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xx 及位置

一、头面颈部穴位14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 寸凹陷中。

瞳子醪(li d 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处,所以叫“球后”。

xx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 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 d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xx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xx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

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 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

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

“天”,这里指天气,即自然界的气;“突”,意为烟囱,这里指通道。该穴位在咽喉上(胸骨柄上窝凹陷处),即是与天气相通的通道,所以称为“天突”。

翳(y)风

“翳”,遮掩的意思;“风”,指致病的风邪。因为本穴可以治疗风邪引起的疾病,又被耳垂所遮掩,所以称“翳风”。翳风穴在耳垂后下缘凹陷中。

二、上肢穴位9

合谷

“合”,意为会合;“谷”,意为山谷。因该穴在拇、食指相合处,形如山谷之中

间,故称“合谷”。

十宣(十王)

“十”,这里指本穴在双手有十个穴点;“宣”,宣泄,意为有宣泄消除病邪的功能。所以称为“十宣”,又名“十王”,位于十个手指指甲的赤白肉际处。

劳宫

“劳”,意为劳动;“宫”,指宫殿,这里指掌心为心神的居的地方。当手劳动屈指,中指尖所指即“内劳宫”。“外劳宫”在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应的位置。

神门

“神”,意为神明,心藏神;“门”,意为门户。本穴为心经之原穴,乃神所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在小儿腕横纹“尺侧”(近小指的一侧)纹头处。

内关

“内”,指内侧,因为穴位居于臂屈侧面,即内侧面,与外关穴相对,所以称为内;“关”,指出入要地。因本穴擅长治疗内脏病,所以称为“内关”。“内关在小儿前臂掌侧、腕横纹直上 2 寸、两大筋之间。

曲池

“曲”,屈曲;“池”,水池。屈曲肘部,横纹端处出现凹陷,形似浅浅的水池,所以称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个涵义,因本穴为系气血汇合之处,似水流汇入池中。“曲池”位于肘关节外侧,屈肘时,肘横纹纹头的尽头。

臂臑(n a o)

“臑”,原指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内侧处。因穴位于上臂正中线与三角肌下缘相交处,故名“臂臑”。

肩髃(y u)

“肩”,指肩部;“髃”,指髃骨,肩胛骨肩峰端。此穴位于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肱(g o n骨大结节之间,也就是上臂外展平举时呈现的凹陷处,所以名为肩髃”。

肩醪(li d o)

“肩”,指肩部;“髎”,意为孔穴。本穴位于肩峰后凹陷中,故名“肩髎”。

三、下肢穴位11

足三里

足”指足部;里”意为寸。因本穴位于夕卜膝眼”下3寸、胫(jn?)骨外侧约一横指处,所以称“足三里”。

xx

“丰”,意为丰满;“隆”,指隆起。该穴所在的部位,肌肉丰满而又隆起,所以名以丰隆。“丰隆”穴位于膝关节下8寸,也就是“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xx

“解”,指骨解(骱),即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处;“溪”,溪流,此指凹陷处。

该穴位于踝(hu d关节正中、两条大筋间凹陷处,故称解溪”

承扶

“承”,意为承受;“扶”,意为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承扶”穴位于臀横纹中点。

委中

“委”,意为弯曲,这里指膝弯部;“中”,指中央。“委中”位于膝关节后方、腘(gu 6横纹之中点处,所以称为委中”

居髎(li d o)

“居”,与“倨”的意思相通,即蹲下;“髎”,这里指空隙。在蹲下时,股部出现凹陷处就是本穴,所以称“居髎”。

环跳

“环”,为圆形,指臀部;“跳”,跳跃。因为本穴在臀部(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d管裂孔连线的外处),又治疗下肢活动方向的疾病,所以称为环

跳”。

xx

阳”指外,这里指小腿外侧面;陵”指高突处,这里指腓(f?i)骨小头;“泉”,指凹陷部。本穴在位于膝关节外侧向下、腓骨小头(膝关节外侧一个小的突起)前下方凹陷处,所以叫“阳陵泉”。

三阴交

“三阴”,指足部三条阴经(肝经、脾经、肾经);“交”,交会。该穴是足部三条阴经交会的地方,所以称“三阴交”。“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 3 寸。

涌泉

“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故名“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底、前脚掌正中凹陷处,也就是“人”字凹陷处。

膝眼

“膝”,指膝部;“眼”,此指凹陷处。该穴在膝部两侧凹陷处,所以称为“膝眼”髌(bn)骨(膝关节前方)正下方是髌韧带,其外侧凹陷处是外膝眼”内侧凹陷处是“内膝眼”。

