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农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农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作者:闫立龙曲建华王一帆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年第11期

[摘要]针对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缺乏的问题,以东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将农业元素融入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适合于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农业特色的农业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地应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新工科;农业特色;环境工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11-0075-02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环境工程专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目前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多达几百所,其中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行业性院校。作为行业性院所,目前大量农林类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工程专业。然而,很多农林类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依然是更多地参照传统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没有将专业建设与农业环境问题进行有效衔接。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环节。在国家“新工科”和“乡村振兴”建设大背景下,国家和行业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学生实践教学活动,[1,2]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环节。[3]然而目前农林类院校所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以传统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为参考和基准,缺乏农业特色和优势[4]。鉴于此,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提出农林类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与看法。

一、构建具有农学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教育标准中提出需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借鉴传统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发展定位、行业需求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构建了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除了传统实践课程如劳动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外,不断夯实环境工程原理实习、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工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课程设计等传统环境工程实践教学课程外,新开设农业生态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并在环境工程综合实习中增设土壤保护与修复内容。让学生接受传统环境工程实践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农业生产实际和土壤保护方面的知识,使其具备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一)充分利用校内实习基地,凸显农业特色

整合校内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我校校内建有污水处理站,这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内污水处理站实习,通过教师讲解、工程师讲授等环节,让学生熟悉污水处理流程、各处理单元的操作规程以及在线监控与实际运行的关系,解决学生实习过程中参与度低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带领学生到校试验基地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接触农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农学意识,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整理、结合现场观察等环节提出解决方案。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明确将土壤学实习和农业生态学实习加入其中,切实提高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农学意识和农学实践能力。

(二)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基地的有效补充,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校外实习基地活动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重要场所。

通过与哈尔滨市双琦环保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哈尔滨康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龙江环保集团、黑龙江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哈尔滨平义龙江环保治水有限责任公司等哈尔滨市周边环保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各单位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企业运营、装置和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注意事项,了解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让学生充分与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为学生下一步深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线上线下结合,打破传统模式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的发展进程也在加快,不可避免地限制了校外实习频次和实习时间。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及拓展实习资源,提高实习效果,为学生播放典型环保企业宣传片,让學生了解本地环保企业的发展理念及未来设想,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充分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5]引入线上实践教学资源,搭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线上模拟实习可以弥补线下教学经费及场地不足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多接触复杂的环境污染治理案例,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师培训与培养,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其教学理念和工程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实践教学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传统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基于水、大气和固废的工程开展,对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涉及较少。目前多数农林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均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及环境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以致其工科基础较为薄弱,多数专业教师缺少工科教育经历,工程实

践经验较少。为了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采取了外引内培方式。为了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对新引进教师提出具有课程设计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外,还安排教师参与课程实践活动,让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进实习单位,共同学习和成长。同时聘请实践能力强的企事业工作人员作为校外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实践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工程实践氛围的同时,弥补了教师实践能力不强而工作人员理论知识有限的不足,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

学科专业竞赛能够锻炼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专业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等,学习计算机程序编制、数学建模等内容,强化了对所学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提高了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此外,为鼓励学生掌握环境实验技能及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下一步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拟定竞赛内容,通过随机抽签实验内容、确定实验顺序等环节。然后从配置实验药品、标准曲线绘制、标准样品测定及实验报告编制等环节,由专业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环节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以新工科为背景,结合农业发展特点,针对农业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搭建传统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构建适合于农林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农业环保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具有农业特色的农业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地应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蔡克迪,刘凡.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 化工研究, 2020, 5:18-22.

[2] 罗惠莉,颜智勇,廖婵娟,等.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分析及课程模块化设置的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 339: 87-89

[3]辛言君,崔德杰.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8(29): 16683-16685.

[4]褚润,高波,罗蕊,等.对高等农林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学研究, 2015, 38(1): 58-61.

[5]刘广龙,张丹,蔡建波.基于学科交叉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1, 3: 72-76.

[6]周权锁,陆隽鹤,周立祥,等.面向农业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7):185-187.

