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中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具体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余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医学|教育网,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

益智仁温运脾阳;水谷不化加山药、焦山楂健脾化食;多汗易感加黄芪、防风固护卫表。

3.脾胃阴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分析:脾胃阴虚,失于濡润。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失濡,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少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小便色黄,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常用药: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佐以香橼皮理气助运而不过于温燥,谷芽、麦芽和中开胃而不过于消削。脾气薄弱加山药、扁豆补益气阴;口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大便秘结加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阴虚内热加丹皮、知母养阴清热;夜寐不宁加酸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 中医辨证施治儿童厌食症有独特的疗效。因此,了解中医对厌食症的理论,学习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胃是水谷之海,主要受理”,“脾主运化”。厌食症主要是脾胃功能障碍引起。 (1)原因: ①食滞: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饥饱,容易伤脾胃,导致“食滞”,“脾胃不和”,运输功能障碍,导致厌食症。这是最常见的原因。食物滞留时间长,滞热内生烧伤阴液,消耗正气,导致虚拟图像暴露,然后变成营养不良(营养不良)Ⅱ?、Ⅲ?)。 ②脾湿:多见于大儿童,夏季,夏季湿气偏盛,湿邪内侵,脾湿困,运化受阻,引起厌食。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由于早产或其他原因,儿童发育不成熟,儿童先天性活力不足,肾气不足,脾胃功能弱,运输无权,厌食。 ④脾胃虚弱:因重病或久病,正气不足,伤脾胃,脾失健运,引起厌食。 (2)辨证施治: ①宿食停滞、脾胃不和:主要证据: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吐食、酸味。大便不消化,乳汁有奶瓣或大便秘结。腹胀或腹痛,易怒易哭,夜眠不实。苔藓淡黄腻,脉滑有力。 消食导滞,健脾健胃。

处方: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藿香、陈皮、焦三仙、萝卜子、砂仁、茯苓。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便干:改焦四仙。便秘:加熟军。 ②脾湿困,运化失调:主证:多见于大一点。最近患了夏湿感冒,面色发黄,身体困倦乏力,口腻无味,不渴或大便松弛。苔白腻布,脉络缓慢。 治疗:健脾燥湿,调中和胃。 处方:三仁汤加减。常用药物:杏仁、生薏米、白蔻、陈皮、滑石、茯苓、焦三仙、砂仁、藿香。 ③先天性缺乏,活力弱:主要证据:婴儿早产,出生后哭声弱,呼吸低,皮肤柔软无力,面色黄白,舌头浅,苔藓薄白,脉搏弱。治疗方法:健脾益气,调节胃。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砂仁、炒谷麦芽。 ④积滞时间长,阴液消耗:主证: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口渴,脸颊发红,手脚发热,烦躁易哭,夜眠不实,盗汗。舌红少苔或剥脱(地图舌),脉细滑。 治则:滋阴清热、宁心安神。 常用药物:生地、元参、花粉、石斛、陈皮、砂仁、茯苓、鸡内金。易怒、夜眠不实:加钩藤、珍珠母。 ⑤肝热脾虚:主证:消瘦纳差,性急易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辩证论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小儿厌食症中医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证型,具体辨证内容介绍如下: 1.脾运失健 证候: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偶尔多食后脘腹饱胀,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 分析:脾胃不和,运化失健。脾气通于口,脾胃不和则口不知味,因而食欲减退,饮食乏味,厌恶进食,食量较同龄正常儿童显著减少。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于。患儿饮食数量虽少而质量常较高,所以一般精神如常,形体尚可。舌苔白腻者为湿困脾阳之象。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余君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苍术、藿香燥湿运脾,陈皮、砂仁理气助运,鸡内金、焦山楂开胃消食。舌苔白腻加半夏、佩兰燥湿助运;舌苔黄腻加薏苡仁、青蒿清化湿热;腹胀便于加枳实、厚朴理气通导;。大便偏稀加山药、焦建曲健脾化食;乳食不化加麦芽、莱菔子。 2.脾胃气虚 证候: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或有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 分析: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开,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症。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味。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医学|教育网,佐以陈皮理气助运、焦建曲消食助运。舌苔白腻加苍术、扁豆燥湿助运;脘腹作胀加木香、香附理气助运;大便稀溏加煨姜、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 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隆。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五、治疗: (一)、辨证论治: ①脾失健运型:婴幼儿多见。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无味,或食物含蓄口中,久则泛恶欲吐。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好,舌苔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治宜健脾开胃,调和气机。方用异功散加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神曲、麦芽、鸡内金、大腹皮、黄芪等。伴便秘者加厚朴、莱菔子;伴呕恶者加丁香、百合、姜半夏、砂仁。 ②脾胃气虚型: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多见。食欲不振,不主动进食,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焦三仙、鸡内金等。 ③脾胃阴虚:多见于学龄前期患儿。唇红口干,不欲进食,食少饮多,面色欠华,夜烦少寐急躁,皮肤失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开胃助食。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白扁豆、天花粉、桑叶、乌梅、生甘草、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 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 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 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 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 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 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 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 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 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 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 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 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 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 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 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 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 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 脾失健运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暖气泛恶,大便不调,多食则脘腹胀满,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多见于婴幼儿。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 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 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 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 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食物的厌恶和拒绝进食。厌食症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他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西医都有一定的疗法。下面将介绍中西医分别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食欲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常用的中药有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脾胃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原则是健脾益气,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儿童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红枣等。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首先,西医会给儿童补充营养,通过补充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或者营养剂来增加儿童的营养摄入。此外,西医还会监测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计划,确保其营养摄入达到正常标准。同时,心理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西医认为厌食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以促进正常的饮食行为。 总的来说,中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中药和饮食调理来改善食欲;而西

