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药的概念

原药的概念

原药又称为原料药,是指制药工业生产药物所必需的原始物质,是制药过程中的基础。原药可以是动物、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的物质,具有药理活性。它是合成或提取药物时的起始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处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药物制剂。

从化学角度来说,原药是指一种或多种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无论是天然产物还是化学合成的物质,只要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并能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制备成药物,就可以称为原药。

原药可以分为天然药和人工合成药两大类。天然药是指直接来源于动植物的物质,如青蒿素、鸦片等。这些天然药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化学结构,通常需要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人工合成药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这些人工合成的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从简单的起始物质合成得到,具有较为简单和明确的化学结构。

原药的质量与纯度对最终制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较低纯度的原药可能含有其他的杂质,这些杂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因此,在制备药物制剂时,必须确保原药的纯度和质量符合制药工艺要求。

原药的生产通常需要依赖于农业、化工、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药

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药进行多种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原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原药的化学性质、结构活性关系、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指导原药的选择和药物的合成制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药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原药提取和分离方法有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并且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原药制备技术,如基因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以提高原药的产量和纯度。

总之,原药作为制药工业的基础,是药物制剂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来自于动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具有药理活性。原药的质量和纯度对最终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原药的研究和生产需要依赖于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制备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物需求。

原药的概念

原药的概念 原药又称为原料药,是指制药工业生产药物所必需的原始物质,是制药过程中的基础。原药可以是动物、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的物质,具有药理活性。它是合成或提取药物时的起始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物理或化学处理后,可以得到最终的药物制剂。 从化学角度来说,原药是指一种或多种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天然产物,也可以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无论是天然产物还是化学合成的物质,只要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并能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制备成药物,就可以称为原药。 原药可以分为天然药和人工合成药两大类。天然药是指直接来源于动植物的物质,如青蒿素、鸦片等。这些天然药物具有较为复杂的化学结构,通常需要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多个步骤才能得到。人工合成药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这些人工合成的药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从简单的起始物质合成得到,具有较为简单和明确的化学结构。 原药的质量与纯度对最终制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较低纯度的原药可能含有其他的杂质,这些杂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或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因此,在制备药物制剂时,必须确保原药的纯度和质量符合制药工艺要求。 原药的生产通常需要依赖于农业、化工、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药

物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药进行多种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原药的质量和安全性。研究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原药的化学性质、结构活性关系、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指导原药的选择和药物的合成制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原药的制备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原药提取和分离方法有时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并且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因此,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原药制备技术,如基因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以提高原药的产量和纯度。 总之,原药作为制药工业的基础,是药物制剂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来自于动植物、矿物或化学合成,具有药理活性。原药的质量和纯度对最终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影响。原药的研究和生产需要依赖于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制备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药物需求。

