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药物化学)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类型反应法、

分子对称法、

逐步综合法、

追溯求源法(逆合成分析法)

逆合成习题

杂环章节

③Hantzsch 吡啶合成法

二、书本重要反应

1. P15益康唑(为上面的第1题)

2.P16克霉唑

3. P20普萘洛尔

4. P29盐酸苯海索

5. P36美托洛尔

6. P41 三氟拉嗪

7. P47克霉唑

8. P51 呋喃丙胺(即为上面的第7题)

9. P75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10. P82 乙胺嘧啶

名词解释

1.硫酸脱水值(Dehydrating value of sulfuric acid, D. V. S.):混酸硝化反应终了时废酸中硫酸和水的比值。

D. V. S.=混酸中的硫酸(%)/废酸中的水量(%)

2.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涉及和生产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

3.原子经济性: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以实现最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原子经济性可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

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分子量/全部反应物的分子量总和)×100%

4.环境因子(E):E因子是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的多少来衡量合成反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E-因子=废物的质量(kg)/预期产物的质量(kg)

环境商(EQ):环境商(EQ)是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的多少、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毒性行为等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合成反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EQ = E×Q 式中E为E-因子,Q为根据废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所给出的对环境不友好度。

5.离子液体:室温离子液体简称离子液体,就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这种液体完全是由离子构成的。

6.TEBA:苄基三乙基氯化铵(CH3CH2)3N+CH2PhC-

TBA:四丁基碘化铵(C4H9)4N+I-或者四丁基硫氢化铵(C4H9)4N+HSO4-

18-冠醚-6(简写18-C-6)二苯基18-冠醚-6 二环己基18-冠醚-6

7.D/L:表示分子的构型,根据与参考化合物D-或L-甘油醛的构型的实验化学关联而确定,常用于氨基酸和糖类的命名,但最好还是使用R和S表示。

d/l:右旋或左旋,按照实验测定的将单色平面偏振光的平面向右或向左旋转而定。

(了解)Syn/anti:描述两个取代基相对于环确定的平面的相对构型前缀,syn为同侧,anti为异侧。

(了解)苏式/赤式:用来描述相邻立体中心的相对构型,赤式异构体值Fisher投影式中相同或相似的取代基在垂直链的同侧,苏式则指在异侧。

8.对映体过量(e. e.):在两个对映体的混合物中,一个对映体E1过量的百分数。e.e. = [(R-S)/(R+S)]*100%

非对映体过量(d. e.),通常用来表征两个以上手性中心时的光学纯。d.e. = [(RR-RS)/(RR+RS)]*100%

对映选择性:一个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对映体多于相对对映体的程度。

9.光学活性:实验观察到的一种物质将单色平面偏正光的平面向观察者的右边或左边旋转的性质。

光学异构体:对映体的同义词,现已不大常用,因为一些对映体在某些波长下并无光学活性。

光学纯度:根据实验测定的旋光度,在两个对映异构体混合物中,一个对映体所占的百分数,不能用于叙述由其他方法测定的对映体纯度。

10.外消旋:以外消旋物或两种对映体各占50%的混合物存在,也表示为dl(一般不鼓励使用)或+-(比较通用),外消旋物也称为外消旋体。

内消旋化合物:分子内具有2个或多个非对称中心但是又有对称因素(如对称平面),因而不能以对映体存在,而且无旋光性的化合物。

外消旋化:一种对映体转化为两个对映体的等量混合物。

11.手性药物:是指药物的分子结构中存在手性因素,并且由具有药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组成的药物。其中只含有单一有效对映体或以有效对映体为主。

12.外消旋混合物:同种对映体之间亲和力大于相反对映体之间亲和力,它们可分别结晶成(+)或(-)对映体的晶体。每一个晶核中只有一种对映体。{50%时熔点最低,溶解度最高。}

外消旋化合物:相反对映体之间亲和力大于同种对映体之间亲和力,相反的对映体即在晶体的晶胞中配对,每个晶核中包含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从而形成计量学意义上的化合物。{50%熔点最高,溶解度最低}外消旋固溶体:当一个外消旋的相同构型分子和相反构型分子之间的亲和力相差不大,其分子排列是混乱,即在晶胞中含有不等量的两种对映异构体,也称“假外消旋体”。每个晶格中含有任意比例的光学异构体。{熔点、溶解度变化不大}

13.“平顶型”反应:在最佳条件附近,反应条件波动时,收率基本不发生大的变化。

“尖顶型”反应:在最佳条件附近,反应条件波动时,收率就会发生大的下降。

14.一锅煮:又称一勺烩,在合成步骤变革中,如果一个反应所应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太大时,就可以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照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个反应釜中进行的工艺。

15.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

质量作用定律:当温度不变时,化学反应的瞬间反应速率与直接参与反应的物质瞬间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并且每种反应物浓度的指数等于反应式中个反应的系数。

16:本质安全:一般水平的操作者,即使发生人为的不安全行为,人身、设备和系统仍能保证安全。

17.单耗:生产1kg产品所需的各种原料的质量(kg)

成本:生产1kg产品所需的各种原料的费用之和。

18.中试放大:就是在实验室生产工艺路线打通后,采用该工艺在模拟工业化生产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工艺研究,以验证放大生产时原工艺的可行性,保证研发和生产时工艺的一致性。

放大率:是指工业设备的设计大小与采集数据用的最大实验设备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放大率=工业生产速率/中试工厂生产速率

19.催化剂活性:工业上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或者单位表面积)得催化剂在指定条件下所得的产品量A来表示催化剂活性,即:A=每小时的产品质量(kg)/催化剂质量(也可能考名词解释)

20.枢纽中间体:用不同途径合成的同一中间体。

关键中间体:药物活性结构部分或者手性中心引入一步的中间体。

最后中间体:通过共价键形成药物前的中间体。

21.操作工时:是指每一操作工序从开始至终了所需的实际作业时间(以小时计)

生产周期:是指从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开始到最后一步反应获得成品为止,生产一个批号成品所需时间的总和(以工作天数计算)

22.物料衡算:是研究某一个体系内进、出物料及组成的变化,即物料平衡。所谓体系就是物料衡算的范围,可以是一个设备或多个设备,可以是一个单元操作或者是整个化工过程。

转化率:对于某一组分来说,反应所消耗的物料量和投入反应物料量之比称为该组分的转化率,一般以百分率来表示。X A=反应消耗A组分的量/投入反应A组分的量×100%

收率:某主要产物试剂获得的量与投入原料计算的理论产量的比值称为该产物的收率

Y=产物实际得量/按某一主要原料计算的理论产量×100%

选择性:各种产物、副产物中,主产物所占分率或者百分率称为该产物的选择性。

选择性=主产物生成量折算成原料量/反应掉得原料量×100%

23.闪点:易燃液体的蒸汽遇明火闪出火花(又称闪燃)时的温度,是有机物的固有属性,闪点越低越容易燃烧。

24.剧毒品:是指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LD50<25mg/kg或吸入半数致死量LD50<200mg/m3的原材料称为极度危害化学品。

