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风险分担探析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风险分担探析

作者:江俊龙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

江俊龙(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的差距也在扩大。如何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缩小公共服务的差距,本文在对供给主体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分担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服务风险分担供给主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总体来说,人们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在提高,但由于政府间的财力分配不均衡,以及因为地理、文化等因素决定的供给成本不同,所以造成地区间、城乡间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如何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的解决程度关系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

1 公共服务概述

1.1 公共服务含义

公共服务的建设关系着社会是否和谐健康地发展,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但对公共服务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对公共服务有着不同的定义。安体康将公共服务划入公共物品的范畴,认为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公共物品,而不是向人们提供具体的实物来满足需求。公共服务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既包括通过直接劳务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服务,又包含政府通过财政间接地满足居民教育、卫生、环境、城市建设、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服务。学者刘尚希则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行为。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是其必须要履行的政府职能,是关系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公民有权利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范围指保障公民基本民生需要的公共服务,诸如教育、就业等领域,广义上的公共服务还包括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及与保障公民生命有关的公共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1.2 公共服务分类

公共服务一般具有四个共同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公平性和动态性。

公共服务的类型,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根据公共服务的功能不同,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维护性公共服务,二是经济性公共服务,三是社会性公共服务。维护性公共服务是满足公民衣、食、住、行最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保护个人的生存权,保障公民最低的生活水平,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法律与司法、国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及实现方法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及实现方法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及实现方法 公共服务供给是国家和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全体公民提供的一系列基本服务和福利保障的制度和措施。公共服务的供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民福祉,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是使所有公民都能够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如教育、医疗、住房等。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贫困阻碍和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还能够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从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其次,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增强全民福祉。公共服务是为了满足人民基本生活和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如保障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权利。良好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满足感,从而提升全民福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力,也能够增加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再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公共服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良好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够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通过提供合适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和冲突,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还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和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同时,公共服务也是支持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医疗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那么,如何实现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的投入和管理。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加强政府的投入和管理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问责机制,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和透明。 其次,加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和民主监督。公共服务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监督。政府应当主动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多方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充分发挥各方的资源和优势,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和效益。同时,建立公共服务的社会评估和监督机制,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质量。 再次,加强公共服务的创新和科技支持。科技发展和创新对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当加强对科技创

多元主体参与下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下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研究 多元主体参与下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研究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参与,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多元主体参与下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路径。 一、多元主体参与的理论基础 多元主体参与是一种基于社会治理观念的发展模式,强调社会各方的主体能动性和参与性。从理论上讲,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1.1 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原则 多元主体参与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开放原则、公正原则和合作原则。平等原则要求各参与主体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平等;开放原则要求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应当公开透明;公正原则要求各参与主体应当在供给公共服务中享有公平和正义;合作原则要求各参与主体应当相互合作,协调发展。 1.2 多元主体参与的实现路径 多元主体参与有多种实现路径,包括宽松型、共享型和合作型。其中,宽松型强调各方的个体权利和参与自由,共享型强调各

方共享公共事务治理责任和资源,合作型强调各方合作共赢,实现公共事务治理的协同发展。 二、多元主体参与下基层公共服务的问题及原因 2.1 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以下问题: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不均衡、服务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基层公共服务不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 2.2 问题原因的分析 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基层组织能力不强等。这些原因导致了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问题。 三、多元主体参与下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构建路径 为了解决基层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需要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一个包容、公正、高效的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具体路径如下: 3.1 政府引导与多元主体合作 政府在大规模基建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备优势,应出台政策和措施,引导和规范多元主体参与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可以通过与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风险分担探析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及风险分担探析 作者:江俊龙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年第12期 江俊龙(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的差距也在扩大。如何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缩小公共服务的差距,本文在对供给主体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风险分担的思路。 关键词:公共服务风险分担供给主体 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总体来说,人们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在提高,但由于政府间的财力分配不均衡,以及因为地理、文化等因素决定的供给成本不同,所以造成地区间、城乡间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如何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的解决程度关系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 1 公共服务概述 1.1 公共服务含义 公共服务的建设关系着社会是否和谐健康地发展,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但对公共服务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学者对公共服务有着不同的定义。安体康将公共服务划入公共物品的范畴,认为公共服务主要是以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公共物品,而不是向人们提供具体的实物来满足需求。公共服务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广泛,既包括通过直接劳务为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服务,又包含政府通过财政间接地满足居民教育、卫生、环境、城市建设、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服务。学者刘尚希则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促进居民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行为。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政府向公民提供公共服务是其必须要履行的政府职能,是关系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公民有权利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共范围指保障公民基本民生需要的公共服务,诸如教育、就业等领域,广义上的公共服务还包括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及与保障公民生命有关的公共安全、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 1.2 公共服务分类 公共服务一般具有四个共同特征:社会性、公共性、公平性和动态性。 公共服务的类型,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 根据公共服务的功能不同,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维护性公共服务,二是经济性公共服务,三是社会性公共服务。维护性公共服务是满足公民衣、食、住、行最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保护个人的生存权,保障公民最低的生活水平,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法律与司法、国

