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辽东-吉南成矿带 -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

十二、辽东-吉南成矿带 -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
十二、辽东-吉南成矿带 -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

十二、辽东-吉南成矿带

(一)工作现状

辽东-吉南成矿带(区)位于松辽平原东缘大连-沈阳-开原以东、长春-图们以南、中朝边界以西,行政上隶属于辽宁、吉林两省。地理拐点坐标:124°02′54″,42°31′28″;127°33′20″,43°34′20″;129°50′08″,42°57′20″。面积约8万km2。

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覆盖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正在开展的有4幅,部署在辽吉两省接壤地区,面积约55000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了区内重要的成矿带。遥感地质调查:1:20万遥感覆盖全区。1:5万遥感基本覆盖了区内重要的成矿带。区域物探:1:100万航磁、1:20万航磁覆盖了全区,部分地区完成了1:5万航磁、1:5万航电测量。全区完成了1:100万和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地球化学调查:1:20万化探全部完成,1:5万化探已完成面积约65000km2。

(二)已发现知名矿床

大台沟铁矿、陈台沟铁矿、花红沟铁矿、弓长岭铁矿、大孤山铁矿、齐大山铁矿、南芬铁矿、歪头山铁矿、鞍山铁矿、齐家沟铁矿、红透山铜矿、青城子铅锌矿、五龙金矿、季德钼矿、福安堡钼矿、红旗岭镍矿、兰河峪钼铅锌矿、山门银矿、徐家堡子铁矿、白山地区硅藻土矿、海城-大石桥地区菱镁-滑石矿、营口-宽甸地区硼矿、抚顺地区煤矿等。

(三)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问题

(1)投入的工作量和资金少。项目分散、规模小,直接导致工作量摆布比较分散,呈“撒芝麻盐”和“蜻蜓点水”状态,项目安排数量少,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团优势。整体上矿产评价项目没有按成矿区带宏观部署、统一安排,调查评价区面积小、分散,不利于成矿带整体突破以及取得较大的找矿成果。(2)科研和生产工作严重脱节。综合研究工作明显滞后,对已往取得的资料二次信息整装开发工作不及时,对大的成矿区带仍然缺乏地、物、化、遥等综合研究,出现了科研与生产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找矿工作有效突破。(3)行业、部门之间资料封锁。沿袭多年,部门、行业将资料和成果据为己有,尤其是1:5万~1:20万物化探资料、大比例尺勘探资料等的部门封锁,往往造成部门之间和单位之间的工作重复,导致重复工作现象屡屡发生。(4)铁矿的找矿工作停留在航磁异常查证上,以往异常查证工作仅注重部分“高、大、全”异常,对较大的低缓异常基本没有开展工作。综合信息找矿工作开展力度,以及地质理论、成矿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等等,对于覆盖区下面的隐伏矿床的找矿工作,起步较晚。(5)找矿手段和方法有待加强和改进。对于新类型、埋深较大的矿床沿用传统的地、物、化评价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学习、引进、探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并适合本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现代勘查技术手段。(6)区域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对比研究不够。辽东和吉南地区,同处一个大地构造单元,地质背景相同,演化过程基本同步,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特征基本可以对比。但以往两省基础工作独立完成,对比研究长期滞后,造成一些基础问题如地层划分、归属,矿床成因、特点等等的认识长期不能统

一,影响了勘查工作进程。(7)对与邻区特别是朝鲜北部评价区的对比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辽东吉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业基地,已经发现了许多大型矿床,但与成矿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近邻朝鲜相比,并没有发现超大型金银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也没有实现资源总量的重大突破。在辽东吉南地区如何进一步找矿,到那里去找矿,开展好与朝鲜的对比研究是极为有益的。(8)主攻矿种单一、项目工作周期太短、基础性工作薄弱等等因素也是直接影响了找矿工作有效突破的重要原因。

(四)主攻矿种和主攻矿床类型

以铁为主攻矿种,兼顾铜、铅锌、金刚石、硼、金、银等;以沉积变质型铁矿,变质海相火山热液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矿、金伯利岩型金刚石矿等为主攻矿床类型。

(五)十二五目标

新发现铁、金、铜、铅、锌、钼、硼、菱镁矿等矿产地30处。

(六)整装勘查区分布情况

在78片国家级整装勘查区中,辽东-吉南成矿带内共有辽宁鞍山-本溪地区铁矿、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等2个整装勘查区。