高毒品:指经口摄取半数致死量LD5025~500mg/kg或吸入半数致死量LD50200~2000mg/m3的原材料称为高

度危害化学品。

25.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氧量,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

总需氧量(TOD):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入有机碳化合物,含S、N、P等化合物燃烧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需的氧量。

有机氮:是反映水中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含氮有机物总量的一个水质指标。

总氮(TN):是一个包括从有机氮到硝酸氮等全部含量的水质指标。

环境容量:环境单元对污染物的承受量或负荷量。指的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26.水平循环序列:将一个因素的原水平序列首尾相连,然后逆向或顺向转动若干步,得到新的水平序列,这种操作叫做水平循环序列。

L4(23):表示这是一个可以进行三个因素二个水平四次试验的正交表

U5(54):最多可以安排5水平,最多4因素的试验。

简答

一、绿色化学的原则:

1.防止废物的生成比在其生成后再处理更好;

2.设计的合成方法应使生产过程中采用的原料最大量地进入产品中;

3.设计合成方法时,只要可能,不论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均应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无毒、无害;

4.化工产品设计时,必须使其具有高效的功能,同时也要减少其毒性;

5.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溶剂、分离试剂等助剂,如不可避免,也要选用无毒无害的助剂;

6.合成方法必须考虑过程中能耗对成本与环境的影响,应设法降低能耗,最好采用在常温常压下的合成方法;

7.在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原料要采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消耗性资源;

8.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不用不必要的衍生物,如限制性基团、保护/去保护作用、临时调变物理/化学工艺;

9.尽量使用选择性高的催化剂,而不是提高反应物的配料比;

10.设计化学产品时,应考虑当该物质完成自己的功能后,不再滞留于环境中,而可降解为无毒的产品;

11.进一步发展分析方法,使之能做到实时、现场监控,以防有害物质的形成;

12.尽可能选择好化学生产过程的物质,使化学意外事故(包括渗透、爆炸、火灾等)的危险性降低到最小程度等。

二、绿色化学的常用手段

1.原子经济性反应

2.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

3.发展高选择性、高效的无毒无害催化剂

4.采用无毒无害的溶剂或无溶剂反应

5.简化反应步骤,减少污染排放,开发新的合成工艺

6.研制环境友好产品

7.提高烃类氧化反应的选择性8.物理方法促进化学反应

9.利用可再生的资源合成化学品10.运用高效的多步合成技术

三、相转移催化剂应该具有下列特点及性能:

1.应具有形成离子对或复离子的能力

2.必须有足够的碳原子数

3.R的结构位阻尽可能小

4.在反应条件下应是化学稳定的,并便于回收

四、相转移催化剂的种类:(结构参见名解6,要记住)

1.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TEBA、TBA等;多用于液-液相催化

2.冠醚类相转移催化剂:聚醚分环状聚醚(又叫冠醚)和链状聚醚两类。多用于液-固相催化

3.相转移催化树脂:将鎓盐、冠醚或开链聚醚等连接在聚苯乙烯树脂上。

4.手性相转移催化剂:由金鸡纳碱衍生的季铵盐类催化剂等。

五、影响相转移催化剂反应的因素:

1.反应溶剂的影响和选择:凡是反应溶剂对于相转移离子对提取率高和对离子对中阴离子溶剂化作用小的都可以使用。一般而言,相转移催化反应中采用的溶剂都是无质子无极性溶剂或者小极性溶剂(氯仿,二氯甲烷,苯和甲苯)。

2. 相转移催化剂的选择和用量。季铵盐类催化剂多用于催化液-液相催化,聚醚类多用于固-液相催化反应。用量为反应物的0.01%~1%

3. 相转移催化反应中水的作用:一般在两相反应中,为使反应物溶解或者离子化,加入适量的水是必要的,但是水过多会降低反应物和碱的浓度,而使反应速率减慢。

4. 影响相转移催化反应的其他因素:

①搅拌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反应速率随搅拌速率的增加而提高,当搅拌增加到一定速率后,对反应速率影响就不显著了。

②卤离子性质对反应的影响:碘离子对相转移催化反应有抑制作用。

六、相转移催化的原理:☆☆☆☆☆

1.相转移催化的一般原理(starks相转移催化循环图)

2.碳原子上的烷基化反应:

亲核试剂和卤代烃反应不可逆,促使上述平衡移动,反应不断进行。

3. 相转移催化的Williamson合成原理

卤代烃和烷氧基反应不可逆,使平衡移动,反应不断进行。

4.相转移催化的二氯碳烯(卡宾)的生成原理

溶于氯仿的卡宾可以直接参与各种反应,促使平衡移动,反应不断进行。

5.聚醚类相转移催化剂

以KMnO4为例,当体系中加入冠醚后,即形成复合物。溶于有机相中K+位于冠醚空穴中心,与周围的许多氧原子形成P电子-离子结合,近似于有机阳离子,而被带入有机相,此时MnO4-等由于在非质子溶剂中呈非溶剂化状态,称为“裸离子”,活性很大,催化各种反应。

七、手性药物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

1.一个异构体活性显著,另一个异构体无活性或者活性很弱;

2.两个异构体具有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

3.一个对映体有毒或者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4.一种药理作用立体选择性很高,另一种药理作用则无立体选择性或立体选择性很低;

5.两个对映体的药理作用不同,但合并用药有利。

八、手性药物的拆分方法:

可分为四种:结晶拆分法、动力学拆分法、酶拆分法和色谱拆分法

结晶拆分法分为直接结晶拆分法(拆分外消旋混合物)和化学拆分法,直接拆分法包括自发结晶法、优先结晶法【在外消旋混合物过饱和溶液中加入一种(+)-或(—)-纯的对映体结晶作为晶种,则晶体成长并优先析出同种对映体的晶体,过滤得到该对映体;再往滤液中加入外消旋混合物,则溶液中另一种对映体(—)-)或(+)-达到过饱和,冷却后结晶析出过滤,如此循环】和逆向结晶法。化学拆分法:形成非对映体盐的拆分法和形成非对映体拆分法改良,其中后者又包括相互拆分法、半量拆分法及组合拆分法。

九、化学拆分剂法中选择拆分剂的原则:

1.必须与消旋体容易形成非对映异构盐,且容易去除。

2.在普遍性溶剂中,形成的两种非对映异构盐的溶解度差别必须显著。至少二者之一必须能形成良好的晶体。

3.拆分剂的来源要方便,价格要低,解析后回收率要高。

4.拆分剂光学纯度要高,化学性质稳定性要好。

拆分剂的化学结构如果符合下列条件,则所形成的非对映异构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较大,有利于拆分。(1)酸碱性基团接近手性中心,如果距离远,拆分效果差

