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业基础知识讲座

制药工业基础知识讲座

制药工业基础知识

一,GMP简介

二,制药厂总体规划要求

三,化学制药技术简介

四,生物制药技术简介

五,中药工业化生产

六,片剂生产工艺技术

七,注射剂生产工艺技术

八,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GMP简介

1.1 GMP的定义

1.2 实施GMP的目的

1.3 GMP认证程序

1.1 GMP的定义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的缩写.它是指从负责指导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人员和生产操作者的素质到生产厂房,设施,建筑,设备,仓储,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工艺卫生,包装材料与标签,直至成品的贮存与销售的一整套保证药品质量的管理体系.简言之,GMP的基本点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中药品的混批,混杂污染和交叉污染.

1.2 实施GMP的目的

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药品生产企业,强化药品监督管理.GMP使药品生产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行GMP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GMP也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检查有了依据,监督有法可依.

1.3 GMP认证程序

药品认证:药品关系人命安危,因此药品认证属于安全认证,是一种强制认证.

GMP认证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GMP认证工作;负责对药品GMP 检查员的培训,考核和聘任;负责国际药品贸易中药品GMP认证工作.其具体办事机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GMP认证程序:药品GMP的认证程序是按照职责与权限依次进行.

认证申请和资料审查→制订现场检查方案→现场检查→检查报告的审核→认证批准二,制药厂总体规划要求

2.1 厂房选址

2.2 厂区划分

2.3 整体布局的原则

2.4 洁净厂房

2.5 制药车间空气净化

2.6 洁净室空调净化措施

2.7 净化方案

2.8 制药工艺用水生产技术及设备

2.1 厂房选址

GMP规定,医药工业洁净厂房与市政交通干道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选择厂址时,应考虑环境,供水,能源,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环保,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协作条件等等因素.

环境:制剂药厂最好选在大气条件良好,空气污染少,无水土污染的地区,尽量避开热闹市区,化工区,风沙区,铁路和公路等污染较多的地区,使药品生产企业所处环境的空气,场地,水质等符合生产要求.

供水:水在药品生产中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厂址选择时应靠近水量充沛和水质良好的水源.

能源:制药厂生产需要大量的动力和蒸汽.动力由电力提供,蒸汽由燃料产生.因此在选择厂址时,应考虑建在电力供应充足和邻近燃料供应的地点,有利于满足生产负荷,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2.2 厂区划分

制药厂主要由以下系统组成:

1,主要生产车间(制剂生产车间,原料药生产车间);

2,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仪表车间等);

3,仓库(原料,辅料,包装材料,成品库等);

4,动力设施(锅炉房,压缩空气站,变电所,配电房);

5,公用工程(水塔,冷却塔,泵房,消防设施等);

6,环保设施(污水处理,绿化等);

7,全厂性管理设施和生活设施(厂部办公楼,中心化验室,药物研究所,计量站,动物房,食堂,医院等)

8,运输,道路设施(车库,道路等).

规划设计时应把上述管理系统和生产功能划分为行政区,生活区,生产区,辅助区进行布置.要从整体上把握这四个区的功能,分区布置合理,四个区域既不相互影响,人流,物流分开,又要保证相互便于联系,服务以及生产管理.

A,下风原则.洁净区,办公区,生活区应放置于该地区主风向的上风处,产生有害气体,粉尘的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应置于下风处.

B,方便输送,有利生产的原则.

C,物流管线,输变电线路,通讯线路等统筹规划原则.

D,因地制宜,结合厂区地形,地貌,并节约用地的原则.

E,考虑工厂的发展,使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2.3 整体布局的原则

F,人,物流分流原则.工厂的人,物流进入或离开厂区,或自一个区(车间)到达另一区(车间),在人,物流非常集中(如上,下班)时会给途经的生产车间造成干扰,因此洁净生产车间区在全厂总图中应放在最上风与最少人,物流的地方.

v

2.4 洁净厂房

洁净厂房是对空气洁净度有一定要求的厂房.

洁净厂房和其他工业厂房的显著区别在于洁净厂房是有一定洁净度要求的车间.它除了具有一般工业厂房的建筑特点外,还必须满足洁净厂房的要求.制药业与其它行业洁净厂房的区别在于,医药工业洁净厂房是以微粒和微生物两者为控制对象,而电子,航天,精密机械等行业洁净厂房只控制微粒.

洁净厂房可以分为洁净生产区,洁净辅助区和洁净动力区三个部分.

洁净生产区:是洁净厂房的核心部分,产区内布置有各级别洁净室,通常认为经过吹

淋室或气闸室后便进入了洁净生产区.

洁净动力区:包括净化空调机房,纯水站,气体净化站,变电站和真空吸尘泵房等.

洁净辅助区:包括人净,物净和生活用房及管道技术夹层.其中人净有洗潄间,更换衣

鞋及吹淋室;物净有粗净化和精净化两个准备间以及可能的物料通道;生活用房有餐室,休息室,饮水室,杂物和雨具存放室以及洁净厕所等.

2.5 制药车间空气净化

空气洁净度:是指环境中空气含尘(微粒)量多少的程序,含尘浓度高则洁净度低,含

尘浓度低则洁净度高.

车间环境参数:

⑴室内温湿度.我国GMP要求,洁净区一般控制温度为22-24℃,相对湿度为45%-60%,

吸湿性强的无菌药物的生产和分装采用局部低湿工作台;控制区一般控制温度在

18-28℃,相对湿度为50%-65%.

⑵洁净室换气次数.我国GMP一般情况下要求的换气次数:洁净度1万级的为≥25次

/h,洁净度10万级的为≥15次/h.垂直层流的100级洁净室,房间断面风速

≥0.25m/s;水平层流的100级洁净室,房间断面风速≥0.35m/s.一般情况下尽可能

在万级或10万级环境内,用局部层流方式来达到百级的要求.

⑶洁净室压力.根据我国《洁净厂房设计规划》规定,洁净室与邻室的压差应不小于

4.9Pa,洁净室与室外的压差不应小于9.81Pa.在无菌制剂的作业区内更衣室和洁净

走廊,以及具有不同生物洁净等级的无菌操作室,按无菌等级的高低依次相连.彼此

相连的房间,按洁净等级应依相差 4.9Pa以上压差,压差偏小,根本无法防止强风时

产生缝隙渗透或开关门时产生压差变化;压差过大,开门往往比较困难,比较理想的

办法是在保持合理压差的同时采用气闸室.

⑷青霉素等药品的特殊措施.青霉素类抗生素属于微量也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因

此规定,青霉素类制剂与非青霉素类制剂操作室不能共用空调系统,以防止交叉污染.

2.6 洁净室空调净化措施

空调措施包括:制冷措施,热,湿处理措施,送风措施.

2.7 净化方案

净化方案可分为全室净化,局部净化,全室净化与局部净化相结合 .

全室净化:以集中净化空调系统,在整个房间内造成具有相同洁净度环境的净化处理

方式,叫全室净化.这种方式适于工艺设备高大,数量很多,且室内要求相同洁净度的场所.但是这种方式投资大,运行管理复杂,建设周期长.

局部净化:以净化空调器或局部净化设备(如洁净工作台,棚式垂直层流单元,层流罩等),在一般空调环境中造成局部区域具有一定洁净度级别环境的净化处理方式叫局部净化.这种方式适合于生产批量较小或利用原有厂房进行技术改造的场所.

全室净化与局部净化相结合: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净化处理方式,这是洁净技术发展中产生的净化方式,它既能保证室内具有一定洁净度,又能在局部区域实现高洁净度环境,从而达到既满足生产对高洁净度环境的要求,又节约能源的双重目的.

2.8 制药工艺用水生产技术及设备

制药工业用水分为非工艺用水和工艺用水两大类

非工艺用水(自来水或水质较好的进水):是指主要用于产生蒸汽和冷却,洗涤等的用水.

工艺用水:是指药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水,包括饮用水,纯化水和注射用水.

纯化水:是使用经过滤,吸附预处理的饮用水,采用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蒸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得的水,未含有任何附加剂.

注射用水:是用于制备注射剂的水.

纯化水的制备流程

注射用水的制备流程

注射用水的制备有两种工艺:一是以纯化水为原料经过蒸馏来制备;另一种是以饮用水为原料,经过反渗透,过滤,杀菌等过程来制备.

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设备

三,化学制药技术简介

3.1 化学制药技术研究的对象

3.2 化学药物生产工艺

3.3 药物工艺路线的评价与选择技术

3.4 单元反映的次序安排

3.5 最佳反应条件选择技术

3.6 催化技术

3.1 化学制药技术研究对象

化学制药技术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经济和最合理的化学合成药物工业生产途

径的一门科学,也是研究,选用适宜的中间体和确定最佳,高产的合成路线,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实现制药生产最优化的一门科学.