各种制剂的概念

农药原药,除少数挥发性大的和水中溶解度大的可以直接处理,绝大多数必须加工成各种剂型后方可使用。在原药中加入适宜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这过程叫做农药剂型加工。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分、规格,称作农药剂型(pesticide formulations)。一种剂型可以制成不同的含量和不同用途的产品。这些产品统称为制剂(pesticide perparation)。 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1)赋形能赋于农药原药以特定的形态,便于流通和使用,以适应各种应用技术对农药分散体系的要求。农药剂型的“形态”与使用时的“形态”,有时一致,在使用时,其形态可归为三种:a) 液体、溶剂、悬液、乳液;b) 固体、固剂、粒剂、粒剂、大粒剂;c) 气体、熏蒸剂。其他还有毒饵、涂膏、粘胶、毒绳等。(2)稀释作用能将高浓度的原药稀释至对有生物有毒,而对农作物、牲畜、鸟、鱼类以及自然环境不造成危害的程度。 (3)优化生物活性能使农药获得特定的物理性能和质量规格。例如粉剂的粒度,可湿性粉剂的悬浮率,液剂的润湿时间展着性等指标。这样的农药喷撒到作物靶标上,能够均匀分布、牢固地粘着并有较高的沉积率,最终表现为好的防治效果。 (4)使原药达到最高的稳定性,分解迟缓,获得良好的“货贺寿命”。 (5)扩大使 乳油的概念 乳油是农药基本剂型之一。它是由农药原药(原油或原粉)按一定的比例溶解在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苯)中,再加入一定量的农药专用乳化剂而制成的均相透明油状液体;加水能形成稳定的乳化液。这种油状液体称为乳油。乳油的特点是加工方法简单,有效成分含量高,喷洒时药液能很好的粘附在作物表面和病虫草体上,不易被水冲刷,防治效果高,残效期较长,使用方便,用途广泛。其缺点,乳油加工需要大量有机溶剂,所以易产生要害,生产、贮运过程中安全性差,而且成本高。 二、乳油的特性 乳油的乳化分散性是指乳油放入水中自动乳化分散的情况。一般要求乳油倒入水中能自动形成云状分散物,徐徐向水中扩散,轻微搅动后能以细微的油珠均匀地分散在水中,形成均一的乳状液,以满足喷洒要求 2、乳化稳定性 乳化稳定性是指乳油用水配制成的乳状液的经时稳定情况。通常要求在施药过程中药液要稳定,不析出浮油或沉淀,即上无浮油,下无沉淀;当药液喷洒到叶面上,由于水分蒸发,乳液被破坏(破乳),有效成分(包括溶剂)或乳化剂沉积在叶面上,充分发挥药剂的防治效果。如果药液过于稳定,在叶面上不能及时破乳,那么药液在叶面上容易流失现象,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 3、贮存稳定性

农药分析

绪论 1.区分农药原药和制剂的概念。 原药:是农药合成单位通过工业化生产线直接合成的纯度较高的农药产品。 制剂:一般是用农药原药或工业品,加入一定的助剂(如溶剂、乳化剂、湿展剂)、载体等加工而成的农药产品。 2.什么是农药残留?其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农药残留: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单体、有机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进入人体的途径: (1)直接残留 (2)土壤中的农药残留 (3)水中的农药残留 (4)空气中的农药残留 3.农药质量标准分那几类? 农药标准分类 国际:2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内:三级标准 国家标准(标有GB字样):由国家标准局制定; 部颁标准或叫行业标准(标有H字样) :由相关的上级部委(化工部)制定; 企业标准(标有Q字样):由生产企业制定。 3.农药质量标准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那些? 标准的内容:(1)有效成分(包括名称、化学结构式、化学和物理性能指标) (2)产品的各种性能指标。 (3)各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 (4)与标准一起备案的还有有关该标准的编制说明,其中主要涉及到该标准中各种指标分析方法的可靠程度的具体说明及实验数据 4.基本概念:容重、悬浮率、润湿性、成烟率 悬浮率:是指有效成分在悬浮液中保持悬浮一定时间和均匀分散的能力。 成烟率:以烟剂燃烧时农药有效成分在烟雾中的含量与燃烧前烟剂中农药有效成分含量的百分比表示。 润湿性:农药样品撒到水面至完全润湿所需要的时间。 容重:即每单位容积内粉体的质量(克/毫升),又称表现比重。

5.对乳油产品、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的外观要求是什么? 乳油:稳定的均相液体,无可见的悬浮物和沉淀; 可湿性粉剂:自由流动的疏松粉末,不应有团块; 悬浮剂:流动的均匀悬浮液,长期存放可有少量沉淀或分层,但置于室温下用手摇动应能恢复原状,不应有结块。 6.GC,LC与常规分析方法比较有哪些优缺点? GC:○1.混合物通过色谱柱得到有效分离。○2.选择性好。○3.灵敏度高。 ○4.样品处理也比较简单。○5.精密度使用内标物可达到化学法和分光光度 法水平。 LC:室温和较低温度进行,绝大多数农药均可使用。对于热稳定性差,不易挥发的农药,省略GC中的衍生化步骤。特别适用于难于用GC测定的农药。缺点:检测器灵敏度不如气相。 8.原药中杂质的危害有哪些? (1)可能会对作物产生药害。 (2)杂质较多会增高原药对人的毒性。 (3)原药中杂质都对以有效成分分子中含有某元素或某原子团的量计算有效成分含量的化学分析法失去原有的准确度。 (4)原药中的杂质还给加工粉剂带来困难, (5)原药的杂质能降低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第一第二章 1. 农药分析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1)了解农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状稳定性、挥发性和极性,有无吸收或发射光谱特性. (2)了解样品特性杂质类型、量(判断是否需要前处理和前处理的方法) (3)了解前人的研究工作基础,是否有标准分析方法。 (4)根据现有条件制定分析方案(注意仪器分析要求有标准品,化学分析法不需标准品但定量误差大)。 2. 利用TLC分离助剂和杂质一般适用于那种类型农药? ?难挥发的、并可溶于一定的溶剂中的样品组分进行分离。 3. 为什么薄层色谱法在农药常量分析中只是作为分离的手段,与其它检测方法连用,而不单独作为农药分析的一类方法? ?因为在薄层板上直接定量的方法所得的结果,误差比较大,又由于薄层均匀度和点样器的重复性较差,测定结果的精密度不能满足工业分析要求。故在农药常量分析中只是作为分离的手段,进一步将薄层色谱法与其它检测方法连用,利用