四、胸腹部穴位5

天枢

“枢”,意为枢纽。本穴在上下腹的中间(肚脐旁开 2 寸处),具有转运中下焦气机的功能,恰如枢纽一样,所以称为“天枢”。

气海

“气”,指元气;“海”,意为汇聚之处。该穴位于脐下 1.5 寸,为元汇聚的地方,所以称“气海”。神阙(qua)

“神”,指神气;“阙”,指门楼,牌楼。神阙是指神气通行的门户。

中脘

“中”,中部;“脘”,指胃腑。古人认为该穴在胃腑的中部,所以称为“中脘”。

中脘穴在肚脐xx4 寸。

膻(t a 中)

“膻”,指胸部;“中”,意为中央、中点。该穴位在前胸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称为“膻中”。

五、背部穴位11

肺腧(sh u)

“肺”,指肺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肺脏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肺腧”。肺腧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厥阴腧

“厥阴”,指手厥阴心包,意为本穴和心包相对应(心包是心脏的外围部分),是心包气血输注的地方,所以称为“厥阴腧”。厥阴腧在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心腧

“心”,指心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心脏之气转输的地方,所以称作“心腧”。心腧穴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肝腧

“肝”,指肝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肝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肝腧”。肝腧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脾腧

“脾”,指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脾脏气血转输之处,所以称为脾腧。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肾腧

“肾”,指肾脏,“腧”指脏气转输之处。本穴为肾脏之气转输之处,故名“肾腧”。肾腧穴位于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大肠腧

“大肠”,指大肠腑,“腧”指转输之处。本穴为大肠之气转输之处,所以称“大肠腧”。大肠腧位于“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

长强

“长”,这里含位置高、统率的意思;“强”,强盛,盛大。本穴为督脉的第一穴,督脉统率所有的阳经,是阳经之长,气血强盛,所以称它为“长强”。

夹脊(xx 夹脊)

“夹”,从两相对的方向固定不动;“脊”,指脊柱。此穴在脊柱两旁,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均有,好象在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所以称“夹脊”。传说本穴是东汉名医华佗发现的,所以又名“华佗夹脊”。具体位置在背部正中线第1胸椎至第 5 腰椎、旁开0.5 寸处。

肩井

“肩”,指肩部;“井”,意为凹陷。该穴在肩部的凹陷处,所以称“肩井”。

风门

“风”,指风邪;“门”,意为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不敷出门户,所以称为风门。“风门”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命门

“命”,意为生命;“门”,意为门户。因为该穴在左右肾腧穴的中间(即“第

2 腰椎棘突下”,脊柱正中线上),肾气是一身的根本,所以称它为“命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

常用50个穴位的位置及作用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2.印堂 取穴: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3.素髎 取穴:在面部,当鼻尖正中。 作用:本穴为预防休克之要穴,可配合人中(水沟)同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穴能限止血压下降,促使血压上升,具有兴奋呼吸机能,以及提高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和代偿能力。 4.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正当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5.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6.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使病人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7.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延年益寿”。明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它调节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预防中风。 8.气海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取穴。

作用:培补元气、固益肾精。是防病强身穴之一。古人认为该穴是“元气之海”,也是“男子生气之海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现代本穴用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年益寿,改善亚健康状态,以及预防休克,增强男性性功能。 9.关元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取穴。 作用:本穴为历代重要的保健益寿之穴。《医经精义》有“元阴、元阳交点之所”的说法,《扁鹊心书》对本穴颇为推崇,曾有诗云:“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方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篯(又称彭祖,相传为古代长寿者)寿数更如何。”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男性性功能障碍防治等的要穴。 10.中极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取穴。 作用:用于预防妇产科病症及防治男性性功能紊乱。 11.天枢 取穴:在腹部,脐旁开2寸处取穴。 作用:预防胃肠疾病及术后腹胀等。 12.大椎 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取穴。俯首时,当项后隆起最高处下缘凹陷中为该穴。

-人体12个最重要的穴位图29998

人体12个最重要的穴位图 1.合谷穴的取穴: 用另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

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 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

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 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 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用拇指端在该处向指骨方向压,有酸痛感觉处。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 ...... 可用于辅助治疗腰痛,还常用于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头顶痛等症。按摩后溪穴治疗腰痛的方法:用拇指按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26