(七)重要成矿远景区及年度工作部署情况

辽东-吉南成矿带重要成矿远景区主要为辽宁岫岩-宽甸金铜铅锌硼、吉林柳河-辉南铜金铁铅锌。

2013年度项目安排见下表。

编号项目名称

11.1 黑龙江1:5万大贯屯(L52E023007)、三人班(L52E023008)、榆树沟(L52E024007)、白石砬(L52E024008)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2 黑龙江1:5万大溪沟林场(L52E023009)、前进林场(L52E023010)、秃顶山(L52E024009)、光秃山(L52E024010)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3 黑龙江1:5万南蛤拉河子(L52E021007)、张家湾(L52E021008)、沙河屯(L52E022007)、双马架(L52E022008)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4 黑龙江1:5万狮子桥林场(L52E023018)、沙河子(L52E023019)、白松林场(L52E024018)、黄松(L52E024019)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5 黑龙江1:5万新第二林场(L52E002010)、翠峦(L52E002011)、跃进林场(L52E003009)、昆仑气(L52E003010)、翠岭镇(L52E003011)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6 吉林1:5万和龙县(K52E009013)、朝阳村(K52E009014)、青山里(K52E010012)、高岭村(K52E010013)、白金公社(K52E010014)、三合村(K52E010015)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7 黑龙江1:5万建堂(L52E014017)、小连珠河(L52E014018)、西北楞(L52E015017)、青山沟林场(L52E015018)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8 黑龙江1:5万苏联屯(L52E015015)、字砬子(L52E015016)、双桥(L52E016015)、木兰集(L52E016016)

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编号项目名称

11.9

吉林1:5万老头沟镇(K52E007013)、朝阳川镇(K52E007014)、头道沟(K52E008013)、延吉县(K52E008014)

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10

辽宁1:5万房木镇(K51E009019)、和隆(K51E009020)、八棵树(K51E010019)、大孤家(K51E010020)

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11吉林1:5万保安屯(L52E022006)、新安(L52E02300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12吉林1:5万榆树河子(K52E009005)、黄泥河子(K52E00900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1.15吉林辉南样子哨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11.16辽宁东部桓仁中生代盆地及其周边有色金属矿远景调查

11.17辽宁省本溪县陈英-兰河峪铜多金属矿远景调查

11.18辽宁省抚顺毛公-马圈子地区铁矿调查评价

编号项目名称11.19 辽宁省岫岩大营子-凤城宝山地区铜钴锌铅矿远景调查11.20 吉林漂河川地区铜镍矿远景调查

11.21 吉林省长白县沿江-十七道沟地区铜多金属远景调查11.22 吉林省集安市金厂沟地区金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

11.23 辽宁建昌-杨家杖子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11.24 辽宁省本溪地区稀有、稀土矿产远景调查

11.25 辽宁省鸡冠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11.26 辽宁省宽甸北部步达远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勘查

11.27 辽宁瓦房店金刚石矿整装勘查区调查评价及综合研究编号项目名称11.28辽宁鸭绿江成矿带矿产远景调查

11.30辽宁铁岭汎河凹陷区及外围铜、铅多金属矿远景调查11.31吉林金城洞地区金及多金属矿远景调查

11.33辽宁上麻屯-通远堡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11.34辽宁省盖州-大石桥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11.35辽宁省新宾苇子峪地区矿产远景调查