农村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 摘要我国先阶段的公共服务就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但还需继续完善的条件下,政府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目标,通过完善财政体制和提供财政保障使不同地区政府确保本地区居民有机会、有能力、有权力接近的与公民基本权力有关的公共服务项目,包括医疗卫生(或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教育(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体现了发展的社会属性。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特点,尤其是地区和城乡差别较大,本文就以杨楼村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找出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服务财政体制农村市场经济 一当前农村公共服务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让世界瞩目,伴随着这个大的浪潮,中国广大的农村也紧紧抓住机遇不断的寻求发展空间,尤其是每年的中央的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实惠,看到了改变生活的政策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概念也开始注入广大农民的脑海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潮流中积极贡献自己的才智。下面让我们通过杨楼村的发展来了解农村公共服务的状况。杨楼村位于河南省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1076户,4103口人,党员80人,人均纯收入3817元。 (一)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 该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10年实现农村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还大力筹措资金进行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改善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使一些小病能就近就诊,还积极引进人才等等。该村在上级政府的帮助下,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了群众饮水的安全问题。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也越来越重要,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与坏,为此该村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到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了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农闲的时候村委会组织广大村民外出旅游,还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下乡,广大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的生产力,要靠教育,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 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 公共服务是现代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制共同提供给公众的各种服务。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是指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涉及的主体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负责规划、组织、监管以及投入资金等。政府的主导地位确保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保障了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参与者。社会组织包括非营利机构、社会团体、社会企业等,它们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着灵活、创新的作用。社会组织能够更加接地气,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市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 此外,市场机制有时也会参与到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市场机制具有高效性和竞争性,并且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和价格。在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领域,市场机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例如,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多元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市场机制可以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形成合力。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监管作用,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组织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动员的方式,提供

特色化的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则通过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然而,多元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在利益诉求、资源分配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其次,如何确保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市场机制的介入可能会导致服务质量和价格的差异,需要政府监管加强,确保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合理运行。 因此,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需要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市场机制引导。政府应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更好地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与政府和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市场机制则应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作用,促进公共服务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强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和管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社会组织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加强专业化建设;市场机制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作用,促进公共服务的供需平衡和市场竞争。只有在多元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公众创造更多的福祉 综上所述,中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相互配合。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要提升能力,

阐述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的方式

阐述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的方式 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是指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合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对于人民生活的质量和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就来详细阐述一下。 一、政府购买服务 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购买服务可以有效地引导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同时也可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PPP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公共设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PPP模式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进行了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社会组织参与 社会组织是指非营利性组织,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如提供志愿者服务、筹集资金、开展宣传等。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四、多部门协同 公共服务涉及到多个部门,如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文化部门等。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各个部门应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多部门协同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分工协作,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五、市场化运作 市场化运作是指将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公共服务的高效供给。市场化运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总之,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经济学分析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经济学分析 在当今社会,公共服务贯穿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然而,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受益,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是一个解决方案,经济学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一、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定义和形式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最基本的定义是指不同利益相关方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这些利益相关方可以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具体来说,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市场提供私人服务。这种形式下,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但市场可以同时提供一些类似的服务,形成竞争或补充。 (二)政府与市场合作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和市场可以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服务,形成公私合作的格局。例如,政府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一起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三)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提供一些公共服务,例如慈善机构提供救助和帮助贫困人群的服务。 (四)利益相关方联合提供公共服务。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可以一起提供某一种公共服务,形成合作的格局。 二、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经济学意义 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有其一定的经济学意义,它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因为这些参与者都会互相制约和平衡,避免单一主体出现懈怠或滥用权力。

