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

序号项目年度

1昆曲(2001.5) 2.古琴艺术(2003.11)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11)

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

5.11)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9)

6.福建南音(2009.9)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9)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9)

9.贵州侗族大歌(2009.9) 10.广东粤剧(2009.9)

11.《格萨尔》史诗(2009.9)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9)

13.青海热贡艺术(2009.9) 14.藏戏(2009.9)

15.新疆《玛纳斯》(2009.9) 16.甘肃花儿(2009.9)

17.西安鼓乐(2009.9)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9)

19.中国书法(2009.9) 20.中国篆刻(2009.9)

21.中国剪纸(2009.9)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9)

23.端午节(2009.9) 24.妈祖信俗(2009.9)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9) 26.蒙古族呼麦(2009.9)

27.京剧(2010.11) 28.中医针灸(2010.11)

29.中国皮影(2011.11) 30.中国珠算(2013.12)

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xiān)罗(泰国)、缅甸、马

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资料提供

张雨晴朱仪琳林曦诺

第四页:皮影制作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首先要说一下做“皮影人儿”材料,旧时的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这也是皮影叫做驴皮影的缘故。随着驴皮的成本提高,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用牛皮来制作皮影了。可皮影的皮子,要经过一些处理来使用,达到演出需要的效果。首先,手工艺人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然后再进行雕刻。这就是这个材质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清晰透亮,潇洒飘逸的皮影人物。

------资料提供

刘静怡郭璐瑶王梓涵

关于皮影传统技法和过程艺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的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

再刻眉眼鼻子尖

服装发须一身全

最后整装把身安

课成以后再上色

整个制作就算完

--------- 资料提供

林曦诺

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影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还因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具有收藏价值。

第五页:传承

皮影戏传承

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皮影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了东、西两派。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另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线刻见长,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在操纵方面,艺人有能一人同时操纵5到7根杆子的技巧,堪称皮影技术当中的一绝。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资料提供

刘静文

2012年7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沔(miǎn)阳皮影戏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现。

-----资料提供者

你们的大朋友王虹

沔阳皮影戏

皮影戏

第六页:国外皮影

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戏至今仍然是神圣的,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是“影子、灵魂”。在布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

印尼国粹皮

印尼皮影戏

正如京剧脸谱让人一下想起中国,爪哇皮影则让人立即联想起印尼。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皮影戏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还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印尼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的。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的皮影戏据说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记者特意在这里看了一场皮影戏。在大厅中央的台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布幕,上悬一盏灯,下端是根香蕉树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皮影师“德郎”(印尼人称皮影师为“德郎”)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多个乐师和三名伴唱的妇人。乐队演奏是有古老的嘉美兰音乐。“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只听他“啪、啪、啪”敲了三声,全场肃静,据说这三声是为了把皮影“唤醒”。他首先介绍故事

背景,边说边唱,身边的三位妇人也唱起了悠扬的歌曲。接着,在“德郎”的操纵下,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它们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乐队给打斗场面配上了金属撞击声,好似武侠片中打斗时的清脆声响。记者绕到舞台边上,看“德郎”两手并用,拿着两三个皮影正左右开弓地舞个不亦乐乎。据这家博物馆的皮影戏总监尤迪讲,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

保护状况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

相关故事:

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

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故事)

2、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成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的人形。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的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故事)

- -----资料提供

刘京刘静怡

皮影戏名人及常见剧目:

张向东,郑祥九,高常,王连生,李秀,白德昌,陈万成,窦成业,罗树桃,魏振业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皮影戏老艺人。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

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本手册图片提供:刘京张雨晴高羽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论皮影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皮影戏不但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而且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关键词】皮影戏艺术流传发展 很早就听说了皮影戏,一时兴起,就产生了兴趣。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它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是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据说,皮影戏是为佛教宣示轮回报应的佛法服务的。寺院中的俗讲僧在超渡亡灵时,用影人作为死者的灵魂。皮影在制做上采用皮革来完成,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都由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⑴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技法,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从皮影戏的流传来看,它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在宋代时,与说唱艺术结合,成为当时兴盛的市民文艺之一种。宋人高承著《事物纪原》说:“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事之像,至今传焉。”元代时,统治者把影戏做为宫廷和军中娱乐,成吉思汗的大军,远征到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中国的影戏也被传播到波斯等阿拉伯国家,后来又辗转传入土耳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流传。到明代后,影戏继续在都市和村镇流行,它不只受到

