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血穴位及释义

泻血穴位及释义
泻血穴位及释义

泻血穴位及释义

1号头痛穴百会]

此穴位可以治疗除脑瘤以外的所有头痛症。1-17-9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可去头屑,使头发润泽发亮,对脱发,忧郁症,记忆力减退也有疗效。

[2号胃脏穴中脘]

此穴位对胃肠炎、胃炎、烧心、胃酸过多、胃下垂、食欲不振等均有疗效,并对胸闷、心烦意乱、心跳过速等症也有疗效。

[3号根穴关元]

对腹泻、便秘、黑斑等有疗效。对2-3-6号穴位的泻血治疗可使皮肤黑暗的人变白而光泽。再对8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可以使患者从高血压、中风、痴呆症的从恐惧中解脱出来。[4号感冒穴天突]

感冒初期对4-18号穴位进行泻血,虽然睡一觉起来就会好,但对患感冒时间过长的人,此穴位是不易泻出血来的,想治好感冒就必须对此穴位泻血到能泻出血为止。治疗感冒有效的应急措施,也可以用电热吹风给脖子的部位加热,或用毛巾裹住脖子维持其温度。

[5号心绞痛穴膻(shan)中]

此穴位对心绞痛引起的胸闷、心烦意乱等症状有疗效,对低血压、咳嗽、气喘、肺结核也有疗效。治疗心绞痛时与中药配合会有更好的疗效。低血压患者在治疗时可能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如出现这种现象要当即停止泻血保持其镇定,如出现昏迷状态时要及时对十宣穴进行针刺放血,这样人可以马上苏醒过来。

对于心绞痛、低血压、气喘等疾病,现代医学技术视为不可治愈之症。那是因为这些部位由于瘀血的存在,不能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而引起的。可人们只注意对表面现象的治疗,而不去探索血液循环不畅的根源。实际上这些症状对4-32-5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是有疗效的。前面所列举的病症都因为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已经受损伤而引起的综合性疾病。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了本教材的内容以后才能实施泻血治疗。泻血的顺序就从2号-3号穴位开始,待到泻血效果良好时,再对6号穴位进行泻血,6号穴位也泻出血后再对8号穴位进行泻血。然后可对4-32-5穴位进行泻血,最好要与保健配合治疗。

[6号高血压穴气海俞(shu)]

此部位是高血压的特效穴位,人的血压升高时,只要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血压就会马上降下来。但为了防止复发,再继续按本教材上所讲的基准进行泻血,就可以保证高血压不再复发。高血压穴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对慢性疲劳,下肢无力也有很好的疗效。服用人参,鹿茸,蜂蜜等补药后易上火的人,对高血压穴位进行泻血后服用就不上火了。

[7号肩臂疼穴魄户]

此穴位对肩部肌肉胀疼症状有疗效。对于手发凉多汗,手掌干裂等症状,要对7-15-22号穴位进行治疗。40岁或50岁肩臂痛,只要对7-43号穴位进行泻血就一定会治愈的。

[8号肾肝穴]

此穴位是恢复肾脏及肝功能的穴位。脸色、眼、大拇指内侧发青的,脸上背上有很多小疙瘩的人,都是因肝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现象。只要选择了正确的方法进行泻血治疗,是可以消除这些现象的。睡觉起来后腿脚、周身浮肿或突然增加体重的(一个月约2公斤以上),这是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肥胖,采取正确的泻血疗法,这些症状也会消失。

[9号癫痫穴]

此穴位是人体神经的必经之路,发生癫痫病的60%是因为此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为了治疗癫痫病,首先要对2-3号穴位进行泻血,待出血后再对6号穴位进行泻血,出血很顺利时,对7-9-1号穴位进行泻血会有更好的疗效。

小腿上肌肉发硬成卵关疼痛时,要对胫卵穴进行泻血治疗,脚底硬茧或汗多,粗糙干裂等症要对6-10号穴位进行泻血,对脚底疼痛和脚气等症状要对6-10-31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11号手腕痛穴]

手脖子痛时泻血。

此穴位适用手腕疼痛,手腕肌肉酸痛,手关节炎等症状。

[12号,13号关节炎穴]

此穴位是对膝盖退化关节炎,风痛,肌肉痛等症有特效的穴位。为治疗这些症状,要对12-13-16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大家要知道,为缓解关节炎,高血压,神经痛等症带来的痛苦,经常服用镇痛之类药物是加速导致中风和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14号痔疮穴]

尾骨治疗痔疮时要对6-14-29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15号鸡皮疙瘩穴]

此穴位对手凉,胳膊上长出小疙瘩,鸡皮疙瘩,肌肉疼痛等有疗效,对7-15-22号穴位的泻血可治疗这些症状,同时还可以使胳膊上的黑斑消失,胳膊也会变得有力气。对手心多汗,或干燥也有疗效。

[16号关节炎穴]

可参照12-13号穴位。

[17号视力穴]