(二)减轻政府的负担。政府一直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主体,但其服务范围 和规模越来越大,容易出现负担过重的现象。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负担,让政府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职能。 (三)激发市场的活力。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市场的活力,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四)提高社会组织的作用。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可 以发挥其特长和优势,提供更具有特色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作用。 三、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就 是协调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不同的主体之间有各自的利益、思想、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分歧甚至对立。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解决方案,使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更加有效。 (一)加强协调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豁免不同主体之间的矛盾 和分歧。例如,制定政策法规、建立联席会议等。 (二)建立互信机制。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之间,建立起互信机 制可以更好地开展合作。例如,建立评估机制、信用评价等。 (三)完善监管机制。在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监管,以防止一 些不规范和有害的行为。政府可以健全监管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保障。 (四)鼓励创新和互补。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也需要创新思维和思路,探 索出符合本地情况的公共服务模式,鼓励互补和共同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是目前各国都在探索的一个方案,可以有效 地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政府的负担,激发市场发展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当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困境与出路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困境与出路 1.资金短缺导致基础服务设施硬件条件不健全 虽然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包括一些基础健身设施或者娱乐设施,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等问题。而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也在提高,居民对于生活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居民也在追求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一方面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居民需要。[2]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缺乏,很多单元楼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活动、多元化活动的需求,一些老人反映晚上想要锻炼还需要走到离社区几公里的公园,根本不方便,同时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影响着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认同。 2.以政府为主的单一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 我国现在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街道办事处,由街道办事处领导下辖的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理想情况下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应包括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政府同时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导致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竞争,社区公共服务效率差,效果不好。[3]政府工作是唯一的生产者,供应者,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时候就容易松懈,态度

不端正。 3.居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主体的单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居民委员会很难发挥其自治的作用。另一方面居民参与感和参与度不够。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居民脑海里对社区的认识还不够彻底清楚,再加上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也不够完善,随着而来的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的不足,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也无从提起。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当然不够,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城市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的重要一部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区逐渐变成政府的处理一些基础社会事务的组织。 4.政府职能行政化倾向严重 这样的话,社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包括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在某些社区承担的也许更多。[4]这样社区居民委员会本身的自治职能逐渐被淡化,居民慢慢的不再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委员会实际成为了中州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行政机构。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公共服务供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社会公 共服务是指政府提供给全体公民的基本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社会 保障、公共交通等领域。这些服务的供给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至 关重要,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提供这些服务成为一个亟 待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机制的运作,通过供需关系来决定资源的配 置和价格的形成。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小。这导致了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面临一些挑战: 1. 市场失灵: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运作,导致供给不足 或不均衡。例如,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由于市场规模小、回报低,私人企业往往不愿意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2.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流动不完全,导致供需双方难 以获得准确信息。这使得市场参与者在选择公共服务提供者时缺乏透 明度,容易产生不信任和不稳定性。 3. 外部性:社会公共服务往往具有外部性,即其消费和效益不仅仅 局限于个别市场主体,而是影响整个社会。这使得私人企业往往无法 从中获得充分的回报,降低了其提供公共服务的积极性。 二、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调整措施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领域。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1. 建立公共服务标准:政府可以设定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确保所有供应商在提供服务时达到一定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这有助于提高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2. 鼓励社会参与:政府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引入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多元主体,提高服务供给的透明度和质量,减轻政府的负担。 3. 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促使市场主体公正竞争。同时,加强监管,防止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发生,保障消费者权益。 4.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府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通过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提高全民的福利水平。 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有了上述调整措施,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1. 资金来源不稳定:市场经济下,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税收。然而,税收的征收和分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给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一定的风险。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间关系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间关系 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与市场是两个不可或缺的主体间关系。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市场,市场则提供资金和生产要素的支持。这种关系体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一种平衡,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平衡。政府需要确保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普及性,而市场则通过竞争和创新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政府与社会是推动公共服务供给的两个方面。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制定政策、投入资金等,而社会则负责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和管理等方面。这种关系体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多元化参与,有助于提高服务供给的民主性和透明度。同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也有助于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市场与社会是公共服务供给的两大支柱。市场提供资金和生产要素,社会则负责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等方面。这种关系提醒我们,公共服务供给不仅需要政府的调控,还需要市场的激励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这样才能实现服务供给的高效优质。 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是三个重要主体间关系。第三部门包括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它们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这种关系表明,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各方面的协作

