里。她远离南方的家人,以带病之 身生活在这个北方的城市里。北方的冬天, 莎菲独自一人呆在出租屋里,百无聊赖,每天 就是看看报纸,煨几次牛奶打发时光。出租 屋周围的环境一片吵杂,天又刮风,室内就是 四堵粉白的墙和天花板,一切的一切,令莎菲 生厌,就是洗脸台上的镜子,照出的人影也是 变形的,真叫人生气。莎菲的心情在这种环 境里真是糟糕透了,在文本中可以看出莎菲 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 然而在这孤独无聊的时光里也会有人 来,苇弟,莎菲的一个追求者,他的到来会令 莎菲的心情好一些。苇弟比莎菲年长4岁, 还称莎菲为姊姊,这一点就让人好笑,更惶论 他的眼泪了,他是不会懂得莎菲内心的孤独 与苦闷的。莎菲是希望被人了解的。包括她 写日记,她就是希望有人看了这日记而知道 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的积于心底的忧 郁和烦闷,无处诉说。毓芳和云霖是莎菲的 好朋友,可是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莎菲,莎 菲痛苦,她的情感世界是孤独的。 自打认识了凌吉士,莎菲的心就无法平 静了,丘比特的神箭已将她射中。她坐卧不 宁,寝食难安,病情加重。她几天几夜思念着 凌吉士,希望他能单独来会自己,可是他又 不来;想自己去找他,又恐太放肆;爱情的力 量驱使她采取一些行动,她顶着大风去打听 凌吉士的住处,然后就想着搬家。于是请云

现当代文学鉴赏试卷(A)

现当代文学鉴赏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祥子和虎妞是()的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2.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3.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4.王一生是()的小说《》中的人物。 5.汪曾祺的《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 6.《孕妇和牛》的作者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B. 《伤逝》C.《孤独者》D. 《肥皂》 2.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有() A.《倾城之恋》 B.《金锁记》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赵树理的小说作品有() A.《李有才板话》 B.《锻炼锻炼》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沧海 B.吴荪甫 C.方罗兰 D.赵伯韬 5.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A.《倾城之恋》 B.《小城之恋》 C.《荒山之恋》 D.《锦绣谷之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语丝社: 冰心体: 《新青年》: 文学革命论: 新生代小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请简要说明沈从文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 2.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 3..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五、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2..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现当代文学鉴赏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老舍)《骆驼祥子》2.《正红旗下》。3.意识流 4.(阿城)《棋王》5.《陈小手》、《陈四》、《陈泥鳅》6.(铁凝)。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2.(AB)3.(ABC)4.(ABD)。5.(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语丝社: 1924.11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冯炳、俞平伯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林语堂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语丝》于1930年停刊。 冰心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新生代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步入九十年代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平民人生的倾向,使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八十年代不同的意蕴。

完善版美国文学期末重点

2014 Final Exam Study Guide for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Plan of Final Exam 1.Best Choice Question 10% 2.True or False Question 10% 3.Definition 10% 4.Give Brief Answers to Questions 30% 5.Critical Comments 40%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 Poe’s Poetic Ideas; Major Ideas in Emerson’s “Nature”; Whitman’s Style; Formal Features of Dickinson’s Poetry; Analysis of “Miniver Cheevy”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The Theme and Techniques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me and Technique in The Great Gatsby by Fitzgerald; Comment on Hemingway’s style and them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alysis of “Dry September” by William Faulkner;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Jazz Age Free Verse The Iceberg Analogy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XXX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关于凌吉士的形象或许没有莎菲写得如此糟糕,我们可以从毓芳在觉察到莎菲和凌吉士之间的不正常后的告诫里面略窥一二:“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你要知道,凌吉士他们比不得在上海同我们玩耍的那群孩子,他们很少机会同女人接近,受不起一点好意的,你不要令他将来感到失望和痛苦。我知道,你哪里会爱他呢?”而且莎菲自己也曾在日记里写到:“他听后却受窘了,不好意思的在含含糊糊的回答,于是我向心里说,这还不是一个坏蛋呢,那样高大的一个男人却还会红脸?”这样一个在帮女生补习时听到女生暗暗表示的话语都会脸红的纯情男人显然不是莎菲后面所描述的那样:“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的肉体,抽着烟卷,同朋友们任意谈笑,还把左腿叠压在右膝上;不高兴时,便拉倒,回到家里老婆那里去。” 那么莎菲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日记中欺骗自己,对自己实行自我催眠呢?我认为在整个事件中蕴姊的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莎菲和凌吉士在一月一号认识,一月四号莎菲便搬家到凌吉士附近,一月十二号两人关系便已密切,但是,接下来,蕴姊的信改变了这一切。一月十六号,蕴姊写信给莎菲,诉说自己爱情的消失,

