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有良方

小儿厌食有良方

小儿厌食症是指排除了肺结核、肝脏疾患、胃肠器质病变等病因而单纯性的以厌食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一般症状是患儿不喜食米饭、粉、面、鱼、肉、菜蔬等主副食,而一味喜嗜饼干、糖果、汽水等杂食。既不定时,又无定量,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门诊中常见到不少患厌食症的儿童,症状大都体质消瘦,面青唇白,多汗疲乏,精神、胃口极差;日间烦躁,夜睡欠安;气候稍有转变,容易感冒、咳嗽,并且病程拖延,发热不易退,咳嗽不易愈,消瘦了不容易再胖,抗病能力降低等等。夏秋季节,更容易招来感染性疾病。既为父母带来忧虑,也给托儿学校的阿姨增添不少麻烦。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属于“疳积”的范围。病因病机由于小儿脾胃虚弱,饥饱无度,嗜食生冷,使脾胃失却运化与升降功能。如果大便溏泄、厌食、腹胀、懒言懒动,则属于“脾阳不振”;如果蕴湿化热,尿黄、便秘、厌食、烦躁、消瘦,则属于“脾胃阴虚”。两种类型中,前者多于后者。然其治疗,则都可用“参苓术草汤”:党参十克,云苓十克,白术六克,炒谷芽十克,山楂十克,白芍六克,胡黄连五克,五谷虫五克,莪术三克,炒扁豆十克,甘草五克。

如果“脾阳不振”,可加春砂仁三克;如是“脾弱阴虚”,可加石斛五克,麦冬五克,沙参十克。处方与加减药物均为小儿剂量。一岁以下的婴幼儿剂量减半。

本方系从《小儿药证直诀》之“参苓白术散”化裁,有益气健脾,化积去滞之功,药物不偏不颇。小儿厌食症以之调理,连服八至十帖,效果优良,可为家长们解除烦恼。

此外,纠正患儿之不良饮食习惯,戒除杂食如汽水、饼干、糖果等伤脾之品,坚持三至四星期,功效当更明显。

——《公众诊所》,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出版。

消化散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

十余年来,用自拟消化散外敷脐部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药物组成及用法:

炒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

取上药一料,共研细末,加淀粉1~3克,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患儿肚脐部,再用绷带固定即可。第二天早上取下,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乳食停滞加陈皮6克,酒大黄5克;脾湿困中加白扁豆10克,苡米10克;先天不足加人参3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脾胃虚弱加党参10克,山药10克,白术6克;恶心呕吐加半夏6克,藿香6克,枳壳6克;大便稀溏加苍术10克,诃子6克。

——《山东中医杂志》,1986(1)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

笔者宗仲景小柴胡汤化裁,从1982年4月以来,治疗小儿厌食症50余例,均收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治疗方法:泡参10克,柴胡5克,黄芩3克,法夏5克,炙甘草3克,香附6克,郁金6克,陈皮6克,麦芽10克,薄荷3克(后下),生姜2片。

水煎服。心烦较盛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各6克,舌苔厚腻者加藿香、紫苏梗各6克,脘腹胀气者加木香、青皮各5克。

病例介绍:

1.宋x x,女,2岁半,1982年10月24日初诊。

1月来,不欲饮食,每逢进餐心烦、哭啼,且纳食甚少。曾用多种开胃健脾的中西药治疗罔效。余用上方加夜交藤、合欢皮,1剂收效,更进2剂诸症消除,食欲正常。随访3月未见复发。

2.周x x,男,2岁,1983年4月6日诊。

患有厌食症3月,常于每餐进食则心烦,躁扰不安,口渴思饮,胃纳不佳。曾2次在外院查治,效不佳。后到我科治疗,查脉证:患儿神情焦虑,默默不言,头发枯萎,脘腹胀满,按之柔软,舌质淡,苔白薄,脉沉弦,指纹青紫,隐露风关。用上方加青皮、木香、夜交藤2剂症状减轻,共服5剂食欲正常。继后数月,本症再发,均投本方收效。

体会:小儿厌食症,近年临床颇为常见。笔者认为,如今小儿多娇姿,情志偏亢。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疏泄失司,横逆犯胃,肝木克土,以致脾不健运,胃不受纳而成本症。

《内经》云:“木郁达之”,取仲景小柴胡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因甘能增满,故去方中人参、大枣,用泡参平补中气;加香附、郁金理气解郁;麦芽、陈皮疏肝和胃;薄荷宣郁升清。肝气疏泄畅达,脾胃升降和调而愈。

——《中医杂志》,1985年第11期

治疗小儿厌食方

小儿厌食较常见,笔者悉以家传“健脾和胃思食方”施治,颇收显效。

处方:生黄芪、软白术、白茯苓各6克,木瓜、石斛、谷芽各5克,神曲3克,冰糖8克。

脾湿不化苔腻者,去石斛、冰糖,加藿香3克、白蔻2克;胃有热见苔红少津者,去神曲,加麦冬6克、乌梅3克;有积滞大便不正常者,加枳壳5克。此为3岁左右小儿量,可视情增减。煎服,一日一剂,七日为一疗程。

48例患儿经治疗后,完全恢复到病前食量者43例(89.5%);服药最少者为3天,最长者为3个疗程,一般为一个疗程左右。

伴偏食、零食不良习惯患儿,应同时予以纠正。

——《中医杂志》,1984(6)

治小儿厌食症民间方

作者/钱玉和

处方与用法:苍术30克,鸡内金30克。

水煎2次,滤取药液,与大米25克,共煮成粥,加白糖或油盐调味,作正餐食用。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

功效:醒脾助运,消食化积,治小儿厌食症,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小便黄浊,舌苔腻,脉细滑等。

——《民族医药报》,2008年2月15日第002版

桂枝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目前临床上比较多见。以其独生子女,溺爱逾垣,家长希求其健康发育,凡事百依百顺,惟恐其饿,又虑营养不够,漫进滋补。久之阻碍摄纳,反令食欲不振。不食则强喂,越喂胃越呆,有的还要打骂,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养紊乱,形体更弱,腠虚多汗,面色不华;大多舌净苔少,腹软无积,大便多秘;容易感冒,时常发热。于是焦急不安,奔走求医。凡此种种,都因食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所以此症,既无积可消,又胃不受补。

我在临床实践中,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着手,仅用数剂就能使患儿知饥思食,确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桂枝汤是一个体质改善剂、强壮剂、神经安定剂,或里虚里寒、中焦化源不足、潜在虚的一面的调节剂。所以尤在泾说:“此汤外症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

由于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小儿因营卫不和,能影响脾胃的气机。又因本病消既不宜,补又不合,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思食,故谓之“倒治法”。从药理配伍上来说:生姜助桂枝以和表寒,大枣助白芍以调营阴,甘草合桂枝、生姜可辛甘化阳,具少火生气之意,甘草合白芍又能酸甘化阴,甘草合大枣则养脾胃资汗源,阴阳并调,乃有苏醒胃气之效。

药虽仅五味,每作调味之用,与脾胃之气天然相应。桂枝汤又善能通心气,而心气和调,则舌能知五味。经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厌食小儿常有其心理情态因素,故食入无味。本方能使舌知五味,又何愁食欲不开耶。但它们之间,这种内在复杂的联系,形成了本方的多面性,及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尤以小儿稚质,随拨随应,药宜清灵。本病疗法,是遵古法。当然,如有不同的兼症,须加减酌处。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选加养胃生津之品,如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鼻衄加茅根、藕节;便秘加生首乌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漓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阳虚,可入附子;虚寒腹痛,倍芍药加饴糖。若遇新邪感袭,须辨其重轻,另作化裁。例1 脾弱表虚何某,男,2岁1985年

5月30日初诊;患儿纳少厌食,面色?白,易汗腠弱,形瘦质薄,大便不实,腹部尚软,舌苔薄润,两脉虚弱。方拟:桂枝3g 白芍6g 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g 太子参6g 焦白术9g 茯苓9g 生扁豆9g炒谷芽9g益气健脾,和卫实表7剂后纳开汗少,大便已实;原法去扁豆、茯苓,加黄芪6g、陈皮3g,再服6剂后形体渐丰,纳食日进矣。例2 胃弱里热尹某,男,2岁1983年6月5日初诊,患儿体质虚弱,面色萎黄,容易感冒出汗。近来胃口不开,舌苔博润,大便间隔,时有鼻衄。治宜桂枝汤加味主之:桂枝3g 炒白芍6g 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g 陈皮3g赤芍9g 炒藕节9g 黑山栀9g炒谷芽9g6剂二诊时见营卫已和,胃气已动,鼻衄亦止,汗出减少,二便均通。宜原法为主:桂枝3g 炒白芍6g 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g 陈皮3g石斛9g 炒谷芽9g 炒藕节9g佛手6g服6剂后胃和便调,汗出已和而告愈。例3 脾虚阳弱周某,男,4岁1984年9月26日初诊。厌食三年,经常感冒,发热咳嗽,形体羸瘦,腹满便艰或秘,舌苔薄滑,脉浮细缓(针四缝穴三指液多)。脾失键运,表虚易感。先拟调和营卫,扶脾化痰。桂枝汤出入:桂枝3g白芍6g炙甘草3g生姜3片红枣4枚陈皮6g半夏9g 杏仁6g蒌仁10g连翘9g炒莱菔子9g 7剂二诊:药后咳差纳增,寝汗淋多,上方加浮小麦、糯稻根各15g续服。三诊:服药一个月,疳化腹软,汗敛便调,苔化薄白,惟久咳不愈,夜常遗尿。肺肾同病,治拟温肺滋肾。细辛2g干姜2g五味子3g陈皮5g炙甘草3g半夏9g紫菀6g 百部6g桑白皮9g缩泉丸(包)9g 药后胃纳健旺,厌食遗尿亦和。1986年10月15日复查,面润体胖,身长、体重已合标准,针四缝穴无液。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董廷瑶》