23.2航空梯度及伽玛能谱仪试生产

25.24黑龙江1:25万鸡西市、牡丹江市、绥芬河市幅区域化探

地质资料 管理

1服务化管理期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们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不断加大,地质资料服务工作逐步展开。2002年国务院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6年要求加强地质工作,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重要工作任务。国土资源部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明确服务信息维护更新和网络技术支撑工作责任,强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培训与监督检查,这是地质工作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特征。该时期成果地质资料服务主要体现在借阅、复制和网络目录查询等项目上,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侧重于展览、科教,网络服务正在建设中,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与监督已经得到重视,新规定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列为发放“地质资料汇交凭证”的必要条件。 2地质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当前地质资料按属性可分为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三类;按服务部门可以分为地质调查资料管理系统、省级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武警黄金部队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油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核工业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地质资料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地质服务工作,管理好地质资料,能为基础地质调查提供基础支撑,能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能优化地质科研工作水平和提高国土资源管理质量。经过60年的发展,地质资料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着重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形成一套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接收、保管和服务利用由中央财政出资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物化遥、水工环等工作中产生的地质资料,向国土资源部汇报并对各省级馆藏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各省(区、市)均建立了独立或合署办公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本行政区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油气资源、放射性矿产、海洋地质等资料实行了委托保管机制,地质资料的开放使用与服务工作将逐步展开。在新形势、新机制、新政策引导下,地质资料管理迎来了新的变化,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各地纷起,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得到重视,地质资料监管系统逐渐成熟,信息服务程度开始加大,三大类地质资料间建立有效关联是地质资料的核心发展方向。 2.1馆藏机构建设逐步加强 地质资料馆是专门存放与管理地质资料的机构,其职能就是规范化收集地质资料,对地质资料系统梳理、分类、归档,公开地质资料目录,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除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施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分开管理外,全国31个省(市、区)均建立或正在建立综合型地质资料馆,独立馆的主管单位多为各省(区、市)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本文是关于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破坏性的地质事件,经常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下面为大家分享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需由政府承担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纳入省级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组织并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相应职责做好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气象、民政、教育、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义务,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增强公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第二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根据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所辖领域的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调查范围包括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域等。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交通、水利、铁路、教育、旅游等部门,依据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和上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专家论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划定; (四)总体部署和防治项目; (五)防灾预警体系建设; (六)资金渠道; (七)保障措施等。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人口集中区、矿山开采区、水库库区、旅游景区、线性工程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施工区域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条件且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应划为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投资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煤炭地质单位投资活动,建立健全决策科学、投资高效、监管有力的投资决策程序和组织实施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规定,结合煤炭地质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投资,是指总局及所属投资单位为了获取未来经济收益和效益,而在境内投入资金或其他资源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产权收购、长期股权投资等投资活动(境外投资活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投资单位:总局及所属二级单位(省局、专业局、中心、院、公司)。 第三条投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符合投资项目区域的产业发展方向; (二)符合总局战略规划、产业布局、主营业务,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符合投资单位经济实力、资产规模、资产负债水平,具备相应的筹资能力和经济、技术人才; (四)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投资决策程序,经过充分科学论证,预期收益不低于国内同行业同期平均水平和筹资费用; (五)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一般不超过投资总额的10%,且不影响主业发展,并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报上级批准; (六)禁止股票、基金、外汇、期货等高风险行业和系统外非主业投资。 第二章投资计划 第四条投资单位根据批准的发展规划,编制年度投资计划,投资单位的主要投资活动要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年度投资计划按规定编入年度预算,并按要求上报。年度投资计划包括: (一)年度投资计划(见附件1); (二)上年度投资完成情况(见附件2);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年度投资计划中的投资项目是指按照本办法由投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局长(主任、院长、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旨在加强主营业务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煤炭地质经济的投资项目。 第五条年度投资计划经投资单位批准后,原则上不得进行调整。执行中需要追加投

