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

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

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俗话说:“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

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古人认为这样做相当于每天进补一只老母鸡的效果。而且在当时物质文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这种保健方法是很经济也很方便的。因此,这种方法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现今仍有很多人喜欢经常灸足三里或进行针灸并用以进行保健,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作为修佛研道的素食者,不妨每天都在足三里处进补一个“老母鸡”。委中―――腰背委中留委中穴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委中是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经气最强,入脏也最深,故感传效果也最佳,腰背部的经络几乎为膀胱经所占住,故委中所治疗的面积甚广,一般可用于治疗腰脊强痛、股膝挛痛、风湿痹痛、小便不利以及头痛身热、呕吐泄泻、咽喉疼痛等病证。此外,由于膀胱经最活跃的时候为15时至17时,在这段时间刺激委中穴效果更好。委中穴是治疗腰背疼痛的要穴,其实也没什么神秘,只是这个地方用拍打的方法比针灸按摩什么的效果要好,因为委中那一片的肉是人体中比较嫩的,一般打到患者委中一带出瘀青,或者发红,有红丝为好,哪边疼就重拍打哪边,如果你想不伤着自己的手,那就拿点刮痧油、药酒、风湿油之类,在膝盖弯处先擦上一些之后再拍打。忌讳:拍打后三天内拍打部位不要见水,洗脚也简单

一点好,同时少吃发物。为什么拍打委中穴善于治疗腰背疼痛呢?这个问题如果真要说明的话那就只能在内证实

验的前提下回答了。由于晚辈目前还没有练到这个境界,所以在这里只能引用其他高人的说法:“实验发现,在内证的状态下,对两腿委中穴进行拍打,会促进人体小腹部,所谓下丹田部位黄色真气,成立体、棱形聚集,驱散腰部的不良瘀积,建立恢复腰背功能的那种状态。”列缺―――头项寻列缺列是分解的意思;缺一般指缺口之器。因本穴所处手腕侧,当桡骨突起的分裂缺口处,故以为名。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尖到达之凹陷处取穴。另一方面,我们古时候称雷中之神为裂缺,雷电是阴中之阳,有通上彻下交通阴阳的能力,所以古人就认为它是天地的裂隙,阴阳的交界。而“四总穴歌”就说“头项寻列缺”,意指该穴,善治头项诸疾。“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壅上,口噤不开牙”等等,即指出其主要治疗作用。问题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本穴一般认为是手太阴经之络穴,别走手阳明经,通于任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若论从手太阴肺经,按其循行来看,并没有上行至头项处,所以说列缺别走手阳明经,还不如谓其是手阳明大肠经的主属穴位。因为列缺的位置在手腕外侧,属阳经一类所循行的地方,与一般阴经循行于内不同。总而述之,大肠、

肺经以及任脉经络所经过的地方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针刺列

缺穴来治疗,但以大肠经的为主。这样一来,“头项寻列缺”就容易理解了。合谷―――面口合谷收合谷:本穴取意古之山名,以肉之大会为谷,二处相连为合,又有交结,集会之意。食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峰,故名“合谷”。系本经之原穴,又是四总穴之一。本穴有开窍醒神,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功效。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简单取法:将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然后拇指尖向下压,拇指尖所压部位就是该穴。本穴治牙疼最管用。但由于左手的大肠经在面部走右边,而右手的大肠经在面部走左边,所以它治牙痛也是交叉的:右侧牙痛按摩左边的合谷,左侧牙疼按摩右边的合谷。但需要注意的是,大肠经进入下齿,然后绕唇,在人中穴左右两支交叉上行,分布在鼻孔两侧。而上齿则由胃经主管,所以本穴一般是治下牙痛,而上牙痛的时候可以用胃经的内庭。另外,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本穴一般治面部上的病,比如牙痛、鼻衄等等,所以此前贤有“面口合谷收”的归纳。这与西医一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认识是截然不同的,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头乃诸阳之会,这里面的经络多为阳经阳穴,其内藏阳性能量,非一般阴凝物质可比,阳者虚空,

