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师说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培养和提高鉴赏传统经典的能力和方法。

5.积累韩愈名句。

素养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学习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重难点

1.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一、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

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二、了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了解背景: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

四、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本文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五、积累文言知识: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

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5)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②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③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②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③(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④(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6)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六、课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

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七、内容解读:(一)结构:第一段,以老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二)内容精析: 1.第一段: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第二段:本段可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第一组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几组对比之间

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8194; 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3、第三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4、第四段: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先说“不拘于时”。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做官,因此都耻学于师。而李蟠能不受时俗限制,不管对方身份如何,甘愿从师学习,这正是作者在首段提出的“师道”主张的体现,也正是作者赞许的不管“年之先后”“无贵无贱”的“师道”精神。再说“好古文”。这里的

“古文”跟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内涵是一致的,指的是先秦两汉的文章,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实就是在传承儒道,弘扬儒家思想,当然就更值得称赞了。由此看来,李蟠是韩愈古文运动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所以韩愈才“作《师说》以遗之”。

(三)课文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1.积极意义: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2.局限性: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

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四)论证思路:第一段论述从师的意义,第二段对比论述“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二者之间是正反论证关系。第三段引入历史人物从师之事,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又与第二段构成正反论证关系。第一段开头“古之圣人必有师”,作者并未顺接下去说明古之圣人从师之事,而是宕开一笔,说明本人对师道的理解,第三段才补充回答了这一问题,结构灵活而不板滞。三段之间不仅构成了正反论证关系,而且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结构严谨,论证有力。第四段是总结,不仅补充了写作本文的缘起,而且又是对第二段的辩证说明:耻于从师虽然已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但青年中尊师重道者毕竟大有人在,使人从不良的社会风气中看到了师道可复的希望。这样,就使得论证避免了绝对化,顾及到了一种倾向掩盖着的另一种倾向,更增强了上文论证的严密性。总的说来,第一、三、四段同第二段都构成了正反论证关系,因而使文章形成了完整而缜密的结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写作论说文仅注意论点和论据还是不够的,还要注意论证的严密性,注意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文主题《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六)写作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句式多样。一个意思,使用多种句式来表达。第2段一连用了两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八、拓展延伸:积累名句 1.学知不足,业精于勤。——韩愈 2.少年乐新知,哀暮思故友。——韩愈 3.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韩愈《杂说》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5.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韩愈《与李翱书》 6.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韩愈7.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韩愈8.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

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10.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11.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韩愈《原毁》1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韩愈1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韩愈《与孟尚书书》

1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5.驾轻车,就熟路。——韩愈《送石处士序》16.君子之伤,君子之守。——韩愈《幽兰操》1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18.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韩愈19.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20.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1.思考,课文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以老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2.研讨课文第一段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能是什么?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明确:老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3.研讨课文第二段可分几层?有哪几个对比?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明确:本段可分

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第一组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组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几组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8194; 4、课文第三段,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做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师道、师生关系,做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论断。这个论断,既是对前面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概括。该思想表现了一种动态观,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5、韩愈为何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原因有几条? 明确:概括地讲,原因只是“余嘉其能行古道”;具体分析,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文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6.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道”有怎样的内涵?二者又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

“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7.讨论: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论述有哪些积极意义?又有哪些局限性?明确:积极意义: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局限性: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1.选出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贻(yí) 嗟乎(jiē) 针砭时弊(biǎn) B.郯(tán)严谨(jǐn)不拘于时(jū) C.聃(dān)阿谀(ā)六艺经传(zhu

àn) D.蟠(fān)句读(dòu)不屑一提(xiè) 【答案】B 【解析】A.砭:biān;C.阿:ē;D.蟠:pán。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答案】D 【解析】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A 【解析】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4.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答案】B 【解析】①③老师,名词;②⑤以……为师;④⑦⑨从师;

⑥⑧学习。 5.填空题(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

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3)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答案】(1)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重点字:黎、修、洵、轼、辙、贤、拘。