3.2 化学药物生产工艺

化学药物生产工艺研究分为实验室工艺研究,中试放大研究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实验室工艺研究(习称小试工艺研究或小试),包括:考查工艺技术条件,设备与材质的要求,劳动保护,安全生产技术,"三废"防治,综合利用,以及对原辅材料消耗和成本等初步估算.在实验室工艺研究中,要求初步了解各步化学反应规律并不断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优化,整理,最后写出实验室工艺研究总结,为中试放大研究做好技术准备.

第二阶段为中试放大研究(习称中试放大或中试),是确定药物生产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既把实验室研究中所确定的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进行工业化生产的考察,优化,为生产车间的设计,施工安装,"三废"处理和中间体监控,制订各步产物的质量要求和工艺操作规程等提供数据和资料,并在车间试生产若干批号后,制定出生产工艺规程.

3.3 药物工艺路线的评价与选择技术

从理论上讲,一个化学合成药物往往可有多种合成途径,它们各有特点.通常将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该药物的工艺路线.至于哪条路线更适合当地的情况,进而可以开发成为工业生产上的工艺路线,则必须通过深入细致地综合比较和论证,以选择出最为合理的合成路线,并制订出具体的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案.

在化学制药工业生产中,必须把药物工艺路线的工业化,最优化和降低生产成本放在首位,通过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以确定一条经济,有效的生产工艺路线.

药物合成步骤,操作方法,收率.

最佳合成路线:是合成步骤少,操作简便,设备要求低,总收率较高.

一般来说,药物或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直线型合成和汇聚型合成. 若将A,B,C,D,E和F连结成化合物ABCDEF,采用直线型合成,那么至少需要经过下列5步反应.

总收率是各步反应收率的乘积.假设每步反应收率为90%,则总收率是(0.9)5×100%=59%.

如果采用汇聚型方式合成,一个可能的方法是先合成单元ABC和DEF,再将它们结合成ABCDEF:

假设每步收率仍为90%,则总收率是(0.9)3×100%=73%

因此,要提高总收率,就要减少直线型反应,采用汇聚型方式,先单独制成大致相等的两个部分,然后再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而且在汇聚合成中,如果偶然损失一个批号的中间体,也不至于影响整个合成过程的进展.总之短路线的合成可使用直线型方式,而长路线合成则以汇聚型方式结合使用直线型方式为佳.

3.4 单元反应的次序安排

在同一条合成路线中,有时其中的某些单元反应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而最后都得到同样的产物.这时,就需要研究单元反应的次序如何安排最为有利.安排不同,所得中间体就不同,反应条件和要求以及收率也不同.从收率角度看,应把收率低的单元放在前头,把收率高的放在后头.在考虑合理安排工序次序的问题时,应尽可能把价格较贵的原料放在最后使用,这样可降低贵重原料的单耗,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最佳的安排要通过实验和生产实践的验证.

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单元反应的合成次序都可以交换,有的单元元反应经前后交换后,反而较原工艺路线的情况更差,甚至改变了产品的结构.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操作工序.

3.5 最佳反应条件选择技术

在设计和选择了较为合理的合成路线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生产工艺条件研究.药物的生产工艺是各种化学单元反应与化工单元操作的有机组合应用.因此,工艺路线中各个化学单元反应的优劣直接影响工艺路线的先进性与可行性.

制药工艺要求原料价廉易得,反映时间短,操作简便,收率高,产品纯度高,"三废"污染少,污染物易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等.

工艺路线的研究一般要经过实验室小试阶段,中试放大阶段,大生产阶段的研究.对每一步反应条件进行探索和优化以获得最佳反应条件,同时也为制药工程设计提供有力的实验数据.要获得最佳反应条件,需要研究反应物分子的变革及过程,既要弄清反应过程的内因,又要搞清楚影响它们的外因.

3.6 催化技术

在药物合成中估计有80%-85%的化学反应虽然能进行,但反应速度慢,时间长,收率低,无法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一旦在这些反应中应用催化技术,可使反应加速,反应时间和周期缩短,反应收率提高.因此,催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化学合成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前沿.化学药物的制备中常见的催化技术有酸碱催化,酶催化等.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系统中,当加入某种物质后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而其本身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并无变化,加入的这种物质称之为催化剂.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称为催化反应.催化剂使用反应速度加快时,称为正催化作用;使反应速度减慢时,称为负催化作用.负催化作用的应用比较少.

衡量催化剂质量的三大指标,主要是指它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一种良好的催化剂必须具备高活性,高选择和高稳定性.

活性:催化剂的活性就是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它是评价催化剂的好坏的重要指标.在工业上,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或单位表面积)的催化剂在指定条件下所得的产品的量来表示.

例如,在接触法生产硫酸时,24h生产1000kg硫酸需要催化剂100kg,则活性A为: 选择性:催化剂对复杂反应有选择地发生催化作用的性能,称为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剂并不是对热力学所允许的所有化学反应都能起催化作用,而是特别有效地加速平行反应或串联反应中的一个反应.

稳定性:催化剂的稳定性通常以寿命表示,指催化剂在使用条件下维持一定活性水平的时间(单程寿命),或者每次下降后再生而又恢复到许可活性水平的累计时间(总寿命).催化剂的稳定性包括对高温热效应的耐稳定性,对摩擦,冲击,重力作用的机械稳定性和对毒质毒化作用的抗毒稳定性.

四,生物制药技术简介

4.1 生物制药概念及分类

4.2 抗生素简介

4.3 生化药品简介

4.4 生物制品简介

4.1 生物制药概念及分类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体或生物过程在人为设定的条件下生产各种生物药物的技术.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体液或其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综合应用化学,生物技术,分离纯化工程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成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生物药物的分类:

1,按照药物的化学本质和化学特性分类:氨基酸类药物及其衍生物,多肽和蛋白质类

药物,酶类药物,核酸及其降解物和衍生物,多糖类药物,脂类药物,维生素与辅酶. 2,按原料来源分类:人体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动物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微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植物来源的生物药物,海洋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

3,按功能用途分类: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其他用途药物.

生物药物的范畴:

生物药物包括从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生物原料制取的各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及其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因而生物药物涵盖了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等范畴.

4.2 抗生素简介

抗生素是来源于微生物,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一类主要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自从青霉素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已有100多种抗生素进入商业化生产,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微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他种生物机能的化学物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发酵,通过生物合成生产的天然代谢产物. 抗生素的种类:⑴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硫霉素等);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竹桃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⑶四环类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 ⑷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新霉素等).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土壤微生物,它们不但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各种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抗生素发展趋势:随着抗生素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抗生素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抗生素的作用已超出了抗菌及抗肿瘤的范围,扩展到抑制或调解多方面生物机能的更大范围.如新霉素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有镇咳作用.此外,在抗真菌,杀虫,除草及抑制生物体中某些酶类等方面也有了新发现.

我国抗生素研究及生产概况: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抗生素药物完全依靠进口,1949年以后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抗生素研究室,1953年5月1日青霉素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入生产,开创了中国抗生素工业.随后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杆菌肽等20多个品种研制成功.在工业生产方面,国外临床常用的主要品种,我国已陆续研制成功投入生产,除少数生产菌种由国外引进外,大部分均由我国自行分离得到.

尽管我国微生物药物发展较快,但在品种,质量,产量,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有些半合成品种生产成本较高,缺乏竞争能力,有些品种需要进口. 抗生素工业生产及工艺:抗生素生产包括发酵和提取两部分,抗生素发酵一般是在通气下进行的纯种培养.所用的设备和培养基都必须经过灭菌,与培养液接触的罐体,管件都应密封无泄漏,通入的空气应为除菌后的无菌空气,以避免杂菌污染.

抗生素生产工艺流程图:

菌种的选择: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抗生素,首先要有一个性能良好的菌种,从自然分离的野生菌种由于生产能力低,往往不能满足工业上的需求.所以工业上常用的菌种都是经过人工选育,具备工业生产要求,性能优良的菌种.

孢子制备:对特定菌种来说,抗生素的产量和成品质量与孢子和种子制备的情况有密切关系.生产用的孢子须经过纯种和生产性能的检验,符合规定的才能用来制备种子.生产上为了获得数量足够的孢子,常采用较大表面积的固体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培养时需控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通风量等条件.

种子培养:种子培养的目的是使孢子发芽繁殖获得足够数量的菌丝,以便接种到发酵罐中.

