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单选题

1.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古希腊思想家是()

A.色诺芬(正确答案)

B.蒙克莱田

C.李嘉图

D.西蒙斯第

答案解析:“经济”——色诺芬

“政治经济学”——蒙克莱田

2.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提法的是()

A.色诺芬

B.蒙克莱田(正确答案)

C.亚当•斯密

D.马尔萨斯

3.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的是()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正确答案)

B.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

答案解析: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4.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

A.威廉•配第(正确答案)

B.亚当•斯密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第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植根于()

A.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B.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C.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

D.社会经济实践(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理论”,只要是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是()

A.理论完善

B.理论科学

C.与时俱进(正确答案)

D.反映规律

7.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正确答案)

C.劳动资料生产

D.劳动力的生产

答案解析:物质资料生产包含两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8.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

A.生产资料(正确答案)

B.物质资料

C.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

答案解析: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9.生产中的能动因素是()

A.人的劳动(正确答案)

B.劳动资料

C.生产工具

D.劳动对象

答案解析:能动的意思是主动而非被动,人的劳动是一种自主活动

1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经济关系

B.社会生产关系(正确答案)

C.社会基本矛盾

D.社会经济规律

11.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正确答案)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答案解析:生产——决定作用

分配、交换——桥梁和纽带

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

12.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诸关系的总和,它们是()

A.生产、管理、交换、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正确答案)

C.生产、分配、积累、消费

D.生产、分配、交换、创新

13.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力(正确答案)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1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生产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正确答案)

C.劳动资料生产

D.劳动力的生产

1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

A.客观经济规律(正确答案)

B.经济发展动力

C.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D.经济增长方式

16.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正确答案)

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17.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

B.价值规律(正确答案)

C.剩余价值规律

D.按劳分配规律

18.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唯物辩证法(正确答案)

B.科学抽象法

C.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法

D.归纳和演绎法

答案解析:注意题干问题:根本方法

二、多选题

背诵时先记住问题答案有几个要点,再背诵具体内容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任务有()

A.威廉•配第(正确答案)

B.亚当•斯密(正确答案)

C.大卫•李嘉图(正确答案)

D.西斯蒙第(正确答案)

E.马尔萨斯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正确答案)

B.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空想社会主义(正确答案)

E.西方经济学

3.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有()

A.人的劳动(正确答案)

B.劳动资料(正确答案)

C.劳动对象(正确答案)

D.科学技术

E.自然资源

4.经济规律的特点是()

A.经济规律是长久不变的

B.经济规律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确答案)

C.经济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

D.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正确答案)

E.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C说法是错误的

5.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正确答案)

C.按劳分配规律(正确答案)

D.按比例分配社会资源规律

E.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

6.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

A.唯物辩证法(正确答案)

B.科学抽象法(正确答案)

C.归纳和演绎法(正确答案)

D.系统方法(正确答案)

E.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正确答案)

7.政治经济学是()

A.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正确答案)

B.理论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C.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正确答案)

D.制度性、阶段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E.制度性、社会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 所以,马克思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逐渐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不断发展,直接威胁着资产阶级。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面临这种形势,资产阶级更加需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适应这种需要,产生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者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科学成分,致力于抹煞阶级利益的对立,用各种各样的辩护理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在资产阶级经济学领域中,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了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上半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产生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它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矛盾产生的原因,只是站在维护小私有制的立场来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应用政治经济学剖析资本主义方面作了最初的尝试。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和无情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他们在理论分析上还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限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可能找到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只能陷于空想。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是为了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捍卫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阶级斗争和党派斗争的根源。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有关时代的经济学,是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趋势的科学,也是理解整个社会发展和变迁的理论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docx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及简答题 第一部分:导论重点知识 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 学。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研究必须联系上层建 筑,且不可避免要研究生产力。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生产, 3. 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社会)生产。 4. 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 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资源配置)的分析。西方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分析(社会经济运行)。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 证法)。 6.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本质和内在必然性。政治经济学对资本 主义分析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还必须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现象,揭示其新的规律,从三个方面:一是借鉴,二是竞争,三是信念;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经济制度的研究,经济运行的研究,经济发展的研究, 研究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发展。

7. 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这是由于其产生的经济 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市场条件)是客观的所决定的。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一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二是部分社会共有的规律,如市场经济规律中的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三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 律,如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导论简答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第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政治经济学 导论

导论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列宁曾高度地评价了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因此,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论,就是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发展性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与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基本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是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三是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2)生产关系的内容还要具体地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

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制约来研究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客观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1)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要从生产关系的历史考察中,揭 2

