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导论

一、经济的含义:1经济活动;2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国民经济的各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

二、P6P7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三、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规律P10

六、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四个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P10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3.人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

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

利益。

3.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的时候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

作用受到干扰。

八、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P12.

第一章

一、商品二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人们交换生产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对立统一:

1统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任何商品必须首先能满足人的某种

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

2矛盾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

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交换以两者的分离为

条件的。

二、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具体劳动-以制造某种有用物的目的,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人类永恒范畴。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劳动两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奠定基础。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统一性: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分离。

三、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

四、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五、商品拜物教(生产关系的变化(第一章第四节)):认为商品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自己,从而崇拜商品。

六、商品经济。

含义: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前提:社会分工。商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是决定性因素。

特点: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

第二章货币

一、

相对价值形式:

一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和另一个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

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作用,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等价形式:(等价物,价值镜)

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起着被动作用,充当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

特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二、

->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扩大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的性质完全表现出来了)

->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固定的特殊商品上。

三、货币形式: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的一种新形式)

四、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辩论:历史地位没有特殊性;只有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才产生,所以货币一产生就是金银。

金银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和变质。质地均匀容易分割表现不同价值。所以金银的自然属性最适宜充当货币材料。但金银之所以成为货币并不是由它的天然属性决定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条件所造成的的,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五、货币五个职能-

价值尺度: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成为财富的代表。

支付手段:在以延期付款形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于清偿债务。

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

六、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七、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影响:1.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一部分需求,从而刺激生产,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

2.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物资保证,不能根本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严重的通货膨胀将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4.私有制社会下,通货膨胀是剥削阶级及其国家掠夺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财政发生大量赤字,银行贷款失控,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八、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少于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升值、物价下跌的现象。

影响:1.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以期待更低的价格,使产品销售困难,生产信心缩减。

2.产品供给的矛盾迫使企业削减生产,从而就业减少。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因失业增加而相应减少,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

4.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大大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导致整个信用

体系的紊乱和崩溃,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萧条。

依据: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所需要金属货币量。

产生原因:货币政策,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支出缩减等。

九、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规律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层含义:1同一部门内生产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必须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价值规律的一般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个部门直接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十、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是自发的不是自觉的,是事后的不是事前的。

2.价值规律在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包含着不利于生产技术进

步的消极因素。

3.促进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在社会主义的特点:

1.价值规律不再是唯一调节者。

2.价值规律主要是作为一种被人们自觉利用的力量发生作用的。可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节

和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削弱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使两级分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商品价值量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

十一、等价形式具有的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十二、信用货币。

1.本身的价值低于它所代表的价值。

2.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作为准备的。

3.基本保证是国家和银行的信誉。

4.主要形式是银行券和银行信用卡。

5.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产物。

十三、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货币用于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联系:价值尺度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技术规定。

区别:1价值尺度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价格标准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

2价值尺度不依存国家的权利;价格标准由国家以法律规定;

3价值尺度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第三章

一、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矛盾: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即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之间的矛盾。

“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不可能发生价值增值。所以货币不可能在流通中成为资本。

“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离开了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只能形成价值,不能发生价值增值,货币仍然是货币而不是资本。

二、劳动力的买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有权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四、劳动力的价值:

1.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一是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后代,保持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应;三是劳动者的教育或训练费用。

2.和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减少劳动力价值,即减少以上三个部分的价值->提高劳动生产力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特点):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够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五、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概念: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这部分资本不会改变其自身价值,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去。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划分依据:

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意义:

1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

2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六、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是由本企业工人创造的,其实质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七、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者价格。

计时工资:按照劳动时间来支付工资的形式。基本的工资形式。

计件工资: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的形式。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八、剩余价值规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

九、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是商品。

1.如果劳动是商品,价值量就无法计算。

2.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

3.劳动看作商品,不是违反价值规律,就是违背剩余价值规律。

十、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

1.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2.决定着资本主义运行的各个环节。

3.决定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十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过程: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十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2.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