发酵:发酵的目的主要是使微生物分泌大量的抗生素.发酵开始前,有关设备和培养基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然后接入合格的种子.接种量一般为5%-20%,发酵周期一般为4-5天.在发酵过程中需不断通入无菌空气和搅拌,维持一定的罐温和罐压,并定时取样进行生化分析和无菌试验.

提取和精制:发酵结束后,需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利于以后的提取.提取抗生素的方法可依所提取抗生素的性质来选择.

成品检验:根据药典的要求需逐项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分析检验,项目包括效价检定,毒性试验,无菌试验,热原质试验,水分测定,水溶液酸碱度及浑浊度测定,结晶颗粒的色泽及大小的测定等.

4.3 生化药品简介

生化药物: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的一类结构上十分接近于人体内的正常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达到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生化物质.

生化药品范畴:生化药品是维持生命正常活动的必需生化成分,包括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多糖,核酸,脂肪,维生素,激素等.

生化药品的特点:一是来源于生物体;二是人体的基本生化成分.因此在医疗应用中显示出高效,合理,毒副作用极小的临床效果,受到极大的重视.

生化药品的生产:传统上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器官,组织,血浆(细胞)中分离,纯化制得.虽然这些内源生理活性物质作为药物已有多年,并且在医学上显示出很好的疗效,但仍有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内源生理活性物质由于原材料来源困难,或制备技术问题而无法研制出产品,付诸应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广泛应用,正在逐步从根本上获得解决.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们已能方便,有效地生产以往难以大量获取的生理活性物质,甚至可以创造出活性更高的全新物质.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物药物发展,使得人们在解决癌症,病毒感染,心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上述疾病的预防,治疗,诊断提供了更多的新型药物.

4.4 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是直接使用病源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制成的,主要用于人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制品.

生物制品的分类:

⑴根据所用材料分类分为:菌苗,噬菌体,疫苗,抗血清与抗毒素,类毒素,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免疫核酸等),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混合制剂,血液制品.

⑵根据用途分类:分为预防,治疗,诊断三大类.

五,中药工业化生产

5.1 中药工业化生产流程

5.2 中药材的预处理及炮制

5.3 中药提取浸膏的生产

5.1 中药工业化生产流程

中药工业化生产是指以各种中药材为原料生产出各种剂型的中成药.

中药工业化生产流程:

中药材的预处理及炮制→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中药浸膏的生产→中药制剂的生产5.2 中药材的预处理及炮制

中药材的除杂和切制:中药材的预处理包括中药材非药用部分,杂物的去除以及将药材按需要切制成一定的大,小,形状.为了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除杂是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必须工序.

中药材的炮制:炮制是传统中药材加工不可缺少的环节.炮制的目的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效果,改变或缓和药性以适应病情的需要,矫味矫臭以利服用等.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炒,炙,煅,蒸,煮,煨等.

5.3 中药提取与浸膏的生产

浸膏:在现代中药工业化生产中"浸膏"的含义已经大大拓展,它是一类用以生产包括现代剂型在内的中成药的中间产品,从化学本质上讲是纯度较高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群.浸膏有多种形式,例如晶体,微粉,纯化的液体等.

浸出技术:浸出技术是指利用适当的溶剂(水,乙醇)和方法(蒸馏,压榨,),把中药材中的可溶性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工艺技术.药材的浸出过程是各种中药制剂制备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操作.

浸出方法:浸出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

煎煮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的一种方法:

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当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而浸出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

渗漉法:该浸出方法是将药材装入渗漉筒内,在药粉上添加浸出溶剂使其渗过药粉,在流动过程中浸出有效成分,所得浸出液称"渗漉液".如图:

常用的浸出设备:

多能提取罐

药材浸出液的工业分离,纯化方法:

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药材经过浸提与分离后常得到大量的浓度较低的浸出液,既不能直接应用,亦不利于制备其他剂型,因此,常通过蒸发与干燥过程,来对浸出液进行浓缩,获得体积较小的浓缩液或固体产物,

蒸发:是指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的溶剂气化并除去,从而提高溶液浓度的工艺操作. 干燥:中药浸出液的干燥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

升膜式蒸发流程图:

六,片剂生产工艺技术

6.1 片剂生产简介

6.2 湿法制粒及设备

6.3 干法制粒及设备

6.4 喷雾制粒及设备

6.5 压片及压片设备

6.6 片剂包衣及包衣设备

6.1 片剂生产简介

片剂:是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其外观有圆形,椭圆型,三角型等.由于片剂具有计量准确,含量均匀,性质稳定,携带运输方便,机械化程度高,产量大,便于服用等特点,因此片剂是现代药物制剂中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片剂的制备方法按工艺分为两大类:即制粒压片和直接压片,制粒压片又分为湿法制粒压片和干法制粒压片.

湿法制粒:是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后加入液体黏合剂制备颗粒的方法.该方法靠黏合剂的作用使粉末粒子间产生结合力.由于湿法制粒的颗粒具有外形美观,流动性好,耐磨性较强,压缩成型性好等优点,是在医药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但对于热敏性,湿敏性,极易溶性等物料可采用其他方法制粒.

干法制粒:是将药物和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压缩成大片状或板状后,粉碎成所需大小颗粒的方法.该法靠压缩力使粒子间产生结合力,其制备方法有压片法和滚压法. 粉末直接压片:是不经过制粒过程直接把药物和辅料的混合物进行压片的方法,具有省时节能,工艺简洁,适用于湿热不稳定药物等特点,但需要药物及辅料粉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

6.2 湿法制粒及设备

粉碎:固体药物的粉碎是将大块物料借助机械外力粉碎成适宜程度的碎块或细粉的过程.粉碎目的在于减小粒径,增大表面积.

粉碎方式:根据被粉碎物料的性质,产品粒度的要求以及粉碎设备的形式等不同条件可采用不同的粉碎方式.粉碎方式分为:闭塞粉碎与自由粉碎,开路粉碎与循环粉碎,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低温粉碎,混合粉碎等.

粉碎设备主要有:球磨机;冲击式粉碎机;气流式粉碎机.

球磨机:球磨机是最简单的粉碎机之一,由筒体和传动部分组成,如图.

冲击式粉碎机:冲击式粉碎机对物料的作用力以冲击力为主,适用于脆性,韧性物料以及中碎,细碎,超细碎等,其应用广泛,因此具有"万能粉碎机"之称.典型的粉碎机有锤击式和冲击柱式,如图.

气流式粉碎机:气流式粉碎机是通过粉碎室内的喷嘴把压缩空气形成的气流束变成速度能量,促使药物之间产生强烈冲击,摩擦达到粉碎的机器.气流式粉碎机适用于

粒子的细碎和超细碎,产品粒度可达200-325目.加料粒度在0.15mm以下,一般先在其他粉碎机预碎后加料.本机特点是粉碎过程温度不升高,故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超细碎,其缺点是动力消耗较大,如图.

筛分:筛分是借助筛网将不同粒度的混合物料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均匀粒度的物料.

在片剂的制备过程中,粒度的大小和均匀程度对物料的混合,制粒,压片等单元操作都有影响,对颗粒的填充均匀性,片重差异,片剂的硬度等有显著的影响.筛分法操作简单经济,且分级精度较高,在制药工业中应用广泛.

筛分用的药筛的筛面由金属丝(低碳钢,黄铜,锡青铜,不锈钢),合成纤维(尼龙,涤纶)或绢丝编织而成.我国工业标准筛常用"目"表示筛号,即以每英寸(1英寸=2.54cm)上筛孔的数目来表示.例如每英寸有100个孔的筛号为100目筛,能通过100目筛的粉末称100目粉.

筛分设备:振荡筛是常用的筛分设备,它是利用机械或电磁作用使筛产生振动将物料进行分离,如图.

混合:是把两种以上的物质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包括固—固,固—液,液—液等的混合,但混合的物系不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操作方法也不同,从而又有了更具体的狭义名称,如固—固粒子的混合叫固—固混合或简称混合;大量固体与少量液体的混合叫捏合;大量液体和少量不溶性固体或液体的混合,如混悬剂,乳剂,软膏剂等在制备过程中进一步进行粉碎与混合的叫匀化.

药物在制粒前要进行混合,达到均匀的相互分布,以保证药物剂量准确.实验室常用的混合方法有搅拌混合,研磨混合,过筛混合.大批量生产中的混合过程多采用搅拌或容器旋转使物料产生整体和局部的移动而达到混合目的.

常用的混合设备:

制粒:制粒是把粉末,熔融液,水溶液等状态的物料经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与大小粒状物的操作.几乎所有的固体制剂的制备过程都离不开制粒过程.所制成的颗粒可能是最终产品如颗粒剂,也可能是中间体,如片剂.