原料药化工合成地的知识培训

原料药化工合成知识 第一章原料药 1.概念:原料药是指用于制剂生产的活性物质,是加工成制剂的主要成份,一般由化学合成、DNA重组 技术、发酵、酶反应或从天然物质提取而成。 2.分类:原料药分为非无菌原料药和无菌原料药。 ●质量标准中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原料药为无菌原料药。 ●无菌原料用常用于注射剂,通常可直接分装成注射剂。 ●注射原料药不一定是无菌原料药。 3.原料药的生产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化学合成:大多数的原料药是合成得到的,如磺胺嘧啶。 ●提取:如从猪肠提取的肝素,从软骨提取的软骨素。 ●发酵:多数的抗生素都是来源于发酵过程,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多种工艺组合:如半合成抗生素、甾体、激素等。 4.原料药与制剂的区别 ●复杂:原料药的生产往往包含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过程。 ●副产物:生产过程往往会产生副产物。 ●纯化、精制:由于产生副产物,因此需要纯化和精制的过程。 ●单元操作:原料药的生产过程是基于一个个的化学单元反应,以及一个个的单元化工操作进行的。

化学结构变化:一般来讲,在制剂生产过程中,物料很少有化学结构的变化,但在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物料的化学结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 5.原料药质量的关键因素 影响原料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原料药的杂质水平(有关物质、残留有机溶剂、无机杂质)、相关理化性质(晶形、粒度等)、原料药的稳定性和可能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第二章原料药合成工艺 1. 典型的合成工艺路线图

图一典型的合成工艺路线 第三章精制、干燥、包装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三非无菌原料药的精制、干燥、包装工艺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示意图

过氧化氢原料药

过氧化氢原料药 摘要: 一、过氧化氢原料药简介 1.过氧化氢原料药的概念 2.过氧化氢原料药的用途 二、过氧化氢原料药的生产工艺 1.工艺流程简介 2.主要反应过程 3.重要原料及作用 三、过氧化氢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1.质量标准 2.检测方法 3.质量控制的关键点 四、过氧化氢原料药的安全与环保 1.安全措施 2.环境影响及处理方法 3.相关法规及要求 五、过氧化氢原料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行业现状及前景 2.新技术发展 3.市场需求及增长点

正文: 过氧化氢原料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作为一种氧化剂,过氧化氢原料药在许多化学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对过氧化氢原料药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安全与环保及发展趋势与展望进行详细介绍。 一、过氧化氢原料药简介 过氧化氢原料药,简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化学式为H2O2。它是一种氧化剂,在水中自分解,产生氧气。过氧化氢原料药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够氧化许多有机物质,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过氧化氢原料药的生产工艺 过氧化氢原料药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制备、反应、分离、精制等步骤。其中,反应过程是关键,主要是通过催化作用使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确保产品质量和产量。 三、过氧化氢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过氧化氢原料药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对纯度、浓度、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碘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等。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料、中间体、成品进行严格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四、过氧化氢原料药的安全与环保 过氧化氢原料药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对人体和环境有一定危害。因此,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穿戴防护设备、避免与还原剂接触、储存于阴凉通风处等。同时,要关注环保问题,合理处理废水、废气等污染物,遵循相关法规要求。

