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习题集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习题集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习题集

第三章血液

一、填空题

1 .渗透压的大小与____成正比,水向渗透压___处流动。

2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____的浓度,其生理意义是____。

※3 .血浆的酸碱度(pH )正常为____。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4 .RBC 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

5 .红细胞解体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称为____,此时,血红蛋白的携O 2能力____。

6 .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表现其脆性越____。

※7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

8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____细胞产生。

※9 .凝血因子Ⅲ存在于____。

※10 .凝血因子Ⅳ的化学本质是____。

11 .内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____发动的,而外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____发动的。

12 .体内外最重要的抗凝剂是____,体外抗凝剂还包括____和____。

13 .某人血清中只含有抗A 凝集素,其血型是____型。

14 .血型是依据____的特异性凝集原而定的。

15 .Rh 血型的特点是____,故第一次输血___。

16 .ABO 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主要为____。

17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18 .红细胞内主要的成分是____。

19 .Hb 与O 2结合生成____。

20 .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主要引起血中____细胞升高。

21 .将红细胞放入低渗NaCl 溶液中,会引起红细胞____。

22 .红细胞既含有A 凝集原又含有B 凝集原的血型是____。

23 .AB 型血的血浆中____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含有____凝集原。

24 .血凝块回缩时挤压出来的液体称为____。

25 .血浆中____纤维蛋白原,血清中____纤维蛋白原。

26 .我国汉族人口中绝大多数为Rh ____。

27 .人红细胞膜上含有D 抗原者为Rh ____。

28 .B 淋巴细胞主要与____免疫有关,T 淋巴细胞主要与____免疫有关。

29 .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____和____。

30 .交叉配血试验,是将给血者____与受血者____放在一起混合。

31 .具有释放组织胺细胞是____。

32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____。

33 .正常人血液的pH 值为____。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 .胃肠道内的液体属于

A .机体的内环境

B .机体的外环境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E .体液

※2 .下列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总渗透压与0.09 %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B .血浆总渗透压与0.9 %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C .血浆总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相近

D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葡萄糖等形成

E .血浆总渗透压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近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 .纤维蛋白原

B .α1 -球蛋白

C .γ-蛋白

D .白蛋白

E .纤维蛋白

※4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 .葡萄糖

B .Na +

C .K +

D .白蛋白

E .Ca2 +

5 .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

A .血浆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

B .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C .血浆

D .组织液

E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6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就会发生

A .溶血

B .凝血

C .脆性增加

D .血沉加速

E .血沉

7 .用溶血标本测定血清中的离子浓度

A .血Cl -偏高

B .血Ca2 +高

C .血K +偏高

D .血Na +偏高

E .血K +偏低

8 .有关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血浆中具有悬浮稳定性

B .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减小

C .血浆中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

D .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贫血

E .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增大

※9 .下列哪项不是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A .悬浮稳定性

B .可塑变形能力

C .有粘着、聚集、释放作用

D .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抵抗力

E .对高渗盐溶液有一定抵抗力

※10 .有关血红蛋白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为136mg /L 血液

B .血红蛋白有运输O 2与CO 2的功能

C .红细胞破裂以后,血红蛋白就丧失作用

D .血红蛋白对血液中的酸碱度有缓冲作用

E .血红蛋白能与CO 结合成HbCO

11 .维生素B12 和叶酸缺乏将导致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恶性贫血

D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 .出血性贫血

12 .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特异免疫功能的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酸性粒细胞

C .嗜碱性细胞

D .单核巨噬细胞

E .淋巴细胞

※13 .急性炎症时,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 .中性粒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嗜酸性粒细胞

D .淋巴细胞

E .单核细胞

14 .关于嗜碱性粒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颗粒中含有肝素

B .颗粒中含有组织胺

C .具有吞噬作用

D .参与机体免疫

E .含有嗜酸粒细胞趋化

※15 .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的皮肤出现血斑点,主要原因是血小板

A .缺乏纤维蛋白原

B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 .血管回缩障碍

D .不能修复和保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E .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16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错误的是血清中

A .缺乏纤维蛋白原

B .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C .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D .含有大量清蛋白

E .缺乏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17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不同