桂枝汤治疗小儿厌食症 | 附厌食灵方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属祖国医学“恶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范畴。厌食是儿科常见病、多见病,各年龄段皆可发生,尤以1~6岁小儿多见,现在小儿多为独生子女,溺爱过度,唯恐营养不足,漫进滋补,以致阻碍摄纳,反令食欲不振,不食强喂,日久导致营养不良,

形体弱,易感冒。此症既无积食,又不受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调和营卫之桂枝汤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典型病例:曹某,男性,3岁,见食不贪月余,口气臭秽、汗多、便秘、面色不华,舌红少苔脉细弱.平素嗜冷饮甜食、易感冒,曾多方求治,消补治疗无效,诊断为厌食症。该患儿营卫不和,治以和营醒胃,投以桂枝汤加味。

药物组成及用法:桂枝3g、白芍6g、生姜2片、甘草3g,大枣2枚、首乌5g、太子参5g、砂仁4g,神曲6g,5剂,1剂/d,水煎服。复诊时厌食改善,汗出减少,无口臭,苔薄润,继以原方再服5剂后痊愈。

讨论: 治疗厌食以和为贵,以运为健,开胃运脾为基本治则.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拔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桂枝汤是仲景《伤寒论》发表解肌之方,尤在径说,本方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脾胃主一身之气血,小儿营卫不和,影响脾胃气机,又因本症消既不宜,补又不合,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促醒胃气,使之思食。方中生姜助桂枝和表寒;大枣、白芍调营阴;甘草合桂枝;生姜辛甘化阳;甘草合白芍酸甘化阴;甘草合大枣养脾胃滋化源;首乌润肠;砂仁和胃醒脾;太子参补益肺脾;神曲健脾和胃。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加养胃生津之石解、玉竹;鼻衄加白茅根、藕节;寝汗淋漓加浮小麦、麻黄根;舌淡胖阳虚加附子;虚寒腹痛倍芍药加怡糖。小儿稚体随拔随应,药宜清灵,桂枝汤量少味不苦,不数剂能使不少病孩知饥思食,易于

小儿服用。

小儿厌食症的拔罐疗法

小儿厌食症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 分钟。

(1)中脘、天枢、气海、胃俞、脾俞、足三里、建里,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2)先取背部胸椎8~12夹脊穴、脾俞、胃俞穴,施以走罐,使皮肤发紫充血,再取中脘、关元、足三里穴,拔罐5~10 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3)先用闪火法拔罐,于上脘穴留置10分钟,然后用七星针叩刺脊柱两旁出血,并在膈俞、肝俞、胃俞穴拔罐10分钟,可配合三棱针点刺四缝、足三里出血,隔日1次。

180偏方

不少年轻人平时工作压力大,精神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脾气,稍受刺激即不能控制情绪,眠差,舌边尖红,面色青白萎黄。我认为此属肝旺脾弱,火扰心神,常用小柴胡汤合栀子厚朴汤加味,效果满意。其方:柴胡20,黄芩15,姜半夏30,党参30,生姜五片,大枣15,生甘草10,栀子15,枳实15,厚朴15,黄连15。

92.小儿厌食,有虚有实。若见烦躁、易发脾气、好动、易惊、体瘦、大便干硬、睡眠不安等,是属肝旺脾弱,胃失润降。我喜用余国俊的舒肝滋胃汤:柴胡10,黄芩6,天花粉10,白芍12,枳实10,乌梅10,虎杖12,黄连3,连翘10,沙参12,冰糖15。水煎服,自觉效果满意。亦有脾胃气阴两虚者,则需另方调理。

93.曾治某孕妇已孕4个多月,半夜忽发右侧腹疼痛难忍,一夜未能入睡。晨起去医院检查,未见异常。病人怕服西药,要求中医治疗。处方:金银花100克,煎水1碗;地榆30克,薏苡仁15克,用水5碗,煎成1碗。把2碗药液混合,上午服一半,睡前服一半,尽剂而愈。足月产一胖儿。对于孕妇诸症亦可用针灸,多可速效。

94.不少人过完长假后出现精神不适,表现为:上班无精打采、注

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与效率不佳,进而导致忧郁、焦虑等症状。有些人会出现肠胃机能障碍(食欲减退、肚子不舒服)、头晕、酸痛、失眠等问题。此类患者多属小柴胡汤证:柴胡15,姜半夏30,生甘草10,大枣30切开,生姜五片,黄芩15,党参10。

95.经常闻及父母述其小儿脾气大,喜哭喜闹,甚则饭不香,便秘,甚是苦了带小儿之人,但苦之余想想何因?是否对小儿宠溺交加或常期给小儿服消食开胃药?久则脾失健运发为此症,中医辩为肝旺脾弱,当疏肝健脾,滋胃降逆。董博喜用余国俊舒肝滋胃方连梅丸加减,且配合决明子30炒香,冰糖30,泡开水代茶服用。

96.近日诊治一小儿,反复感冒,其母亲认为体虚,一直给以人参、燕窝等补品及各种保健品。需知小儿养生,在于保持“三分饥与寒”,让小儿吃虚损病人才能服的补品,只会导致越补越虚,越补病越缠绵。年轻的妈妈要注意:小儿最忌滥补。平时清淡饮食,调理一下肠胃,并吃几付柴胡桂枝汤,渐可恢复其营卫平衡。

97.数年前朋友妈妈做了胆囊结石手术,术后总有胁痛,医生检查未见异常,认为有精神问题,甚至其家人亦认为病人因精神紧张而痛。朋友来信问中医是否有办法。我处以四逆散加金铃子散:柴胡、枳实、白芍、生甘草、川楝子、元胡各10克,结果一剂即效,三剂而诸痛霍然若失。术后留瘀,气滞作痛,此方因此神效。

98.因每天工作时需反复与病人交流并解释病情,经常觉得口干舌燥,且说话无力。我自拟一药方,作为平时保健之用,自觉效果满意,愿与大家分享。其方:藤茶一小撮,乌梅两粒,开水泡代茶饮。乌梅味酸,能养阴津,并收敛肺气,古时说书之人每于休息时即闭口含乌梅一粒,可保肺气不虚。藤茶回甘,有利咽之功。

99.我常用乌梅两粒、藤茶一小摄,开水泡代茶饮,便于说话多时能保持肺气充足,咽喉不干。此方亦可用于教师、演讲者等需持续说话的网友,另外平时若觉咽干口燥,亦可用此方缓解不适。治疗咽部不适,或用胖大海代茶饮,或用桔梗、生甘草煎汤服,或用诃子口含生津,其各有适应症。但若欲收敛肺气,乌梅最好

100.朋友父亲因高血压而突然中风,症见眩晕、左侧肢体活动略

差,伴周身多处动脉粥样硬化。诊脉辨证,处以小续命汤、张大昌朱雀汤加味,以及水蛭三七散。病人以此三方交替服药数月,诸多不适皆霍然若失。自述越服越舒畅,就一直不停地服了下去。一般来说我主张效必更方。但若病重药轻,缓缓图攻,亦可久服。

101.某病人患鼻炎十余年,反复治疗未效。自述某西医建议手术,并说手术也不包好。病人因此而心灰意冷。观其面相,呈悲观面容。查其脉,右寸沉软。此中气不升,土虚而金弱,脾虚而鼻窍不通。处以补中益气汤合千金苇茎汤,合苍耳子散,再合玉屏风散加减。鼻炎缠绵难愈,若能对证施方,配合针灸,多能速效。

102.古人助产方:用于胎前产后,腰胯疼痛。胎前数服,胎滑易产;产后数服,能去败血。产后可代生化汤。我建议初产妇多可服之,以助产滑胎而减少疼痛。白芍6,川芎4,枳壳4,陈皮5,莪术3,香附6,大腹皮6,当归6,苏梗4,炙甘草3,米酒30ml,陈醋10ml,生姜三片,大葱白三根。空腹服,并忌油腻生冷饮食。

103.临床处方是需要灵机的。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却如昙花一现般神机灵动。我的一位学生的母亲体瘦、易饥,食则腹胀,诊为充血性胃窦炎。未服西药,学生自拟一药方,让我斟酌。我说:不需如此复杂,只用平胃散即可。三剂而愈。现再思此证此方,仍觉有如神来之笔。平素闲玩中医,百般思悟,时能福至心灵。

104.该女学生其弟媳,曾患胃痛,饿则加重,稍食亦胀痛,自去做胃镜,诊为多发性胃溃疡。曾叠进半夏泻心汤、丹参饮、小建中汤,皆乏效。因思我曾建议用平胃散治其母亲胃胀痛神效,因处此方,五剂而愈。平胃散能燥湿健脾,消胀散满。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诸多运脾健胃方剂多从此方扩展演变而来。

105.去年曾为某孕妇拟一首助产方,后听闻该孕妇属头胎,平时极端怕痛,且小儿胎位不正,呈坐位,经某医手法复位后,只服一剂,竟然顺利顺产成功。其方:生地15,川芎10,当归30,党参15,白术30,茯苓10,枳壳10,白芍30,炙甘草30。于感觉欲生产时,或生产不畅时服用。提供此方,希望更多的孕妇选择顺产。