阶段测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阶段测评3 1.单选题 1.13.0 黄述泰和妻子秀姑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 您答对了 a《蜗牛在荆棘上》 b《送报夫》 c《桃园》 d《拜堂》 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以黄述泰与新婚妻子秀姑的一场离婚风波为主要情节,叙述了从旧中国乡村外出当兵的黄述泰与秀姑、与乡村的绅僚和周围邻居之间的矛盾冲突,塑造了一个朦胧的觉醒者和原始反抗者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身处旧时代的痛苦与无聊,以悲剧性的基调凸显了一种原始的反抗和批判精神。 1.23.0 《山峡中》以第几人称视角展开( ) 您答对了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d转换人称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土匪团伙的生活,在叙事方式和小说题材上别开生面,小说以真实生动、惊险传奇的土匪生活场景为珠,以“我”想离开土匪团伙的思绪为线,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同时也利于从内外两个层面来描叙土匪生活。 1.33.0 《山峡中》出现的唯一女性是( ) 您答对了 a我 b小骡子 c野猫子 d小黑牛 小说中的野猫子是一生动的艺术形象,她是土匪头子的女儿,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在刀尖上过日子,泼辣、凶狠,富有野性,加上偷布时的机敏狡猾、怀抱小木人时的善良温柔、唱歌时的天真以及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使得这一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1.43.0 台静农小说的特点是( ) 您答对了 a语言婉转流畅,注重词藻 b内容多以大都市女子的生活为主 c将幼年、青年时代家庭生活作为写作的素材 d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台静农的小说风格朴实,多取材于乡村的贫苦生活。 1.53.0 鲁迅所评论的“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这个作品是( )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Sister Carrie 学生版讲义资料

Chapter III WEE QUESTION OF FORTUNE--FOUR-FIFTY A WEEK Once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wholesale district, she glanced about her for some likely door at which to apply. As she contemplated the wide windows and imposing signs, she became conscious of being gazed upon and understood for what she was--a wage-seeker. She had never done this thing before, and lacked courage. To avoid a certain indefinable shame she felt at being caught spying about for a position, she quickened her steps and assumed an air of indifference supposedly common to one upon an errand. In this way she passed many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houses without once glancing in. At last, after several blocks of walking, she felt that this would not do, and began to look about again, though without relaxing her pace. A little way on she saw a great door which, for some reason, attracted her attention. It was ornamented by a small brass sign, and seemed to be the entrance to a vast hive of six or seven floors. "Perhaps," she thought, "They may want some one," and crossed over to enter. When she came within a score of feet of the desired goal, she saw through the window a young man in a grey checked suit. That he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cern, she could not tell,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looking in her direction her weakening heart misgave her and she hurried by, too overcome with shame to enter. Over the way stood a great six- story structure, labelled Storm and King, which she viewed with rising hope. It was a wholesale dry goods concern and employed women. She could see them moving about now and then upon the upper floors. This place she decided to enter, no matter what. She crossed over and walked directly toward the entrance. As she did so, two men came out and paused in the door. A telegraph messenger in blue dashed past her and up the few steps that led to the entrance and disappeared. Several pedestrians out of the hurrying throng which filled the sidewalks passed about her as she paused, hesitating. She looked helplessly around, and then, seeing herself observed, retreated. It was too difficult a task. She could not go past them. So severe a defeat told sadly upon her nerves. Her feet carried her mechanically forward, every foot of her progress being a satisfactory portion of a flight which she gladly made. Block after block passed by. Upon streetlamps at the various corners she read names such as Madison, Monroe, La Salle, Clark, Dearborn, State, and still she went, her feet beginning to tire upon the broad stone flagging. She was pleased in part that the streets were bright and clean. The morning sun, shining down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warmth, made the shady side of the streets pleasantly cool. She looked at the blue sky overhead with more realisation of its charm than had ever come to her before. Her cowardice began to trouble her in a way. She turned back, resolving to hunt up Storm and King and enter. On the way, she encountered a great wholesale shoe company, through the broad plate windows of which she saw an enclosed executive

16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及答案

16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诗歌《凤凰涅槃》从空间角度描绘苦难的旧中国,诅咒冷酷黑暗的旧世界的一节是()(1分) A:《凤歌》 B:《凰歌》 C:《群鸟歌》 D:《凤凰同歌》 2、杂文《春末闲谈》的结尾处引用陶潜的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所表达的意思是()(1分) A:对人民的力量与反抗精神抱有信心 B: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C:对甘于淡泊品格的赞赏 D:对刑天自不量力的讽刺 3、“控诉了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的作品是()(1分) A:钱钟书的《围城》 B:茅盾的《子夜》 C:老舍的《断魂枪》 D:巴金的《寒夜》 4、下列诗人中,被称为“汉园三诗人”的是()(1分) A: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 B:李广田、臧克家、何其芳 C:卞之琳、艾青、何其芳 D:艾青、臧克家、郭沫若 5、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与小二黑自由恋爱的女性是()(1分) A:曹七巧的女儿长安 B:王老大的女儿阿毛 C:三仙姑的女儿小芹 D:老头子的女儿野猫子 6、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理解正确的是()(1分) A:大堰河虽然在贫困中死去,但是她的丈夫和儿子们却在“我”的照顾下生活得不错 B: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C:以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抽象观念,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D:在明丽的画面中寄寓着诗人对自然、童真和母爱的向往之情 7、话剧《雷雨》中彼此交织的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1分)