第1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第1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综合选择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B.社会生产方式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物质资料生产 2.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生产工具 B.劳动对象 C.生活资料 D.科学技术 3.政治经济学如何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A.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B.联系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研究 C.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来研究 D.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研究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 A.一切私有制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B.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C.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5.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C.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变革 B.社会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生产关系自身发展规律 7.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生产关系包括下列环节: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以下简单要素: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劳动态度 二、名词解释 1. 劳动对象 2.劳动资料 3. 生产关系 4. 生产方式 5 经济规律 三、分析判断 1.生产资料与劳动资料都是物质资料,因此,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力要素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3. 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只要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就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必然要否定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四、问题解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特点? 2.如何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考导论、第一、十、十一、十二、章节整理重点资料

00009自考《政治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整理总结: 导论:(2分) 1、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本关系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马尔萨斯和萨伊。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因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办法。 4、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1)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而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经济条件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生利益,要收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6、生产资料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 ①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 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7、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做用的环节是:生产。 社会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的统一辩证的运动过程。其中,生产起决定作用。 1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12、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5分)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B.劳动对象C.劳动资料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B.分配C.交换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社会生产关系 社会再生产包括哪些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第二章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 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有二:一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简述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货币具有哪些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

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有三方面的基本作用:(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二)刺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 如何理解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是商品交换过程的产物。 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由于金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携带,体积小而价值大,且不易磨损,最适合于充当货币材料。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就转化为货币。 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 什么是价值形成过程?什么是价值增值过程?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价值的形成过程既是物化劳动旧价值的转移过程,又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者区别:资本家有无剩余价值可得。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的条件有哪些?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什么?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个条件是劳动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 劳动力商品具有商品的二重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起点

导论 一、经济的含义:1经济活动;2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国民经济的各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 二、P6P7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出发点。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其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三、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生产力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科学技术越发展,生产工具也就越先进,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相应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五、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是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分配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和发展的规律P10 六、社会生产与再生产四个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七、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P10 1.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 3.人不能违背、制定、改造、消灭经济规律。 4.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利用经济规律。 1.大多数经济规律都不是长久不变的。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生作用,随经济条件的变更 而变化。 2.经济规律的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而得到发挥,并直接涉及人们的物质 利益。 3.因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的时候会受到认识能力和利益关系的限制,从而使经济规律的 作用受到干扰。 八、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科学抽象法,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P12.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授课教案 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任务是揭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学习导论要掌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内容、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等,为更好学习这门科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由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纺织厂的棉花、炼钢厂的生铁等,这类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劳动对象叫原料。科学技术越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就越大,生产力水平就越高。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统称为生产资料,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条件,而人的劳动则是主观条件。生产过程就是人们借助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的过程。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个简单要素互相结合和作用的结果。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一、概念题1.生产力2.劳动对象3.劳动资料4.生产关系5.经济规律 二、判断题1.人们的劳动能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生产力是指人们直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3. 生产力是一个人生产多少东西的能力。4.生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5.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是指科学技术本身属于生产力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和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9.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的科学。10.存在对立阶级情形下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客观内容就是表现为阶级性。 三、选择题 1.经济的基本含义是指:(1)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4)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5)节约2.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实体性要素是:⑴劳动者的劳动⑵劳动管理⑶劳动资料⑷劳动对象⑸劳动方式3.生产力:(1)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5)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4.生产关系:(1)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2)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3)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4)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5)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5.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⑴生产⑵分配⑶交换⑷消费⑸服务6.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说明:⑴人们不能创造经济规律⑵人们不能违反经济规律⑶人们不能消灭经济规律⑷人们不能改造经济规律⑸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7.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区别在于:(1)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2)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与终点都是人,西方经济学重点研究人与物或人与人的表象关系(3)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与社会制度无关的自然现象(4)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的方式是变化发展的,西方经济学缺乏这种历史高度和辨证思维(5)马克思经济学阐释的主要是制度和理论层面,西方经济学阐释的主要是技术和应用层面8.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别在于:(1)表现为某种阶级性(2)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3)表现为积极的实践性(4)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5)表现为鲜明的“人文”特征 四、辨析题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2.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客观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五、案例分析题 1.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物理学家首先发