医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补充营养和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食物摄入。在实际治疗中,中西医可以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因为每个儿童的患病原因和病情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家长还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儿童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补充高热量食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康复非常重要。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表现有:1.病程较长,一般指2个月以上;2.以厌恶进食,食欲减低、食量减少同时存在,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较,以厌食为主症;3.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是指其它疾病中可出现的厌食症状。临床上分为脾失健运、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肝气不和四种类型。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主穴】足三里。 【操作】局部消毒,先用生姜片擦足三里,再用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约0.5寸高度,灸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能耐受为度。1次/天,3天为1疗程。 2.穴位贴敷疗法 【药物】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IOg,炒菜瓶子6g,炒鸡内金5g o 【操作】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加淀粉1〜3g,用开水调成糊状,晚上临睡前敷于患儿脐上,外用纱布覆盖,加胶布固定,第2天早上取下。每日1次,连用5天为1疗程。如不愈,可间隔1周,再用1疗程。

3.拔罐疗法 【主穴】足三里(双侧)、中脱穴。 【操作】取生姜30g,肉桂3g o用水250ml先煮生姜,微沸后10分钟加肉桂,2〜3分钟取汁,取口径适中的玻璃罐3只,将药汁倒入,闪火法将罐扣于穴上,5分钟左右取下,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气虚之厌食症。 4.耳穴压豆疗法 【主穴】脾(双)、胃(双)、右肝、右皮质下、左内分泌。腹痛者加腹;腹胀者加艇中;腹泻者加大肠、神门;盗汗者加心、肺、神门;易感者加咽、内外鼻。 【操作】为用75%乙醇常规消毒两侧耳廓,在脾、胃、神门、内分泌等穴处,用0.5Cm义0.5Cnl的胶布贴压白芥子籽,其中胃穴需要用2粒药粒上下紧密排列贴压。每日按压10次以上,每次1分钟,5天换贴1次,10次为1疗程。 5.按摩疗法 【主穴】肾俞、脾俞、胃俞。 【操作】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在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理夹住肌肉提起,而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5次,但捏第3次时,在肾俞、脾俞、胃俞穴处将皮肤提起。每日1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如病情未完全好转,可进行第2个疗程。