故头面部位出现经络阻塞的现象是比较少的,所以引起面部病证多由其它本原地方出现问题所致。合谷乃大肠经之原穴,原穴者,生命活动之根源动力所在,是原气汇聚出入之所在,是脏腑真气输注于经络的部位。凡医疗当求其根本,本经头面诸疾均根本于合谷,所以本穴皆能疗之,并非是什么希奇的事情。[按] 四总穴歌最早见于明朝的《针灸大成》,后来有人又在四总穴的基础上加上两句“酸痛取阿是,胸胁内关谋”,这样一来就更加完美了。一般情况下你懂得这几个常用穴位,就可以对付很多病证了。这个“阿是”就是阿是穴,什么是阿是穴?“阿”字据《汉书·东方朔传》颜师古注是“痛”的意思。因按压痛处时,病人常会“阿”的一声,以之呼痛,然后医生就会问是这里痛吗?病人立刻就回答说“是是是”,故名“阿是”。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灵枢·经筋》中的“以痛为输”。这个是以全身皆穴为原则以及根据就近取穴或者X平衡取穴的方针进行的,对四肢的病证应用得最为广泛。至于“胸胁内关谋”中的内关,其简便取穴法:将一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另一手手腕横纹上,这时三个手指头并拢的手的食指和另一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处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内”是内藏的意思,“关”是关要、关口的意思,指的是出入的要地。内关是手厥阴心胞

经上的一个要穴,是心脏的保护伞,什么呼吸憋闷、心烦心悸之类都可以找它。不仅如此,古书还记载“某夫人半月不食,目闭不开。针内关,目开而能食。”这证明了内关这一要穴能治很多重疾。我这里只是说了个大概,其中还有很多奥妙有待大家去发扬光大,最后顺祝大家及早修得中医正宗以济世天下。人中穴人中穴位于面部,口鼻之间,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会之间。为急救昏厥要穴。一般认为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与督脉之会。但是,根据人体经穴的演化规律(具体规律请读者参看本博“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全文),我们认为在人体里,人中穴是自百会与会阴之后演化出来的第三大穴,一般认为本穴从属督脉,那是因为本穴在头面而应天之阳,但实际上,在人类早期,人中穴其实从属任督二脉共同拥有,这里曾是它们交会的中转站,只是人类进化特别是直立行走后,人中往上偏移以致性属于阳而从属督脉而已。更有意义的是,人类这最早演化出来的三大穴位,竟然均与人的性命息息相关,它们是最常用的急救穴位。正常人体因受突然惊吓等不同因素而卒然昏迷,古称“尸厥”,一般有阴厥、阳厥以及阴阳中断厥。阴厥是阴包阳,阳不能出于阴,治疗当取百会穴以提升阳气,著名的“扁鹊起死回生虢太子”医案中,扁鹊就是应用此穴。对应地,阳厥当取会阴穴。所谓阴阳中断厥与人之将死的阴阳离绝是截然不同的,这里的阴阳虽中断但没有离绝,

只是一时连不上,或微弱地连续着,治疗当然应取阴阳之交会——人中穴。事实上,人中一名也能体现此穴功能。所谓天上地下人在中,人中一名表示此穴对应于人而能交通天地阴阳也。具体地说,鼻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以通天气,口摄入五谷水液,以通地气,本穴在口鼻之间,上天,下地,中人也,又位居身体正中线,故称人中。最能交通天地阴阳而使阴阳中断重新接合,其中道理,已无容再论。实际上,人中穴应用广泛,凡中暑、昏迷、晕厥、全身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停止、低血压、休克、一氧化碳中毒等,均可优先取用此穴。为什么刺激人中会出现一定的急救作用呢?中医的解答我们在上面已经论述得很清楚了,而西医对此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只存在认识的层面不同而已。其一,刺激人中具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血压是主要生命指征之一,任何原因造成的血压过低都会危及生命,在危急情况下,提高血压可以保证各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动。研究表明,节律性刺激、边续弱刺激或边续强刺激人中易能引起动脉血压升高。其二,刺激人中对另一主要生命指征--呼吸活动也有影响,连续弱刺激可引起持续性吸气兴奋,边续强刺激可引起持续性吸气抑制,适当的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进行。虽然刺激人中对血压和呼吸这两个重要的生命指征都有影响,但对呼吸的影响并非都有利。例如,边续刺激引起的吸气兴奋和吸气抑制导致呼吸活动暂

