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

1、厌食时间:首先可以从厌食时间来做出诊断,通常来说,小儿厌食症会持续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时间。

2、年龄:据临床实践表明,小儿厌食症大多发生在14岁以下的男女儿童。

3、食量:小儿厌食症还可以通过食量进行诊断,一般3岁以下儿童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不足50克;而对于3岁以上儿童来说,如果每天摄入的谷类食物不足75克。除此之外,摄入的肉、蛋、奶等都特别少,这就可以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4、味觉敏锐度:有些小儿厌食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味觉敏锐度降低的现象,其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舌菌状乳头肥大,严重者会还出现萎缩的症状;诸如此类症状可辅助判断小儿厌食症。

5、生长发育:通过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可以判断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小儿厌食症患儿的身高、体重都会低于同年龄正常平均水平,甚至在厌食期间患儿的身高、体重无增加。

6、膳食调查:小儿厌食症患儿的饮食会受到影响,其蛋白质、热能摄入量也会受影响,如果达不到供给量的70%~75%,而摄入的矿物质及维生素达不到供给量标准的5%,可判断为小儿厌食症。

7、除掉小儿厌食症病因以后,食欲慢慢的恢复正常。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厌食症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病(TCD编码:BEZ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ICD-10编码:R63.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 脾虚食积证 脾胃不和证 脾胃阴虚证 脾虚肝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厌食病(厌食症)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

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微量元素、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健脾消食。 (2)脾胃不和证:运脾开胃。 (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 (4)脾虚肝旺证:疏肝健脾。 2.外治法 (1)药物敷脐法 (2)穴位贴敷疗法 (3)推拿疗法 (4)捏脊疗法 (5)针灸疗法 (6)针刺四缝穴疗法 (7)耳针疗法 (8)隔药艾灸 (9)刮痧疗法 (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 3.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2.面黄少华、形体瘦弱有所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 2.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的相关知识 一、概述: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一般为2月以上。可发于任何年龄,以1 ~ 6 岁为多见,个别可延及学龄期。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本病属于中医学“恶食”、“伤食”、“食积”、“痰滞”等范畴。近几年来本病有日渐增多趋势。 二、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与小儿胃平滑肌发育尚未完善、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酶的分泌较成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有关。微量元素锌参与体内的多种酶的合成,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缺锌时酸的活性下降,因而影响食欲。中医学认为,厌食可由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多病久病、暑湿熏蒸、环境精神因素影响等多种原因引起。《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食欲,致肌瘦。”在众多病因中,主要原因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其任意过食生冷、肥甘厚味等,饮食不节,偏食多食,饥饱不均,久而久之,损伤脾胃,导致脾运胃纳功能失调。然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食不消,脾胃不和,则水谷精微不得四布以滋养全身,进而出现见食不贪、肌肉消瘦、面色不荣等症。患病日久,可致患儿身体瘦弱,正气不足,易感受各种病邪,变生疳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患,严重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三、临床症状及危害: 厌食的主要症状有食欲不振、拒食、饮食过少、便秘、间断性腹痛、盗汗、消瘦、反复感冒等。可导致腹泻营养摄入不足,消化功能紊乱、机体防御功能差导致细菌、病毒感染或肠道内菌群失调。同时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厌食若长期发展,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以及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缺乏,机体免疫力低下,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易患各种疾病。 四、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食欲降低、食量减少持续2周以上,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诊断为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消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隆。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 五、治疗: (一)、辨证论治: ①脾失健运型:婴幼儿多见。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无味,或食物含蓄口中,久则泛恶欲吐。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少华,精神尚好,舌苔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治宜健脾开胃,调和气机。方用异功散加减:陈皮、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神曲、麦芽、鸡内金、大腹皮、黄芪等。伴便秘者加厚朴、莱菔子;伴呕恶者加丁香、百合、姜半夏、砂仁。 ②脾胃气虚型: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多见。食欲不振,不主动进食,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白,脉细。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焦三仙、鸡内金等。 ③脾胃阴虚:多见于学龄前期患儿。唇红口干,不欲进食,食少饮多,面色欠华,夜烦少寐急躁,皮肤失润,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开胃助食。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白扁豆、天花粉、桑叶、乌梅、生甘草、