针灸穴名释义(摘要) 周楣声 概述 一、穴名释义的作用 1、由表知里:脏腑深藏,经穴四布,经依脏分,穴与脏应。孔穴名称自然不超出这一基本范围之外。其中不仅以“俞”命名的各穴已直接指出其与相应脏腑有关,而且其他许多孔穴也常用比拟推理方法指出其内外的联系。例如日月象征胆的威仪;云门比喻肺之吞吐。金、商、白与肺相连;土、地、梁与脾相应。神与志可归之心肾;魄与魂可入于肺肝。 2、顾名知用:穴名与所主病症有关,是古人孔穴命名的另一基本思想。如光明治目,和髎助听,条口、承扶祛风,漏谷、水泉治淋,悬钟与耳病相应,阳交与震卦相参,四满应房星与小满,合谷象阴阳之交错,角孙象春气之在头,腹哀为地气之在腹,悬釐喻鬓毛之屈曲,太渊指经脏如桴鼓,浮白收头目之眩晕,築宾去肾间之动气,天井象经气之清净,率谷为诸谷之表帅,期门比将军之官,天府掌收藏之职,金门祛风利水,京门止恐定惊。凡此诸端,均属藏而未露,引而未发者也。 3、见名求位:通过对穴名的了解,对于指示穴位所在,也将有助于记忆。比如通天为戴冠之处,络却为系冠之所,膻中是在袒胸两乳之正中,阴市是在蔽阴短裳之下际,中注是内衣之所着,膺窗当心衣之边缘,温溜乃袖手取暖之处,屋翳喻胸部盾甲之形,辄筋正当肋间之中,步廊则循肋间而上,正营与顶横线相当,天容与头端正相合,支正、支沟必须支臂而取,仆参、委中必须屈膝而求。 4、提高学养:针灸的穴名,也是中医学说思想体系之一,既有医学体系的具体内容,也贯串着古代哲学思潮与社会形态等许多其他学科的情况在内,是在古汉语基础上所形成的。 二、穴义内容的分类 1、取象比拟:主要是把许多自然现象及社会形态的某些方面,用类比归附的方法,假借命名。 ①与天文星象和气候比拟命名:天象和气候自然是古人取穴命名的内容之一。古人以风为百病之长,因而直接或间接以风命名的诸风穴更多。 ②与地理地形比拟命名:借用地理山川的地名、地形与孔穴所在的体表相比拟,这更为多见。山洼无水之处为谷,山洼流水之处为溪。水所止处为池,百川皆归之处为海,浅洼水草之地为泽,水从地出为泉,深潭为渊,大川为渎,水所经过之处为渠,水之细流为沟,水中之小洲为渚,深凹有水之处为井;又如土之高者为丘,土阜高大者为陵,土堆为敦,筑土为坟曰封(封又是疆界的意思),可以通行之处为道,地理上的门户为关,还有直接假借山名命名。虽非所有以丘、陵命名的穴位,都在人体的凸出部位,而以池、谷命名的穴位,却都在体表的凹陷处。以高为邻,以低为

80个常用穴位

中医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与操作 1.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部胀满;急性腹痛吐泻;肘臂挛痛 2. 孔最:前臂掌面桡侧,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直刺0.5~l寸肘臂挛痛,痔疾,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3.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向上斜刺0.3-0.5寸可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痛;口眼歪斜,牙痛 4.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直刺0.2~0.5寸,禁灸。咽干,咽喉肿痛,失音。咳嗽,咳血,小儿疳积。 5. 少商: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昏迷,癫狂;指肿,麻木手阳明大肠经 6.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咽喉肿痛,齿痛,耳聋;热病,昏迷;手指麻木 7.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直刺0.5-1.0寸可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鼻衄,耳聋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上肢疼痛,不遂 8.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直刺0.8-1.2寸可肩臂麻痛,上肢不遂;腹胀,吐泻;齿痛颊 肿9.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1.0-1.5寸可热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头痛,眩晕,癫狂;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瘰疬;瘾疹;月经不调,腹痛吐泻 10.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肩部前方的凹陷直刺0.8-1.5寸可肩臂疼痛,上肢不遂,瘰疬;瘾疹 11.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鼻唇沟中平刺或斜刺0.3-0.5寸不鼻塞,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胆道蛔虫症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 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水平交界处直刺0.5寸或向颊车方向透刺1.0-2.0寸可眼睑瞤动,口角歪斜,流涎 13. 下关:闭口取穴,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前方直刺0.5-1.0寸可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面痛 14. 头维: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向下或向后平刺0.5-0.8寸不可眩晕,头痛;目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 15.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1.0-1.5寸可绕脐腹痛,腹胀肠鸣,痢疾,泄泻,便秘;癥瘕,痛经,月经不调 16. 梁丘: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直刺1~1.2寸。 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17.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斜刺1.0-1.5寸可膝肿痛 18.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1横指直刺1.0-2.0寸可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乳痈;疳疾,喘咳痰多,头晕,心悸气短;癫狂,失眠;膝痛,下肢痿痹,脚气,水肿 19. 条口: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8寸,犊鼻与下巨虚的连线上取穴。直刺l~1.5寸。肩周炎,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胃痉挛,肠炎,扁桃体炎。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转筋,跗肿,肩臂痛。 20.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2横指直刺1.0-1.5寸可咳嗽,痰多,哮喘;头痛眩晕,癫狂;下肢痿痹

