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上海的研究

容志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

【专题号】D0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6期第43~51页

【英文标题】The Problem and Resolu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ied by Local Government:

A Research Based on Shanghai City

【作者简介】容志(1980-),男,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233【内容提要】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结合上海

区县、街镇的实际,梳理了当前基层公共服务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并剖析了

造成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目前制约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既有主观原因,也有

客观原因;既有理念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提高政府服务能力需要从多方面

着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和意见。

The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rvice and society-managing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 is essent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experiential

investigation in local level of Shanghai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 and paradox of public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ability, then analyzes some institutional reasons leading to it.

Finally, I present several advices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public service and society-managing.

【日期】2011-8-11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上海Local Government/Public

Service/ShanghaiEE222UU865734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1)06-043-(9) 一般来说,在多层级、宽幅度的政府体系中,层级政府之间会根据管理事务的性质进行权力和任务的分工,以保证职责与能力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如果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全国性、地方性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层面起到主导性作用,那么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社区层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下,大多数政策的真正落实还是在基层,执行政策与制定政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本文立足上海基层政府(街道和镇)的实证调查,①通过系统梳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问题和瓶颈,分析制约当前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体制性、机制性和技术性方面的创新路径和方法,促进上海基层政府建设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发展,构建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到2009年底,上海共有户籍人口1400万,常住人口1921万,划分为18个区县,辖有99个街道办事处、109个镇和2个乡。平均每个区县下辖12个基层政权,最多区(浦东新区)达到38个街镇,最少区(卢湾区)只有4个街道。近年来,上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围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两大重点,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发展水平从2008-2010年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②但目前上海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全市层面看,公共服务供给逐年上升,但呈现非均衡化

上海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也存在各种非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图1 2009年上海各区县人均财政支出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年鉴(2010)》。

地区之间的多元化。由于18个区县的具体情况不同,公共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以公共财政人均支出为例,上海市各区县的财政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转移支付还有待加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静安、黄埔、卢湾、长宁等中心城区与闵行、嘉定、松江、青浦等郊区均较高,最高的静安区超过了2万元,而普陀、闸北、虹口和杨浦等较中心区反而最低,最低的杨浦区只有0.65万元左右。按照常住人口计算,静安、黄埔、卢湾、长宁等中心城区较高,最高的静安区达到2.6

万元,而其他地区都较低,最低的杨浦区0.6万元不到(见图1)。这种变化说明,上海的户籍人口人均财政支出均衡度要高于常住人口的人均财政支出均衡度。同时,静安、黄埔、卢湾、长宁等都是人口导出区,所以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还少,而闵行、嘉定、松江、青浦等是高密度的人口导入区,其常住人口往往超户籍人口一倍,造成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支出降低。这一方面说明郊区财政支出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说明无户籍人口并没有同等享受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公共服务,城市将一部分城市人员排除在了城市之外。这需要市区对郊县进一步转移支付。

户籍和外来的多元。在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之间,存在一定的公共服务差距。在卫生财政方面,以人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例,可以看到,不同区县之间户籍人口的经费差距较小,而不同区县之间外来常住人口的经费差距较大。纵向比较来看,虽然2005-2008年间,外来常住人口的人均经费在上涨,但是在户籍和常住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最大差距达到30元/年(见表1)。

地上与地下的多元。由于郊县的公共服务投入有限,特别是近郊区域导入大量人口,拥挤成本非常高,造成人均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某些“地下服务”泛滥,严重影响社会安全和质量。全市来沪人员与户籍人口的比例是1∶2,但是近郊地区达到2∶1,完全颠倒过来,甚至极端的达到10∶1,三林镇一个村达到16∶1,虽然投入大量资金提供治安、卫生、教育尤其是学前和义务教育等基本服务,但还是难以满足需求,由此形成大量的自我服务“生态链”,无证摊贩、黑车、黑中介、黑诊所广泛存在,如三林镇有正规幼儿园10所,无证幼儿园达到36所,容纳4000余人。从服务和管理来说,缺乏足够的力量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管,留下大量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在公共安全方面,警力资源配置没有考虑郊县的具体情况,也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如嘉定区江桥镇派出所管辖区域达到42.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0万,但警力(包括交警)只有98名,是中心城区的1/20。庙行镇户籍人口2.6万人,外来人口2.7万,但警力只有54人。九亭镇平均每天

的110报警电话约130个,几乎每十分钟就有一个,全部都是违法犯罪类案件。上海的警力占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二,郊区是万分之十一(香港的警力是万分之四十三)。警力不足的解决方法:一是靠科技力量,在辖区内安装了监控探头;二靠辅助力量,如社保队员、护村队、外来人口协管员;三靠配置警犬,警犬训练有素,十分管用。