3.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强制的。

十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指:

1.为资本家生产或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

2.直接增值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十四、生产全面自动化没有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的原因:

1.自动化机器代替不了人的作用;

2.自动化机器仍是不变资本;

3.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

4.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

第四章

一、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简单再生产:按照原有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按照扩大的生产规模不断更新的再生产。

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价值的再生产,而且是经济关系的再生产,是三者的统一。

二、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由剩余价值到再生产追加资本的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三、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又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极分化。

五、相对剩余人口定义:

劳动力的

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六、P148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量。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的较大资本。(竞争和信用是强有力的杠杆。)

第五章

一、

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和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资本。

流动资本: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购买劳动力上的资本。

划分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二、

年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与周转次数的乘积。或者剩余价值率、预付可变资本量以及周转次数额乘积。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三、磨损:

物质磨损: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受到损失。(使用和自然力)

精神磨损:固定资本在价值上受到损失。(科技进步、劳动生产力提高)

四、周转次数:在一定时间内,资本资本循环的次数(一般为一年。)

五、资本循环三个阶段:

购买-货币资本

生产-生产资本

销售-商品资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式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三个阶段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循环的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的三种形式按照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运动。

第六章(!)

社会资本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社会生产划分两大部类。

社会资本生产的两个前提:

1.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2.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第一二部类之间的交换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七章

P250

一、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以及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

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实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根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

经济危机原因(资本主义资本矛盾的表现):

生产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消费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经济危机周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三、经济危机二战后新特点:

1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小

2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3危机期间物价上涨

4周期的各阶段标志不明显

第八章

一、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成本加平均利润。

二、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是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的职能资本。

三、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概念: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

形成:是不同部门的投资者通过竞争重新分配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

生产性流通费用: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继续有关的费用,由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

纯粹流通费用:由于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引起的非生产性流通费用。

第八章

一、成本价格的意义:

1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

2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盈亏的界限;

3企业实现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4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

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4.预付资本的节省。

三、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四、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作用。

1.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2.促进企业改革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调节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分配。

五、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提高

2.生产资料价值降低

3.相对过剩人口存在

4.对外贸易发展

六、商业资本作用。

1.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提高效率,增加利润总量

2.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生产资本

3.加速资本周转,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4.发展分工扩大生产

七、商业资本周转特点。

1.只有流通过程。

2.不直接增加剩余价值。

3.受生产和消费的限制。

第七章

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联系:

1.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2.生产者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3.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区别:(商品/市场)

1.概念不同。相对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概念;

2.反映不同。反映劳动的间接社会性质/体现劳动社会性的交换或实现

3.规定不同。是社会经济本质层次的规定/是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定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

1.独立的市场主体。

2.完备的市场体系。

3.健全的法规制度。

4.价格基本由供求调节。

5.政府宏观调控管理。

6.经济活动的开放性。

三、市场体系的特征。

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完整性

四、市场规则的特点。

科学性、系统性、公平性、开放性、强制性

五、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般性原因。

1.经济结构的状况。

2.资本和投资的结构和水平。

3.资本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情况。

4.市场坏境的制约。

5.国际经济环境。

6.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

六、二战后新特点:

1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小

2经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3危机期间物价上涨

4周期的各阶段标志不明显

第六章

一、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

共同点:1内容-生产剩余价值

2过程-生产与流通的统一

3目的-价值增值

4形式-都完成三种职能

不同点:1社会资本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2社会资本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商品,剩余价值流通

3社会资本不仅考虑价值补偿,还考虑实物补偿

二、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1.各个产业内部、之间是否发展均衡。

2.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配置的优化。

3.产业结构是否高度化。

三、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1.生产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消费、投资、净出口的扩大

3.产权、市场、分配等制度因素

第五章

一、产业资本循环三个形态

1.货币资本循环-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

2.生产资本循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商品资本循环-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二、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1.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比重大,速度慢。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快慢。