儿科厌食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个症状,是由喂养不当、偏食零食、饥饱不匀等损伤脾胃所引起。多见于婴幼儿。病程较长,日久气血俱虚,抵抗力差,容易诱发其他病症。 【诊断】 1.本病长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嬉耍如常,脉平,苔薄白,舌质正常。 2 .所表现的厌食、消瘦诸症,应与小儿府证作鉴别。府证中的“府气”候,除消瘦食少之外,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腹胀,大便稀酒或便秘 3 .实验室检查: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轻度下降。部分患儿有血清锌、胃泌素降低。 4.需要排除肝炎、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病出现的厌食症状。 【治疗】 厌食的治疗方法、除药物治疗之外,尚有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等,均能收效。其治疗原则,皆是调理脾胃。比较而言,药物治疗与推拿或外治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一、辨证论治 厌食病在脾胃,辨证时应辨别以脾运失健抑或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虽然三者均以厌食为主症,但有运化失健或阴虚、气虚之不同,要从证、舌方面加以鉴别。治疗法则,以“脾健贵在运而不在补”为指导思想,着重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 1.牌失健运证食欲不振或拒食,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净或薄腻,舌质正常,脉尚有力。乃厌食初起,脾胃运化失常所致。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举例: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山楂、麦芽、佩兰、神曲各10g。 加减:腹胀,加鸡内金6g或枳壳6g。便清,加怀山药10g,炮姜炭3g。 2.胃阴不足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大便干结,舌苔花剥或光红少津,夜寐不宁,面色微黄。此素体阴虚,胃失濡养所致。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举例:养胃增液汤加减。石斛、沙参、白芍各IOg,甘草、乌梅各4g,陈皮5go

