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中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2013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翻译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1、2)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3、4、8)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5—7)

4.用“被”表示被动。(如8)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9、10)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7. 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

9. 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小结:

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1—3)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如:4—6)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7、8)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9、10)

(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1)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小结1: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2)用“者”的后置。(如4)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如5、6)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8.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小结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2)动十以十宾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语后置。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

【答案】B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B.乎舞雩风。C.“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D.请其矢,以锦囊盛。

【答案】C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小结1.省略主语。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

5.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

(1)省略谓语。如5

(2)省略动词宾语。如6

(3)省略介词宾语。如7

(4)省略介词“于”。如8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D应是“以”)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孰与……”(跟......相比......),表疑问。B.何......为(为什么......呢),表示疑问。C.无以(没有......用来),表示陈述。D.不含固定结构。

答案:D。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B.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不含固定结构。C.“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D.“一何”(这么),表感叹。

答案:B。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为动词,到任; B项“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代词宾语。D项为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考句式判断,此题为本套试题变化之三。答案:B。

二、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1.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也”表判断。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为”表判断。

4.灭六国者六国也 4.“……也”表判断。

5.族秦者秦也 5.“……也”表判断。

6.赵尝五战于秦 6.介词结构后置,赵尝于秦五战。

7.多于市人之言语 7.介词结构后置,于市人之言语多。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为……所”表示被动。

9.洎牧以谗诛 9.主语“牧”是受事,是意念上的被动。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lO.“为……所”表被动。

11.戍卒叫,函谷举 11.“举”,被攻下。

12.聚之咸阳 12.省略句,聚之(于)成阳。

13.尝以十倍之地 13.省略句,(六国)尝以十倍之地。

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4.省略句,(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1.……也,表判断,判断句。

2.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3.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4.宾语前置句,应为“羡何”。

5.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7.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之万顷”。(三)《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者,……也,判断句。

2.动词“为”,表示判断。3.……者,……也,判断句。4.……者,……也,判断句。

5.“知”的宾语“何”前置。

6.夭阏之,宾语前置。

7.适奚,宾语前置。

8.以奚,宾语前置。

9.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10.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11.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句。(四)《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用“非”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

3.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4.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5.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报任安书》特殊句式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1.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2.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3.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4.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

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6.于魏请救,状语后置。7.“为……所……”。表被动。

8.“囚”,被囚之意。

9.“拘”,被拘之意。

10.“拘”,被拘之意。

11.称,被称颂。

(六)《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1.省略句。

2.判断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王句。

7.宾语前置句。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语气词“也”,表判断。

2.判断句。

3.(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庭”介宾后置。4.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句。

5.使(之)不上漏。省略句。

6.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

7.于此居,介宾后置。

8.于前稍异,介宾后置。

9.“不焚”,即不被焚毁。被动句。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4.介词结构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5.宾语前置句,即“过尔”。

6.宾语前置句,即“以何”。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判断句。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者,……也,表判断。

2.……,……也,表判断。

3.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

4.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不拘于时”的“于”表被动。

6.“爱”前省略主语“人们”。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者,……也”,表判断。

2.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介词结构“于蓝”后置。

5.介词结构“于水”后置。

三.课堂小结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学案

第一、二课时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倒装句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

7. 姜氏何厌之有?

8.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9. 一言以蔽之。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小结: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 悲哉,世也!

小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僧之富者不能至。

小结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小结1.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小结2: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翻译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第三课时

一、高考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三、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灭六国者六国也

5.族秦者秦也

6.赵尝五战于秦

7.多于市人之言语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洎牧以谗诛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戍卒叫,函谷举

12.聚之咸阳

13.尝以十倍之地

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三)《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四)《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五)《报任安书》特殊句式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六)《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考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教案 1、学习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文言固定句式。 3、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教学设想:本专题共分5课时,其中讲授2课时,练习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高考回顾: 二、文言句式: (一)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 2、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 ()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定语后置: ()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如:“马之千里者”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例 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4."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9."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文言句式公开课教案

文言句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2、过程与方法:梳理、点拨----知识迁移----反馈落实(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归纳、总结主要文言句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言文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难点。要理解一篇文言文,就必须掌握、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请大家回顾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的特殊的文言句式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 本节课,我们学习前三种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 二.学习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是”,文言文表判段的常见句式有: (一)用“者”“也”表判断,“者”“也”可以配合共同表判断,也可只用其中一个表判断。 1、用“……者,……也。”表示。(“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表判断语气) 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用“……者,……”“……也。”“……者也”也表示。 如:(1)莲,花之君子者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粟者,民之所种。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用“此……”“是……”表示,译为“这(是)……” 如:(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是寡人之过也。 (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汉魏以后,用“是”作判断此的逐渐增多。 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不知木兰是女郎。 (三)在主谓之间加“乃、则、即、皆、本、素、亦、必、诚”等词来表示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教案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九·文言文阅读 一.掌握文言翻译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如:俗——庸俗辱——玷辱、侮辱 3.拆: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没有依靠;妻子:妻子儿女;如“在郡多有出息”中“出息”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意思,而是文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同时还应保持原;又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

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如、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项王曰:“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4)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一)