中医古方治小儿厌食症

中医古方治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系指小儿较长时期内食欲低下,甚至拒食为主症的疾病,是儿科门诊常见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1~6岁的小儿,尤以城镇儿童最为多见。引起厌食的主要原因,多数是由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等。 当宝宝已经患了厌食病后,那该怎么办呢?在此向大家介绍几则简便有效而又易为小儿接受的验方与食疗方。 异功散加昧:陈皮3克,鸡内金9克,党参12克,白术6克,茯苓8克,麦芽lO克,山楂l0克,神曲9克,枳实6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小儿厌食症,脾失健运,多由经常贪吃零食,饮食偏嗜,或饥饱无度,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导致厌食;其主要表现为不思纳食或食之无味,拒进饮食,稍多食可有恶心呕吐,脘腹胀痛之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或薄,脉尚有力。 参苓散:党参9克,茯苓10克,砂仁3克,煨姜3克,淮山药12克,薏苡仁10克,炙甘草3克,扁豆10克,谷芽、麦芽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小儿厌食,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较久得不到良好治疗,导致脾胃之气受损,腐熟转输无力,全身虚弱,不思饮食,这类患儿除厌食拒食外,精神铰差,面色萎黄,消瘦出汗,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的残碴或大便不成型,舌苔薄白脉细软等。 乌参煎:乌梅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小儿厌食症,胃阴不足,病儿素体阴虚,或热病痊愈后阴液受损,或过食香燥食物,使胃阴受损而导致厌

食;该症型大多有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 健脾疏肝汤:白术9克,茯苓12克,香附9克,郁金9克,元胡9克,川楝子9克,陈皮6克,白及9克,黑山栀9克。本方具有健脾调气、泄肝和胃之效。适用于小儿厌食症,胃脘胀气,隐隐作痛、嗳气等。每日1剂,水煎服。 鸡香散:鸡内金10克,香橼皮10克。共研细末,每服1-2克,治小儿厌食症,消化不良,胃脘作痛。 利湿消食汤:白头翁6克,香附4克,砂仁1克,茯苓5克,苍术炭5克,山楂6克,焦神曲8克,炙甘草l克。浓煎200毫升,每日可分多次服。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张吕夫中医药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总结-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张吕夫中医药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总结-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不振、食量减少的一种慢性食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摄食行为异常。小儿素能食而今不食,或小儿素纳呆,临床表现以厌食偏食为主症,面黄消瘦,精神不振,毛发焦悴,皮肤肌肉松弛,身长、体质量等较同龄小儿差。中医认为本病有先天不足,有后天脾胃失调,多为饮食不节,食伤脾胃所致。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大多补充锌剂等,疗效不甚满意。本院张吕夫主任为市名老中医,行医50余载,学验俱丰,临床治杂病有独到之处,尤善治小儿疾病,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有丰富经验。兹就张老有关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 张老认为,小儿厌食症责之肺、脾、胃等脏腑,脾胃不和,脾失

健运,是形成本病的主因,其本在脾虚。 治疗以健脾运脾为原则,不在补、贵在运。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 1.1 脾胃失和 凡脾胃虚弱、脾胃失和型小儿,临床可表现为食纳不佳,厌食偏食,面黄消瘦,腹胀或腹痛,小便色黄,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指纹青滞。治当以健脾养胃为法。方选异功散加味:党参 3 g,茯苓6 g,白术3 g,甘草3 g,陈皮3 g,砂仁3 g,白扁豆6 g,鸡内金6 g,生姜3 g,大枣3 枚,焦三仙6 g。 1.2 食滞内凝 凡伤食厌食小儿,临床可表现为厌食而因有宿食不消,脘痛腹