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不同的刺激手法对呼吸活动有不同的影响,在充分发挥升高血压作用的同时,要注意避免对呼吸活动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适当的节律性刺激最为合适,可用拇指尖掐或针刺人中穴,每分钟掐压或捻针20-40次,每次持续0.5-1秒。综上所述,人中乃人体一急救大穴,实在不容忽略。这里很多朋友会说,我们很注重这个穴位啊,怎么会忽略呢?实际上,我们忽略它已经很久了。自从人类有了“植物人”的定义之后,在西医角度的断定是:死亡。但在中医角度却不是,那么在针灸上当如何取穴呢?答案是:人中穴。理由与治疗阴阳中断厥一样。试问,有几个人注重过它?作者首先在这里提出来,愿天下人共知之。

膻中穴膻中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一般认为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任脉之会。同时此穴也是心包募穴,倘若被重击,则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对膻中穴的性能解释,从来就没有超出《内经》的范围。《经》曰:“膻中者,为气之海。”又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我们知道,在任脉上脐下一寸半就有一个气海穴,这里又说膻中为气之海,难道这不是前后矛盾或者是明摆着迷糊后辈吗?所以为了区别,后来就称膻中为上气海,脐下那个为下气海。这样好像是区分开了,但只不过是空间部位上的区分,很明显一点

意义都没有,因为还没有明确指出上下气海的具体穴性何在。考究膻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