(2)关键官能团附近有极性基团或可极化基团时拆分能力强

(3)增加酸碱性有利于非对映异构盐的生成(拆分弱酸、弱碱时尤其重要)

十、选择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考虑的基本问题:

1.原辅材料的供应和更换

2.化学反应类型的选择

3.合成步骤、操作与总收率

4.单元反应次序安排

5.技术条件与设备要求

6.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十一、药物生产工艺研究的8个任务:

1.配料比

2.溶剂

3.催化剂

4.能源供给

5.反应时间及监控

6.后处理

7.产品的纯化和检验

8.安全和三废处理

十二、原料A如何加入需考虑的9个问题:

原料A和B的纯度2.加料方式(包括正加、反加、并加、滴加、一次加入等)3.加料时温度4.检测项目和检测点的设立5.是否需要使用反应溶剂溶解稀释加料,如果需要,选用什么溶剂合适6.两种物质质量的配比7.加料器型式8.反应器型式9.加料时状态,如是否搅拌和加温等

十三、中试放大研究的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

1.工艺路线和单元反应操作方法的最终确定

2.设备材质和型号的选择

3.搅拌器型式和搅拌速度的考察

4.反应条件的进一步研究

5.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的确定

6.进行物料衡算

7.安全生产和“三废”防治措施的研究8.原材料、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工常数的测定

9.原材料、中间体质量标准的制订10.消耗定额(单耗),原材料成本,操作工时与生产周期等的确定十四、化学制药企业“三废”的消除和减少:

(一)革新工艺 1.更换原材料2.改进操作方法3.调整配料比4.采用新技术

(二)循环使用、套用和综合利用

(三)三废处理

1.废水的处理:悬浮物废水、酸碱废水、无机废水、有机废水。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处理。

2.废气的处理:①悬浮物废气:机械除尘、洗涤除尘、过滤除尘和静电除尘;②无机物废气:氧化还原法和吸收法;③有机物废气:冷凝、吸收、吸附和燃烧。

3.废渣的处理:焚烧法、填土法

问答

1.从对硝基苯甲酸合成局部麻醉药盐酸普鲁卡因的过程中,硝基还原和羧基酯化这两步反应先后次序可以颠倒,都可以得到普鲁卡因。

答:如果采用B法,即采用先还原后酯化的步骤,不仅还原产物分离困难(苯环的硝基还原通常采用盐酸-铁粉还原,羧基和铁离子形成不溶性的沉淀混在铁泥中,不易分离),而且由于B法中对氨基苯甲酸的酯化反应活性较A法中的对硝基苯甲酸的活性要低,导致B法中的酯化收率不如A法高,故生产上多采用A法先酯化后还原的顺序

2.磺胺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ASC)的合成,是由乙酰苯胺和氯磺酸反应而得,氯磺酸的用量越多,即与乙酰苯胺的配比越大,收率就越高。为什么?

答:

氯磺酸过量的主要目的:①提高氯磺化反应的速率和收率,因为其中的第二步反应式可逆的;②降低硫酸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减少副反应;③弥补原料乙酰苯胺中带入的少量水分引起的氯磺酸的水解作用的损失;④氯磺酸在氯磺化中还起溶剂作用。

3.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生产中4-甲基吡啶的氧化(KMnO4法),生成异烟酸,加料次序有顺式和反式两种。顺式加料是先加4-甲基吡啶和水,然后分批加入KMnO4;反式加料是先将KMnO4溶于水,然后加入4-甲基吡啶。

答:顺式加料好。反式加料的缺点:①氧化浓度极高,4-甲基吡啶氧化成异烟酸后容易被进一步氧化,生成草酸和NH3等,使收率下降②反应太剧烈,放热量大,温度难控制,常发生冲料;③KMnO4溶解性差,需要增加水量,降低了设备的利用率,造成生产能力下降。相反,顺式加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而且反应收率也高。

4.氯霉素的生产中,对硝基-α-乙酰氨基苯乙酮的合成,是用对硝基-α-氨基苯乙酮盐酸盐在乙酸钠的存在下用乙酸酐酰化而成。

对硝基-α-乙酰氨基苯乙酮盐酸盐在乙酸钠的作用下脱盐酸成游离的氨基物,容易发生双分子缩合,遇

到空气氧化成紫红色的吡嗪化合物。正确的加料方式是先加对硝基-α-乙酰氨基苯乙酮盐酸盐和乙酸酐,然后滴加乙酸钠。

计算

1.关于物料衡算:(看P237的例子,重点中的重点)☆☆☆☆☆

2.名词解释中涉及到公式的也有可能考到

3.均匀设计表n=9 n=7(看p288的设计方法)☆☆☆☆☆

注意:万一考试要求8个水平(即试验次数),用含9个水平的表去掉最后一行得到,而不是产生新的表。

U9(96)U7(7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1

2 4 5 7 8 1 1 2

3

4

5 6

2 2 4 8 1 5 7 2 2 4 6 1

3 5

3 3 6 3 6 3 6 3 3 6 2 5 1 4

4 4 8 7 2 1

5 4 4 1 5 2

6 3

5 5 1 2 7 8 4 5 5 3 1

6 4 2

6 6 3 6 3 6 3 6 6 5 4 3 2 1

7 7 5 1 8 4 2 7 7 7 7 7 7 7

8 8 7 5 4 2 1

9 9 9 9 9 9 9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药物化学)

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设计药物合成路线的方法: 类型反应法、 分子对称法、 逐步综合法、 追溯求源法(逆合成分析法) 逆合成习题

杂环章节 ① ② ③Hantzsch 吡啶合成法 二、书本重要反应

1. P15益康唑(为上面的第1题) 2.P16克霉唑 3. P20普萘洛尔 4. P29盐酸苯海索 5. P36美托洛尔 6. P41 三氟拉嗪 7. P47克霉唑 8. P51 呋喃丙胺(即为上面的第7题) 9. P75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10. P82 乙胺嘧啶 名词解释 1.硫酸脱水值(Dehydrating value of sulfuric acid, D. V. S.):混酸硝化反应终了时废酸中硫酸和水的比值。 D. V. S.=混酸中的硫酸(%)/废酸中的水量(%) 2.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涉及和生产没有或只有尽可能小的环境负作用并且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行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 3.原子经济性: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以实现最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原子经济性可用原子利用率来衡量。 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预期产物的分子量/全部反应物的分子量总和)×100% 4.环境因子(E):E因子是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的多少来衡量合成反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E-因子=废物的质量(kg)/预期产物的质量(kg) 环境商(EQ):环境商(EQ)是以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量的多少、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在环境中的毒性行为等综合评价指标来衡量合成反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EQ = E×Q 式中E为E-因子,Q为根据废物在环境中的行为所给出的对环境不友好度。 5.离子液体:室温离子液体简称离子液体,就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这种液体完全是由离子构成的。 6.TEBA:苄基三乙基氯化铵(CH3CH2)3N+CH2PhC- TBA:四丁基碘化铵(C4H9)4N+I-或者四丁基硫氢化铵(C4H9)4N+HSO4- 18-冠醚-6(简写18-C-6)二苯基18-冠醚-6 二环己基18-冠醚-6 7.D/L:表示分子的构型,根据与参考化合物D-或L-甘油醛的构型的实验化学关联而确定,常用于氨基酸和糖类的命名,但最好还是使用R和S表示。