第二,基层政府缺乏供给公共服务的必要资源和权力

近年来,上海在探索特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新体制,以理顺条块关系为切入口,以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事权逐级下放,强化街道(镇)一级的管理职能,调动了多方面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街道(镇)的管理权限和资源与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权责的非对称化。在目前体制下,街道(镇)在经济发展、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都有任务,而且对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维稳等问题还负有全责,动辄被“一票否决”。但是,由于条块分割的老问题,以及近年来权力向条线上移,造成基层政府权力资源与行政责任之间出现严重不均衡。基层管理权力出现碎片化的倾向。“看得见的不能管,管得到的看不见”式的悖论随处可见。除了一些资源整合平台以外,基层街镇有时不得不以体制外方式,如高温慰问、春节维稳、租赁分成等方式向“七站八所”“购买”权力,这是基层治理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一大现象。

财事的非对称化。目前,上海社区协管员队伍的经费有多种渠道,一般是几级政府统筹。在宝山区的D镇,全年用于协管队伍的经费为7978.66万元,其中镇级财力承担了5127.09万元,占64.3%;松江区九亭镇使用经费2115.46万元,其中镇级财力承担了1366.52万元,占64.6%。说明这些事项的经费大部分由基层政府保证,由此承担的财政压力不小。上级政府的实施工程和惠民工程往往需要基层配套,为争取资金,基层常常采取各种非正常方式,由此带来补富不补穷的反向补偿现象。

聘管的非对称化。现有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队伍的主要管理机制是条聘块管、聘管分离。条口负责组建机构、规定职责,并提供经费补贴,“费随人转”。具体管理责任往往由块承担。这容易导致多头管理,责任不清,聘用、使用、考核脱节,也造成了街道统筹协调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难度。③第三,基层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和主体还较为单一,服务效率尚待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元,在上海街镇层面,以购买岗位、服务外包的方式供给公共产品也较为普遍。但是,目前大多数都停留在购买岗位的层面,即简单的人事聘用,而非将整个服务过程和服务产品外包。这样既增加了管理成本,也没有将服务外包的效益发挥到最大。

此外,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不大,作用不明显。一方面,基层政府都在推动职能转变,通过购买服务等方法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服务水平;但是另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强,往往是被动响应政府的动员和组织。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组织缺乏必要的扶持和宽松的环境,发展较为艰难。浦东新区的LS市民会馆是社区公共服务托管的实验典型,但同样较为艰难。在开办初期就因为法规滞后而无法注册,后来因为名称非“服务中心”而不能参与全市的有关评比;运营费用的70%,包括会馆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等基本上全部由自身解决,承受相当大的经济压力。这导致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社区服务机构,该会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繁重,而收入大大低于前者。④正因为如此,大量的社会组织只是被动响应号召而参加社会活动,而不是积极主动

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第四,维稳工作挤占基层政府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目前,维稳已经成为基层政府的中心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指挥棒,是基层政府不堪重负的责任和工作。这里的维稳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社会治安维护、外来人口管理、社会矛盾化解、信访总量控制、社会舆情引导等一系列工作。由于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对一些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事项没有充分征求群众及有关专家意见,导致事后矛盾频发,工作被动,街镇协调化解难度很大。简单的“一票否决”和“零上访”考核措施,迫使基层政府不计一切代价对信访人员进行劝说、安抚,甚至堵截、限制人身自由等,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进一步造成群众与基层政府的对立。基层官员将维稳压力概括为:上访总量不断攀升的压力;领导重点关注的压力;重复上访名次排序的压力;正常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和冲击的压力;维稳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可以说,维稳工作已经挤占了基层政府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有的镇党委书记甚至表示,要上书中央,请求对信访体制进行改革,改变“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机制,以解决目前的难题。

二、制约当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体系中,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各种问题呢,为什么基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平台和空间?本文认为,制约当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四点:

第一,基层政府职权有限性与责任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从组织形态来说,基层政府的职权在现有政府体系中必然是最弱小和最低端的,其所能动员的资源也最为有限,自主性最低。虽然“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下放了部分权力,但由于缺乏刚性保证,这种权力结构始终处于不确定和动态调整之中。一旦优势倒向条条部门,权力就会以各种方式上收,直接导致基层政府管理权力的碎片化和分散化,降低其对基层社会的动员能力和管理能力。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却不断在向基层下沉。由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社会大转型,原来单位所承担的“社会管理”的职能几乎全部释放出来由基层政府承担,街道、乡镇代替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成为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沟通桥梁,其功能和任务随之急剧膨胀和延伸,这是街道、社区这样的基层政权组织逐步行政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压力型体制”下,上级政府往往将若干社会管理职能和任务直接下压给下级,到基层已经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其任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职能权力的有限性和被动性必然形成尖锐对立。大量信访问题并非由基层政府引起,也根本无力解决,但“属地管理”要求基层组织必须实现形式上的“安抚”和“稳定”,权力与责任之间出现严重不对称。近年来,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与不满情绪往往直接发泄到基层公务人员的身上,基层官员所说的“权力小小的,责任大大的,工作苦苦的”就是这种矛盾的具体体现。