人体穴位大全-穴位别名人体穴位大全 阿是穴 安眠穴 八风穴:八冲穴.阴独八穴 八关穴 八邪穴:八关大刺穴.八关穴 白环俞穴:环俞穴.玉环俞穴.玉房俞穴.解脊窬穴百虫窝穴:血郄穴.百虫窠穴 百会穴:顶中央穴.三阳五会穴.顶上穴.维会穴. 泥九宫穴.白会穴.岭上天满穴.岭上穴. 天满穴.天蒲穴.三阳穴.五会穴.巅上穴 百里穴 伴星穴:夹上星穴 板门穴 胞肓穴 本神穴 鼻交頞中穴:鼻交穴.别交穴 鼻流穴 鼻通穴 臂间穴 臂臑穴:头冲穴.别阳穴.颈冲穴 臂中穴 髀关穴 秉风穴 不容穴 步廊穴:步郎穴 长谷穴:循际穴.长平穴.循元穴.循脊穴 长强穴:穷骨穴.气之阴郄穴.尾骨穴.龟尾穴. 骶上穴.橛骨穴.尾闾穴.气郄穴.下极穴. 为之穴.阴郄穴.胸之阴俞.畺尾穴.骨骶穴. 龙虎穴.尾蛆骨穴.骶骨穴.曹溪路穴. 三分闾穴.河车路穴.巅上天梯穴.鱼尾穴. 尾骨下空穴.朝天岭穴.上天梯穴.尾翠穴. 脊骶端穴.鱼尾长疆穴.尾骶穴 臣觉穴:巨搅穴.巨觉穴 承扶穴:肉郄穴.扶承穴.阴关穴.皮部穴 承光穴 承浆穴:天池穴.鬼市穴.垂浆穴.悬浆穴.羕浆穴滑肉门穴:滑肉穴.司天穴.滑幽门穴 肓门穴 肓俞穴:盲俞穴.子户穴 环跳穴:枢中穴.枢合中穴.环谷穴.髋骨穴.膑骨穴. 分中穴.环各穴.髀枢穴.髀厌穴.髀压穴。会阳穴:利机穴 会阴穴:下阴别穴.屏翳穴.金门穴.下极穴.神田穴. 平翳穴.海底穴 会宗穴 魂门穴 或中穴 极泉穴 急脉穴:羊矢穴 箕门穴 脊中穴:神宗穴.脊俞穴.脊柱穴 夹承浆穴:颏髎.下地仓.痛关 夹脊穴:华佗夹脊穴.佗脊穴.脊旁穴.侠脊穴. 挟脊穴.华佗穴 颊车穴:曲牙穴.机关穴.鬼床穴.牙车穴.鬼林穴. 齿牙穴 颊里穴 肩根穴 肩髎穴:中肩井穴.肩骨穴.肩尖穴.偏骨穴.尚骨穴. 扁骨穴.肩头穴 肩井穴:肩解穴.膊井穴 肩前穴:肩内陵穴 肩头穴:肩尖穴 肩外俞穴 肩髃穴 肩贞穴 肩中俞穴 间使穴:鬼路穴 建里穴 角孙穴 交信穴:内筋穴.阴跷穴 接脊穴:接骨穴 解溪穴:解谷穴.鞋带穴.草鞋带穴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 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 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 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 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 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 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 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 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 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 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 头面合谷收。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26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 周楣声 概述 一、穴名释义的作用 1、由表知里:脏腑深藏,经穴四布,经依脏分,穴与脏应。孔穴名称自然不超出这一基本范围之外。其中不仅以“俞”命名的各穴已直接指出其与相应脏腑有关,而且其他许多孔穴也常用比拟推理方法指出其内外的联系。例如日月象征胆的威仪;云门比喻肺之吞吐。金、商、白与肺相连;土、地、梁与脾相应。神与志可归之心肾;魄与魂可入于肺肝。 2、顾名知用:穴名与所主病症有关,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如光明治目,和髎助听,条口、承扶祛风,漏谷、水泉治淋,悬钟与耳病相应,阳交与震卦相参,四满应房星与小满,合谷象阴阳之交错,角孙象春气之在头,腹哀为地气之在腹,悬釐喻鬓毛之屈曲,太渊指经脏如桴鼓,浮白收头目之眩晕,築宾去肾间之动气,天井象经气之清净,率谷为诸谷之表帅,期门比将军之官,天府掌收藏之职,金门祛风利水,京门止恐定惊。凡此诸端,均属藏而未露,引而未发者也。 3、见名求位:通过对穴名的了解,对于指示穴位所在,也将有助于记忆。比如通天为戴冠之处,络却为系冠之所,膻中是在袒胸两乳之正中,阴市是在蔽阴短裳之下际,中注是内衣之所着,膺窗当心衣之边缘,温溜乃袖手取暖之处,屋翳喻胸部盾甲之形,辄筋正当肋间之中,步廊则循肋间而上,正营与顶横线相当,天容与头端正相合,支正、支沟必须支臂而取,仆参、委中必须屈膝而求。 4、提高学养:针灸的穴名,也是中医学说思想体系之一,既有医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也贯串着古代哲学思潮与社会形态等许多其他学科的情况在内,是在古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 二、穴义内容的分类 1、取象比拟:主要是把许多自然现象及社会形态的某些方面,用类比归附的方法,假借命名。 ①与天文星象和气候比拟命名:天象和气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内容之一。古人以风为百病之长,因而直接或间接以风命名的诸风穴更多。 ②与地理地形比拟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与孔穴所在的体表相比拟,这更为多见。山洼无水之处为谷,山洼流水之处为溪。水所止处为池,百川皆归之处为海,浅洼水草之地为泽,水从地出为泉,深潭为渊,大川为渎,水所经过之处为渠,水之细流为沟,水中之小洲为渚,深凹有水之处为井;又如土之高者为丘,土阜高大者为陵,土堆为敦,筑土为坟曰封(封又是疆界的意思),可以通行之处为道,地理上的门户为关,还有直接假借山名命名。虽非所有以丘、陵命名的穴位,都在人体的凸出部位,而以池、谷命名的穴位,却都在体表的凹陷处。以高为邻,以低为