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式二,被动句式三,省略句式四,倒装句式五,固定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皆(此,乃,是,则)……也○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出师表》(诸葛亮《出师表》)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所以……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事『所以』 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③者……也(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 ○亚父者,范增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⑤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陋室铭》)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 ) ⑥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 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予本非文人画士……(龚自珍《病人馆记》) ⑦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秦,虎狼之国.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 "主语后置"或"谓语前置".例如: ) ? [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 (《列子愚公移山》) ) ?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即"其贫若是"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 [甚矣哉/为欺也!]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①否定词(不,否,弗,非)+代词宾语+动词→未之知,不余欺,弗之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疑问代词+动词?)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沛公[安在]? (在安) (司马迁《鸿门宴》)(疑问代词+动词?) ?客[何为]者? (为何)(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动词?)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疑问代词+介词+动词?→介宾短语) ○夫晋,[何厌之有]?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你是问. ?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定语后置 ○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谓语中心语+[{以,于,乎(用在句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青,取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一、课堂导入 在前面两讲中我们已经讲解了文言实词和虚词,本讲当中我们讲解另一个和文言文紧密相连的内容,那就是句式。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由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构成的,充分掌握好句式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梳理一下具体有哪些特殊的句式。 二、复习预习 孔子云:“何陋之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属于哪种文言现象吗? 三、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格式:……者,……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格式:……者……。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 格式:……,……者也。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格式:……也。 (5)“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格式:……,……。 2.用“为、乃、即、则、皆、必、诚”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否定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其中“是”表判断,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考点/易错点2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格式:谓语+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格式:见+谓语。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格式:见+谓语+于。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 A 1.安…乎(哉、也…) 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则… 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 3.得以 能够。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五》) 4.独…邪(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乎(耶、也……) 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 E 6.俄而 不久,一会儿。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聂小倩》) 7.而况 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 8.而已 罢了。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劝》) 9.不(否)…则… 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出师表》)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7 高三语文复习讲义——文言句式 目标: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特殊及固定句式;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复习内容: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 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种句式中,“者”表示停顿, “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 “即”“则”“皆”“是”“诚”“为”“惟”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 秋也。”但要注意“是”在文言文中常常是作为代词表示“这” ,例如:“是寡人之过也” 例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四月惟夏,序属三秋 (4)梁父即楚将项燕。 (5)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6)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1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躁心也4、判断句的活用——有些判断句并不是对名词概念进行解释,而只是表达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良庖岁更刀,割也。 课堂练习:高考例句翻译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 (2)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3)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也,所堕者大也。 (4)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二、被动句 (一)结构被动句 例(1)智勇多困于所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6)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二)意念被动句 例(1)洎牧以谗诛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矩,可怜焦土 (3)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借助“是”将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 (5)“何……之有”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2、沛公军霸上。省略句,状语后置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 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判断句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 6)“此······也”式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⑴刘豫州王室之胄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含翻译)新选.

高中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含翻译) 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8.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9.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11.如之何(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14.不亦……乎(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5.非……欤(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16.顾……哉(难道……吗)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7. 岂(独)……耶(乎、哉)(难道……吗)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 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文言文特殊句式学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学案 试试水深:下列各句,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A、君何以知燕王?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D、陈胜者,阳城人也。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大王来何操?⑵沛公安在?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⑸客何为者?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⑶忌不自信。 ⑷臣未之闻也。 总结规律: 积累: 牛刀小试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故燕王欲结于君。 C、时人莫之许

D、城中皆不之觉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唯利是图。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惟命是从。总结规律: 牛刀小试3、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 实战演练: 一、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 A、何以伐为? B、君何患焉?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唯兄嫂是依。 E、游于赤壁之下。 F、师不必贤于弟子。 G、具告以事。 二、选择题 1、选出句式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 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 唯才是举。 2、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C君何以知燕王?D寂寥而莫我知也。 3、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姜氏何厌之有? B.敢问何谓也?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君何患焉! 4、与“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必修一至五归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课文宾语前置句整理: 必修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劝学》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必修二: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六国论》 必修三: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离骚》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曰:“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必修四: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赋》 必修五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

高中文言句式整理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常见类型(肯定判断) 常见类型例句 …… 者, ……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也; ……也我,子瑜友也;斯用兵之效也 …… 者,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无标志式刘备天下枭雄 ……为…… 我为鱼肉 ……是……(汉魏以后)同是天涯沦落人 副词加强判断 常见副词例句 乃:就(是)天有大声如雷,乃一火星几如月(《陨石》) 则: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就(是)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必:一定(是)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诚:确实(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固:本来、实在(是)斯固百世之遇也 素:本来(是)且相如素贱人 皆:都(是)山下皆石穴罅 悉:都(是)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非:不(是)(否定副词)非字而画;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2、被动句 “为”字式为… 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 行将为人所并 …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字式 …见… 徒见欺 …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于”字式 …于… 不拘于时 “受”字式受……于……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字式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式据句意判断戍卒叫,函谷举 3、倒装句

(宾语前置)否定句 不+宾语(代词)+动词古之人不余欺也 未+宾语(代词)+动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弗+宾语(代词)+动词弗之怠 无+宾语(代词)+动词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莫+宾语(代词)+动词莫我肯顾;以为莫己若者 疑问句 宾语(疑问代词)+动词沛公安在? 宾语(疑问代词)+介词何以知之? 宾语(疑问代词)+之+有守何罪之有? 陈述句 宾语+之+动词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 +宾语 +是 +动词孤臣唯命是听 自(反身代词)+动词举贤以自佐 宾语+介词“以” 余是以记之 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为强调宾语直接提前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 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有+定语+者(古代寓言故事开头) 楚人有涉江者 中心词+定语(数词)我持白璧一双 (介词结构后置) 谓语+“于”字介词结构师不必贤于弟子 谓语+“以”字介词结构具告以事 谓语+“如”字介词结构焚拜如前人 谓语+“乎”字介词结构其闻到也亦先乎吾 (谓语前置) 谓语+主语甚矣,汝之不惠 4、省略句(省主语) 承前省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汝)虽不谓吾言为是, 而亦无辞相答。(《与妻书》) 蒙后省(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对话省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