B .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

C .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

D .因血小板因子Ⅲ是否参加而不同

E .凝血因子Ca2 +是否参加而不同

※18 .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

A .因子Ⅰ

B .因子Ⅱ

C .因子Ⅲ

D .因子Ⅳ

E .因子Ⅶ

※19 .最理想的血管内抗凝剂是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西医导论

中西医结合内涵: 中西医结合内涵: 内涵 1 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 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 临床实际问题。 2 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 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 理论不一样, 内容不一样。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 综合运用中、 综合运用中 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 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理论、 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互补关系 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 (包括诊断) ,是该层次的概括。 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 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 或单用中医, 或单用西医, 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 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 这个层次中西医之 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 第二层次:中级阶段, (2)第二层次:中级阶段,互渗关系 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 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 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 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第三层次:高级阶段, (3)第三层次:高级阶段,融合关系 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 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 学。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2.临床治疗需要 2.临床治疗需要 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 “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西医能否结合? 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 2. 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 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 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 (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 合点。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西医思维差异

中西医临床思维的差异 【摘要】中医和西医源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两者相互包容,兼容并取,并无贵贱之分。中医诊断目前面临着西医的巨大冲击。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各自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思考并展望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差异,以提高中西医诊断水平,促进中医现代化。 【关键词】诊断学;中西医思维研究 当前中医学科的划分就与古人思想差异很大,所以到底中医是什么,还根本没搞清楚,怎能去跟西医比较。按照古人的思想,中医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划分中,应包括,中医天文学,中医生态学,中医人文学,三种学问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天,地,人三种学问。天文就是研究六十甲子纪年中,天体运转对人体的影响,比如古代以一百八十年为一个三元甲子,太阳系会出现,日月,金水木火土成一直线的排列的自然天象,也就是尧典中所载的以齐七政[1]。我们设想假如,天体运行的磁场对人体作用真很大的话,那么在一百八十年里,每个行星运转的位置不同,对人体的生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这是中医天文学应发展的学科,应当深入的研究自然环境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影响。中医人文学,主要是研究中医中蕴含的人文的哲学和人文精神,比如内经上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那么不这样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理变化呢?也是需要我们做大量研究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动物模型的研究上,还是要以中为本。 1中医与西医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中医追求的是道,西医追求的是真理。道法自然,道是自然很接近的,那么真理是从自然中来的,当然范围比道小,那么中医比西医范围大得多了。在中西对自然和世界认识不同的情况下,以西医思路,来指导中医的发展是对中医偏面狭隘的认识。现在科学很发达,但关于人体质,仍有很多难题无法解释,中国人跟西方人的体质的巨大差别的,西药就一定更适合中国人吗?内经云,西方人肉厚,药多用毒,可见西方之药,对于国人体质是偏于毒药的,长期应用的药物依赖跟,副作用时期不可回避的事实,以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医不就要就要变成毒药中医了? 当前的科技水平,中药仍是不可复制的.中药的研究只能提炼,还无法生产,这种情况在清朝就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中医是一种牺牲自我,尝药方法,做的是真人的体验。从神农氏尝百草,历代名医都亲自采药,尝药,感受其归经与性味,都源于一种圣人的崇拜,中国的圣人就相当于西方耶稣,这种方式就好像西方耶稣留下的真人人体试验,如果有的话西方人也是不敢反对废弃的,肯定也是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报考临床助理医师

问:中西医的助理医师加上成教的临床专业毕业证能考临床的助理医师吗? 大家好!请知道的前辈门指点一下。我是中西医结合的助理医师。但是我已经取得了成人教育的临床医学大专文凭。能不能中西医结合的助理医师加临床大专文凭报考临床的助理医师。谢谢各位。 答:不可以的,成教是不可以报考执业/助理医师的,中西医助理医师2年后可以继续报考中西医执业医师。具体政策请查看一下内容: 为做好医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现对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如下: 一、符合《执业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4号)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6号)的有关规定。 二、报考人员应按本人试用期所从事的专业报考相应类别的医师资格。其中,中医、中西医结合、藏医、蒙医、维医、傣医医学专业毕业的报考人员,按取得学历的医学专业报考中医类别相应专业的医师资格。 三、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历,试用期在医疗机构检验科承担检验医师工作的,可以参加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四、已获得临床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或者脱产两年以上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获得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认可,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完成了规定课程学习,取得相应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五、在《执业医师法》颁布前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并已经转正,取得医士职务任职资格,但未取得医师职务任职资格者,可凭医士职务任职资格证明和所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连续从事医士业务工作五年以上或从事医士业务工作时间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执业时间累计满五年的证明申请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含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临床博士、硕士和七年制及以上的长学制毕业生,在学期间必须具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毕业实习和一年以上的临床工作实践,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或公共卫生实践的经历,方可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上述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未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不允许在毕业当年参加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_习题

