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猜谜语:不是篮球和鸡蛋

轻轻一拨它就转

你别看它个头小

载着大江和山川(答案:地球仪)

设计意图:作为初中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轻松简单的谜语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趣,打好这节课的基调。

【作业展评】猜出谜底地球仪后,点评两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作品,指出他们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计入小组加分。

设计意图:有效适度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拥有积极昂扬的学习情绪。

【复习与回顾】回顾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教师手持地球仪,引导同学们说出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轴,并对纬线的特点以及纬度的划分进行复习总结,进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经线和经度》。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经线和经度

一、认识经线

【教师活动】在地球仪上标出任意两条经线,观察他们和南北两极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的位置,观察经线和赤道的关系?

【学生活动】说出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赤道,轻而易举的得出了经线的概念。

二、经线的特点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经线的概念,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经线的特点,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总自己小组的结果。

【教师补充】关于经线的长度和指示方向,可以引导同学们把地球仪想象成一个橙子,把橙

子皮切开并展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地球仪上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并且指示南北方向。

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便于理解,轻松有趣。

【教师提问】如果一位探险家从地球某点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南,他能回到原来出发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解释原因,因为经线是半圆,要想回到原来的出发点需要走一个整圆,那就不是同一条经线了。

【教师补充】如果沿着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可以回到出发的地点吗?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原理,而非死记硬背。

【教师过渡】讲完了经线,来对比一下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答对小组加分。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经线和纬线的相互关系学生归纳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经线的相互关系容易答成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这里要求归纳的是经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板图的方式把关键点标出,帮助同学们建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三、认识经度

【教师提问】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怎么区分无数条经线。提示同学们回忆一下区分无数

条纬线的方法,通过对比联想,得出区分经线的方法就是给不同的经线都标上经度。要想给每一条经线都标上一个经度,首先要确定0°经线的位置。

【学生介绍】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教具演示】教师操作经纬网地球仪,介绍经度确定的原则:任意一根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我们就称它为多少度经线。

【学生演示】请两位同学上讲台用经纬网地球仪给大家指出90度经线的位置和180度经线的位置,并说一说为什么有两条90度经线却只有一条180度经线?

设计意图: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是两条比较特殊的经线,后面不需要标东西经代号,单独拿出这部分内容来讲,能够深化学生记忆,并且请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也是突破难点的好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教师提问】如何区分相同度数的两条经线呢?提示同学们根据纬度的划分方法得出结论。东经——E,西经——W。

【观察归纳】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往东度数增大,西经——往西度数增大。

【课堂检测】考察同学们对以上规律的应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答案,其他同学批改纠正。

设计意图:利用经度的变化规律,反复练习,查漏补缺。

四、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师讲授】两条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大圆圈称为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把地球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均等的半球。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测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设计意图:仿照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几乎全班同学都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本初子午线。这里其实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划分半球的分界线应该是一整个经线圈,由两条经线组成,提示到这里同学们会很快更改自己的答案为本初子午线和180度经线。更改之后,教师又指出第二个错误,真正的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想要继续深入研究下去。

【图片引导】展示下图,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这样划分东西半球有什么不利之处?

【学生回答】假如以本初子午线将地球分开,会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被分割到两个半球上,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将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本题做起来难度很大,学生尚未具备完善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手中参考资料有限,在考试中很多同学会在这样的题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且难以做出正确答案。先把这样的难题抛给学生,然后老师帮助同学们找到做此类题的简单规律,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有效突破难点。

【总结规律】

【板书】0°—20°都在东半球

20°—160°

160°—180°都在西半球

【验证规律】利用以上规律,重新做一遍上面的练习题,发现变得容易许多。

【小结】总结经度的特点,学生抢答,计入小组加分。

E — 东半球 W — 西半球

设计意图:本堂课的最后,检验学习效果,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同学们争取最后的加分机会。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多运用地球仪、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地理知识,还没有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读图能力较差,不懂学习地理的具体方法。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但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思维活跃,喜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主动学习,发现知识。所以,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心理规律,多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通过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3.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个体差异