为了恢复视力,对1-17-20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治疗,眼皮发沉,下坠等症状也会消失。[18号唾腺穴]

这个穴位对口干舌燥有疗效。口干舌燥,甲状腺等症状是由于肾脏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患这种症状的人多数属于五脏功能低下,那么不治本,而只注意治表,只能引起副作用。对这种症状的治疗,一定要严格遵循泻血疗法规定的顺序进行治疗,才有可能治愈。一定要遵循1-3,6-8,4-18号的泻血顺序。

[19号秃顶补助穴]

单独对此穴位进行泻血的情况是没有的。对头疼、秃顶、脱发等症采用泻血进行治疗时,头皮上的瘀血用手就可以摸到的。在头痛穴泻不出瘀血时,对此部位进行泻血。

[20号视力穴]

与17号穴位的泻血相同。

[21号肘关节穴]

适用于治疗此部位的关节炎,肌肉酸痛症状。

[22号臂斑穴]

按名称治疗其症状。还可消除胳膊上的疙瘩,黑斑及肌肉的酸痛等症,还会使臂力倍增。[23号24号脚腕痛穴]

脚扭伤或有关节炎,有酸痛的症状时,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有疗效。治疗时23-24号穴同时泻血。

[25号侧痉挛穴]

此部位抽筋,发烫发烧或发凉并有疼痛感时,可对25-16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治疗。

[26号,27号脚气穴]

对有脚气的脚指头上面的部位进行泻血就可以。脚汗多的症状要对6-10-26-27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28号两班穴]

盘腿坐时有酸痛感或因肌肉僵硬无法继续打座时可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

肛门括约肌。

对肛门(痔疮)进行治疗时,要对6-14-29号进行泻血治疗。

[30号食积穴]

胃痉挛或患急性食滞(积食)症时可用的穴位。首先要对2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后才能进行,此穴位可以看作是胃脏穴的辅助穴。

[31号中风穴涌泉]

此穴位不仅对中风有疗效,而且对脚底疼痛,脚气等也有疗效。有中风症候的高血压患者,如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出现触电般的疼痛感,但若缓解了高血压,无中风的危险时用泻血针刺也不会有太疼的感觉。患中风以后3天之内,以6-1-19-31号穴位按顺序进行泻血治疗会有很大的疗效。但三天过后再进行泻血治疗,疗效就不明显了。

[32号气管炎穴]

参考第5号。

[33号膝窝痛穴委中]

腿筋发涨有疼痛感时对33-38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治疗。

[34号肾合痛穴]

由肾功能障碍引起的综合反应,出现胃周围肿胀和手压疼痛的感觉时,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会消肿止痛。

[35号臂肘疼穴]

肘部有发涨和疼痛感时使用穴位。

[36号黑斑穴]

此穴位适用于脂溢性皮炎,小疙瘩,红血丝皮肤,黑斑等症。

[37号前筋肌痛穴]

此部位发涨,肌肉酸痛时适用。

[38号膝窝疼穴]

此部位发涨,肌肉酸痛时适用。

[39号风齿穴]

此部位对风齿,牙龈肿胀,酸痛,口臭严重,牙疼厉害等症有疗效。但除掉牙石以后进行治疗才能防止复发。

[40号耳鸣穴]

在供血不足或血液循环不畅时也会出现耳鸣的现象。

只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的耳鸣可使用此穴位。但因贫血而引起的症状要对2-3,6-7,9-40号穴位按顺序进行泻血治疗才有疗效,对轻微的耳聋也有疗效。

[41号,42号骨盆疼穴]

肌肉疼痛,两腿成剪刀式时有疼痛感可使用此穴位。

[43号肩臂疼穴]

肩部的肌肉疼,特别对40肩痛和50肩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对7-43号穴位要同时进行治疗。

[44号前痉挛穴]

经常抽筋和因皮肤干燥而瘙痒时使用此穴位。

[45号关节炎穴]

蹲起有疼痛感觉和浮肿的时候用此穴位。

[46号高尔夫痛症适应穴]

很多高尔夫爱好者都会出现疼痛,我们称之为高尔夫痛症。出现高尔夫痛症,各种肌肉痛,

中风后关节脱臼等症状时进行泻血治疗。

[47号鼻炎适应穴]

患鼻炎,流鼻涕时,治疗过敏性流鼻涕,咳嗽可实施静脉切泻血术治疗

[48号眼球干燥症适应穴]

因眼内分泌物减少而眼球干燥或患流行性结膜炎及各种眼病引起的眼球充血严重时,对20-48号穴道进行静脉切泻血术治疗。

[49号歪嘴适应穴]

因中风而嘴歪时,39号风齿穴进行静脉切泻血术治疗。如果仍不见好转,对1-9-49号穴道追加施术。

[50号前麻痛辅穴]

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脚趾溃烂时,对24号穴道脚踝穴道实施静脉切放血术,如果无明显作用,追加实施。另外,如果对44号穴道前麻痛实施静脉泻血术仍无法消除腿抽筋,重复进行治疗。

