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供给主体doc资料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doc资料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doc资料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

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

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事务,地方政府不得拒绝,但地方政府如认为州政府侵犯了其权力,也可以依法到宪法法院控告。

2、德国财政平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

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治上分权自立,经济上实行社会市场经济。联邦、州与地方各级政府有明确的公共服务责任,并依此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财权,税收协调是财政纵向平衡的主要形式。通过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财政转移支付,德国基本上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尽管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部各州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基本相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之际,由于联邦政府承认前西德居民在前东德拥有的财产所有权,引发了财产权利的重新配置和分配,但并没有引起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原因就在于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前东德居民失去了一定的存量资产,但同时获得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享受了相对统一、均等的公共服务。正是这种补偿性的措施,缓解了可能存在的社会压力。

3、近年来德国公共服务提供和监管方式改革

一是压缩公共服务支出规模。由于社会保障支出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最大单项支出,控制社会保障支出规模就成为压缩公共服务支出的重点。近年来,德国采取了提高退休年龄、降低支付水平、严格资格条件、压缩医疗开支等一

系列措施,控制社会保障费用的规模。各级政府也积极压缩其他的公共服务支出。比如,以前德国的大学都是不收学费的,许多大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习年限往往拖得很长,占用太多教育资源。现在一些州的大学已经开始收取每年500欧元的学费,意在督促大学生尽早完成学业。再比如,在我们访问的北威州迪伦市,以前小学生上学的校车是完全免费的,现在也需要学生家长负担一定比例的费用。

二是推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主要是指改变过去公共服务统统由国家包揽的办法,将一些项目交由社会团体或私营部门等非政府机构管理;如果仍由政府及其下属机构提供服务,则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引入市场因素,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三是加强和改进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德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不仅体现在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也表现在完善的公共服务监督机制方面。这包括内部控制机制、议会监督机制以及选举机制。近年来,德国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监管的一个主要趋向是引入被称为“标杆管理”的绩效评估方式。德国各城市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专门成立了一个联合会(KGST),由其负责实施“公共交互指标网络”。每一个网络都关注于一定的政策领域(例如儿童抚养、博物馆、街道清洁等)。许多城市(或其所属部门)在众多的指标网络中互相合作。它们经常交换绩效数据,比较自己的表现,并力图从其他市政当局或者部门那里吸收好的经验。此外,政府还采取措施,强化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监督。

二、现状: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指能够同时供给多人共同享用的,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或个人。主要包括政府、市场主体、非营利性组织和个人四个部分。

传统上,我国公共服务表现为政府主导型供给,供给主体是单一的。这种体制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传统供给体制也日益暴露出众多弊端,主要表现为:

1.政府一元主体化供给明显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最权威的机构,它具有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目的。我国传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理念将政府看成是公共服务供给唯一的主体。政府作为全能型政府负责一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即企业由政府建、资金由政府拨、价格由政府定、盈亏由政府负。在这种体制下,由于不存在经营风险,政府公共服务缺乏对投入与产出的精确核算、监督与管理;由于其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具有垄断性,顾客的意愿和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维护;由垄断带来的冗员过多、缺乏创新、成本过高导致公共服务的低效。

2.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选择随意性太多。现阶段服务主体的选择中,人为因素干扰过多,缺乏科学合理的选择机制,选择主体的过程成了官员选择,在非公共价值观的指导下,其他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赢利,完全忽略了公共利益的存在,加之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评估机制和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使得公共服务的改革成了政府的赢利行为,使得服务改革的成本全部转嫁给了公众。

问题:

1.政府供给普遍义务性服务当前,政府职责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实施宏观调节、支持社会保障制度和提供一般福利设施。多主体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的责任不是减少了,而是从微观上升到了中观和宏观,体现在普遍义务服务的加强,差异化服务的减少,供给的核心在于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义务性公共服务。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它不同于私人服务,不是简单的谁付费谁享受的问题,而是针对相当规模人群的共享式服务,政府应该成为普遍义务服务的主角,只要社会有需求,公民有需要,就要保证提供。政府供给的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要让所有服务接受者能够承担得起公共服务的价格、满意公共服务的质量。政府提供的是底线服务,这道底线是维持社会正常发展所必需的,是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对社会的发展而言,无疑具有基础性地位。