(完整版)药剂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第 1 章绪论 一、概念: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制剂: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并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制剂。 药物制剂的特点:处方成熟、工艺规范、制剂稳定、疗效确切、质量标准可行。 方剂:按医生处方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 调剂学:研究方剂调制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物理药学:是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手段研究药剂学中各种剂型性质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剂型和生理因素与药效间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经时过程。 三、药物剂型:适合于患者需要的给药方式. 重要性:1、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2、剂型能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 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4、某些剂型有靶向作用 5、剂型可直接影响药效 第 2 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 2、溶剂的极性 3、温度 4、药物的晶形 5、粒子大小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入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4、使用混合溶剂: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5、加入增溶剂:表面活性剂(1)、同系物 C 链长,增溶大(2)、分子量大,增溶小 (3)、加入顺序(4)用量、配比 第二节流变学简介 流变学: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技交流科学. 牛顿液体:一般为低分子的纯液体或稀溶液,在一定温度下,牛顿液体的粘度η是一个常数,它只是温度的函数, 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非牛顿液体:1、塑性流动:有致流值 2、假塑性流动:无致流值 3、胀性流动:曲线通过原点 4、触变流动:触变性,有滞后现象 第三节粉体学 一、粉体学: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 2、筛分法 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 法) 2、透过法 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1、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 2、θ〈300 流动性好 3、流出速度:越大, 4、流动性越好 5、内磨擦系数:粒径在 100—200um, 6、磨擦力开始增加, 7、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 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第 4 节表面活性剂 一、概念: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二、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高级脂肪酸的盐, 2、硬酯酸、油酸、月桂酸一般外用 3、硫酸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4、叶桂醇硫酸钠, 5、 SLS) , 6、乳化性强, 7、稳定, 8、软

制药工艺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制药工艺学是研究药物工业生产过程的共性规律及其应用,包括制备原理,工艺路线和质量控制。 2、制药工艺学的研究可分为:包括小试研究、中试放大研究和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分别在实验室、中试车间和生产车间进行。 3、按照药物生产过程,制药工艺过程分为: ?化学制药工艺:全合成工艺(total synthesis)和半合成工艺(semi synthesis)?生物技术制药工艺 ?中药制药工艺 ?制剂工艺 4、化学全合成工艺——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由结构比较简单的化工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5、化学半合成工艺——由已知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 第二章化学制药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 1、药物生产工艺路线的设计和选择的一般程序: 1)必须先对类似的化合物进行国内外文献资料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2)优选一条或若干条技术先进,操作条件切实可行,设备条件容易解决,原辅材料有可靠来源的技术路线。 3)写出文献总结和生产研究方案(包括多条技术路线的对比试验) 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属于有机合成化学中的一个分支,从使用的原料来分,有机合成可分为全合成和半合成两类。 ●半合成(semi synthesis):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 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全合成(total synthesis):以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 学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复杂化合物的过程。 2、逆合成分析方法 逆合成的过程是对目标分子进行切断,寻找合成子及其合成等价物的过程。 切断:目标化合物结构剖析的一种处理方法,想象在目标分子中有价键被打断,形成碎片,进而推出合成所需要的原料。 切断的方式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即切成自由基形式或电正性、电负性形式,后者更为常用。切断的部位极为重要,原则是“能合的地方才能切”,合是目的,切是手段,与200余种常用的有机反应相对应。 合成子:已切断的分子的各个组成单元,包括电正性、电负性和自由基形式。 合成等价物:具有合成子功能的化学试剂,包括亲电物种和亲核物种两类。 3、工艺路线的设计方法:1)追溯求源法;2)分子对称法;3)模拟类推法;4)类型反应法。 4、追溯求源法: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思考方法,又称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 常见的切断部位:药物分子中C-N、C-S、C-O等碳-杂键的部位,通常是该分子的首先选择切断部位。在C-C的切断时,通常选择与某些基团相邻或相近的部位作为切断部位,由于该基团的活化作用,使合成反应容易进行。在设计合成路线时,碳骨架形成和官能团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因为碳骨架只有通过官能团的运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一、名词解释 1. 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 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 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 一门学科。 3. 制剂工艺学:是综合应用药剂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按照不同的临床医疗 要求,设计、制造不同的药物剂型。 4.新药研发: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制药工业是一个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 基础的工业。 5.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 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或溶 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一、名词解释 1. 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 2. 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 3. 手性制药: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

药物化学

教学要求 要求掌握:1. 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如何学习药物化学 要求熟悉:药物的命名要求了解:药物化学的历史(自学) 重点难点 重点: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如何学习药物化学难点:药物的命名 知识点:药物化学的历史 教学提纲 一、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30min) 1.药物的特性(1)物质性和生物活性(2)药物不产生新的生理作用,补充不足、激动作用、抑制作用 2.药物的分类(1)来源(2)作用部位a.作用于中枢神经的药物b.作用于外周神经的药物 (3)按治疗疾病a.化学治疗药 b.抗肿瘤药物 3.药物化学的主要任务(1)提供使用药物的化学基础,(2)研究药物生产的工艺,(3)创制新药。 4.使用药物的化学基础 (1)化学结构、理化性质。 (2)药物质量分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3)药物制剂:稳定性、药物间的相互影响、配伍禁忌、剂型选择。 (4)药物的体内化学(代谢):体内的化学变化,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5.有两个术语译作药物化学: Medicinal Chemistry &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二、药物化学发展的历史(20min) 1.发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其特征是从动植物体内分离、纯制和测定许多天然产物,如生物碱、苷类等化合物。 2.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合成药物大量涌现,抗生素的发现。药物研究的重心转向了在许多具有相同药理活性的化合物中寻找其产生效应的共同基本结构,进而应用药物化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改变基本结构上的取代基团。获得了许多有效的药物。 3.设计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特点是多学科性和综合性。由定性研究发展到定量研究,合理药物设计(rational drug design)的概念出现,进入了科学的、合理的设计阶段。 三、药物的命名: 避免药名混乱(30min) 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INN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思考题 1.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包括那些? 2.传统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模式与现代药物设计有何区别? 3.举出两种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讲授内容 一、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一门建立在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科基础上,应用化学和生物学原理研究药物和发展新药的一门学科。 药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包括通过药物分子设计(Molecular drug design)或对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分离、鉴定或结构改造,总结构效关系,创制可用于临床的药物,发展新药;通过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阐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化学稳定性,为药物的剂型设计、鉴别方法、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及贮存保管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研究药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间的关系(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在分子水平上讨论构效关系,能更深入的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毒副作用的本质,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药物合成路线的设计和改进,为药物生产提供先进、合理的方法及工艺。 药物化学早期的英文用Pharmaceutical Chemistry,反映了19世纪药物化学家从民间药用植物中分离、鉴定其中的有效成分,并且合成其结构类似物,通过药理筛选寻找活性更高的化合物,导致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通过结构修饰、改造,对先导物进行优化,可能得到比天然产物活性更强、毒性更小的可用于临床的药物。例如镇痛