第三章血液 一、填空题 1 .渗透压的大小与____成正比,水向渗透压___处流动。 2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中____的浓度,其生理意义是____。 ※ 3 .血浆的酸碱度( pH )正常为____。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 4 . RBC 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 5 .红细胞解体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称为____,此时,血红蛋白的携 O 2能力____。 6 .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表现其脆性越____。 ※ 7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 8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____细胞产生。 ※ 9 .凝血因子Ⅲ存在于____。 ※ 10 .凝血因子Ⅳ的化学本质是____。 11 .内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____发动的,而外源性凝血是由凝血因子____发动的。 12 .体内外最重要的抗凝剂是____,体外抗凝剂还包括____和____。 13 .某人血清中只含有抗 A 凝集素,其血型是____型。 14 .血型是依据____的特异性凝集原而定的。 15 . Rh 血型的特点是____,故第一次输血___。 16 . ABO 血型系统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主要为____。 17 .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_。 ※ 18 .红细胞内主要的成分是____。 19 . Hb 与 O 2结合生成____。 20 .急性化脓性炎症时主要引起血中____细胞升高。 21 .将红细胞放入低渗 NaCl 溶液中,会引起红细胞____。 22 .红细胞既含有 A 凝集原又含有 B 凝集原的血型是____。

23 . AB 型血的血浆中____凝集素,红细胞膜上含有____凝集原。 24 .血凝块回缩时挤压出来的液体称为____。 25 .血浆中____纤维蛋白原,血清中____纤维蛋白原。 26 .我国汉族人口中绝大多数为 Rh ____。 27 .人红细胞膜上含有 D 抗原者为 Rh ____。 28 . B 淋巴细胞主要与____免疫有关, T 淋巴细胞主要与____免疫有关。 29 .血管外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在____和____。 30 .交叉配血试验,是将给血者____与受血者____放在一起混合。 31 .具有释放组织胺细胞是____。 32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____。 33 .正常人血液的 pH 值为____。 二、选择题 (一)A型题 1 .胃肠道内的液体属于 A .机体的内环境 B .机体的外环境 C .细胞内液 D .细胞外液 E .体液 ※ 2 .下列关于血浆渗透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总渗透压与 0.09 % 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B .血浆总渗透压与 0.9 % NaCl 溶液渗透压相等 C .血浆总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相近 D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葡萄糖等形成 E .血浆总渗透压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近 ※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中国附带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军峻岭,隔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文化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柱子败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重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请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在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就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着频繁的沟通,加之战争接连不断,民族的大批迁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处于经常性的交汇,融合和替代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很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这些特征促进西方医学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3世纪的罗杰尔·培根确立了实验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采用。哲学都给西医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近代西方医学中,原子论思想进一步演化成生物还原论,把宏观的机体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物理化过程,并以后者阐释前者。另外,注重形态结构的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从古希腊的希罗费罗,到罗马的盖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维萨廖氏等体现了上述思想发展的一贯性。广泛运用实验又是近代西医学取得一系列长足进步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中医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解身体的阴阳平衡。这种理论来源于《易经》,也可以说《易经》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动地为静,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注意:一定要交合)。所以从《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人也是一样,所以在中医看来人体的阴阳一旦失衡就会生病,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失衡重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要寄一封信给某人,其信的地址书写方式一定是这样的,即:某某号某某街某某城市。和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生也和这种思维方式分不开。即从某一单一的现象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比如:现代科学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之后,然后又研究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怎么组成了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性,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等,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很难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带来很多弊端的根本原因(哪些弊端后文有提及)。回过头来看看现代的医学,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和其他的现代科学一样,带有了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就是它同样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忽视了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整体特征,忽视了生命同样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一个失去生命的尸体可以告诉你人体的结构特征,但是

