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导论至第三章部分答案

导论

一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①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③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哲学思维方法,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p3,4,6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p23

2生产关系:广义上指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狭义上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p16,20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的方式称生产方式。p27

二思考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方式。b消费决定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生产与交换的关系a生产决定交换。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b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③生产与分配的关系a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b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p17,18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③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p21,22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a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

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如果超越生产力的现状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p27,28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要素,是二者的统一。p35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p32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p35

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p35 5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p35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p36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p36

8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p39 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p39,40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p40 1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p41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次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p47 二思考题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指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p36,38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两种含义:①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②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互关系:①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②两种含义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所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p40,41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

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商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接受,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使个别劳动(私人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个部分。p38,39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50

2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p50

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p53

4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p53

5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p54

6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p54

7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p55 8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p55

9货币流通: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p64

二思考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p50,53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商品价格总额由流通中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两个因素决定。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正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p64,65.66

《政治经济学》作业题,附答案

第一章导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便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共有的客观规律。 第二章商品 1、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而交换价值则是外在的、具体的现象形式。价值是一种绝对的量,而交换价

值则是一种相对的量,即通过两种商品的价值比较而相对地表现出来的量。它可以与价值相一致,也可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与价值相背离。 2、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 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所以,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其次,二者的对立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提供了交换的必要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提供了交换的标准、尺度。(2)使用价值不是商品所特有的,是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是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归买者或卖者中任何一方所有,而只能分别归于买方和卖方。这是因为,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卖方),他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而要取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不是供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并让渡过去;对于商品买方来说,他购买的目的是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为此

政治经济学练习及答案(3)

第3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 第一部分学习要求 重点掌握: 1.名词:劳动力商品,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工资 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3.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5.剩余价值率; 6.工资的本质。 掌握: 1.名词:劳动过程,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要劳动,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3.超额剩余价值。 了解: 1.资本的原始积累; 2.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资本原始积累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过程,是因为这一过程发生在() A.原始社会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前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确立之后 D.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小商品生产是指() A.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

B.生产条件很差和熟练程度很低的生产 C.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D.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3.资本原始积累是指() A.原始社会的积累 B.个人最初的财富积累 C.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4.资本总公式是() A.G-W-G B.G-W-G′ C.W-G-W D.W-G-W′ 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B.G'>G C.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D.劳动与资本的不等价交换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劳动者一无所有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成为商品D.带来剩余价值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父母为养育儿女所耗费的劳动 B.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 C.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资本家支付的工资 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政治经济学习题1-3章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习题参考答案 导论部分答案 B D C D A C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DBAA,6-10 DABDA,11-15、 CDCBA,16-20、 CDBDC, 21-25、 ABAAC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CD 3、CD 4、BD 5、ABC 6、AB 7、ABCD 8、AB 9、BCD 三、辨析题 1、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命题错误。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 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这个说法错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 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4、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命题错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因为: ①价格升降的幅度不会与商品价值相差太远。 ②从个别商品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有些商品高于其价值, 但从长期交换过程或从全社会来看,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是可以互相抵消的,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 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四、计算题 1、解:根据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反比的原理:劳动生产率 =1/单位商品价值量?∵去年劳动生产率=1/1=1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

旗开得胜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2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习题答案(第1章) 一、综合选择 1.A 2.A 3.A 4.C 5.AD 6.AC 7.ABCD 8.ABC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它包括两类:一是没有 3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说明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 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 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 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 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 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 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 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 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 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 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 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 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 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 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 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 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2

政治经济学习题_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资本 2、不变资本 3、劳动力 4、剩余价值 5、相对剩余价值 6、工资 二、选择题 1、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A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 E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2、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在于论证剩余价值是在() A 生产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B 流通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生产领域 C 流通领域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D 生产领域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3、劳动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A 社会分工 B 私有制 C 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 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E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4、资本是() A 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 B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 物所掩盖的生产关系 D 历史的范畴 E 在不断的运动中增殖的 5、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 A 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 B 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 C 劳动过程的起点 D 生产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时间的终点 E 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的终点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 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A 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南京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册及答案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解释概念: 1、政治经济学 2、经济规律 二、单选题: 1、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蒙克莱田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蒙克莱田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 A、18世纪初 B、18世纪中 C、19世纪初 D、19世纪中 4、创立帝国主义理论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是() A、生产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 、劳动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生产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 D、劳动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分析框架是分析() A、生产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生产与消费矛盾 C、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D、资本与货币的矛盾 8、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 ) A、生产过程 B、商品经济 C、经济规律 D、资本主义的本质 9、以《资本论》体系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10、下列属于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三、多选题: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 A、蒙克莱田 B、威廉·配第 C、亚当·斯密 D、大卫·李嘉图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份主要表现在() A、认为自利是人的本能 B、提出劳动创造价值思想 C、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D、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自然的永恒的制度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表现在() A、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B、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C、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D、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 4、社会再生产包括的环节有() A、生产 B、交换 C、分配 D、消费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三章货币答案