三、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

四、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途径。

1.缩短资本周转时间。生产时间-科技进步应用;流通时间-适销对路的产品,供销活动。

2.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五、如何避免固定资本的精神损失。

1.机器利用率提高。

2.合理折旧率。

第四章

一、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大小。

二、资本积累的作用。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社会化规模迅速扩大。

3.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

4.社会产品成倍增长。

三、失业。

1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

2就业是劳动力市场调节的结果。

3现代科技提高。市场竞争产物。

4现代商品经济总是处于有规则的周期性波动。

(5 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增大)

第三章

一、剩余价值生产新特点。

1.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大为扩展

2.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有所变化

3.提供剩余价值的手段更加文明

4.剩余价值的创造超越物质载体

二、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扩

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

意义:

1.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2.决定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

3.决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 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根源。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经济的含义,一是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二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四是指节约。 2:古希腊色诺芬于公元前384~前371年间写成的《经济论》,最早使用“经济”一词 3: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形成的。 4:使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英国的亚当·斯密,斯密花10年时间完成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这是人类第一部系统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 5: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工人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开始、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实现其全部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全面变革,实现政治经济学革命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的完成为标志。 6:本书就是一本主要阐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理论经济学或经济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而科学技术渗透在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 4: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计,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够。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7: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 8:总之,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并不只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其中,也包括从个人及其家庭、企业、国家和国际等各个层面来考察和分析经济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运动规律,是它的根本任务。本书的主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导论 一、经济的含义:1经济活动;2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国民经济的各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 二、P6P7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三、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规律P10 六、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四个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P10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3.人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 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 利益。 3.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的时候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 作用受到干扰。 八、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P12.

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政治经济学的复习整理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研究经济关系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基本要素(构成劳动力过程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 对象,劳动资料。(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未经人类劳动干预的自然物质,如:矿产,森林。以及加工过的物质即原材料。劳动资料:生产工具。)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 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运动规律。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直接生产和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 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活动。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5.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A.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 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B.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C.生产的数量水平和结构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数量结构。D.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着反作用。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主要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唯物辩证法(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科学的抽象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8. 1.经济规律的含义:即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A. 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B.大多数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条件的消失而消失。C.人们对经济规律的利用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3.经济规律的客观意义:(1)经济规律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2)人们不能消灭和创造规律。 (3)经济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违背经济规律要受到它的惩罚。(5)人们能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4.经济规律分为三类:(1)一切社会共有的规律,如: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3)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9.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起过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规律。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 1.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历史的范畴。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授课教案 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由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纺织厂的棉花、炼钢厂的生铁等,这类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叫原料。科学技术越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就越大,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劳动则是主观条件。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简单要素互相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政治经济学》学习资料 笔记+习题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政治经济学》 学习资料 注: 1.教材:《现代政治经济学新编》通用版·第五版陈恩富冯金华马艳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积累、第五章资本循环和周转、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第九章生息资本和利息 3.资料共包括复习笔记、解答题、习题集、样卷五部分。 整理时间 2019年12月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1.重商主义:法国蒙克莱田,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以流通为对象。 2.重农主义:法国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首先把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但局限 于农业领域。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3.政治经济学:英国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次进行全面考察,把经济研究扩展到 整个生产领域,并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国富论》。 4.理论巅峰:英国大卫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为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5.庸俗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制度做辩护。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地位和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他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及简答题 第一部分:导论重点知识 1.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 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研究必须联系上 层建筑,且不可避免要研究生产力。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3.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社会)生产。 4.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 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资源配置)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社会经济运行)。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 物辩证法)。 6.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本质和内在必然性。政治经济学对 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还必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揭示其新的规律,从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二是竞争,三是信念;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经济制度的研究,经济运行的研究,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发展。 7.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于其产生的经济