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 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当今中医、西医、中西医是三个独立的医学科学理论体系。 中医、西医都已有明确的含义,中西医却是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 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 启示及深远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医学”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都选择病情危急是用西医诊治,而在病情稳定以后选择用中医诊治。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但也算是中西医结合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西医也在飞速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岀了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医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使得西医需要从传统中医中获得补救。而中医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不注重实体器官 组织的规律治疗见效慢。这就要求了两者的结合,相互渗透和吸收融会贯通,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 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 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 果。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我们就会归纳岀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发展成了西医的辨病 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 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则常依 据整体的反应性或功能变化。但由于中医西医的着眼点和依据等各不相同,所以在疾病分型中中 医和西医的证型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代替。祝世讷教授在他的著作《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中提到:辩证和辨病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在于,不是把’证’与’病’一一对应得合并起来,而是要科学的阐述各自特定的内容与特点,客观的把他们放在恰当的位置,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交 叉的就是交叉的,想关的就是相关的,无关的就是无关的;进一步还应理清’证’、’病’与现在尚未认识清楚的、将来会认识清楚的那些新病的关系;把所有这些都融合到新的疾病概念和疾 病谱系中,走向一种新的更高水平的统一。 中西医医学结合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有某个人单独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逐渐的完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 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六十到七十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辩证分型的方法分析疾病,并开展研究,已经岀现了一批 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八十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 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 层次。总之,中西医结合 40多年的进展是重大的,成就是显著的,无论是在中国医学史还是世界医学史,都开拓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显示岀巨大的发展潜力。现有研究成果的临床价值、理论价值可能仍是有限的,但其学术意义、历史意义却是深远的,在许多方面可能超出了我们今天已经看到的那些价值。 作为一名中西医临床的医学生。我认为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作为一种 新生事物,其明显的幼稚性伴随着其强大的生命力一起显露岀来。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实现 比设想的要难得多,我们现在所达到的,仅仅是长途道路的一个站点,与目的地的距离很远而且 前方的道路仍不平坦,在新世纪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更加严峻,新的发展需要从研究和解决这 些问题着手。在我看来中西医结合进程应该由中医主导。人们经常指责中医学是不科学的落后的。

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转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第八、九学期进行毕业实习。 1中医内科 1.1目的 通过实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规律,并基本掌握内科病、危重病症的中医治疗原则及处理技能。 1.2教学内容 1、实习生应按内科规定参加门诊、病房及急诊室工作。 2、能熟练地运用祖国医学望、闻、问、切等基本诊断方法及步骤,逐步掌握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方法。要求四诊合参,辨证准确,培养临床诊疗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治疗上要求掌握调整阴阳、扶正祛邪、标本缓急、正治反治等基本原则,并逐步掌握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理气、祛痰、开窍、活血化瘀和镇肝熄风等主要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4、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配伍、禁忌、毒性及副作用等,严格按规定用药;熟练掌握组方的基本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在内科疾病中的临床作用。处方用药要求既有法度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5、根据实际情况,要特别注重学习所在医院对某些疾病的独特诊治方法及经验,以丰富实习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6、掌握下列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发热、感冒、咳嗽、哮喘、痰饮、肺痨、胃痛、腹泻、痢疾、黄疸、鼓胀、淋证、水肿、眩晕、中风、心悸、痹证、头痛、胁痛、消渴、郁证、淤证、胸痛、咳血、呕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腹痛、腰痛、不寐等。 7、熟悉肺痿、肺痈、噎膈、湿阴、癫狂病、奔豚气、疟疾、痿证、阳萎、遗精、呃逆、虫证等病证的辨证施治。 8、通过实习,要求基本掌握常见急症,如高热、昏迷、厥证、血证等常规处理原则。 9、能够熟练而准确地书写中医内科完整住院病历、门诊病历及各种临床记录,熟练掌握住院病历的排列次序。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_王道成

