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42

三、名词解释 6

四、简答题 5

第一章绪论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

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

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

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3. 正确理解和认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体现: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卫生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正确贯彻中医药政策关系着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依据《中医药条例》认真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正确宣传是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前提。

七、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院

1. 定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指有一定的人才组合群体和现代化诊疗设备、设施,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以医疗工作为中心,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及科研、教学等医学活动为一体,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机构。

2. 本质属性:中西医结合。

3. 中西医结合医院遵循的根本原则:“中西医并重”。

第二章医学与医学模式概述

一、西方医学的渊源:医史学界公认的西方医学主要来自: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

《皇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

二、医学模式的定义及演变

1. 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模式就是对于人类疾病和健康总体特征与过程本质的概括;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的总和;它反映着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体系结构和框架、医学思维方式和发展规范。

2. 西方医学模式的演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十分重视医生的道德修养,曾著有关于医德规范的著作:《誓词》,《论医生》,《医理》,《希波克拉底文集》。

记载早期希腊医学思想发展和医疗情况的重要资料是《荷马史诗》

欧洲中世纪以来被尊为“西方医学的鼻祖”、“医学之父”的是希波克拉底《皇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实验医学的开始的专著是《人体之构造》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皇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三、中医学模式及其特点:注重整体、以人为本、个体辩证、取法自然。

中西医结合医院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西医并重

*四、中西两种医学模式比较

*作为一名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发展规律有何意义。

1.确立正确的医学观。通过了解医学的发展规律,有助于认识人体的本质和过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特点、医学的性质与功能等医学的基本问题,以便从宏观上准确把握医学发展方向,建立正确的人体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等基本医学观念,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

2. 掌握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据医学的发展规律,归纳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以此指导医学实践,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完善知识结构,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3. 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具有漫长的历史,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从医学发展规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医学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进行医学实践,为推动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多做贡献。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一、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由来

1956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二、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1. 毛泽东强调中、西医药两种“知识”的结合。

2. 这一内涵反映了中、西医药知识结合发展的规律。

3. 这一内涵把握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三、中西医结合的外延:中西医结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方针、中西医结合事业、中西医结合人才、中西医结合机构等。

*四、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1. 常识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

2. 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

3. 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辩证统一。

五、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

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其综合运用中创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的一门科学。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简史

一、“西医学第二次传入时期”的传播形式主要有:开办诊所和医院、兴办西医学校、输送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医书刊。

西方从事针灸研究最早的国家是:法国

二、中西汇通思想的提出:明末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学三首次提出了中西汇通的主张。

三、中西汇通派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唐宗海的“折中归于一是”、朱沛文的“华洋医学各有是非”、张锡纯的“衷中参西”、恽铁樵的“新中医”。

第五章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

一、比较医学:比较医学是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医学体系进行研究。其任务在于对不同的医学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目的是总结各种医学的共同点、差异和特色,从而促进整个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比较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西医学与世界各个民族的传统医学的比较研究。

*二、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意义):寻找中西医结合的突破口;推动方法(论)层面中西医结合;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的发展;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策略。

三、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原则:多维参照系、系统观点与系统分析方法、“内在论”与“外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最根本的参照系是:医学实践

四、中西医比较研究的内容

中西医历史背景的比较研究、中西医哲学观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症状学的比较研究、中西医诊断学的比较研究、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研究、中西医医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中西医发展史的比较研究等等。

五、中西医生理学的比较研究内容

1.指导思想的比较研究。

2.理论体系的比较研究。

3.研究方法的比较研究。

*六、中西医病理生理学比较研究的内容

1. 病因学说方面

中医:中医的病因学说根据中医理论体系提出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不内外因的观点。

西医:西医病理生理学认为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等等;西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为尸体解剖及实验的分析还原法。

2. 疾病转归方面

中医:以正邪交争来认识疾病的过程,邪盛正虚则病,正盛邪弱则复安。

西医:损伤和抗损伤形成疾病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果机体抗损伤占据优势,便有力量克服损伤使疾病好转向愈;如果机体抗损伤的能力不足,损伤不能修复并还在向前发展,则疾病必将加剧乃至导致死亡。