2.非营利组织供给公益性服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有很多空缺,例如对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者的保护等等,而这些人的利益恰恰是最需要关切而私人企业又不愿意介入的。”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在公共服务中的供给不足,非营利组织的延展服务的补充不可或缺。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分担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公益,起到减震器和桥梁作用,是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实践者、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的好方式。国外公共服务市场化理论将营利组织提供作为解决的唯一办法,但是另一个隐性的条件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就是非营利组织的充分发展,非营利组织可以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化解一部分市场的消极影响,这一点在我国还不具备,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政府供给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市场化的风险将由政府独家承担。

3.营利性组织供给差异性服务

政府强调的是整体服务,而其他主体强调的是部分服务,这就决定了市场的方法排斥整体性服务的需求,而关注于个人需求的满足。个人需求数量是有差异的,营利组织供给共服务则是对服务消费者细分的一种回应,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体现的是公共服务的延伸。然而,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在于从服务中获利。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供将有形产品作为服务的载体,使不愿平均无差别享受公共服务的部分公众可以在自愿多付费的前提下进行选择,以便享受更多更优的服务。市场不能解决公共服务的提供,但可以解决公共服务的生产。市场化方式能够引导各供给主体合作整合利用资源,发挥自身核心供给优势,实现效率目标。

4.个人供给志愿性服务公共服务的个人供给更多地体现了公民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激发了公民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激活公众真实参与意识,是公民意思自治的实现形式。公民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身事务,其性质类似于非营利组织,但是却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是个体非制度化参与,具有更大的自适应性,属于补缺型服务,这种形式在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税收杠杆调节的,捐款或从事公益活动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一种社会活动基于信念或热情的纯粹奉献一般难以持久或者人数难以保证。而利用经济杠杆则会持久有效,同时也为志愿者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比如在社区组织巡逻,参与社区管理等。

三、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现实路径

1. 合法性建设

合法性的核心要素是认同,即建构支持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社会基础。稳固的合法性认同至少包括三个层面:学理认同、政府认同和民众认同。在学理上“去垄断、求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是主流,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学理支持已不成问题。因而,要重点培育的就是政府认同和民众认同。政府认同落实在许可法规和行政授权与扶持政策的建设上。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非公营部门投资公共服务业的许可性法律和政策,如《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为非公营部门从事公共服务业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政策支持。但这些规定侧重在开放服务项目、简化审批程序上,主旨是“引进”。如果要让非公营部门在公共服务业中扎住根、发展壮大,尚需建立非公营部门在公共服务中享有公平待遇及扶持的政策体系。欧美22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表明,公共部门的财政支持占非营利组织经费来源的四成之多,是非营利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建构民众认同的关键在于改变民众将公共服务与政府行为捆绑起来的成见。同时,加大对非公营部门介入公共服务的意义及其提供公共服务有效性的宣传,以增强民众对非公营部门从事公共服务业的信任,鼓励民众选择非公营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

2. 理念提升

有学者将中国社团的发展概括为“结社救国”(建国前)、“结社动员”(1949—1978)、“结社牟利”(1978—1998)和“结社服务”(1998—)四个时期。这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社团的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非公营部门从事公共服务业的理念应该具有超前性,特别是第三部门要调整服务重心,加快从“牟利”取向“服务”取向