106.临证用方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对症对病选方,比如前额痛用

选奇汤、胆囊炎用大柴胡汤、肠梗阻用承气汤等;另一种是对证用方,比如吴茱萸汤治虚寒性痛经、葛根芩连汤治湿热型糖尿病、茵陈蒿汤治湿热内滞的崩漏等。这两种用方思路都有针对性,且都有良效。因此,从事中医临床需重视辨病、辨证两种用方思路。

107.小儿肝旺脾虚,最大的表现是厌食,伴有烦躁、易怒、哭闹、睡眠不安、便秘、渐瘦、精神不振、面色青白等。需舒肝扶脾,滋胃降逆,则诸症自消。其方,可考虑用四逆散、小柴胡汤、连梅汤,为辛苦酸甘之法,辛以散肝之郁,苦以泻心之火,酸以敛肝之阴,甘以养胃之津,多可速效。若配合挑刺四缝穴亦有良效。

108.小儿最容易出现肝旺脾虚。因此,不能只用健脾养胃、运化消食诸方,还要考虑疏泄一下肝郁。可在方中加四逆散,再加乌梅、黄连,乌梅与黄连相合,有酸苦泄热之效,可缓解肝旺化火之征。脾气虚可用四君,或者用七味白术散,或者六和汤,都可随证选用。诸药合以冰糖,则酸甘化阴,能防肝火伤阴之弊。

109.今日居然遇到好几个需要用大柴胡汤的病人,其表现或上腹部按之满痛;或便秘、口苦;或心口窝痞硬而吐。其病情或高血脂,或高血压,或肥胖,或胆结石、或胰腺炎,或胆汁返流性胃炎,但见其证属少阳阳明,则一概用此方,根据症状加味化裁。我用大柴胡汤,以大便通畅为度,不必过泄。若过泄停药即可缓解。

110失眠其病机:阳不入阴,火浮于上,干扰神明。可考虑用《黄帝内经》提供的半夏秫米汤,凡因邪实而致失眠,都可与此方配合,能提高疗效。其方:姜半夏60克,高粱米60克,水煎,于睡前温服。南方可用薏苡仁代替高粱米,亦有良效。再者:百合、苏叶、夏枯草、夜交藤,此四药皆有引阳入阴之性,治失眠良效。

111苍术为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其甘温辛烈,最能燥胃强脾,升发胃中阳气,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消肿满、辟恶气,其功极多。古人有用苍术浸水后去渣浸曲酿酒,能治诸般风湿疮、脚气下重。若图省事,亦可直接用苍术泡酒饮之,当能治疗中风痿痹、关节肿痛、肢体活动不利诸症。唯需脾虚湿滞者用之方佳。

112.治大病重症,需考虑用仲景原量,往往疗效显著。数年前曾

治朋友奶奶剧烈腹痛,面如红妆,烦躁,胸口烦闷,诊为急性胰腺炎。生地250克,生大黄20克,炙甘草30克,大枣20枚(切),柴胡10克,黄芩10克,木香30克,莱菔子10克,枳实10克。药后病人自述:胸口咕咕跳动,随即豁然通畅,一剂而诸症霍然若失。

113.某三岁女孩每天上午八点至十点半发烧,服强的松则退烧,不服则下午四五点又发作,持续半年。目前强的松已服至200余片,渐而出现全身长黑毛,后背尤其严重,几成猴子。病人家属说本来皮肤白皙,现却面色晦暗,精神不振。此邪正交争于少阳,上午阳气升发,与邪交争,发为高烧。暂且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味。

114.今日得知病人服药数付而发烧消失,再未复发。病家感叹:半年来反复用西药,吃得孩子都快不行了,还不如吃几付中药,效果如此迅速。其方:柴胡30,黄芩20,姜半夏30,党参15,生姜3片,大枣30切,生甘草10,桂枝20,白芍20,生石膏50,羌活10,白芷10,后下。三付。因颈硬,加葛根15克。与诸同道分享。

115.有人问,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血管病越来越高发,对于此类病症有什么饮食调理建议?除适当运动、饮食清淡、保持心情舒畅之外,我推荐此类病患都可常服葛根。可以用葛根泡酒服(我在微博里已经推荐过),不能喝酒的则可以用葛根代茶饮,或者,葛根打粉冲服亦好。葛根清降体内脂浊,是养生佳品。

116.昨日急诊一女病人,素体脾胃虚弱,因吃火锅小龙虾引起腹部绞痛,痛不可忍。病人相信中医,不肯去挂水。此食浊邪热内滞,胃肠降浊失司,大便闭滞而作痛。急针尺泽、委中、足三里、中脘诸穴,其痛稍减,再处方:赤芍10,红藤30,桃仁10(打),薏苡仁30,冬瓜仁30,败酱草30,白芍10,尽剂而痛愈。

117.数天前一病人带着两岁的儿子来诊感冒,自述怀此儿时阴道出血,电话求助。当时我给了一个处方,服三付而诸症尽去,足月顺产,母子平安。此方源自黄元御,因未能面诊,故试用此方保胎,未成想竟收如此卓效。其方:炙甘草6、生地9、阿胶9(烊)、当归9、桂枝9、白芍9、茯苓9、丹皮9。水煎温服,日一剂。此方源自黄元御,我临床试用数例,原方原量不加减,治疗怀孕后突然阴道流血,

皆取得神奇的效果。前几天朋友妹妹怀孕40天时出现阴道出血,急求方,我也是开以此方,服两付后流血消失。此方有养胎止血之功,且方效平和,不伤正气。对于不便于去医院急诊的病友在万不得已时都可试服一两付,当有显效。

118.朋友前段时间说逢下雨天就想哭,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试开方子:炙甘草30克,小麦100克,大枣50克(切),3付。今日见面聊天,朋友说只吃了一付,竟然好了。并说这方子太奇怪,根本不象药方,甜甜的,好喝。此方源自仲景,用来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有其症用其方,神效如此。

119.有些病症是可以用通治方的,比如:小儿反复感冒体质,则都可用柴胡桂枝汤调理;烦躁,都可用栀子厚朴汤;经闭或更年期月经失调都可试用温经汤,如此等等,几乎不用辨证,都可取得不错效果。由此,我在微博里经常推荐几个我常用的,且自认为有效的处方,以方便网友,并省去寻医之苦。但不建议滥服中药。

120.老年膝关节疼痛——麻黄附子细辛汤并加熟地120克以治

121.葛根是一味药食两用的中药,能鼓舞胃气、升清脾阳,并可益津液、散风邪、养肌肉,且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之功,能治疗心血管疾病。葛根素有“亚洲人参”之美誉,葛粉称为长寿粉。用葛根一公斤,加5公斤白酒泡七天后,每晚喝1-2两,可消除久年不愈的心绞痛症状。不喝酒的可用葛根代茶泡水喝,亦效。

122.我朋友老母亲77岁,患膝痛15年,走路困难,疼痛剧烈,深以为苦,要求止痛。先确诊其为寒痹,处方:麻黄30,细辛20,制附片50,熟地60,数剂而痛减,但下楼仍痛。再换方:麻黄30,细辛20,制川乌30,制草乌30,熟地120,白术15,干姜30,吴茱萸15。服药未及一个月而诸痛皆霍然,从此竟成我的铁杆粉丝。

123.临床上经常会遇到闭经患者,虽未到更年期,但经水已停。若辨证属心、肝、脾经气郁,其脉弦,其人阴虚于下,火浮于上,易生气,烦躁,或失眠,则可用傅青主的益经汤:熟地30,白术30,当归15,白芍9,酸枣仁9,沙参9,丹皮6,山药30,党参12,杜仲9,柴胡9,桂枝9。此方可服至三十付,有助于恢复月经。

124.痔疮肿痛伴出血,我常用乙字汤加味。其方:柴胡10,升麻10,黄芩10,生甘草10,制大黄6,当归15,银花15,丹皮15。水煎服,日一剂。此方亦治内痔、外痔及混合痔,多有良效。若痔疮有核,则上方加桃仁15克以加强化瘀之效。痔疮需辨证,并非一两个方子就能治好的。我列出方子,只为方便不便寻医的网友。

125.我自拟的通治痔疮方如下:党参15,生甘草10,白术15,干姜15,柴胡30,黄芩20,地榆15,槐花15,升麻20,制大黄6,当归15,生黄芪45,陈皮10,阿胶10烊化,薏仁30,山药30,水煎服,日一剂。此方补泻同施、寒热并调,太阴、少阳、阳明三经合用,清泻下陷于大肠的木火,并升提中焦阳气,其效满意。

126.有人因酒后出现音哑,此素体脾湿过旺,酒入胃中,湿浊上泛,阻于音窍,可先用七味白术散化去湿浊,再可利咽开窍,自可速愈。治音哑亦有清音丸可用,此《证治准绳》方。桔梗30克,诃子30克,生甘草2克,硼砂10克,青黛10克,冰片1克。上药共研极细末,蜜丸如龙眼大,随时噙化一丸。余临床用之,极效。

127.夏日炎炎,提供一个解暑方。将适量西瓜翠衣与香薷加水共煮沸,候温服,能解暑清火,滋阴和中。西瓜翠衣的做法:将西瓜洗净,去红瓤,将表皮色暗且含有蜡质的青皮层剥去,剩下的即是西瓜翠衣,其性味甘凉,可治暑热烦渴、口舌生疮、中暑及咽喉干痛诸症。香薷,古人当菜蔬食之,能发汗解暑,温胃调中。