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分析

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分析 【摘要】厌食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指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属于进食障碍。多发于女性和儿童,发生厌食症后患儿可表现为心理和行为障碍,伴有抑郁心境、情 绪不稳定,甚至存在生理障碍,表现为畏寒、胃胀、恶心、呕吐等,严重的还可导致眩晕、 晕厥、疲乏无力。中医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见针对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就传统医学上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就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 得效果展开分析。 【关键词】加味益胃汤;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辨证分型 全身性疾病、药物影响、缺乏微量元素、气候影响、喂养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厌 食症。小儿厌食症又称为消化功能紊乱,多出现在3-6岁之间,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 不振、腹泻、便秘等情况,严重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消化内科综合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 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因该方法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治疗时间长,依从性较低,因此 效果欠佳[1]。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利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厌食症逐渐取得了广泛关注。本 文就小儿厌食症中医病症、病因进行分析,探讨加味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1 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 传统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多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多病久病,损伤脾胃等因素引起。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虚赢》中提到“脾胃不和,不能食乳”。《杂病广要》也提出,“脾不和 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这也显然说明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事实上,小儿的脏腑本身比较娇嫩,形气不足,脾常不足,因此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常 因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儿食欲减退[2]。 首先,因很多家长缺乏合理、科学的喂养知识,小儿喜欢进食肥甘油腻的食物,家长认为只 要孩子爱吃能吃就是最好的,最终导致小儿严重偏食,胃肠受损、脾失健运产生厌食的情况。其次,因小儿多病或久病,并损脾气、耗伤胃阴,导致脾运维纳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厌食。 同时,因小儿先天身体虚弱再加上缺乏合理、科学和充足的后天喂养,患儿往往脾胃虚怯, 食欲不佳[3]。当然,不宜的家庭环境和生活习惯也是导致肝运失调、气机不畅、横逆范胃的 关键。 2 小儿厌食症中医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主要以厌食为主要临床特征,脾胃不和、脾阴不足及脾胃气虚均会引起厌食等症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厌食”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 脾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阴虚型三类[4]。脾胃不和者多表现为不思食,或食之无味拒 进饮食,身体偏瘦,而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滑有力。胃阴不 足者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不润,大便于结,舌苔光剥,舌红少津,脉细。脾胃阴 虚者面色萎黄,精神差,疲倦,厌食,拒食,大便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便质烂,汗多,舌苔 薄净或薄白,脉无力。 3 加味益胃汤方解 针对脾胃阴虚型患者可给予加味益胃汤治疗,方药组成沙参、麦冬、玉竹、川贝母各10g, 生地、石斛、元参各15g,芦根、蜂蜜各30g以水煎煮,1剂/d,分早晚温度,连续治疗8周。针对胃痛患者可加减10g槐仁或15g丹参。方药中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阴虚久咳、痨嗽痰血、燥咳痰少等症状治疗。麦 冬具有润肺清心、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5]玉竹味甘微苦,性平微温,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筋脉挛痛、养阴润燥的效果,《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提到“治秋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 【导读】一些妈友说宝宝有一段时间总是不喜欢吃东西,甚至抗拒吃东西,其实这就是小儿厌食症。儿童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而营养的汲取在这个阶段尤其重要,但是小儿厌食症阻碍了人体的汲取营养。小儿厌食症是什么?我们一起看看。 小儿厌食症是什么?小儿厌食症指的是孩童长时间出现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多发于3岁到6岁的孩童身上。一般来说,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症状有很多,包括呕吐、食欲减退或食欲不振、便秘、腹痛腹泻和便血等症状。小儿厌食症多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和多种慢性疾病等都会导致小儿厌食。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小儿厌食症是什么? 1、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零食过多、餐前饮用大量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强迫小儿进食。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多种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厌食。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心功能不全以及消化道淤血,以及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4、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会导致小儿厌食。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维生素A或维生素D服用过量导致中毒,也会引起小儿厌食。 5、缺锌也可导致厌食。若厌食的小儿找不到其它可以解释的原因时,可做血锌或发锌的浓度测定。 为了避免小儿患厌食症,家长需要让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餐前不吃零食,专心用餐,不偏食不挑食;家长也要注意不要强迫小儿进食,以免小儿对进食产生恐惧,导致厌食。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 儿童成长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吸收,营养吸收主要依靠食物供给。但是却又一些幼年儿童出现长时间的食欲不振、少食抗食的等现象,这就是小儿厌食症。小儿厌食症影响着孩子营养的吸收,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察觉孩子的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才能尽早采取措施治疗小儿厌食症。下面我们看一下小儿厌食症的症状。小儿厌食症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小儿食欲减退抗拒进食,除此之外,厌食症患儿还会出现频繁呕吐、便秘、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小儿厌食症其实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小儿厌食症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小儿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如下: 积滞不化:患儿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 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 胃阴不足:患儿口发干,宁愿多喝饮料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 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症状表现也不一: 1、由于乳食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症,患儿常吐奶,口中有酸味,脘腹胀满,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腻。患儿常呕吐酸腐食物残渣,按压腹部可感到剧痛,大便腥臭,舌苔白腻,指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 育和身体健康。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 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 考。 1. 研究背景 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 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 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 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 状。 2. 研究内容 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 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患儿入组后,根 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 量等。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 改善。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对小儿厌食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通过调理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中医药可以有效改善小儿的食欲和体重增长情况,同时改善患儿的情绪状

儿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儿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等慢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1)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较长时间(持续1个月以上)食欲降低,食量减少大于或等于正常的1/2。 (2)伴有腹胀或腹痛,恶心,呕吐,口臭,大便稀或秘结,味酸臭; (3)应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排除精神因素及药物性因素的影响。 (二)证候诊断 1.脾虚食积证:食少,纳呆,懒言,面色萎黄,大便不实,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缓无力。 2.脾胃不和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常伴有嗳气泛恶,脘腹饱胀,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红,现于风关,脉濡缓或滑数。 3.脾胃阴虚证:食少、纳呆,口舌干燥,喜冷饮。面色黄无光泽,皮肤干燥,便秘或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数。 4.脾虚肝旺证:厌食或拒食,性燥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指纹淡紫,现于风关,脉细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虚食积证 治法:健脾消食。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60例 作者:刘书琼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年第01期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药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1-0023-01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低下,甚至拒食的一种病证。多因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过食肥甘、生冷杂物,喂养不当或久病后中气未复所致。小儿厌食症直接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该病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3岁;病程平均2个月。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中医司1986年拟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拟定。主要症状:厌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消瘦,身热盗汗,躁动不安,大便干燥或泄泻臭秽,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滑数或细数。临床分为心脾积热、脾虚湿泛、虚火上浮、心火上炎4型。 2、辨证论治 2.1心脾积热型纳食不香,食少饮多,面色萎黄,口唇干裂,舌头吐弄露于唇外,大便千,小便短黄。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治以清心泻火,养阴和胃,方选加味泻黄散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药用栀子、葛根、石斛、粳米、荷叶、丹皮、当归、白芍、柴胡、薄荷、钩藤、蝉蜕。