农药剂型加工复习要点

农药加工与管理复习提纲 绪论 1.农药加工:在农药中加入适当的辅助剂,制成便于使用的形态的加工过程。 2.农药剂型:指加工后的农药,具有一定的形态、组成及规格。 第一章农药加工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原药(TC):由专门的化工厂生产合成的农药,它含有高含量的农药有 效成分及少量相关杂质。 2.制剂:一种剂型可以制成多种不同含量和不同用途的产品。 3.农药制剂的名称,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应由三部分组成,其顺序为有效成 分的质量百分含量数、有效成分的通用名称及剂型。 4.农药剂型加工的意义? 5.农药剂型加工的主要影响因素? 6.根据助剂的作用原理,一般把助剂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农药有效成分 的分散、有助于发挥药效和延长药效、有助于有害生物接触和吸收农药有效成分、增加安全性及方便使用。 7.按照润湿理论,农用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包括黏着(或附着)润湿、浸透 (或浸渍)润湿及展着(或铺展)润湿3种类型。 8.控制释放制剂:是指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通过加工技 术,使农药有效成分按必须的剂量和在特定的时间内,持续稳定的释放,以达到经济、有效、安全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的加工制剂。 9.农药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溶的两相液体(如水和油),使其中的一相 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的助剂。 10.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第二章农药助剂 1.农药助剂:本身无活性,但可以改善农药加工制剂的物理化学性状,便 于加工、贮藏和使用,或者可以提高药效的物质。 2.表面活性剂:能使原来不相溶的两相液体(如水和油),使其中的一相 液体以极小的液珠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的助剂。 3.表面活性剂HLB值: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的平衡 值。 4.农药乳化剂的性能要求和特性?? 5.农药乳化剂的基本性能要求有哪些??? 6.浊点:衡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指标。指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稀溶液中,当温度低于浊点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处于分散状态,在温度升高时,分子因逐渐靠近而开始缔合,由若干分子缔合或聚集在水中呈现云斑或乳白色,此时的温度称为浊点。

一、原料药的概念及其与药物制剂的关系

一、原料药的概念及其与药物制剂的关系 一、原料药的概念及其与药物制剂的关系 简介 原料药英文名API(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原料药在ICH Q7A中的完善定义:旨在用于药品制造中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物质的混合物,而且在用于制药时,成为药品的一种活性成分。此种物质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症状缓解,处理或疾病的预防中有药理活性或其他直接作用,或者能影响机体的功能或结构。 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 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浸膏等,但病人无法直接服用的物质。 药剂的有效成分。原料药只有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医药。 原料药根据它的来源分为化学合成药和天然化学药两大类。 化学合成药又可分为无机合成药和有机合成药。无机合成药为无机化合物(极个别为元素),如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有机合成药主要是由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经一系列有机化学反应而制得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霉素、咖啡因等)。 天然化学药按其来源,也可分为生物化学药与植物化学药两大类。抗生素一般系由微生物发酵制得,属于生物化学范畴。近年出现的多种半合成抗生素,则是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相结合的产品。原料药中,有机合成药的品种、产量及产值所占比例最大,是化学制药工业的主要支柱。原料药质量好坏决定制剂质量的好坏,因此其质量标准要求很严,世界各国对于其广泛应用的原料药都制订了严格的国家药典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的关系 具体的原料药加工后——药物制剂 原料药的称呼主要相对于制剂来说的。 以化学加工手段获得的原料为主,供应生产成品药的原料

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环境评价

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环境评价 一、引言 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环境评价是当前全球范围内受 到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 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不仅关 乎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从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的概念、意义、实施 方法、环境评价指标等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的概念和意义 1. 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的定义 农用原料药指作为农业生产的原料和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化肥、农药、生物农药等领域。中间体是合成化学产品的中间原料,是化工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 2. 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的意义 推进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对于实现我国农业产业 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化工产业的升级与