128.多年前我曾诊治过一位韩国朋友,七十多岁,右上肢皮肤有一块一元钱大小的神经性皮炎,俗称为牛皮癣,已经持续十余年,脱白屑,且瘙痒难忍,曾内服外用各种药物,皆未见显效。我帮他用艾条灸局部皮损处,一日一次,每次十五分钟。结果四五次后,其牛皮癣竟霍然而愈,之后十余年再未见反复。

129.我弟弟董洪峰病案:一小孩4个月大,出生后20天开始浑身湿疹,现在面部、后背、肘窝严重,到处看无效,开方:苍术15、茯苓20、陈皮10、泽泻15、炒麦芽20、滑石10、生甘草5,五副,水煎外洗,效果非常明显。希望此方多为传播,以惠及更多患病小儿。董洪峰工作室在威海,电话150****2929。

130.乌梅甘草汤,药只二味,却有酸甘化阴、养血疏肝、缓急止痛之功。用于肝气有余、肝血不足所致的胃气痛,多有良效。此类疾病多易发作于晨起,亦见于生气发怒之后,表现为或胃中抽痛,或两胁胀痛,或头痛等,其病机在于木气郁滞,疏泄失畅,气滞而作痛。有过此类症状者不防家中常备此二味中药,有备无患。

131.学习前人处方,于临床时却可以稍加减变化一两味,顿时有化龙点睛之妙。比如,猪苓汤加山栀,即可治疗膀胱炎引起的血尿;桂枝茯苓丸加怀牛膝治疗血瘀型前列腺炎等等,都属此类。前贤在经方的基础上往往有此点睛之笔,如五苓散减桂而成四苓汤;金匮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等,需多着眼研究其变化手段。

132.曾治脑干脑炎引起的全身肌肉萎缩,以四逆汤为主方,加活血养阴之品,效果不错

133.家里有高血压的老人,或者家族有中风病史者,一定要在家里常备安宫牛黄丸,或者苏合香丸、牛黄清心丸之类的醒脑开窍类药丸,有备无患。

134.麻黄宣肺走表,故可治荨麻疹、牛皮癣等皮肤病。为医者当重视麻黄,对于一些久年皮肤病或能开一思路。近年有人报道治疗顽癣42例,用麻黄15克,加清水一小碗,武火煎沸五分钟,分两次温服,连续服十剂,全部痊愈。麻黄其用极多,临床用以治疗中风、瘫痪、黄疸、水肿、小儿遗尿、尿频、腹泻、喘证等多效。

135.一朋友近日高兴地对我说,自从选择了中医,每天早晨喝生姜红糖水,平时常喝桂枝汤,一年来身体越来越健康,面色越来越红润,再也不会象以前动不动就生病,且反复感冒了。我也真心地希望每位病友都能认识到中医对于养生康复的巨大作用,从而及时选择中医,找回久违的健康。

136.春天北方经常有沙尘暴,天热且空气极为干燥,若更兼劳作汗出且饮水少,则易见咽喉干痛生疮,嘴唇裂开,口干,饮水则缓解。此为上焦津伤,需养阴降火为本,润燥治痛为标。此时可用此方:生地50,竹茹12,玄参12,薄荷12,茯苓12,生甘草12,升麻30,麦门冬12。煎服,日一剂。此方亦用于秋燥咽喉生疮。

137.春天木气渐升,天气渐热,更兼北方沙尘太大,人居其间,呼吸沙尘,极易出现咽喉疼痛,且痛而无痰,在此我提供一个小方子,希望咽痛患者可以少受些折磨。此方亦治其他原因引起的咽痛,如感冒、上火、雾霾、说话太多等,皆可。麻黄10克,芦根30克,桔梗10克,荆芥10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日一剂。

138.前不久朋友一岁小儿全身风疹,痒甚,哭闹,电话求诊,并要求能否不喝中药,恐药苦难喂。因处以下方,用纱布包煎,待水温给小儿洗澡,一天而愈。其方:麻黄20克,连翘45克,赤小豆30克,天花粉15克,杏仁15克(打碎),生姜三片,大枣30克(切开),生甘草10克,白藓皮30克。给小儿治病需灵活应用药汤。

139.痛经的女孩子要重视平时的保养。我的建议:不要吃太多的水果,特别是寒凉性的水果,不要喝牛奶,因其性寒伤阳;平时不可穿露脐装,下肢需保暖,天冷不可穿短裙;睡前热水泡脚;经前不可受寒、涉水、淋雨,保持心情舒畅;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温升阳气;痛时用方:干姜10克,益母草30克,红糖30克,水煎服。

140.骨折在生活中偶见,除必要的手术处理之外,亦可以配合服中药汤方,有助于迅速恢复正气,并可促进愈合。其方:当归15克,续断15克,骨碎补15克,川牛膝15克,桃仁15克(打碎),金银花15克。五付,用黄酒两碗,煎成一碗,空腹服,日服两次。我曾临床试用于骨折患者,屡用屡效,建议病友保存备用。

141.春天最适合于调理肝的疏泄功能,肝主升、主动、主散,合于木性。春天养肝之法:一则可针刺或按摩肝经诸穴,包括太冲、期门以及大腿内侧面压痛点;二则可服逍遥散之类的药方;三则到户外踏青、远眺、伸展肢体;四则开始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此都能顺畅肝气,预防肝郁。若木气升发过度,则可服乌梅固本汤。

142.一般来说,妇女生下宝宝,不论是剖腹产或自然生产,或妇科宫颈检查后,或者流产,都可在当天开始服生化汤。此方活血祛瘀,排出胞宫内所瘀滞的离经之血,可连续服七天,能促进子宫快速恢复平衡。生化汤的好处很多,不可尽述。当归40克,川芎15克,桃仁15 克,炮姜15克,炙甘草10克,黄酒与水各半煎服。

143.我曾诊治一女孩,半年前因感冒后缠绵反复,渐至鼻痒、鼻塞、鼻流清涕,眼痒,西医诊为过敏性鼻炎,反复服西药未愈,某医认为鼻中隔不正,建议手术。此属风寒郁肺,处以麻附细合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味,数剂而效,渐而诸症近愈。鼻炎当今非常多见,因阴霾天气而更见增多,及时选择中医,相信会有良效。

144.风寒感冒若不想吃药,还可用贴敷疗法,亦能速愈。一则,生姜、大葱白及麻黄各适量,共捣烂如泥状,贴于肚脐,上置热水袋熨之,并盖被取汗。二则,胡椒、丁香各7粒,碾碎,与大葱白共捣烂如泥,涂于手心,双掌相合,夹于大腿内侧,再盖被取汗。用此二法需配合喝点热米粥,多盖被子,汗出而感冒自愈。

145.春节过完了,一肚子油腻也需要清理一下才好。提供一个小方:白芥子,苏子,莱服子,柏子仁,杏仁各100克,一付,上药混合,略炒香,共研极细末,每次十克,日两次,温水冲服。此方有化痰攻块,降浊通下之功。常服之,有助健康,不仅有助于养生,且于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人亦极有好处。

146.曾治一朋友患痛风,平时好喝酒,某日足大趾关节痛不可忍,不能下床,哼哼哟哟不停。发誓说如果再喝酒,我就他妈的不是人。我调以方药,渐服三五付而痛渐减,十余剂而霍然痛除。荷叶10克,藤茶30克,制川乌20克,制草乌20克,干姜30克,苍术15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白芍15克,生大黄10克,水煎服。

147.数年来我临床诊治过不少带状疱疹患者,有的是急性期,有的是后遗症期,单用针刺,效果亦极为显著。取穴以循经远取为主,针用泻法,适当辅以局部点刺出血,或拔罐出其恶血郁毒,往往都可速效。针刺泻邪以刺血为最佳,我每喜点刺龙眼穴(小指远端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出血,自觉有效。若配合中药效果更好。

148.《千金》防风汤:防风,川芎,白芷,怀牛膝,制草乌,白术各9克,羌活,葛根,制附片,杏仁各18克,生石膏,薏仁,肉桂各30克,麻黄36克,生姜45克。水煎服。此方由孙思邈所传,其组方规律亦同续命类汤方,治疗中风恢复期疗效确切。我临床常用此方,配合针灸,可以迅速帮助病人促进肢体偏瘫的康复。

149.肿瘤疼痛,可用之方颇多。近贤张大昌妙悟岐黄,他提供了一个治疗肿瘤疼痛的方子,临床试用,治癌痛效果尤速。但适用于肿瘤疼痛初期,痛不太剧的情况。制川乌15,生黄芪45,木瓜30,炙甘草15。水煎服。此方亦治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四肢疼痛。伴有抽筋或者拘挛者可加白芍30克,成芍药甘草汤,效果更好。

150.当前又逢甲流。此时正小寒之后,节令近于立春,将交木气,天地之间阳气已经开始泄动,人亦应之。若中虚之人,阳气易耗。阳泄过极则木火升浮,内则阴不守阳而见正虚诸症,外则阳气浮散而见高烧、胸痛之状。此时不能见症治症,当补中气、敛木火、涩精生津。乌梅白糖汤可服:乌梅30克,白糖50克,水煎服。

151.一女病人左臀至大腿外侧疼痛,近膝外侧有抽紧感五周,渐而加重。按之肌筋紧张,压痛明显。服西药止痛无效。此少阳经病,按古法调方:核桃仁30,元胡15,当归15,肉桂15,赤芍15。服药后渐觉痛失,颇为舒畅。元胡、当归、肉桂合方为如神散,见于《鲁府禁方》,主治一切闪锉腰痛。明清诸家多有引用其方。