(责任编辑:刘洁)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推广,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大中小城市中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目前地方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急需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书本学习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而“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等要素,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新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大多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缺乏行业实践和科研经验,难以满足“新工科”教育的师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不足。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不畅,产学研深度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有限。 1. 推进教学内容的变革。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项目化教学、问题驱动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空间。 3.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4. 拓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引入企业和行业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实践项目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 建设“新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实践教学,设立“新工科”实验室和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培训机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提升。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新工科建设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为高等教育革新带来契机。从当前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育现状来看,实验教学的开展力度与效度不足,影响到新工科人才的有效性培养。对此,立足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价值,提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路径,旨在以优质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国际型的新工科专业人才。 标签:新工科建设;实验教学;实践;改革 引言 习近平在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提出:“未来几十年,新-轮的产业革新与科技革命将与我国共发展与共繁荣”,该思想内容的提出,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支撑与方向。新工科作为高等教育革新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助力于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提升。针对当前新工科建设中,实验教学与理论、实践教学衔接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专业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建构。因此,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重视、强化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发展,推进实验教学与理论、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发挥新工科教育成效,进而提升专业课程教育质量,达到专业课程教育革新价值。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价值 (-)培养优质型的新工科专业人才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力渠道,学生针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需要具有-个平台进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明晰不足,以此才能够实现知识信息的有效性运用。而实践、实验的教学开展,就是为学生提供知识运用平台,在实验中学生运用知识、探析知识,明确自身知识信息存在的不足情况,在教师的引领下加以改正,获取相关的知识运用经验,确保学生再次运用知识中进行知识的良好运用。然而,以往的专业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知识信息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运用的平台机会少,使学生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技能信息,但专业实践运用能力不高。而学生针对学习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岗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业实验、实践少,在岗位知识运用中力度不强,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趋势。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推进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构建,能够重视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开展的比例,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知识运用平台,锻炼学生,增强学生实践、实验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就业奠定基础,实现新工科专业优质人才的培养。 (二)推进新工科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革新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验教学的开展与构建,推进新工科专业课程教育模式的革新。首先,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开展的专业课程教育模式,重视课程教育方

新形势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 革与实践 摘要:概述了我国种子产业的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探讨了种业新形势下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改革意识、改革实践教学方案、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实践教学改革举措。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种子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所谓“农以种为先”。我国加入WTO及《种子法》颁布以来,国内种业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种子企业纷纷改制,国外种业巨头以合资、股份制、独资等形式大举进入国内种业市场。在中国最大的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山东寿光,彩椒、长茄等一些蔬菜品种的外资种子已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种子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竟争压力。 国发201118号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和用种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明确提出构建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的蓝图,以期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确立的重点任务包含了“加强农作物

种业人才培养,建立教学、科研与实验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加大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为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1、应对种业市场形势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形势,一方面是农作物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良种生产水平及其供应能力显著提高,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市场的集中度逐步提高,种子管理体制实现了政企分开,市场监管得到加强。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要应对前所未有的问题和严峻挑战,集中表现在微观上企业、科研院所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品种特色不强;宏观上种子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技术研发能力普遍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同时,种子市场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种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高等学校对农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偏重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很少开设涉及种子的课程,对于种子企业需求的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而对于种子企业,一方面需要大批科研、技术人才,即新品种选育、优质种子生产、种子加工检验贮藏等专业技术人才,这是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另一

新工科背景下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背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工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新工科教育强调跨学科、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而案例教学作为新工科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探讨新工科背景下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设计 1. 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因此选择合适的案例至关重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工程实践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案例,如某项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某个行业的创新案例等。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应该从案例中学到什么,即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既可以包括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可以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设计启发式问题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因此在设计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设置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除了案例本身,教师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如相关的书籍、论文、视频资料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案例,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 设计综合性评价方式