皮影戏的特点及现代进展

皮影戏的特点及现代进展 皮影戏是傀儡戏的一种,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简称“皮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形式。皮影的发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皮影戏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乐唱词和简单灵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众喜爱。但是,由于传统影偶制作工艺复杂、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创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戏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呈逐步衰落的状况,尤其是“文革”时期,皮影戏被打成了“封、资、修的黑货”,受到极大冲击,更加剧了其衰落。 一、皮影戏的特点 皮影戏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封建社会,农民对很多自然现象难以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就简单地归结为鬼神作怪,由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皮影戏便是鬼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为第一目的的艺术。”影偶是皮影戏的基本道具,单独来看,影偶也是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品,其主要有4个特征:一是合理的变形。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维空间移动的局限,影偶雕刻艺人合理使用变形艺术,适应观众观影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鲜明的立体感,同时,还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美感

和演出效果。三是巧妙的象征。影偶的象征特点主要通过图案和色调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四川皮影中的秦始皇造型。四是稚朴的装饰。影偶造型吸取了民间织锦、刺绣、剪纸等的朴实、稚拙、装饰性强特点,因而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性。皮影戏的演出一般至少需要3个人,2人配乐1人表演。表演者双手操纵人物车马道具,自演自唱,灯光将人物车马投影到白色幕布上,观众于幕前观影。皮影戏的这种演出形式使其存在两大局限:一是平面的局限。平面影幕使得演出只有上下左右的平面空间,缺少纵深的立体空间。二是影偶的局限。影偶大多是正侧面半边脸,缺少表情变化,也就是俗语说的“三根竹,一张皮,半张脸,半顶帽子,一只眼”。皮影戏的这种局限也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平面的影戏和影偶使得影偶离开平面,形象就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因此影戏适合表现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打斗变化的神话故事。 二、皮影戏的现代发展 皮影戏与水墨动画分属于传统戏曲和动画2个不同类别,但二者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和中国特色。同时,二者在内容取材、演出制作形式上都具有相互可借鉴性。因此,在皮影戏的发展中,可以借鉴水墨动画元素,促进皮影戏的现代发展。 1.民族性。皮影戏与水墨动画融合发展的基础。皮影戏演出的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皮影 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深受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驴皮影。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 中国的皮影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传到欧洲。据记载,1767年,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皮影艺术的造型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元素。制作工艺与造型样式都别具一格,期戏剧化的造型程式与雕刻手法,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自然流露出纯真质朴之美,还具备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隐忍、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在公众传播领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上的共识,营造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强有力的宣传,使全体民众自然且广泛地了解、认识和感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进而接受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学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剪纸和皮影艺术》 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剪纸与皮影艺术》 教学时间:1课时 课程类型:美术欣赏课 设计理念:本课例是为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类别和工艺做一个由浅入深的欣赏和学习过程。初中美术课程由于是非中考科目,因此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也稍微缺乏,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的激发,跳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欲望。学习这堂欣赏类别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开阔学生的眼界。重视中国的民间工艺,并达到传承的意义,在除了对传统艺术的发扬外,也对现代的工艺做一个了解,更去贴切学生的现代生活,并对这种传统工艺发展到现代工艺的一个认识。 教材分析:教材是对民间工艺的种类和工艺的认识,并对民间工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发扬和传承。所以我就本课的设计中,着重抓出其中的一、二个民间工艺做深入的研究和欣赏,在总的种类和工艺上做一个大概的认识。就其中的剪纸和皮影做一个深入的了解,犹豫剪纸和皮影的工艺技术有相似处,并且历史都比较悠久,在内涵和意义上都有一些相似处,所以从这两个工艺入手,让学生去体会中国民间美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类别和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主要针对剪纸和皮影艺术加 以深入,体会民间美术的魅力和价值。 3、了解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和其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民间美术当中内在的含义,地域性对民间美术的影响。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民间美术图片形式导入,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和兴趣: 1、以杭州的“王星记扇子”,“常绿纸伞”,杭秀,以及嘉兴的“灶头画”。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些民间美术。 王星记扇子常绿纸伞杭秀 一课时 图片欣赏导入 图片深入欣赏 进入课程 皮影:视频导入) 激发兴趣 欣赏观察 创新能力 了解认知 调动知识 剪纸 回顾(视频)现代剪纸欣赏 学生作业,分组完成巩固知识