在医药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制粒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湿法制粒,干法制粒,喷雾制粒,其中湿法制粒应用最为广泛.

湿法制粒方法及常用设备:湿法制粒是在药物粉末中加入黏合剂,使粉末聚结在一起而制备颗粒的方法.湿法制成的颗粒表面润湿,具有颗粒质量好,外形美观,耐磨性较

强,压缩成型性好等优点,在医药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湿法制粒有挤压制粒,快速混合制粒,沸腾制粒等.

摇摆式颗粒机:是目前国内常用的制粒设备,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原理是强制挤出型的机理,对物料的性能有一定的要求,物料必须黏松恰当,太松太黏都不利于制粒.

快速混合制粒:将药物粉末,辅料和黏合剂加入一个容器内,靠高速旋转的搅拌器的作用迅速完成混合并制成颗粒的方法.

沸腾制粒:物料粉末在容器内,在自下而上的气流作用下,保持悬浮的流化状态,液态黏合剂向流化层内喷入,便粉末状的物料聚结成颗粒,这种制粒方法称为沸腾制粒法.由于在一台机器内完成了混合,制粒,干燥等过程,所以也称为"一步制粒".

6.3 干法制粒及设备

干法制粒:是将药物与辅料的粉末混合均匀后压成大片状或板状,然后再粉碎成所需大小的颗粒的方法.该法不加入任何黏合剂,靠压缩力的作用使粒子间产生结合力.不需干燥的过程,适用于热敏性物料,遇水易分解的药物.

6.4 喷雾制粒及设备

喷雾制粒:喷雾制粒是将药物溶液或混悬液用雾化器喷于干燥室内的气流中,使水分迅速蒸发以制成球状干燥细颗粒的方法.近年来喷雾干燥制粒法在制药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如抗生素粉针的生产,微型胶囊的制备,固体分散体的研究以及中药提取液的干燥都利用了喷雾干燥制粒技术.

6.5 压片及压片设备

压片:压片是片剂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操作过程,是将混合后的颗粒或粉末借助机械力压缩成型的过程.

压片机的基本结构由冲模,加料,填充,压制,出片等部分组成.

高速压片机:特点是转速快,产量高,片剂质量好.

6.6 片剂包衣及包衣设备

包衣:是压片工序之后常用的一种制剂工艺.主要是在压制片芯的表面包上适宜材料的衣层.

片剂包衣的主要目的: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性;防潮,避光,隔绝空气,保护药物免受空气的降解;提高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位置;改善片剂的外观,易于区别.

高效包衣机:由包衣锅,定量喷雾系统,程序控制设备等装置配套而成.

七,注射剂生产工艺技术

7.1 注射剂

7.2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技术

7.3 原辅料的准备

7.4 注射容器的处理

7.5 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

7.6 注射液的灌封

7.7 灭菌与检漏

7.8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7.9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洁净区划分及工艺设计

7.1 注射剂

注射剂:注射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的一种制剂,其中包括灭菌药物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剂型.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是临床应用广泛的剂型之一,且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途径.注射剂因其直接注入体内,因此且有药效迅速,作用可靠等特点,特别适合于不宜口服的药物以及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但其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过程要求的洁净级别高.

注射剂按其生产工艺特点,生产过程分为最终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最终灭菌的大容量注射剂,注射用无菌分装粉针剂和冻干粉针剂.

7.2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工艺技术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是指装量小于50ml,采用湿热灭菌法制备的灭菌注射剂.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辅料的准备,注射容器的处理,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注射液的灌封,灭菌与检漏,质量检查,印字包装等步骤.

7.3 原辅料的准备

原辅料的准备:注射用的原料,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各项杂质检查与含量限度.注射用水及其他注射用溶剂均应符合《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

7.4 注射容器的处理

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所用的容器通常为曲径易折安瓿,由硬质中性玻璃制成.安瓿在使用前需要进行检查,包括外观,尺寸,应力,清洁度等物理检查和耐酸,耐碱等化学检查.检查合格的安瓿需要切割,圆口及洗涤.

安瓿的洗涤干燥灭菌设备:安瓿是盛放无菌纯净药液的容器.安瓿内不允许沾带微生物及不溶性的尘埃颗粒,因此在注射剂的生产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安瓿进行反复的清洗,再灭菌干燥,才能用于药液的灌装.

安瓿的洗涤设备:常用的安瓿洗涤设备有气水喷射式洗瓶机组,超声波安瓿洗瓶机两种.

气水喷射式洗瓶机组:是采用经过过滤处理的压缩空气及洗涤用水针头注入待洗安瓿进行逐支单个清洗,然后再经高温烘干灭菌从而达到质量要求.这种工艺设备较复杂,但它的洗涤效果好,符合GMP要求.该机适用于大规格安瓿和曲颈安瓿的洗涤.机组主要由供水系统,压缩空气及其过滤系统,洗瓶机三大部分组成.洗涤时,利用洁净的洗涤水及经过过滤的压缩空气,通过喷嘴交替喷射安瓿内外部,将安瓿喷洗干净.如下图:

气水喷射式洗瓶机组示意图

超声波安瓿洗瓶机:超声波安瓿洗瓶机是利用超声波技术清洗安瓿的设备,是目前较为先进且能实现连续化生产的安瓿清洗设备.它的作用机理是浸没在清洗液中的安瓿在超声波发生器的作用下,使安瓿与液体接触的界面处于剧烈的超声振动状态时将安瓿内外表面的污垢冲击剥落,从而达到安瓿清洗的目的.

超声波的洗涤效果是其他洗涤方法无法比拟的,当将安瓿沉浸在超声波清洗槽中时,不仅保证了安瓿外壁的清洁,也可以保证安瓿内部无尘,无菌,从而达到洁净要求. 超声波安瓿洗瓶机示意图

安瓿的干燥灭菌:经过洗涤的安瓿虽然洗去了大的菌体,尘埃及杂质粒子,但一些活的微生物粒子还需通过干燥灭菌去除,从而达到灭菌和除热原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除去安瓿中的水分.一般情况下,是将洗净的安瓿置于350-450℃下,保温6-10min,即能达到杀灭细菌和热原的目的,也可使安瓿进行干燥.

常用设备:连续电热隧道灭菌烘箱,如图.

7.5 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

配制:注射液在配制之前要选择配制用具并对其进行处理,常用可以加热或冷却并带有搅拌的夹层锅配液.

过滤:过滤是指将固液混合物强制通过多孔性介质,使固体沉积或截留在多孔性介质上,而使液体通过,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操作.

过滤设备分为高位静压过滤,减压过滤和加压过滤三种类型.

高位静压过滤装置:主要利液位差所产生的压力进行过滤,速度较慢,适用于小量生产或楼上配液通过管道到楼下过滤灌封.

减压过滤装置:是采用真空泵将整个过滤系统抽真空形成负压而将滤液抽过过滤介质,合理的设计能做到连续过滤,整个系统也处于负压状态,一些微生物或杂质从不紧密处吸入系统而污染产品,因此除菌过程不宜采用减压过滤.减压过滤装置见图所示.

加压过滤装置:主要利用离心泵对过滤系统加压而达到过滤目的.由于加压大且稳定,过滤速度快,同时整个系统处于正压状态,密闭性好,空气中杂物,微生物不易污染过滤液,且药液可反复连续过滤,过滤质量好.但进入系统的空气必须经过过滤.加压过滤装置见图.

7.6 注射液的灌封

注射液的灌封是将检查合格的滤液,定量的灌注进经过清洗,干燥及灭菌处理的安瓿内,并加以封口的过程称为灌封.对于易氧化的药品,还要在灌装药液的同时,充填惰性气体以取代安瓿内药液上部的空气.安瓿灌封的工艺过程一般应包括安瓿的排整,灌注,封口等工序.安瓿灌封机是注射剂生产的主要设备之一,如图:

安瓿灌封设备结构示意图

7.7 灭菌与检漏

注射液在灌封后必须尽快进行高温灭菌,以杀死可能混入药液或附在安瓿内壁的细菌,确保注射剂的内在质量.在避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产可采用蒸汽灭菌,灭菌后的安瓿应立即进行漏气检查.一般采用灭菌和检漏两用的灭菌锅将灭菌,检漏结合进行.在灭菌后趁热立即放有色水于灭菌锅内,安瓿遇冷内部压力收缩,有色水即从漏气的毛细孔进入而被检出.

常用的注射剂灭菌检漏设备:柜式热压灭菌箱

7.8 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灭菌后注射剂的质量检查,检查项目包括:澄明度检查,热原检查,无菌检查,此外还要进行有关物质,隆压物质,异常毒性,PH测定,刺激性,过敏试验等项目的检查.