高一语文必修一《师说》

《师说》教案 一、导入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1.看注释一 补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八代”指的是东汉以来的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2.了解题旨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请学生逐段朗读,检查字音句读,顺势解决通假和语气问题。 四、请学生说说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及困惑的问题。 五、检查学生自习情况 1.韩愈作《师说》要送给谁?为什么要送他? “嘉其能行古道。” 追问:具体讲,李蟠哪几点做得好? 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是“不拘于时,学于余”。 1.好古文有何可贵? 这里所说的“古文”和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有关系。 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无病呻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提出“文以载道”(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文道结合”的观点。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2.“不拘于时”,所谓“时”,就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三第二单元单元评价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钩连潦倒地崩山摧群山万壑 B、峥嵘谪居冲波逆折篮田生玉 C、咨嗟惘然扪参历井海誓山盟 D、崔嵬整顿司马青衫杜鹃啼血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B、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C、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D、他生未卜.此生休(预料)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贺知章曾经说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白居易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遭到禽流感和甲型流感的侵袭之后,荷兰又发现新型流感——“羊流感”,这种流感的侵袭对象为绵羊和山羊,并能够通过牲畜传染给人类。 B.长期以来,我省建筑业主要沿用拼人力、拼设备、拼资源的传统经营方式,管理理念陈旧,技术含量较低,高端市场占有率不高。 C.汉字大讲堂的开设,对网络时代不拘一格学习汉字提供了一个平台,为进一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了一个好形式。 D.专家经现场勘察确认,汉中门大桥桥梁裂缝是因为桥梁和桥体材质不同,热胀冷缩力有差别所致,但裂缝没有威胁到桥梁本身的安全。 5.填入下面语段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到了祝融峰顶,所谓“山高人为峰”,景象更为不同。俯视群山万壑,只得青峰点点,浮沉烟云之间,似海中孤岛,似田间青螺,。时有轻烟,,那么轻盈,那么透明,在清澈的碧空映衬下,如于云海酣梦中呼出的轻轻的气息。 A.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B.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片片,在云海之上欲飘欲飞 C.依稀蛟龙浮出水面,又如巨鲸翻腾云海/一缕缕,一股股,在云海之上奔腾翻跃 D.依稀巨鲸浮出水面,又如蛟龙翻腾云海/一丝丝,一片片,在云海之上奔腾翻跃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9分)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页 1 第 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高中语文必修三理解性默写(三) 《劝学》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2、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8、《荀子·劝学》中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学不可以已。” 9、《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0、在荀子的《劝学》中用“朽木”“金石”为喻体阐明学习贵在坚持的句子是:“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 相近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3、《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14、《荀子·劝学》中指出人要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达到“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的境界。 15、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6、《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识(shěnɡ)崔嵬(wéi)荻花(dí)环珮(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吮血(yǔn)霓裳(shǎnɡ) 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朔漠(shuò)惘然(mǎnɡ)悯然(mǐn)江渚(zhǔ) 2.选出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噫嘘兮,危乎高哉! B.飞湍暴流争喧豗,硑崖转石万壑雷 C.独留青家向黄昏 D.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 B.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石滚动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长句:指七言诗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徒,空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大姐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盛唐时期的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诗史上的双子星并称“李杜”,世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而中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登高》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诗人长年漂泊、B.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艰难苦恨繁霜鬓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二.填空题。(20分) 1.初唐四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从句数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李白《赠汪伦》体裁属于_______。 3.________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李白继承了屈原以来的__________诗歌传统。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8.,生长明妃尚有村。___________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师说》说课稿

部编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师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师说》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①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②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②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人教语文必修三原文翻译师说