当代中国皮影戏发展方向

当代中国皮影戏发展方向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它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着悠久历史的形式,也是最早传入西方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皮影的道具是用用牛皮或驴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皮影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活灵活现。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该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 但是,就目前来说,皮影戏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而且现在社会真正对皮影感兴趣的人太少,最重要的是皮影的制作需要精雕细琢,有着极高的难度。一个影人的制作要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好几个星期的时间,如果在制作期间出现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无法修改,之前努力的一切就有可能会前功尽弃。 我相信大部分喜欢皮影的人都会看过《皮影王》这部电影,都对王大江这个人印象很深刻吧,深深的被他那种对皮影的痴迷、艺术的执着所打动。他对光影有特殊敏感,夜夜对着“走马灯”揣摩影子艺术,能用手影、脚影表演各种人和动物,他还富有激情和想象,性格浪漫、狂放,富有天才的创造力。他成天做着皮影的梦。他对皮影戏狂热、偏执,对皮影戏、对爱情,矢志不渝。甚至双目失明、火海刀山,他仍从容不迫地固守这块神圣的皮影戏领地。这部以皮影戏为题材的电影,是一部艺术电影、文化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折射皮影戏的不断发展:平面到立体,静态到动态,有杆到无杆,男子到男女合演,假嗓(二嗓)到真嗓,动物到人物,单线平涂到云影波光。说明皮影戏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飞跃进步。市场定位是国内外放映,目标是走向世界。所以要让世界人民看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拍一些宣传记录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戏,激发人们对于皮影戏的兴趣,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利于对皮影戏的推广。 我觉得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大了皮影戏抢救、保护、传承力度,专门开设皮影展厅、皮影传习所和皮影戏小剧场,对皮影老艺人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补助,成立皮影协会,挑选皮影爱好者成为协会会员,发扬,宣传皮影戏,同时还要培养皮影艺术新人,每年邀请皮影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 序号项目年度 1昆曲(2001.5) 2.古琴艺术(2003.11)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11) 4.蒙古族长调民歌(200 5.11)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9) 6.福建南音(2009.9)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9)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9) 9.贵州侗族大歌(2009.9) 10.广东粤剧(2009.9) 11.《格萨尔》史诗(2009.9)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9) 13.青海热贡艺术(2009.9) 14.藏戏(2009.9)

15.新疆《玛纳斯》(2009.9) 16.甘肃花儿(2009.9) 17.西安鼓乐(2009.9)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9) 19.中国书法(2009.9) 20.中国篆刻(2009.9) 21.中国剪纸(2009.9)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9) 23.端午节(2009.9) 24.妈祖信俗(2009.9)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9) 26.蒙古族呼麦(2009.9) 27.京剧(2010.11) 28.中医针灸(2010.11) 29.中国皮影(2011.11) 30.中国珠算(2013.12) 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皮影俗称“灯影”,它以兽皮雕刻人物和其他图形并借助灯光在屏幕上得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皮影艺术是将戏曲艺术之美与工艺制作之妙巧妙结合的艺术种类。中国皮影艺术具有历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扬的独特魅力。数千年来,这枝民间戏曲艺术奇葩经过漫长的历史雕琢和众多皮影艺术家的提炼,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陕西皮影戏的发展渊源 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美术、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皮影戏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术、影子游戏、民间剪纸、宋代说话词本等多方面的影响。皮影戏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据史料记载,皮影戏最早是面向宫廷贵族表演的艺术形式,然后才慢慢流传到民间,融入乡土气息,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戏艺人迁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戏艺人避靖康之乱西出潼关,演变为陕西皮影,陕西皮影不仅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刻工细腻、精巧别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皮影造型。它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二、陕西皮影戏的风格特点 皮影戏,别称灯影戏,是借助灯光透过镂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 影人制作的传统技法是镂空,以渭南影人刻制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种艺术风格: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体美法则。每个人物的头身手臂和总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轮廓的整体美中包涵了内部装饰的古典美,在设计刻制时由创作人在夸张中赋予艺术变型。其二,人物造型艺术化。设计的人物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影人的装束与面容神韵生动形象、夸张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红点唇、秀婉妩媚,讲究图案纹花、用色简练、平涂着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体现出英姿挺拔;文生则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静。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人体比例通常是上身与双臂偏长,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其四,人物造型戏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戏曲生、旦、净、丑的模式进行设计的。各行当脸谱和行头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台戏剧而又超越于舞台戏剧。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在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则各异。其中的女性形象,极尽委婉妩媚之态。 三、中国皮影戏的表演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靠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动来展示人物的运动、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的,在表演上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艺人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技巧,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皮影艺术,皮影戏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不断的融合,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皮影戏的流派和唱腔有数十种。皮影戏演出不同于现实剧场分幕分场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场自如方便,场景变换非常容易,其特点就是故事性强,因果关系明确。皮影戏还被称为五人忙,由前声、签手、板胡、二弦、下档五人组成。皮影戏的感人魅力主要是靠签手高超的技艺,签手是影戏的灵魂。挑签是皮影表演在陕西渭南地区的名称,在表演时,签手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修订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已经修改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页: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民俗活动和与、有关自然界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技 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清楚、明确。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等2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 序号项目年度 1昆曲 2.古琴艺术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4.蒙古族长调民歌 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6.福建南音 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9.贵州侗族大歌 10.广东粤剧 11.《格萨尔》史诗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13.青海热贡艺术 14.藏戏 15.新疆《玛纳斯》 16.甘肃花儿 17.西安鼓乐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19.中国书法 20.中国篆刻 21.中国剪纸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23.端午节 24.妈祖信俗 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蒙古族呼麦 27.京剧 28.中医针灸 29.中国皮影 30.中国珠算 第三页:皮影戏历史 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浅谈皮影艺术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摘要:皮影戏,又称灯影。是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文章主要介绍皮影戏的起源、历史发展以及各流派的独自特色,和当代皮影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皮影戏;起源;历史发展. 1. 引言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2.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3.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而得名。据历史考证,孝义皮影已有2400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间,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在孝义讲学,为吸引更多人听他的演说,曾在夜晚利用“影乐”的形式聚众讲学。由于子夏从师于孔子,也会“乐、琴”,以影乐形式设讲,寓教于乐中,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的完善影戏形式。子夏讲学被当地人所喜爱,当地人学会了表演影乐的技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影乐教的形式在当地变为影戏,这就是最早的孝义皮影戏。 4.皮影戏的造型 4.1原生态 由于皮影戏是民间艺术的缘故,各方面的情况都因地方不同而有所差异,制作材料也根据当地的使用兽皮的情况而定。在中国,较多使用牛皮、羊皮、驴皮、猪皮等等,其中牛皮是目前中国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材质。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而又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令其活动。皮人涂有各种颜色,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集中了中国几乎所有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精华,在上千年的辗转流传中,不仅成为各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一、实践主题 关注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二、实践地点 腾冲市固东镇刘家寨 三、实践时间 8月12日-14日