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

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新工科建 设的核心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高校教学改 革和实践也是实现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 新工科全国推进计划于2015年启动,旨在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工科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时代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新经济、新产业和新 技术层出不穷,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人才需求背景。随着国家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越来越大,需要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市场竞争背景。高校之间深入竞争,除了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硬件条件外,还 需要更注重人才培养方法、教学手段等软件方面的竞争,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4. 教育改革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政 策和改革方案也不断出台,新工科建设是这一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教学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体系。高校要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改变重理论轻 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占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课程内容。高校要针对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国际 视野等课程内容,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 教学人员。高校要优化教学队伍,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学人员,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4. 教育技术。高校要推广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教育、MOOC、智慧教室等, 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更好地服务学生教学。 5. 评估机制。高校要建立科学、公正、严谨的教学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成绩 排名、跨院系评估等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和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工程实训课程体系构建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训课程体系构建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新工科教育的需求,推动机械专业工程实训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新工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对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专业的工程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的工程实训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对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二是实训设备陈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三是师资力量不足,无法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新工科教育强调“项目驱动、实践育人”,要求将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农业院校机械专业工程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任务是要围绕项目驱动的理念,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通过项目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实践教学内容的构建 实践教学内容的构建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应从实践内容的全面性、专业性和先进性方面进行构建,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注重实际产业的需求,将实训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使学生能够在实训中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和维护,掌握农机装备维修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2. 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应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实践教学环境的改善 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的场所和基础设施。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就需要对实训设备进行更新和改进,提高实践教学的技术含量和专业性。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作为地方高校,传统专业一直是其办学的重要方向和特色,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传统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统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进行探讨。 1. 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冲击。传统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经济的需求,这就需要地方高校重新思考传统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方向。 2. 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兴起 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等核心要素,这与传统专业的教育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往地方高校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导致了毕业生在社会就业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3.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单一的、封闭的,但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地方高校转变培养模式,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 跨学科融合教育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逐步推行跨学科融合教育,打破传统专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工程类专业可以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合作开设“产品设计与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产学研结合实践 地方高校可以与当地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专业的学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课程,学习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 创新创业教育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可以开设创新创业导论、创业管理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梦想,激发创新灵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加出色。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殷文柴强李玲玲于爱忠谢军红樊志龙胡发龙 来源:《高教学刊》2020年第14期 摘要:新时代视角下,“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院校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文章通过分析“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采取的改革体制。探索农学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pointed out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gronomy major innovat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agronomy major and the reform system that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modeby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agronomy major and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gronomy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for agronomy major was explored. 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农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层面深入理解新农科建设的产生背景及时代意义[1]。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中要稳固核心地位,坚持立德树人与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坚持卓越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坚持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互相支撑紧密融合、坚持高等院校专业改革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化紧密融合、坚持高等院校与农业区域发展紧密融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更应该培养能够从事大田作物生产的应用综合型人才,因而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養至关重要。 当今实践教育教学亦然是限制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高层次综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因素[2],那么高等农业教育中怎样融合实践教学仍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而且可以参照的实践教学标准[3]。近来,国家明确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专业人才不但要求自身素质高,基础理论知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肥沃,而且还要求具备分析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魄力和能力。另外,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必须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从而培养能够指导并从事大田作物生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兴起,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顺应时 代潮流,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改革教学模式,探 索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本文将结合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现状和新工科背景下的 发展趋势,探讨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一、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现状与挑战 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受到综合实力的限制 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这些院校的食品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科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在教师队伍、实验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对于学 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造成了阻碍。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就业和实习基地等方面也面临较大 的压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对于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综合的特点,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在培养模式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需要积极应对,加强与产业、企业的合作,拓 宽人才培养的渠道,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新工科理念是指以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和工学结合为主线,以协同育人为重点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高校应注重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跨界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 需求。 三、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 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教学实践基地 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应加强与食品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实现教学与 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了解市场需求,掌握 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2. 推动跨学科融合,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食品类专业应借鉴跨学科融合的理念,构建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 践中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 力。 3.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路径及其改革实践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路径及其改革实践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传统工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新工科建设的路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工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工科建设要重视实践教学,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要通过对工程实践环节的强化,提供实践性的课程和实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设计、制造和测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工科建设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要引进企业专家参与教学,通过企业实践案例和问题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跨学科融合与综合素质培养。新工科建设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重视跨学科的融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要加强人文社科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既能做好技术工作,又能关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新工科建设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要以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改变传统的以分数和学位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创新成果,鼓励学生在科研、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在新工科建设中,我认为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可以参考美国的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以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徒弟制培养工匠精神。可以借鉴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新工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建设新工科的过程中,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科研与产业融合、跨学科融合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工科建设模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科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伴随着“新工科”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对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工科课 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成为了当前工科院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展开讨论。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特点和挑战 “新工科”强调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融 合发展,是对传统工科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 工科院校开始关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 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学科交叉性的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等。 工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学生培养中更注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思政教育在工科院 校中相对薄弱。一些工科学生可能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对人文社科知 识的轻视。这就需要工科院校在教育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 政教育工作。 二、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工科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但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往 往相对薄弱。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工科学生需要更多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工科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家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下,思政教 育在工科院校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1. 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思政课程 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开设一些与工科专业紧密相关的思政课程,如科技与社会、工 程伦理、创新创业素养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 需求的关系,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2. 强化实践教学中的思政教育 工科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在工程实践中加 强对工程伦理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新农科”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新农科”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作者:夏云青屠克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2年第09期 摘要:结合新发展格局下“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四新”教育理念以及新冠疫情冲击下“互联网+教育”的教学需求,以高等农业院校“新农科”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借助MOOC、雨课堂与实体课堂,探索和实践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提前学习、线下重点解决和辅助的精准施教,使得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学习过程清晰可见,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为培育新时代农业专业化技术人才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三农”工作;农业高等院校;新农科;混合式教学 数学作为农业高等院校“新农科”的基础性、支撑性学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受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冲击影响,教育教学也呈现出网络化、混合式等新的特点趋势,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四新”建设教育理念为引领,在教育模式改革上做出相应的改革探索。 混合式教学作为“互联网十教育”的一个新兴产物,对传统意义上的高等院校数学教育带来了以下四方面的显著影响。一是学习环境的变化。传统的高等院校数学课堂教育,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教师十书本,场所是教室。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再加上疫情的冲击,学习环境由传统的教师+课堂转移到了互联网。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对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二是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从传统模式的你讲我听、你说我记,變成提前接触海量信息,预先甄别消化,然后在课堂上学习交流和转化吸收。三是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从面对面授课方式,变为更多地运用新模式、新载体,比如MOOC、翻转课堂等。四是教学理念的变化。