152.春节过完了,一肚子油腻也需要清理一下才好。提供一个小方:白芥子,苏子,莱服子,柏子仁,杏仁各100克,一付,上药混合,略炒香,共研极细末,每次十克,日两次,温水冲服。此方有化痰攻块,降浊通下之功。常服之,有助健康,不仅有助于养生,且于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病人亦极有好处。

153.葱豉汤做法:连须葱白三根,淡豆豉20克,加水500毫升,大火煎至沸腾,再加黄酒(绍兴老酒或即墨老酒都行)30毫升,再煎至沸腾,即可倒出。并加入白糖适量,既可补益中气又可调整口感。趁温服药,服后盖被取汗。大葱辛温通阳,淡豆豉辛凉解肌,发表升散,二者皆有发汗之功,邪初在表,此方以解散之。

154.经过正确的中医治疗后,病人出现红疹。此时有两种思路,一则搔痒难忍,需先缓解其痒,我常用此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生姜五片,大枣30克(切开),炙甘草10克,三七粉6克(冲服)。水煎服,此方多有良效。二则如果疹子透出但搔痒不甚,可不治疹,继续按之前的方案治疗,或配合针灸祛疹止痒亦极效。

155.血虚的原因很多,即可能是失血过多,亦可能久思伤血,或经血淋漓不止。血虚当补血养血,可用生姜七片,红糖100克,大枣10枚切开,水煎服,有温阳养血之功。但需配合治疗病因,一则女人献血不可过度;二则少思少虑,心情舒畅,有助于疏肝;三则调理月经;四则子时睡觉,可养肝养血;五则配合适当食疗。

156.我读大学时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献血活动,那时我年轻,献出200毫升血液后没有丝毫的不适。但我也见到不少同学献血后出现头晕、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振等反应。这表示血损气亦弱了,需及时补益气血。可以用当归补血汤:生黄芪100克,当归20克,三付,水煎服。或者用十全大补汤亦有良效。当戒过度劳累。

157.炎夏之时,阳气宣散,人感天地之气机,易出现心浮气躁、汗多、神疲、注意力下降诸症,多属正常反应,不需治疗。但立秋之后,天地阳气敛降,以上诸症当徐徐缓解。若仍是出现阳气过散诸症,则需要适当调理。可用乌梅三豆汤:黄豆30克、黑豆30克、绿豆30克、乌梅40克。煮汤加白糖调服,有助机体阳气敛降。

158.一男病人,右侧地机穴处一小片皮肤肌肉变硬,走路则疼痛一年。服过止痛药,也曾注射局部,无效,遂建议手术。病人求诸中医。局部用傍针刺以祛邪痹,按左右对应法针左尺泽下三寸处,并用乳香、没药、丹参、当归、桂枝各10克、生黄芪20克,五付。两周共三诊而痊愈。一年后复发,再诊两次,至今三年未作。

159.鼻炎枕方:辛荑花500克,藿香100克,佩兰100克,白芷100克,细辛10克。一料,共捣碎,做枕头睡觉。此方辛温通窍,研碎作枕头,可于睡眠中帮助通畅鼻窍,且味道芳香,既能治病,又方便实用。平时经常晒一下枕头,保持药粉干松,可一直使用。

160.痛经针刺十七椎下可以速效。但如果不能针刺,亦可用下面的外用方:肉桂12、炮姜12、当归10、川芎10、赤芍10、桃仁10、香附10、五灵脂12、蒲黄12、元胡12、琥珀3,单位都是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次10克,以高度白酒调膏敷脐,胶布固定。睡时敷,晨起去掉。连敷5--6天,可有效止痛,且安全方便。

161.我治疗闭经,若是年少身弱,多属脾胃运化不足,则宗张锡

纯之意,用健脾和胃法配合山药、鸡内金,或理冲汤以助运化。或面色苍白,声短乏力,则属气虚血少,用八珍或者十全大补汤,每可收效。若畏寒肢冷,则喜用扶阳法,选用附子理中丸,或真武汤,或附子汤,随症加减。若血瘀明显,则胶艾四物汤最好。

162.目前我临床所见的痛经多因于寒,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无华、喜暖喜温,其脉紧。若辨为寒证者,都可用此方:红糖30克,干姜30克,生山楂30克,水煎服。于痛经来之时开始服用,连续服三天,坚持每个月服用,三五个月可望治愈痛经。

163.临床治疗闭经,我常用以下小方:红糖30克,益母草30克,炮姜10克,水煎,久久服之,多有良效。其方虽小,仅有三味,但功能却全面,既可活血温阳,又能补血调经,于血瘀、血虚、阳虚引起的闭经有一定效果。且味甜而微辣,适合于女性闭经朋友尝试。

164.孕后流血,急处:炙甘草6、生地9、阿胶9、当归9、桂枝9、白芍9、茯苓9、丹皮9。病人来信:您开给我的保胎止血药方效果很好,服了10剂后安然无事了,胎儿到目前为止发育很好,我们全家都很感激您。服完第3剂的时候排出好多血水,再服用2剂后干净,隔一天后又出一些暗褐色的血,再继续服用5剂后完全好了165.南宁最近见感冒病患颇多,因天气突然变热,不少人贪热少衣而感冒风寒。再者,春分之后,木火上浮,与天地之间热气相合而上灼于肺,易患咳嗽、咽喉干痛。若证属此,都可用葛根汤合栀子豉汤调治。其方:葛根30,麻黄10,桂枝20,白芍20,生姜三片,大枣30切,炙甘草10,栀子10,淡豆豉30.小儿用量减半。

166.最近我看过的病人中,颇多肿瘤患者。2012年按五运六气来看,寒湿偏甚,肿瘤又属阴寒之病。因此,病患当注意扶阳抑阴,助阳化湿,温阳祛寒。平时注意少食或不食寒性水果、半生不熟肉类、螃蟹、猪头肉之类。每天早晨可用薏米60克,加生姜三五片,红糖适量,煮粥常服以代早餐,有祛湿化块、温阳补血之功。

167.有人因酒后出现音哑,此素体脾湿过旺,酒入胃中,湿浊上泛,阻于音窍,可先用七味白术散化去湿浊,再可利咽开窍,自然速愈。治音哑亦有清音丸可用。此《证治准绳》方也。桔梗30克,诃子

30克,生甘草2克,硼砂10克,青黛10克,冰片1克。一传递。上药共为极细末,蜜丸龙眼大,随时噙化一丸。余用之,极效

168.朋友因外感而电话求方,声音嘶哑。此外风客于咽喉,木蝴蝶15克,诃子10克,冬桑叶15克,麻黄10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滑石30克,蝉蜕10克。三付而愈。此症亦可用张锡纯方:蝉蜕6克,滑石30克,麦冬12克,胖大海5个,冬桑叶6克,薄荷6克。开水泡代茶饮。张氏自述,一日音响,二日音清,三日痊愈。

169.一女病人摔伤,下肢骨折并已经手术。现手术局部经常疼痛,求治。仿张锡纯意,用活络效灵丹各15克,加生黄芪30克。五付。此症必是瘀血滞于经络,气血不畅而作痛。再思之,亦可用四物汤加诸通经逐络之品。唯若治疼痛,需用乳没,临床验之,极是有效,他药不能代替。五剂后痛失。

170.我治老年人白发,喜用此方:侧柏叶,黑芝麻,核桃仁,何首乌各500克,当归250克,共为极细末,或直接温水冲服,日三次,每次一勺,或炼蜜为丸,丸重6克,每服一丸,日三服。此方以补肾为主,兼以活血。方中侧柏叶为君药,有生发阳气、上濡头发之功。效果尚令人满意。

171.某男性病人盛夏亦畏寒,需穿棉裤度夏。嘱用生硫黄235克,续断192克,杜仲192克,三味药共研极细末,每次4克,日服2次,凉开水冲服。久久服之,渐觉身暖。

172.白芷临床常用,其味香,其白色,又称为香白芷。有开窍美容作用。其一则可治面部黄褐斑,二则可治眉棱骨痛,三则可治鼻炎。凡此三种病症,都可用白芷治之。取上好白芷300克,研成极细末,把蜂蜜煮开去掉白沫,与药粉调成丸子,如红枣大小,每嚼服一丸,以淡茶水送下,日三次。此丸治前头痛尤其神效。

173.某病人闭经数年,伴畏寒。我认为温经汤可用,后再思之,或可先扶阳通任,活血祛浊。干姜15克,制附片10克,炙甘草10克,紫石英30克,鸡内金10克,山药30克,丹参30克,柏子仁10克,泽兰10克,合欢皮2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当归30克。

小儿厌食症效验良方

小儿厌食症效验良方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除外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较长时期的食欲不振或减退,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厌食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在1个月以上,多见于1~6岁儿童。近年来,本病日渐增多,尤以城市更为常见,独生子女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对此病多诊断为“神经性厌食”,认为与缺锌、维生素缺乏因素有关。根据本病以纳呆、食欲不振、厌食为临床特点,属中医“恶食”“伤食”“食滞”“脾虚纳呆”等范畴。 方一扶正健脾方 【主治】:小儿厌食症 【方药】:麦芽10g,黄芪、枸杞子、鸡内金、神曲、焦山楂各9g,黄芩、木瓜各6g、广木香5g。症甚加谷芽、山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6次服。 【编按】:用本方治疗小儿厌食症130例。用30日,结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食欲、体重增加) 64例,有效6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38%。(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6) 方二苏藿三仙汤 【主治】:小儿厌食症 【方药】:鸡内金、炒建曲、炒山楂、炒麦芽各7~15g,紫苏梗、藿香、陈皮、厚朴各5~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餐前服。对照组34例,用保和丸:法半夏、陈皮、茯苓各5~10g,山楂、建曲各7~15g、连翘、莱菔子各6~12g。均脾虚寒湿型加苍术5~10g;脾虚湿热型加鱼腥草、马兰草各20~30 g。10 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用2个疗程。 【编按】: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结果:两组分别痊愈49、11例,有效23、14例,无效6、9例,总有效率92.3%、73.5%。