四、实践地点简介 云南腾冲县固东镇坐落在龙川江上游河谷地带,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地肥水美。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中央政府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制度,将数十万南征将士留守云南,之后数十年间,又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皮影戏也随之传入并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创新,成为影响最大的特色民间工艺之一。 五、实践目的 了解“皮影戏”这一文 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外, 尽自己的能力对其进行宣传, 对其开发贡献一己之力 六、实践过程 ㈠实践内容 根据调查任务确定调 查内容。我们这次调查的任务 是掌握“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根据具体任务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有:了解调查区域内皮影戏的生存现状;了解皮影戏的活动区域空间,表现形式,表现成果及传承人等;了解活动区域内居民皮影戏的认知情

况,以及政府对皮影戏采取的保护措施或政策;最后还需对保护与开发皮影戏进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皮影又被称为“蚕花戏”,用于祈求来年蚕茧的丰收。因此皮影成为风靡一时的表演艺术,而皮影的传承也靠着上一辈人的演出得以继承。然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皮影文化的传承有了断层,现在能进行皮影制作表演的都是一些60、70岁的老人,因此现在对皮影的保护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了解了腾冲当地相关单位对皮影的重视,在腾冲固东刘家寨成立了皮影戏馆用于专门的皮影表演并结合每年的下乡文化演出,目前正在建设中。 期间我们还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了刘定中爷爷,他是专门的皮影表演者,因为我外婆家在在这边的原因,所以在长辈的介绍下,我对他更加的了解,来到他家里对他进行了一些访问和学习他给我们讲述了关于皮影的历史、发

论皮影艺术的价值与传承

论皮影艺术的价值与传承 一、皮影艺术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皮影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这使得这种蕴含丰富的工艺品可以独立于影戏之外,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制作精美的皮影人可以作为手工艺品供人们欣赏,可作为室内的装饰品,点缀生活的空间,从而产生其商业价值,为在都市的人们带去乡土的气息。 (二)文化价值 1.皮影人设计与制作的文化价值: 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且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民间艺术与专业创作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现代艺术从民间艺术吸取营养,无论是创作手法、表现形式还是作品中渗透的民族精神,都将作新的产品提供积极地经验和有用的启示。 2.皮影戏剧的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剧目中所表演的内容多是直接源于百姓生活的民间平常故事,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些深刻道理,所有它常常能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一种伦理形式。因此剧目中包含的故事情节,以及反映的民风是调查采集民间艺术素材的有效方法。 3.皮影戏的唱腔文化价值: 皮影戏的音乐,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中,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融合了当地民族乐器、民歌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所有,皮影戏的唱腔艺术是在同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没有统一的腔调。但他的唱腔丰富,板式丰富多样。 二、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一)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了解,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很多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 (二)皮影艺术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观众流失。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 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等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三是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