胀,呕吐恶心,烦躁,夜寐不安,大便溏薄酸腐。凡伤乳小儿粪便呈绿色或夹白色乳块。脉沉数,指纹青黄,舌苔厚腻或微黄。治当以和胃化食、健脾为法。方选保和丸加减:陈皮6 g,法半夏6 g,茯苓6 g,甘草3 g,莱菔子6 g,焦三仙6 g,鸡内金6 g,佛手3 g,熟大黄1 g,生姜3 片。 1.3 食滞内热 凡食滞内热者,临床可表现为厌食,偏食,烦躁易怒,睡眠不安,口渴多饮,腹胀或腹痛,尿赤便干,脉弦,舌苔厚腻。责之惊热脾虚,脾胃不和,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痰凝聚不消,食滞生内热是形成本病的主因。其本在脾虚,系本虚标实证。治以通补兼施,先本后标,和胃健脾治其本或标本同治,佐以消食化积。方用自拟健脾消食散:钩藤10 g,天竺黄10 g,鸡内金10 g,陈皮8 g,法半夏6 g,合欢皮6 g,砂仁6 g,炒紫苏子6 g,莱菔子6 g,茯苓6 g,甘松3 g,乌梅6 g,焦三仙30 g,全蝎1 g,甘草6 g,生姜3 片,大枣3 枚。 1.4 积滞内凝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症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胃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病)。 常常表现为宝宝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爱吃饭。一到吃饭时父母发愁,想方设法追着喂、逗着喂、骗着喂也吃不了几口饭。在幼儿园虽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是总剩饭。 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疾病引起厌食,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等慢性病,可能造成长时间厌食,这时应该检查清楚,把慢性病治疗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够完善,尤其"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还很薄弱。 造成宝宝厌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缺少正确的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形成的。 有些家长(尤其老人)经常用零食哄孩子,宝宝一哭给块糖、宝宝一闹给块饼干,时间长了孩子就不能按时按顿的吃饭了。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怕宝宝缺营养、希望宝宝长得快,从小就是鱼、肉、蛋为主要饮食,甚至给孩子吃补药。这些都可以造成孩子偏食、排食,营养不均衡,甚至厌食。 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症状较轻者 厌食时间不长,病情也不重,孩子的面色、生长速度都没受到影响,用一些中成药调理脾胃就可以见效。 如小儿胃宝、儿康宁、脾可欣、健儿消食片、化积口服液、王氏保

赤丹、一捻金等。可以选出适合宝宝病情的1-2种,耐心地服药2-3周。同时纠正孩子吃零食、排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脾胃功能是能够慢慢恢复好的。 温馨提示——至于选用哪种中成药好,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判断一下,因为这些药的组成不同,必须对症下药。 症状较重者 倘若宝宝长时间厌食,面色不好,身高体重不达标,生长发育已经受到影响。而且总感冒,免疫功能下降,就必须认真的采取中草药调补脾胃。一般服药1~3个月才能见效。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禁忌 一般不能过用滋补药,如人参、熟地、龟板……这些药容易腻胃伤脾反而加重厌食。 另外也不能用很多苦寒攻下的药,如大黄、黄连、槟榔……这类药也能损伤脾胃功能。 最好是用一些药性平和、药味甘平,养胃运脾助运的中药为宜。 在用中药调理脾胃的同时应检查宝宝是否缺少微量元素 例如缺锌也可以造成孩子厌食、味觉敏感度下降、免疫功能减弱、生长发育缓慢等现象。 可以根据化验结果补充一些锌制剂或含锌的食品,中药也可以帮助锌的吸收利用,二者相辅相成。