方三扶脾养胃汤 【主治】:小儿厌食症 【方药】:葛根6~15g,太子参、生麦芽、焦山楂、鸡内金各5~10g,白术3~6g,藿香叶、木香各3~5g。盗汗加龙骨、牡蛎;手足心热加地骨皮、胡黄连、刘寄奴;脐周痛加乌梅、陈皮、使君子;便秘加桃仁、肉苁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取穴:四缝。用三棱针,刺约1分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 5~7日1次,用2次。两手穴位交替使用。1个月为一疗程。 【编按】:用本方治疗小儿厌食症166例。结果:治愈110例,好转5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9) 方四苍陈内金散 【主治】:小儿不思饮食、腹胀、泄泻、舌苔白腻。 【方药】:苍术1份、陈皮1份、鸡内金1份、蜂蜜适量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适量蜂蜜调和后开水冲服即可。1日3次,2岁以下每次1g,3~5岁每次1.5g。 【编按】:本方苍术健脾燥湿,是运脾药,脾得健运则水谷能消,配陈皮、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方虽小而功甚宏,并且患儿易接受。本方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全国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教授验方,一般连

小儿厌食有良方

小儿厌食有良方 小儿厌食症是指排除了肺结核、肝脏疾患、胃肠器质病变等病因而单纯性的以厌食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一般症状是患儿不喜食米饭、粉、面、鱼、肉、菜蔬等主副食,而一味喜嗜饼干、糖果、汽水等杂食。既不定时,又无定量,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 门诊中常见到不少患厌食症的儿童,症状大都体质消瘦,面青唇白,多汗疲乏,精神、胃口极差;日间烦躁,夜睡欠安;气候稍有转变,容易感冒、咳嗽,并且病程拖延,发热不易退,咳嗽不易愈,消瘦了不容易再胖,抗病能力降低等等。夏秋季节,更容易招来感染性疾病。既为父母带来忧虑,也给托儿学校的阿姨增添不少麻烦。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属于“疳积”的范围。病因病机由于小儿脾胃虚弱,饥饱无度,嗜食生冷,使脾胃失却运化与升降功能。如果大便溏泄、厌食、腹胀、懒言懒动,则属于“脾阳不振”;如果蕴湿化热,尿黄、便秘、厌食、烦躁、消瘦,则属于“脾胃阴虚”。两种类型中,前者多于后者。然其治疗,则都可用“参苓术草汤”:党参十克,云苓十克,白术六克,炒谷芽十克,山楂十克,白芍六克,胡黄连五克,五谷虫五克,莪术三克,炒扁豆十克,甘草五克。 如果“脾阳不振”,可加春砂仁三克;如是“脾弱阴虚”,可加石斛五克,麦冬五克,沙参十克。处方与加减药物均为小儿剂量。一岁以下的婴幼儿剂量减半。 本方系从《小儿药证直诀》之“参苓白术散”化裁,有益气健脾,化积去滞之功,药物不偏不颇。小儿厌食症以之调理,连服八至十帖,效果优良,可为家长们解除烦恼。 此外,纠正患儿之不良饮食习惯,戒除杂食如汽水、饼干、糖果等伤脾之品,坚持三至四星期,功效当更明显。 ——《公众诊所》,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出版。 消化散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 十余年来,用自拟消化散外敷脐部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 药物组成及用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的中西医疗法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儿童对食物的厌恶和拒绝进食。厌食症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他们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西医都有一定的疗法。下面将介绍中西医分别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改善食欲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常用的中药有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坏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的功能,而脾胃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因此,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基本原则是健脾益气,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建议儿童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红枣等。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首先,西医会给儿童补充营养,通过补充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或者营养剂来增加儿童的营养摄入。此外,西医还会监测儿童的体重、身高等指标,及时调整饮食计划,确保其营养摄入达到正常标准。同时,心理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西医认为厌食症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稳定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以促进正常的饮食行为。 总的来说,中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中医注重调理脾胃功能,通过中药和饮食调理来改善食欲;而西

医主要采用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补充营养和调整心理状态来改善食物摄入。在实际治疗中,中西医可以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应当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因为每个儿童的患病原因和病情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家长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咨询医生的意见,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家长还应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儿童合理的营养摄入,避免过度补充高热量食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康复非常重要。

小儿厌食、积食发烧不用慌,中医自有良方应对

小儿厌食、积食发烧不用慌,中医自有良方应对 今天继续讲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之前主要讲了小儿积食的成因与治疗,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提到,就是积食引起的发烧。这种发烧,主要是小儿肠胃功能弱,食物在胃肠堆积的时间过长,这些食物就会发酵,产生热量,表现出来就是孩子会发烧,也叫郁而化热。这个病主要集中于六岁以前的儿童,积食发烧初期一般肚子烫、手心烫,发烧前会口臭、大便不通或拉肚子,而且大便特别臭,舌苔以黄腻为主,积食越严重,舌苔越黄腻。 发烧一般是持续低烧,或者反复发烧,早上可能体温正常、下午晚上体温就升高。一些积食严重的孩子会发高烧。 这个时候的治疗重点,不是想着怎么退烧,应该是怎么把积食排出来,先把热邪的源头去掉。 个人经验来说,最快的办法就是用生大黄。 5岁以下的儿童,用50毫升的开水浸泡生大黄6克,再兑一点蜂蜜,大黄很苦,不然孩子喝不下去,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单次用生大黄10克。 大黄喝了之后,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孩子就会腹泻,把胃肠积聚不消化的食物都排出来,这时候体温也会慢慢降下来,体温正常了之后,

就不要再用了。 很多中医囿于大黄是大苦大寒之药,不敢用,其实大可不必,只要确定是实证、热证,该攻里逐下的,可放胆用之。 之前个人曾单次服用生大黄150克,除了腹泻之外,没有其他不适,大黄虽然苦寒,但没有毒性。对于小孩子积食发烧是一味既安全又有效的一味药。 再来谈一下小儿厌食症。这类孩子有明显的特点:对什么都没有胃口,吃什么都不香,特别挑食,有的孩子还有异食癖,会吃纸屑、土、墙皮一类的东西;同时呢,发育明显比同龄人迟缓,经常腹泻,抵抗力很差,经常感冒,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舌质偏红,舌面上红点很多,舌苔会部分脱落,也就是俗称的地图舌。对于这一类儿童,按中医辩证属于脾气虚和气阴两虚,多用益气养阴的方剂来治疗,但实际临床效果并不好,其中一点就是小孩子很难坚持服药。 那么这一系列症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答案是缺锌。没错儿,就是缺锌。 体内缺乏微量元素锌,就会导致小儿厌食、发育迟缓、抵抗力差、反复口腔溃疡、地图舌这一系列症状。通过补锌之后,这一系列症状都会消失。这里就体现了中西医各有所长,中医凭着临床经验积累,通过规律总结,把这一系列症状的病因归结为气阴两虚,用益气养阴的药物来治疗,比如白术、怀山药、太子参、党参、沙参、麦冬这些药,也的确能改善症状;现代医学通过补锌的方式,也能使儿童厌食这一系列症状改善。但对于儿童而言,要考虑一个对药物的接受程度问题,一天两天还行,持续好几天喝中药,小孩子就很难坚持下来了。这里我还是推荐用硫酸锌口服液来治疗小儿厌食症,口感更好,小孩子服药意愿也更强。 硫酸锌口服液药店里都能买到,这个药也很便宜,一般小孩子服用两周左右,食欲就能明显改善,然后继续服用,抵抗力会越来越好,感冒也没那么频繁了,口腔溃疡发作也会减少。 点击收听新节目:对话《黄帝内经》

治小儿厌食症妙方(方3首)

治小儿厌食症妙方(方3首) 治小儿厌食症妙方 1、运脾消食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孙书坤方) 【歌诀】运脾消食焦三仙,白术茯苓佛手片,再加陈皮春砂仁,小儿厌食投之痊。 【组成】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佛手片10克,广陈皮6克,春砂仁3克,焦三仙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4次(温服)。 【功效】运脾消食,舒肝和胃。 【方解】小儿厌食症多为脾失健运,饮食停滞,迁延日久,影响肝胃所致。方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佛手片、砂仁理气舒肝和胃;焦三仙消食运脾。诸药相合,共奏运脾消食,舒肝和胃之功。 【主治】小儿厌食症。 【加减】便秘者,加栝蒌;腹痛时作者,加干姜;舌苔黄者,加黄连;舌苔中腻者,加鸡内金;舌苔花剥或舌中光红无苔者,加石斛、山药;面黄无华者,加太子参。 【附记】多年应用,效果甚佳,总有效率达98%以上。 2、八味厌食散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李秀敏方) 【歌诀】八味厌食用黄芪,苓术黄精广陈皮,青黛内金炙甘草,健脾益气食欲增。 【组成】黄芪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黄精30克,陈皮20克,青黛20克,炙鸡内金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冲剂,每袋3克。15~3岁者每次1袋,每日3次;4~5岁每次2袋,每日2次;5~10岁者每次2袋,每日3次。连服3个月。 【功效】健脾益气。 【方解】本方系由异功散【加减】而成。小儿厌食症,临床以脾