转变的步伐。私营部门也要通过提供非盈利型服务或成本收费性服务加大回报社会的力度。

3. 组织创新

非公营部门从事公共服务业的规模除了在公用事业领域外,普遍较小,这样既不方便行业管理,也不利于提升服务水平。因此,要从“上规模、网络化”的方向,引导非公营部门从事公共服务业的组织变革。大力发展有主旨、有会员、有资源、有领头人的基金会组织,推动非公营部门的规模化成长。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90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90分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A.“五位一体” B.“四个全面” C.五大发展 D.“四个伟大” 2. 从五大历史视野看新时代的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A.我们的党具有前所未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能力 B.我们的国家前所未有地接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C.我们的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D.科学社会主义前所未有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3.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A.全面依法治国 B.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人民当家做主 4. ()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A.传统习俗 B.社会思想 C.创新 D.意识形态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重大挑战有()。 A.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 B.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 C.老祖宗留下的地盘不要搞小了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 A.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B.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D.实现贫困人口脱贫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正确 错误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吴春梅翟军亮 摘要: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与权力结构优化的整体推进,需要发展治理民主以完善多元参与体系,培育公民组织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注重政府管理能力建设以推进网络化治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权力结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12-0013-05 政治 在公共行政百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对其范式的变迁存在不同观点,如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三范式说①,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范式说②,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管理③三范式说。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变迁,内嵌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价值管理等公共行政理论之中。从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可以探寻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变迁的逻辑与态势,发现其中的普适性规律和经验,为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变迁逻辑 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遵循问题建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发展逻辑,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供给方式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市场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新公共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源于对政府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政府垄断供给中的效能低下问题。新公共服务下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源于对低度公民权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公民权弱化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源于对过度竞争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合作程度低下问题。在权力结构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源于对分工协作基础上秩序的追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的指令发布与执行等方式来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权力,源于对市场和社会在公共领域中价值的追求,通过领域开放、授权分权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权力垄断问题。新公共服务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民权的追求,通过社区合作生产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共价值创造的追求,通过合作伙伴型共享权力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1)供给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权力结构的优化。公共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项目编号:06BSH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效率的民主嵌入目标下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激励研究”(项目编号:10YJA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机制,效率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理分析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就是政府单一供给制,而这样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垄断以及歧视等多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攻击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一定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供给模式,因而在内容、形式、运作、效果上都呈现出了供给主体多元性、运作形式多样性、服务竞争性、效果监督性等特征。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并不是指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每一具体服务都必须由这些主体共同供给。其宗旨就是由公共服务的具体特征来决定供给主体,这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的一方,也可以是它们的任意组合。总之,要以公共服务能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准绳,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益为目的。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它与政府、市场本身的优势、不足以及公共服务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几乎全被政府所垄断。这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过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成本日益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同时,单一供给体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公共服务歧视现象,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上,这正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2006年农村人口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78%,但是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7.75%。此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由政府单供给公共服务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1994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到2006年上升则到了19.73%。 (二)公共服务市场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实践证明由单一的市场来提供公共服务,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市场不能满足如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一种公共服务未付费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公共服务的好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服务的供给。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最后,市场主导下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市场失灵,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等。 (三)公共服务的特性为实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服务的受益具有层次性说明了不能笼统的讲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协同治理研究》1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社会转型加快,中国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缺乏、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也随之凸显。政府组织、市场以及社会组织等该怎样建立主体协同治理的供给模式,进而实现并形成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应,这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2文献综述 2.1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综述。近些年中国在农村公共服务的建设、公共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建设以及基础的公共设施供应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进步。聂应德等人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科技信息在农业上的服务以及农民维权服务等项目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组成要素,同时它还具有一般公共服务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以及收益的外溢性等特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型,不仅具有“一主多元”的社会协同供给模型和农村参与供给模型等,还有学者综合具体的实践案例并提出了“复合供给”模式、“以钱养事+无缝隙服务”等模式。还有将农村的公共服务社会化分为参与型和合作型以及社会化的主体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同时着重分析了以上三种模式所具有的各自特点以及形式。在此基础上,根据一些权利,如选择和评估政府和公共服务机构的社会责任定位必须尊重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农村的公共服务应由传统的政府单个中心模式向着政府和社会以及市场多中心互动的模式转变。史传林指明民间组织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和满足市民的需求,在农村地