3.11 师说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原文: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写作教案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材分析: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 根据李玉山老师的分析,认为教材在编写上有着先天的不足,体现在: 1.教材混淆了“视角”与“角度”的概念。一般而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有无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学术界尚有争议)。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 2.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间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所有示例及练习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 3.《教师用书》所举的三个例文中有两个是不规范的“谬例”:书信是应用文,都得用第二人称;其与《假如我是老师》二者都不是记叙文,当然也就谈不上“视角”的选择问题。 鉴于如上种种,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对教材的“究谬”);二,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分析: 《教师用书》说:“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让学生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如何实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什么是“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2.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 ②印发例文:《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肥公正传》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第三人称)。《假如我是老师》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要求学生对这三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 2.情境营造:两篇例文与绝大多数同学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明显不同,能调动他们评点的兴趣。 附: 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尤奋林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因为你的独特。 你刚任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天,教室里54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4颗心各有各的担心。你讲话了,讲得那样风趣:“我姓王名晚生。名字是父母赐给我的爱心。我是一个小晚孩子,父亲38岁时才捡得的。我今年已经44岁……”你没有笑,我们也没有笑,可谁都觉得怪,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人教必修三第11课《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 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这所谓“破”,实质上是针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不估计到。 此外,将这一段视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出于这样的考虑: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本文可以兼用诵读教法和讨论法。诵读,用来熟悉课文语句,领悟作者的思路;讨论,用来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意义和行文特点的认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在时间分配上,应以前者为主。 采取逐段进行的方式:诵读一段,讨论一段。有关全篇主旨和布局的问题,放在最后讨论。讨论题应是开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见,不给固定答案,要在于能自圆其说,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由于本文语言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一点语言积累的工作。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3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初步了解本文基本内容,诵读第1段,讨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这一命题。 第二课时:诵读第2段,讨论韩愈对“耻学于师”时风的批判和文章的锋芒。 第三课时:诵读第3、4段,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总结全文(认识本文思想意义和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这篇课文的预习工作十分重要,时间应相当充裕,做得越细致越好。为此,拟在课堂抽出20──25分钟让学生预习,掌握要领;未完成的部分由学生自找时间补做。 一、给下面的字注音后朗诵全文2—3遍。 谀(yú)苌(cháng)聃(dān)郯(tán) 欤(yú)蟠(pán)经传(zhuàn)贻(yí) 二、本文是针对“耻学于师”的坏时尚写的,笔锋犀利。试就下列两个方面各举出几个例子。(划在课本上) 1.批判坏现象的尖锐语气。 2.叙述正确主张的决断语气。 三、下面的一段文字出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意加黑点的语句。仔细阅读一遍,然后说说韩愈写《师说》有什么意图。

【名师一号·高中同步学习方略】(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课后撷珍11师说

素材点说 《师说》中,对从师的标准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尤其是第三段中所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多向他人学习,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让自己“低”下去,虚心,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才能看见别人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点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此乃真理,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学,要学会“问”,为人,要学会“听”,为官,要学会“纳”,为政,要学会“察”。问,能获得学识;听,能获得善性;纳,能获得廉明;察,能获得治平。问、听、纳、察归结为一个词,那就是倾听。倾听他人的讲解, 倾听他人的批评,倾听群众的建议,倾听百姓的呼声。学会了倾听, ...... 也就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发展,学会了繁荣。要记住 .............................“.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 ...”.,道之所存就是我们听之所在,我们应放平心态,弯下腰去,........................... 虚心倾听。 ..... 评说天下 “校长亲猪头”究竟“哏”在哪? 2014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殷华尚 当着全校4000多师生的面,洪耀明俯下身去,结结实实地吻了一头小猪。28日早晨,发生在湖北省咸宁市实验小学升旗仪式上的这一幕“惊呆”了众人,更多小学生则是对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洪老师

做出这样的举动乐不可支。“洪老师真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在采访时,学生们纷纷这样说。 亲猪头的校长不仅“惊呆了”众人,也“惊呆了”笔者。只能说,“言出必行”这样的校长好有魄力!“校长亲猪头”学生乐不可支,笔者却小有体会。生活中,有一种教育叫做言传,有一种教育叫身教。谁都明白“身教胜于言传”,却很少有人愿意怀着“身教”的魄力去做。“校长亲猪头”哏就哏在了这份“魄力”! 在对口相声里,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逗哏与捧哏合作,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校长把“捧哏”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捧得开心,学得痛快。两者在互动中,既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又增进了双方的感情。有时候,你给孩子说一百遍他也记不住的事,当你换个方式他就会很乐于接受。这个方式当然是“身教”,你敢做,我就敢“亲”。这看似“赌气式”承诺背后,满含着“身教”的温情。 “校长亲猪头”有人欢喜,也有人愁。或许有人会问,这样“不正经”的校长能带好学生吗?笔者认为当然能。 正常的师生关系就应如同古人说的“亦师亦友”。可现在的很多老师就是“放不下架子”,不愿意与孩子打成一片,觉得当“孩子王”有损老师的威严。这种想法不能说全错。老师需要有“威严”,但更需要学生的“爱戴与尊敬”。学生“爱戴”你,他才服你。在教育的过程中“服”比“怕”管用。“怕”多了他会想办法反抗,反抗就会有冲突,冲突就会有伤害。而“服”多了呢?他会愿意与你交流,交流就会有碰撞,碰撞就会擦出知识的火花。 教育是一门艺术,但凡艺术就不能太刻板。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鹿”,永远不要希望用“制度”的枷锁将他们困住。就像“禁止乱扔垃圾”,你让他不扔,他就不扔了吗?孩子的好奇驱使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雨巷》