气虚者为多见。故方用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配以陈皮理气运脾;黄精补气益阴;青黛平肝以“抑木扶土”;鸡内金和胃消食。综观全方,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温而不燥,具有健脾益气之功,使脾气充盛,胃气得和,谷气得消,纳化正常以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脾气健,食欲增,气血充,肌肉骨骼得以充养则生长发育迅速,全身症状也随之改善。 【主治】小儿厌食症。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3、健脾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朱君华方) 【歌诀】健脾汤中谷麦芽,白术神曲焦山楂,再加枳实广陈皮,运脾醒脾病自痊。 【组成】白术10克,生麦芽10克,生谷芽10克,焦山楂10克,神曲9克,枳实6克,陈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消食健脾,行气运脾。 【方解】方用白术健脾;神曲、谷芽、麦芽、山楂消食和中;枳实宽中下气;陈皮理气运脾。全方健中有消,具有运脾、醒脾之功。古人云: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故屡用效佳。 【主治】小儿压食症。 【加减】偏于湿重者,加苍术10克;偏于胃阴不足者,加生地、石斛各9克;病程长,偏于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0克。

“莲米锅巴汤”治疗小儿厌食症30例

“莲米锅巴汤”治疗小儿厌食症30例 明医公开课第38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梁远立编辑/邓爽校对/刘祎妮 导读:今日首次在公开课分享文章的儿科专家梁远立老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原中医学院肖正安学生,并获真传。梁老师专修中医儿科,杏林生涯40余年,对于治疗儿科病经验丰富。今日分享梁老师自拟经验方治疗小儿厌食症文章一篇,与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病症,是指小儿见食不贪,见食而烦,甚至拒食而言。笔者采用自拟经验方“莲米锅巴汤”(此方《浙江中医杂志》已刊登,并收入《小儿良方》一书中),治疗小儿厌食症,屡获良效。就其门诊病人30例临床观察,简介如下:30例患儿均属门诊病人,其中:1~3岁儿童25例,3~5岁儿童5例,男18例,女12例。服药时间3天至七天,后随访,治愈25例,显效5例,疗效为100%。现简介如下: 莲米锅巴汤药物组成:莲米12克苡仁12克白术10克焦三仙各15克佛手10克石斛8克饭锅巴15克 以此方为基础方,临床中分三型灵活加减: 1. 饮食积滞型:主要是喂养不当,忠食生冷,肥甘损伤。辨证要点:舌苔厚腻,腹胀,脐周围痛等。治以消导运脾方用:莲米、饭锅巴、白术、苡仁、焦三仙、佛手、枳壳、陈皮、厚朴、莱菔子、苍术、谷芽(用量按年龄大小而定)。 2. 脾胃阴虚型: 化源不足,津液亏损。辨证要点:舌质红嫩少苔,无苔,舌苔花剥,口干喜饮,大便秘结,或换热盗汗。方用:莲米、饭锅巴、石斛、北沙参、淮山、白芍、焦三仙、寸冬。 3. 脾气虚弱型:辨证要点:舌淡苔薄白,形瘦神倦,大便溏软,消化不良。方用:莲米、饭锅巴、苡仁、白术、北沙参、焦三仙、茯

麦芽治病有良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519328193.html, 麦芽治病有良方 作者:何国 来源:《家庭医学》2013年第02期 麦芽别名大麦芽,药店有售。其性味甘、微温,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助消化、降血糖、小剂量催乳、大剂量抑乳等作用。现辑录临床疗效显著的验方如下,供读者选用。 治乳房胀痛麦芽60克,水煎分3次服。如效果不明显,再服1剂。 治小儿厌食症炒麦芽、茯苓、太子参各100克,芡实150克,豆蔻25克,陈皮、神曲、鸡内金各50克。诸药共研成粉末,每次1匙(约10克),加入适量粳米粉中煮熟成糊状。每日早晚分2次服食。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生麦芽30克,青皮、枳实各12克,厚朴、干姜、黄连、炙甘草各6克,半夏曲、党参、茯苓各15克,炒白术9克,随症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7天为1疗程。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麦芽、生黄芪、怀山药、丹参、蒲公英各30克,白术15克,五灵 脂、枳壳各10克,甘草6克,三七粉3克(冲服),随症加减。每天1剂,水煎分2次冲三 七粉服,90天为1疗程。 治高血脂症麦芽、丹参各15克,水蛭、厚朴、法半夏、枳实、女贞子、竹茹各10克, 大黄5~10克,山楂15克。头煎加水400毫升,煎至1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混合煎液,分2次服。每天1剂,30天为1疗程。 治癌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麦芽、谷芽、鸡内金、山药、薏仁、仙灵脾、党参、茯苓、鸡 血藤、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黄芪30克,白术、女贞子各15克,陈皮10克。每天1剂,头煎加水650毫升,二煎加水45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30分钟。合并两次煎液,分早晚温服。连服21天为一个疗程。

小儿厌食有对策

小儿厌食有对策 厌食是7岁以下儿童常见的症状。普遍的看法是,除疾病因素外,不良饮食习惯、家长溺爱和微量元素缺乏是引起儿童厌食的主要原因,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每天按时就餐,孩子吃饭时要和家庭其他人员一块吃。 2、注重饮食的花色品种,激发孩子的食欲,同时讲究烹调技术。当孩子不吃肉,可做成水饺或馄炖;不吃豆腐,就做成卤干;不吃鱼,可做成鱼丸。 3、给孩子一份多样的食物,并把各种荤素食物混在一起,逐渐培养孩子粗食杂粮都吃的习惯,这样可以纠正孩子挑食和偏食的坏毛病。 4、要让吃饭时间成为安静快乐的时刻。家长不要采取哄骗、恐吓等手段强迫孩子进食,更不能在吃饭时教训孩子──孩子越是紧张,吃得越少。 5、孩子吃得好的时候,对他要多加注意,适当表扬;而他拒食的时候则要对他少加注

意,有时孩子想要以拒食来赢得关注。 6、不要给调料过多或盐份过多的食物,尽量少给零食,不要用饮料在吃饭前填满孩子的肚子。 7、补充适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国内调查资料表明,厌食儿童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铁、锌缺乏。因此,对厌食儿童应常规检测血液中铁、锌的含量。若这两项指标偏低,需要给予服用铁锌制剂,一般连用1~2个月,随着缺铁和缺锌的纠正,孩子的食欲会大为改善。 8、不宜滥用“营养滋补品”。儿童保健专家认为,健康儿童一般不需服用营养滋补品,这是因为经常给小儿服营养滋补品影响正常均衡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摄取,反而可能引起食欲不振及生长发育迟缓。某些营养滋补品能产生激素样作用,长期大量服用可造成儿童肥胖症和性早熟等不良后果。 厌食是目前儿童的常见病症,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厌恶进食甚至拒食为特征。厌食现象四季都有,但夏季暑湿当令,易于困遏脾阳,常使厌食症状加重。

儿科常见病及用药知识问答

儿科常见病及用药知识问答 1、小儿厌食以多大的儿童为多见? 答: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2、小儿厌食的病因是什么? 答: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主要在脾胃。 3、小儿厌食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长期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食量下降,面色少华,形体偏瘦。 4、治疗小儿厌食的药物有哪些?(例举5种) 答:小儿复方鸡内金散、山楂麦曲颗粒、大山楂颗粒、薏芽健脾凝胶、健儿消食口服液、肥儿糖浆、健脾糖浆、儿康宁糖浆、启脾丸、儿宝颗粒、健胃消食片、小儿健脾散、稚儿灵颗粒、婴儿健脾散等。 5、厌食的小儿患者平时在饮食上应注意什么? 答:少吃巧克力及带颜色的饮料,少吃油腻厚味等不易消化食品。 6、小儿遗尿的定义是什么? 答: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7、小儿遗尿的病因是什么? 答:小儿遗尿与膀胱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最多见。 8、小儿遗尿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寐中小便自出,醒后方觉,睡眠较深,不易

唤醒,每夜或隔几天发生尿床,甚则每夜遗尿1-2次以上。 9、治疗小儿遗尿的主要药物是什么?(例举3种) 答:夜尿宁丸、五子衍宗丸、金鸡虎补丸、倍芪腹泻贴、健脾止遗片等。 10、遗尿的小儿患者平时应注意什么? 答:勿使患儿白天玩耍过度,睡前饮水太多;逐渐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定义是什么? 答: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疾病良性且呈自限性。多数在5-15岁发生,2岁以下较少发生。 12、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答:潜伏期8-30天,平均18天。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其最早征象。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低热等症状。 13、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中成药有哪些? 答: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大青叶片、板蓝根颗粒、利巴韦林含片、五福化毒丸等。 14、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外用药物有哪些? 答:如意金黄散、紫金锭、青黛散、六神丸等。 15、导致小儿贫血的因素有哪些? 答:缺铁;缺乏叶酸;缺乏维生素B12。 16、血红蛋白低于多少为小儿缺铁性贫血? 答:1个月-6岁血红蛋白<110g/L(11 g/dl);6岁-14岁血红蛋白<120g/L (12 g/dl)。 17、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定义是什么?