教学时要尽量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效果分析

总体来说,《经线和经度》这节课基本做到了动态把握学情,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控课堂。通过使用多种教具,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演示中,主动发现问题、记录问题,并借助小组讨论以及教师辅助讲解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于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一体,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中,教师始终秉承提问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解释原理先感性后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原则,试图找到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突破抽象复杂的知识难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既有效的落实了课标的要求,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氛围带入高潮,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学生初步构建地理空间思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经线和经度”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包括经线的概念和特点,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经纬线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就这章而言,经纬线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在本节课授课之前,学生已经亲手制作了简易地球仪,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关于地球仪的基本概念。但由于概念和知识点多,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所以在教材的安排上,我选择先讲较简单的纬线,再讲难度较大的经线。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找到与上节课纬线学习过程相似的地方,在寻找经线与经度的规律中,将经纬线的区别与联系内化于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前后两节课的设计与其说方法有些雷同,不如说是对核心知识点的深化与强化,只有反复细致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小结,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并逐步培养和形成地理技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总结经线的特点,能正确读取经线的度数,并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知道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得出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和规律。

2. 明确半球的范围,加深学习地球仪的直观印象。

3.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团结互助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

(二)教学难点

1. 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2. 东西半球的划分。

评测练习

(共21分,1-8题每题1分,第9题4分,第10题9分。A:18-21分,B:15-18分,C:12-15分)

一、选择题

1.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

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

2.本初子午线是指()

A.赤道

B.0°经线

C.180°经线

D.20°W经线

3.下列有关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东西纬度的分界线 B.和180°经线组成经线圈,

C.是最长的一条经线 D.和0°经线组成经线圈

4.表示东经的代号是()

A.E B.W C.N D.S

5.下列经线中,能和60°E组成经线圈的是()

A.20°E B.120°E C.120°W D.20°W 6.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0°经线和180°经线 B.20°E,160°W

C.0°经线和0°纬线 D.20°W,160°E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西半球的经度一定是西经

B.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找到和它度数相同的另一条经线

图1-1

C .经线的度数向西增加的一定是西经

D .度数相同的两条经线一定在一个半球上

8.经度和纬度都是0°的地点位于( )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二、综合题

9.读图1-1,完成下列要求。

(1)标出图中A 、B 两点的经度:

A___________B__________

(2)两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______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________。

10.学习经线和经度后,有位同学画了下面的知识结构图,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括号中空缺的字补上。

课后反思 经线与纬线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适时引导很重要,先感性,后理性,先观察地球仪和直观教具,有了感性知识,再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东、西经的变化规律,尽量使抽象知识具象化,通过直观教具演示来突破抽象的知识难点,化难为易,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本课利用新课标理念开展课堂内研究性学习,使用自制地球仪,让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完成知识的教与学,变难为易、变枯燥为趣味、变抽象为具体。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 不足之处:寓教于乐做的还不够,没有挖掘到更多富有生活情趣的助学点。“三到”中的“手到”——手指到有关的点、线,“口到”——读出所指的点、线,完成的基本到位。"心到"——用心思考,树立空间概念,虽然有意识去完成,但通过一节课可能还无法达到理

想的效果,在后面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落实,如加强课堂练习与课前检测,开展地理手工制作活动和生活中的地理讲座等。

课标分析

1. 课标内容: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 课标解读:要能说出经线和纬线,就要让学生明白经线、纬线的概念和特点;要能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就要明白东西经、南北纬的分界线以及经度和纬度的排列规律,并运用相关知识判断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初中地理_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猜谜语:不是篮球和鸡蛋 轻轻一拨它就转 你别看它个头小 载着大江和山川(答案:地球仪) 设计意图:作为初中的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轻松简单的谜语导入,提起学生的兴趣,打好这节课的基调。 【作业展评】猜出谜底地球仪后,点评两位同学制作的地球仪作品,指出他们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计入小组加分。 设计意图:有效适度的课堂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拥有积极昂扬的学习情绪。 【复习与回顾】回顾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教师手持地球仪,引导同学们说出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轴,并对纬线的特点以及纬度的划分进行复习总结,进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经线和经度》。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经线和经度 一、认识经线 【教师活动】在地球仪上标出任意两条经线,观察他们和南北两极有什么关系? 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的位置,观察经线和赤道的关系? 【学生活动】说出经线的特点——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赤道,轻而易举的得出了经线的概念。 二、经线的特点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出经线的概念,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经线的特点,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总自己小组的结果。 【教师补充】关于经线的长度和指示方向,可以引导同学们把地球仪想象成一个橙子,把橙