[51号生理痛穴]

治疗痛经,寒散,月经不调,不孕症,卵巢囊肿,自然流产等疾病和对2-3-6-8号穴道实施静脉切泻血术时,选择51号穴道,而不是3号穴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针灸穴位定位顺口溜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阳陵泉 阳陵泉居膝下,一寸外廉中。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百会头顶凹中悬, 上星入发一寸权。 印堂两眉中间取, 太阳眦角一寸许。 委中国窝纹中屈, 承山人字纹中戏。 梁丘膝上二寸去, 血海膝上二寸齐。 膝眼膝下两陷中, 昆仑外踝跟腱引。 膝下三寸足三里, 隐白大趾依甲系。 外踝三寸悬中找, 内踝三寸三阴沟。 华佗夹脊外五分, 十有七穴各自取。 十宣十指尖端找, 肾经涌泉足心翘。 风池耳后发际内, 肾俞二三腰椎照。 曲池肘纹肱外招, 扭伤曲池下外导。 合谷第二掌骨中, 内关掌后二寸绕。 腰痛委中求, 头面合谷收。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26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 周楣声 概述 一、穴名释义的作用 1、由表知里:脏腑深藏,经穴四布,经依脏分,穴与脏应。孔穴名称自然不超出这一基本范围之外。其中不仅以“俞”命名的各穴已直接指出其与相应脏腑有关,而且其他许多孔穴也常用比拟推理方法指出其内外的联系。例如日月象征胆的威仪;云门比喻肺之吞吐。金、商、白与肺相连;土、地、梁与脾相应。神与志可归之心肾;魄与魂可入于肺肝。 2、顾名知用:穴名与所主病症有关,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如光明治目,和髎助听,条口、承扶祛风,漏谷、水泉治淋,悬钟与耳病相应,阳交与震卦相参,四满应房星与小满,合谷象阴阳之交错,角孙象春气之在头,腹哀为地气之在腹,悬釐喻鬓毛之屈曲,太渊指经脏如桴鼓,浮白收头目之眩晕,築宾去肾间之动气,天井象经气之清净,率谷为诸谷之表帅,期门比将军之官,天府掌收藏之职,金门祛风利水,京门止恐定惊。凡此诸端,均属藏而未露,引而未发者也。 3、见名求位:通过对穴名的了解,对于指示穴位所在,也将有助于记忆。比如通天为戴冠之处,络却为系冠之所,膻中是在袒胸两乳之正中,阴市是在蔽阴短裳之下际,中注是内衣之所着,膺窗当心衣之边缘,温溜乃袖手取暖之处,屋翳喻胸部盾甲之形,辄筋正当肋间之中,步廊则循肋间而上,正营与顶横线相当,天容与头端正相合,支正、支沟必须支臂而取,仆参、委中必须屈膝而求。 4、提高学养:针灸的穴名,也是中医学说思想体系之一,既有医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也贯串着古代哲学思潮与社会形态等许多其他学科的情况在内,是在古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 二、穴义内容的分类 1、取象比拟:主要是把许多自然现象及社会形态的某些方面,用类比归附的方法,假借命名。 ①与天文星象和气候比拟命名:天象和气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内容之一。古人以风为百病之长,因而直接或间接以风命名的诸风穴更多。 ②与地理地形比拟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与孔穴所在的体表相比拟,这更为多见。山洼无水之处为谷,山洼流水之处为溪。水所止处为池,百川皆归之处为海,浅洼水草之地为泽,水从地出为泉,深潭为渊,大川为渎,水所经过之处为渠,水之细流为沟,水中之小洲为渚,深凹有水之处为井;又如土之高者为丘,土阜高大者为陵,土堆为敦,筑土为坟曰封(封又是疆界的意思),可以通行之处为道,地理上的门户为关,还有直接假借山名命名。虽非所有以丘、陵命名的穴位,都在人体的凸出部位,而以池、谷命名的穴位,却都在体表的凹陷处。以高为邻,以低为

十二经常用穴位解释

手太阴肺经: 尺泽: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孔最: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列缺: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太渊:宣肺止咳、通肺理血;补肺益气,通经复脉,化痰 鱼际: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少商:宣肺利咽、泄热醒神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曲池: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 手三里:消肿止痛、调理肠胃 肩髃: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迎香: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足阳明胃经: 天枢: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梁丘:通经利节、和胃止痛 犊鼻: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上巨虚:调肠和胃 下巨虚: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丰隆: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 解溪:舒筋活络,清胃化痰 内庭: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足太阴脾经:

隐白:健脾、统血、宁神;生发脾气 太白:健脾、和中、涩肠 公孙: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地机: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血海: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手少阴心经 少海: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通里:通经活络、养血安神 阴郗: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神门: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少冲: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开窍泄热、利咽通乳,生发金气 后溪: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养老:充养阳气 肩贞:清头聪耳,通经活络,散化小肠之热 天宗:散风、舒筋、止痛,生发阳气 听宫: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足太阳膀胱经: 精明:泄热明目,祛风通络,降温除浊 攒竹:吸热生气 天柱:疏风解表、利鼻止痛,化气壮阳 风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泻血适用范围