参考文献 [1]林巾孝,张明雪.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候要素、证候特 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一线专家问卷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6-957. [2]王永炎,李明富,戴锡孟,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 修回日期:2009-08-19 作者简介:王道成(1964-),男,江苏兴化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其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术出版社,1997:109. [3]黄震华,杨菊贤.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 病分册,1997,24(3):22. [4]胡冬梅,王力,陈文,等.应激与环核苷酸和心血管疾病[J].中国 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58. [5]黄承才.情绪与冠心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2,13(3):148- 151. [6]张典丰,张聿新,张绍艳,等.社会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综 合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8,6(1):14.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王道成1,2 (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1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前中西医结合现状是认识存在误区,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今后的发展要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用现代科学理论来完善中医理论;注重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并进,丰富辨证论治内容;引入循证医学,提高中医科研、临床水平;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现状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4-0625-02 Th e Th ink ing A bou t the Pres en t S it uation and D eve lo pm en t of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 i n ese and W estern M ed icine WAN G D ao-chen g1,2 (11N anjing Un i ver sit y of Chi nese M edicine,N anjing210029,J iangsu,China; 21Yangzhou H o sp ital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M edicine,Yangzhou225000,J iangsu,China) Abstrac t:The current status o f recogn izi ng i ntegration traditi onal Chinese and w este rn m ed i c i ne have som e e rrors,s uch as lack o f a perfect theo re tica l bas i s o f i ntegrati on trad iti ona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 syste m s.T he dev elopmen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 eani ng o f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 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 ici ne correctl y in the f u t ure;to estab lish a sound f oun-dati on i n the t heoretica l syste m,to i m prove t he c li n ica l efficacy for the purpose,use m ode rn sc i entifi c t heories to develop t he tra-d itiona l Chinese m edicine t heory;focus on integ rati ng d i sease i dentifica ti on and syndro m e differentiati on and use m acro-and m-i c ro-me t hods,enr i ch the conten t o f T reat ment;i ntroducti ng ev i dence-based m ed ici ne to i m prove the t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 c i ne research and deve lop t he c li n ica l leve;l tra i n i ng o f h i gh-l eve l talent in t he i ntegrati on traditi onal Ch i nese and western m ed-i c i ne. K ey word s:i n teg ra tion o f traditiona l Ch i nese and w estern m edicine;present s i tuati on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与实践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和成功经验,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直至今日,中西医结合仍停留在简单的两种医学体系的组合,笔者针对现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探讨。 1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对中西医结合内涵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没有为/中西医结合0找到一个内涵固定、外延清晰、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不外乎:把懂得一些中医又懂得一些西医的人称之为中西医结合;把中、西药并用,或把教学上中西医课程混合安排,或把/中医西医化0、/中药西药化0称之为中西结合。李今庸[1]指出现在临床上所谓/中西医结合0,实际上是中西医在医疗工作中的合作工作共事,或者是中西医两法治病,实际上就是用中医、西医两者的理论,各自诊断一次疾病,把两者的治疗合在一起。 缺少完善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体系,由于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体系均存在不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还仅仅处于胚胎期,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机械地拿来指导中西医结合工作。 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 211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内涵 5中西医结合学会章程6中明确把/中西医结合0的含义表述为:/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取中西医药之长,

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

中西医的优势与劣势 中医和西医是近年来争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医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却渐渐的越来越被忽视,因此近年来中医开始努力发展,虽然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仍旧十分缓慢,但也有很大的提升。 中医和西医都能治疗疾病,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中医的优势有很多。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如感冒:老年、小孩、男人、女人治疗手段不一样。所以说中医看的是人,不是病。而西医很多时候看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西医的研究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治疗。西医认为有器质性和功能性的不同,并且注重追查实际的病根。 中医认为人是变化的病也是变化的。如感冒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小儿、大人是不一样的。刚感冒时的症状吃两服药后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治感冒开的药不要太长,尤其是小儿一两付就变化,大人最多开两三付。而西医的却是恒定的,解除不同疾病导致的相同的症状可以使用同一种药物。 中医有时候治疗疾病十分缓慢,就是因为中医治疗很曲折,而西医是直接的,比如胃痛就直通,中医是不行的,是不能治好病的。治病求本,发现问题就要找到发病的根本,从根本上去除疾病,从而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腹痛的患者一定要检查,有没有胃穿孔,有没有坏死性胰腺炎,所以不能单纯止痛,掩盖病情。 西医治病,诊断清楚,治疗明确,有时有很大的毒副作用。目前在医学上有很多慢性病,西医治疗无能为力,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些病可以发挥中医的优势,使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病人不必终身服药,而且有很多患者可以治愈。 中医价格十分低廉,只有医生的挂号费、医药费。而西医还有各种辅助检查的费用等。正是因为中医的低廉,而使得许多中医院为了生存开始兼顾西医,还有的中医师转行去了西医,中医缺乏人才,也缺乏人员。但是国外对中医却越来越重视,各种待遇也比国内好,一些中医人才也流失到了国外。从药物治疗来看,西药的优势是方便,长于急救,中药的优势是处方加减灵活,长于调养。 无庸讳言,辨证施治虽有其特长,然而借鉴西医现代化的诊断设备,更能弥补中医辨证的不足。譬如中医碰上某些必须借助于西医现代化诊断手段的病例;实际上是同样毫无例外地采用透视、化验等方法的。如传统的诊脉,可以大致看出哪个脏腑有问题,虚证和实证能分得开。但要看血色素是多少,血压多高,只能从西医方面来说了。结合现代辅助检查设备,综合判断,分析透彻疾病的证型然后才可以处方治疗。所以中医治病,发现早、治疗彻底、对机体没有损伤或损伤小、预后稳定。 中医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成为中医师。而西医只需要几年就够了。西医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有辨病明确、解释浅显易懂、用药对症显效快、用药方便等优势。但对疑难病和不能够解释的疾病,远期疗效差。 提到中医,就会想到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随着