子皮切开并展平,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地球仪上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并且指示南北方向。 设计意图: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便于理解,轻松有趣。 【教师提问】如果一位探险家从地球某点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南,他能回到原来出发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解释原因,因为经线是半圆,要想回到原来的出发点需要走一个整圆,那就不是同一条经线了。 【教师补充】如果沿着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可以回到出发的地点吗?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原理,而非死记硬背。 【教师过渡】讲完了经线,来对比一下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答对小组加分。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经线和纬线的相互关系学生归纳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经线的相互关系容易答成经线和纬线相互垂直,这里要求归纳的是经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板图的方式把关键点标出,帮助同学们建构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三、认识经度 【教师提问】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怎么区分无数条经线。提示同学们回忆一下区分无数

初中地理_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三课时 湘教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三)教案 课标要求: 1、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 2、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或地球仪上指出本初子午线和西经200、东经1600、1800经线,并能说出其地理意义。 2、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一段微视频导入。提问:视频中的主人公的汽车怎么能做到由如此高的空中投放到地下时,还能够这么准确的落到原先计划的公路上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师生解惑 一、经线和经度 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 点拨精讲: (1)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用字母“E”表示。 (2)00经线和1800经线都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00经线西侧为西经,东侧为东经,1800东西两侧相反。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1、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 2、小组合作,互助研讨。 3、师生交流、解惑 点拨精讲: (1)东半球的范围:西经200向东一直到东经1600。 (2)小东法:即度数小于分界线的度数,便在东半球范围内。 过渡:由电影院的座位引出经纬网。 三、经纬网 1、什么叫经纬网? 2、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的位置: 利用标注的度数,读出经度和纬度的度数。②利用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判断其是东经还是西经,南纬还是北纬。 学生判断图中字母A、B点的经纬度。 3、了解经纬网不同的形状。 4、经纬网的用途:图片欣赏 5、完成课后活动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五)课堂练习:见课件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地球 一、经线和经度 二、经线圈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三、经纬网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从形状、长度、指示方向三方面分析总结经纬线的 特点。 2. 观察经纬仪和地球仪,找出特殊纬线及其标度,分析总结纬度的变化规律。 3. 观察地球仪和板图,分析总结经度的变化规律 4. 利用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理解并记住半球的划分,学会判断东西半球和南 北半球 5.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并能确定方向,学会利用经纬网进行 定位。 6. 通过了解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经纬线特征、经纬度特点,利用经纬网定位 三、教学难点 2. 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比较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对,这些都需要搭载GPS定位系统来实现,而GPS定位数据则是基于经纬度来呈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经纬度的相关知识。 出示主题 纬线和纬度 经线和经度 利用经纬网定位读出主题 学生明确主题,知道本 节课的任务 回顾旧知教师指地球经纬仪提问:地轴、北极点、南极 点、赤道、经线和纬线一起回答为新课做准备 一、世界的人口分布 一、纬线和纬度 1. 小组合作——我来动手贴 2.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一起总结纬线的特 点 3.列表总结归纳纬线的特征 教师补充讲解: (1)纬线的指示方向(借助手势画纬线和经线,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对应) (2)同一条纬线上的点的位置关系是正东正 观察地球仪, 动手贴纬线 学生积极回 答,跟着教师 思路 学生搜集刚 才所学信息, 总结 学生思考理 解 判断A在B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合作能力 一是合作内容简单,避 免个别小组交流花费 时间过长,二是师生互 动,快速融入课堂。 让学生学会列表总结 的学习方法 历年来的教学经验发 现,学生初学时不明白 什么是指示方向。实际 上如果先指明经线的 方向,学生更容易理 解。在这里先讲纬线的 话,只好借助于学生已