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条件)是客观的所决定的。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一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二是部分社会共有的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三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导论简答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时期内,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政治、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问。本文将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政治经济学是对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它揭示了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交融与共生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阶级、国家权力、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等。 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两个分支学科,即传统政治经济学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传统政治经济学强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现代政治经济学则更加注重了全球化、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社会阶级和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关注社会阶级的形成、演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研究了不同阶级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和利益,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国家与经济:政治经济学分析了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同时,它也研究了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挑战和影响。 3. 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它讨论了私有制和公有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公平的影响。 4. 政治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以丰富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如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政治经济现象的框架和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政治经济学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政治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同时,政治经济学也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学科交叉和学术进步。 总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政治、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字数:达到了1500字要求)

政治经济学导论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名称来源:1615年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写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创 经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指家庭管理 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色诺芬,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 孟克莱田在小册子中为了表达与经济学原本意义所不同的内容,加上了“政治”这个修饰语,用来表示它是国王管理整个国家经济的一问学问。政治经济学,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学(即国家的经济管理),社会的经济学(即社会的经济管理)。 政治:社会、国家经济:家务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财产管理的学问 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形成独立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15、16、17世纪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叶 威廉.配第 17世纪 亚当.斯密 18世纪 不能解释劳动与价值和剩余价值 李嘉图 18世纪、19世纪 破产后 ①庸俗政经学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 经济学(马歇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19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一旦产生,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财产。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新问题,从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个阶段 (1)经典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理论构成了经典形式或称原创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特征、分析框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67《资本论》第1卷出版 1883,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黄金时代。《资本论》2、3卷、《剩余价值学论史》(考茨基整理,相当于NO.4)出版,此外大量其他经济学家完成一批高水平著作,尤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新水平。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兴起,中断研究。 (2)传统形式: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传统形式的系统表达 德国的研究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立,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用经济理论研究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主要目的,学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当时政治需发,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代替了现实的批判性考察,主观唯意志论、教条主义盛行。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概否定、排斥、自我封闭,传统形式固守经典作家的每个具体结论,但忽视了经典理论的活灵魂(唯物辨证法,与时俱进),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不到新的理论权威,研究停滞了。 (3)现代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变缓,学生造反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围绕V和剥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平等交换、利润率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进行大范围讨论。 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弊病严重,向市场经济过度成为改革目标,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对新现象、问题的探索中产生了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在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发展。现代形式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理性反思,看到经济理论不能完全摆脱历史局限,力求对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导论部分政治经济学述要 一、问答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2)对任何社会来说,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只有先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研究生产中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运行的方式是变化发展的,其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下具有独特的社会内容和运动形式。(3)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一是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其二是重点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其三,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而非是技术和应用层面。 3.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始终联系生产力,又要始终联系上层建筑。这是因为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作为社会生产的一个方面,总是在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中运动着的;它作为经济基础,又总是在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运动着的。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关系。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2)人们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3)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5.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哪些特点?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它只能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而变化。(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时,经常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作用受到干扰。 二、案例分析 1.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故事,请你谈谈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是否需要假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1)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假设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中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主要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包括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分析方法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案例内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范围很广。在对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进行质的分析的前提下,对反映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过程进行量的分析,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有助于理论的应用。从这一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提示的原理和规律,不少都有可能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用数学模型来表示。马克思自己就曾经想运用数学方法来说明经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因素或属性,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价值:无差别地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5.必要劳动时间: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须耗费的时间 6.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7.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经济中价值的表现形式,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 8.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真正带来剩余价值的不是全部资本,而仅 是可变资本。 9.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 现象。 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及物价出现负增长。一般认为,物价持续下降半年以上的现象就是通货紧缩。 10.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1.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 12.资本集中:指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通过互相并吞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13.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体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 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唯一途径),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4.商业资本:也称商人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利润 为目的的资本。 15.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16.资源配置: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中做出选择,使其得到有效利 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