第二,科层管理集权性与公共服务分权性之间的矛盾

权力向上集中是科层体制的基本特征,这一点既保证了命令统一和行动一致,维持体制的强大动员力,也造成官员对上负责甚至唯上是从的行为惯性。这一点在各级政府的考核工作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各级政府都会制定年度考核计划,建立细致的考核指标,并赋以权重,年终就会对下级政府进行计分和排名。这种所谓的“绩效评价”成为基层官员最重要的行为指挥棒,其弊端在于:考查次数过多、考核指标过多,基层忙于应付考核,基层公共服务工作长期得不到加强。更为严重的是,绩效考核中往往不问过程,不问方法,不问手段,只要结果,只要“搞

定”,可以说流弊无穷。目标责任考核制并没有考虑居民的需求、评价和问责。但是,由于对象的差异和多元,公共服务又具有非常强的分权性,它强调贴近基层和服务对象,并满足其真实的需求,因此,基层官员必须对服务对象的偏好非常敏感,这与体制的集权性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矛盾。

体制的集权性还突出表现在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上。基层政府对转移支付依赖程度高,保障水平低,历史欠账多。由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基层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的专项投入基本采取“给、送、配”的零星专款拨付方式,局限于局部的上项目、搞工程,着重“点上的效果”,并要求地方政府给与配套。而地方政府只能被动接受,缺乏对名目繁多的各类专项资金的配套能力。为争取项目资金,基层政府往往虚假配套。这种建设方式,不仅会因资金不足影响建设质量,还会因缺乏运转维持费用出现“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问题。⑤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警告:基层政权的财政收支矛盾相当尖锐,这种地方财政困难已经危及部分地方的社会稳定和政府权威,任其发展势必会导致地方财政危机。⑥

第三,公共服务多元化与传统政府管理一元化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体利益的不断分化与多元化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利益多元化,市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也会同样分化和差别化。客观上说,这不仅需要公共服务内容的丰富与多样,也需要服务主体的多元与竞争,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难以承担所有责任,也难以满足所有需求。但是,当前基层政府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建立在政府全能模式的基础之上,其主要特点是大包大揽和硬性管理。凡是公共事务,政府都要管,甚至要直接管,起码要掌控。于是挤占了社会组织发育发展的空间,也难以真正容忍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发育的阻滞和有限不仅反过来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导致无处可转和无人可接的尴尬局面,也抑制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成长,提高了对政府的期望值和要求度。“12345,有事找政府”,成为基层的口头禅。社区民间组织积极性不高,认同度不高正是这种全能型政府模式运作多年的主要结果。

另一方面,管理方式多以行政命令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传统的“走家串户”式的沟通逐渐减少,有的地方群众观念越来越淡薄,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公务人员和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严重的甚至导致暴力抗法等事件的频繁发生。

第四,社会民主意识发育与利益协商机制缺乏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成员民主意识的逐渐发育,利益的分化往往会演变成直接的对立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在基层建立有效的利益协商机制。这种机制包括利益表达、利益协商与利益整合三个方面。由于需求表达和整合机制不畅,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尚未形成良性的决策互动机制,造成部分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错位,“过度服务”与“服务不足”并存,“被服务”现象增多,公众满意度不高。基层政权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议事协商平台,对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难点、程序、绩效进行公开交流和征询,并针对需求矛盾和冲突进行协商和化解,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符合公共利益的决策方案。因此,也就难以辨识、筛选需求,并及时将主导性的需求和意见整合为政策意见,调整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重点、方式、投入和策略,平衡利益与诉求,完善公共服务决策机制。这种利益协商机制的缺失导致大量的社会事务难以管理,进入一种所谓的“不可治理”状态。

三、提升上海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体制机制、管理理

念、服务方式等各方面因素。如图2可见,如果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看作一个系统的话,应该包括:服务需求的准确获取、服务内容的全面覆盖、服务方式的多元合理、服务绩效的准确评估以及服务的财力保障。从系统和体系的角度进行设计优化,才能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图2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体系

(一)体制性对策

所谓体制性对策,是指通过体制性变革和创新,逐步理顺权责关系、财事关系、层级关系、政社关系,建设体制顺畅、运作高效、部门协作的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系统。