80个常用穴位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2~0.5寸,禁灸。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 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11.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平刺或斜刺0.3-0.5寸不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 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可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 13. 下关: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5-1.0寸可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 14. 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眩晕,头痛;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15.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1.0-1.5寸可绕脐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癥瘕,痛经,月经不调 16. 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直刺1~1.2寸。 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17.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斜刺1.0-1.5寸可膝肿痛 18.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1横指直刺1.0-2.0寸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疳疾,喘咳痰多,头晕,心悸气短;癫狂,失眠;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19. 条口: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直刺l~1.5寸。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20.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直刺1.0-1.5寸可咳嗽,痰多,哮喘;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

十二经常用穴位解释

手太阴肺经: 尺泽: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孔最: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列缺: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太渊:宣肺止咳、通肺理血;补肺益气,通经复脉,化痰 鱼际: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少商:宣肺利咽、泄热醒神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曲池: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 手三里:消肿止痛、调理肠胃 肩髃: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迎香: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足阳明胃经: 天枢: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梁丘:通经利节、和胃止痛 犊鼻: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上巨虚:调肠和胃 下巨虚: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丰隆: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 解溪:舒筋活络,清胃化痰 内庭: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足太阴脾经:

隐白:健脾、统血、宁神;生发脾气 太白:健脾、和中、涩肠 公孙: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地机: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血海: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手少阴心经 少海: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通里:通经活络、养血安神 阴郗: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神门: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少冲: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开窍泄热、利咽通乳,生发金气 后溪: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养老:充养阳气 肩贞:清头聪耳,通经活络,散化小肠之热 天宗:散风、舒筋、止痛,生发阳气 听宫: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足太阳膀胱经: 精明:泄热明目,祛风通络,降温除浊 攒竹:吸热生气 天柱:疏风解表、利鼻止痛,化气壮阳 风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穴位解名

肺手太阴之脉 《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臂骨下廉,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之端。”上臂骨下廉之“臂”字,原缺拟补。 中府 本经承肝经足厥阴之气,内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为呼吸外气之府库。又以本经之气,由本穴出中达表,因名“中府”。本穴原名“府中俞”,又名“膺中俞”,后人简称“中府”。盖以本经之气由内府输出也。即出纳外气,经气随之通行之过栈也。 本穴功用与云门略同。俱能舒达内藏抑郁之气。《针灸大成》谓治少气不得卧。按中医病理,少气之人,多喜静卧。今言不得卧,乃气郁于上,非气亏于中也。刺本穴使气得升降,而疏利之也。本穴为肺藏之募穴。按“募”字之义,汇也,聚也。古时招兵,曰募兵。即聚集壮丁,而拣选之也。 按针灸治疗多在调气,如行气、导气、提气、降气,均以理气为务。又针下有感谓之得气,捻转提插谓之行气,下针之时或在呼气,或在吸气;总不离乎调理其气。故于穴位命名,多取气、水、云、天、海、泉、溪、泽。虽曰丘、陵、关、室,亦怀通、降、容、泻之意。 云门 云,犹气也。肺经之气,由内府输出。循行经络,分布于表。本穴犹气化飞升之门也。在治疗上通经行气之功居多。凡属气郁之症,取本穴可以舒之。即使阴滞之气,化云行空,畅达于阳,故名“云门”。治症略同中府。但云门主外、主开,中府主内,主阖也。 按云之为意,远也,多也。“太山之云,不祟朝而满天下”。盖誉之飞升流布,速且广也。《针灸大成》禁针,误刺生晕,以其升散太过也。但治壮人之郁则宜,若老人患郁,针此反伤正气,宜取丰隆引气降下,解郁而气不耗损。 天府 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曰“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庭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天”,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夹白 穴在上膊,臑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以穴位在处得名也。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尺泽 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穴于位则