2.2脾虚湿泛型面色少华,形体偏瘦,食不知味,伴嗳气冷恶,脘腹胀满,大便不畅。苔多白腻或微黄;脉细缓。治以健脾利湿,方选藿朴夏苓汤加味治疗,药用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草蔻仁、柴胡、炒枳壳、醋香附、川芎、甘草、钩藤、蝉蜕。 2.3虚火上浮型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或啼哭切齿,骨软瘦弱,头发黄干稀疏,舌边尖红苔黄,脉沉细数,方用大补阴丸加味,药用:焦柏、知母、生地、龟板、柴胡、黄芩、法夏、女贞子、旱莲草、仙鹤草、沙参、麦冬、五味子、钩藤、蜱蜕。 2.4心火上炎型 颜面红赤,躁扰心烦,睡眠惊恐,时时咬舌,小便短赤,舌尖红脉细数,方用清心莲子饮合小柴胡汤加减,药用竹叶、莲子心、柴胡、茯苓、法夏、钩藤、蝉蜕、车前子、仙鹤草、生鸡内金、槟榔、蒲公英。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恢复到正常水平:好转,食欲好转,食量有所增加,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还在继续治疗过程中;无效:食欲未见改善,食量也未增加。 3.2治疗结果治愈48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 4、典型病例 殷某,男,6岁,于2009年8月10日初诊,其母述平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时时咬人,大便干,小便短赤,并伴见厌食、消瘦、潮热、盗汗、咽红干痛,舌尖红无苔,脉细数。中医诊断:厌食症。辨证分型:阴虚肝热证,治则:养阴生津,清肝和胃。处方:沙参10g,石斛10g,乌梅10g,川黄连3g,木香10g,柴胡10g,黄芩6g,姜半夏 10g,槟榔10g,炒莱菔子10g,蒲公英10g,钩藤10g,蝉蜕5g,甘草10g,炒鸡内金10g。煎服3剂。2诊:心烦易急,睡眠易惊改善,厌食、潮热盗汗、大便干、小便短赤症状减轻,患者经治疗全身情况好转,脾运失健之象明显,故投以和脾助运之剂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0g,法夏10g,姜厚朴10g,云茯苓10g,车前子10g,仙鹤草10g,草寇仁10g,槟榔10g,炒莱菔子10g,炒鸡内金10g,焦山楂10g,钩藤10g,蝉蜕8g,白头翁10g,6剂,水煎,每

壮儿饮口服液治疗脾虚肝郁型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参考模板

壮儿饮口服液治疗脾虚肝郁型小儿厌食症临 床观察 作者:袁斌,汪受传,韩新民,吴艳明,李辉,赵长江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脾虚肝郁;壮儿饮口服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纵容溺爱,使其挑食偏食,逐渐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面色少华等厌食症表现,且常伴见急躁易怒、大便不调及咬齿磨牙等症状。中医多将本类患儿按脾虚肝郁型厌食症进行论治,临床疗效较好。笔者采用壮儿饮口服液治疗脾虚肝郁型厌食症患儿60例,并与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组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9月-2008年9月在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脾虚肝郁型厌食症患儿,年龄最小者6个月,最大者11岁,病程最长者1年半,最短者1个月。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2组患儿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

可比性。

1.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者;②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脾虚肝郁型证见厌食或拒食、性情易怒、多啼好动、咬齿磨牙、便溏溲少。所有病例均无消化道及营养不良性疾病,查微量元素、肝功能、血常规等未见异常。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壮儿饮口服液(江苏省中医院制剂,规格250 mL/瓶,苏药制药批号:Z04000520)。方药组成:炒苍术96 g,党参96 g,焦山楂160 g,炙黄芪160 g,炒麦芽160 g,陈皮48 g,决明子160 g,胡黄连160 g,蔗糖100 g。用法:1~4岁儿童每次20 mL,每日3次;5~6岁儿童每次25 mL,每日3次;7~11岁儿童每次30 mL,每日3次。 对照组: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L/支)。用法:1~4岁儿童每次1支,每日1次;7~11岁儿童每次1支,每日2次。