印字包装:经检验合格的安瓿还需于瓶身上正规印上药品名称,规格,批号等标记,并将印字后的安瓿装入贴有明确标签的纸盒里.

7.9最终灭菌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洁净区划分及工艺设计

八,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8.1 世界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8.2 国内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8.3 大理州制药工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8.1 世界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医药产业现状:

⑴世界医药市场迅速扩大.

⑵通用名药市场不断扩大.

⑶非处方药(OTC)市场前景广阔.

⑷纯天然药物快速发展.

世界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⑴生物技术制药成为投资热点.

⑵新药研制,生产成为促进医药市场发展的主动力,通用名药的市场将继续扩大.

⑶非处方药品(OTC)市场销售增长速度加快.

⑷老年疾病用药,妇女儿童牙用药市场发展迅速.

⑸预防性药物,保健营养药物的发展将持续增长.

⑹天然药物发展潜力巨大.

⑺并购,重组成为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新焦点.

⑻在药品开发方面,胆固醇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精神分裂,老年记忆衰退,肝炎,艾滋病以及多种癌症等治疗领域,开发研究加快,市场广阔.在制剂方面,透皮吸收,控释药物及靶向制剂前景广阔,这类药物能够极大的减少药物副作用,并使药物充分吸收有效到达病变部位.

8.2 国内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医药产业现状:

⑴国内医药产业与世界医药产业同步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

⑵化学制药业占据半壁江山成为主要支柱.

⑶中药制药业稳步发展成为第二支柱.

⑷生物制药业成为新兴产业.

⑸医疗器械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⑹由于注重持续总量增长,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十分不规范.

国内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⑴化学制药业已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

⑵中药产业稳步发展,产品出口空间进一步扩大.

⑶生物制药业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产业亮点.

⑷通用名药市场成长迅速,为国内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⑸医药生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大批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的小企业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团将不断出现.

8.3 大理州制药工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大理州制药工业现状:

⑴我州医药工业稳步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为我州经济稳定来源的产业之一.

⑵制药企业在国家规定时限内全部通过GMP认证,取得生产资格,获得市场"准入证",行业的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⑶我州医药工业依托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初步形成了以纯天然药物为主的制药生产体系.

加快大理州制药工业发展的建议:

⑴利用好重点品牌,品种资源,做大,做强,做精制药企业,充分发挥各企业的竞争优势,发展各具特色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工业.

⑵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加大对"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发展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协调解决好项目资金,促使其尽快投入生产发挥效益.

⑶不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力度,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⑷要以品种为重,营销至上,加大促销和建立销售网络的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完善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向服务型企业迈进.

⑸重质量,抓管理,实施低成本推进策略.

⑹保护野生资源,建立特色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药材良种繁育,种植基地,走企业自主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谢谢 !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药物化学)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类型反应法、 分子对称法、 逐步综合法、 追溯求源法(逆合成分析法) 逆合成习题

杂环章节 ① ② ③Hantzsch 吡啶合成法 二、书本重要反应

1. P15益康唑(为上面的第1题) 2.P16克霉唑 3. P20普萘洛尔 4. P29盐酸苯海索 5. P36美托洛尔 6. P41 三氟拉嗪 7. P47克霉唑 8. P51 呋喃丙胺(即为上面的第7题) 9. P75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10. P82 乙胺嘧啶 名词解释 1.硫酸脱水值(Dehydrating value of sulfuric acid, D. V. S.):混酸硝化反应终了时废酸中硫酸和水的比值。 D. V. S.=混酸中的硫酸(%)/废酸中的水量(%) 2.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涉及和生产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 3.原子经济性: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以实现最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原子经济性可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 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分子量/全部反应物的分子量总和)×100% 4.环境因子(E):E因子是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的多少来衡量合成反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E-因子=废物的质量(kg)/预期产物的质量(kg) 环境商(EQ):环境商(EQ)是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的多少、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毒性行为等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合成反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EQ = E×Q 式中E为E-因子,Q为根据废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所给出的对环境不友好度。 5.离子液体:室温离子液体简称离子液体,就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这种液体完全是由离子构成的。 6.TEBA:苄基三乙基氯化铵(CH3CH2)3N+CH2PhC- TBA:四丁基碘化铵(C4H9)4N+I-或者四丁基硫氢化铵(C4H9)4N+HSO4- 18-冠醚-6(简写18-C-6)二苯基18-冠醚-6 二环己基18-冠醚-6 7.D/L:表示分子的构型,根据与参考化合物D-或L-甘油醛的构型的实验化学关联而确定,常用于氨基酸和糖类的命名,但最好还是使用R和S表示。

制药工业基础知识讲座

制药工业基础知识讲座 制药工业基础知识 一,GMP简介 二,制药厂总体规划要求 三,化学制药技术简介 四,生物制药技术简介 五,中药工业化生产 六,片剂生产工艺技术 七,注射剂生产工艺技术 八,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GMP简介 1.1 GMP的定义 1.2 实施GMP的目的 1.3 GMP认证程序 1.1 GMP的定义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的缩写.它是指从负责指导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人员和生产操作者的素质到生产厂房,设施,建筑,设备,仓储,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工艺卫生,包装材料与标签,直至成品的贮存与销售的一整套保证药品质量的管理体系.简言之,GMP的基本点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中药品的混批,混杂污染和交叉污染. 1.2 实施GMP的目的 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药品生产企业,强化药品监督管理.GMP使药品生产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行GMP是药品生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GMP也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检查有了依据,监督有法可依. 1.3 GMP认证程序 药品认证:药品关系人命安危,因此药品认证属于安全认证,是一种强制认证.

GMP认证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国药品GMP认证工作;负责对药品GMP 检查员的培训,考核和聘任;负责国际药品贸易中药品GMP认证工作.其具体办事机构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GMP认证程序:药品GMP的认证程序是按照职责与权限依次进行. 认证申请和资料审查→制订现场检查方案→现场检查→检查报告的审核→认证批准二,制药厂总体规划要求 2.1 厂房选址 2.2 厂区划分 2.3 整体布局的原则 2.4 洁净厂房 2.5 制药车间空气净化 2.6 洁净室空调净化措施 2.7 净化方案 2.8 制药工艺用水生产技术及设备 2.1 厂房选址 GMP规定,医药工业洁净厂房与市政交通干道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m.选择厂址时,应考虑环境,供水,能源,交通运输,自然条件,环保,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协作条件等等因素. 环境:制剂药厂最好选在大气条件良好,空气污染少,无水土污染的地区,尽量避开热闹市区,化工区,风沙区,铁路和公路等污染较多的地区,使药品生产企业所处环境的空气,场地,水质等符合生产要求. 供水:水在药品生产中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厂址选择时应靠近水量充沛和水质良好的水源. 能源:制药厂生产需要大量的动力和蒸汽.动力由电力提供,蒸汽由燃料产生.因此在选择厂址时,应考虑建在电力供应充足和邻近燃料供应的地点,有利于满足生产负荷,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2.2 厂区划分 制药厂主要由以下系统组成: 1,主要生产车间(制剂生产车间,原料药生产车间); 2,辅助生产车间(机修车间,仪表车间等);

制药业专题讲座-药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与税务处理

制药业专题讲座 药品销售收入的财务与税务处理解读 一、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 财务会计上确认销售收入只与会计准则和实物流转方式有关,而与药品的销售方式、收款方式、发货方式和开票时间无关。 销售合同中约定的关于货物的销售模式、收款、发货和开票等重要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与公司的增值税纳税义务直接相关,不同的收款方式,不同的发货方式,不同的开票时间,直接决定了公司产生增值税纳税义务的时点。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也包括有能力阻止其他方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取得商品控制权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能力,即客户必须拥有现时权利,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经济利益。如果客户只能在未来的某一期冋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益,则表明其尚未取得该商品的控制权; 二是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即客户有权利主导该商品的使用,是指客户有权使用该商品,或者能够允许或阻止其他方使用该商品。 三是能够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商品的经济利益,是指该商品的潜在现金流量,既包括现金流入的增加,也包括现金流出的减少。客

户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获得商品的经济利益,例如使用、消耗、出售或持有该商品、使用该商品提升其他资产的价值,以及将该商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费用或抵押等。 制药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收入》及基本准则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上收入确认原则一般以发货、经客户现场查点数量并签收为收入确认条件。那么确认收入的流程就是:厂家发货-客户签收(数量)-确认收入。 综上,可以看出,收入的确认只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和客户签收有关,与发货、开票和收款没有关系。 二、药品销售的增值税纳税时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管理条例》的规定,销售合同中约定的条款与公司的纳税义务直接相关,不同的收款方式,不同的发货方式,不同的开票时间,直接决定了产生增值税纳税义务的时点。 《增值税条例》第十九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分为如下两种情况: (一)销售货物、应税劳务或者应税服务,为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 ; 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二)进口货物,为报关进口的当天。 制药企业药品销售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赊销,给与客户一定的账期