三一、治小儿厌食证秘方(8首)

三一、治小儿厌食证秘方(8首) 31.1 温中运脾汤 【来源】蒋仰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术6克,炒苍术5克,茯苓6克,鸡内金 5克,焦山楂、神曲各10克,炒枳实6克,青、陈皮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其中鸡内金应研末冲服方不破坏其有效消化酶 素。 【功用】温中运脾。 【方解】小儿厌食证,一般病程较长,多以不思饮食为主要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 先天脾胃虚弱,加之后天调理失当,如恣食生冷之物等等,而致寒湿困阻,脾虚食滞,导 致运化失司。《名医方论》云:“阳气始动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方中附子、肉桂去脏 腑之寒湿,补火暖土;配干姜以增强暖中除寒之功;苍术、白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阳、一 为阴中之阳,一为补中除湿,一为益气和中,且能强脾土,伍茯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 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青、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消食宽胃, 相伍而行气导滞;鸡内金、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诸药相伍,中宫得温,脾土 始运,磨谷消滞,升降调和,恙疾皆降矣。 【主治】小儿厌食证(寒湿中困、脾失健运型)。 【加减】本方加减后还可疗寒湿中阻之滞泻、呕吐、积滞等脾胃运化失司之证。兼泄

泻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30克;兼呕吐者,加姜半夏、苏叶、苏梗、旋覆花(包煎)各6克, 蔻仁3克;兼积滞者,加槟榔5克,莱菔子6克,谷麦芽各1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满意。一般服5~7剂见效,10~15剂可愈。 【附记】本病在城市小儿中较为多见,尤其在独生子女中每每易见,临床投用本方治 之,疗效卓著。如果小儿的发育营养比较好,只是偶有食欲低下,或正在患病的小儿而出 现的食欲不振,均不是厌食证。 31.2 桂枝汤加味 【来源】董延瑶,《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桂枝3克,白芍6克,生姜2片,红枣3枚,清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小半碗,分2次温服。患儿喜食。 【功用】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方解】目前流行的小儿厌食证,是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加上喂养不当,滥 进滋补,久之使脾胃生化机能失常。有的父母还要强喂、打骂,更造成小儿精神紧张、营 养紊乱、形体更弱、腠虚汗多、面色不华等症状。经仔细观察,发现患儿大多舌净苔少, 腹软无积,大便坚硬,容易感冒发热。凡此种种都因营养不当、营养过剩之故。此证既无 积可消,又胃不受补。董氏从中医“脾胃主一身之营卫,营卫主一身之气血”的理论考虑, 此病是由脾胃不和而影响营卫失调,采用鼓舞营卫、振奋胃气之法,故方用生姜助桂技以

儿科17个经典民间偏方,收藏吧!

儿科17个经典民间偏方,收藏吧! 儿科 1、小儿感冒(包括婴儿):生姜5钱,水半碗煎开加入红塘服下,一日二次,2天可愈。 2、百日咳(及婴儿气喘):大蒜一头,去皮捣烂加白糖3钱,过半小时后用开水一两冲,两天可治小儿咳嗽、婴幼儿气喘,有特效。 3、小儿遗尿:生葱白一根,捣烂,每晚睡前敷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5天,可治愈。 4、夜啼:大人用一小撮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 5、婴幼儿腹泻、腹胀:大蒜一头,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一日一次,一般两三天即可消食止泻。 6、盗汗(成人盗汗同):老豆腐半斤,切片贴锅内烧成巴,再加水一碗,白糖适量,烧汤连巴一同食用,每晚睡前服,3天痊愈。 7、打蛔虫:生南瓜籽20粒,去壳饭前空服,一次吃下,第二天虫子即可随大便排出。 8、经常肛门痒:伤湿解膏一块,每晚睡觉前贴肛门上,次日晨揭去,连用三天。 9、小儿厌食(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盹皮1钱,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三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10、腹痛(成人腹痛同):用一片桔皮敷在肚脐上。再用半斤盐炒热(不要太烫),敷在桔皮上,可立即止痛。 11、误食杂物:韭菜半斤,不要切碎,炒熟多加些猪油,一次吃光,杂物可随大便排出。 12、磨牙:每晚睡前吃一块生桔皮,连吃2-3天,可治小儿及成人睡觉磨牙。 13、流口水(成人、老人睡觉流口水方法同):泥鳅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研成粉,用黄酒冲服,一次二钱,一日一次,服完即可。 14、儿童缺钙:每次用虾皮5钱,海带1两,一起煮汤,加油盐

食用,一日一次连用半月。 15、腮腺炎:醋和墨汁按1:1配好,用毛笔蘸此,涂于患处,每天5-6次,一般二三天腮部肿胀自消。 16、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擦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17、考场镇静良方:学生进考场如临战场,往往由于过度紧张,使自己产生心慌、怯场现象,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而名落孙山。现介绍一种单方:酸枣仁*、绿豆各一两,煮一碗汤一次吃完,一日二次,次方要在考试前两天开始服,至考试结束,有镇静安神功效。

小儿葫芦散

小儿葫芦散 【一代大医精粹百年儿科验方】 全国独家生产、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国家基本用药 全国儿童用药推荐产品、儿科良方、纯中药制剂 一、小儿葫芦散简介 【品名】小儿葫芦散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1041 【成份】橘红、茯苓、朱砂、鸡内金(炒)、天竺黄、僵蚕(麸炒)、半夏曲、琥珀、全蝎、天麻、川贝母、冰片、葫芦蛾。 【性状】本品为橙红色至粉红色的粉末;味微苦、咸。 【功能主治】化痰消食,镇惊祛风。用于痰喘咳嗽,脘腹胀满,胸膈不利,吐乳不食,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口服,周岁以内一次 0.15g,一至三岁一次0.3g,四至六岁一次 0.6g,一日 1~2 次。 【规格】每袋装0.3g 【贮藏】密封 【包装】药用纸塑复合膜;每盒装10袋。 【有效期】三年 二、适应症 1)小儿呼吸系统炎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及支气; 2)管哮喘所致的咳嗽、咳痰、喘憋及呼吸困难; 3)小儿消化系统紊乱:如溢奶、呕吐、腹泻、腹胀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4)小儿惊风,如高热惊厥,手足抽搐,唇口撮动,牙关紧闭,两目直视,

颈项强直等; 5)小儿脾胃不和引起的夜啼、夜惊、夜寐久安。 三、用药指导 【用量】 周岁以内一次半袋(0.15g),一至三岁一次0.3g,四至六岁一次0.6g,一日 1~2 次。 【用法】 小儿葫芦散为散剂口服药物 1、在汤勺里用温水化解药粉直接服用, 2、将药粉附着于乳头上,乳儿在哺乳时与乳汁一同喂服。 3、将药粉与柔软食物掺拌,同食物一起服用。 【特别提示】 可按相应剂量,每周两次,连续三周,提高婴幼儿身体免疫力及自身调节能力,预防小儿呼吸、消化及神经系统常见疾患。 四、主要特点 特点之一:百年验方 “小儿葫芦散”是近代杰出的医学家傅山的著名秘方成药,有悠久的用药历史和独特的疗效,历经三百余年的检验,疗效卓著久负盛誉。 特点之二:标本同治 小儿葫芦散在治疗发热、咳嗽、吐泻、腹痛、惊风同时,从根本调理小儿脏腑、和胃健脾、消滞化食,根除致病之因。调理婴幼儿机体的防御能力,预防疾病,小儿每周服用一次即可。

小儿食欲不振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小儿食欲不振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小儿食欲不振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一、宝宝食欲不佳的几种原因: 1、宝宝之间的饮食量,不具可比性 由于遗传、环境、体型、活动量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正常宝宝对营养需要量个体差异性其实很大,食欲必然也有差异,因此,母亲切不能互相比较孩子的进食量,判断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食欲不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食欲不振是小儿进食量与父母期望的进食量有差异,而被误认为是食欲不振。 2、宝宝的食欲并不稳定 宝宝的食欲有时可周期性轻度增减,这些多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担心。宝宝在夏季往往食欲不振、厌食或食量减少,这是由于机体为了调节体温,较多血液流向体表,内脏器官供应相对减少,以致影响胃酸分泌,导致消化功能减低;加上天气闷热,小儿休息、睡眠欠佳,神经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体内某些内分泌腺体的活动水平也有改变,这些均影响到胃肠道的活动;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由于大量饮水,使胃液被冲淡,以至食欲大减。 3、对喜爱的食物失去兴趣 生活中的种种因素经常影响到食欲。在没有情绪不佳、健康

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不需要过于介意。 4、宝宝不肯吃饭,也不要强迫他吃 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从米饭以外的食品中(如面包、面条、甘类)获得相同的热量,那么便不会造成任何问题。有时孩子会由于某些原因(身体不舒服或上顿吃得过饱)而食欲不佳,这时不要强迫孩子吃饭,如果这顿让他饿一餐,也许下顿会吃得更香。 二、怎样增加宝宝食欲 宝宝的饮食问题总是爸爸妈妈最关注的问题。那么宝宝食欲不开,不爱吃饭怎么办呢? 1.按摩: 双脚内侧的脾经按摩。穴位:隐白(脾经的井穴),大都(脾经的荥穴),太白(脾经的输穴、原穴),公孙(络穴)。脾经的源头就在脚上,所以按摩这几个穴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脾胃虚弱状态。 2.饭前洗澡: 在夏天清晨和傍晚的时候,让宝宝到户外运动一下,宝宝玩耍、消耗热量后,情绪仍处在兴奋状态,假使先帮宝宝洗个舒舒服服的澡,舒缓宝宝的情绪,就像大人泡完温泉、全身放松后,自然能够是胃口和情绪一样大好。 3.捏脊: 给宝宝脊部柱两侧从头至尾进行推拿按摩,所谓“捏脊”疗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