民间艺术赏析之皮影戏 中国是个拥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国家,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样悠久的历史的长河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也就成为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影,这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古代人们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是我喜欢皮影戏最重要的原因,小时候我住在乡下那时候对于作为孩子的我而言除了上学其他时候不是帮母亲做农活就是自己找乐子玩,当然那时的确没什么好玩的,除了老张家的皮影戏,老张不是每天都在村里演皮影戏的因为那样他就养不活他的班子所以我看皮影戏的次数就越发的珍惜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加深了我对皮影戏的热爱以至于从我五年级搬家后到现在再也没看过真人表演的我在大学民间艺术赏析课上首先想到便是皮影戏,它唤醒了我儿时的欢乐所以接下来我希望通过我对皮影戏的学习得到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喜欢上皮影戏。下面我将分三部分描述我对皮影戏的理解以及我的看法。首先是什么是皮影戏以及我在了解过后得到的感受。 (一)皮影戏简介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关于皮影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汉书》记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爱情故事,被

关于四川皮影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5826772.html, 关于四川皮影传承及发展的研究 作者:罗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9期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孕育了许多值得后人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无论是被视为国粹的京剧、被西方赞为“东方咏叹调”的豫剧还是四川传统的民间艺术皮影是都是值得人们传承、创新并不断发展的民族艺术瑰宝。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有着“南方影戏之魁”美誉的四川皮影受到多种冲击,甚至出现衰落的迹象,此时我们必须探究如何传承和发展四川皮影戏。 关键词:四川皮影;传承;发展 前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新兴文化及新的艺术形式,再加上西方的文化和思潮冲击,阻碍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四川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逐步走向衰落,当下应该致力于四川皮影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1.四川皮影的相关概念 1.1皮影 皮影戏又称为“影子戏”或者“灯影戏”,是一种利用动物的外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并用来表演故事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表演的时候,表演者站在白色幕布的后面,用双手操纵着剪影,并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来讲述各种不同的故事,再配上如打击乐器和弦乐等背景音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也被誉为“中国戏曲之父”及“世界电影之父”,中用古老的艺术向中国和世界传播华夏文明。 四川皮影又被称为“灯影戏”,是四川的传统民间艺术,四川皮影多表演历史故事、神话及各种传说故事,且人物剪影的造型较为夸张、滑稽,妆容及服饰多参考川剧,极具地方特色【1】。据研究,四川皮影大致起源于汉代时期,于清朝达到鼎盛。四川皮影分为成都灯影、川北灯影和纸灯影三类。成都灯影又被艺人成为“成都京影戏”;川北灯影又被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土灯影为川北土生灯影,陕灯影为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纸灯影是逢年过节时供小孩玩耍的。 1.2四川皮影的特点 四川皮影的人物剪影多以牛皮为主要材料,以直线为造型,刻工极其精细,造型较为夸张且滑稽,脸部造型及服饰多借鉴川剧造型,具有地方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成都灯影在设计人物剪影的造型时多参考川剧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同时借鉴蜀锦刺绣、四川年画等民间艺术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空间特征 分析——以皮影戏为例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4), 363-371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45826772.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45826772.html,/10.12677/gser.2018.74042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Shadow Drama Wenli Zheng1, Shizhu Jin1*, Chang Liu2, Fengjiao Xu1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chool of Science,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2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Beijing Received: Oct. 22nd, 2018; accepted: Nov. 6th, 2018; published: Nov. 14th, 2018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witness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drama, Chinese shadow play has been listed as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t present, China is actively carrying out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shadow play culture,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shadow play cult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ducive to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Using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using space-time distribution and hot spo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read of sha-dow play in European cities from 1964 to 2017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hadow play is in Europe. The communication center is located near the Rhine River in France, the border between France and Germany. The hot cities include Paris, France, London, Manchester Engl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Paris and London are the capitals and cultural cen-t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later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spread shadow play, we can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i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of these three c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gradual infilt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shadow image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dow images in China also provide a new platform for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countries and has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hape of the country. The differences in awareness brought about by geographical and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can easily lead to “cultural misreading” and fail to achieve good communication results. So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shadow play culture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adow Play *通讯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