厌食症的心理评估工具及诊断方法

厌食症的心理评估工具及诊断方法引言: 厌食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严重的进食限制和体重控制行为。由于其症状复杂多样,对于心理学专家来说,准确评估和诊断厌食症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和诊断方法,帮助专家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一、心理评估工具 1. EAT-26(厌食症自评量表) EAT-26是一种常用的自评量表,用于评估厌食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它包含 26个项目,涵盖了进食行为、体重控制、身体形象和心理状态等方面。患者需要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符合自己的答案,从而得出一个总分。高分表明可能存在厌食症的风险,但需要进一步的专业评估来确定诊断。 2. EDE(厌食症面谈评估) EDE是一种半结构化面谈评估工具,用于评估厌食症的核心症状和相关因素。它包含四个主要领域:进食限制、体重和形象担忧、身体形象扭曲和心理反应。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理学专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 3. SCOFF量表 SCOFF量表是一种简单的筛查工具,用于初步评估是否存在厌食症的风险。 它包含五个项目,涵盖了体重控制、进食限制和心理反应等方面。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或否的答案,根据总分来初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二、诊断方法

1. DSM-5诊断标准 DSM-5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其中包含了厌食症的诊断标准。根据DSM-5的要求,诊断厌食症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明显的体重减轻、对体重和形象过分关注、进食限制和恐惧、身体形象扭曲、月经周期紊乱等。专家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诊断患者是否患有厌食症。 2. 体重和身体指数评估 体重和身体指数(BMI)是诊断和评估厌食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量患者 的体重和身高,可以计算出BMI值,进而判断是否存在体重减轻和偏瘦的情况。BMI值低于18.5的人群可能存在厌食症的风险,但需要综合其他评估工具和临床 观察来确定诊断。 3. 临床观察和心理测验 在诊断过程中,临床观察和心理测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专家可以观察 患者的进食行为、体重控制方法、身体形象扭曲和心理反应等方面的表现,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此外,一些心理测验如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和Rorschach墨迹测试等也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信息。 结论: 厌食症的心理评估工具和诊断方法对于心理学专家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使用EAT-26、EDE和SCOFF量表等评估工具,专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同时,根据DSM-5诊断标准、体重和身体指数评估以及临床观察和心理 测验等方法,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综合使用这些工具和方法,心理学专家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金双歧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金双歧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对象和方法 2005年5~10月收治厌食症患儿36例,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1~5岁,平均3.29岁。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我国制定的厌食症诊断标准[1]:①以纳呆拒食为主症;②形体偏瘦,但精神好,活动如常;③病程在1个月以上;④有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病后失调史;⑤排除因各种疾病、药物引起的食欲低下。 试验组20例,对照组16例。试验组男8例,女12例;对照组男9例,女7例。试验前两组年龄、病程、脉搏、身高、体重和皮下脂肪厚度等数据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给药方法与随访:①试验组口服金双歧片:≤6个月,1片/次;1~3岁2片/次;3~10岁3片/次;每日3次,疗程1个月。②对照组口服醒脾养儿颗粒:1~2岁1次2袋,1日2次;3~6岁1次2袋,1日3次;6~8岁1次3~4袋,1日2次。疗程4周,每2周随访1次,共访视3次。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①食欲:强(饥饿感)0分;有食欲(思食)1分;稍有食欲2分;无食欲3分。②进食量:多(食量增中≥1/2)0分;较多(食量增加≥1/3)1分;不多(食量增加0.05);白蛋白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肝功能、血尿常规检查无异常改变。 讨论 醒脾养儿颗粒中的大丁草主治脾胃虚弱,反复呕吐,久泻不止,小儿疳积;一点红治疗小儿血气虚弱,萎黄消瘦,烦躁多动,多虚汗;蜘蛛香主治小儿食疳诸积,肚大肢瘦,或下痢痛,腹胀等症状,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 金双岐片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显著可改善肠道功能,增强食欲。微生态制剂是调整肠道生态平衡的制剂,补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2],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功能。同时双歧杆菌等细菌生长后能产生乳酸和乙酸,改善肠内环境,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使患儿出现饥饿感,促进增强食欲。本研究说明金双歧片有效改善肠道功能,增强食欲,部分伴有便秘或腹泻的患儿治疗后随访发现大便改善。结果显示,服用金双歧治疗后厌食患儿食欲增强,摄食增多,身高、体重及皮下脂肪均有一定程度增加,营养状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临床教育研究会儿科分会.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中国临床医生,1999,27(1):31-32.