化学制药工艺学知识点总结

1、药物合成工艺路线设计方法:类型反应法分子对称法追溯求源法模拟类推法 2、类型反应法: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与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的方法。 分子对称法:具有分子对称性的化合物往往由两个相同的分子经化学合成反应制得,或可以在同一步反应中将分子的相同部分同时构建起来。 追溯求源法(倒推法、逆向合成分析):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缘的思考方法。 模拟类推法:从初步的设想开始,通过文献调研,改进他人尚不完善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药物工艺路线设计。 3、平顶型反应: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P39 图2-1 尖顶型反应:反应条件苛刻,条件稍有变化收率就会下降;与安全生产技术、三废防治、设备条件等密切相关。 4、一勺烩(一锅合成):在合成步骤改变中,若一个反应所用的溶剂和产生的副产物对下一步反应影响不大时,可将两步或几步反应按顺序,不经分离,在同一反应罐中进行,习称“一勺烩” 5、常见的设备材质:铁、铸铁、搪玻璃、陶瓷、不锈钢 6、①可逆反应:特点:正反应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少,逆反应速率随时间逐渐增大,直到两个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可以用移动方法来破坏平衡,以利于正反应的进行,即设法改变某一物料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平行反应(竞争性反应):级数相同的平行反应,其反应速率之比为一定常数,与反应物浓度及时间无关。即不论反应时间多长,各生成物的比例是一定的。可通过改变温度、溶剂、催化剂等来调节生成物的比例。 ②工业生产的合适配料比确定:A凡属可逆反应,可采取增加反应物之一的浓度(即增加其配料比),或从反应系统中不断除去生成物之一的办法,以提高反应速率和增加产物的收率。B当反应生成物的生成量取决于反应液中某一反应物的浓度时,则增加其配料比。C倘若反应中,有一反应物不稳定,则可增加其用量,以保证有足够量的反应物参与反应。D当参与主、副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不尽相同时,利用这一差异,增加某一反应物的用量,以增加主反应的竞争能力。E为防止连续反应和副反应的发生,有些反应的配料比小于理论配比。使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反应。 7、①溶剂的分类:按溶剂发挥氢键给体作用的能力,分为质子性溶剂和非质子性溶剂两大类。 质子性溶剂:含有易取代氢原子,可与含负离子的反应物发生氢键结合,发生溶剂化作用,也可与正离子的孤对电子进行配位结合,或与中性分子中的氧原子或氮原子形成氢键,或由于偶极矩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作用。介电常数>15。水、醇类、乙酸、硫酸、多聚磷酸、氨或胺类化合物。 非质子性溶剂:不含易取代的氢原子,主要是靠偶极矩或范德华力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溶剂化作用。偶极矩和介电常数小的溶剂,其溶剂化作用也很小,一般将介电常数在15以上的溶剂称为极性溶剂,介电常数在15以下的溶剂称为非极性溶剂。 ②溶剂化效应:每一个溶解的分子或离子,被一层溶剂分子疏密程度不同地包围着的现象。对反应的影响:P59 8、理想的重结晶溶剂应对杂质有良好的溶解性;对于待提纯的药物应具有所期望的溶解性,即室温下微溶,而在该溶剂的沸点是溶解度较大,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斜率大。 9、常用的冷却介质:冰/水(0℃)、冰/盐(-10℃~-5℃)干冰/丙酮(-60℃~-190℃) 常用的加热介质:水浴、油浴、蒸气浴 10、催化剂特征: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其本身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并无变化;使反应活化能降低,反应速率增大; 特殊选择性。 催化剂活性的概念:是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重要指标,常用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或单位表面积)的催化剂在指定条件下所得的产品量来表示。 常用的酸性催化剂:无机酸(盐酸、氢溴酸、氢碘酸、硫酸、磷酸等)、强酸弱碱盐类(氯化铵、吡啶盐酸盐等)、有机酸(对甲苯磺酸、草酸、磺基水杨酸等) 常用的碱性催化剂:金属氢氧化物(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金属氧化物、强碱弱酸盐类(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醋酸钠)、有机碱(吡啶、甲基吡啶、三甲基吡啶、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醇钠(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钠)、氨基钠和金属有机化合物(三苯甲基钠、2,4,6-三甲基苯钠、苯基钠、苯基锂、丁基锂) 酶催化特点:催化效率;专一性强;反应条件温和;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易发生杂菌污染;酶价格较高,精致过程工作量大;仅限于一步或二步简单的反应,与微生物相比,经济上尚不理想;目前只能作用于限定的化合物;

药物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药物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前言: 通过药物化学期末考试和药物化学考研复试,根据所得经验写了这篇总结,希望能有所帮助。但有很大程度的个人的主观因素,不能完全代表出题老师的意志和现在的出题方向.所以最好不要完全照搬,如果出现问题本人不负任何责任!!一切后果自负!! 总结适用于药学院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学院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等相关专业不适用!! 由于时间仓促难免会有错误或疏漏,敬请谅解,如有异议请以教材为准! 构效关系及结构修饰和改造,结构或通式记住并最好能理解助记 结构、构效关系、概念性质及反应式这五方面在复习时都要掌握一些 一、结构(结构相似的药物药理活性可能相同也可能属于不同类药物,注意区分!) ★★★★★ 以下结构必须会写并知道药理作用 地西泮苯巴比妥氯丙嗪磺胺甲噁唑诺氟沙星青霉素G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吗啡盐酸哌替啶马来酸氯苯那敏西替利嗪西咪替丁奥美拉唑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盐酸普萘洛尔盐酸哌唑嗪卡托普利(写出手性)硝苯地平氯贝丁酯盐酸二甲双胍环磷酰胺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钠氢化可的松 ★★★★ 以下结构最好也能会写,但必须都能认识并知道药理作用 奥沙西泮酒石酸唑吡坦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奋乃静氯普噻吨氯氮平盐酸阿米替林甲氧苄啶环丙沙星左氟沙星克霉唑氟康唑阿昔洛韦氨苄西林6—APA 7—ADCA 7—ACA 氯雷他定雷尼替丁盐酸可乐定硫酸沙丁胺醇氯沙坦氨氯地平硝酸甘油吲哚美辛舒林酸雌二醇己烯雌酚睾酮黄体酮醋酸地塞米松 ★★★ 必须认识并知道药理作用(并不代表一定不会考写结构) 艾司唑仑三唑仑佐匹克隆奥卡西平氟奋乃静奥氮平氟哌啶醇盐酸氟西汀盐酸帕罗西汀碘苷利巴韦林齐多夫定异烟肼青霉素类(通式)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头孢类(头孢类通式)亚胺培南舒巴坦氨曲南四环素类氯霉素 ★ 拔高 特比萘芬磷酸奥塞米韦扎那米韦沙奎那韦芬太尼盐酸美沙酮喷他佐辛盐酸苯海拉明氯马斯汀盐酸赛庚啶异丙肾上腺素盐酸多巴酚丁胺盐酸酚苄明妥拉唑林酚妥拉明莫索尼定马来酸依那普利福辛普利地尔硫卓盐酸维拉帕米卡普地尔奎尼丁氟卡尼普罗帕酮盐酸胺碘酮洛伐他汀吉非贝齐磺胺异丙噻哒唑甲苯磺丁脲格列丙嗪瑞格列奈马来酸罗格列酮塞替派白消安卡莫司汀顺铂米托蒽醌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甲磺酸伊马替尼米非司酮 二、构效关系(字数较多,请参阅教材,分值比较大,易出大题,填空题也能出,有结构通式的要写上,会辅助记忆) ★★★★★ 1、喹诺酮类抗菌药(常考,教材P345—346) 2、1,4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常考,教材P250-251)