第一,科学划分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实现财力与服务的均衡

财政分权主义认为,资源配置职能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但是,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外部性程度直接决定了由哪级政府负担更为科学。一般来说,外部性越大、越基本的公共服务,应该由越高级的政府负担;而个性越强、越体现差异性的服务,应该由更贴近基层的政府供给。近年来上海加大了城区对郊区的转移性支付,实际上是加强了市级财政的统筹力度。但部分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如教育、社会保障、保障房建设的大头还是区级层面。应该强化中央和上海市两级投入责任,适度控制市级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占市级财政支出的近四分之一),提高市级财政在基础教育、基本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房建设中的投入比例。为限制基层政府的机构膨胀,同时促进公共服务发展,应由区县、街镇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运转经费,中央和市级承担专项建设资金,在专项建设资金中预先考虑项目建成后管理和运转的资金需求,取消对地方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的要求,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责任上移,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公共服务筹资机制。区县坚持公共财政支出安排“先用于民生改善”的原则,力争做到新增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投向民生”。

第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一城乡整体规划

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把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捆绑在户籍制度上,造成城乡市民公共权利的不等,更把一系列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与户籍管理相挂钩,客观上将来沪人口排除在管理和服务范围之外。如周浦镇规划6.8万人,实有20万人,这必然造成当地公交、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的紧张。上海在“十二五”期间应该高度重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推进力度。按照实有常住人口要求,规划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保证城乡结合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适度超前。建立健全新城推进机制。加强全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新城建设的政策聚焦和扶持力度。进一步下放项目建设、交通管理、市容绿化等审批权限。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城建设。优先在新城开展服务业、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等改革试点。同时,加大对城郊地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引导优质教育卫生和商业资源进入这类地区,优化公交出行、丰富文体设施,保障公共资源得到共享,特别是对城乡的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第三,管理资源下移,创新基层政府管理体制

深圳“一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改革,则将为整个中国的城市地区的治理模式,提供可做参考的试验模本。在目前的体制下,继续夯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强化街镇的管理权限:一是扩权,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合力规范街镇政府

的权力责任,将部分执法权和社会管理权限下放,搭建更多有效的管理平台,整合部门资源,加强部门协同;二是让利,在用地、财政、项目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或者将部分投入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职责收归市、区政府承担,以减轻街镇的压力;三是配强,根据地区面积和实有人口管理的要求,配强配足这一地区的管理力量;四是管人,区派驻街镇的正职人事任命需书面征求街镇党委同意,后者对其实行年度评议,评价结果作为区对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五是划小,将郊区某些城市化程度较高、面积相对较大的居民区划出,独立设置街道,以减轻现有压力。

第四,建立适宜、鼓励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氛围

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借鉴北京市做法,为社会组织开设“一口审批”绿色通道,社会组织登记无需再找主管部门,到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定孵化政策,提供场地租赁、项目扶持、财政支持等措施培育社会组织,引导其进入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购买社会组织的整体性服务,强化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加强社会组织内部党建,提高执政党在社会组织中的引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二)非体制性对策

所谓非体制性对策,是指通过机制创新、方式创新和方法创新,整合基层社会资源,凝聚基层群众,构建高效率、高质量、高合作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观念是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加强机关工作人员思想和作风教育,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公务员实绩考核体系,从机制上保证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以创建学习型政府为抓手,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公务员培训体系和培训方式,加大公务员知识更新和能力训练力度,切实提高机关公务员在复杂环境下的政治鉴别能力、驾驭全局和市场经济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创新能力,以及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强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全局观念、诚信观念和效率观念,以更好地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二,建立有效的需求与供给信息收集、反馈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畅通基层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渠道,及时了解公共服务对象的诉求及期望,并整合、平衡各方利益,最终实现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强化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机制,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在日常管理中及时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度化地将其纳入政策议程;通过满意度调查、社区听证会、民主恳谈会等机制了解市民对政府工作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反馈服务绩效,推进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升级,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要。

第三,加强平台建设,整合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形成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

基层政府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因此还要善于利用各种平台整合多方资源用于公共服务。首先是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横向整合条线派出部门集中“一门式”办公,进一步统一服务标准和考核体系,整合条线网络平台,提高便民服务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其次,充分利用基层党建、联谊等方式纵向整合辖区内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条线部门,以联建共建为抓手,以联谊会等为组织平台,加强沟

通交流,形成合力与协同,共同服务于社区居民和基层百姓。形成基层政府与驻区单位“组织共建、支部共结、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机制共筑”,探索形成“开放互通、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基层党建格局。加强志愿者队伍长效机制建设,加大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意识和水平。

第四,以多种方式和平台扩大公众参与,由总体性支配转向合作性治理

公众参与是基层民主实践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保障。只有逐步引导市民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决策体系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总体性支配向合作性治理的转型,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首先是强化党员代表的民主作用和议事功能,建立健全党员代表列席社区(街道)党工委会议制度,认真履行党员决策监督的职责。其次是加强党代表联系居民区的制度建设,党代表要定期到接待室坐班,接待党员、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将社会意见和动态向上级组织传递,建立“民生观察员”制度。再次是推动社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楼务公开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行业、单位、“两新”组织的广大党员了解、喜欢、积极参与本社区、本区域、本楼宇的党建活动,推动开放式、参与式、互助式社区民主管理框架的建立。