A: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B:周萍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C: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鲁贵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D:周萍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四凤和蔡漪的关系是暗线 8、诗歌《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歌颂的内容是()(1分) A:黄河的地理意义、历史贡献和精神象征 B:黄河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和启蒙作用 C:黄河的民间传说、历史贡献和精神象征 D:黄河的地理意义、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 9、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点是()(1分) A:美丽聪明,活泼开朗 B:聪明美丽,内向孤傲 C:聪明好学,大胆泼辣 D:大说大笑,不修边幅 10、小说《春蚕》叙述的老通宝家的故事是()(1分) A:春蚕丰收却破了产 B:春蚕丰收家景好转 C:春蚕欠收而破了产 D:春蚕欠收家破人亡 11、诗歌《给战斗者》的文体形式是()(1分) A:短行体 B:小诗体 C:格律体 D:十四行体 12、话剧《上海屋檐下》中,暗示和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的自然景象是()(1分) A:雷雨天气 B:大风雪天气 C:黄梅天气 D:三伏天气 13、诗歌《婴儿》中“婴儿”象征的是()(1分) A:理想 B:时代 C:命运 D:现实 14、对诗歌《死水》赏析正确的是()(1分) A:用字富于色彩感,写出了“罗绮”、“绿酒”、“翡翠”的美丽 B:全诗韵律和谐,一韵到底

莎菲女士的日记简评

《莎菲女士的日记》简评 15现当代文学吴慧理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上世纪20年代有感于五四新文化之风气而勇敢的挣脱封建旧家庭的桎梏,走上追求个性解放道路的天真女儿,却在充斥着物欲的资本主义都市商品市场下不堪内心重负和孤独而走入精神上的绝境。 莎菲的苦闷是时代低气压下弥漫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中的悲观情绪的聚焦,大革命的失败,已使他们不再具有“五四”一代人敢于冲破一切的自信与历史乐观主义,而不得不以怀疑的目光来审视外在的一切,这使他们在急需向前的历史车轮面前显得犹疑、迟钝,而也正显示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在历史的搅动之下正逐渐趋于丰富与升华。与其说莎菲是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理想破灭后毫无出路的苦闷代表,丁玲对这一形象的刻画,更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少女丰富而又敏感多思的内心世界,这种女性因对自身的发掘与探索而产生的内心矛盾与内在张力,使莎菲这一形象已超越了当时而成为历史典型,将会在今后所有时代与那些有着敏感丰富内心的女性心有灵犀。 丁玲以莎菲这一形象为基底,把初涉世事还没有脱掉那层如孩童般懵懂外衣的女性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莎菲对真、善、美的憧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爱情的理解与渴望,动人心魄,那一个灵魂仿佛也如蝉翼般脆弱易碎,这不禁让人心生怜悯,仿佛读者心中也住着一个莎菲。以史的观点来说,莎菲是当时时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理想破灭的悲剧,然而谁又能说莎菲在现如今乃至今后的时代里就过时了呢?假如把莎菲看作是一个易感体质来作为检测标准,那么在当今以及今后漫长的时代长河中也依然会在这一严格检测下暴露出很多细菌吧,大概以一个脆弱敏感的女性心理为坐标才能勘探出更多世事的不堪与无聊。每日里听着那些住客们喊伙计的声音:“伙计,开壶!”或是“脸水,伙计!”,莎菲便会头痛。对于一个初涉世事以无限的希冀去憧憬生命中的美好的单纯女儿来说,这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却足以烦乱那颗用理想和美好裹挟的脆弱内心,让莎菲敏感地捕捉到人生和世事粗俗和丑陋的真相,那种莫名的头痛和烦躁便可以想见。然而女性以牺牲自己作为检测标准的这一大无畏行为的后果却只能是一个弱女子的不堪重负。“别人看到我哭,便以为我在想家,想到病。看见我笑呢,又以为我快乐了,还欣庆着这健康的光芒……但所谓朋友皆如是,我能告谁以我的不屑流泪,而又无力笑出的痴呆心境?并且因我看清了自己在人间的种种不愿舍弃的热望以及每次追求而得来的懊丧,所以连自己也不愿再同情这未能悟彻所引起的伤心。”莎菲似乎永远处于不被理解的孤独寂寞中,并且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将不会被理解的处境而长久地选择缄默不语,或许沉默是保有莎菲内心真正的想法不被灼伤的最好的武器。在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个人的价值观、追求和理想也只能破灭而后屈服于社会大环境之下的整体价值观,不仅是莎菲,也许每一个“新青年”都要经历这样一场痛彻心扉的“悟彻”。然而莎菲却又是不同于一般青年的始终“未能悟彻”,既未能“悟彻”,便不免伤心,而这“伤心”,在强大的社会压势下似乎也不值得同情了,连莎菲自己也有些“不耐烦”,这是真的离理想破灭只有一刹那了吧。丁玲对莎菲心理深入细致的描写,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敏感的女性其理想的坍塌与毁灭的骇人心魄的过程,自我的无可奈何的消亡与对社会因袭势力的在抵抗中逐渐趋于认同。然而莎菲又是倔强的,倔强的莎菲遭遇了毫无逆转可能的这个时代,便处在了无论怎样都毫无意义的孤独之中,正如丁玲在文中写道的:“无论怎样,莎菲只能‘悄悄地活下来’或是‘悄悄地死去’”。 在现在社会中,莎菲也或多或少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我的一个同学很振振有词地对我说了工作以后的感受,意思是懂得了社会险恶以后人就变得成熟多了,不再像在学校里那时那样傻气,并很得意于她所懂得的一些社会“道理”和自己走入社会后所做的改变,我听了心里颇不认同。在我看来,学校和社会并不是一个人的心态和想法产生较大变化的分水岭,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是要在人生长河中不断锻造自己的品质,使自身逐渐趋于完善,在认同社