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压力,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清洁生产,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也是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的重要意义所在。 三、绿色高效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价方法 1. 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 环境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定性评价主要侧重于环境负荷的定性描述,例如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可能受到的环境影响等。而定量评价则是指采用具体的数据和计算手段,对环境负荷进行具体的量化计算和评估。 2. 基于生命周期的评价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是指通过对农用原料药及中间体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仅对项目建设、使用和废弃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这种方法可以全面地考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是一种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方法。 3. 敏感性分析方法

原料药研发管理

原料药研发管理 一、引言 原料药是制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于药物的质量和疗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料药的研发管理是确保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原料药研发管理的概念、重要性、流程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概念和重要性 2.1 原料药研发管理的概念 原料药研发管理是指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对原料药的研发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符合要求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2.2 原料药研发管理的重要性 原料药是药物的核心成分,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和疗效。良好的原料药研发管理可以保证原料药的质量稳定性,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药物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原料药研发管理流程 3.1 原料药研发项目立项 1.制定研发项目的目标和计划。 2.确定项目的资源需求和预算。 3.完成项目立项申请和评审。 3.2 原料药研发方案设计 1.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 2.设计原料药的研发方案和技术路线。 3.制定研发进度计划和资源分配方案。

3.3 原料药研发实验 1.进行原料药的合成和分析实验。 2.优化合成工艺和提高产率。 3.验证原料药的质量和纯度。 3.4 原料药研发结果评价 1.对原料药的研发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2.制定进一步研发或放弃研发的决策。 3.5 原料药研发管理报告 1.撰写原料药研发管理报告,总结研发过程和结果。 2.提出下一步研发计划和建议。 四、原料药研发管理的挑战 4.1 技术挑战 1.原料药的合成和分析技术要求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 2.研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合成路线不稳定、产率低和纯度不高等技术难题。 4.2 资源挑战 1.原料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支持。 2.研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资金和人力不足的问题。 4.3 法规挑战 1.原料药研发需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2.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合规性评估和管理。 4.4 市场挑战 1.原料药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与竞争对手进行差异化竞争。 2.市场需求和趋势的变化可能会对原料药研发产生影响。

简述药物制剂与原料药的药学研究的异同点

简述药物制剂与原料药的药学研究的异同点 药物制剂与原料药是药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药学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药物的性质、制备方法、药效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而药物制剂和原料药则是药物从研发到应用过程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药物制剂。药物制剂是指将活性成分与辅料或载体相结合,形成适合于患者使用的药物形式。我们通常所说的药片、注射液、软膏等都属于药物制剂的范畴。药物制剂的研究主要关注于药物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等方面。制剂的研究不仅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持,还需要工程技术的实践。 与之相对应的是原料药。原料药,又称为活性药物成分,是指具有治疗功效的药物分子或复合物。它是药物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决定了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原料药的研究与制剂有所不同,它主要关注于活性成分的结构、作用机制、生物利用度、药动学等方面。原料药的研究需要借助分析化学、有机合成等技术手段。 药物制剂与原料药的药学研究存在一些异同点。在研究目的上,药物制剂注重药物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旨在制定适合患者使用的药物配方。而原料药的研究则注重分析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以

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所需知识体系上,药物制剂和原料药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有所不同。 药物制剂的研究需要了解药学基础理论、药物制剂工程、药物质量控 制等方面的知识。而原料药的研究则需要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药物 代谢动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研究方法上,药物制剂和原料药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药物制剂 的研究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手段,如溶解度测定、药物稳定性分析等。 而原料药的研究则需要通过有机合成、分析化学等手段,探究活性成 分的结构和作用机制。 药物制剂与原料药的药学研究虽然有一些异同点,但都是为了更好地 应用药物于临床治疗。药物制剂注重从活性成分出发,制备出适合患 者使用的药物形式,而原料药则更着重于研究活性成分的结构和作用 机制。在药学研究中,这两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互为补充,共 同促进新药的研发和应用。 个人观点和理解方面,对于药学研究这一领域来说,药物制剂和原料 药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药物制剂的研究可以使药物更好地满足患者 的需求,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而原料药的研究则直接关系到药 物的治疗效果,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药物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助于 合理用药和药物创新。只有两者相辅相成,药物才能真正发挥其疗效,