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共4篇)

地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共4篇〕 第1篇:地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理解地球仪的根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拟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纯熟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重点】 1.地球的大小 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分界限及其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在晴朗的白天,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亮堂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外表,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相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理解地球是一个宏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局部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想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理论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地球的大小? 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 这局部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知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教学设计

《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纬线和纬度 1.教材中纬线和纬度的相关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赤道、纬线及指示方向,南纬、北纬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将它们落实在图上。 2.认识纬线和纬度的活动式课文是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感知纬线的特点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二)经线和经度 1.教材将经线和经度的相关概念以简述与图释结合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明白经线及指示方向,本初子午线,东经、西经及各自表示方式等,并将它们落实到图上。 2.认识经线和经度的活动式课文是围绕实物地球仪展开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感知经线的特点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对纬线、纬度、经线、经度这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难度。但因为他们刚刚接触地球及地球仪相关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因此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很强的动力。 三、教学目标 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含义及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难点: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教学法、画图法 六、教具准备 教科书,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小组合作相关材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米粒同学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疑问,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什么是纬线、经线》。提出问题,纬线和经线究竟是什么呢? 板书: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 (一)明晰概念 运用地球仪,讲授纬线和经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经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在地球仪上,纬线和经线相互垂直,现在把它们拆开,我们能得到两个独立的图,纬线图和经线图。 请每组同学利用分发的材料,参照纬线图和经线图,按活动要求在乒乓球上分别画出纬线和经线,并观察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二)识纬线、经线 1、绘制纬线图和经线图,观察纬线、经线特点 材料:三个乒乓球、两个圆规、两个软尺、两根绳子、两个表格 成员内容分配:1、每组四人,两人负责画纬线并填写纬线表格。两人负责画经线并填写经线表格。 2、绘图互换,对对方的绘图进行讨论修改,并修正表格。 绘图要求:1、在乒乓球上画出赤道。 2、在乒乓球上标出北极和南极 3、在赤道和极点之间分别画出两条间隔相等的纬线。 4、画出距离相等的四条经线。 小组展示发言,小组运用自制纬线图和经线图进行展示讲解,其他组员进行补充,老师给出评价,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完善总结。

初中地理_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 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 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3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5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 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 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 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 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 比较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自学自画、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 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 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地球和地球仪”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头篇章,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等知识点。其中经纬度的划分和南北半 球的划分是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阶段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按教学大纲规定 可用2—3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完成,需要准备的教学用具主要是地球仪。 开学这两周来,我一直都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由于考虑到初一年级的学生才刚 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又不想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地理难学,所以尽量放慢教学进度(安排 了3课时),但3节课下来,除了第一课时时间略有充裕外,第二、三课时的教学时间都非 常紧张。想想教学中存在的遗憾也不少,浪费了3节课的口舌,结果还有很多学生没有掌握 好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N、S、E、W常常分不清),还有东西半球和东西经的划分界线学 生也还容易混淆,特别是“0°—20°W”和“160°E-180°”经度范围内的半球位置也还 有很多的学生没有掌握好。导学案因为授课时间比较紧张,所以有些问题也处理的不是很好。在今后教学中一定充分备课,争取更大进步。 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中学生的头脑中很难建立球体的空间概念。所以教材一 开始首先给了一幅“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的图。让学生明确地球仪的组成和用来确定位 置的经线、纬线和经纬网。并给了一组阅读材料: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和赤道纪念碑。关 于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以及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教材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学生活动时要围绕观察地球仪展开,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 1、本初子午线是( ) 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 C.计算纬度的起始线 D.欧亚两洲的分界 2、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A.0°纬线上 B.0°经线上 C.北纬80° D.南极点