和共同努力,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各有优势和局限性,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个主体间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需要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个主体间的有效协作和落实。在此基础上,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间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政府、市场、社会以及第三部门等各种主体的作用和利益诉求,通过有效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角色,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确保各个主体间的有效协作和落实。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透明、高效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研究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

研究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引言 社会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它涵盖了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其供给则成为政府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探讨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及未来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 1.政府供给 政府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它通过各种投资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政府的投资主要包括了建设各类公共设施,提高教育水平,完善医保制度等。 2.社会组织供给 社会组织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供给者。它们包括了民间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等。这些组织通过自发的社会行动和组织运作,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 3.市场供给

市场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它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如医疗、教育等服务机构通过商业运作,向公众提供相应的服务。 第二章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 1.人民生活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对于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人们追求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这些需求也促进着社会公共服务不断发展。 2.政治需求 社会公共服务也是政治的需求。一个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政治需求源于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责任,也体现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政治合约。 3.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三章社会公共服务的趋势

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引言: 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民众基本生活需求和公共利益所提供的服务。这类服务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服务不均衡、质量不高、服务领域不全面等。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1. 服务范围不全面: 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虽然这些领域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较少。 2. 服务质量不高: 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服务质量不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例如,在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教育质量较差;在医疗领域,医疗服务态度欠佳,患者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频发。 3. 服务不均衡: 公共服务供给存在地域、城乡差异。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普遍较好,但是小城市、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这种不均衡导致一些人无法享受到公共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和福利。

二、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存在权力滥用、不公正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效果。 2. 没有良好的激励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缺乏激励机制,导致公共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公共服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对待公共服务工作态度不端正。 3. 服务成本高: 一些公共服务项目的成本较高,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充分。例如,教育领域的学费较高,医疗领域的药品价格过高等。 4. 服务信息不对称: 公共服务供给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问题。公众对于公共服务供给的信息了解不足,导致公众选择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服务供需不对称。 三、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措施 1. 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公共服务供应者的权力滥用、不公正行为,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和公正。

论文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研究

(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及路径研究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填写时间:

摘要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剧,社区已经完全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好坏对于城市发展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社区公共服务在社会发展与稳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进行界定,来介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审视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状况后,提出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最后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行政体制改革多元化供给模式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 (3) 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4) (一)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和运营机制 (4) (二)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规划协调 (4) (三)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和配套设施的短缺 (5) (四)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 (5) (五)供给体系中居民参与度不高,服务意识较低 (6) 三.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及社多元化供给模式的探析 (6) (一)改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 (6) 1、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区市场性公共服务效率 (7) 2、政府正确定位自身的公共服务功能 (7) 3、建立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多元筹集渠道 (7) 4、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8) 5、推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8) (二)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的探析 (9) 1、多元化的供给主体 (9) 2、建立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 (9) 3、出台配套的放律法规政策,保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构建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财政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

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财政因素 分析与对策探讨 一、提供公共服务: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 (一)公共服务提供:市场失灵。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公共产品或服 务”(public goods or service)。这类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全体社会成员联合消费,共同受益。即它具有效用的非分割性;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受这些物品或服务,并不排斥、妨碍其他社会成员同时享用。即它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它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其付款的社会成员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即它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公路修建等,便是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突出代表。具有如此特点的物品或服务,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物品

或服务:消费者不愿为此付出价格,企业不愿也无能力生产或提供,市场也无法通过供求双方的力量为其求得一种均衡价格。之所以如此,恰恰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在这类物品或服务上发生了分离,或说是这类物品或服务的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在这种条件下,市场显然不能按照有效的产量水平供给这类物品或服务。市场机制的作用既然在公共产品或服务上发生失灵,它的生产或提供自然要另辟他径——非市场的 方式,既政府提供,而国家财政又是政府提供的基本形式(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杨志勇,2006)。 (二)公共财政的特征必然要求财政政 策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己任。 关于公共财政的定义和特征,我国国内一些专家与学者的看法还不尽一致,但主流的思想是把它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认为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 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