十二、辽东-吉南成矿带 - 全国地质资料信息网

十二、辽东-吉南成矿带 (一)工作现状 辽东-吉南成矿带(区)位于松辽平原东缘大连-沈阳-开原以东、长春-图们以南、中朝边界以西,行政上隶属于辽宁、吉林两省。地理拐点坐标:124°02′54″,42°31′28″;127°33′20″,43°34′20″;129°50′08″,42°57′20″。面积约8万km2。 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覆盖全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正在开展的有4幅,部署在辽吉两省接壤地区,面积约55000km2。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本覆盖了区内重要的成矿带。遥感地质调查:1:20万遥感覆盖全区。1:5万遥感基本覆盖了区内重要的成矿带。区域物探:1:100万航磁、1:20万航磁覆盖了全区,部分地区完成了1:5万航磁、1:5万航电测量。全区完成了1:100万和1:20万区域重力调查。地球化学调查:1:20万化探全部完成,1:5万化探已完成面积约65000km2。 (二)已发现知名矿床 大台沟铁矿、陈台沟铁矿、花红沟铁矿、弓长岭铁矿、大孤山铁矿、齐大山铁矿、南芬铁矿、歪头山铁矿、鞍山铁矿、齐家沟铁矿、红透山铜矿、青城子铅锌矿、五龙金矿、季德钼矿、福安堡钼矿、红旗岭镍矿、兰河峪钼铅锌矿、山门银矿、徐家堡子铁矿、白山地区硅藻土矿、海城-大石桥地区菱镁-滑石矿、营口-宽甸地区硼矿、抚顺地区煤矿等。 (三)制约找矿突破的重大问题 (1)投入的工作量和资金少。项目分散、规模小,直接导致工作量摆布比较分散,呈“撒芝麻盐”和“蜻蜓点水”状态,项目安排数量少,又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团优势。整体上矿产评价项目没有按成矿区带宏观部署、统一安排,调查评价区面积小、分散,不利于成矿带整体突破以及取得较大的找矿成果。(2)科研和生产工作严重脱节。综合研究工作明显滞后,对已往取得的资料二次信息整装开发工作不及时,对大的成矿区带仍然缺乏地、物、化、遥等综合研究,出现了科研与生产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找矿工作有效突破。(3)行业、部门之间资料封锁。沿袭多年,部门、行业将资料和成果据为己有,尤其是1:5万~1:20万物化探资料、大比例尺勘探资料等的部门封锁,往往造成部门之间和单位之间的工作重复,导致重复工作现象屡屡发生。(4)铁矿的找矿工作停留在航磁异常查证上,以往异常查证工作仅注重部分“高、大、全”异常,对较大的低缓异常基本没有开展工作。综合信息找矿工作开展力度,以及地质理论、成矿规律认识的局限性等等,对于覆盖区下面的隐伏矿床的找矿工作,起步较晚。(5)找矿手段和方法有待加强和改进。对于新类型、埋深较大的矿床沿用传统的地、物、化评价手段很难奏效,必须学习、引进、探讨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并适合本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现代勘查技术手段。(6)区域成矿背景和成矿条件对比研究不够。辽东和吉南地区,同处一个大地构造单元,地质背景相同,演化过程基本同步,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特征基本可以对比。但以往两省基础工作独立完成,对比研究长期滞后,造成一些基础问题如地层划分、归属,矿床成因、特点等等的认识长期不能统