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

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经纬线是学生学习地理的知识基础,它会渗透到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之中。对于刚学地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节知识难度较大,突破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至关重要。 就这章而言,经纬线是学生认识地球仪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也是后面学习利用经纬网定位、地球的运动、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等知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习惯于机械记忆。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阶段,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因此,在教学时要运用板图、简图等直观形象的教具和各种启发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经线的意义及特点;经度的划分。 2、应用: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得出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团结互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线的特点和经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运用经度的排列规律判断东经、西经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自制教具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1分钟) 一艘渔船出海时在大约在北纬20度发生事故,要进行海上搜救你能在地图确定渔船的准确位置?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要确定一个地方的具体位置,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经线 1、课件展示,提出问题:观察地球仪,组内讨论: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何特点?(2+1分钟) 2、直观教具展示: 利用桔子来展示经线的形状,让学生观察。总结经线的特点并完成课件上出示的表格(2+1)分钟 活动二:认识经度 1、课件展示观察0°经线两侧数值如何变化?(1分钟) 2、直观教具展示 利用自制圆筒,让学生观察,经度的分布规律并总结如何在地图上区分东经和西经。(2+1分钟) 3、板书说明经度的书写方式,教师讲授东西半球的划分。(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有关经度划分特点的表格(2+1分钟) (三)、课堂总结(2+1分钟)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初中地理_经纬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经纬网》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复习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抽象复杂,虽容易识记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及特性,但经线纬线变化较多,学生易混淆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变化,尤其学生平时缺少强化训练,没有形成系统、科学阅图技巧,特别是与生活实际离的较远,不能有效合理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通过复习,弥补学生在阅图等方面的缺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是以习题为引导主线,通过典型试题讲解及有效的变式和拓展,让学生有层次的掌握经纬网等有关知识,使差一些的同学学会判读经纬网地图,熟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经的判断,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素质高的的学生能准领会经纬线的特性,灵活运用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提高识图析图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牢固掌握经纬线概念,进一步明确经纬度的范围,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 ⑵进一步明确经纬网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熟知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 ⑴在典型习题演练与讨论中,深入认识经纬线的性质,进一步明确高低中纬、东西半球的划分,深入领会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判读方法。 ⑵在读图过程中,通过习题变幻,类似题比较,同类题归纳,强化识图、读图、析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习题演练中,增强自信心,提升荣誉感。 ⑵在问题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经纬网的判读方法,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 2.东西半球的划分,相对位置关系的判读。

3.养成识图习惯,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地理课的学习中,同学们在判读经纬网时最吃力,总有些困惑。其实,大家不必担心,只不过没有掌握科学的判读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弥补这一缺憾。 用一段视频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马航失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定位的重要性。)【二】合作释疑 (一)合作探究一: 1、南北纬度、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合作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屏幕,小组间的成员随意选择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随意性的选题,进一步明确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位置划分及判读,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地球仪及南北半球的划分图,以纠正或者加深学生对南北半球划分的感性认识。 【师生总结】 1.纬线的特点 2.规律: ①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 ②度数向南增大,为南纬。 【过关斩将】 ppt展示三个关于给点找纬度的题目。

调兵山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线和经度》教学反思一 新人教版

《经线和经度》 本周在讲授经线和经度时,学生碰到了第一个难点是某个地点经纬度的判读,在教学中从经纬度的划分入手: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以东为东经;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如果给定的图中有0度经线和0度纬线,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若图中没有出现0度经线和0度纬线,则要推断0度经线和0度纬线会出现在这个点的什么方位,那么这个点就位于0度经线和0度纬线的相反方位,以此得出该点到底位于东经西经还是南纬北纬。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在地形图上识别并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纬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4、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东北三省工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国家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规划。教学重点 1、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 自然条件对工农业发展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导入】展示图片 学生活动:欣赏东北地区图片;展示东北地区图片 教师活动: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区——东北三省。首先让我们向东北出发,确定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影像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图分析】(地形特点) 读课本14页图6.11,在图中圈出主要地形区、山脉、河流名称。说一说你圈出的地形,培养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初中地理_经纬网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经纬网的判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抽象复杂,虽容易识记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及特性,但经线纬线变化较多,学生易混淆经纬线的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变化,尤其学生平时缺少强化训练,没有形成系统、科学阅图技巧,特别是与生活实际离的较远,不能有效合理地解释一些地理现象。通过复习,弥补学生在阅图、析图等方面的缺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能准确读出有标注的经纬度位置,而经常错误判读没有明确标注的经纬网,甚至不能准确书写经纬度位置。在阅图中,没有形成科学的判读方法,乃至不能准确判读由经纬线变化而引起的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变化,灵活性差。 三.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是以习题为引导主线,通过典型试题讲解及有效的变式和拓展,让学生有层次的掌握经纬网等有关知识,使差一些的同学学会判读经纬网地图,熟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东西经的判断,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素质高的的学生能准领会经纬线的特性,灵活运用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拓展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提高识图析图能力,从而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牢固掌握经纬线概念,进一步明确经纬度的范围,正确书写经纬