多肽原料药概念

多肽原料药概念 多肽原料药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药物,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激素和神经调节等。本文将介绍多肽原料药的化学合成、基因工程、天然提取、免疫调节、抗肿瘤、激素和神经调节以及其他应用领域。 1.化学合成 多肽原料药的化学合成是指在化学反应中通过一系列的合成步骤,将所需的多肽药物合成出来。这些合成步骤通常包括氨基酸的保护、组装、缩合、脱保护等。在化学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氨基酸的活性、反应物的浓度和温度、溶剂的选择以及副反应的避免等问题。化学合成多肽原料药具有生产效率高、可定制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生产成本高、可能产生有害副产物等问题。 2.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多肽原料药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所需的多肽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获得所需的多肽药物的基因序列,然后将其转入到细菌或酵母等微生物中,进行大规模的培养和生产。基因工程多肽原料药的生产过程具有生产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可能存在免疫原性、生物活性等问题。 3.天然提取 天然提取多肽原料药是指从天然生物材料中提取所需的多肽药物。这些天然生物材料可能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天然提取的多肽药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但生产过程可能较为复杂,产量

也较低。应注意在提取过程中对原材料的选择和加工,以及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等问题。 4.免疫调节 多肽原料药的免疫调节是指其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一些多肽药物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目前,免疫调节多肽原料药的研究仍在进行中,其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5.抗肿瘤 多肽原料药的抗肿瘤应用是指其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一些多肽药物可以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破坏其细胞膜或抑制其增殖和转移。抗肿瘤多肽原料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降低副作用等。 6.激素和神经调节 多肽原料药的激素和神经调节应用是指其可以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一些多肽药物可以作为神经递质的调节剂,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激素和神经调节多肽原料药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7.其他 除了上述应用领域外,多肽原料药还有其他广泛的应用。例如,一些多肽药物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靶向作用于特定部位;一些多肽药物可以用于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另一些多肽药物则可以作为生

2019-2025年中国原料药市场专项调查研究报告

2019-2025年中国原料药市场专项调 查研究报告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9309918.html,

2019-2025年中国原料药市场专项调查及发展趋势分 析报告 【出版日期】2018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8000元电子版:8000元纸介+电子:8200元 报告目录: 原料药,指用于生产各类制剂的原料药物,是制剂中的有效成份,由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者生物技术所制备的各种用来作为药用的粉末、结晶、浸膏等,但病人无法直接服用的物质。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原料药市场专项调查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共十章。首先介绍了原料药相关概念及发展环境,接着分析了中国原料药规模及消费需求,然后对中国原料药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原料药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原料药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原料药市场特征 第一节行业定义及特征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特征 1、行业消费特征 2、行业产品结构特征 3、行业原材料供给特征 4、行业产业集中度特征 第二节经济环境分析 一、经济发展状况 二、收入增长情况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四、存贷款利率变化 五、人民币汇率变化 第三节政策环境分析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二、原料药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第四节原料药行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一、行业内竞争

农药分析及残留分析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区分农药原药和制剂的概念。 答:原药:是农药合成单位通过工业化生产线直接合成的纯度较高的农药产品。 一样为单一组分,有些可能是几种异构体的混合物,但其中以某种有效成份为主。 对原药的分析一样要紧考虑有效成份的含量分析、酸度和水分分析。 制剂:一样是用农药原药或工业品,加入必然的助剂(如溶剂、乳化剂、湿展剂)、载体等加工而成的农药产品。 决定制剂成效的因素除有效成份含量外,还有制剂的理化性状。因此其分析包括有效成份含量分析和理化性状分析两方面。 2.什么是农药残留?其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 答:农药残留指农药利用后残余于生物体、农副 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单体、有机代谢物、降 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进入人体的途径:(1)直接残留(2)土壤中的农药残留(3)水中的农药残留(4)空气中的农药残留 具体危害:有机氯——损伤肝肾,肥胖,致癌 有机磷——损伤DNA,致畸 氨基甲酸酯——染色体断裂,致癌 苯类——损伤造血系统,白血病 3.农药分析的内容和范围 答:1.内容样品类型原药分析、制剂分析、残留分析 分析内容有效成份分析(定性、定量) 制剂理化形状分析 2.分析方式所属范围有效成份含量分析(常量分析、含量一样大于1%) 乳油中水分含量分析:微量分析(要求<0.5%) 4.分析方式的分类 方法待测物质含量分析用试样重量分析用试液体积 常量分析>1%>0.1g>10ml 半微量分析0.1%-1%0.01-0.1g1-10ml 微量分析0.01%-1%0.1-10mg0.01-1ml 痕量分析<0.01%<0.1mg<0.01ml 5..农药常量分析的操作程序 1.样品搜集 2.标准品的预备 3.分析方式的确信 4.数据处置 5.查验报告 6. 农药常量分析测定的方式有哪些? 答:定量:滴定分析、电化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分析、色谱分析 定性:TLC、UV、IR、NMR、MS、色谱质谱联用、二级质谱的应用。 7.关于新农药,分析方式的成立: ①分析手腕的靠得住性光谱法、色谱法(考虑特异性、干扰物) ②分析方式的靠得住性进行回收率实验,对周密度和准确度做出评判,进行误差分析。