七、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最根本的参照系是医学实践

中西药配伍的理化性禁忌包括:

A、含醇中药——水合氯醛

B、含强心苷的中药——氢氧化铝

C、含有机酸中药——胰酶

D、含氰苷的中药——酸性药

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进展概述

一、证的特性:整体性、定型性、定系性、制约性。

二、经络-脏腑相关性研究的内容:经脉与相关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脏腑病理变化在经穴上有反应,可通过这种反应,“司外揣内”而推断出内脏疾病;经脉上的理化刺激能对相应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

三、学习、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必须理解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是气

四、中西医治疗学的比较研究发现西医学一般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支持疗法。

五、外科急腹症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

1. 急性阑尾炎是急腹症中开始最早、效果最好的研究项目。

2. 中西医结合肠梗阻的诊断采用“三辨诊断”:辨病、辨证、辨型。

3. 治理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方剂:大柴胡汤的加减方或其衍化方。

六、七情为病的动物模型有:猫吓鼠致恐伤肾模型、爆竹吓狗致恐伤肾模型。中西医结合造模总的指导原则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体现中西医结合思路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的合规律性研究

一、规律的概念及特性:规律就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发展过程中自身国有的动态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规律的特性为:普遍性、客观性、必然性、可认识性。

二、中西医结合宏观规律性表现

1. 中华和合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

2. 中西医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必然结果。

3. 中西医结合符合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规律。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规律是“综合-分化-新综合”

4.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概述

一、文献研究与运用的原则:文献的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法律性。

二、科技文献的分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注意包涵内容)。

一次文献——是直接记录某一研究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事实及科学实践、证据等,并进而引申出来的观点或概念的原始文献,是作者应用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二次文献包括: 题录;文摘;目录

三、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整理、临床观察、实验研究。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决策的原则:治疗方案最优化原则(及时性、合理性、廉价性、高效性)、治疗措施安全性原则、个体化原则。

五、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形式:单一式、先后式、主辅式、对等式。

六、中药剂型改革的基本原则:务本原则、疗效原则、安全原则、方便原则。

七、临床流行病学的特殊研究方法:设计、衡量、评价

*八、临床流行病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意义

临床流行病学较全面、准确、系统地获取临床研究中的信息,应用概率论和严格的逻辑推断,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推导研究结论,强调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以往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学习、掌握、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可以增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促进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九、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应用最佳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EBM的特点:由经验治疗转变为循证治疗、以生存质量和预后评价某一药物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十、实践EBM的步骤:提出问题、检索文献、严格评价、使用证据、自我评估。十一、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思路方法:中西医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第九章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前景

一、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

1.社会需要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二、如何看待中西医结合前景

1.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2.从科学家评论展望未来。

第十章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

一、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包括:医学专业知识、哲学知识。

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素质培养应加强:哲学思想、科学方法。

一、中西医接任人才的能力培养包括: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和看法。

①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就是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继承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取中、西医药之长,融会贯通,促进医学科学的繁荣与进步。

②个人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看法。

复习题

名词解释

中西医结合导论

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即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

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医学

比较医学

循证医学应用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一次文献:直接记录某一项研究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事实以及科学实践、证据等,并进而引申出来的观点的原始资料,是作者应用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撰写的论文。

二次文献

微观辨证:最早由沈自尹院士提出,是指以现代各种仪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手段,取得一些传统中医四诊无法获得的病理信息,并以此为据运用中西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来进行整后诊断的方法。

循证医学:EBM,应用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特点:由经验治疗转变为循证治疗;以生存质量和预后来评估某一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简答题

1.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学科性质。探索时代综合引导

2. 中、西两种医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有哪些。基本特征、整体观、人体观、形神观、疾病观、治疗观、研究重点。

3. 简述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4.简述中西医药学比较研究的意义。

5.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应注意那些原则。

论述题

1. 请从比较医学的研究角度,试述中西医病理生理学的差异。

2. 试述临床流行病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意义。

3. 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和看法。

4. 试述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5.作为一名医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学的发展规律有何意义。