泻血适用范围 (一)康复 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低血压、肝炎、脂肪肝、心胶痛、烧心、 中风、胸口烦闷、烦燥、各种脱发;视力(视力减退、充血、眼压异常、遇凉风 出眼泪等);风齿、牙齿怕凉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胃肠疾 病(胃肠炎、胃酸过多、胃痉挛、厌食症、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口臭、 痔疮、手足冰凉、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痛症(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头疼、偏头 疼、顽固性头疼、肩颈疼、腰疼、神经疼等)静脉曲张、脚气、尿失禁、痛经、 便血、月经不调、自然流产;各种皮肤炎(白癜风、红血丝皮肤;皮肤特别黑的人);感冒、鼻炎、咽炎、哮喘、扁桃体炎、失眠、忧郁症、癫痫病、痴呆、慢 性疲劳、前列腺炎。 (二)保健 经泻血身体康复后,即身体的各项功能恢复到与生惧来的健康状态时,进入保健 期。 (三)美容、美体、生发、美发 1、美容 提升上眼脸、消除下眼脸浮肿(眼袋)、消除粉刺、祛斑、白哲皮肤、缩 小毛孔、淡化鱼尾纹、收紧双下巴、瘦脸。 2、美体 丰胸、收紧皮肤、细腿(大、小腿)、减肥。 3、生发、美发 、泻血部位 泻血部位,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主导,以韩式泻血疗法为基础,根据本工作室多 年实践确定的60个部位。这些部位涵盖调控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功能。 泻血疗法,是当前疗效快,治愈后不再复发的治疗方法,只要做到泻血顺序 正确,泻血量足,就能把疼痛部位治好,并使全身功能得到恢复,甚至能在某种 程度上能使人变得年轻。 · 1 号:头痛穴:此穴位可以治疗除脑瘤以外的所有头痛症。 1-17-9 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可去头屑 , 使头发润泽发亮,对脱发、忧郁症、记忆力减退也有疗效。

针灸学练习册(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阴阳十一脉灸经》 C.《灵枢经》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皇甫谧 B.思邈 C.洪 D.王焘 E.王唯一 3.我国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哪个朝代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E.清朝 3 B 4.《针灸大成》的作者是哪位医家 A.王焘 B.滑伯仁 C.继州 D.汪机 E.时珍 4 C 5.明代哪一本针灸著作,是继《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卫生针灸玄机秘要》 D.《针灸聚英发挥》 E.《奇经八脉考》 5 A 6.中国针灸是哪个世纪传到欧洲A.公元5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8世纪 D.公元16世纪 E.公元17世纪 6 E 7.《针灸甲乙经》中所载的腧穴有 A.365个 B.349个 C.361个 D.160个 E.354个 7 B 第二章经络总论 1.针灸学理论核心是 A.脏象学说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经络学说 E.于午流注学说 1 D 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阳明、少阳、太阳 B.少阳、太阳、阳明 C.太阳、阳明、少阳 D.少阳、阳明、太阳 E.太阳、少阳、阳明 2 A 3.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3

C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哪一条是错误的 A.手三阴经从头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4 A 5.十二经脉的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什么部位交接 A.头部 B.胸腹部 C.面部 D.肢部 E.上肢部 5 D 6.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A.头部 B.头面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以上都不是 6 B 7.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阴经(指手足三阴经)交接部位在 A.胸腹部 B.胸部 C.腹部 D.肢部 E.以上都不是 7 B 8.下面经脉表里络属关系哪对是错误的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8 D 9.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不直属脏腑 B.无表里配合关系 C.无十二经那样的循环流经关系 D.除任、督二脉外,无专属腧穴 E.以上都对 9 E 10.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B.没有专属的腧穴 C.无表里配合 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 E.不直属脏腑 10 B 11.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调冲、任 B.调节任、督 C.总调奇经八脉 D.调节阴经经气 E.总调冲、任、督、带 11 D 12.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阳经经气 B.调节督脉、任脉 C.调节冲、任、督、带 D.总调奇经八脉 E.总调冲、任、督脉 12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穴位名称的来历

穴位名称的来历, 《中国最完善的人体108要害穴位经典知识大全》穴位名称的来历 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涌泉(井穴) 〔穴名解释〕"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释〕"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穴名解释〕"照",昭,即明显的意思;"海",大海。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 〔穴名解释〕"复",重复,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名解释〕"筑",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宾",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 "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