度位置。 ⑵进一步明确经纬网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熟知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2.过程与方法: ⑴在典型习题演练与讨论中,深入认识经纬线的性质,进一步明确高低中纬、东西半球的划分,深入领会相对位置及方向的判读方法。 ⑵在读图过程中,通过习题变幻,类似题比较,同类题归纳,强化识图、读图、析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习题演练中,增强自信心,提升荣誉感。 ⑵在问题交流探讨中,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经纬网的判读方法,正确书写经纬度位置。 2.东西半球的划分,相对位置关系的判读。 3.养成识图习惯,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重要。了解中国在世界合作中的作用,了解地理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经纬度的划分 课件展示图片,形象划分南北纬,东西经。 (二)高低中纬的划分、半球的判读。经纬网地图上的方向判读。

初中地理_地球和地球仪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备课 课标分析: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课标的具体目标: 1、通过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了解,记住地球的形状。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记忆。 3、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说出经纬线的特点,并能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与特点。 4、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并通过练习训练,能够准确的判断,并能在图中迅速指出经纬度的判定及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5、会在经纬网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 第二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备课 课标分析: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备课 学情分析: (一)预测学生能达到的程度: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形状和大小—95%的学生能掌握;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85%的学生能掌握; 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70%的学生能掌握。 (二)大部分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备课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重难点: 1、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及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划分及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一点的位置 (二)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目标: 1、通过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了解,认识地球的形状。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记忆。 3、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板图、地球仪,能够说出经纬线的特点,并能归纳经 纬度的划分与特点 4、在给出的经纬网、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准确判读经纬线,经纬度。 5、利用地球仪、板图、世界地图,能够准确判断任意点的位置,并能判断半球位置。 难点目标: 1、用现实现象或事例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2、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板图、地球仪及课本插图,并通过练习训练,能够准确的判 断,并能在图中迅速指出经纬度的判定及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3、利用地球仪、板图、世界地图,能够准确判断任意点的经纬度,并能判断半球位置。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备课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 课标的具体目标: 1、通过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了解,记住地球的形状。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并记忆。 3、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说出经纬线的特点,并能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与特点。 4、通过运用多媒体展示,并通过练习训练,能够准确的判断,并能在图中迅速指出经纬度的判定及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5、会在经纬网上确定某点的经纬度位置和半球位置。 二、重难点: 重点: 1、经纬线的特点 2、经纬度的判读 难点: 1、东西半球的划分 2、经纬网定位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学生能达到的程度:

初中地理_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 第1课时 经线和经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之经线和经度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为: 1.利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经度、纬度。 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利用地球仪,找出经线,说明经线的特点; 2.观察地球仪,说出经度的划分及其变化规律; 3.观察地球仪,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之经线和经度学情分析 对于地球仪,学生见的比较多,甚至有的每个孩子家里家庭都有,但大多停留在把玩的层面,很多学生对于地球仪的更多功能和用途了解不够。所以,在上一节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后,本节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对地球的更进一步科学认知。由于七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还不够强,经纬度的划分及特点和经纬网定位、东西半球的划分对他们来说将会感觉很难。 就认知特点而言,初中阶段是学生观察的自觉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学生适合接受可参与、触摸的直观性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本阶段学生学习的障碍主要体现在空间概念较弱,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活动,感同身受,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图解 东西半球 界线国际上统一使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经线圈考虑因素为了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位于________半球 合作学习人 工 模 拟 合作方式所有同学按照胸牌度数模拟站在赤道上围成一圈 观看要求观看老师播放的活动要求(大屏幕动画演示活动步骤) 环节步骤带胸牌扮经线→抬起头看极点→找位置规律现→人工模拟破难关 观察 体验 分析 总结 人体模拟地球表面的经线 第一步——戴上胸牌 第二步——观察发现,找准位置。 第三步——发现经度变化规律 第四步——分区站立 第五步——寻家园 第六步——找朋友 第七步——二人分半球 活动 发现 自我测评选择题(请选出一项你认为符合题意的答案) 1.该模型名叫______________。 2.该模型上的经线……………………………………………() A.自成圆圈 B.长度都相等 C.指示东西方向 D.总共有180条 3.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0°和180° B.20°E和160°W C.20°W和160°E D.暂且不确定 综合题(读下图,回答问题) 0° 180°180° ()经区()经区

初中地理_认识地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2课时)经线、经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讲课人: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总结经线的三个特点。 2、运用地球仪学会经度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理解东西经度范围和东西半球范围的区别。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20页至22页,完成下列表格。 一、纬线与经线 二、纬度与经度 三、半球划分: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经线的特点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对比。总结经线的三个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合作探究二: 经度的划分 动动手:每人取张纸条,在纸条中间画一条竖线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然后向左向右每隔20°画一条竖线(向左的经线用红笔画,向右的经线用蓝笔画),直至画出180°经线,最后将纸条围成圆圈,让两条180°经线重合粘好。向同学说说东、西经的范围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 合作探究三:东西半球的划分 1、在地球仪上找到180°经线和0°经线, 90°E 和90°W 经线,20°W 和 160°E 2、说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___________ 3、同桌合作 ①取出‘活动二’中画有经线的小纸条,将纸条中的20°W 和160°E 经线笔加粗,体验东西半球的范围:东半球范围 从20°W 向____--0°--- _______;西半球范围从20°W 向____--180°--- _______。然后沿20°W 和160°E 经线把圆圈剪开,成为两段。 ②“东半球所有的经度都是东经,经度为西经的经线都位于西半球”判断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为什么? 【精讲点拨】 经度的划分及经度的分布规律 1、仔细观察课本P21图2—12中的度分布以及阅读材料。

初中地理_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球仪或地图,说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2)认识重要的经线和纬线,如南北纬度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划分。(3)认识经纬网的作用,学会利用简单的经纬网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经纬网图的判读方法。 3、情感态度和和价值观:通过认识座位号建立与经纬网知识的联系,以及充分利用课件动态展示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地理的畏难情绪,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认识经纬网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认识纬线的特点以及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南北半球的划分。 2、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认识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划分和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及分布变化规律,并能准确说出某一点的经(或纬)度位置;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划分方法及判定。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学案等 学生:地球仪、课前预习 〖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根据教材特点及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或相关地图,或自主学习,或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2、模拟、演示:七年级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力不够,可以引导学生用两只拳头模拟、演示和体验东、西半球的划分,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建立东、西半球划分的空间感。另外,利用课件的动态演示,降低学习难度,突破难点。 3、联系生活:用认识座位号的方式建立与经纬网的联系,降低学习的难度,突破难点。 4、学练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构想〗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经纬网定位》教学设计(新授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切苹果,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通过读图、析图掌握经度和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正确读出某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经度和纬度、经纬网定位,知道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增强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比较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南北东西半球、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准备:自带一个苹果 教学用具:苹果,水果刀,多媒体设备,课件,地球仪 设计意图:本节课主要通过横切和竖切苹果、学生观察地球仪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相等、经纬线之间的关系等性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怎样找座位等生活实例,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学会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经纬网来定位。通过各项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进行一定的德育渗透。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2014年马航MH370失联,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很多国家在搜寻,请同学们关注一段搜寻马航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在搜寻中主持人曾提到经纬度来定位置,什么是经纬度,如何来判断地理位置,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经纬线,及如何来确定某一事件的地理位置 二、知识回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学生:球体 教师提问地球的平均半径,表面积及最大周长是多少?