针灸学练习册(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灵枢经》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皇甫谧 B.思邈 C.洪 D.王焘 E.王唯一 3.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E.清朝 3 B 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王焘 B.滑伯仁 C.继州 D.汪机 E.时珍 4 C 5.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D.《针灸聚英发挥》 E.《奇经八脉考》 5 A 6.中国针灸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公元5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6世纪 E.公元17世纪 6 E 7.《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 A.365个 B.349个 C.361个 D.160个 E.354个 7 B 第二章经络总论 1.针灸学理论核心是 A.脏象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于午流注学说 1 D 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2 A 3.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3

C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哪一条是错误的 A.手三阴经从头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4 A 5.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什么部位交接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肢部 E.上肢部 5 D 6.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A.头部 B.头面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是 6 B 7.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在 A.胸腹部 B.胸部 C.腹部 D.肢部 E.以上都不是 7 B 8.下面经脉表里络属关系哪对是错误的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8 D 9.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无十二经那样的循环流经关系 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 E.以上都对 9 E 10.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B.没有专属的腧穴 C.无表里配合 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 E.不直属脏腑 10 B 11.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调冲、任 B.调节任、督 C.总调奇经八脉 D.调节阴经经气 E.总调冲、任、督、带 11 D 12.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阳经经气 B.调节督脉、任脉 C.调节冲、任、督、带 D.总调奇经八脉 E.总调冲、任、督脉 12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一、头面颈部穴位 14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

穴位名称的来历

穴位名称的来历, 《中国最完善的人体108要害穴位经典知识大全》穴位名称的来历 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涌泉(井穴) 〔穴名解释〕"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释〕"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穴名解释〕"照",昭,即明显的意思;"海",大海。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 〔穴名解释〕"复",重复,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名解释〕"筑",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宾",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 "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

护士常用50个穴位

、护土常用50个针灸穴位: (一) 少商: 定位:在拇指挠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咽喉肿痛,中风昏迷,咳嗽,气喘。 操作: 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 少冲: 定位:在小指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 中冲: 定位:在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心痛,心烦,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四) 后溪: 定位:手握拳、小指横纹头尽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疟疾,热病,手指挛急。 操作:握拳,直刺0. 5—1. 5寸或艾条 灸。 (五) 中渚 定位:手背四,五掌骨间,后一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手指不能屈伸。 操作:轻握拳,直刺 0.3-0.5寸;艾 条灸。 (六)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央的桡侧。 主治:头痛,外感,高热,无汗,齿痛,咽喉肿痛,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0. 6—1寸, 艾条灸。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七) 阳溪 定位: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手背横纹凹陷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肿痛, (八) 大陵: 定位:前臂,掌面腕横纹中央,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胁痛, (九) 神门: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十)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 治:咳嗽,气喘,咽 喉肿痛,偏正头痛,齿痛, (十一一)内关: 定位:前臂掌面腕 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 直刺0. 5— 1寸,艾条灸。 (十二)间使: 定位:在腕横纹上三寸,两肌腱之间。 主治:烦燥,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十三)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面,腕横纹上二寸的桡,尺骨之间。 耳鸣。操作:直刺0. 5— 1寸,艾条灸。 耳鸣。 手腕痛。 处,合谷后1 . 5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主治:心痛,心烦,失眠,惊悸,掌中热。 也可以两手虎口交叉, 食指尖所至的凹陷处。 操作:斜 刺0. 4—0。6寸艾条灸。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操作: 操作:直刺0。5—1寸,艾条灸。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胁痛,