政治经济学电子教材【打印】

政治经济学电子教材 主讲:包仁 第一章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十九世纪中叶。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ﻩ①产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确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 ②无产阶级开始进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这一斗争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ﻩ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提供出经济上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ﻩ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ﻩ①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②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理论; ﻩ③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 ﻩ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此外,还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ﻩ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吸收继承的主要成果是: ①研究方法,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流通转向生产领域; ②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a.提出劳动二重性;b.说明了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的形成不违背价值规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理论基础,是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构成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运用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ﻩ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 ﻩ①生产关系本身是个体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决定其他,其他对生产有反作用。 ②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体系的性质。 ﻩ③在分析研究生产关系时,要结合生产状况,用生产力标准检验、评价和变革生产关系。 ﻩ④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层面来分析研究生产关系。从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关系,着重分析生产关系的实质、经济制度的性质;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关系,着重分析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分析社会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1、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基础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 2、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3、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①经济体制的经济制度为基础,要体现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要求; ②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是可以选择的,选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

导论 O.l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O.l.l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0 1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也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运行及其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向未来社会经济关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0.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0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0 2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0 2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0.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0.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0 3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出发,透过各种经济现象揭示出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可以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 抽象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它是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联系,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方法。 0.4.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就是指思维推理过程要符合和反映经济现象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在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运用中,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0 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0 5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0 5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研究的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研究的是不断变化的生产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 0 5 3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 第一,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第二,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第三,学习政治经济学是进行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篇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 1 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 I.l.l社会基本矛盾与经济制度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 1.2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灭亡和它被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1 2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 2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经济形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多个社会形态。自然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1 2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1 3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1 3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按一定比例配置社会经济资源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有所不同,它既可以借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政府的力量,通过人们预先制订计划直接分配社会经济资源来实现。 1 3 2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市场和计划两种方式,或这两种j式不同程度的结合来实现。无论是市场配置方式还是计划配置方式,它们都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 1 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l.4 l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 质和主要特点。同时,经济制度的性质、 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 映出来。 1 4 2经挤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 式 经济体制既受经济制度的%j的,同时也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 国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体制是经 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2章商品和价值 2.1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1.1商品的二因 素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 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 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商品的 交换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使用 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1 2生产商品的劳 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 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 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抽象 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 动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 系。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枢纽。 2.1 3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 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由私有制商品经济产 生和存在的两个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 和社会分工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 2商品的价值量 2 2.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对于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具有 重要的意义。 2 2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 动 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有 密切的关系。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 创造的价值量可以多倍于简单劳动。在 商品交换过程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简单劳动为尺度来计量的,复杂劳动可 以折算成倍加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和复 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2 2 3劳动生产 率与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 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价值量发生相应 的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 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 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决定和影响 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2 3价值 规律 2 3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 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 表现形式。 2 3 2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 门之间分配的比例,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 合理,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 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 汰。 第3章货币与信用 3.1 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3.1.1货币的产 生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 程。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货 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1 2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 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齐关 系。 3 2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 律 3 2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 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 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商品 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价值尺 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商品流通。 3 2 2 货币形式的发展 就货币具体形式的变化来看,一般经历了 非金属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信用 货币、电子货币的发展过程。 3 2 3货 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与通货紧缩。 3.3信用 3 3 1信用的产生及形式 信用形式的多样化。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工 具。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银行信用的特 点。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企业信用的 含义。消费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和银行 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 3 3 2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信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具有二重 性。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4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4.1货币转化为资本 4.1.1资本总公式的 矛盾 一般商品流通( W-G-W)和资本流通 (G-W-G)的联系与区别。资本流通公式 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及其解决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 化为资本的前提。 4.1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 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 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 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2剩余 价值的生产过程 4.2.1资本主义劳动过 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 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具有两个特点。 4 2 2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 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 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 过程是以价值形成过程为基础的。工人 的劳动时间分成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 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 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 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4 2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资本在 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区分为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 可变资本有着重要意义。 4 2 4剩余价值 率 商品价值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 价值二部分构成,即C+v+m。剩余价值 (m) 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 (m’)。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 获得剩余价值多少的重要因素。 4 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3.