区的供应,以及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和其他农村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中。 2.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研究综述。对于有关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该如何界定,李倩表明,农村公共服务有政府部门、社区的集体组织、公司企业或个人以及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团体等四种供给主体。在以上的四种供给主体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起到不可或缺、无可代替的重要角色的是政府部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村民群众自治组织这三个主体,有学者是依据公共产品的属性来分类。针对于公共服务供给在农村的主体创新,赖扬恩认为其供给途径一般有四类组织形式,它们是:政府、农村社区、农村个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民间组织。由于供给主体多元是农村公共服务具有的特点,崔艳蕊与贾洪荣以此作为机制研究的出发点并得出政府组织、市场环节、农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是其供给主体。吕微、唐伟等人表示政府、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供给组织形式是供给主体的主要承载方式。农村经济合作和非营利性组织以及个人是社会化供给组织的组成部分,国有、股份制和民营等性质的企业是市场化供给组织的部分。所以,由宏观角度可得出结论,政府、社会组织、市场是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三大类供给主体。关于其作用,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可知,从不同角度都有学者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进行了各类主体的分析,有学者认为民间组织的高速发展与公民个人和企业以及其他ngo组织的同心协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慢慢的成为一种其他组织无可代替的重要供给力量。张菊梅认为乡镇的政府所具有的直接服务性和服务综合

第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16年10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世官制 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②④ 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4.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5.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6.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 7.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种字体把不同弧度的曲线和不同长度的直线巧妙地组合成一个装饰性强的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该字体是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8.清朝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表述符合作者思想的是 A.“海禁”政策始于清初 B.“海禁”期间曾短暂实行对外开放 C.“海禁”的目的是严禁外国商人到中国经商 D.“海禁”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9.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此现象反映了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10.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11.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写道,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促动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C.新中国成立D.改革开放 12. 关于长征,八十年前毛泽东即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八十年后的今天,重温这场“激动人心的远征”, 它的价值意义随着历史的演进愈益凸显。下列项中,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③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④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 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下)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下)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国家的新政策 (五)“购买内容”的范围 我们开始第二个阶段,上面讲了购买的主体,购买的受体,都有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的规定。这里面有一些规定比较明确,但实际上执行过程当中都可能有一些模糊的空间,而且到底怎么算,应该说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出相关的一些规定。购买的内容,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从全国性的政策角度来讲,应该说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因为涉及到一个我们国家处于一个不同的发展,未来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认定的是基本服务的内容,目前认定可能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能未来会认定是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比如说未来高中教育要不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还有往下延伸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要不要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有一些基本的病例,哪些病是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报销的,哪些是非基本的。比如说牙医,有些国家当做美容来考虑的,那就不是。有些国家是当做基本公共服务来考虑的。我看最近欧洲有些国家公民投票,决定老百姓每个月拥有3000块钱是不是他的最基本的收入。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基本收入是不是基本公共服务。当然这些国家投票的结果是否定,认为还没到这个阶段。就是说整个社会,欧洲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确保每一个人把基本收入当作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没到这个阶段。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让每个人都确保一个基本的收入,可能也是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有些地方如果搞的好的话,那每一个人有一个基本的收入,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以不考虑。当然一定要跟自己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一个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非常好,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收入,这个基本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 所以到底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东西可以卖,从目前来讲,还不倾向于给他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清单。就说了一个标准,就是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他是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是比较原则的,大家在实际意义执行

2017年河北省公需科目指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考试参考答案

单选题 1、(A)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2、从五大历史视野看新时代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A)。A.我们的党 具有前所未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能力 3、(D)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的(D)摆在首位。D.政治建设 5、新时代的世界贡献是(D)。D.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 大贡献 6、从五大历史视野看新时代的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B)。B.我们 的国家前所未有地接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7、(C)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C.农业农村农民 8、(D)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D.发展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A)。A.“五位一体”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A)。A.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选题 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A,C,D)的“三农”工作队伍。A.懂农 业C.爱农村D.爱农民 12、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重大风险有(B,C,D)。