福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福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分析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4-12-08T10:08:06.0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江丰陈美洛 [导读] 地貌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发育。 江丰陈美洛(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本文针对福建电网的特征,通过系统的全省电网调研,分析总结出电网常见地质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并提出在设计施工中对电网地灾预防和整治措施。 关键词:电网地灾预防整治 1.前言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角,东临太平洋,地跨中、南亚热带。 地貌属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境内地层岩性复杂,构造断裂发育。省内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地质灾害呈现愈来愈严重之态势。福建省作为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电力设施因地质灾害原因遭受破坏的情况较严重。正确认识全省电网地质灾害现状,研究其成因及规律,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危害,对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可靠供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福建电网地灾的常见类型电网中常见的地灾形式有崩塌、滑坡、填土地面沉降、内涝等。 其中,崩塌和滑坡属前述省内的主要地灾形式之一,其规模一般较小,诱因以不恰当的工程活动为主,后果为边坡失稳;填土地面沉降主要由施工碾压的密实度不够引起,与传统地灾种类中的地面塌陷或沉降有本质区别;内涝指大雨或洪水造成的电力设施基面被地表水淹没。 此外,地灾和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变电站周围地貌环境改变造成的排水沟易被泥沙堵塞;施工弃土堆放不当造成的边坡土体流失;挡墙因自身质量问题导致的墙体垮塌等。为方便实际工程应用,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电网地灾进行分类。 2.1 按诱发地灾的因子分类第一类:因暴雨、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诱发的地灾;第二类:以人为因素为主要原因造成的各类地灾。 调研发现,纯粹的因自然灾害诱发的地灾很少见,绝大多数地灾是人为因素已构成了地灾的隐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自然因子,如经历连续降雨等,地灾就有可能发生,这样的地灾实质上是人为因素占主导,自然因子为诱因。 2.2.1 自然因子自然因子主要有:降雨、地下水、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构造等。 在自然因子中,破坏性最大的属地质构造运动,如地震;影响最直接最广泛的为水的作用,如降雨、地下水;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的影响也很重要。 1)地震:地震对地上建筑物的破坏包括: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地震引起地表错动与地裂;地震引起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以及砂类土液化等。断层两盘的差异性运动、地壳的差异性隆起等也会诱发滑坡、海岸线变迁等。 2)水的作用:调研发现,存在地灾隐患的地段多位于山坡。在山坡上,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雨和坡面流水的下渗。山坡上的雨水及上方流过坡面的地表水都会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 在福建山区,山坡坡体普遍为土质边坡,部分为岩、土混合边坡,纯粹的岩质边坡很少见。闽北山区坡体土层厚度普遍大于闽南山区,土层厚度最薄一般2~3 米,最厚超过30 米。 降雨是诱发滑坡、崩塌和造成坡面土体流失的最主要因素,降雨对边坡的影响包括冲击、冲刷、侵蚀、潜蚀、浸润软化以及转化为地下水后产生的地下水动、静水压力作用等。 坡上流水除易使坡体土层的含水量增大外,水流对坡面的冲刷、侵蚀、潜蚀作用还易造成坡面冲沟,破坏坡面植被,冲蚀坡脚,对边坡的危害更大。 根据福建全省多年的年降雨量分布图分析,省内雨水较多的地区有:福州至宁德西部地区一带;闽北邵武至武夷山一带;闽中德化一带;闽西龙岩中部至漳浦一带等。在这些地区,更易因连续降雨造成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土体流失等。 3)地形地貌和岩土体类型在自然状态下,易产生滑坡、崩塌的山区为25°以上的斜坡段;易形成泥石流的地段地形地貌为三面环山、一面突出,呈漏斗状,地势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对于上述地段,在电网建设的前期,电力设施的布置一般能避开或提前采取整治、预防措施。 2.2.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构成电网地灾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主要有:线路塔基排、截水系统不完善;人工边坡放坡坡率不当或边坡支护不当;人为不当取土;坡顶弃土堆放不合理;人为植被破坏;填土碾压施工控制不利;挡墙施工质量不合格;周边工程活动导致的地貌环境改变;设计的塔基基面标高不合理;已有的护坡、挡墙及截、排水沟等设施出现损毁等。 坡上良好的植被覆盖可有效防止雨水的破坏和因雨水下渗造成的水土流失,维系坡体的稳定。近年来,在福建山区,普遍存在利用山坡大面积种植桉树林的行为,从种植到成材砍伐一般要经历3~4年。在种植前,要毁掉坡上原有的树林、灌木、草丛,由于桉树具有吸收土壤营养快、生长快、长得高、树叶密集、树枝横向扩展面积大等特点,在其种植及生长过程中,其它的树木很难生存。待桉树林砍伐完毕,山坡的植被覆盖率变得很低,由于大量的营养已被吸走,土壤变得很贫瘠,其它树木很难再生长、成活,所以,水土的流失速度加快,山坡的似荒漠化趋势发展较为迅速。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福建山区将出现更多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的线路塔基的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 3. 地灾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综上所述,构成福建电网地灾隐患的诱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出现这些诱因的原因有:①在勘测设计阶段,相关人员对未来可能成为地灾诱因的一些因素缺少足够的前瞻性;②在电力建设施工期间,有关方面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导致施工质量存在问题;③在电力设施运行期间,附近的其他建设施工破坏了原有地形,从而构成地灾隐患。 3.1 勘测、设计原因分析在电力建设的勘测设计阶段,对于一些已存在的地灾隐患点和在自然状态下可能发展为隐患点的地段,一般都能事先探明并加以避让或事先整治,但是,对于电力设施在建成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时缺少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为:1)对一些人工原因造成的边坡的稳定性评价不足,对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岩土结构、水的作用、地震作用、地应力和残余应力、工程荷载条件、振动、斜坡形态以及风化作用、临空条件、气候条件等因子缺少足够的论证,从而导致设计坡率不当。 2)线路跨越城区周围非规划区或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与农村结合地段时,线路塔基基面标高有时只考虑了周边目前状态下的地形地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序号单位名称 1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2 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3 北京中资环钻探有限公司 4 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 5 北京市地质工程设计研究院 6 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 7 北京市地质勘察技术院 8 北京中煤大地技术开发公司 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勘查总院 10 北京金有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11 北京市华清地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2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北京总队 13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14 北京市大地开源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15 中材地质工程勘查研究院 16 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 17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 18 北京国电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19 北京市地热研究院 20 派力工程有限公司 21 北京勘查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22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23 北京地大捷飞物探与工程检测研究院 24 正元国际矿业有限公司 25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 2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27 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 28 北京市地质工程公司 29 中国黄金集团地质有限公司 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32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33 首钢地质勘查院地质研究所 3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5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36 北京中金泰科勘探技术有限公司 37 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 38 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39 神华(北京)遥感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40 中昊海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41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核工业二四七大队