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落实教育部明确提出的新时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为导向,准确把握“四新”建设要点,即新专业、专业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1]。 一、当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生对数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生对数学学习不够重视,放松自我或者躺平,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新农科”与“新工科”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次,教师对数学学习方法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教师没有科学设计课堂内容和教学进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没有实施过程监督评价。最后,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部分农业高等院校数学教师继续秉持传统的“我讲你听”自嗨式讲授,没有扎实落实教学改革要求,没有关注学生现状和心理诉求,没有通过协同互动提升教学质量[2]。 二、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实践方法 (一)采用混合式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搭好学习的梯子,实现不同起点同步到达 1、课前:以PPT的形式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学习指南,做好目标引导,让学生各取所需,把差异化补齐,做到有备而来。内容包括:(1)本节知识点及教学目标要求。(2)设计雨课堂一键可达链接,学生点击链接完成教师布置的以下问题:根据本节基础知识,设计若干客观题;根据本节要点,设计1-2道主观题;学生疑问反馈表。(3)明确完成课前预习所需时间。如有问题,参考MOOC视频。 老师在上课前通过雨课堂查看预习数据,掌握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做好课堂教学组织。对学生反馈的问题细致分析,进而完成教学的精准设计。 2、课堂:课堂与课前呼应,给出课前思考问题的答案。(1)重点知识强化。将学生在雨课堂提交的主客观作业题出现的错误汇总整理,设置成错题,以共同改错形式重点强化,达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2)教师讲授。对学生提出的难点共性问题,课堂重点讲解答疑。(3)分组完成任务,点评督促。教师课堂讲授中,进一步提出深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完成,现场点评。(4)高光时刻。展示优秀同学作业,让学生产生自豪感,激发其他学生的进取热情。(5)课堂检测。适时通过雨课堂发布1-2道题,检查教学效果。 3、课后:利用雨课堂发布作业,拓展学习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拓展提升[3]。 (二)塑造“个性化、全过程可评估测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引入动态数据分析,通过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堂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情况,及时修正教学方向,完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借助雨课堂,形成完整准确的

地方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地方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呈现出新的技术革命,这就要求农业高校不断地进行变革,以期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高级农业人才。高级农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农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等等,可以说实践能力是农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实践教学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中将实践教学解释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 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 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 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1] 。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指出“实践 性教学环节是教学环节的一类,这些环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 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 。 二、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实践项目不够重视 从主观意识上分析,很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认为农科有别于