B.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 C.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 D.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 13、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A,B,C,D),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A.政治领导力B.思想引领 力C.群众组织力D.社会号召力 14、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A,B,C,D),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道 路自信B.理论自信C.制度自信D.文化自信 15、党的十八大以来(A,B,C,D)的全方位开创性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 史性变革。A.进行伟大斗争B.建设伟大工程C.推进伟大事业D.实现伟大梦想16、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重大挑战有(A,B,C)。 A.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不要搞丢了 B.老前辈确立的正确政治制度不要搞坏了 C.老祖宗 留下的地盘不要搞小了 17、新时代是(A,B,C,D)的时代。A.谱写历史新篇章B.打开世界新画卷C.开创实 践新局面D.推动思想新发展 18、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重大阻力是(B,C,D)带来的改革阻力。B.利益关系改变C.利益格局重组D.利益分配调整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A,B,C)。A.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B.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 摘要:我国自建国以来,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从政府包办、平均主义、无偿享受的“集权融合——公平至上”供给机制到市场化、社会化的“解制分立——效率优先”供给机制再到“多元竞合——均等共享”的一个过程。分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展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未来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和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机制;历史演变 公共服务作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济水平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大幅增加、服务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主体逐渐从单一到多元发展,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总结,并提出未来发展创新方向。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与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紧密联系、相伴而生,自从萨缪尔森提出“公共物品”开始,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主要特性,关于公共服务概念和特性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公共物品的特性来进行阐述,主要包括“物品解释法”、“价值解释法”、“内容解释法”、“利益解释法”、“主体解释法”、“职能解释法”等。①笔者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公共服务通常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② 公共服务在实践中主要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两类,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保障等,是政府依据法律法规,为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而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化提供的公共服务。而非基本公共服务则是为满足社会公民多方面、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服务。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①靳永翥:《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以欠发达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5页。 ②唐铁汉,李军鹏:《公共服务的理论演变和发展过程》[J],公共管理科学,2005(6)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中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集结了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和博弈论等多种途径,对公共服务的本体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和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均等化;综述 一、关于公共服务的内涵、边界、类别等本体问题 西方学者grout和stevens(2003)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公共服务是指在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任何一种服务;arye hillman(2006)则认为公共服务可能是一种具体的产品,也可能是一种服务,还可能是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利;我国学者陈昌盛(2007)认为,公共服务是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公共物品,还应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尽管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定义的外延各异,但对其特性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即认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占有的非排他性”和“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是公共服务具有的三种属性。基于这种认识,elinor ostrom(1990)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公益物品、公共池塘资源、收费物品三类;david heyman(2001)将公共服划分为不计价格的公共物品、拥挤的公共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riccardo fiorito(2004)从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性”的角度把政府公共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价值产品”;我国学者马庆钮(2005)将公共服务划分为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带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私人物品。 二、关于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三、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及政府在其中的责任 签于公共服务供给中可能会发生“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或“志愿失灵”现象,mcginnis (2000)“多中心供给模式”;schick(2004)认为,公共服务是一种“复合模式”,因为其提供来自于国家、市场和志愿部门三种力量,而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环境、文化和历史发展等的差异,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作用能力是不同的。gidron(1992)根据资金筹集和服务的实际配送这两个关键因素,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界定“政府主导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我国学者张菀?常?2008)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命令与控制模式”、“工商管理模式”、“社会化运行”与“市场化模式”等四种具体模式;陈瑞莲(2005)集中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问题,并论述了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何艳玲(2006)则探讨了更小区域内,即街区公共服务供给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的问题,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证实。对于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的责任,杨宏山(2007)主张,政府的职责是免费提供底线公共服务,超越底线的服务需求则应通过市场化机制提供;汪锦军(2010)认为,在目标导向上政府一方面需要担负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而在制度上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创新,吸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服务体系中,政府在其中是规划与协调的角色。贾先文(2011)认为,目前我国市场和社会发育不成熟,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政府应重点充当培育市场主体、弱化作为生产者和理顺作为安排者的角色,并不断实现角色动态、渐进式转换,以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西方学者的研究集中于财政均等化,较早buchanan(1950)提出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财政政策应致力于使每一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graham(1963)主张设定尽可能高的公共服务最低基本标准,并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来实现;monisilan(2006)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层面越高,支持力度就越大;nagel(2006)认为,美国、