制药行业概述

制药行业概括 医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其行业的高增添和高利润特征特别突出,中国的制药工业起步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使用传统工艺到大规模运用现代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整个医药行业生产年均增添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添速度,同时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均匀 发展速度,成为现在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国之一。 医药行业是我国公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传统家产和现代家产相联合,一、二、三 家产为一体的家产。其主要门类包含: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材、卫生资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资料 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关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药公司从事药品的生产与销售。在中国,除化学药品外,制药工业也包含传统中药的生产。化学药品的生产由原料药生产和药物制剂生产两部分构成。原料药是药品生产的物质 基础,但一定加工制成合适于服用的药物制剂,才成为药品。医药行业属于很典型的流程型制造(连续型),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成效,所以公司规模 一般较大,如广药公司、哈药公司、华北制药等公司公司。可是,因为制药技术相对西方发

达国家,还比较落伍,还属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自动化程度不高。因为市场竞争异样强烈,制药公司一般都实行了并购扩充策略,向医药分销、连锁药店等延长,以求不停增添 市场份额。市场进一步被细分,从面向库存在生产,开始向按订单生产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变换。所以,产品系列化,且产品规格众多。 医药行业主要特色: 品种众多,更新快; 既要依据库存生产、又要依据订单生产;同一种产品利用不一样的资源加工,但生产周期同样;产质量量控制要切合GMP,产品与内、外环境相关; 车间产量与车间计划有差别;对药品库存有严格的有效期、批次管理。 对原料的要求高,一次投料,多批生产,有联副产品,原料多次被利用;

原药的概念

原药的概念 原药又称为原料药,是指制药工业生产药物所必需的原始物质,是制药过程中的基础。原药可以是动物、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的物质,具有药理活性。它是合成或提取药物时的起始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处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药物制剂。 从化学角度来说,原药是指一种或多种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无论是天然产物还是化学合成的物质,只要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并能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制备成药物,就可以称为原药。 原药可以分为天然药和人工合成药两大类。天然药是指直接来源于动植物的物质,如青蒿素、鸦片等。这些天然药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化学结构,通常需要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人工合成药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这些人工合成的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从简单的起始物质合成得到,具有较为简单和明确的化学结构。 原药的质量与纯度对最终制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较低纯度的原药可能含有其他的杂质,这些杂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因此,在制备药物制剂时,必须确保原药的纯度和质量符合制药工艺要求。 原药的生产通常需要依赖于农业、化工、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药

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药进行多种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原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原药的化学性质、结构活性关系、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指导原药的选择和药物的合成制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药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原药提取和分离方法有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并且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原药制备技术,如基因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以提高原药的产量和纯度。 总之,原药作为制药工业的基础,是药物制剂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来自于动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具有药理活性。原药的质量和纯度对最终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原药的研究和生产需要依赖于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制备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物需求。

制药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制药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制药工业是指以化学、生物等原理为基础,制造、生产和销售药品的行业。作为现代医学和医疗保健的基石,制药工业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制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制药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1. 古代制药技术 制药工业最早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7,000年前的中华文明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了以中药为主的药品制造。古代中国制药技术包括制作药材、制剂、炼丹等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古代用“蒸发”和“浸渍”方法来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 化学制药技术 化学制药技术是制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化学合成药物的发明给了医药领域的巨大发展机会。最早的化学制药技术可以

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出现了以对疟疾的治疗为主的金胺类化合物,这一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制药技术的萌芽。 20世纪初期,人工合成越发普及,许多疫苗和药物相继问世。例如,1910年,德国化学家Paul Ehrlich发明了“肝炎免疫血清”,使德国的肝炎疫苗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1930年代末,医药制造商们在工厂生产中使用最新全自动技术也得以实现。 3. 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工业的重要进展阶段。生物制药技术是以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通过利用大肠杆菌、酵母菌、昆虫细胞、哺乳动物细胞等生物技术提纯和制造各种生物制品。 20世纪末以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造药物的方法逐渐成熟,这种利用重组DNA技术的药物被称为生物技术制药。 4.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在制药业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制药行业也开始大力借助这些技术加强运营。例如,制药企业采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平台进行药品销售,提升了销售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同时,移动技术还能够用于追踪药品配送、库存,提高了整个制药行业的管理效率。 总体来说,制药工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古代草药制剂到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漫长道路,而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以更高的质量标准和更快的生产速度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未来,制药行业的技术发展将不仅仅是在生产和工艺方面龙飞凤舞的追求,更多是在开拓更加全面、高效、安全和健康的全新市场和潜在客户群方面的无限探索。

GMP基础知识

GMP基础知识 1.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 在国际上,GMP已成为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实施GMP,不仅仅通过最终产品的检验来证明达到质量要求,而是在药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全面管理和严密的监控来获得预期质量。实施GMP可以防止生产过程中药品的污染、混药和错药。GMP是药品生产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当今时代,竞争愈来愈激烈,产品质量是各个制药企业恪守的、苦心经营的竞争法宝。而GMP提供了保证药品质量的制药企业的基本制度. 一.GMP历史 GMP是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for Drugs或者Good Practice in the Manufactur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Drugs的缩写。GMP可以直译为“优良的生产实践”;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药品的生产。食品、化妆品等也应参照GMP进行生产,那就是“for Food'’、“for Cosmetic”。由于“GMP'’已像“TV'’等外来词缩写习惯应用.除官方文件外,大家已约定俗成,成为国际间通用词汇。 我国的GMP全称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6月18日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GMP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适应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GMP起源于国外,它是由重大的药物灾难作为催生剂而诞生的。 回顾20世纪医药方面的重大发明,有阿司匹林、磺酰胺、青霉素、胰岛素、避孕药等代表药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在人类医疗保健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是人们在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方面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 磺酰胺(SN)是第一个现代化学疗法化合物。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观了其抑菌特性。红色百浪多息作为磺酰胺的前体物也曾应用于临床10多年.1937年在美国田纳西州有位药剂师配制了磺胺酏剂,结果引起300多人急性肾功能衰竭,107人死亡。究其原因系甜味剂二甘醇在体内氧化为草酸中毒所致,:美国为此于1938年修改了《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Federal Food,Drug,Cosmetic Act)。再次修改此法是1962年,那是因为在世界上发生了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原联邦德国格仑南苏制药厂生产了一种声称治疗妊娠反应的镇静药Thalidomide(又称反应停、沙利度胺、肽咪哌啶酮)。实际这是一种100%的致畸胎药。该药出售后的6年间,先后在原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拉丁美洲、非洲的共28个国家,发现畸形胎儿12000余例(其中西欧就有6000~8000例,日本约有1000例)。患儿无肢、短肢、肢间有蹼、心脏畸形等先天性异常,呈海豹肢畸形(phocornelia)。 目前尚有数千人存活,给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反应停的另一副作用是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约有1300例。造成这场药物灾难的原因,一是“反应停”未经过严格的临床前药理实验,二是生产该药的格仑南苏制药厂虽已收到有关反应停毒性反应的100多例报告,但都被他们隐瞒下来。在17个国家里,反应停经过改头换面隐蔽下来,继续造成危害。例如日本直到1963年才停用反应停,造成很大的灾害;;电影《典子>便是—个

生物制药工艺

生物制药工艺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制药工艺 第三章基因工程制药工艺 第四章动物细胞培养制药工艺