最新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 中风偏瘫: 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刮痧部位】 上肢部: (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 (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 (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十二经常用穴位解释

手太阴肺经: 尺泽: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孔最:清热止血,润肺理气 列缺: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 太渊:宣肺止咳、通肺理血;补肺益气,通经复脉,化痰 鱼际:清宣肺气,清热利咽 少商:宣肺利咽、泄热醒神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曲池: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高血压 手三里:消肿止痛、调理肠胃 肩髃: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迎香:疏散风热,通利鼻窍 足阳明胃经: 天枢: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梁丘:通经利节、和胃止痛 犊鼻:通经活络,疏风散寒,消肿止痛 足三里: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上巨虚:调肠和胃 下巨虚:疏通经脉,调和气血 丰隆:头痛眩晕,咳嗽多痰,气喘,胸痛,癫狂,痫症,下肢浮肿,腿膝酸痛,下肢痿痹,高血压等 解溪:舒筋活络,清胃化痰 内庭:清降胃火、通涤腑气 足太阴脾经:

隐白:健脾、统血、宁神;生发脾气 太白:健脾、和中、涩肠 公孙: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三阴交: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地机: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阴陵泉:健脾利水、通利三焦 血海:化血为气,运化脾血 手少阴心经 少海:理气通络,益心安神,降浊升清 通里:通经活络、养血安神 阴郗: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神门:补益心气,安定心神 少冲:生发心气,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开窍泄热、利咽通乳,生发金气 后溪: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养老:充养阳气 肩贞:清头聪耳,通经活络,散化小肠之热 天宗:散风、舒筋、止痛,生发阳气 听宫:回收地部经水导入体内 足太阳膀胱经: 精明:泄热明目,祛风通络,降温除浊 攒竹:吸热生气 天柱:疏风解表、利鼻止痛,化气壮阳 风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五十个常用穴位释义及位置 一、头面颈部穴位 14 四白 “四”,意为广阔的意思;“白”,指光明清澈。本穴可治疗眼病,具有增强视力的作用,所以称为“四白”。“四白”穴在眼睛正视时,瞳孔直下、眼眶下眶凹陷中。 睛明 “睛”,指眼睛;“明”,意为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睛明”穴在内眼角直上0.1寸凹陷中。 瞳子髎(liáo) “瞳子”,指眼;“髎”,意为孔穴。该穴在小儿外眼角旁开0.5寸、眼眶骨外缘凹陷中,所以称“瞳子髎”。 球后 “球”,这里指眼球;“后”,前后的后。本穴位位置较深,在眼球的后部,位于下眼眶外侧缘1/4处,所以叫“球后”。 迎香 “迎”,意为迎接;“香”,指香味,这里泛指各种气味。因为本穴主治不闻香臭的病症,所以定这一穴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旁开0.5寸,也就是在鼻唇沟中点凹陷处。 攒(cuán)竹 “攒”,聚集;“竹”,竹叶,形容眉行。穴位在两眉头凹陷中,皱眉时此处好象竹叶聚集,所以称为“攒竹”。 鱼腰 形容眉毛如鱼,穴在鱼之正中部,故名。“鱼腰”穴在眉毛中点凹陷处。 印堂 “印”,原意指图章;“堂”,庭堂。古代星相家把前额部两眉头之间叫做印堂,此穴位在前正中线上,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所以也称“印堂”。 太阳 “太”,高、极的意思;“阳”,阴阳的阳。头颞(nia)部的微凹处,俗称为太阳穴,穴在它的上面,所以叫“太阳”。 百会 “百”,表示数量多;“会”,意为会聚。本穴在头顶,是各条经脉会聚的地方,所以称“百会”。具体位置在后发际(头发与颈部交界处)正中直上7寸,两耳尖连线中点。 风池 “风”,指风邪;“池”,意为池塘,这里指凹陷。本穴位于颈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是风邪易于侵犯的地方,所以称“风池”。风府 “风”,指风邪;“府”,这里指聚集的部位。因为是指风邪集结的部位,所以称“风府”。“风府”穴位于两“风池”穴之间中点凹陷处。 天突

穴位名称的来历

穴位名称的来历, 《中国最完善的人体108要害穴位经典知识大全》穴位名称的来历 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涌泉(井穴) 〔穴名解释〕"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释〕"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穴名解释〕"照",昭,即明显的意思;"海",大海。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 〔穴名解释〕"复",重复,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名解释〕"筑",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宾",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 "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