一、网络课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5 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为落实教育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及与应用力度,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加快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供优质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资源,特制定《2013年度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指南》。 一、建设原则 教师培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的原则包括:(1)适切性原则:在对教师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成人认知方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等研究成果为依据,开发和建设课程资源;(2)前瞻性原则:本着信息技术动态发展的观点,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要体现超前意识,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以及教师日益发展的专业需求;(3)实用性原则: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应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必须符合信息技术特点,体现技术的应用性,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设目标与任务 公开征集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500学时数字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研修工具等。利用公共服务平台,辐射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升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资源种类与基本要求 (一)资源种类 2013年教师培训优质数字资源重点建设的种类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微课”资源和研修工具。 1.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实施的培训活动的总和。从组成内容来说,它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法等课程教学必备的要素。从组成形式来说,它包含符合网络学习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起来的课程教学内容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以及基于以上二者开展的网络教学活动。 2.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是指在记录培训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活动、典型意义事例及相关信息的资源。概括来说,典型案例有两类,一类是培训案例,可用于培训者总结培训教学经验,开展培训研究,促进培训水平提高。这一类培训案例需要包括培训设计方案、教学课件、课堂视频实录和教学反思四个部分(有的还包含专家、培训学员点评)。另一类是应用案例,可用于培训学员了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激发培训学员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能力。 3.“微课”资源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也长期无法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上也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改变了过去一家“包办”的做法,其中尤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最为突出。这种市场化改革初期对政府财政的“减负”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了宝贵的资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其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和过度市场化倾向问题逐渐凸显。医疗、教育、养老等本应由政府负担的公共服务支出被过度转嫁到公众身上,“看病贵”、“上学贵”、“养老无着”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社会公众的重要问题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应重新审视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财政支出结构,采用多元化供给方式,保证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问题 1.基层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事权不匹配 政府财政支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的“分级自治”、“垂直管理”的基本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严重不匹配。我国每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和外交等领域,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却主要由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提供,特别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往往由财政收入有限、供给能力低的基层政府承担。而“垂直管理”的行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责任转嫁:通过设置“民生合格指数”、“官员升迁一票否决制度”等方式,将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转移到下级政府。成为下级政府不得不承担的责任。目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直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 2.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村成为公其服务的薄弱环节。我国虽有9亿农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已有2亿多农民流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但仍然保留农民身份,在各项公共服务的获得上按照“属地”原则,仍旧从农村获得),占全国人口的近70%,但他们所获得的公共服务水平远不及城市人口同等水平。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也日益严峻,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令人尤为担忧。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特点,大量的建设和发展资金都被集中在城市,农村往往被忽略。 除中央对地方各级财政支持不足外,缺乏市场力量介入,市场化程度低也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缺乏的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出于“减负”和“增效”的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政府逐渐将一部分公共服务提供领域向市场开放,允许市场力量进入,在如医疗、高等教育等领域引入了市场化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市场化的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范围内。以一、二线城市居多,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个人支付能力弱、公其设施不足、金融机构缺乏、市场环境差等原因,几乎没有市场化力量愿意进入农村。政府投入不足,市场力量稀缺,使我国农村地区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贫困区”。 以医疗服务为例。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整体不足,并且绝大部分医疗设施、人才都被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同时,在农村地区人们只能获得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的最低层次的医疗服务,当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大量农村人口只能流入城市,这又增加了城市的医疗服务负担。因此,解决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问题对于解决我国的“看病难”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目录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特点5 1.1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 5 1.1.1 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和背景 5 1.1.2 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5