排瘀疗法59个穴位功效

排瘀疗法59个穴位功效 知灸者福,善灸者寿;筋松一寸,寿长十年! 欢迎关注“尚灸”公众平台:bjz2368 新朋友可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小字:尚灸→再点击关注即可。 1号头痛穴1号是头部出血口,9号是头部进血口;做1、17、9可以去头屑、脱发、忧郁症、记忆力减退由疗效。各种头痛做6、1、9号。2号胃脏穴2号是胃脏出血口,30号是进血口,食欲不振、胃积食、胃无力、胃酸、胃下垂、胃溃疡、胃炎做2、30、8号,胃痉挛、神经性胃肠炎做30、5、2号。3号根穴3号是前面血液往下肢流通的穴位,也是提供所有脏器营养的地方,治疗腹泻、便秘、黑皮肤变白做2、3、6号。如果2、3、6打开所有疾病好转了70%。4号感冒穴跟18号配穴,喉咙嘶哑、扁桃体炎、咽炎、打呼噜、感冒、预防感冒、甲状腺,做4、18号。5号心绞痛穴5号是心脏出血口,30号是进血口,所有心脏病,低血压、失眠、气喘心跳、胸闷、抑郁症,做5、30号。6号高血压穴6号是上肢到下肢血液流通必须经过的地方。6号决定整个下肢的血液循环,也是整个身体的血液循环中枢,和10号配穴。高血压做2、3、6、8,急性腰扭伤做6、33号。腰椎中间痛做6、14号,下肢弱、腰肌劳损、腰间盘6、8、10号。排了6号

后尽量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其他部位淤血很快流到6号穴位。7号肩臂痛穴7号是头部进血和手臂进血的穴位,也是瘀血最多的地方,7号手臂的首都。7号堵塞会头痛,手臂无力,手臂无力和长斑做7、15、22号。肩背痛做7、43、30号。颈椎做7、9、53、30号。8号肾肝穴所有的疾病都跟8号有关系,是万酸之源,是回复肾和肝功能的穴位。肝功能下降脸色、眼睛周围、大拇指内侧发青,背部长很多小疙瘩。肾功能下降睡觉起来腿脚、周身浮肿或突然增加体重,这些症状用正确的泻血疗法都会治好的。9号癫痫穴9号是头部进血口,1号是头部出血口,也是神经线集中的地方,癫痫病、眼睛跳、手发抖是因为9号穴有尿酸把神经细胞熔化引起神经紊乱。眼跳做1、9、20。手发抖做1、9、7、15。嘴跳做1、9、39。9号部位有热感的时候快中风了。9号不通再加两边风池穴位。10号胫卵穴10号是腰部肌肉的支撑点,也决定整个脚部的血液循环,腰痛、脚跟硬皮肤,脚出汗、抽筋做6、10号,脚底疼痛、脚麻做6、10、31号。脚气做6、10、26、27。11号手腕痛穴手腕无力,手腕痛,手腕痛,手关节炎做7、11、22号,手掌发热,手上湿疹,手癣,灰指甲做7、11、22、52号。12、13号关节炎穴12号是血液进入膝盖关节的入口,只要有关节炎先做12、13号,膝盖疼痛冒凉风,咯咯响做12、13、16号。如果膝盖下放疼痛时说明关节炎已经很很严重,要做2、3、6、8号,再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一、头面颈部穴位 14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

韩国心天泻血疗法穴位说明(压缩)