《雨巷》教案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师说教案 粤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师说教案粤教版必修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测验试卷 一、基础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饿殍(piǎo)逡巡(qūn)弃甲曳兵(ya)丢三落四(luò) B、中绳(zhòng)句读(dòu)瓮牖绳枢(yǒu)心广体胖(pàng) C、庠序(yáng)氓隶(m?ng)度长絜大(duó)抛头露面(lù) D、供养(gōng)经传(zhuàn)贻笑大方(yí)间不容发(j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殊俗叩关不测之渊兵刃既接 B、迁徙须臾约从离衡防微杜渐 C、崛起堕落追亡逐北要言不烦 D、谪戍孝悌锲而不舍人才汇萃 3、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申之以孝悌之义 D、未之有也 5、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心一也用心:使用心力。 B、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风俗。 C、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文和传文。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弟子之手,现存32篇。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填空题(全对得8分,每空错填或不填扣一分) 8 吞二周而亡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寡人 之于国也》 10、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1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师说》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9分)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 ②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并学会本文学习本文正反对比,有破有立,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职能、作用以及择师标准等方面的观点,进一步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的议论结构,学会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交流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课前布置预习: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一.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认识韩愈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它们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科学家将其分成三类: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如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看法。 研究者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因此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这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此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套教案(实用) 案场各岗位服务流程 销售大厅服务岗: 1、销售大厅服务岗岗位职责: 1)为来访客户提供全程的休息区域及饮品; 2)保持销售区域台面整洁; 3)及时补足销售大厅物资,如糖果或杂志等; 4)收集客户意见、建议及现场问题点; 2、销售大厅服务岗工作及服务流程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前阶段1)自检仪容仪表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进入工作区域 2)检查使用工具及销售大厅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登记并报告上级。 班中工作程序服务 流程 行为 规范 迎接 指引 递阅 资料 上饮品 (糕点) 添加茶水 工作 要求 1)眼神关注客人,当客人距3米距离 时,应主动跨出自己的位置迎宾,然后 侯客迎询问客户送客户

注意事项 15度鞠躬微笑问候:“您好!欢迎光临!”2)在客人前方1-2米距离领位,指引请客人向休息区,在客人入座后问客人对座位是否满意:“您好!请问坐这儿可以吗?”得到同意后为客人拉椅入座“好的,请入座!” 3)若客人无置业顾问陪同,可询问:请问您有专属的置业顾问吗?,为客人取阅项目资料,并礼貌的告知请客人稍等,置业顾问会很快过来介绍,同时请置业顾问关注该客人; 4)问候的起始语应为“先生-小姐-女士早上好,这里是XX销售中心,这边请”5)问候时间段为8:30-11:30 早上好11:30-14:30 中午好 14:30-18:00下午好 6)关注客人物品,如物品较多,则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如拾到物品须两名人员在场方能打开,提示客人注意贵重物品); 7)在满座位的情况下,须先向客人致歉,在请其到沙盘区进行观摩稍作等

待; 阶段工作及服务流程 班中工作程序工作 要求 注意 事项 饮料(糕点服务) 1)在所有饮料(糕点)服务中必须使用 托盘; 2)所有饮料服务均已“对不起,打扰一 下,请问您需要什么饮品”为起始; 3)服务方向:从客人的右面服务; 4)当客人的饮料杯中只剩三分之一时, 必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再添一杯,在二 次服务中特别注意瓶口绝对不可以与 客人使用的杯子接触; 5)在客人再次需要饮料时必须更换杯 子; 下班程 序1)检查使用的工具及销售案场物资情况,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领导; 2)填写物资领用申请表并整理客户意见;3)参加班后总结会; 4)积极配合销售人员的接待工作,如果下班时间已经到,必须待客人离开后下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