中药药剂学各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汇总

2014 中药药剂学各剂型制备工艺流程汇总 一、一般散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包装 (一)粉碎与过筛 内服:细粉 儿科、外用:最细粉 眼用:极细粉 二、特殊散剂的制备 1.含毒性药物的散剂 倍散:指在小剂量的毒性药物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制成的稀释散。 0.01-0.1g:10倍散 0.001-0.01g:100倍散等量递增法混合 <0.001g:1000倍散 剂量上限×稀释倍数=1 2.含低共熔混合物的散剂 低共熔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时出现润湿或液化的现象。 低共熔药物:薄荷脑+樟脑; 薄荷脑+冰片 樟脑+水杨酸苯酯 视药理作用变化,决定是否低共熔 药理作用增强或无变化——可低共熔 药理作用减弱——避免出现低共熔 3.含液体药物的散剂 4.眼用散剂 无菌、过200目的极细粉 极细粉: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二、合剂的制备 1.工艺流程:浸提→纯化→浓缩→配液→分装→灭菌。 2.制备要点: 浸提:煎煮法、双提法(芳香挥发性成分)。 纯化:离心分离→水醇法→吸附澄清法。 方法及其参数的选择(如含醇量、澄清剂用量以及离心的转速等)应以不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为指标。 浓缩:每次服用量——10~20ml。 配液: 添加矫味剂、防腐剂,调节pH,加液体药料(酊剂、醑剂、流浸膏,应以细流缓缓加入药液中,随加随搅拌,使析出物细腻,分散均匀)。

灭菌: 小包装:流通蒸汽、煮沸(100℃,30min)大包装:热压 三、糖浆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二、煎膏剂的制备 工艺流程: 炼糖方法: 蔗糖+水+酒石酸—→加热溶解—→微沸熬炼—→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糖转化率达到40%~50%) 酒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酊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二、分类和制备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复习整合资料(全)

第一章麻醉药 第一节局部麻醉药 一、对氨基苯甲酸酯类 构效关系:1、苯环上增加共他取代基时,因增加空间位阻酯基水解减慢,局麻作用增强。 2、苯环上氨基的烃以烷基取代,增强局麻作用。丁卡因 3、改变侧链氨基的取代基,有些作用增强。布他卡因 4、羧酸中的氧原子若以电子等排体硫原子替代(硫卡因),脂溶性增大,作用增强。 盐酸普鲁卡因:4-氨基苯甲酸-2-(二乙氨基)乙酯盐酸盐不宜表面麻醉 性质:1、加氢氧化钠有油状普鲁卡因析出。干燥稳定,避光 PH=3—3.5最稳定。 2、酯键:水溶液水解失活:对氨基苯甲酸及二乙氨基乙醇,前者氧化变色 3、叔胺结构:碘、苦味酸等呈色 4、芳伯氨反应: 盐酸丁卡因:4-(丁氨基)苯甲酸-2-(二甲氨基)乙酯盐酸盐 作用:用于粘膜麻醉,与普鲁卡因一起成为应用最广的局麻药。 二、酰胺类: 盐酸利多卡因:N-(2,6-二甲基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盐酸盐-水合物 性质:酰胺键较酯键稳定,酸碱中均较稳定。作用强,可用于表面麻醉 布比卡因:1-丁基-N-(2,6-二甲苯基)-2-哌啶甲酰胺盐酸盐长效局麻药,用于浸润麻醉。 三、氨基酮类及氨基醚类 第二节全身麻醉药 一、吸入麻醉药 氟烷:2-溴-2-氯-1,1,1-三氟乙烷起效、苏醒快、作用弱,全麻及诱导麻醉性质:1、氧瓶燃烧后显氟离子反应,与茜素蓝成蓝紫色。 2、加入硫酸,沉于底部。甲氧氟烷浮于硫酸上层。 甲氧氟烷:麻醉作用和肌松作用比氟烷强,诱导期长。 恩氟烷:新型高效吸入麻醉药,麻醉肌松作用强,起效快,临床常用。异氟烷为异构体 乙醚:氧化后生成过氧化物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二、静脉麻醉药 盐酸氯胺酮:2-(2-氯苯基)-2-(甲氨基)环已酮盐酸盐 2个旋光异构体,用外消旋体作用快、短、副作用小,诱导期短。分离麻醉 羟丁酸钠:作用弱、慢、毒性小。--OH 1、三氯化铁红色2、硝酸铈铵橙红色 第二章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和抗精神失常药 第一节镇静催眠药 一、巴比妥类构效关系: 1、丙二酰脲的衍生物,5位碳原子的总数在6—10,药物有适当的脂溶性,有利于药效发挥。

药物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物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药物的概念:具有一种以上的药理学活性,并能特异地影响机体生理功能,发挥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药物。二、药物的分类:1、按药物作用的靶点分类: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如吗啡、甲基苯丙胺、哌替啶、二氢埃托啡、哌醋甲酯、二苯胺、芬太尼等。②镇痛药:如哌替啶、甲基吗啡、哌醋甲酯、芬太尼等。③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类、水合氯醛、氯丙嗪等。④麻醉止痛药:如芬太尼、二氢埃托啡等。⑤呼吸系统药物:如普鲁卡因、水合氯醛等。⑥心血管系统药物:如乙酰胆碱、氯丙嗪等。⑦平喘药:如沙丁胺醇等。⑧消化系统药物:如西咪替丁、吗丁啉、奥美拉唑等。⑨泌尿生殖系统药物:如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吲哚美辛等。 二、药物的分类: 2、按药物作用的机制分类:①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四环素)、氯霉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磺胺类(磺胺甲噁唑)等。②抗寄生虫药物:包括驱线虫药、杀吸虫药、杀绦虫药、抗滴虫药、杀疟药等。③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盐、阿司匹林、消炎痛、非那西丁等。④抗痛风药:如别嘌呤醇等。⑤维生素类:如维生素B1、 B12、 B12、烟酸等。⑥酶抑制剂:如苯巴比妥等。⑦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等。⑧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⑩镇咳祛痰药:如氯化铵、氨溴索、氢溴酸右美沙芬等。 11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 12泻药:如蓖麻油等。 13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等。 14