中西医导论

中西医结合内涵: 中西医结合内涵: 内涵 1 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 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 临床实际问题。 2 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 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 方法不一样, 理论不一样, 内容不一样。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 综合运用中、 综合运用中 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 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 新理论、 新理论 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中西医结合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级阶段, (1)第一层次:初级阶段,互补关系 即“用中西医两法治疗” (包括诊断) ,是该层次的概括。 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医学手段, 发挥中西医各自的特长诊断和治疗疾病; 或单用中医, 或单用西医, 或中西医并用,达到比掌握和运用中医或西医一种手段获得更好的诊疗效果。但从医学理论上来讲 中西医之间还是各管各的,中西医之间的联系只是应用上的密切配合和互补。 这个层次中西医之 间的联系主要是相互补充关系,简称互补关系。 第二层次:中级阶段, (2)第二层次:中级阶段,互渗关系 即中西医部分融会贯通层次。 运用西医西药的理论作指导来研究中医中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作 指导来研究西医西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或同时运用中西两种医药的理论作指导研究中西 医药,并运用于临床以提高疗效。 这三种情况都是分别以中西医双方各自之长,相互渗透,相互 吸收,使中西医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达到部分融会贯通,并逐步扩大。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联系主要是相互渗透关系,简称互渗关系。 第三层次:高级阶段, (3)第三层次:高级阶段,融合关系 即中西医学融合层次。随着第二层次的深入,中西医共同语言的增多,由量变到质变,逐步达 到中西医学从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融会贯通,而兼备两者之长,形成一种新医学,即中西医结合医 学。 在这个层次,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一体关系,简称融合关系。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 1.社会发展的需要 1.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人民对身体健康,对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社会一旦有技术需求,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2.临床治疗需要 2.临床治疗需要 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一套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科学发展历史规律: “综合-分化-新综合”螺旋式上升发展。 新旧交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西医能否结合? 1.相似性:两门医学目的都是治病救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都是以人为对象。 2. 互补性: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是在不同的科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各有优缺点,各 有互补性,都不能独立完成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全部任务,而且两种理论都存在着许多尚未 发现的问题。这就要求相互交叉渗透,相互结合,以利提高。故通过结合可促进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如何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 (1)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结合: 对同一患者运用中西医两种诊治方法,从而提高疗效,这个新的疗效就是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 合点。如肿瘤“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配合中药可以顺利完成疗程,减轻副反应。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020年青岛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生物化学多选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青岛大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生物化学多选题精编 1.属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组分的是__________。 A. B.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C. D.丙酮酸脱氢酶 E. 【答案】BCDE 【解析】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包括3个酶蛋白和5个辅助因子,分别是丙酮酸脱氢酶(辅酶为硫胺素焦磷酸),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辅酶是硫辛酸和辅酶A),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辅基为 FAD,还需)。需要注意的是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的辅基是,而不是,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 2.下列分子结构中,含有咲喃环结构的是__________。 A.乳糖 B.糖原 C.蔗糖 D.DNA E.辅酶A 【答案】CDE 3.DNA与RNA碱基组成的区别是__________ A.A B.C C.G D.T E.U 【答案】DE 4.关于未结合胆红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水溶性较好 B.不易经肾脏排泄 C.又称游离胆红素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论文

月经失调中西医治疗现代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月经不调的中西医认识情况,探究对于月经不调的中医西医不同疗法与疗效,认识两者的实际作用可靠性,中医调节全身气机,能够达到梳理和治本的目的,西医治标速度快,由此认识到中医与西医从理论到临床的有机结合对于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月经不调、中医、西医 21世纪生物医药倍受人们亲睐,中医药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加凸显自身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的开辟成为必由之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医学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我国中西医结合科学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作为一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应该通过对优秀的中西医结合人取得的骄人成绩的了解与学习,探求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与理论精髓。 基本症状 1、经期提前月经提前指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而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属于排卵型功血基础体温双相,卵泡期短,仅7~8天,或黄体期短于10天,或体温上升不足0.5℃。 2、经期延迟月经错后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行,并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有排卵者,基础体温双相,但卵泡期长,高温相偏低;无排卵者,基础体温单相。 3、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延长,经期超过7天以上,甚至2周方净。有炎症者平时小腹疼痛,经期加重,平时白带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稠、有味。黄体萎缩不全者同时伴有月经量多;子宫内膜修复延长者在正常月经期后,仍有少量持续性阴道出血。 4、月经失调还有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提前或延迟,周期或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 中医学认为治疗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治疗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足,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补肾法以填补精血