厌食

厌食 …… 【概述】 厌食(anorexia)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 【病因】 ①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慢性肠炎、各种原因的腹泻及慢性便秘等都是常见的原因。 ②消化道变态反应及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氨茶碱等也可导致厌食。 ③全身性疾病如结核病、胶原病、贫血、及一些慢性感染等。 ④锌缺乏和缺乏某些内分泌时,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⑤其他如肝功能不全、高血压、酸中毒、尿毒症、以及心功能不全消化道淤血。 ⑥近年来较多增加的维生素A和/或维生素D中毒等。 除以上疾病外,应注意小儿情绪变化可引起厌食。特别是因家长溺爱对小儿进食采取不适当的态度,反而引起神经性厌食(参阅精神疾病篇)。不良的饮食习惯常是厌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

高糖的饮食使食欲下降;两餐之间随意吃糖果、点心、花生、瓜子等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都影响食欲;夏季气候过热,湿度过高以及过多的冷饮都影响消化液的分泌,而影响食欲。 长期厌食可致营养不良和体质减弱。 厌食(anorexia)是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主要有两种病理生理因素:一种因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的活性降低;另一种是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 【诊断说明】 厌食是儿科经常遇到的主诉。要弄清是否确系厌食。有的家长过分要求小儿进食,有时小儿食量变化较大或偏食,可误认为厌食。要从病史、体检和必要的化验检查深入了解,以除外消化系统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详询小儿家庭和学校环境,有无影响进食习惯的因素。 【治疗说明】 应正确诊断病因和治疗原发病。对症治疗应着重恢复小儿的消化功能。主要用中医疗法、针灸疗法、捏脊疗法。在此同时注意改善饮食内容和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并纠正家长对小儿饮食的不正确态度。必要时可给硫酸锌10mg,放糖浆内饲婴,每日1~2次。如检查血锌低下,可用硫酸锌2~3mg/kg·d,疗程1~3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观察

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观察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儿童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是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综合征。对小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智力发育均有一定的影响,长期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及免疫力低下,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但以2—6岁为多见。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以及心理干预等方法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49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3例患儿为观察对象,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2)。临床表现为食欲降低,见食不贪,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持续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49人,对照组44人。治疗组中,男性20例,女性29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3岁,平均4.85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18个月,平均5.2月。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消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多汗、大便溏薄或不成形,舌淡苔薄,脉软。2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情轻重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统计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患儿均停用可以引起厌食的药物,合理喂养,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每天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对照组治疗方法:双岐三联活菌片0.5—1.0mg/次,每日三次,葡萄糖酸锌颗粒5—10mg/kg.d,分三次口服,复合维生素B片剂1—2片/次,每日三次。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配合心理干预(1)中药治疗:方剂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莲子、枳壳、川朴、内金、苏梗、炙甘草、炒麦芽、炒神曲、炒山楂、焦槟榔。剂量随年龄大小而变。服法:每日一剂,复煎与首煎液混合,分2次温服。(2)心理干预:首先做好正确喂养的宣教工作。定期举办学习讲座,对家长及患儿进行正确喂养知识宣传,提高喂养技能。让其充分了解小儿营养的重要性及营养失衡的严重后果。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就餐氛围以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进餐计划(包括进餐时间以及进餐量),鼓励小儿自主进餐,建议父母参与小儿进食过程,用平静的语气对小儿讲话,避免粗暴威胁强迫小儿进食。餐前避免高糖、高热卡食物的摄入,避免饮用大量的冷饮。进餐时避免分散小儿的注意力,不要边看电视或边玩玩具边吃饭,不要边走边吃。为了吸引小儿吃饭的兴趣,做饭时尽量做到色、香、味俱全,尤其是色彩要有新鲜感,吸引小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其觉得吃饭是个愉快的过程。再次是要强化正确的饮食行为。记录小儿每次的进餐量,达标后给予口头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提高小儿进食的积极性,强化正确行为。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我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定的标准,治愈:食欲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显效:食欲明显改善,进食量为正常水平的3/4,其他症状基本消失;有效:食欲改善,进食量为正常水平的3/5,其他症状有所