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工作日的最高 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4 3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 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 剩余价值的结果。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 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余额。 4 3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 4 3 4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 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计时 工资和计件工资。资本主义工资有名义 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 4 4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4.4.1资本主义再 生产 在内容上,社会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 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规模 上,社会再生产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 大再生产。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 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 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 些重要特点。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 质。 4.4.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 的实质。资本积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 客观必然性。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 余价值的数量。影响剩余价值总量的因 素,也都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 4 4 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一般用c:v表示。资本有 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 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个 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增大的 两种基本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 义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4 4 4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 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 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尖锐化,导致资本 主义最终走向灭亡。 第5章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5 1资本循环 5 1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资本的价值增殖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不 断运动中才能得到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 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 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 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5.1 2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产业资本有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循 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产业 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 统一。 5.1.3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的统一,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产 业资本的循环要连续不断,必须具备两个 条件。 5 2资本周转 5.2.1资本周转速度 衡量和反映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指 标。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时间的构 成。流通时间的构成。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 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5 2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是影响资本周转速 度的直接因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还取 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划分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的根据。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存 在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 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 同的。资本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磨损 密切相关。固定资本的折旧。 5 2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即预付资本各个 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5 2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 响 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有着重大 影响,它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 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是 不同的。 5.3社会资本再生产 5 3 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资本再 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 的两个理论前提。 5 3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的三个方 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 及其意义。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及 其意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 三个方面。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 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 4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5.4.1剩余价值 转化为利润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资本家的生产 成本,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原来的 W-c+v+m 变成W=k+m,生产成本掩盖了 资本主义剥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 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与 剩余价值率存在差别。利润率的高低受多 种因素的影响。 5 4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 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 资本转移是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平均 利润率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 比率。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 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利 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经 济关系的实质。 5 4 3生产价格的形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 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 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 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平均利润 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5 5剩余价值的分割 5.5.1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商业利润 及其本质。 5 5 2利息 利息及其本质。利息率的含义。 5 5 3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及其本质。 5 5 4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的两 种形式。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 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在本 质上是一致的。 第6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6.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的过渡 6.1.1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的形成及原因。 6 1 2生产集中产生垄断 生产集中形成垄断的原因。19世纪末20 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 资本主义。 6.1 3垄断与竞争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并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尖锐。垄断并没有消 除竞争的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出 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6.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6.2.1垄断组织与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及其形式。垄断组织的实质。垄 断利润、垄断价格的含义。垄断利润的最 终来源。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 6 2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银行业的集中形成银行业的垄断。银行作 用的根本性变化。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主 要途径。金融寡头的产生。金融寡头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 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统治方 式。 6 2 3垄断资本的国际化 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是 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 及其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资 本输出对输出国和输入国的作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资本输出的新特征。国际 垄断同盟及其形式。国际垄断同盟在经 济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 6 2 4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在 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垄断是垄断资本 主义诸多经济特征的共同基础。垄断加 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 盾。 6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 3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原因。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四次高潮。 6 3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和实 质 依据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 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 三种基本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导致资 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加深。 6 3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调控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国家对经 济的调控手段。 6.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6 4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产生 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 现。 6 4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剧期性形成的原因。资 本主义再生产发展周期性的四个阶段。资 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 产周期的新特点。 6.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新表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资本成为推动 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当代资本主义的经 济危机从“滞胀”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的 新表征。2008 年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 的特点。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多重原 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国际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6 4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对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6.5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6.5.1资本 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 基本的经济条件。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 义经济制度的起点,是以对小生产者的 暴力剥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的发展导致生产相 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反过来进 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6.5.2当代资本 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和新变化。这些新变化维护了资本主义社 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 且呈现出进一步尖锐化的趋势。 6 5 3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 性 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为资本 主义的质变进行着量的积累,为它走向灭 亡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准备着更为充分 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 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 历史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复杂曲折的。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运行 第7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 经济体制 7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1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各个方 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标志着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我国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 立的途径。 7 1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 确立依据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 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 制度确立的依据。要区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1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 公有制要居于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主体 地位的原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 要体现。 7.1.4公有制的内涵和实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要 内容。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科 学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内涵,而且需要进 一步探索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