泻血穴位说明 1号(前顶)头痛穴:在此部位泻血,只要不是脑肿瘤,可治疗任何头痛病。在1-19-17号泻血,可去除头皮屑,头发会有光泽,对抑郁症、记忆力下降、脂溢性头皮肤病、头皮瘙痒等症状有疗效。 2号(中脘)胃脏穴:对胃炎、胃痛、胃酸过多、胃下垂、食欲不振有疗效,胸闷、心悸、焦虑不安有疗效;如果在2号泻血没有明显的效果,可在30号食积穴泻血(2号是胃的出口,30号穴是胃的入口)。 3号(关元)根穴:对腹泻、便秘、黑痣有疗效,在2-3-6号泻血可使黑皮肤变得白皙清澈。如果再在8号泻血可摆脱高血压、中风和痴呆的恐惧。 4(天突)号感冒穴:感冒初期在4-18号泻血,睡醒后可治愈,但是时间过久泻出瘀血不好,必须泻到出瘀血。作为应急利用吹风机提高脖子的温度,或用毛巾维持体温,可见疗效。 5号(膻中、鸠尾)心绞痛穴:对因狭心症气喘、胸闷、不安有疗效,对低血压、哮喘、肺结核也有疗效。如果与中药配伍疗效会更好。给低血压患者泻血时,扣上罐加压时患者的低血压症状可能会加重。出现这种症状时要停止泻血,使患者安静下来,如果出现昏迷时在十宣穴泻血可恢复。 6号(肾俞)高血压穴:此部位是高血压患者必须泻血的部位。血压上升时在此部位泻血,血压会立即下降,对治疗高血压有特效,愈后不复发。高血压穴是非常重要的穴位。慢性疲劳和下体无力者在高血压泻血可使下行的血上行,上下体发育均衡。服用人参、鹿茸、蜂蜜后上火的人在高血压穴泻血后服用不再上火。 7号(肩中俞)肩臂痛穴:对肩部肌肉发紧、疼痛有疗效。手凉、多汗、手干燥时在7-15-22号泻血。五十肩大部分在7-43号泻血可治愈,如果在7-43号不见效可在30号食积穴和9号癫痫穴泻血,治愈率达99%。 8号(胆俞)肾肝穴:此部位可恢复肝肾功能。脸、眼底、拇指内侧发青或脸、背部长疙瘩,脸上长粉刺是肝肾功能下降导致的症状,如果方法得当可消除这些症状。手、脚、身体浮肿、体重突然增加(一个月增加两公斤)也是肾功能下降的合并症,泻血可治疗这些症状。 9号(哑门)癫痫病穴:此部位是所有神经线的出发点。60%的癫痫病始于血液循环不畅。治疗癫痫病首先在2-3号泻血,当出血良好时在6号泻血,6号出血良好后在7-9-1号泻血,效果非常理想。 10号(承山)扉痛穴:小腿肚僵硬时可在此泻血。脚底长硬茧、多汗、干燥时在6-10号泻血即可。尤其是脚底疼痛、全脚长脚气、有湿疹,在6-10-31号泻血可治愈。因为小腿粗而烦恼的人在10号泻血会使小腿变细。 11号(阳池)手腕痛穴:手腕痛或手腕肌肉痛或手腕关节痛。 12(鹤顶)、13(膑骨内上缘凹陷处)、16(膑骨外上缘凹陷处)、45 号(内外膝眼中间凹陷处)关节炎穴:对膝盖退行性关节炎、痛风、肌肉 痛有特效。泻血点在12-13-16(由于关节炎、高血压、神经痛而长期 服用有麻醉作用的镇痛剂会导致中风)。 14号(腰俞)、29号(患处)痔疮穴:痔疮或脱肛在6-14-29号泻 血即可。 15号(臑会)鸡皮疙瘩穴:手凉、臂上有小疙瘩、鸡皮疙瘩、肌肉 痛等有疗效。在7-15-22号泻血可治疗上述症状,消除臂上的黑斑,增 加臂力。对手心多汗、干燥也有很好的疗效。 17号(神庭)、20号(太阳)视力穴:治疗视力时可在1-17-20号 泻血。如果与针灸同时并行疗效会更好。对眼皮发沉、下垂也有疗效。 18号(下颏三角区域凹陷处)唾腺穴:对口干有疗效。口干舌燥、 甲状腺及肾功能低下引起的合并症,有此症状的患者多数五脏功能下降。 如果治疗不去根容易引起副作用。在治疗这些病症时必须严格遵守泻血顺 序方能达到治疗目的。泻血点2-3,6-8,4-18。 19号(正营)秃头辅助穴:不在此穴单独泻血。在治疗头痛、秃头、 脱发的过程中手感可触摸到头皮上的瘀血,头痛穴不出瘀血时可在此部位 泻血。 21号(尺泽下二寸处)肘关节穴:用于肘关节周围和关节炎、肌肉 痛、发酸时。 22号(支沟)臂斑穴:用于臂上长出黑痣。可消除臂上的黑痣、小 疙瘩、肌肉痛,增加臂力。 23号(昆仑)、24号(解溪)脚腕痛穴:对脚腕扭伤、关节痛、发酸 症状有疗效,在23-24号同时泻血。 25号(梁丘和伏免)侧麻痛穴:该部位抽筋、发热、凉、痛时,在 25-26号同时泻血。 26号(行间)、27号(侠溪)脚气穴:在有脚气的脚趾背面泻血即可。 脚上多汗在6-10-26-27号泻血即可治疗。 28号(腿内侧根部中间处)打坐穴:盘腿坐式时该部位有痛感或因 肌肉僵硬无法盘腿坐时,在此部位泻血。 30号(身柱)食积穴:胃痉挛或积食时先在30号完成泻血后,立即 在2号胃脏穴泻血。 31号(涌泉)中风穴:不仅对中风有疗效,对脚底疼痛、脚底脚气 等也有疗效。即将中风的高血压患者在此部位泻血时会产生触电般的疼 痛。但是血压下降,排除中风隐患后,针刺痛感不大。中风后三日内按顺 序在6-1-9-31号泻血疗效很好,三日后疗效会打折扣(参考中风篇)。 后脖颈癫痫病穴感觉发热,发紧,是中风的信号。 32号(璇玑)支气管炎穴:参考5号穴。 33号(委中)膝窝痛穴:膝窝发紧,有痛感时,在33-38号同时泻 血。 34号(乳根、不容)肾合痛穴:有肾功能合并症时此部位出现浮肿, 摁压有痛感,泻血后消肿,痛感消失。因带状疱疹出现水泡,痛感剧烈时, 在5号下心绞痛、34号肾合痛穴泻血,痛感会消失。 35号(曲池)臂肘同穴:臂肘发紧,肌肉痛时,在此部位泻血。 36号(颧骨最高处)黑斑穴:对过敏性鼻炎、小疙瘩、红血丝、黑 斑有疗效。 37号(阴市)前肌痛穴、38号(殷门)膝窝痛穴:该部位发紧,肌 肉痛时泻血。 39号(下关)风齿穴:风火牙、牙龈肿痛、怕凉、口臭、牙痛剧烈 时,在此部位泻血有疗效。消除牙垢后泻血,可防止复发。 40号(醫风)耳鸣穴:贫血、血液循环不好时也会出现耳鸣。因贫 血耳鸣时在此部位泻血即可治疗;因血液循环不好耳鸣时,必须按顺序在 2-3,6-8,9-40号泻血;对耳背也有疗效;对耳部炎症、脓、耳屎特别 多的症状有疗效。 41号(居liao上二寸)、42号(居liao下二寸)骨盆痛穴:对肌肉 痛、因久站或久坐出现的疼痛有疗效。治疗股骨头坏死可在6-41-42号 泻血。 43号(厥阴俞、膈关)肩臂痛穴:对肩部的肌肉痛,尤其是对五十 肩,泻血疗法的疗效非常完美。在7-43号同时泻血。 44号(足三里)前麻痛穴:该部位易抽筋、皮肤干燥或因尿酸瘙痒 剧烈时。 45号(内外膝眼中间凹陷处)关节炎穴:坐立时有痛感、浮肿、有 炎症时。 46号(肩yu)高尔夫痛穴:大部分常打高尔夫球的人出现的症状, 故此命名。各种肌肉痛、中风后关节脱臼时在此泻血。 47号(迎香、印堂)鼻炎穴:对慢性鼻炎,严重流鼻涕、过敏性流 鼻涕、咳嗽有疗效。 48号(阳白)眼球干燥症穴:眼睛干涩、流行性结膜炎、因各种眼 部疾病眼睛严重充血时,在20-48号泻血。 49号(耳根直上三寸)歪嘴穴:因面瘫嘴歪时,在39号泻血,如不 见效追加1-9-49号泻血。 50号(下巨墟直下三寸)前麻痛辅助穴:用于治疗后无疗效时的辅 助穴。在44号前麻痛穴泻血后腿仍抽筋时,追加泻血。 51号(中极)痛经穴:痛经、宫寒、月经不调、不孕、卵巢囊肿、 自然流产时,在2-51-6-8号做基本泻血。 1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中医针灸穴位速记歌诀 头面颈项部病症 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 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优;胁痛刺夹脊,阳陵与支沟。 腹痛背俞穴,夹脊相应投;若遇阑尾炎,阑尾穴针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门;夹脊按部取,腰穴适当深。 下腰大肠俞,上腰肾俞存;胸背须谨慎,胁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阳陵泉,环跳绝骨扪。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针。注:阿是穴哪里疼痛哪里是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涌泉;有热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压,退热亦可兼;疟疾取大椎,至阳间使连。 三里调肠胃,内关利胸间;宁心止呕吐,并可治失眠。 神门三阴交,安神疗效传;哑门治癔病,人中内关捻。 癫痫长强穴,百会大椎延;风池及太冲,头昏眩晕旋。 喘发定喘穴,胸闷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丰隆。 肝炎肝胆俞,至阳及太冲;阳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枢足三里,止泻有奇功;脱肛承山穴,长强百会中。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环跳