1.1.3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5 1.1.4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6 1.2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容7 1.2.1 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7 1.2.1.1 传统PC机的现状7 1.2.1.2 传统桌面应用现状7 1.2.2 云计算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8 1.2.2.1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带来的优势9 1.2.2.2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思路12 1.3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特点13 1.3.1 平台部署模式13 (一)直通部署模式13 (二)分布部署模式14 (三) 多“网合一”部署模式15 1.3.2 数字化管理和量化管理16 二、久远教育信息化云平台解决方案18 2.1 解决方案简介18 2.2 解决方案说明20 2.3 解决方案功能模块组成和说明21 2.3.1 基础设施层21 2.3.1.1 久远多媒体教育云平台21 (一)系统框架21 (二)网络拓扑24 (三)产品特点25 2.3.2 通用服务层26 2.3.2.1 统一云桌面26 2.3.2.2 统一资源云存储30 2.3.2.3 统一门户接入30 2.3.2.4 统一身份认证31 2.3.2.5 目录服务32 2.3.3 教学业务层32 2.3.3.1 基于数据的量化管理和分析33 2.3.3.2 数字化管理33 2.3.3.3 数字化教学33 2.3.3.4 数字化资源34 三、久远教育信息化应用场景建设方案35 3.1 云平台建设方案35 (一) 云平台建设需求35 (二) 云平台整体规划36 (三)方案组件推荐36 3.2 统一云桌面应用37

全国教师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全国教师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基础支撑系统V1.0 学员端 用户手册 2012年6月

目录 声明 (1) 第一章引言 (2) 1.编写目的 (2) 2.项目背景 (2) 3.运行环境 (2) 3.1.硬件环境 (2) 3.2.软件环境 (3) 4.读者对象 (3) 第二章系统概述 (4) 1.设计目标 (4) 2.功能特性 (4) 3.定义和作用 (5) 3.1.什么是基础支撑系统? (5) 3.2.为什么要使用基础支撑系统? (5) 第三章角色说明 (6) 1.网联管理员 (6) 2.成员单位管理员 (6) 3.学员 (6)

第四章功能介绍 (7) 1.用户登录 (7) 2.选课管理模块 (8) 2.1.查询 (9) 2.2.志愿选课 (10) 2.3.实时选课 (11) 2.4.查看课程详情 (11) 3.学习档案模块 (14) 4.学分银行 (15) 第五章附录 (15) 附录A缩略语表 (15) 附录B相关术语 (16)

声明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文档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商标声明 和北京安博在线软件有限公司商标均为安博教育集团商标。 注意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文档内容会不定期进行更新。除非另有约定,本文档仅作为使用指导,本文档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不构成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第一章引言 1. 编写目的 本手册首先介绍了基础支撑系统的定义和作用、系统机构以及操作基础支撑系统的角色,在此基础上详细说明了基础吃成系统的操作使用过程。本手册共分为引言、基础支撑系统(学员端)简介、基础支撑系统(学员端)角色说明、基础支撑系统(管理端)功能介绍、附录五个部分,指导管理员用户如何应用基础支撑系统,任何部门和个人在使用基础支撑系统进行管理操作时,均需参照本手册执行。 2. 项目背景 按照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发展规划,实现教师网联的目标与任务,必须建设一个满足免费师范生职前培养和在职教师职后培训服务需求的,促进网联成员和全国教师教育机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师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平台”)。网联平台的建设目标是,以教师教育创新平台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依托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及各级教师教育机构,创新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套技术先进、功能完善、适应全国教师教育需要的远程教育平台,为免费师范生培养与全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3. 运行环境 3.1. 硬件环境 以下提供主服务器最低配置,根据实际流量和访问量需增加服务器配置或增加服务器。基础支撑系统服务器硬件配置要求,基础支撑系统(学员端)硬件配置要求,如下表所示: 基础支撑系统(学员端)硬件配置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