浅析中医内外治疗小儿厌食症

浅析中医内外治疗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小儿长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厌恶进食,大便 干稀不调为特征,本人自2010年至2015年采用中医内外兼治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 满意。 1.临床资料 采集50例门诊患者均为小儿厌食症,年龄1~10岁,主症:厌食2月以上,次症:大便不调、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发枯不泽、多汗。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夜不能寐、易出汗, 精神尚好,活动如常,均有喜好零食杂物及偏食。 2.治疗方法 2.1太子参、淮山药各15克,炒苍术10克,木香5克,茯苓、白术、鸡内金各9克,炒白 芍6克,生麦芽、生山楂各6克,石斛6克,陈皮、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三 次饭前口服,一周为一疗程。 2.2苍术5克,砂仁6克,焦三仙15克,陈皮5克,淮山药5克,法夏5克。共研末备用,充分混合。为7次用量,用药时取上药末三分之一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儿脐窝内,外用 医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一周为一疗程。 3.疗效标准 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食量明显增加,大便成形,每天一次,一月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好转:自觉症状消失,食量明显增加,大便成形,每天一到两次,一月内体重增加不到2公斤。 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食量无明显增加者。 4.治疗结果 50例中,治愈4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5.病案举例 刘某,男,6岁,体重18公斤,初诊,食欲不振,持续约半年,近三月来厌食,拒食,每 天勉强进食,不足100克,喜好进零食。经服用健胃消食片、乳酶生、锌制剂等食物,未见 明显效果。诊见:小儿形体消瘦,面色不华,神情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大便溏,舌淡、 脉细弱。其父诉;小儿喜零食,平时易感冒患儿胃虚不主受纳,是以不食。治宜养胃气、促胃运。处方:太子参、淮山药各15克,炒苍术10克,木香5克,茯苓、白术、鸡内金各9克,炒白芍6克,生麦芽、生山楂各6克,石斛6克,陈皮、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天一剂, 分三次饭前口服。同时外用敷脐,并嘱禁零食冷饮。服药一周后,患儿能主动进食,复诊服 用上方7剂后,患儿纳食增加,面色红润而痊愈,2月后,电话随访,患儿体重增加,达24 公斤。 5.体会 中医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常不足,肝常不足,容易出 现肝旺犯胃,犯脾,形成肝旺脾虚,胃阴不足之厌食症,厌食患儿不思纳谷,食而无味,其 病机主要在胃虚气馁,纳运困顿,方中以太子参、淮山药补胃气,生胃津,炒苍术渗湿运脾,木香行胃肠滞气,茯苓健脾渗湿,白术补气健脾,鸡内金、生麦芽、生山楂消食积,石斛养

儿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 (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 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消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 育和身体健康。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 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 考。 1. 研究背景 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 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 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 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 状。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 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入组后,根 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 量等。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 改善。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对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通过调理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中医药可以有效改善小儿的食欲和体重增长情况,同时改善患儿的情绪状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论治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论治 【摘要】将小儿厌食症分为湿食里滞、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营卫不和、肝胃不和5型辨证施治,并加用针刺四缝穴,疗效显著。并附案例说明论证。 【关键词】厌食症;小儿;辨证论治;四缝穴 1 湿食里滞型症见:厌恶进食、脘腹胀满、口臭、汗多、烦躁不宁、大便臭秽或干结便秘,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沉带滑,或指纹紫红。针刺四缝穴粘液多而稠。多由喂养不妥,饮食内伤,水谷无从化生精微,致使湿食积滞于内,以致脾失健运,胃难纳谷。治拟消导化滞,运脾燥湿。方选董氏开胃散加减:胡黄连、五谷虫、川厚朴、青皮、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枳壳、炙鸡内金、谷芽、麦芽等。暑湿困阻那么加藿香、佩兰、六一散、砂仁;假设腹满微硬、大便秘结者,那么加槟榔、木香、枳实、小青皮等。案例1 史某,男,10岁,2003年6月28日初诊。厌食1年余,恶心口臭,进食量少(150 g/d),挑食偏食,面黄少华,形体偏瘦,轻度鸡胸,肋骨外翻,两便尚调,舌质红苔黄腻,两脉濡带小滑。针刺四缝穴4指有粘液。证属湿食里滞,脾失健运。先拟芳香化湿、消滞健脾之法:藿香10 g、川厚朴6 g、胡黄连3 g、炒五谷虫10 g、炒神曲10 g、炙鸡内金9 g、炒枳壳6 g、姜竹茹9 g、炒莱菔子10 g、连翘10 g、生谷芽15 g、生麦芽15 g,7剂。7月5日二诊:药后胃和,呕恶未作,纳谷渐增(250 g/d),舌