护士常用50个穴位

、护土常用50个针灸穴位: (一) 少商: 定位:在拇指挠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咽喉肿痛,中风昏迷,咳嗽,气喘。 操作: 三棱针点刺放血。 (二) 少冲: 定位:在小指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 中冲: 定位:在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心痛,心烦,中风昏迷,热病。 操作:三棱针点刺出血。 (四) 后溪: 定位:手握拳、小指横纹头尽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疟疾,热病,手指挛急。 操作:握拳,直刺0. 5—1. 5寸或艾条 灸。 (五) 中渚 定位:手背四,五掌骨间,后一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咽喉肿痛,手指不能屈伸。 操作:轻握拳,直刺 0.3-0.5寸;艾 条灸。 (六)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央的桡侧。 主治:头痛,外感,高热,无汗,齿痛,咽喉肿痛,便秘,痢疾。 操作:直刺0. 6—1寸, 艾条灸。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七) 阳溪 定位:在腕关节桡侧,拇指向上翘起,手背横纹凹陷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头痛,目赤肿痛, (八) 大陵: 定位:前臂,掌面腕横纹中央,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胸胁痛, (九) 神门: 定位:在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十)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5寸; 治:咳嗽,气喘,咽 喉肿痛,偏正头痛,齿痛, (十一一)内关: 定位:前臂掌面腕 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 直刺0. 5— 1寸,艾条灸。 (十二)间使: 定位:在腕横纹上三寸,两肌腱之间。 主治:烦燥,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十三)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面,腕横纹上二寸的桡,尺骨之间。 耳鸣。操作:直刺0. 5— 1寸,艾条灸。 耳鸣。 手腕痛。 处,合谷后1 . 5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操作。直刺0. 3— 0. 5寸,艾条灸。 主治:心痛,心烦,失眠,惊悸,掌中热。 也可以两手虎口交叉, 食指尖所至的凹陷处。 操作:斜 刺0. 4—0。6寸艾条灸。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热病。 操作: 操作:直刺0。5—1寸,艾条灸。 主治:热病,头痛,颊肿,胁痛,

人体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一、值实验: 实验用品: 烧杯三个、试剂一瓶、能量水、纯净水,自来水 实验步骤: ①将三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地能量水、纯净水、自来水. ②在三种水中分别滴入等量地试剂. ③三种水地颜色分别编成绿色、黄色和蓝色,与比色卡对比进行酸碱性测试. 实验结果:证明碱性电解水地值在—之间,,酸性电解水地值在之间,自来水处于左右,属于中性,因此,长期饮用能量水水能平衡人体地酸碱度,使用能量水能起到很好地护肤作用. 二、溶油实验: 实验用品: 两个烧杯食用油能量水、自来水 实验步骤: ①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等量食用油. ②在滴入食用油地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地能量水和自来水. ③分别用搅棒进行搅动后观察结果,加入能量水地油完全溶解、融化.而加入自来水地油出现了分层. 实验结果:证明碱能量水具有极强地溶解力和乳化力,能有效地清除体内肠道内和血管壁上地垃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三、冷水泡茶实验: 实验用品: 两个烧杯、茶叶、能量水、自来水 实验步骤: ①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地茶叶. ②在盛有茶地烧杯中分别倒入等量地能量水与自来水. ③观察两杯水地颜色,倒入能量水地烧杯颜色很明显,而自来水那杯,没什么颜色 实验结果:证明能量水渗透力力,很容易被人体吸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导电实验 实验用品: 三个烧杯能量水、台灯一个、带插座地长电线一根 实验步骤: ①首先在三个杯子里倒入等量地纯净水、矿泉水、能量水,将剪断地导线插入纯净水中,发现台灯没有亮; ②用同样地方法把导线放入矿泉水中,发现灯丝红了(有地矿泉水一点亮光也没有); ③用同样地发放把导线放入能量水水中,发现台灯亮度非常明显. 实验结果:证明能量水中含有适量地人体所需地矿物质,常饮用有利于身体健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五、酒地实验 实验用品: 白酒(度数高一些)、一个烧杯、一瓶试剂、能量水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中倒入少量地酒,滴入试剂,酒呈黄色,可见酒是酸性地 ②加入能量水,随着水量地不断加入,水地颜色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变成深蓝色,显碱性实验结果:证明酒后大量饮用能量水,可以缓解酒后引起地头痛等对身体造成地伤害.文档