医学导论作业

医学导论讨论题 生物工程一班刘欢 一.浅谈中医与中西医结合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等则也被称为民族医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

医学导论全书各重点总结

1、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学代表人物,西方医学之父。(临床医学之父:西登哈姆) 2、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观。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特点:医学分科专门化(纵向、横向分化)、医学发展国际化、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4、中医四大名著:《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5、中医框架:中医基础、诊断学、内科、外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药物学、方剂学。 6、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7、医学课程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综合性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8、影响学习的要素:学习者的个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辅助工具、学习环境、学习发生的时间。 9、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全面性、学习的专业性、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实践性、学习的探究性。 10、医学学习的特点:在学习的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在学习的内容上更加注重拓宽知识面和训练实践技能、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对经验的积累、在学习的对象上主要以有生命的动物和人为主。 11、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部分与整体结合的原则、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12、卫生人员的分类:按工作性质:①卫生技术人员;②卫生管理人员;③卫生工勤人员按工作场所:①医院内的卫生人员;②医院外的卫生人员。按从事中西医:①中医(药)卫生人员;②西医(药)卫生人员 13、卫生人员的准入:各类医师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进行执业注册才能行医;药师必须依照《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才能在医药行业工作;护士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通过卫生部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方可从事护理工作。 14、临床医生的职责:在全部临床医疗工作中,无条件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每一件事来治疗病人疾病,增进病人的健康。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职责,增进公共的健康。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增进公共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发展。即:医生应当承担对病人的职责(积极为病人治疗的职责、解除病人痛苦的义务、像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的义务、为病人保密的义务)、承担发展医学科学的职责、承担开展预防卫生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的学习心得体会 --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

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扶其坐下后,稍加安慰哭泣渐止,自述1年多来心情烦躁,心中时感压抑难耐喜哭,难以入眠且早醒,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食欲减退,常与老伴争吵。(叙述中呜咽不止),后坐诊医生观其舌象淡暗无光,边有齿痕;脉弦而滞。而后让患者经行心理CT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病人为西医诊断: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脾气虚。西药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右旋佐匹克隆治疗患者失眠;中药给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方药。结合上课所讲内容,中医根据望闻问切后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行调节,并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详细问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西医对症治疗,在对病人进行疏肝健脾的调解过程中,利用西药对病人的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经行改善。从诊断到治疗,到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 住院病人中,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一个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女性,53岁,入院时距发病已将近8个月,病人及家属一再强调:住院旨在恢复四肢的功能。入院见:病人坐轮椅推入病房,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肌力3级,可缓慢行走但持续时间不长,双上肢肌力体格检查3级,双手不能进行精细活动,并呈明

中西医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医西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李琦 1305033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 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展望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疾病诊治社会效益前景展望 【正文内容】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和途径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在疾病的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二、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