42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43 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 44 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 45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 46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47 中钢集团天津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 48 天津市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49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50 河北省地勘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51 河北省煤田地质勘查院 52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四地质队 53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54 河北省地勘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55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院 56 河北省保定地质工程勘查院 57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测试中心 58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 59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华盛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60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物测队 61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62 华北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大队 63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64 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 65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 66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一勘探局地质勘查院 67 河北省地勘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 68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 69 河北省地勘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 70 河北省地勘局第十一地质大队 71 河北省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 72 河北省地勘局第五地质大队 73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74 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 75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76 河北省地勘局第一地质大队 77 河北省地勘局第三地质大队 78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大队 79 河北省地勘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 80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81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 82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一二九勘探队 83 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发表时间:2018-04-03T14:58:41.56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作者:吴茜邹春梅 [导读]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不仅在灾害与应急中有所应用,在生命健康与卫生管理中也多次出现。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四川成都 61021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不仅在灾害与应急中有所应用,在生命健康与卫生管理中也多次出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地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望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也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并渗透到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对于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基于此,有必要对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展开研究。 一、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地球与宇宙 在地理信息系统出现的最初阶段,主要在测绘与地理科学中应用,其关注重点是人们生活与工作地表空间,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信息资源的支持。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开始的测绘与地理科学扩大到现在的环境科学等领域,随着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有效增强了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还强化了制图效果。以地理信息系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例,它的应用使得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联系在一起,如很多癌症的出现则与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环境受到污染以后,人们的生活环境便发生变化,很多原本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被污染物扼杀,取而代之的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内部就会生病,再加上得不到及时治疗便会转化为癌症。同样,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上也应用了大量的地理信息系统,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犯罪分析中的应用,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大致分析出犯罪环境特征,并获得有价值的犯罪时空线索,进而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良好意见。由此可见,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已经从地球表面扩大到宇宙,如对于月球的研究就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不仅了解了月球表面所分布的岩石数据,还能够推理出月球的演化情况,这些信息的获得对人类探知月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从宏观空间到微观空间 现代GIS所应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空间,基本上服从于牛顿力学规律。但作为一门空间科学,或一种空间思维体系,现代GIS同样可以推广应用到小尺度、甚至是微型空间,如人体空间、体育竞技场空间。当前,地理信息系统与生命科学的交叉融合,使得面向人体管理、生命微循环等现象与问题可以利用GIS来描述、分析和模拟。由此,人体地理信息系统(Human GIS)应该成为发展方向。人体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坐标系是由一个主坐标系和若干局部坐标系构成的综合坐标系。在此三维坐标体系下,以人体解剖理论为指导,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将人体分解为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机体,每一个功能机体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部分,从而可以构建一个数字人体;以东方人体经络理论和西方人体微循环理论为指导,构建各功能机体的有机联系,从而建立人体循环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日常体检和医疗检查的各种资料集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健康数据系统,为身体健康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等提供较为系统的科学数据支撑。建立每一个人的人体GIS系统,将是一项巨大而长远的任务。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竞技场空间是一个在有限时空范畴内人与人高度交互的空间,可以将GIS的空间观点用于描述和模拟这些竞技运动,发展体育竞技GIS系统(Sports GIS),服务于体育训练和体育游戏活动。 三、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室内与室外 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各种各样的网络技术出现在人们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无形缩小。通过研究发现,在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下,人们所关注的事物在不断扩大。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的应保证将人们每天80%的室内空间作为主要关注点,尤其是在室内空间表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即将出现问题的关注,以便做好详细且周到的分析,在实际建设中还要注意与室内小巧物品管理机制的联系,并借助该机制顺利与室外相连接。对于室内地理信息系统来说,已经成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发展方向,只要在必要技术的作用下,基本可以实现全面连接,且实现精密管理。不仅如此,随着室内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可以将管理空间向水下与地下延伸,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升现代社会安全系数,还能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让人们更好的享受生活。如为实现安全设计,强化安全保障,商场经常会将每个房间都作为一个管理点,这时就需要应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在该系统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弥补当下不足,同时也能为做好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这也是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方式。 四、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之小数据与大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处理与分析相结合的学科。现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成为现代科学主要方向,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加大了对大数据的关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既遇到了机遇也遇到了挑战。通过研究发现,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大数据空间解析,它所关注的是数据中所包含的显性与隐性知识,意在借助多元空间实现表达,并在大数据空间化的作用下完成重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空间映射,还能很好的完成数据分析。要了解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小数据与大数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理论分析角度讲,其主要关注点在于分析物理空间与人类空间之间的关系,注重多元空间的表达与规划,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代,多元化大数据不断出现,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一来就实现了大数据空间协同表达,尤其是可靠性评价逐渐增多。第二,从大数据空间统计分析角度讲,做好大数据区域总量估算采样,实现样本评价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时就需要加大对样本规模与质量的关注。如在随机分布与正态分布中,离不开理论推导的应用,在这一内容中经常需要将带有瑕疵的样本应用其中,用于计算均值、方差等,这时就需要对瑕疵样本中的样本量等进行研究,并在以模拟数据为主的内容上构建合适的模型,再在实际时空要素的作用下实现地理数据分布实验。第三,从时空地理数据分析角度讲,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大数据时空关联,强化陆地表层曲面模型建设。对于多元空间体系来说,正确识别其中的关键因子,需要得到地理系统认识体系的支持,在该体系的作用下可以将大数据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为空间平稳,另一部分为空间非平稳,同时,区域参量空间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第四,从网络数据分析角度讲,发展大数据的异构在时空轨迹上主要有表达模型与距离测度两种,其中前者可以离散时空轨迹等。总的来说,在研究测度并不相同的情况下,轨迹距离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出现差异,这时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模型,并利用人流等进行时空轨迹分析与检验。第五。从大数据