红苔微腻,脉细软。针刺四缝穴仅1指有粘液。湿食渐化,脾运尚弱,上方去竹茹,加佛手6 g,7剂。7月12日三诊:胃开纳馨,眠安便调,舌苔根部微腻,两脉细和。针刺四缝穴无液。食欲已振,脾气尚虚,予藿香10 g、太子参9 g、白术10 g、茯苓10 g、砂仁3 g、白豆蔻3 g、白扁豆10 g、炙鸡内金9 g、炒枳壳6 g、木香6 g、炒莱菔子10 g、连翘10 g,7剂,益气健脾助运以善其后。按:患儿厌食已久,恶心苔腻,针四缝穴液体粘稠,已显湿食里滞,日久化热,阻于脾胃,纳运失司,形体消瘦,将成疳证。急选胡黄连、五谷虫、神曲、鸡内金、莱菔子、连翘清热消食化滞;藿香、川厚朴芳香化湿。湿热食滞俱化,那么脾运复健,胃能纳谷也。经统计该型患儿约占就医厌食儿的80 %左右。大体方乃从董廷瑶教授治疳三验方之甲方衍化而成,针对湿食里滞型患儿有显著疗效。 2 脾胃气虚型症见:不思进食、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少气懒言、食少便多或大便夹不消化物,舌淡胖嫩、苔薄白润、脉濡细软,或指纹淡红,未过风关,山根常现青筋。素体脾胃气虚,运化无权,不能及时腐熟水谷。治拟益气健脾、助运醒胃,但又不可壅补。患儿运化力薄弱,过补那么更呆胃,宜补运兼施。异功散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砂仁、神曲、山楂、鸡内金、谷芽等。夏令兼感暑热加藿香、佩兰、黄连;腹痛泄泻加煨木香、炒扁豆、炮姜;苔腻便烂加苍术、炒薏苡仁等。案例2 黄某,女,10岁, 2003年5月24日初诊。厌食已9年,食欲不振,进食缓慢(100 g/d)。形体羸瘦偏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作者:刘书琼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1期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药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23-01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多因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生冷杂物,喂养不当或久病后中气未复所致。小儿厌食症直接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该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病程平均2个月。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拟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拟定。主要症状:厌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消瘦,身热盗汗,躁动不安,大便干燥或泄泻臭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滑数或细数。临床分为心脾积热、脾虚湿泛、虚火上浮、心火上炎4型。 2、辨证论治 2.1心脾积热型纳食不香,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口唇干裂,舌头吐弄露于唇外,大便千,小便短黄。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治以清心泻火,养阴和胃,方选加味泻黄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用栀子、葛根、石斛、粳米、荷叶、丹皮、当归、白芍、柴胡、薄荷、钩藤、蝉蜕。

2.2脾虚湿泛型面色少华,形体偏瘦,食不知味,伴嗳气冷恶,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苔多白腻或微黄;脉细缓。治以健脾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药用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草蔻仁、柴胡、炒枳壳、醋香附、川芎、甘草、钩藤、蝉蜕。 2.3虚火上浮型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或啼哭切齿,骨软瘦弱,头发黄干稀疏,舌边尖红苔黄,脉沉细数,方用大补阴丸加味,药用:焦柏、知母、生地、龟板、柴胡、黄芩、法夏、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沙参、麦冬、五味子、钩藤、蜱蜕。 2.4心火上炎型 颜面红赤,躁扰心烦,睡眠惊恐,时时咬舌,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方用清心莲子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药用竹叶、莲子心、柴胡、茯苓、法夏、钩藤、蝉蜕、车前子、仙鹤草、生鸡内金、槟榔、蒲公英。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增加,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在继续治疗过程中;无效:食欲未见改善,食量也未增加。 3.2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4、典型病例 殷某,男,6岁,于2009年8月10日初诊,其母述平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时时咬人,大便干,小便短赤,并伴见厌食、消瘦、潮热、盗汗、咽红干痛,舌尖红无苔,脉细数。中医诊断:厌食症。辨证分型:阴虚肝热证,治则:养阴生津,清肝和胃。处方:沙参10g,石斛10g,乌梅10g,川黄连3g,木香10g,柴胡10g,黄芩6g,姜半夏 10g,槟榔10g,炒莱菔子10g,蒲公英10g,钩藤10g,蝉蜕5g,甘草10g,炒鸡内金10g。煎服3剂。2诊: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改善,厌食、潮热盗汗、大便干、小便短赤症状减轻,患者经治疗全身情况好转,脾运失健之象明显,故投以和脾助运之剂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法夏10g,姜厚朴10g,云茯苓10g,车前子10g,仙鹤草10g,草寇仁10g,槟榔10g,炒莱菔子10g,炒鸡内金10g,焦山楂10g,钩藤10g,蝉蜕8g,白头翁10g,6剂,水煎,每