PPP项目风险分担理论研究

PPP项目风险分担理论研究 作者:王娜娜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16期 摘要:当前中国的PPP市场需求旺盛,但在运用PPP模式实施项目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风险,而PPP模式运用的成败关键在于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担。文章首先在前人研究PPP 模式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PPP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担机制,提出应对措施和改进方法,使PPP项目更好地应用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 关键词:PPP模式;风险分担;运行机制 一、PPP模式相关理论 PPP 模式也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政府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选择政府所需的合适的具有很强业务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通过签订合同,确定责权利等关系;政府根据社会资本提供的公共服务,向其支付相应的价格,保障社会资本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在融资方面,期望通过融资私营部门资产和政府支持融资力度产生未来收入和收益资产的分析,PPP模式引入民营资本,以减轻政府财政,也给民间资本一定的效益,改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运作的效率和质量,公共和私人机构在项目中共同参与以达到“双赢”的目的。与此同时,私营部门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创造利益。PPP模式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公私部门融资相结合、通过单一合同包含项目所有阶段、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上私营部门参与有着悠久的传统,但PPP超出了私人承包商的传统范围,PPP让私营部门得到特许期的长期设施,对特许期的控制权被预先确定,其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的所需负的责任在移交给公共部门之前。在特许权期限内,私营机构的付费方式是通过使用费或政府部门分期支出的可用性,实现投资的期望回报率,从而公共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合理补偿和奖励转给私营部门。PPP广义上讲包括PFI,PFI 是PPP的一种具体模式,从基本模式方面来看,PFI 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用的更多;以私营融资为主导,从合作关系方面来看,PFI中政府与企业是垂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综述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大量文献,将目前国内外对于PPP项目风险分担的研究归纳总结,并从PPP的概念界定、风险分担原则和风险分担框架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即风险分担的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政府和私人两个部门,对于风险分担的研究过程主要集中在初步分配和全面分配阶段,从而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PPP,风险分担,综述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PP Project Risk Allocatio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duction of risk allocation of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 by means of sorting and analyzing lots of literatures. We expounded PPP’s concept, risk allocation principle and risk allocation framework, etc. and came to a conclusion on its status and the lack of research——Risk allocation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two departments, and only initial allocation and overall allocation phase were mainly researched. And then we pointed out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PPP, risk allo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PPP项目风险及分担

PPP项目风险及分担 PPP(公私合作)是一种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的 方式。该模式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其应用范围涵盖交通、电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医疗、国防、监狱和警局等领域。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对项目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公共和私营部门必须对整个过程给予特别的重视,以确保风险分担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时点非常重要。与传统工程项 目不同,基础设施PPP项目投资大、风险高、合同结构复杂,一般包括准备阶段、招投标阶段、合同组织阶段、融资阶段、建造阶段、经营和移交阶段。其中,准备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包括可行性报告的制定和招标文件的拟定;招投标阶段的里程碑事件是中标人的确定;而合同组织阶段则是特许权协议的签订。 2.风险分担的固定解和程度 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理论不足使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风险分担是否

有固定解,如何确定风险分担的程度,类似的风险分担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专注于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PPP项目的成功实施。 3.政府和私营部门的风险分担 实践中发现很多风险分担结果不甚理想,例如政府在合同谈判期间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风险转移给私营部门,特别是私营部门很难掌控的风险,如汇兑风险和利率风险。因此,政府和私营部门必须在合同谈判期间平等地分担风险,以确保PPP 项目的成功实施。 总之,PPP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未来的研究应该专注于解决风险分担的固定解和程度问题,同时政府和私营部门应该平等地分担风险。 PPP项目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因此在PPP项目中风险分担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至关重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应该在项目准备阶段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在招投标阶段,私营部门应该根据自身资源评估其对公共部门转移的风险是否具有控制力,并进行风险报价。公共部门应该比较各投标人的投标报价以及其他非价格因素,最终确定最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