中国地质概况

中国地质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面积约960万Km2,疆域辽阔,山川壮丽。西南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珠穆郎玛峰海拔8848m,为世界第一高峰;西北有中国最低的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为世界著名的洼地之一。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峰峦峻拔,逶迤东延;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涛浪翻滚,蜿蜒东流;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丘陵与盆地纵横交错,沃野与河湖相映生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为中华民族休养生息之地,更为现代中国和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重要基地。 中国处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相接,各地区地质环境差异较大,发展历史很不相同,因而区域地质各具特色。从整体来说,中国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活动带与稳定区并存;岩浆活动频繁,演化历史漫长;变质作用类型齐全,变质程度各民;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全球具有重要地质特公的地区之一,也是全面研究地壳构造演化,特别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演化的重要地区之一。 地层: 中国幅员广阔,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中—下太古界至新生界皆有分布。各时代地层出露总面积粗略统计为860261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89.6%。 其中:太古宇出露面积为737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0.9%; 元古宇出露面积为596300Km2,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6.9%; 下古生界573500Km2,占6.7%; 上古生界945600Km2,占11%; 中生界2457700Km2,占28.5%; 新生界3955810Km2,占46%。 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显生宙生物化石丰富。太古宇、大都元古宇以及部分活动带的显生宙地(岩)层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 岩浆岩 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侵入岩出露面积为997390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0-4%。其中:超镁铁岩面积为16360km2,占侵入岩面积的1-6%;镁铁岩7044km2,占7-1%;中性岩(含中基性岩)47600km2,占4-8%;酸性岩(含中酸性岩)861690km2,占86-4%;碱性岩1300km2,占0-1%。岩浆活动十分频繁,从太古宙至近期都有发生。岩浆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岩浆喷溢和爆发,又有岩浆侵入。岩浆活动可划分为前吕梁、吕梁、四堡、晋宁、震旦、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10个期。前吕梁,吕梁、加里东和华力西在中国北部(昆仑一秦岭以北)最为强烈;四堡、晋宁期在中国南部较为强烈;印支和燕山期在中国东部最为发育;喜马拉雅期在滇藏地区尤为重要。各期、各类侵入岩出露面积见表11。中国多期次、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岩石圈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国内生矿产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前吕梁期: 前吕梁期岩浆岩包括太古宙的迁西期、阜平期和五台期,主要发育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在豫西、小秦岭地区以及阿尔金山和佳木斯地区也有分布。 火山岩火山岩在太古宙为地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近东西向展布。 侵入岩前吕梁期侵入岩主要有超镁铁岩、镁铁岩和酸性岩,中性岩较少。 吕梁期: 吕梁期岩浆在我国分布甚广,其出露范围与早元古代地层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华北地区的北部,吉、辽、鲁、冀、晋地区,内蒙古阿拉善、大青山,黑龙江东部佳木斯、东风山,以及西北部额木尔、塔河等地。此外,还见于天山、昆仑一秦岭和川滇地区。