徐文兵讲解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疳积,偏食挑食用焦三仙

徐文兵讲解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疳积,偏食挑食用焦三仙 大家好,这里是黄帝内经网,今天和大家分享有关于小儿厌食症的话题.成人减肥不当会出现厌食症,孩子如果饮食不当也会患上厌食症。本应该精力旺盛的孩子为什么会厌食?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呢?中医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疳积,偏食挑食的那?找到了徐文兵老师讲解的小儿厌食症的视频和资料,一起分享给大家! 小儿厌食症表现为:偏食,挑食,只吃肉不吃菜 第一:小儿厌食症表现为:偏食,挑食,只吃肉不吃菜,还有的会抠墙皮,挖土快,吃鼻涕! 小儿厌食症表现为偏食、挑食,只吃肉不吃菜,喜欢吃的没完没了,不爱吃的一点儿也不碰。还有的则表现为异食癖,抠墙皮、挖土快、吃鼻涕,严重的就是拒食。中医将这些现象都称为小儿疳积。病儿四肢枯瘦、细脖子挑着个大脑袋,肚子隆起,青筋暴露,唇红口臭,大便干结如兔子屎,拉出来敲得马桶当当响。 不用问,这些现代社会的小难民都是由于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喂养不当造成的。本来拒食、挑食是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可怜的是这些孩子还在被引诱、强迫进食,先伤胃,后伤心,搞得成年以后一个个都留下心灵创伤,不是抑郁就是躁狂。 第二: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中药方剂:焦三仙各10克,煎汤服用!

小儿厌食症,问题还出在“吃”上,预防的方法就是注意日常饮食。而孩子一旦出现了厌食症,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首先是原汤化原食,这里的汤我是借用比喻一下,确切地说是原“炭”化原食。回忆一下孩子吃什么撑着了,就把那个东西烧成灰炭,煎汤喝下去。千万别直接吞服焦炭,那样会把孩子的嗓子搞成唐老鸭。实在回忆不起来吃什么伤着了,就去中药店买焦三仙各10克,煎汤服用。如果不愿意服药,就把面包、馒头烤得焦黄,给孩子吃,饭焦锅巴也可以。 【350集徐文兵视频全集067】徐文兵讲解小儿厌食症更多请见【350集徐文兵视频完整版】 第三: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按摩,推拿疗法:捏脊,刺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通阳气,提高脏腑功能! 捏脊是最有效的绿色环保治疗方法,没有毒副作用,就是有点儿疼,孩子不容易接受。方法是让孩子趴下,父母用热手(不热的话搓热、泡热了也行)从下往上,从屁股蛋沿着脊柱,揪起皮肤(皮和皮下脂肪)一点点往上走,直到脖子,反复三次,任孩子鬼哭狼嚎也别心疼。每三天做一次。这种疗法其实是刺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通阳气,提高脏腑功能。不仅能改善消化功能,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很多疳积的小儿都有晚上磨牙、蹬被子的毛病,捏脊能一并治愈。 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按摩,推拿疗法-捏脊,刺激五脏六腑的背俞穴 第四:小儿厌食症伴有口臭,口腔溃疡,扁桃体发炎的小儿还应清泻心火,通利大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