政治经济学导论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名称来源:1615年重商主义者孟克莱田写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创 经济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指家庭管理 经济一词最早出自色诺芬,古希腊最早研究经济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约公元前430-335),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关于"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的代表作,其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 孟克莱田在小册子中为了表达与经济学原本意义所不同的内容,加上了“政治”这个修饰语,用来表示它是国王管理整个国家经济的一问学问。政治经济学,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学(即国家的经济管理),社会的经济学(即社会的经济管理)。 政治:社会、国家经济:家务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财产管理的学问 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形成独立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 重商主义 15、16、17世纪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叶 威廉.配第 17世纪 亚当.斯密 18世纪 不能解释劳动与价值和剩余价值 李嘉图 18世纪、19世纪 破产后 ①庸俗政经学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9世纪40年代) 经济学(马歇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19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当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母体,一旦产生,成为了全世界劳动者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共同财产。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并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研究新问题,从而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个阶段 (1)经典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理论构成了经典形式或称原创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质特征、分析框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30年代-----1967《资本论》第1卷出版 1883,马克思去世到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黄金时代。《资本论》2、3卷、《剩余价值学论史》(考茨基整理,相当于NO.4)出版,此外大量其他经济学家完成一批高水平著作,尤其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新水平。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兴起,中断研究。 (2)传统形式:20世纪30~6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传统形式的系统表达 德国的研究中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建立,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又取得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用经济理论研究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为主要目的,学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和当时政治需发,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代替了现实的批判性考察,主观唯意志论、教条主义盛行。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一概否定、排斥、自我封闭,传统形式固守经典作家的每个具体结论,但忽视了经典理论的活灵魂(唯物辨证法,与时俱进),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找不到新的理论权威,研究停滞了。 (3)现代形式:20世纪60年代末----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变缓,学生造反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运用《资本论》的原理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围绕V和剥削、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不平等交换、利润率下降、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等,进行大范围讨论。 世界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扩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计划经济弊病严重,向市场经济过度成为改革目标,苏联、东欧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对新现象、问题的探索中产生了现代形式,现代形式在与西方经济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发展。现代形式对经典理论进行了理性反思,看到经济理论不能完全摆脱历史局限,力求对经济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政治、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问。本文将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对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政治经济学是对政治和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它揭示了政治和经济两个领域的交融与共生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阶级、国家权力、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等。 政治经济学主要有两个分支学科,即传统政治经济学和现代政治经济学。传统政治经济学强调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现代政治经济学则更加注重了全球化、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变迁对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 社会阶级和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关注社会阶级的形成、演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研究了不同阶级在经济资源分配中的地位和利益,以及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国家与经济:政治经济学分析了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包括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同时,它也研究了全球化对国家经济主权的挑战和影响。 3. 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经济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等。它讨论了私有制和公有制对资源配置效率、社会公平的影响。 4. 政治经济学理论:政治经济学以丰富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如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研究者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政治经济现象的框架和方法。 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政治经济学对人们理解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政治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理解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经济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双重目标。同时,政治经济学也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促进了学科交叉和学术进步。 总之,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研究政治、经济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以提高我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字数:达到了1500字要求)

政治经济学要点全

【第一章】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开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 第一.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根本的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第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第二.劳动资料;第三.劳动对象。 〔2〕劳动对象有两类:第一.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第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即原料或材料。 〔3〕劳动资料包括:第一.生产工具;第二.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如容器、厂房、仓库、的道路、土地等。〔4〕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过程的新要素:科技、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4.生产力构成因素及其作用 〔1〕生产力构成:人的因素---劳动者;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象〕。 〔2〕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开展中必不可少的客观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开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开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创造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2〕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开展。 〔3〕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开展,对生产的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根底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第一.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方式;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积极的反作用。表现在:分配、交换、消费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开展。 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因为:第一.生产力总处在一个不断开展的过程中,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超越生产力开展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同样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开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开展。 9.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1〕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表达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指生产关系〕根底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

国家一等奖选修《政治经济学导论》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选修《政治经济学导论》教学 设计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国家一等奖选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导论》的教 学设计方案。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 概念。 - 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政治经济理论的优缺点,以及其 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 学生将能够应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 理解如何进行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政治经济学的不同学派和理论

3. 政治经济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4. 经济政策分析和决策 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包括 但不限于: - 课堂讲授:教师将通过讲解课程内容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 学生介绍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 学生讨论: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以促 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真实数据,学生将能够将政 治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经济政策分析。 - 课程项目:学生将参与课程项目,如研究报告或论文,以加 深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法 为了评估学生对该课程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课堂参与:考虑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 作业和测验:通过书面作业和定期测验评估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掌握程度。 - 课程项目:评估学生在课程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如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 参考资料 以下是一些参考资料,供学生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1. 马克思《资本论》 2. 亚当·斯密《国富论》 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通论》 4. 阿哈罗·利滕《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对话》 以上是《政治经济学导论》选修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思考政治经济学的平台。

政治经济学教案

政治经济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达到能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货币的本质;纸币、电子货币、信用卡;社会化大生产的 成熟阶段;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化阶段。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除此之外,还必须有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政治经济学既然是以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而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首先就要从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开始。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利用劳动资料,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存在形态,以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人的劳动,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改造客观物质对象,获得生产或生活资料,使其满足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2.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直接将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其次,还包括为加工劳动所需要的其他物质条件,如管道、容器、运输工具、道路、建筑物等,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 3.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过而天然存在的自然界的物质,如地下埋藏的矿石、原始森林等,这些物质都是自然界固有的。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