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勾践灭吴1(1)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原文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

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灭吴原文

《勾践灭吴》(节选)《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为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之败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勾践灭吴》参考译文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来用。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噽,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您。”太宰噽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

《勾践灭吴》(节选) 课文说明

《勾践灭吴》(节选) 课文说明 一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二课文删节的部分 《勾践灭吴》原文较长,选入教材时,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对原文作了删节。共删去了两段。一段是大夫种的说辞: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彻声闻于天王〕声音直达吴王。彻,达。天王,指吴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意思是说,越王的军队,不值得您再来讨伐了。师徒,指军队。辱,谦词。,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赂君之辱〕意思是说,奉献给国君,酬谢国君的辱临。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勾践女女于王〕请求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女奴。女于王,在王那里作女奴。,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惟君左右之〕任凭君的调遣。。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系妻孥(nú)〕把妻子和儿女都拘囚起来。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效死。,乃必有偶〔乃必有偶〕意思是说,知道不免于死,拼命战斗,一人必有两人之用。偶,两个。,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事君〕伺候君王。这是婉辞,意思是说,与夫差作战。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与其杀这些人,不如得到越国。“与其……宁……”,表示在二者之中有所选择的时候,舍其前者,取其后者。,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之与成) 另一段是夫差对勾践的请辞: (又郊败之)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请达王甬、句东〕我要把你送到甬、句以东去。达,遣送。甬,甬江。句,句章(现在浙江省慈溪县西南)。,吾与君为二君〔吾与君为二君〕意思是说,我同你仍然算是两国的国君。②③④⑤

勾践灭吴详案

《勾践灭吴》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 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 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 ..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 ..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2016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勾践灭吴 一、重点词语解释 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这里作准备) 2、吊有忧(慰问) 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 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 5、践辞曰(推辞) 6、越四封之内(疆界) 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8、旅进旅退(俱,共同) 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 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 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 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 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 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 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 孰为汝多知乎(通智) 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 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 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 5、遂:自杀未遂(成功)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遂灭吴(就) 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木兰当户织(面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 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 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 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 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 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

2015年语文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2015年语文勾践灭吴原文及译文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

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勾践灭吴教学内容

勾践灭吴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勾践灭吴 《国语》 3课时 教学目的:1.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及句子的用法。 2.学习《国语》的写作方法和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笔下的深沉而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亿、节、旅、蕃、知、劝、当、遂等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教法:讲读式 一、简介: 1.《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分二十一卷,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 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尽余各国所记都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2.背景:见教参。 3.导语设计: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郭沫若为之作了补充。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分析: 1.结构: (一)战败和谈: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结果怎么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下列词语的用法: 栖知资无乃…乎成伐服去 (二)卧薪尝胆: (1)越王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必修一《勾践灭吴》阅读练习

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吴王夫差《国语·吴语》 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越王勾践起师逆之。大夫种乃献谋曰:“夫吴之与越,唯天所授,王其无庸战。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夫一人善射,百夫决拾,胜未可成也。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不可以授命。王不如设戎,约辞行成,以喜其民,以广侈吴王之心。吾以卜之于天,天若弃吴,必许吾成而不吾足也,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安受其烬,乃无有命矣。” 越王许诺,乃命诸稽郢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使下臣郢,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于下执事曰:昔者越国见祸,行罪于天王,天王亲趋玉趾,以心孤勾践,而又宥赦之。君王之于越也,繄起人死人而肉白骨也。孤不敢忘天灾,其敢忘君王之大赐乎?今勾践申祸无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边垂之小怨,以重得罪于下执事?勾践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颡于边。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越国固贡献之邑也。君王不以鞭棰使之,而辱军士使寇 令焉。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天王岂辱裁之?亦征诸侯之礼也。夫谚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今天王既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虽四方之诸侯,则何实以事吴?敢使下臣尽辞,唯天王秉利度义焉!” [注]①宥(y^u)赦:原谅,宽容,赦免 ②繄(y9)住,只是搰h*,据 ③槃(p2n y0):即盘,洗脸洗手用的器具 1.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以广侈吴王之心 ②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2.下列句子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 [] A.不敢显然布币行礼 B.孤不敢忘天灾 C.越国因贡献之邑也 D.孤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3.下列各句括号中为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之)喜其民,以(之)广侈吴王之心 B.(吴)将必宽然有伯诸侯之心焉 C.(越)既罢弊其民 D.(勾践)亲委重罪,顿颡于边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既罢弊其民,而天夺之食