第五,加强对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价,提高服务效益和效能

加强公共服务项目在基层政府绩效评价中的比重,逐步纠正“重招商引资,轻公共服务”的偏差。⑦以考评结合、同步进行、综合评定为实施原则,以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居民需要的满足程度为主要内容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绩效评估确定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规范、数量等,并评估公共服务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实现“问绩于民”,提高考评的透明度。积极引入第三方委托评价,提高评估过程的透明化、独立性和科学性。最后,强化公共服务责任,对于考核的问题既要追求相应的责任,也要及时反馈结果,找到问题的根源,及时修正调整,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注释:

①按理说,街道不是一级政府,但在我国的现实中,街道成为各项政府工作实际执行者和“准政府”,而且街道的主要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编制,因此本文将其纳入讨论范畴。

②“社会发展水平”是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省、区、市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涉及人口状况、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公平四大方面。参见:《上海社会发展水平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解放日报》2010年9月18日。

③闫飞飞:《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队伍建设研究——以上海市Y街道为例》,《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期。

④华爱:《罗山市民会馆:新旧体制冲突下的艰难选择》,《社区》2006年第7期。

⑤王峰虎、方丽娟:《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⑥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⑦迟福林:《迟福林:绩效考核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考评》,《第一财经》2009年10月19日。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此,在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应注重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 1.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2.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产品的分配时指出,“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显著地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

长。”《共产党宣言》也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

我国政府职能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初探 首先,是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二,政府职能不能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WTO规则要求政府加快改革,转变职能。我国加入WTO已经五年,W TO中涉及到的政府承诺,我国政府都必须履行,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行使其管理职能。严格的WTO规则,迫使我国政府要加快改革,加快职能转变。 其三,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而政府机关的行政,执法能力值得怀疑。法律体系不够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识严重。 最后,我国政府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数十年,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光注意经济、注意GDP是而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共医疗卫生和人类的健康问题。从而

出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强。 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

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思考

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思考 摘要: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是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构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需求,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政府;供给能力;制度安排 21世纪以来,我党开始逐步有计划地对基层政府部门进行改革,通过完善财 政体制,来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通过对公共财政体系,财政收 支结构的调整,来帮助政府获取更多的服务资源。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一般来说指 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以及条件下,政府单位合理地配置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通 过资源的配置使用一定的渠道或者方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 品的服务能力。基层政府在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当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基层政府是直接面对公众的,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 上都需要依靠基层政府来完成。所以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将直接影响着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 供给能力还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相应的财政基础, 相关资源不足,道出了对公共产品的提供力不从心。而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国内基本的公共服务资源,在配置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很大 一部分弱势群体不能够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城乡公 共资源分配失衡。 提升政府单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它涉及的要素是多 方面的,既包括政府单位自身的职能定位,也包括政府单位的价值导向,动力机制,供给模式等等,所以在当前的条件下,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 给能力,就有必要结合基层政府的现实情况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主要应当 加强以下几个环节。 1、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公共财政作为支撑的,一些经济欠发达 地区由于财力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并不是很足,这种现象 并不是一种非腐变现象,根据清华大学平新乔教授的研究可以看出,在2014年,我国政府可支配公共财力达到3万亿,已经占到了整个中国GDP的19%,在他的 研究当中还指出,欠发达地区公共开支和GDP之比反而更低。这种报道也就很清 楚地揭示了当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其中的原因并不只是单 纯的财力因素,更多的应当是价值导向以及行为导向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党中央 的指示,面对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少地区基层政府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 投入力度都在逐年增加,即使当前中央在不断的推出一些宏观调控政策,来抑制 资本过快的增长,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尚未发生转变,把大量的精力和 资源都投入到经济运行之上,这就影响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因此要进一 步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则必须进一步改革公共财政制度,构建更加完善 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方面,必须政府单位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将以经济建设为导 向转变成为比公共服务为导向这发展思路,在确保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的同时,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更加重视对于相关公共服务的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对于一些重要领域的财政投入,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等方面,这些 方面应当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 2、合理规范中央和地方公共服务事权关系