初中地理_认识地球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地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pad课堂方式,通过练习题和课堂描述,进一步巩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 2.运用地球仪演示,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进一步认识地球仪的组成,重点掌握经纬线的相关知识。 3.通过PPT演示、课堂练习,运用pad课堂,进一步加强对经纬网应用的掌握。 【教学重点】 1.地球的运动; 2.经纬线和经纬网。 【教学难点】 东西半球划分、经纬网的应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问题法、归纳法、统计法 【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本节主要考点。 (教师活动)提问:在本节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形状复习

(教师活动)提问: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漫长而艰辛,请把下列字母代表的事件按时间排序。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浑天说 C、卫星观测 (BAC) 2.读图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时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3.地球真实形状是怎样的?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证明地球的形状? 在海边看远处的帆船驶来、登高望远、月食等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回忆思考作答。 通过以上四组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地球形状的认知。 二、地球的大小复习 (教师活动)用教师pad发布以下两道练习题 1.地球的表面积_____平方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_____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_____千米 2.“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的地点是() A.赤道 B.南北两极

C.地心 D.地表任意位置 这两道题目是通过pad教学工具来反馈结果,可以将全班掌握情况实时展现在教师pad上,教师给予及时纠正。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复习 1.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展开小组活动 (1)分别指出地轴和两极的位置 (2)分别指出经线和纬线 通过小组活动的方式让每一名同学都得到锻炼的机会。 2.(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并利用经纬网模型指导学生填写表格: 纬线经线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经纬网地球仪填写表格。 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启发,边与学生讨论完成表格。 3.(教师活动)出示三幅地图,引导学生说出经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 律。 (学 生活 动)学生根据观察回忆作答,重点掌握经纬度变化规律。

初中地理_地球仪和经纬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制定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纬线和经线,赤道,本初子午线;了解纬线与经线、经度与纬度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动体验探究地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地理,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地球仪与课件图片及动画展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2.关于地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北极点和南极点 B.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C.地球上有一根巨大的地轴 D.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线

3.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 ) A .20°E 和160°W 的经线圈划分 B .0°纬线圈划分 C .0°和180°经线圈划分 D .20°W 和160° E 经线圈划分 4.关于图1-7中P 点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P 点的纬度是20°,经度是15° B .P 点的纬度是20°N ,经度是15°E C .根据东、西半球的划分,P 点位于东半球 D .根据南、北半球的划分,P 点位于南半球 5.在地球仪上,纬线是( ) A .指示南北方向 B .与地轴垂直的半圆 C .长度不相等的圆圈 D .全球可以划分出十条纬线 6.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 C .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7.关于经纬度变化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 A .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越来越大 B .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越来越大 C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大,极点的纬度为180° D .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越来越小,极点的纬度为0° 8.某地经纬度位置是32°N ,120° E ,则该地位于( ) A .东半球、北半球 B .东半球、南半球 C .西半球、北半球 D .西半球、南半球 9. 本初子午线是 A .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B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 .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0.表示南纬、北纬、东经、西经的英文字母,顺序正确的是( ) A .S 、N 、E 、W B .N 、S 、W 、E C .E 、W 、N 、S D .W 、 E 、S 、N 1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沿任何一条经线北行,均能回到原地 B.通过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只有一条经线 C.全球所有的经线都不等长 D.除赤道和极点以外,相同纬度的纬线都有两条 12. 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 ) A. 赤道上 B. 北极点上 C. 南极点上 D. 本初子午线上 13.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 .西经30度,北纬30度 B .西经10度,北纬10度 C .东经170度,南纬30度 D .东经175度,北纬10度 14.在地球表面,纬度30°、经度110°的地方一共有 [ ] A .一个 B .二个 C .三个 D .四个 15.中纬度与低纬度,中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纬线是( ) A.0°和30°纬线 B.30°和60°纬线 C.0°和60°纬线 D.60°和30°纬线 二、读图题 1.写出图中A 、B 、C 各点的地理坐标。(15分) 图1-7 P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