《中西医结合概论》期末考试题

《中西医结合概论》期末考试题汇总 第九、十章考题(王小平) 1、简述中西医结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答案要素: 一、知识结构:1、医学专业知识 2、哲学知识 3、其他自然科学知识 4、社会人文科学知识 二、素质培养:1、哲学思想(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哲学思想) 2、科学方法(科学假说、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 三、能力培养:1、思维能力(判断和推理、分析与综合、想象、联想、创造创新) 2、研究能力(观察、实验、设计) 3、自学能力 4、表达能力 5、组织管理能力 2、试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存在意义或价值 答案要素: 一、客观规律,势在必行:1、社会需要中西医结合 2、中西医结合顺应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二、成果显著,造福人类,前景辉煌:1、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举例) 2、中西医结合研究引起国际反响 3、展望未来,前景辉煌 《中西医结合概论》期末考试题(陈平) 1、名词解释: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以现代实验研究为主,在开展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与中医临床应用基础的现代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西医理论相结合即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研究。 2、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以及中西医结合药理学。 中药复方研究题目(任世禾) 1、简答题:中药复方研究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1、化学成分研究 2、药效物质基础 3、配伍规律 4、药效学和药动学 5、制剂研究(剂型、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临床疗效) 2、论述题:举例说明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原则 1、药物主辅针对不同疾病,分别主次,选择用药。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或单用西药,而康复治疗以中药为主、西药为辅,或单用中药。 2、药物剂量联合用药时不应简单地将药物单用时的剂量作为相互结合应用时的剂量,以免出现“过量”不良反应,同时也可考虑联用时适当减少毒副作用的剂量。如安定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安定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也可消除安定嗜睡的副作用。 3、给药时间中西药就所含成分可能存在配伍禁忌,宜错开服用。如治疗冠心病,就功效而言丹参注射液可与细胞色素C合用,但就成分而言两者合用会降低疗效,因此宜先后间隔服用。 4、给药途径药物疗效与给药途径相关,可分别采取不同给药途径,西药注射、

医学导论课后感想

医学导论课后感想 这一学期的医学导论课结束了,在我们还没有开始过多专业课的学习之前,这门课程为我们初步介绍了一些关于医学的知识,也对我们以后发展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我对于“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这一节的印象比较深刻。结合导论课的其他内容,我想就中、西医发表一些感想。 中医与西医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借鉴,互相取长补短的。比如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中医的基础理论甚至可以借用系统生物学的思路来解释;而中医的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认识系统生物内部规律的指导。而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应该注意到它们与我们的生活的联系。 对与西医来说,生命科学的研究如何让人类健康是其一个基本研究方向。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完成,使得科学家们思考一个问题——能否利用遗传/基因资源,使其为人类健康服务。于是,基因/遗传研究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重点探索它的医学价值,即揭示与人类表型、疾病相关的DNA序列、系统实验分析、信息分析,也即生物医学、基因组医学及转化医学的崛起。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严重状态与温和发病一样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病可被分为三个主要类型:遗传性基因病——如囊性纤维变性、苯丙酮尿症和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这类疾病是由异常的基因从一代传给下一代引起的;体细胞基因病——它是由身体的一部分中的基因发生异常引起,肿瘤就是这类疾病最典型的例子。很少有人知道或认识,威胁人类生命的肿瘤是一种基因病。尽管体细胞变化不会传给下一代,但是各种肿瘤发病倾向是可以通过异常基因而遗传的;第三种类型是染色体变异,如唐(Down)氏综合症,这是由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异常遗传造成的。至此,人类对于疾病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在疾病的诊断上,过去是从病人的症状推断可能发生的疾病,21世纪可望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实现基因水平的诊断,再辅助以先进的医疗器械,便可以准确无误地诊断病因,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在治疗方面,现在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未来的疾病治疗是以基因治疗为主,即把人的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它代替异常致病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可提供正常基因越来越多,因而像遗传病、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血管病等都将成为可治之病。关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42 三、名词解释 6 四、简答题 5 第一章绪论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 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

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 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3. 正确理解和认识“促进中西医结合”的政策体现: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卫生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正确贯彻中医药政策关系着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依据《中医药条例》认真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正确宣传是正确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前提。 七、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院 1. 定义: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指有一定的人才组合群体和现代化诊疗设备、设施,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开展以医疗工作为中心,集医疗、预防、康复、保健及科研、教学等医学活动为一体,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机构。 2. 本质属性:中西医结合。 3. 中西医结合医院遵循的根本原则:“中西医并重”。 第二章医学与医学模式概述 一、西方医学的渊源:医史学界公认的西方医学主要来自:古希腊医学、古罗马医学。 《皇帝内经》一书的问世,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标志。 二、医学模式的定义及演变 1. 医学模式的定义:医学模式就是对于人类疾病和健康总体特征与过程本质的概括;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的总和;它反映着