针灸学名词解释

2.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3.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一夫法:令患者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6.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个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共有12个。 8.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9.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10、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 穴相配合的方法。1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2、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14.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 15.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1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1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1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2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名词解释

1、逆灸:出于《诸病源候论》,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的保健灸法,也即无病施灸之意。 2、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共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3、目系:指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 4、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5、休息痢:痢疾久延不愈,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称之为休息痢。 6、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有十二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8、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9、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 10、角法:拔罐法的古称。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11、壮:灸法的艾炷灸的数量单位。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 12、运针:即“行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证。 14、季胁:第十一肋端。 15、锋针:三棱针古称“锋针”。 16、横骨:耻骨联合。 17、哮喘:喉间痰鸣作响为哮,呼吸困难为喘,二者病因病机相似且常伴发,故合称哮喘。 1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十五络脉。 19、得气: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20、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1.癃闭:小便点滴而下,病势缓者为癃,小便点滴不下,病势急迫者为闭。 2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23.髀枢:股骨大转子。 24.热则疾之:邪热偏盛,针刺治疗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盛。 2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6.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或环形)之间的距离为1寸。 27.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上下。 28.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施行一些辅助针身的手。 29.寒则留之: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驱散寒邪。 30.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31.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三寸。 32.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腰部的腧穴。 33.刺手:刺手为持针之手(大多为右手)。 34.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泻血概要