浅谈乡镇公共服务建设能力

浅谈乡镇公共服务建设能力 【摘要】乡镇政府是我国行政层级中最为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代表国家直接面向农村、农民工作,其中主要的职能是建立并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且有保障的公共服务。研究乡镇政府的公共政府的公共服务问题,对解决乡镇基层政府的有效运转、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保障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再从乡镇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多方面剖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从而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关键词】乡镇政府;职能转型;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乡村民众评价基层政府的基本依据。核心问题是在现实的政府运行系统中,公共服务并没有真正成为政府运作的中心。基层政府还在把最大的兴趣放在发展经济方面,“公共服务”只是作为政府的旗帜或口号,并没有成为政府的运行机制。政府只有在公共服务方面工作取得成功,才会有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因此好的社会治理必然表现为政府提供了好的公共服务。 一、乡镇公共服务相关的基本内涵 (一)公共服务 指国家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具体指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 (二)乡镇公共服务 指乡镇地区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社会服务,是不具备物质形态,而以信息、技术或劳务等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乡镇公共产品。因此,乡镇政府在执行乡镇公共服务职能时,要根据乡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需要去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 按照目的进行分类可将乡镇公共服务分为以下七类:1、基本生存保障服务; 2、生产活动支持服务; 3、基础性设施与服务; 4、生活条件改善服务; 5、提高农村居民素质服务; 6、基本国策支持服务; 7、社会保障服务。 作为具有国家权力背景面向广大农村的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乡镇政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与实施者,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中发挥着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职官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总供给量不足与供给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公共服务支出占国家GDP的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导致其原因有二:政府官员不愿投资基本公共服务,在中国式GDP竞争中,地方政府官员只关心自己任期内的经济增长指标,而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在短期内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三篇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三篇 篇一: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主管单位: 实施单位: 一、规划综述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支机构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主体等。投资主体决策选取平台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筹集建设资金,并成立运营管理机构或委托进行管理。建设主体按照相关规划和工程设计进行平台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 (一)平台的投资主体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能的投资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性投资,这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盈利性机构投资,一般来说这是辅助性资金来源。 1、政府(财政)投资。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总体来说是非营利性的,或者是微利的,因此,其建设资金应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性支出。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 A、财政拨款。 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会不断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B、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 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也可以称为政策性基金,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基金,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风险基金,而是一种由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这类基金是一种引导性基金,通过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资助,带动和引导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投资(贷款)。政府(管委会)在整个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仅仅是单纯出资者的角色,还扮演着资金管理者、建设管理者的角色。在政府对平台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决策部门通过对平台建设项目的计划、预算等进行审批,初审合格后报批,然后由资金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资金核拨与管理。另外资金监督部门和项目实施监督部门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监督。政府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投资并不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长期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园区)综合性效益为考量,因而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的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政府除了应该加大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以外,还要需为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2、非政府渠道投资。 在一定条件下,非政府投资也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各种非政府渠道的市场化资金运作,同样可以获得大量的平台建设资金,主要方式为企业投资。

浅谈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浅谈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从理论和实践经历看,完善高效的公共服务既是社会成功转型的重要标志,又是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正是由于一些行政部门在职能转变和理念上存在认识差异,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未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步提升。因此,亟需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公共服务有效性。 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和责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切入点和增强公共服务有效性的制度保障。在当前社会矛盾日益趋向复杂,要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远利益大局下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能否树立自上而下的自我变革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方向和成效。因此,必须顺应社会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加强政府自我变革的意识,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创造制度保障。从根本上讲,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实现政府对自身权力的主动约束,从而在制度上保证政府职能的转

变,为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 加快职能转变,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对政府转变职能、增强公共服务均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迫切需要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增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但受限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服务由国家包办,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单一,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偏低、水平不均、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当前,在社会关系日趋复杂、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多样化的现实条件下,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才能有效化解新的社会矛盾,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逐步改善党群关系和政府形象,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加快职能转变,推动政府部门整合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提高社会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社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上海的研究 容志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 【专题号】D0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6期第43~51页 【英文标题】The Problem and Resolu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ied by Local Government: A Research Based on Shanghai City 【作者简介】容志(1980-),男,上海行政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200233【内容提要】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是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结合上海 区县、街镇的实际,梳理了当前基层公共服务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并剖析了 造成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目前制约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既有主观原因,也有 客观原因;既有理念问题,也有体制问题,提高政府服务能力需要从多方面 着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和意见。 The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public service and society-managing made by local government is essent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n China. According to experiential investigation in local level of Shanghai c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 and paradox of public service and administrative ability, then analyzes some institutional reasons leading to it. Finally, I present several advices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public service and society-managing. 【日期】2011-8-11 【关键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上海Local Government/Public Service/ShanghaiEE222UU865734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1)06-043-(9) 一般来说,在多层级、宽幅度的政府体系中,层级政府之间会根据管理事务的性质进行权力和任务的分工,以保证职责与能力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如果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全国性、地方性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层面起到主导性作用,那么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社区层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在中国的具体语境下,大多数政策的真正落实还是在基层,执行政策与制定政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本文立足上海基层政府(街道和镇)的实证调查,①通过系统梳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问题和瓶颈,分析制约当前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体制性、机制性和技术性方面的创新路径和方法,促进上海基层政府建设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发展,构建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公共服务能力在线测试题及答案