人体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一、值实验: 实验用品: 烧杯三个、试剂一瓶、能量水、纯净水,自来水 实验步骤: ①将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地能量水、纯净水、自来水. ②在三种水中分别滴入等量地试剂. ③三种水地颜色分别编成绿色、黄色和蓝色,与比色卡对比进行酸碱性测试. 实验结果:证明碱性电解水地值在—之间,,酸性电解水地值在之间,自来水处于左右,属于中性,因此,长期饮用能量水水能平衡人体地酸碱度,使用能量水能起到很好地护肤作用. 二、溶油实验: 实验用品: 两个烧杯食用油能量水、自来水 实验步骤: ①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等量食用油. ②在滴入食用油地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地能量水和自来水. ③分别用搅棒进行搅动后观察结果,加入能量水地油完全溶解、融化.而加入自来水地油出现了分层. 实验结果:证明碱能量水具有极强地溶解力和乳化力,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肠道内和血管壁上地垃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冷水泡茶实验: 实验用品: 两个烧杯、茶叶、能量水、自来水 实验步骤: ①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地茶叶. ②在盛有茶地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地能量水与自来水. ③观察两杯水地颜色,倒入能量水地烧杯颜色很明显,而自来水那杯,没什么颜色 实验结果:证明能量水渗透力力,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导电实验 实验用品: 三个烧杯能量水、台灯一个、带插座地长电线一根 实验步骤: ①首先在三个杯子里倒入等量地纯净水、矿泉水、能量水,将剪断地导线插入纯净水中,发现台灯没有亮; ②用同样地方法把导线放入矿泉水中,发现灯丝红了(有地矿泉水一点亮光也没有); ③用同样地发放把导线放入能量水水中,发现台灯亮度非常明显. 实验结果:证明能量水中含有适量地人体所需地矿物质,常饮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酒地实验 实验用品: 白酒(度数高一些)、一个烧杯、一瓶试剂、能量水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倒入少量地酒,滴入试剂,酒呈黄色,可见酒是酸性地 ②加入能量水,随着水量地不断加入,水地颜色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变成深蓝色,显碱性实验结果:证明酒后大量饮用能量水,可以缓解酒后引起地头痛等对身体造成地伤害.文档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针灸学名词解释

2.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3.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一夫法:令患者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6.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个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共有12个。 8.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9.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10、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 穴相配合的方法。1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2、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14.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 15.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1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1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1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2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常用穴位的名称

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1、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边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2、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l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消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3、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4.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5.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汤、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6.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7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 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8.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9.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10.肩井 [位置]肩背,大椎穴与肩峰边线的1/2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11.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感染,肩背部疼痛。 12.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13.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度,精神分裂症,痛痛等症。14.肝俞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针灸名家解读:风池穴

针灸名家解读:风池穴 导语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养生穴位。中医讲“头目风池主”,意思是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针灸名家取穴风池的的两则经典验案!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穴在两肌之间凹陷似池处,主治内外风病。 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 ~ 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席弘赋》: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玉龙赋》: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

验案举隅 承淡安医案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按语】风池穴可以祛散外风,清理头目,善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本案之头痛,由于外感风寒所致,故取之立验。田从豁医案 贾某,男,35 岁,1985 年6 月5 日初诊。 主诉:左耳后肌肉疼痛1 年。 现病史:患者于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肌肉疼痛,曾在北医三院检查,脑电图提示未见异常,诊断为“枕神经痛”。用中药治疗,当时疼痛略减轻,后反复发作。 刻下症:耳后肌肉胀痛,按揉则痛减,影响饮食及睡眠,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痛证(风热上犯)。 西医诊断:枕神经痛。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风池、翳风、完骨、阿是穴。 治疗经过:针刺1 次,患者即觉疼痛减轻,继续针刺10 次,痛未再发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

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 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

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俗话说:“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

常用针灸穴位个

常用针灸穴位80个 1.尺泽(chǐzé,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1寸。 3.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é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