泻血概要 1、鲜血与淤血的区别 鲜血:颜色鲜红,脱脂棉能够很快吸收。 淤血:偏黑,从人体出来就是凝固的,不被脱脂棉吸收。 泻出的血液,一但离开人体,随着温度的下降就会凝固,但鲜血和淤血的凝固速度不同。出血后马上凝固的是淤血;出血后过一段时间温度下降后才凝固的是鲜血。 2、拔罐前的针刺次数 用大罐(拔罐器):15—20针,小罐10针以内。 3、每次泻血的拔罐次数 康复:5次,体虚弱者3—4次(针刺后+拔罐,为一次)。最后空罐一次,以清理针眼的积血。 4、开始泻血时,三天一次:三次后,可一周一次。以后视出淤血情况和身体状态,可半月或一月一次。泻血不可急于求成。 5、停止泻血的标准 针刺15次后,在20秒内流出约半罐左右流动的血液,可停止泻血。 6、泻血专用工具 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医用消毒液、一次性医用手套、消毒纸巾等。 7、泻血是注意事项 ⑴泻血部位、泻血器具严格消毒; ⑵泻血笔、泻血针、拔罐器专人专用; ⑶泻血当天不可喝酒; ⑷泻血者应佩带口罩、手套; ⑸肉眼可见的血管处不可泻血; ⑹每次泻血总数最多不超过200毫升; 8、禁止泻血的对象 未满7岁的儿童,孕妇,一次服用5种以上西药的患者,七十岁以上的老弱者,血小板减少患者。 泻血疗法泻血应注意的什么? 一、注意事项 1充分理解本教材的内容后开始进行 泻血是为了治疗疾病,那么为了防止错误地实施泻血疗法而导致不良后果,所以事先要充分理解本教材的内容。 2肉眼能看见的血管不能扎

泻血的目的是为了放掉淤血,淤血是存在于毛细血管之内的。肉眼能看得见的蓝色的血管里流的是新鲜血液,千万不能冒然刺扎。 3泻血的位置不能随意移动 本教材指出泻血的位置,从它的结构上讲,是容易产生淤血的部位,也是原来流血量较大的部位。那么,刺扎此部位的目的是为引导血液流通,更快地恢复原有的功能。 泻血并不是100%都能泻出来,如果随意移动泻血的位置,就会改变血液流动的方向,使血液的流向向新的位置移动,这样会延缓恢复功能。因失误而稍微移动泻血位置,没有副作用,但会影响治疗效果。 (1#-9#,17#,18#,20#,30#,32#这14个穴位的位置不可偏移) 4不要急于求成(看瘀血出的挺好,不要贪图一下子把淤血全部泻掉) 泻血也常常有过量时候,第一次泻血者都不会多出,有的因第一次泻血未成功,往往看见泻出了血,就想一次多泻一点,这样会导致泻血过量。泻血的目的是放掉瘀血,但泻血的过程 也会不可避免地把新鲜血液带出来。 如果,被瘀血带出来的新鲜血液,超出了一个人当天的造血量,就会导致贫血或各种病痛。所以我们必须把握泻血量。万一泻血量若较多的话,就要及时打点葡萄糖,这样就可以马上恢复体力。如需要长期泻血,泻血量一定要控制在一个人一天造血量以内。短期泻血5次以内的人,泻血量在300CC左右,对人体健康是无损害的。 二、应掌握的内容: 1鲜血和瘀血的区别: 鲜血:“颜色鲜红,脱脂棉能够很快吸收,凝固的速度与淤血相比要慢好几倍”。 瘀血:“发黑,出血后马上凝固,脱脂棉不能吸收”。 泻出来的血,一旦离开了人体,温度下降就会凝固,但鲜血和瘀血的凝固速度是不同的,出血后马上凝固的是瘀血,出血后过一段时间,血的温度下降以后才凝固的是鲜血。脱脂棉所吸收的血液就是我们在泻血过程中所损失掉的鲜血。 2泻血到何时为止: 亲身体会泻血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这里所讲的含义。血液循环正常的话,用泻血针刺15-20次,拔上罐抽气,很快在“20秒之内流出半杯左右的血”。泻血时间控制在达到两种情况都

针灸名家解读:风池穴

针灸名家解读:风池穴 导语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养生穴位。中医讲“头目风池主”,意思是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针灸名家取穴风池的的两则经典验案!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穴在两肌之间凹陷似池处,主治内外风病。 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 ~ 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席弘赋》: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玉龙赋》: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

验案举隅 承淡安医案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按语】风池穴可以祛散外风,清理头目,善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本案之头痛,由于外感风寒所致,故取之立验。田从豁医案 贾某,男,35 岁,1985 年6 月5 日初诊。 主诉:左耳后肌肉疼痛1 年。 现病史:患者于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肌肉疼痛,曾在北医三院检查,脑电图提示未见异常,诊断为“枕神经痛”。用中药治疗,当时疼痛略减轻,后反复发作。 刻下症:耳后肌肉胀痛,按揉则痛减,影响饮食及睡眠,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痛证(风热上犯)。 西医诊断:枕神经痛。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风池、翳风、完骨、阿是穴。 治疗经过:针刺1 次,患者即觉疼痛减轻,继续针刺10 次,痛未再发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

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 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

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俗话说:“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