公共服务能力 、单项选择题: 1、公共服务是一项(C)工程。 A 政府 B 民间 C 系统 D 专项 2、(B)是公共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 A 公共性 B 服务性 C 组织性 D 非营利性 3、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C) A 非典 B 地震 C 某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D 南方雪灾 4、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A) ① 教育公共服务② 卫生公共服务③ 科技公共服务④ 社会保障公共服务⑤ 公共事业服务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 C①③④⑤D③④ 5、以下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是(D) A 失业保险 B 养老保险 C 社会福利 D 福利彩票 6、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D)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7、以下对于改革开放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C)A 公共服务由政府作出选择 B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C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D 政府生产或提供服务 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B)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9、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是(D) A 政府 B 非政府公共部门 C 公务人员 D 公民 10、公务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① 诚信能力② 联系群众的能力③ 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④ 自我规范的能力⑤ 高效行政能力⑥ 应用电子政务的能力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⑥ a②③④⑤D②③⑤⑥ 11、(C)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A 政府 B 公务人员

公共服务能力 试卷97分答案

1、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2、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3、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4、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5、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6、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7、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8、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范畴。 正确 错误 9、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10、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11、公共服务是一项()工程。 政府 民间 系统 专项 12、()是公共服务组织的基本属性。 公共性 服务性 组织性 非营利性 13、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非典 地震 某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 南方雪灾 14、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教育公共服务②卫生公共服务③科技公共服务④社会保障公共服务⑤公共事业服务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 ①③④⑤ ③④

15、以下不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是() 失业保险 养老保险 社会福利 福利彩票 16、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中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17、以下对于改革开放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公共服务由政府作出选择 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生产或提供服务 18、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19、以下不属于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是() 政府 非政府公共部门 公务人员

公共服务能力答案介绍

您的得分:!恭喜,您通过了《公共服务能力》的考试! 考试标题《公共服务能力》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 及格。 所属课程《公共服务能力》 倒计时48:6 一、判断题(10 道) 1. 效率只有用来满足公众的需要和实现公共利益时才有现实意义。 正确 错误 2. 公共服务是公共产品的一种形式。 正确 错误 3. 公共服务就是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4. 公益性文化产品一般由政府或非营利组织提供。 正确 错误 5. 除了事业单位外,还有大量社团类,行业自律性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该属于公共服务主体范畴。 正确 错误 6. 自有国家以来,政府就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 正确 错误 7. 公共服务产品的私人供给,意味着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的让渡。 正确 错误 8. 秩序是政府着眼于国家外部稳定以保障国民安全和利益的公共服务产品。