福建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福建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职责明确、运转有序、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体系,高效有序地做好省内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防治,避免和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结合福建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指导思想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处置突发地质灾害的长效机制,掌握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主动权。 1.4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处置机制,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 1.5 适用范围 处置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或者可能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 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适用本预案。 地震和洪水引发的地质灾害依照相关的规定处置。 2 机构和职责 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出现超出事发地设区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省人民政府协助、指导应急和救灾工作的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时,根据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由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下称“省应急指挥部”)负责特大型、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的指挥和部署。需要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派出专家组的,由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报省应急指挥部批准后上报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市、县(区)人民政府可参照省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成立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者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时,所在地市、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机构。

中国煤炭地质

中国煤田地质 (一)、含煤地层与煤层 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9.5%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 (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此外,该区局部地带尚有石炭-二叠系和上三叠统含煤地层赋存。 下早白垩统下早白垩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东北赋煤区,是我国东北煤层气聚集区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地层。其大地构造单元为兴蒙褶皱系东段、华北地台东北缘及滨太平洋褶皱系,地理范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中部和北部以及内蒙东部。此外,本区内还有石炭-二叠系、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地质勘查队伍分布在以下部门: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质勘查局、各有色地质勘查局、各煤田地质局、各核工业地质局、各冶金地质局 3、中国地质调查局: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冶勘总局):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涿州):直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正部级事业单位。 6、中国核工业地质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7、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涿州):隶属于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 8、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隶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9、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10、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隶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为主) 14、中国盐业总公司(即中盐勘察设计院) 15、延长油矿管理局(陕西省) 16、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17、北京中色资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院校: 1、中国地质大学(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 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 3、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 4、东华理工大学(华东地质学院) 5、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 6、石家庄经济学院(原河北地质学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37号) (一)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省级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闽政办[2006]64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03.23 【实施日期】2006.03.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闽政办[2006]64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要“整治、规划、警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科学规划,切实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科学规划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规范、科学、有序的根本保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于今年4月底前公布实施。同时,要加快推进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全面排查地质灾害隐

患,对新发现的地质灾害危险点要及时登记造册,并迅速作出危险性、危害性判断,采取必要的防范和治理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地、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中,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展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城市,要结合地质灾害调查和评价工作,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实施项目建设,以及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状况尚不清晰的,必须严格按规定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而批准使用土地和实施项目建设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二、预防为主,积极做好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及时通报地质灾害调查区划与规划成果,做好防灾知识等的宣传普及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地质灾害防范措施,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要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的要求,加强重点地区的监控与防范,对危险点和隐患点要及时登记造册,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牌,特别是对居

福建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2017)

福建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2017) 《福建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已经2017年8月24日省人民政府第10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2017年9月15日 福建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准备、灾害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国家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冰雹、雪、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第四条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应当在党委领导下,遵循以防为主、防抗救并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群众自救、社会帮扶的原则。 第五条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县级以上减灾委员会为本级人民政府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承担本级减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组织、动员本辖区居民开展自然灾害自救互救活动。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并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资金及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

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文件 中煤总地地字[1991]第380号 关于颁发《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的通知 各煤田地质公司(局、队) 《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由原煤炭部地质局颁发试行以来,对于统一地质报告内容,提高地质报告编制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按照地质报告改革“三性”、“三化”目标的要求和“煤田地质技术管理的若干规定”的精神,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试行的报告编制提纲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煤田地质报告编制提纲》正式颁发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和意见,请随时报局。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日 321

一、精查地质报告编制提纲 文字说明 报告的文字说明共为10章35节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扼要记述本次勘探的立项依据,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包括煤矿设计部门的设计方案及对地质工作的要求)。记述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勘探工作简要经过及其他有关情况。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 叙述井田的地理位置、地理座标、井田边界、四邻、长、宽和勘探面积、勘探深度。 叙述经过井田或附近的主要水陆交通线(包括拟建的)。井田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插图:交通位置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叙述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及地震情况等。 322

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叙述井田内及邻近的生产、在建、停闭矿井(露天)、小煤矿及老窑的生产情况及其他有关情况,包括井型能力、开采煤层、开采水平(或深度)、开采范围及面积、采煤方法、通风、排水、照明情况、灾害及停采原因等。 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扼要叙述本井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历次工作的单位、时间、性质、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及质量状况、主要成果及审批、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当时和现时的评价等。 第二章勘探工作 第一节勘探方法 叙述本次所采用的勘探方法,包括勘探手段的选择依据,构造复杂程度和煤层稳定程度的确定,基本线距的选择,各种工程密度的确定及工程布置原则,各项工程的施工原则,相互配合和效果等。 第二节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3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