其他药:如金霉素、硫酸亚铁、补骨脂等。 三、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 1、药物剂量:药物的剂量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每日用药一次时,所给予的药量。不同剂型、不同的疾病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病期,对药物剂量均有不同的要求。

大一上学期药学专业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药学专业知识点 药学专业是医学类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药物的研究、开发、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在大一上学期,药学专业 的学生学习了许多基础知识点,为日后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大一上学期药学专业的知识点。 1.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结构与活性等方面的知识。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有机 化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为深入学习药物化学打下了基础。 2. 药理学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 互作用的规律。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基础的生理学和生物 化学等课程,为深入学习药理学奠定了基础。 3. 药剂学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制备、保存、配方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药 理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为深入学习药剂学提供了基础知识。

4.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分析 方法和分析技术。在大一上学期,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习了基本的药物分析方法和技术。 5. 药物学概论 药物学概论是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药学的基 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的知识。在大一上学期,学 生通过学习药物学概论,了解了药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趋势。 6. 医药经济学 医药经济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药物的经济 性和药物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基础的 经济学知识,为深入学习医药经济学打下了基础。 7. 药物信息学 药物信息学是药学专业的新兴课程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信息的 获取、处理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在大一上学期,学生学习了基 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为深入学习药物信息学打下了基础。

制药工艺学习题集及答案

制药工艺学习题集及答案 化学制药工艺学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 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 方法的一门学科。 2.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 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 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3.制剂工艺学:是综 合应用药剂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 的知识,研究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按照不同的临床医 疗要求,设计、制造不同的药物剂型。 4.新药研发: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制药工业 是一个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工业。5.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 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 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 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 或溶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二、填空

1.知识密集型的,医药新产品,制药生产工艺 2.新药研究与开发 3.高科技、高要求、高速度、高集中。4.药物产业化的 5.分离和再利用,“零排放”。三、简答题 1.制药工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药品质量要求特别严格。药品质量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典规定的标准和GMP要求。 (2)生产过程要求高。在药品生产中,经常遇到易燃、易爆及有毒、有害的溶剂、原料和中间体,因此,对于防火、防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操作方法、工艺流程设备等均有特殊要求。 (3)药品供应时间性强。社会需求往往有突发性(如灾情、疫情和战争),这就决定了医药生产要具有超前性和必要的储备。 (4)品种多、更新快。2.制药工业的特点有哪几方面?答:(1)高 度的科学性、技术性 (2)生产分工细致、质量要求严格(3)生产技术复杂、品种多、剂 型多(4)生产的比例性、连续性(5)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3.新药 研发的内容是什么? 答:(1)新药研究与开发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等各学科,经历新药设计、工艺制备、药理筛选、安全评价、临床研究、质量控制和中试放大等 较多步骤。 (2)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 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

药剂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剂学重点知识总结 药剂学是研究药品及其制备、保质、存储的一门学科。药剂学重点知识对于从事药学相关专业的同学和从业者来说十分重要。以下是药剂学重点知识汇总: 一、药剂学基础知识 1. 药品的分类 药品主要可分为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草药。化学药品又可分为普通化学药品、封闭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又可分为细胞培养药物、蛋白质药物等;中草药则按传统使用的方式分为催情剂、补药等。 2. 质量评价 药品质量包括化学纯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通过对药剂学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控制其质量和安全性。 3. 纯化技术 药品的成分往往伴随着非目标物或污染物一同出现,因此需要进行纯化。纯化的方法包括结晶、分离、提炼等。 二、药剂学制剂学 1. 药剂学制剂

药剂学制剂是指从药物原料、辅料以及配方出发,采取有序的制药工艺,制成稳定的药品产品,以便于药品的使用和储存。制剂方式主要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等。 2. 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是指药品在其制备、质量控制、储存和质量规范方面的标准。药学家可根据所需药品的质量标准,制定制剂目标,制定制剂配方并进行制剂。 3. 药品质量保证 药剂学制剂产品的质量保证包括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质量评估、质量改进等方面。质量保证需要对制剂过程、储存情况进行管理,防止制剂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微生物污染,确保药品质量。 三、药物制剂 1. 口服制剂 口服制剂是最常见的制剂之一,主要包括固体、液体口服制剂和软胶囊等。常见的口服制剂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糖衣片、悬浮液等。 2. 注射制剂 注射制剂广泛用于取得迅速、有效和复杂药效的临床用药。注射制剂可分为肌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3. 外用制剂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名词解释集Revised on July 3, 2023

一、名词解释 1. 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 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 制剂工艺学:是综合应用药剂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按照不同的临床医疗要求;设计、制造不同的药物剂型.. 4.新药研发: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制药工业是一个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工业.. 5.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一、名词解释 1. 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 2. 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 3. 手性制药: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名词解释集

化学制药工艺学考试名 词解释集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

名词解释 1.制药工艺学(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2.化学制药工艺学: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药物的合成路线、合成原理、工业生产过程及实现生产最优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制剂工艺学:是综合应用药剂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药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药物剂型的生产工艺、设备及质量控制,按照不同的临床医疗要求,设计、制造不同的药物剂型。 4・新药研发:新药研究与开发应包括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生产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制药工业是一个以新药研究与开发为基础的工业。 5.清洁技术:制药工业中的清洁技术就是用化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来减少或消除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原辅材料、催化剂、溶剂、副产物;设计并采用更有效、更安全、对环境无害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原料的绿色化(2)催化剂或溶剂的绿色化(3)化学反应绿色化(4)研究新合成方法和新工艺路线 一、名词解释 1.全合成制药:是指由化学结构简单的化工产品为起始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合成反应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由化学全合成工艺生产的药物称为全合成药物。 2.半合成制药:是指由具有一定基本结构的天然产物经化学结构改造和物理处理过程制得的药物。这些天然产物可以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通过生物合成途径制备。 3.手性制药:具有手性分子的药物 4.药物的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5.倒推法或逆向合成分析(retrosynthesis analysis):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

制药工艺学期末复习题目及答案

《制药工艺学》习题 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李谷才 习题一(名词解释部分) 1.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 制药工艺学:是研究各类药物生产制备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研究、开发和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设计和选择最安全、最经济、最简便和先进的药物工业生产途径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3.药物工艺路线:具有工业生产价值的合成途径,称为药物的工艺路线或技术路线。