正确 错误 9. 公共服务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正确 错误 10.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服务产品性质。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发生了一些列的变化,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缩小 B. 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 C. 政府与国有企业合作引入了市场机制 D. 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 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起源于() A. 中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3. 民营化本质上是更多地依赖()提供公共服务,减少政府直接公共服务负担。 A. 民营企业 B. 民间组织 C. 非政府公共部门 D. 人民群众 4. 以下不属于公共问题的是()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论公共服务与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当前和未来利益密切相关。对公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意味着,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是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肩负的天然职责。在取得执政地位后的经济社会建设时期,不断加强与改善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把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持续过程,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及其重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职能作了更为明确和深刻的阐述,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和相应改革部署逐步走向系统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生活环境”。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首次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体制保障的高度。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细化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四个维度,即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制度来分析,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着供给职能不明、供给投入总量不足、供给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基层政府应当结合国情,确定自身职能,调动各方力量,建设健全相关制度,以各种途径提升其供给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基层政府供给能力 一、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指的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的能力。它追求服务的有效性,以资源拥有为基础,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政府完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是否充足,包括其所需的物质条件、运行方式以及实际行政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是政府提供供给的有效性,也就是公共服务所达到的效果与反馈考核。归结到如何评价、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问题,即可以从政府服务供给中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制度等四个方面来考察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从我国整体来看,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根据2015政府工作报告,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供给总量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增长、供给内容日渐丰富全面。2015年,政府开始以简政放权等手段逐渐划清自身与市场的界限,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社会创造力,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上体现了中央政府较强的供给能力,但是具体到基层政府,现状便不容乐观,其自身供给能力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现存问题分析 1.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不明确 在供给主体方面,我国关于政府公共服务义务也写进了《宪法》中,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中明文规定了包括了如供给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公共服务的明文规定,但在上级政府和基层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的职责划分。 相关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必然导致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踢皮球”、“办事难”、“利益争抢”、“相互推诿”的现象,甚至对于某些“责任重、供给难”的公共服务还会处于无部门管理、无人员服务的真空状态,公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权利没有法律保障,追究责任也容易成为空谈,如医疗黑幕、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演愈烈。 2.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 在供给投入总量方面,虽然各级政府对于基层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对上级政府具有依赖性,其自身财政能力较为薄弱,若单从绝对数额角度考察,各级政府基层公共产品的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国家财政总支出而言,比重还是偏小,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很不匹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供给为例。2014年全国普通小学为7681.02元,比上年6901.77元增长11.29%。其中,基层为7403.91元,比上年的6854.96元增长8.01%,2014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1432个,比上年增加7034个。其中:医院2586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73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029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15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96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874个,基层与全国总体水平之间在数量和增长速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差距。 3.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在供给方式方面,自封建社会、民国、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公共服务的生产投入和供给都是由政府管制和垄断,因此政府都被视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由于基层政府与其他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关系不明确,部分私营企业并不具备与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1]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摘要】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职能的有效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民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等,是巩固国家政权的根基所在。作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的最基层单位,乡镇政府不仅面临着财政供给不足的经济压力,而且还必须承担起全方位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政治责任和社会压力。面对新形势,客观上要求乡镇政府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职能的重大转变。然而,乡镇政府没有根据农民群众的需要来界定职能,致使乡镇政府的现有职能并没有根本改观。追溯问题的渊源在于压力型体制。为此必须对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即乡镇政府要把职能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上来,转移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字】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乡镇职能定位的必要性 (一)、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社会经济转型是经济现代化和市场化相互交织的过程,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转型期政府宏观调控面临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矛盾。因此,今后能否有效地缓解和缩小城乡差距,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第三步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市场化改革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离不开农村,农村也离不开城市。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在目前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几乎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细细考量我国发展和改革的历程,这个结论是不难得出的。改变目前在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上过多向城市倾斜的政策,从体制上、政策上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大力培育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我国的城乡关系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种新型城乡关系体制下,必须对乡镇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乡镇政府的引导。所以,在后农业税时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乡镇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定位。乡镇是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证。 二、国外乡镇职能配置的经验和启示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与思考 一、中国中小企业现状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经济中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商业、服务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往往是主体。中小企业还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两个优势:一是中小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二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及时适应需求变动而调整。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 以上海市为例,有这样一组统计数据,突出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即98765:9即在工商登记中,98%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缴纳税收和提供就业岗位做出了很大贡献;8即在所有类型的企业中,84%的就业岗位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任何社会力量和政府领导都不会轻视中小企业;7即在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中,71%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小企业,74%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中小企业是创新的活力源泉;6即在全社会的实有资本的投入中63%是由中小企业投入的;5即上海地方税收中,接近50%的地方税收是由中小企业提供。 尽管中小企业很重要,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研发不利、管理粗放、人才不够、环境不利、装备不强和信用不高8大难,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对中小企业获取公共服务的专题调研中了解到,中小企业服务存在以下几方面较突出问题:中小企业对公共服务信息了解渠道单一、渠道不畅,面对诸多信息不知如何下手;中小企业对公共服务资源找寻困难,优秀的公共服务资源找寻更不易,存在“找不到、用不起、用不好”的现实性问题;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诉求解决成本高等。 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大力扶持。 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发布国发[2009]36号文件,即《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基层政府作为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基本上履行以下五项职能: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安排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向上级反应基层的各种情况等;对上级部门派驻的机构,履行代管或协调、协助、服务等职能。二是维护辖区社会稳定。理顺群众情绪,调解矛盾纠纷,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负责辖区内的生产安全等。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开展招商引资,实施项目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等。四是提供农村综合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公共产品、劳务输出等服务。五是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履行农村基层党建职责,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村干部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等。 制约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体制不顺、干部整体素质不高、财政困难、历史遗留等。另外,村级组织薄弱、矛盾纠纷较多、农村维稳工作难度加大、政府诚信缺失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站所职能发挥不明显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发挥。

当前,基层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迫切需要取得三方面的支撑,即通过完善责权统一和转移支付等制度、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等三方面有效联动。 完善权责一致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界定、细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明确基层政府的行政权限,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规范基层政府需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基层的责任,对不应由基层承担的职责,不再列入基层目标责任考核,把基层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承担;加强上级委托授权的监督和管理,加快确认基层执法主体地位,提高执法效率与质量。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弥补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缺口。对欠发达地区,应更多地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来实现基础性公共服务的完全覆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将大部分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养机构、养人,而不是用于公共服务的投资,同时,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基层配套资金的比例;通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合作,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其财政收入,使基层政府能够有更多的可支配财力,根据当地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偏好进行公共服务的投资决策;增加财政转移支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去年以来,市人社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均衡、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全面推进就业、社保等民生保障工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着。一、做到“三个到位”,奠定坚实工作基础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沟通政府部门与基层群众的桥梁,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政府有责任。为此,我们把构建“职能明晰、制度健全、规范高效、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了“三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2012年,我们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列为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提高了各镇街区及相关部门的思想认识,达成了共识。二是组织领导到位。市里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府办、人社、发改、财政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基层平台的总体规划、建设、管理和指导。三是工作部署到位。市政府印发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从建设的目标、具体任务、时间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同时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将各镇街区平台建设情况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定期督查和通报,调动起了镇街区抓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人社局落实包靠责任制,成立了八个包靠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班子成员和2名科长组成,对包靠的镇街区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