中西医结合导论

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物上的方法 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 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次上辨证。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入证候诊断标准。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司外揣内法 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常见“减毒增效”模式、“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 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察、类比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 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 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 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 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 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 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 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 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 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 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 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 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 物上的方法 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 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 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 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 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 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 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 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 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 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 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 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 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 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 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 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 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 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 次上辨证。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 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 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 入证候诊断标准。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 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 司外揣内法 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常见“减毒增效”模式、 “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 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 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 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 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 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 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 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 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 察、类比 1.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2.中药西用: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药,它的特征是在 使用中药时,不需要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中药的性味归经, 而只是按照中药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或复方 的西医治疗功效来使用中药。 3. 菌毒并治:即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 热解毒中药,杀菌和清除毒素双管齐下,提高疗效,降低 病死率。 4. 微观辨证:是指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 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等先进 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 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证”。 5. 中西医双重诊断: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各有特长,中医 长于辨证,西医长于辨病,再临床诊断时把中医辨证和西 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双重诊断”。 6. 阶段治疗:即根据疾病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 病机变化特点,进行论治的形式。 7. 生物医学模式:是在近代生物医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 和相应的医疗卫生观。 8. 司外揣内:又称为“以表知里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 的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和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 一种认知和研究方法。 9.隐潜性证:是指在疾病的某一过程中,无宏观辨证的表 现,而微观辨证却有相关指标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10. 印迹技术:是指将待测核酸分子结合到一定固相支持 物上的方法 11.原位杂交是指将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为探针与细 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从而对特定核酸顺序进行 精确定量定位的过程。 12.哲学一医学模式:强调人病之“失调”形神合一,注 重心理与意识的统一 1.简述中医学的几种主要认知 系统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踹内法 2、请比较中西医病理学在研究手段、病因认识基点、病 机认识重视点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 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 中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 机认识基于“基本病机” 3、简述西医学的三种主要认知方法。 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 4、简述从“病证结合”中孵化出的治疗模式。 常见有分证论治、分期论治、方证相对论治和固定方 加减论治四种。 5.何谓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其有何临床意义? 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两着综合。方法是从病从证—— 疾病与证候均清晰明确时;舍病从证——证显病不明时; 舍证从病——病清证不明时,结合中药药理研究;意义是 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 医药现代化。 6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理解。 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两者都是人类几千年与 疾病斗争中积累的精华,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 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 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 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 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 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等较深层 次上辨证。方法是收集资料时:四诊+运用现代诊察技术, 并赋予现代诊察内容与结果以中医临床意义,以便于中医 辨证;望、闻、问、切、检五字模式;将现代检验指标纳 入证候诊断标准。意义是宏观微观结合,完善中医辨证标 准,可使中医规范化、客观化,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方法。 系统分析(综合)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方法、 司外揣内法 7.、简述中西药有机结合模式。常见“减毒增效”模式、 “菌毒并治”模式、中药西用模式等。 8.何谓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方法有哪些?其有何临床意 义? 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 实验室技术、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 在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 9.简述病证结合中的“病”、“证”关系。 常见以病统证、以证带病、据病分证和以病论证四种 10.请比较中西医生理学在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点、研 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西医:以分析还原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侧重具体、 微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实验分析 中医: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研究内容 侧重抽象、宏观结构以及功能特点/研究方法强调整体观 察、类比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994260.html,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选题参考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结果与对策分析 4、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 5、中西医临床医学生多元化技能训练实践与探索 6、中医学及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导师制新探 7、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策 8、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现状与反思 9、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10、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1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基于“挑战杯”竞赛平台 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探讨 13、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 14、构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 1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考核方式改革与探索 16、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7、中西医临床医学(农村全科医师)培养方案的实践与探索 1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养生学》的探讨

https://www.360docs.net/doc/604994260.html, 19、推拿学(第2版)(供针灸推拿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康复. 20、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分析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题目大全 1、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2、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伤寒论”教学质量的思考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管理考核体系的构建与对策 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5、“科硕门”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的SWOT分析 6、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7、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8、浅谈多媒体在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9、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 10、从中西医的异同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 11、5+3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发展策略 1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师能力要求及其培养途径的思考 13、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培养 14、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与改革探讨 15、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16、"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17、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8、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全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9、浅谈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第十学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