中西医差别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浅谈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普遍的两大医学理论体系,它们指导着我们进行日常的医学实践,这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有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则兼收并蓄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能够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的医药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任何一种医学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与疗效。因此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现就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浅述,以抛砖引玉,更合理的认识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结合疾病的诊治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

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结合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结合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概述 专业代码:100601K[1] 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专业理论、临床诊断、预防、治疗技能的高级医学人才 主要课程 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五年制、理科或者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就业方向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报考临床医学各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可在各级各类医院、高等医学院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科研院所从事西医、中西医结合或中医专业医疗、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 相关考试 汕头曙光整形美容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2316586112.html,提供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中西医学差异起源的历史比较与分析 摘要: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在传教士的帮助下进入中国,由于中西医学之间理论和技术的差异,引起了科学界、医学界、哲学界、政治界的纷争和较量,中医药因此而数次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困境。在人类的发展需要多种文化、多种学科支撑的今天,这种简单的存废讨论似乎有些太过极端。面对中西医学的矛盾和差异,应该从源头加以消解,剖析其中西医差异形成的历史脉络,比较和分析地域及人文环境因素和思维与语言环境因素在其中发生的重要影响,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差异,消除差异,实现中西医学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医;西医;起源;差异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和西方科学大规模地传人中国.面对这种与自身传统知识体系迥异的新的知识体系的挑战,许多中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仍然试图像以前吸收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那样将西医和中国传统医学进行融会贯通。于是,“改良中医”、“中医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主张纷纷提出,形成了近代中西医融通的三次高潮:“衷中参西的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的新中医学”。遗憾的是,这些主张或者策略并没有得到医学界(特别是西医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赞同,甚至有些人以“中医不科学”为由数次提出了“废止中医药”的口号,使中医药陷入生存的困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卫生部不得不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废除中医”,并称“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和抹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则称,“取消中医”是“对科学的肆意否定”,甚至国家重要领导人也不得不在不同场合为中医药正言。其实,面对生存危机,中医药界在奋起辩护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这一切争论都是中西医固有的理论和学说差异而导致的,化解危机的途径应是加强沟通和理解,这需要全面、深人地研究中西医差异的根源,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按照其学说发生和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从根源上认识其差异,从根源上消除其差异,从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医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中西医学差异的演化阶段分析 中医和西医分别诞生于几千年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差异之大融和统一之难成为人类文化和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近百年来,这两种医学知识体系的矛盾聚焦于中国,其间争鸣和交融引发的冲击波一浪高过一浪,并日益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考察中陌医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三个非常清晰的阶段: (一)差异萌发阶段的中西医学 公元5世纪之前的1000多年(在中国是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的北魏,在欧洲是从古希腊到西罗马帝国灭亡)是中西医学差异的萌发阶段。这个时期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对后世的影响,从整体上说,两者很难分出高低。就医学而言,早期中西医学具有共同特征,如被动性、非理论性、经验性、无地域性等,其救护本能与医疗行为、求食活动与医药知识、巫术活动与医学渊源、朴素原始的解剖知识、医事活动等都以临床实践和对人的整体认识观为基础,强调机体对疾病的自然抗御,忽略实验研究等,都是从人类求生的本能荒漠中走过来的,两者有众多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此期间。东西半球北纬45。附近的黄河流域与爱琴海区域,分别产生了两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中国有以黄帝名义著述的《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古希腊有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和盖伦的17卷本解剖学巨著《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将其进行比较,两者较相似,但更应注重它们之间隐而不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医学将阴阳、五行、元气等学说转化为医学理论,古希腊医学将原子论、元素论等转化为医学理论:中国医学以元气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古希腊医学以原子论来研究人的整体性;中医注重功能性病变,发展了辩证论治,古希腊医学注重结构性病变,发展以解剖为基础认识疾病。也许这两个医学体系在建立时期所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