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黛玉情结”的现代重构与大时代的迷惘女性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剑如等,因其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笔者恕不赘述。而如上所述,苇弟、凌吉士与蕴姊恰是现实中胡也频、冯雪峰与丁玲胞弟的投影。蕴姊是莎菲女士的闺蜜知己,她的离世对同处病中的莎菲女士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使无所倚赖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兔死狐悲的沧凉感,由此烘托出全书悲观压抑的氛围。苇弟老实、纯真、懦弱又无主见,虽痴情于莎菲女士却因不解风情又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洒脱却又放荡、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几欲表白示爱,但当他伪善的画皮被掀开、露出卑鄙恶心的狰狞丑态(即书中所称的低俗、轻浮、浅薄、卑微的魂灵)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与绝望中,理智与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织,使本已烦躁的莎菲女士更显踟蹰无依、身心俱惫,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想象。 四、散文式日记体与第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该小说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鉴了歌德与鲁迅等前辈的娴熟技法,灵活运用了散文式日记体展开铺陈叙事,而作者时而回忆、时而想象、时而思索,顺叙、倒叙与插叙交错运用、浑然一体。而作者巧妙选取第一人称作为其写作视角,使得文中对莎菲女士心绪波澜起伏的描摹贴切而自然,此外作者细腻而大胆的笔触使莎菲女士丰富庞杂、变化无常的独特心灵世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多重个性的时代女性形象。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

浅谈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丁玲4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翌年便随母亲移居常德,她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的。丁玲的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坚忍刚强、勤奋豁达的女性,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有这么一个坚强而新式的母亲,为丁玲日后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新思潮开辟了道路。丁玲从小在新式学校就读,最让人佩服的是丁玲未满18周岁就和同学跑到上海求学,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少有的,况且还是个女孩子。1922年初,丁玲和同学王剑虹奔赴上海,到达上海后她先就读于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丁玲离开上海到北京,在这座古都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1925年丁玲与胡也频结婚。丁玲的创作是从1927年开始的,她的第一部小说是《梦珂》。1928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应,丁玲被人们所关注。此外,丁玲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从以上简略的丁玲成长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下成长的新时期的女性,由于母亲的缘故丁玲虽没有封建家庭的束缚,但是她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求学不畏艰苦背井离乡,这都是让我们钦佩的。一般来说作家的创作内容大多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方式和作家所熟悉的人物,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成长的新女性。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在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应。。《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是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典型。其主角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体现在其身上,包括病态的反抗,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主要是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寄居在北京的女主人莎菲34天的心境,但是这34天并不是连贯的,日记从12月24日,写到翌年3月28日,时断时续,且年代不详。日记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人:善良痴情而懦弱的苇第,帅气迷人的纨绔子弟凌吉士,莎菲与他们在感情上有纠葛。莎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新女性,她独身一人在北京求学,而且还患有肺病,加之她内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 说明: 1.本习题由三部分构成: ①各章课后习题 ②题库 ③部分国内高校研究生入学试题 各章课后习题: 第2-3章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第4章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 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 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5章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 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 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6章 1鲁迅在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 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7章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 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