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探究

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 床探究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患儿临床表现为消瘦、体质量不增、腹胀腹痛、厌食、拒食、贫血及身体抵抗力下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目前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规用药,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改善味觉等作用,但由于小儿胃肠道对外界刺激较敏感,因此部分患儿服药后可出现恶心或呕吐症状,从而影响患儿的用药效果。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具有改善贫血、促进食欲、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对患儿胃肠的刺激较小。遂宁市中心医院应用复方四维亚铁散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了其对厌食症患儿血清淀粉酶(AMS)、胃泌素(Gas)水平的影响。 1 材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xx 年 1 月20xx 年 12 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84 例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对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为 1~12 岁;(3)病程大于 1 个月;(4)近 1 周内未应用过任何助消化的药物;(5)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5)所有病例均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排除标准: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症者;合并心、肝、脾、肾功能异常者;对复方四维亚铁散不耐受者;不按要求用药或临床资料不全而导致无法判断疗效者。其中男性 48 例,女性 36 例,年龄1~

12 岁,平均年龄(5.982.75)岁,病程 1~12个月,平均病程(4.821.63)个月。 1.2 药物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由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 10 mL/支,产品批号 09091621;小儿复方四维亚铁散由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 10 g/袋,产品批号 43021862。 1.3 分组和治疗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2 例,对照组男 24 例,女 18 例,年龄1~12 岁,平均年龄(6.322.85)岁;病程 1~12个月,平均病程(4.921.74)个月。治疗组男 24 例,女 18 例,年龄 1~11 岁,平均年龄(5.861.98)岁;病程 1~12 个月,平均病程(4.771.42)个月。两组患儿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儿口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6 个月~1岁 2.5 mL/次,1~3 岁 5 mL/次,3~5 岁 10 mL/次,5~8 岁 15 mL/次,3 次/d。治疗组口服复方四维亚铁散,<1 岁 0.5 包/次,1~3 岁 1 包/次,4~ 6 岁1.5 包/次,7~12 岁 2 包/次,1~2 次/d。两组患者2 周为 1 个疗程,均持续服用 2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身高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 Zn、AMS、Gas 水平的变化。 1.4 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有关,健脾,颗粒,其他论文文档]有关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有关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毕业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对小儿厌食症患儿临床症状及体 征的改善情况,同时观察该方对增食欲素(orexin)、瘦素(leptin)以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以随机平等对照方法,按1∶1比例将厌食症儿童分为观察组(给予健脾增食颗粒治疗)30例,对照组(予健胃消食片治疗)30例。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leptin、NPY、orexin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观 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健脾增食颗粒在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食欲、食量、体质量和其他症状体征的变化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健胃消食片(P<0.05或P<0.01)。治疗后,观察组NPY、orexin增高,leptin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能够降 低瘦素,升高增食欲素和神经肽Y的水平,使其处于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从而对下丘脑 食欲调节中枢产生影响而促进摄食,是该方治疗小儿厌食症发挥作用的机理之一。 关键词: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应用;小儿厌食症/中药疗法;增食欲素/血液;瘦素/血液;神经肽Y/血液 小儿厌食症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出现的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疾病,属当今儿科四大病证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本病迁延日久,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状态和智力发展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医学多采用助消化、补锌剂治疗,但这类药物在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方面存在不少弊病。近年来,我们对运脾法及其组方”健脾增食颗粒”治疗小儿厌食症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2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小儿 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患儿食欲降低,见食不贪,食量较常量减少1/2以上, 持续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中医诊断标准:①长期食欲不振,而无其他疾病;② 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胀;③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量定时,过食生冷、甘甜厚味,嗜零食或偏食。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本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12岁;③病程≥2周;④近1周内未使用过消食导滞中药及助消化药。表1 症状体征分级量 化表 1.5 排除标准①未能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者;②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③合 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6 治疗方法 1.6.2 对照组治疗以健胃消食为主。药用健胃消食片(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36021464)。组成: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山楂。用法:根据 不同年龄给予不同剂量口服(不能咀嚼者,可磨成细颗粒吞服)。1~3岁:1片/次,每日3次;3~8岁:2片/次,每日3次;8~12岁:4片/次,每日3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