理工科最大之处在于理工科实践性强,农科实践性弱,学习理工科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则不好找工作,也不好继续深造,而农科只要学习好理论知识即可,至于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生产车间的实际操作可以日后需要时再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补充,理论 课学着难,实验课学着容易;理论课占课程总成绩的60%以上,实验课只占到20%-40%;理论 课考试难度大,实验课没有考试,只有平时实验成绩,较容易取 得分数;很多学生对实验课程态度不端正,认为可上可不上,没 有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对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不认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把这些实践环节当成是大学学业中的负担,不能认识到实践环节 对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缺乏全面的实践教学能力 农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但对于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运用能力。很多教师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好,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师在指导 学生实验时,教学方法单一,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启发性、引导 性、探究式教学方式较少,不能很好地结合科研项目、生产实际 和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强,教师本身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上下功夫也不够[3] 。 另外,大部分教师属于行里出身,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际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培养符合时 代需求的工程人才,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概念,旨在深化工科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关键的一环,青年教师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青年教师如何在“新工科”背景 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要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在传统的 工程教育中,理论教学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实践教学相对较少。“新工科”提倡“以工 程实践为基础、跨学科融合创新、培养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工科人才”,在教 学中应当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青年教师需 要注重将实际问题融入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 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只有具备 扎实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青年 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深入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结合个人的实践 经验,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注重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青年教师还需要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对行业实际需求的了解。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青 年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参与行业实际项目,了解行业需求,掌握最新的技术 动态,将之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贴近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 的实践能力。 作为青年教师,要不断追求自我成长与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学习和 实践,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总结,需要与同行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青年教师要注意多参加 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与同行进行交流,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和实践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意义重大。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 学的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与交流,不断追求自 我成长与提升,这些都是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要素。希望青年教师能够在 “新工科”背景下认真思考自身的教学与未来的发展,不断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更 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粮食工程新工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一带一路”背景下粮食工程新工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作者:黄泽华王新伟赵仁勇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21年第02期 摘要:“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建设粮食产业经济强国”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出的重大决策,“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在此背景下,又恰逢新工科建设浪潮,作为“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主要人才培养保障的粮食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便与我国的国家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粮食工程新工科专业的建设与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本研究以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工程专业为例,分析粮食工程专业建设的机遇和挑战,并对粮食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培训提出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粮食工程;新工科;“一带一路”;建设与改革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了贯穿亚欧非大陆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愿景,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一带一路”扩大了对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而粮食工程专业是“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实施意见的主要人才培养保障。在新工科建设与改革的背景下,对有粮食行业里“黄埔军校”“亚洲粮院”美誉的河南工业大学的粮食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粮食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一)“一带一路”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有研究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资源充足,总耕地面积接近全球耕地面积的50%,但沿线国家谷物产量的平均值为3.4t/km2,低于世界平均值,谷物出产率还有待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可见开展“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粮食要先行。而构建“一带一路”粮食通道,需要大量具有粮食工程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工程职业技能培训、粮食工程专家交流访问等援助合作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開粮仓新建、扩建及粮食物流港建设等的合作迫在眉睫。这为中国粮食工程人才提供了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了粮食工程国际间合作,为我国粮食工程技术与装备参与沿线国家粮食产业升级、提质减损和产业链再造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初探 作者:杨印生魏思琳潘鸿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21年第08期 摘要:近年,新农科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新农科的建设过程涉及专业内涵、专业特征等关键问题。本研究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吉林大学为例介绍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实践 近年,新农科与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一道,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这四个“新”,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应该何去何从,这显然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农科到底“新”在何处,新农科专业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何特征,如何在新农科背景下探索涉农专业的改革与实践等,都是新农科建设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阐释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对新农科建设的启示,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改革的内容和特点,并以吉林大学为例介绍了新农科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农经专业)改革的具体实践。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及对新农科建设的启示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2016年6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为高等工程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利好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的实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专业,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三类。新型工科专业是针对传统的、现有的工科专业这些“存量”,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或其他学科的渗透而转型、改造和升级,即“更新”成的专业,属于“存量更新”;新生工科专业和新兴工科专业是为了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而在对国家及产业未来需求和发展方向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缜密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后慎重设置的专业,属于“增量补充”。

新农科发展背景下林学学科教学改革思考

新农科发展背景下林学学科教学改革思考 作者:何伟王永健滕明君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9年第10期 [摘; ; ; ; ; ;要]; 为适应新农科发展需求,促进林学本科人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以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从该校林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现状出发,结合时代对林学本科教育的要求,总结提出林学专业改革的主要举措。 [关; ; 键; ;词]; 林学;新农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46-02 新农科,作为教育部提出的“四新”教育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中的一个重要支撑,已然成为时代的呼唤,后物质时代大学教育的理念实质与要求[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 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当代人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2-5]。而林学专业正是新农科里结合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任务的一个重要学科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修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6-7]。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更离不开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理论。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搞好城市内绿化、城市周边绿化及城市群绿化”[8-9]。据此,在新时代的形势要求下,过去的林学学科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过去的林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林业人才,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农林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切实保障农林院校林学本科人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针对 现有林学学科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完善和优化。 一、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教学现状与新时代发展方向 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早在1904年,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就设立了林科。在经历了武汉大学并入(1946年)、全国林业院系调整(1955年)及恢复林学专业并招生(1975年)等历史重大变革后,华中农业大学林学专业的教学体系具备“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