生物制药工艺 第一章绪论 制药工艺学 1.1.1 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 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物的工业生产过程共性规律及其应用,包括制备原理、工艺路线、质量控制。现代制药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智力密集,发展方向是全封闭自动化、全程质量控制,大规模反应器生产和新型分离技术综合利用。 制药工艺学的工程性和实用性较强,加之药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流程多样,过程复杂。即使进行仿制药物的生产,也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制药工艺作为把药物产品化的一种技术过程,贯穿于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是现代医药行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制药工艺是药物产业化的桥梁与瓶颈,对工艺的研究是加速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学习掌握制药工艺学具有重要意义。 1.1.2 制药工艺学的内容 制药工艺学是综合应用化学系列、生物系列、机械设备与工程单元操作等课程的专门知识,深化理解并掌握工艺原理,充分考虑药品的特殊性,针对生产条件、所需环境等的具体要求,研究药物制造原理、工艺路线与过程优化、中试放大、生产技术与质量控制,从而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从工业生产角度,改造、设计和开发药物的生产工艺,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制药工艺学与其他基础课、专业课联系密切,而且与生产实践紧密相关。通过设计、研究药物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条件与设备选型,从中选出最安全、最经济、最可行的工艺路线。 1.1.3 制药工艺的类别 可根据典型的药物生产过程,把制药工艺过程分为4类,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工艺学和制剂工艺学。 1.1.3.1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 以生物体和生物反应过程为基础,依赖于生物机体或细胞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过程,利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实验室所取得的药物研究成果进行开发放大,在反应器内进行生物反应合成,进而生产制造出商品化药物。细胞生长和药物生产与培养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过程优化的理论基础。 可把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分为上下游过程。上游过程是以生物材料为核心,目的在于获得药物,包括药物研发、细胞培养工艺、放大及大规模细胞培养研究等。属于生物加工过程,如酶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培养工程、发酵工程等。下游过程是以目标药物后处理为核心,属于生物分离过程,包括药物的提取、分离、精制工艺,药物产品的检测及质量保证等。 生物技术制药工艺过程包括菌种或细胞的选育,培养基的特性与制备,无菌化操作,培养工艺的控制等。生物制药技术的学科基础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酶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为药物表达和分离纯化提供方法和原理。合理设计生产工艺路线需要考虑,高效表达的载体及宿主系统,洁净室、水系统、空气等公用设施,在线实时检测的设备与生物反应器,才能有效地实现过程的控制与优化。 1.1.3.2 化学制药工艺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总结

生物技术制药知识点纲要 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动物生产药品。 生物技术药物一般来说,采用DNA重组技术或其他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生物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是重组产品概念在医药领域的扩大应用,并与天然药物.微生物药物.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一起归类为生物药物。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蛋白质工程、抗体工程等。 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主导技术; 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基础;酶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条件;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获得最终产品的手段。 生物技术:从广义角度来看,是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服务的技术。 第三代生物技术是海洋生物技术 我国科学家承担了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 现代生物技术包括: ⑴重组DNA技术 ⑵细胞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⑶酶和细胞的固定化技术 ⑷植物脱毒和快速繁殖技术 ⑸动物和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技术 ⑹动物胚胎工程技术 ⑺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 ⑻现代生物反应工程和分离工程技术 ⑼蛋白质工程技术⑽海洋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①基因操作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完善。 ②新技术、新方法一经产生便迅速地通过商业渠道出售专项技术,并在市场上加以应用。 ③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突发猛进。 ④新的生物治疗制剂的产业化前景十分光明,21世纪整个医药工业将面临全面的更新改造。 ⑤转基因植物和动物取得重大突破 ⑥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将给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带来新的飞跃。 ⑦阐明生物体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⑧基因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有可能革新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 ⑨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发展,它将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门高度

制药行业概述

制药行业概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制药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未来几年,制药行业将会得到持续的增长。在这个行业中,一方面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新药,医疗和医学领域的不断需要,这些对于制药行业都有着巨大的需求。本篇文章将会对制药行业的概述进行介绍。 一. 制药行业的概念 制药行业是指开发、制造和销售药品的行业。制药行业包括生物医药企业、制剂企业、药用辅料企业、药品分销企业等。 二. 制药行业的发展历史 制药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印度是古代制药的代表。然而,现代制药行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中叶。当时,药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品市场。在 20 世纪初期,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也使得制药行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会。在 20 世纪 50 年代,药品的工业化生产开始出现,这也导致了药品的价格的下降。在 80 年代以后,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的领导下,美国建立了一个严格的新药审批制度,在全球把新药的研究和开发业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 制药行业的主要产物 制药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药品等。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类: 1. 医药中间体:是医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较简单的中间体,可以由化学方法制备,也可以通过天然产物提取得到。生产中间体需要聚集多种技术,包括发现新的中间体和开发中间体生产的方法。 2. 原料药:是指从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或者植物提取的原料药物质经过深加工而制成的药品。 3. 制剂药品:是原料药在限定的制造条件下,按照特定配方制成的用于治疗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药品,从基础研究到制成药品需要的时间和成本都很高。常见的制剂药品类型包括片剂、注射剂、外用药、口服液体等。

GMP基础知识培训

GMP基础知识培训 一、GMP概念与发展历程 1.什么叫GMP? 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一词的缩写,中文翻译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自六十年代初在美国问世后,在国际上,现已被许多国家的政府、制药企业和专家一致公认为制药企业进行药品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在世界各国制药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 药品是特殊商品,它关系到人们用药安全有效和身体健康的大事。因此,它的质量必须达到: (1)纯度的要求;(2)均一性;(3)稳定性;(4)有效性;(5)安全性; 怎样才能在复杂的药品生产过程中,使药品质量达到上述要求,三十多年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GMP管理,才能避免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混淆、污染和差错等隐患,以保证药品的质量。 2.国外GMP的发展过程 GMP作为制药企业药品生产和质量的法规,在国外已有三十年的历史。美国FDA 于1963年首先颁布了GMP,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GMP,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数次修订,可以说是至今较为完善、内容较详细、标准最高的GMP。现在美国要求,凡是向美国出口药品的制药企业以及在美国境内生产药品的制药企业,都要符合美国GMP要求。 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颁发了自己的GMP,并向各成员国家推荐,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重视,经过三次的修改,也是一部较全面的GMP。 1971年,英国制订了《GMP》(第一版),1977年又修订了第二版;1983年公布了第三版,现已由欧共体GMP替代。 1972年,欧共体公布了《GMP总则》指导欧共体国家药品生产,1983年进行了较大的修订,1989年又公布了新的GMP,并编制了一本《补充指南》。1992年又公布了欧洲共同体药品生产管理规范新版本。 1974年,日本以WHO的GMP为蓝本,颁布了自己的GMP,现已作为一个法规来执行。 1988年,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制订了自己的GMP,作为东南亚联盟各国实施GMP的文本。 此外,德国、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先后制订了GMP,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实施了GMP或准备实施GMP。当今世界上GMP分为三种类型。 1)、国家颁发的GMP,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 美国FDA颁布的《cGMP》(现行GMP); 日本厚生省颁布的《GMP》。 2)、地区性制订的GMP,例如: 欧洲共同体颁布的《GMP》; 东南亚国家联盟颁布的《GMP》. 3)、国际组织制订的GMP,例如:

现代制药工艺学名词解释

1. 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 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 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 制剂工艺学:是综合应用药剂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按照不同的临床医疗要求,设计、制造不同的药物剂型。 4.新药研发: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制药工业是一个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工业。 5.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6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

7. 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 8. 手性制药: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 9. 药物的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10. 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analysis):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称为追溯求源法,又称倒推法、逆合成分析法。 11. 类型反应法: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考方法。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物的通用合成法,功能基的形成、转换、保护的合成反应单元等等。对于有明显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基的化合物,常常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 12.Sandmeyer反应:重氮盐用氯化亚铜或溴化亚铜处理,得到氯代或溴代芳烃: 13.Mannich反应:含有α-活泼氢的醛、酮与甲醛及胺(伯胺、仲胺或氨)反应,结果一个α-活泼氢被胺甲基取代,此反应又称为胺甲基化反应,所得产物称为Mannich碱。

药学专业讲座的心得体会(10篇)

药学专业讲座的心得体会(10 篇) 药学专业讲座的心得体会(篇1) 20__年,在卫生局和院长领导下,医院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坚持以“__”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__精神,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卫生诚信建设和医疗人性化服务,优化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了卫生行业的良好服务形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能认真学习,不断摸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打好基础。作为一名药剂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服从领导分配,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到临床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对工作认真,做到细心观察;七查八对。我的成绩是大家帮助的成果。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知识;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需要进

一步加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改进不足,踏实工作,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如果说做了一些工作,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主要与每位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分不开的。与每位同事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知不足而奋进是我的追求,行不止塑品德是我的目标”,在这里再次感谢医院给我一个施展的平台,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提出意见,使我进一步完善自己,本人也将以此述职为契机,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和帮助,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医院的发展建设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总之,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医院20__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各项医疗服务活动让患者放心、满意。 药学专业讲座的心得体会(篇2) 门店实习的收获是丰富的。因为是在药房,穿着貌似护士的工作服,白衣天使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很多重要的用药常识,也是去到门店才学习到的,也认识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不同与禁忌以及准确用药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最近最热卖的药物可以得知最近流行的什么病毒,以提高顾客的预防意识,真正做到时时为顾客着想。 对于经济条件不大好又常来光顾的老人,我们会努力向其推荐效果好又价格偏低的药物,并且以会员价把价格算到最实惠,赢得好的口碑以吸引更多的回头客。对于要求较多较苛刻的顾客,我认识到极大的耐心和谦逊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这就需要尽最大努力满足其特殊的要求。尽管顾客购买的额度不