针灸学名词解释

2.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3.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4.间接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5.一夫法:令患者食、中、无名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6.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 个腧穴。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共有12个。 8.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医者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患者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可沿着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扩散传导。 9.下合穴: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10、原络配穴法:是指先病经脉的原 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 穴相配合的方法。11、五输穴:十二经脉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2、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14.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经穴。 15.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16.瘢痕灸:灸治时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并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17.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18.刺手: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 19.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20.郄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名词解释

1、逆灸:出于《诸病源候论》,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的保健灸法,也即无病施灸之意。 2、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共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3、目系:指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 4、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此类穴位主治作用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疗效。 5、休息痢:痢疾久延不愈,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称之为休息痢。 6、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7、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有十二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8、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9、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 10、角法:拔罐法的古称。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 11、壮:灸法的艾炷灸的数量单位。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 12、运针:即“行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13、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证。 14、季胁:第十一肋端。 15、锋针:三棱针古称“锋针”。 16、横骨:耻骨联合。 17、哮喘:喉间痰鸣作响为哮,呼吸困难为喘,二者病因病机相似且常伴发,故合称哮喘。 18、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十五络脉。 19、得气: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20、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21.癃闭:小便点滴而下,病势缓者为癃,小便点滴不下,病势急迫者为闭。 2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23.髀枢:股骨大转子。 24.热则疾之:邪热偏盛,针刺治疗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盛。 2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 26.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或环形)之间的距离为1寸。 27.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能主治奇经病症,均位于腕踝上下。 28.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施行一些辅助针身的手。 29.寒则留之: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驱散寒邪。 30.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31.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三寸。 32.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腰部的腧穴。 33.刺手:刺手为持针之手(大多为右手)。 34.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60个常用穴位的定位、主治、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双手虎口交叉,食指指尖所指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操作:向上斜刺正0.5~0.8寸。 3.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约0.1寸。主治:咽喉肿痛,高热,昏迷,癫狂,鼻衄。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4.商阳井穴 定位:示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及五官疾患,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5.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半握拳取穴)主治: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经闭,滞产,无,发热恶寒,无汗,多汗。 操作:直刺0.5~1寸。 6.手三里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肘臂无力,上肢不遂,腹痛,腹泻,腹胀,齿痛,颊肿。操作:直刺 0.8~1.2寸。 7.曲池合穴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半身不遂,瘾疹,热病,癫狂,腹痛,吐泻,高血压,咽喉肿痛,齿痛。操作:直刺0.5~1寸。 8.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瘰疬。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9.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微笑当鼻辰沟中正中央,略向上刺)主治:鼻塞,口歪,鼻衄,胆道蛔虫。操作:略向内上方刺或平刺0.3~0.5寸。 10.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润动,头痛,眩晕,口眼歪斜,面肌痉挛。操作:直刺0.3~0.5寸。 11.地仓 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齿痛,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穴位解释

穴位解释 为使广大中医爱好者更好地清楚经络的本质,作者在发表“经络本质已被中国证明”一文后,已陆续发表各经穴位的性能解说多次,现在就最为常用的“四总穴”作一综合概述,此后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暂时告一段落,毕竟晚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本草理论,我是在研究中药归经理论的时候发现经络现象有点雾里看花之后才转移研究方向的。事实上真要研究经络穴位还得修道进行内证实验,我虽在努力进行中但还没达到这个境界,等有一天晚辈可以进行内证实验了,我再继续研究经络与穴位,同时也会将研究成果公报于众与大家分享。现在就四总穴解说作一小结如下。四总穴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足三里―――肚腹三里求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膝眼是什么?就是膝盖的眼睛嘛!在膝盖骨下凹陷处。本穴是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其作用非常巨大,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艾灸。不过,关于本穴的所有功效,我们用两句俗语就可以把它给概括了:一是“肚腹三里留”,二是“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所谓“肚腹三里留”,就是说我们整个腹部的病一般都可以通过针刺足三里来治疗。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针刺它可以调节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保健的作用。如果真有病的话,按摩不太管用,最好艾灸,若

是急病重证,那就要针刺了。足三里确实相当于一个宝藏在那里,通常情况下用不上,但如果去发掘它,那真是受用不浅。胃痛的时候,一揉这个足三里,马上就缓解,非常有用。还有就是醉酒了,但觉得要吐又吐不出来,这时候你一按足三里马上就能吐出来,吐出来后最好吃上几粒藿香正气丸以保护胃气。那么足三里与老母鸡又有什么关系呢?传统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闭经、月经量少等(但现在人工饲养的鸡就差得远了)。而老母鸡的补益作用则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祖辈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可以用于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等。现代对食道癌患者做实验观察,结果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见食道蠕动增强,管腔增宽,痉挛解除;针刺胃病患者的足三里,其胃电图的表示为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足三里还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这些报道充分说明了足三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俗话说:“若要身安康,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那么,如何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古人常常采用“化脓灸”,那就是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灸时采用艾条,