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的关系

第一节农药分散度与药剂性能的关系 基本概念: 1.原药:未经加工的农药称原药。固体的原药称原粉,液体原药称原油。 原药不能直接使用: (1)大多数原药难溶于水,分散性能差,有些蜡状原药不易粉碎。 (2)原药一般用量少,再先进的使用技术也不能将少量的原药均匀地分散到所需要覆盖的面积上。因而,要使少量的原药用到较大的面积上,必需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分散度方可使用。 2.制剂(pesticide preparations):经过加工的农药称制剂。制剂包括三个内容:①有效成份(active ingredient,缩写a.i.);②含量;③剂型。如50%硫磷乳油。 3.剂型(pesticides formulations):农药制剂形式或制剂的物理形态。如粉状物称粉剂;混溶的油状物称乳油。剂型主要表现农药本身的物理状态,也可反映可能的使用方法,如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外观状态是粉剂,使用方法:可以加水喷雾。 同种药剂可有多种制剂。如:辛硫磷有50%乳油、1.5%颗粒剂。 一、农药有分散度与分散体系有概念 农药的物态可分为气、液、固,各种农药的物态(即制剂)经过使用与自然界中的空气、水分、土类等分散介质相混合,就可形成各种分散体系。常见的分散体系如下:

Disperse system== dispersing agents + disperse phase (disperser) 农药使用中具有良好的分散体系,才能得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分散体系主要与分散质和分散介质有关。自然界的气、液、固等分散介质是固有的,特定的,只有改变农药(分散质)的性质,提高分散质的分散度,才能获得良好的分散体系,提高农药有使用性能。 分散度(dispersity):药剂的分散性能。其表示方法有两种: 1.分散质的直径(disperser):直径越小,分散度越高。 2.比面:比面=S/V 颗粒越小,个数就越多,比表面积就越大,S/V比值就越大,即分散度就越高。分散度越高,就意味着雾滴越细,粉粒细度就越细。 例如:把1cm的立方体,分割成100μm的立方体: 总表面积S就由原来的6 cm2增加到6×102 cm2 颗粒个数就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106个。 农药的分散体系的分散度: 溶剂的颗粒直径小于0.01μm; 胶悬剂的颗粒直径为0.01-0.1μm; 烟剂的颗粒直径为0.1-0.2μm; 乳剂的油珠直径为0.1-10μm; 粉粒的粉粒直径<25μm。 二、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一定体积的农药总表积增大,将会给药剂的物理性质、运动性能、与靶体的撞击性能以及化学反应性能带来一系列的变化: (1)提高药粒或雾滴与生物靶体的撞击机会和撞击频率; (2)加速药剂的溶解度和气化速度; (3)扩大药剂与生物靶体的覆盖面积和覆盖度; (4)增加药剂在空气中的漂浮力。 1.增加覆盖面积:分散度大,覆盖面积大,尤其是杀菌剂的保护剂,分散度大可增加保护面积;如杀虫剂对蚜螨类等活动性小的昆虫进行触杀防治时可增加触杀防治面积;如使用触杀型除草剂,药剂分散度高,覆盖均匀,均可提高防治效果。 2.提高药剂在受药表面的吸附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