制药工程与药剂学讲座

制药工程与药剂学讲座 制药工程与药剂学讲座 尊敬的各位同学、教职员工,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制药工程与药剂学的相关知识。制药工程与药剂学是现代医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药物的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制药工程。制药工程是指将药物从实验室阶段扩展到工业规模的过程。它主要涉及到药物的开发、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在制药工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即 良好生产规范。GMP是保证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标准, 涉及到药品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员、设备、材料、工艺等。 现代制药工程包括了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例如,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改造细胞或基因来生产药物成为可能。同时,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等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对药物进行检测和分析。此外,微生物学、遗传学、药代动力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也为制药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接下来,我要介绍的是药剂学。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制备方法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药剂学涉及到药物的剂型设计、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关系、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等方面的研究。药剂学的目标是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够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在药剂学中,我们需要关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通过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我们可以优化药物的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而药效学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通过了解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药物分子的结构,以实现目标治疗效果。 药剂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药物的合理使用。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和滥用现象。在合理用药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剂量、给药途径等。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疗程和配伍禁忌等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制药工程与药剂学是现代医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们涉及到药物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剂型设计等各个环节,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并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对制药工程与药剂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大家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制药工程与药剂学是现代医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涉及到药物的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本文将继续介绍制药工程和药剂学的相关内容,包括药物的研发过程、药物剂型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药物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

化学制药工艺学

1、化学制药工业的特点。 ⑴朝阳工业;⑵制药工业的发展速度往往高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⑶以新药研究及开发为基础的工业;⑷化学制药工业是利润比较高、专利保护周密、竞争激烈的工业。 2、什么是化学制药工艺学?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开发和生产过程中,设计和研究经济、安全、高效的化学合成工艺路线的一门科学;也是研究工艺原理和工业生产过程,制定生产工艺规程,实现化学制药生产过程最优化的一门科学。它是培养从事化学合成药物研制、工艺研究及工业生产的专门人才的主干课程。 1、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的五种方法及特点。P15-34 ⑴类型反应法: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及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的方法。类型反应法既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通法,又包括官能团的形成、转换或保护等合成反应。对于有明显结构特征和官能团的化合物,可采用这种方法。 ⑵分子对称法:对某些药物或者中间体进行结构剖析时,常发现存在分子对称性,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往往可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可以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 ⑶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追溯寻源的方法,也称倒推法。首先寻找药物合成的最后一个结合点,考虑它的前体是什么和用什么反应得到,如此反复追溯求源直到最简单的化合物,即起始原料为止。起始原料应该是方便易得、价格合理的化工原料或天然化合物,最后是各步反应的合理排列及完整合成路线的确立。 ⑷模拟类推法:对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可模拟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主要借鉴类似化合物合成经验和合成策略,由设想到查阅文献,然后经过试验改进的设计概念从而得到药物合成工艺。 ⑸逐步综合法:对于较为复杂的基本骨架结构和多功能的药物,可用逐步综合法。 2、平顶型反应和尖顶型反应。P38 平顶型反应:工艺操作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稍有差异也不至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收率,可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尖顶型反应:反应条件要求苛刻,条件稍有变化就会使收率下降,往往及安全生产技术、“三废”防治、设备条件等密切相关。 工业生产倾向采用平顶型类型反应。 遇到尖顶型反应如何处理:精密自动控制来实现。 3、直线方式和汇聚方式。P39 直线方式:一个由A、B、C、……J等单元组成的产物,从A单元开始,然后加上B,在所得的产物A-B上再加上C,如此下去,直到完成。 汇聚方式:先以直线方式分别构成A-B-C,D-E-F,G-H-I-J等各个单元,然后汇聚组装成所需产品。 汇聚方式的优点:⑴采用这一策略就有可能分别积累相当数量的A-B-C,D-E-F等等单元,当把重量大约相等的两个单元接起来时,可获得良好的收率;⑵即使偶然损失一个批号的中间体,如A-B-C单元,也不至于对整个路线造成灾难性损失。 4、一锅合成。P46 在合成步骤改变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的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称为“一勺烩”或“一锅合

制药工程技术概论

制药工程技术概论 第一章:制药工程技术概述 1.1 1.1 制药工程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 制药工程技术是指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等过程中,应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工艺优化、效率提升等一系列的技术总称。制药工程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医药产业中,制药工程技术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福祉。 1.2 制药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 制药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在医学领域,制药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生物领域,制药工程技术被应用于生物药物的生产和研发,如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等,为人类战胜许多难治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化学领域,制

药工程技术被应用于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研发,为药品提供安全、有效的化学成分。 此外,制药工程技术还与机械、电子、信息等相关学科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如数字化制药、智能制药等,为制药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3 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需求的不断提高,制药工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未来,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制药工程技术将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 二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制药工程技术将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更加环保、节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实现绿色制药。 三是新药研发和创新。随着医药需求的不断提高,新药研发和创新将是未来制药工程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制药工程技术将在新药研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制药业专题讲座-销售返利与赠货促销等账务处理方案

制药业专题讲座 -返利赠货等促销活动的财务合规处理一、赠货促销的财税处理 一般制药企业对于新品、普药或弱势产品则通常采用更实惠的促销方式来促进药品的销售商量,例如年末买赠,节日买赠等。实务中,买赠就是买十赠一,买二十赠三。即买十件,再送一件,发11件的货,收10件的款。对于赠货促销,财务有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合法且合理的: 1、按商业折扣核算 买10送1:按11件计数量,按10件记金额,倒算出单价。 发票开具时,数量写11件,单价写倒算出的单价,总额为10件总价;会计上,按10件确认收入,按11件结转成本: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10件总金额) 贷:主营业务收入(10件总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0件总收入*13%) 借:主营业务成本(11件总成本) 贷:库存商品(11件总成本)

2、按视同销售核算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因此,对于买10赠1活动,可分解为:其中的10件属于正常销售,赠送的1件视同销售。 发票开具时,数量为10件,单价为正常销售单价 会计处理,10件正常销售: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10件)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10件) 赠送的1件视同销售,不单独开具发票: 借:销售费用-市场促销费 贷:库存商品(1件)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件,出厂价*13%) 比较以上的两种处理方式,按商业折扣处理能减少应交增值税金,但赠品与正常销售混到一起,公司在进行销售和赠品分析时很难实时拿出准确的数据;而按视同销售处理,虽然多交了赠品对应的增值税,但却能在需要统计赠品信息时很快统计出该数据。

制药业专题讲座-药品成本核算实务解读

制药企业专题讲座 -制药成本核算 第一节、生产内控 在内部控制比较健全的药企,生产和存货业务通常需要使用很多单据与会计记录。典型的生产与存货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单据与会 计记录有以下几种: (一)生产指令 生产指令又称“生产任务通知单”或“生产通知单”,是药企下 达药品生产任务的书面文件,用以通知供应部门组织原辅包材发放,生产车间组织药品生产,财务部门组织成本计算。 (二)领发料凭证 领发料凭证是企业为控制材料发出所采用的各种凭证,包括领料单、限额领料单、领料登记簿、退料单等。 (三)产量和工时记录 产量和工时记录是登记工人或生产班组在出勤时间内完成药品 数量、质量和生产这些药品所耗费工时数量的原始记录。包括, 产量统计表和工时表等。 (四)工薪汇总表及工薪费用分配表 工薪汇总表是为了反映企业全部工薪的结算情况,并据以进行工 薪总分类核算和汇总整个企业工薪费用而编制的,它是企业进行 工薪费用分配的依据。 工薪费用分配表反映了各生产车间生产的各种药品应负担的生

产工人工薪及福利费。 (五)材料费用分配表 材料费用分配表是用来汇总反映各生产车间生产的各种药品所 耗费的材料费用的原始记录。 (六)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 制造费用分配汇总表是用来汇总反映各生产车间生产的各种药 品所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的原始记录。 (七)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单是用来归集某一药品所应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该种 药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记录。 (八)产成品入库单和出库单 产成品入库单是药品生产完成并经检验合格后从生产部门转入 仓库的凭证。 产成品出库单是根据经批准的销售单发出药品的凭证。 第二节、药品成本核算 药品与其他工业产品一样,其制造成本都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能源动力和制造费用四项成本项目构成。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能够直接追溯到每个药品,并构成药品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等。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能够直接追溯到每个药品上的人工成本,包括直接参与药品生产的员工的薪酬和福利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