常用针灸穴位个

常用针灸穴位80个 1.尺泽(chǐzé,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1寸。 3.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é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中医名词解释

中医身体部位解 研究经穴之入手,必先明经之循行,明经之循行,必先知周身之名位,然后读各经循行之分野,可了然于胸中也。《医宗金鉴》注周身名位,录作参考。 头:头者,人之首也。凡物独出之首,皆名曰头。 脑:脑者,头骨髓也,俗名脑子。 巅:巅者,头顶也。头顶之骨,俗名天灵盖。 顖:xìn,顖亦作囟,巅前头骨也。小儿初生未阖名曰囟门,已阖名曰囟骨,即天灵盖后合之骨。 面:凡前曰面,凡后曰背,居头之前,故曰面也。 颜:颜者,眉目间名也。 额颅:额前发际之下,两眉之上名曰额。一曰颡者,亦额之谓也。 头角:额两旁棱处之骨也。 鬓骨:即两太阳之骨也。 目:目者,司视之窍也。 目胞:目胞者,一名目窠,一名目囊,即上下两目外卫之胞也。 目纲: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边,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 目内眦:目内眦(zì)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 目外眦: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 目珠:目珠者,目睛之俗名也。 目系:目系者,目睛入脑之系也。 目骨眶:目眶者,目窠四围之骨也。上曰眉棱骨,下即骨,骨之外即颧骨。 额:额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鼻者,司臭之窍也。两孔之界骨,名曰鼻柱,下至鼻之尽处,名曰准头。 :zhuō,目之下眶骨,颧骨内下连上牙床者也。 頄;qiú,頄者, 内鼻旁,近生门牙之骨也。 颧:颧者,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顑:kǎn,顑者,俗呼为腮。口旁颊前,肉之空软处也。 耳:耳者,司听之窍也。 蔽:蔽者,耳门也。 耳郭:耳郭者,耳轮也。 颊:jiá,颊者,耳前颧侧面两旁之称也。 曲颊:曲颊者,颊之骨也。曲如环形,受颊车骨尾之钩者也。 颊车:颊车者,下牙床骨也,总载诸齿,能咀食物,故名颊车。 人中:人中者,鼻柱之下,唇之上,穴名水沟。 口: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唇:唇者,口端也。 吻:吻者,口之四周也。 颐:颐者,口角后,顑后下也。 颏:kē,颏者,口下唇末之处,俗名下巴壳也。 颔:hàn,颔者,颔下结喉上两侧内空软处也。 齿:齿者,口龈所生之骨也,俗名牙。有门牙、虎牙、槽牙、上下牙尽根之别。舌:舌者,司味之窍也。 舌本:舌本者,舌之根也。 颃颡:háng sǎng,颃颡者,口内之上二孔,司分气之窍也。 悬壅垂:悬壅垂者,张口视喉上似乳头之小舌也。 会厌:会厌者,覆喉管之上窍,似皮似膜,发声则开,咽食则闭,故为声音之户也。咽:咽者,饮食之路也,居喉之后。

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80个常用针灸穴位汇总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尺泽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1肺系实热证2肘臂挛痛 3急证(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直刺0.8-1.2寸 或点刺出血 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 上, 腕横纹上7寸处 1肺系病证 2肘臂挛痛。直刺0.5~l寸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 腕横纺上1.5寸 1肺系病证 2头项部疾患(头、牙、项部、口眼)向上斜刺0.5-0.8寸 鱼际第1掌骨中点桡侧, 赤折肉际处 1肺系热性病(失音)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 小儿疳积用割治法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肺系实热证(咽喉、鼻、高热) 2昏迷、癫狂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 0.1寸 1五官疾患(齿痛、咽喉肿痛) 2急证(热病、昏迷) 浅刺0.1寸 或点刺出血 合谷手背第1、2间, 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疾 2外感 3热病(无汗或有汗) 4妇产科病(经闭、滞产) 直刺0.5-1.0寸 半握拳 孕妇不宜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肘横纹下2寸 1上肢病证 2腹痛、腹泻3齿痛,颊肿直刺0.8-1.2寸 曲池屈肘成直角,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 外上髁连线中点 1上肢病证 2热病3高血压 4癫狂5肠胃病 5五官热性病 6皮肤外科(瘾疹,湿疹,瘰疬) 直刺0.5-1.0寸 肩髃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 间; 三角肌肉上部中央, 上臂平举肩峰前下方凹 陷处 1上肢病证 2瘾疹直刺0.8-1.5寸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 寸, 鼻唇沟中 1局部病证(鼻塞,鼻衄,口歪) 2胆道蛔虫症 向内上方斜刺或平 刺0.3-0.5寸 地仓口角旁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局部病证(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 刺或平刺0.8寸, 可向颊车穴透刺 下关耳屏前, 下颌骨髁状突前方, 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 凹陷中, 闭口取穴 1面口病 2耳部疾病 直刺0.5-1.0寸, 留针时不可张口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女性人体穴位图【正背面高清图解大全】 [导读]从女性人体穴位高清图可以看出,左侧的红线是任脉穴位,右侧的蓝线是足阳明胃经,本文高清图解女性人体穴位的详细位置,以及常用穴位在身体方面和皮肤方面的作用与功效。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腧穴在人体中纵横交错、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与人体脏腑、机体、五官的健康息息相关,能使人体气血运行畅通,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大全——任脉穴位各个位置 01、曲骨穴 02、中极穴 03、关元穴 04、石门穴 05、气海穴 06、阴交穴 07、神阙穴 08、水分穴 09、下脘穴 10、建里穴 11、中脘穴 12、上脘穴 13、巨阙穴 14、鸠尾穴 15、中庭穴 16、膻中穴 17、玉堂穴 18、紫宫穴 19、华盖 20、璇玑穴 21、天突穴 22、廉泉穴 23、承浆穴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任脉作用: 1、曲骨穴主治