勾践灭吴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难词难句解析: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乃(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 3、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 4、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 7、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 8、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 9、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 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 11、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 (二)讨论: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中考文言文《勾践灭吴》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勾践灭吴》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勾践灭吴》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勾践灭吴 选自《国语》 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就向全军发布号令说:“凡是我的父辈兄弟及全国百姓,哪个能够协助我击退吴国的,我就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向越王进谏说:“我听说过,商人在夏天就预先积蓄皮货,冬天就预先积蓄夏布,行旱路就预先准备好船只,行水路就预先准备好车辆,以备需要时用。一个国家即使没有外患,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就如蓑衣斗笠这种雨具,到下雨时,是一定要用上它的。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说罢,就握着大夫文种的手,同他一起商量灭吴之事。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酬谢大王的辱临。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的婢妾,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把妻子儿女捆绑起来,连同金玉一起投到江里,然后再带领现在仅有的五千人同吴国决一死战,那时一人就必定能抵两人用,这就等于是拿一万人的军队来对付您大王了,结果不免会使越国百姓和财物都遭到损失,岂不影响到大王加爱于越国的仁慈恻隐之心了吗?是情愿杀了越国所有的人,还是不化力气得到越国,请大王衡量一下,哪种有利呢?”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吴王夫差准备接受文种的意见,同越国订立和约。吴王的大夫伍子胥劝阻说:“不行!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

《勾践灭吴》原文和译文

勾践灭吴《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 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 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 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 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 一起商量。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随后,越王就派文种到吴国去求和。文种对吴王说:“我们越国派不出有本领的人,

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 就派了我这样无能的臣子,我不敢直接对您大王说,我私自同您手下的臣子说: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我们越王的军队,不值得屈辱大王再来讨伐了,越王愿意把金玉及子女,奉献给大王,以 酬谢大王的辱临。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并请允许把越王的女儿作大王的婢妾,大夫的女儿作吴国大夫的婢妾,士的女儿作吴国士 的婢妾, 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越国的珍宝也全部带来;越王将率领全国的人,编入大王的军队,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 一切听从大王的指挥。如果您大王认为越王的过错不能宽容,那末我们将烧毁宗庙,

《勾践灭吴》知识点

《勾践灭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勾践灭吴》选自《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年,记载西周、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实。 2《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著作,又名《春秋外传》。 3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 二、字音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qī kuài jī 贾人 gǔ 冬则资絺chī 蓑笠suō lì 仇雠敌战之国也 ch?u 太宰嚭 pǐ 南至于句无….东至于鄞:gōu yín 公与之饩 xì 令孤子、寡妇、疾疹 chèn 无不餔也,无不歠也:bǔ chu? 国之孺子:rú 三、重点文言知识包括: 1 、实词: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退守 吾与之共知越过之政:管理,主持 大夫种进对曰:进见 贾人夏则资皮:贾人,商人;资,储备 不可不养而择也:供养,选拔 遂使之行成于吴:使,派;达成协议,讲和 苟闻得子大夫之言,何后只有:如果 仇雠敌战之国也:仇敌 民无所移:迁移的地方 夫上党之国:中原一带的国家 而又与大国执仇:结仇,结怨 乃致其父母:召集 寡人请更:请求改变 吊有忧:慰问 然后卑事夫差: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恭卑地;服侍 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自身 当室者死:嫡子 支子死:庶出之子 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来得及

广运百里:土地面积的长和宽 今越国亦节矣:克制 勾践辞曰:推辞 请姑无庸战:姑且;用 请复战:再 宦士三百人于吴:使….做奴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繁殖,生息 四封之内:边界 旅进旅退:俱,共同 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劝勉、鼓励 遂灭吴:终于 则有常赏:符合规定的 进不用命:服从命令 2、虚词 乃号令于三军:向、对 以待乏也:以便 虽无四方之忧:即使 虽悔之,必无及已:即使 子苟赦越国之罪:如果;赦免 将不可改于是矣:这种状况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比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自己 安于知耻:哪里;知道 3、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蕃通“繁“ 令壮者吾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无不歠也:餔通“哺”;歠通“啜”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 4、古今异义: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武士,重臣——坏人的党羽 今寡人不能:无能——不可以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你们——二三个儿子 丈夫二十不娶:男子——女子的配偶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日晒夜露——隐蔽的缺陷、问题等显露出来;中原:原野——黄河中下游地区 5、词类活用: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用法,使….退、击退 又郊败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 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使….去,

勾践灭吴全文翻译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动身出使吴国。 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住在水上的人习惯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

后悔也来不及了。” 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嚭,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太宰嚭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

勾践灭吴古代汉语

勾践灭吴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有的哺为“饣”偏旁)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永登一中赵积平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齐桓公称霸。(2)晋文公称霸。(3)楚庄王称霸。(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

《勾践灭吴》(节选)

年级高一学科语文版本人教版 内容标题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 编稿老师孙静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 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 三. 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四. 相关知识: 《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五. 写作背景: 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六. 重点、难点: 思考题: 1. 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 2. 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 3. 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