4. 类型反应法 :是指利用常见的典型有机化学反应与合成方法进行药物合成设计的思考方法。包括各类化学结构的有机合成物的通用合成法,功能基的形成、转换、保护的合成反应单元等等。对于有明显类型结构特点和功能基的化合物,常常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 5.追溯求源法 :从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出发,将其化学合成过程一步一步逆向推导,进行寻源的方法称为追溯求源法。 6.模拟类推法:对于化学结构复杂、合成路线设计困难的药物可以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合成路线设计。如杜鹃素可以模拟二氢黄酮的合成途径进行工艺路线设计。 7. 平行反应:又称为竞争性反应,反应物同时进行几种不同的反应;在生产上将所需要的反应称为主反应,其余为副反应。例如甲苯的硝化反应可以得到邻位和对位两种产物。 8. 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为一种常见的复杂反应,方向相反的反应同时进行,对于正反方向的反应质量作用定律都适用;例如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9. “清污”分流:清污分流,是将高污染水和未污染或低污染水分开,分质处理,减少外排污染物量,降低水处理成本。 10.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常用BOD5,即5日生化需氧量,表示在20 ℃下培养5日,1L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量。 11. 化学需氧量(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K 2Cr 2 O 7 KMnO 4 )使污染 物氧化所消耗的氧量 12. 选择性即各种主、副产物中,主产物所占的比率或百分数,可用符号φ表示。 13.转化率对于某一组分A来说,生成产物所消耗掉的物料量与投入反应物料量之比简称为该组分的转化率,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4.中试放大(Scale up)就是把实验室小试研究确定的工艺路线与条件,在中试车间进行的实验研究。 15. 放大效应(scale up effect) 这种因过程规模变大而造成原有指标不能重复的现象称为放大效应。 16.绿色生产工艺指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尽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药物化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总结

《药物化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总结 名词解释: 1.稳态血药浓度: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体内药量逐渐累积,给药4、5次后,血药浓度基本达到稳态水平。 2.药物:是指调节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两个方面。 4.首关消除:有些口服药物在经胃肠壁及肝脏时,会被此处的酶代谢失活。 5.肝肠循环:有的药经胆汁排泄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由门静脉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在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6.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a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7.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 8.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预先给予α受体阻断药能阻断肾上腺素激动α受体 的缩血管作用,保留激动β受体的血管舒张作用,使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 9.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发挥原有药效。 10.反跳现象:长期大剂量使用某药物后突然停药,导致原有病情再现或加重。 11.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使得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大量 繁殖,引发新的感染。 模块- 1、在机体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填空题) 年龄性别个体差异病理状态心里精神因素遗传因素 2、“三致”反应 致畸致癌致突变 3、药物的二重作用包括什么?P5~ 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4、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哪些?P4-5 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选择性作用和普遍作用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模块二 1、药品贮存条件中阴凉处、凉暗处、冷处、常温的条件P28 阴凉处:系指不超过20℃阴暗处:系指避光并不超过20℃ 冷处:系指2℃~10℃常温:系指10℃~30℃ 2、批准文号的代表字母和数字各自的含义,批号的含义P27 字母:化学药品:H 中药:Z 保健:B 生物制品:S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镇静催眠药与抗癫痫药 1、镇静催眠药的种类:巴比妥类、苯并二氮类、其他类 2、作用机制:中枢GABA受体激动剂 3、构效关系:苯并二氮类 4、代表药物举例:地西泮(合成)、艾司唑仑 5、基本概念:受体、药效团、前药 6、抗癫痫药的种类:巴比妥类、巴比妥类似物(乙内酰脲类、噁唑烷双酮类、丁二酰亚胺类)、二苯并氮杂 类、脂肪羧酸类、GABA类似物 7、代表药物:苯巴比妥(合成)、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8、基本理论: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及其应用实例 第八章抗精神失常药 1、抗精神病药的种类:吩噻嗪类、硫杂蒽(噻吨)类、丁酰苯类(与哌替啶的关系)、苯酰胺类(与普鲁卡因的关系)和二苯二氮类(氯氮平)等 2、作用机制:DA受体拮抗剂。 3、构效关系及药物代谢:吩噻嗪类 4、代表药物举例:盐酸氯丙嗪 抗抑郁药的种类及代表药物: NE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丙咪嗪阿米替林 5-HT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去甲氟西汀 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 苯乙肼和异卡波肼(发现过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途径之一) 第十一章阿片样镇痛药 1、吗啡的结构特征及基本化学性质 2、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的主要位点,构效关系? –3-位酚羟基(可待因) 6-位的羟基(异可待因、海洛因) –17-位的叔胺(纳洛酮、纳曲酮) 7、8-位的双键(氢吗啡酮、羟吗啡酮)–6,14-亚乙基桥衍生物(埃托啡、二氢埃托啡) 3、具有阿片样活性的合成镇痛药的结构类型: –吗啡喃类衍生物:左啡诺、布托菲诺 –苯吗喃类衍生物:喷他佐辛 –哌啶类:哌替啶、芬太尼 –氨基酮类:美沙酮 4、合成:盐酸哌替啶、枸橼酸芬太尼 5、基本概念:治疗指数 第十二章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化学要掌握的知识点

药物化学要掌握的知识点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 镇静药可以缓解病人的紧张、烦躁等精神过度兴奋时的症状;催眠药可使失眠患者获得近似生理性的睡眠;抗癫痫药可以抑制惊厥,用于预防癫痫的发作;抗精神失常药可在不影响人的意识的条件下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紧张、躁动、焦虑、忧郁和消除幻觉等症状 镇静催眠药 苯巴比妥 化学名为5-乙基—5-苯基—2,4,6-(1H,3H,5H)嘧啶三酮,又名鲁米那(Luminal)。 性状:本晶为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mpl74.5—17813。在空气中较稳定,难溶于水,能溶于乙醇、乙醚,在氯仿中略溶。 理化性质:(符合巴比妥类药物的通性) 1、本品具有弱酸性,可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生成苯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为白色结晶性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与酸性药物接触或吸收空气中的,可析出苯巴比妥沉淀。 2、本品钠盐水溶液放置易分解,产生苯基丁酰脲沉淀而失去活性。为此,苯巴比妥钠注射剂不能预先配制进行加热灭菌,须制成粉针剂。 3、本品为丙二酰脲衍生物,显丙二酰脲类药物的鉴别反应,如与吡啶和硫酸铜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和硝酸银或硝酸汞试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可溶于过量的试液和氨试液中。 4、本品加甲醛试液,煮沸,再缓缓加入硫酸,分两层,接界面显玫瑰红色。 5、与亚硝酸钠-硫酸试剂反应,生成亚硝基苯衍生物。(含芳环)。 用途:本品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惊厥和癫痫大发作。 异戊巴比妥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乙醇和乙醚,溶于氯仿,几乎不溶于水,具有弱酸性。 结构特点:5位取代基是乙基和异丁基(含有支链),是短效的镇静催眠药。 理化性质:符合巴比妥类药物的通性 用途:用于镇静、催眠、抗惊厥 地西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