身体方面: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 2、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穴主治 身体方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性冷淡、内分泌失调;皮肤方面: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黄黑皮肝、体毛过多,毛孔粗大。 3、神阙穴、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主治 身体方面: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反酸、便秘、口气重;皮肤方面:嘴周暗疮、皮肤色晦无光、鼻翼两旁充血。 4、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主治 身体方面:失眠多梦、胸闷、心烦、健忘、反胃、呕吐;皮肤方面:面色苍白、肤色异常、粉刺。 5、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主治 身体方面:咳嗽、气喘、呕吐、胸中气逆、哮喘。 6、廉泉穴、承浆穴主治 身体方面:牙痛、口舌生疮、舌下肿痛。 女性人体穴位图解——足阳明胃经作用 1、气舍穴、缺盆穴、气户穴主治 身体方面: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百日咳、食道炎、火消化不良、胸膜炎;皮肤方面:皱纹、油脂旺盛、面色苍白。2、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主治 身体方面: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胸膜炎、乳腺炎;皮肤方面:

穴名解

穴位名称的来历 足少阴肾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涌泉(井穴) 〔穴名解释〕"涌",指水向上冒;"泉",泉水。本穴为肾经的井穴,比喻脉气从足底出来的情况。 〔取穴方法〕有二种方法。 (1)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联机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2)卷足,在足前部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休克、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晕厥、下肢瘫痪。 太溪(原穴) 〔穴名解释〕"太",盛大的意思;"溪",溪流。本穴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经气从涌泉出来后,到这里已汇聚成大溪,所以称此名。 〔取穴方法〕足内侧,内踝后方,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慢性咽喉炎、足底痛、眩晕、失眠、牙痛。 照海(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穴名解释〕"照",昭,即明显的意思;"海",大海。因为此穴处脉气明显,阔大如海,所以称为照海。 〔取穴方法〕足内侧,在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咽喉炎、失眠、高血压、癫痫、足跟痛。 复溜(经穴) 〔穴名解释〕"复",重复,返回的意思;"溜",同流。足少阴肾经的脉气自涌泉流至太溪后,曾绕行一圈至照海,又从太溪直上到本穴,所以称为复溜。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在跟腱的前方取穴。 〔主治病症〕睪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多汗症,下肢瘫痪。 筑宾(阴维脉郄穴) 〔穴名解释〕"筑",原指筑墙的舂棒,形容坚实,这里似乎指的腓肠肌;因为穴位在它的旁边,所以称为"宾",即宾客。 〔取穴方法〕小腿内侧,太溪穴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取穴。 〔主治病症〕肾炎、尿路感染、盆腔炎、腓肠肌痉挛。 手太阴肺经主要穴位名称研究 中府(募穴) 〔穴名解释〕"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气;"府",聚集的意思。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本穴为肺经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气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称为中府。 〔取穴方法〕有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间隙,在距胸骨正中线6寸(指同身寸,下同)处取穴。 (2)乳头直线向上交三根肋骨处,再向外横开2寸为本穴。本法较简便,但只限于男性。〔主治病症〕咳嗽、气喘、胸痛。 尺泽(合穴) 〔穴名解释〕"尺"为尸(人)与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泽"指浅水低凹处。这是根据它的位置特点命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