第三章货币 ⒈解释下列概念: 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简单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扩大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货币拜物教:货币做为一般等价物,所有的商品都必须通过与货币的交换,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尚的权威,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这种现象叫做货 币拜物教。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用公式来表示: 一定时期内流 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能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由于流通中的纸币供应不足、流通量下降而导致的单位纸币升值、物价持续下跌现象。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信用: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商业信用:是以赊帐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国家信用:即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 企业信用:企业信用即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融资关系。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或其它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⒉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其发展是由商品交换发展过程来决定的,与不同时期的商品交换相适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导论部分政治经济学述要 一、问答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2)对任何社会来说,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只有先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研究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运行的方式是变化发展的,其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下具有独特的社会内容和运动形式。(3)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一是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其二是重点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其三,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而非是技术和应用层面。 3.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始终联系生产力,又要始终联系上层建筑。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总是在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中运动着的;它作为经济基础,又总是在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运动着的。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2)人们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3)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5.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哪些特点?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它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故事,请你谈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是否需要假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1)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中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包括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案例内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范围很广。在对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质的分析的前提下,对反映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有助于理论的应用。从这一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提示的原理和规律,不少都有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用数学模型来表示。马克思自己就曾经想运用数学方法来说明经济危机的规律性。马克思提出了运用数学方法的前提条件: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自从19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当前西方经济学也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过去使用数学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因此,有人认为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案例问题:你认为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 答:应该承认,首先,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要研究经济中的数量关系。其次,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的更为准确和精确,可以更好地检验结论和前提是否一致或矛盾,可以更有力地增强研究成果中的结论。最后,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工具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注意,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能滥用数学。数学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经济理论,不能创造任何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数学是从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时,要结论正确,首先要求前提正确。自然科学家懂得,在数学这个磨盘中,你放进小麦,可以磨出面粉;你放进草籽,就不可能磨出同样的东西。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用了多少数学和多么复杂的数学,都不可能得出

政治经济学前六章 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同步练习题目 (一) 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D ) A 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的生产 2.生产过程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共同构成( B ) A.劳动产品 B.生产资料 C.生产方式D劳动过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社会资源的而优化配置 D 企业行为和居民行为 4.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C) A政治关系B家庭关系C.生产关系 D.外交关系 5.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 A 生产 B 分配 C 交换D.消费 6作为马克思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其实质是(B) A 政治关系B.物质利益关系C人际关系 D.经济关系 7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B) A劳动对象B生产工具 C 科学技术D,劳动力 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矛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自身的内在矛盾 9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D) A.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C.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D.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C) A.主观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抽象法 (二)多选题 1.如果撇开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只是生产产品的劳动过程。劳动 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BCE) A.劳动技术 B.劳动者的劳动 C.劳动对象 D.劳动方式 E 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以下选项 中属于劳动对象的是( ABCD)。 A.原始森林中正在被砍伐的树木 B.开采中的地下矿藏 C.炼钢厂的生铁 D.织布厂的棉纱 E.织布厂的纺织机 3.劳动资料主要可以分为(ABC) A.生产工具 B.基础设施 C.能源设施 D.未经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物质 E.已经人们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4.生产关系(ABCD) A 人们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B 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C 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 D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E 决定生产力 5.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说法正确的包括(BCD) A 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 B前者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面独立存在 C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与论述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答:(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首先要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是通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只有在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的存在,物质产品生产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础。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反作用:表现在一是适应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二是不适应就阻碍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有两种情况,即落后于生产力或“超前”于生产力。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3、答:(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首要的、决定性要素。 (3)科学技术本身是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即提高主体要素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提高客体要素生产资料的质量水平。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4、答:(1 )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 (2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相反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3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1、答: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等理论的科学成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1)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2)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4)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了历史趋势,并预见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Did you work harder today, April 6th, 2023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如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100道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100道 《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修订本) 目录 第一部分同步练习 (3)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 (26) 第三部分参考答案 (36) 第一部分同步练习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填空题 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 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工具 B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C 劳动者、科学技术、经营管理 D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物质资料生产 B 生产力 C 生产关系 D 商品 3.矿藏和原始森林属于()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生产工具

D 人们劳动的生产物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 古典政治经济学 B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唯物辩证法 D 数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D 重农学派经济思想 6.经济规律就是() A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经济现象的客观性 C 经济行为中的主观能动性 D 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三、多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包括( )。 A直接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B交换关系 C消费关系 D产品分配关系 E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 )。 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 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数量结构 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 E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决定作用 3.与自然规律比较,经济规律的特点有( )。 A经济规律是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B经济规律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联C经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大多数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消失而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上编 始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P11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3、什么叫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与自然规律相比较,经济规律有何特征

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物; 一,经济规律都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随其不断地发展、变化; 二,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经济条件,也就不能随意的穿凿、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三,经济规律带有强制性,违反它将会受到惩罚; 四,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并不代表人们在经济规律前是无能为力的; 经济规律的特征:

一,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二,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三,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使人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P42 1、什么叫价值怎样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商品

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劳动才表现为价值,所以,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2、劳动二重性学说★ 商品的二重属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胜利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从另一方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 课后习题答案 导论 一名词解释 经济规律 ①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同其他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人们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前提是认识客观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任 务就是揭示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有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 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 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 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政经的基本分析框架。 从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来看,马政经偏重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它研究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特别是注重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分析。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同时又通过社会生产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 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 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 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 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