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小说《河湾》中的家园情结

奈保尔小说《河湾》中的家园情结
奈保尔小说《河湾》中的家园情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9201576.html,

奈保尔小说《河湾》中的家园情结

作者:许文立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

内容摘要:在V·S·奈保尔的代表作《河湾》一书中,作者以主人公萨林姆的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开——又寻找家园的结构模式,描写了处于两种文化冲突中的主人公精神的漂泊与

流亡,由此构成了主人公独特的家园情结。而这种家园情结与作家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

关键词:世俗家园精神家园萨林姆

《河湾》是当代英国经典作家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发表于1979年,1999年被美国蓝登书屋选入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小说的背景设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主人公萨林姆即作品中的叙述者“我”祖籍印度,在非洲东海岸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23岁来到非洲内陆,成了刚独立的一殖民小镇上的一家杂货铺的店主,跟当地土著人做起了生意,经历了这一时代的风云变幻,在小镇局势再度动荡之际,萨林姆离开小镇到英国一段时间,回来后,他的店铺已经国有化了,损失不菲的萨林姆为生计所迫,做起违法的黄金和象牙生意,后被人告发,幸好地方专员是熟人的儿子,他获准坐船离开这个为内战、狂热和无知所苦的国度。

小说以“在路上”开头,以“在路上”结尾,构成一个完美的前后呼应的结构。所谓“在路上”如

果把这个介词短语扩展完整的话,那应该是从哪里离开在去哪里的路上。小说开头,作者离开的是他们一家生活了几个世纪的非洲东海岸的故乡,在去非洲内陆(即他买下一家杂货铺的地方)的路上,小说结尾“我”逃离的是安身立命了八年的这个非洲内陆小镇,在去英国但也许也可能是其他地方的路上。在这里,作家为作品设置了一个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家——再寻找家园

的循环往复结构,并由此构成了主人公萨林姆独特的家园情结。

一.离家:对世俗家园的逃离

家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族群和血缘的认同,是一种世俗化、形而下的家园,但另一方面,“家园”还可以指文化和价值认同,这种形而上的家园,即是精神的家园。

萨林姆的世俗家园在非洲东海岸,那里是他实实在在的家园,有他实实在在的庭院和房宅,是他的故乡,有他的家庭,有他的父母亲人、朋友和仆人,是给予他生命,养育他成长的地方。但萨林姆不满足这样的家园,从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很早就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我尽量从熟悉的情景

中跳脱出来,在一定距离之外打量它。”[1]正是由于这种观察习惯以及宗教观念的欠缺,使他有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方面对他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全,他们是非洲东海岸的特殊居民,他认为非洲是自己的故乡,但是他们作为从东边的土地上移民过来的,又与非洲和真正的非洲人割裂

奈保尔小说《河湾》中的家园情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9201576.html, 奈保尔小说《河湾》中的家园情结 作者:许文立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8期 内容摘要:在V·S·奈保尔的代表作《河湾》一书中,作者以主人公萨林姆的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开——又寻找家园的结构模式,描写了处于两种文化冲突中的主人公精神的漂泊与 流亡,由此构成了主人公独特的家园情结。而这种家园情结与作家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 关键词:世俗家园精神家园萨林姆 《河湾》是当代英国经典作家V·S·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发表于1979年,1999年被美国蓝登书屋选入20世纪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列。小说的背景设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主人公萨林姆即作品中的叙述者“我”祖籍印度,在非洲东海岸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23岁来到非洲内陆,成了刚独立的一殖民小镇上的一家杂货铺的店主,跟当地土著人做起了生意,经历了这一时代的风云变幻,在小镇局势再度动荡之际,萨林姆离开小镇到英国一段时间,回来后,他的店铺已经国有化了,损失不菲的萨林姆为生计所迫,做起违法的黄金和象牙生意,后被人告发,幸好地方专员是熟人的儿子,他获准坐船离开这个为内战、狂热和无知所苦的国度。 小说以“在路上”开头,以“在路上”结尾,构成一个完美的前后呼应的结构。所谓“在路上”如 果把这个介词短语扩展完整的话,那应该是从哪里离开在去哪里的路上。小说开头,作者离开的是他们一家生活了几个世纪的非洲东海岸的故乡,在去非洲内陆(即他买下一家杂货铺的地方)的路上,小说结尾“我”逃离的是安身立命了八年的这个非洲内陆小镇,在去英国但也许也可能是其他地方的路上。在这里,作家为作品设置了一个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家——再寻找家园 的循环往复结构,并由此构成了主人公萨林姆独特的家园情结。 一.离家:对世俗家园的逃离 家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族群和血缘的认同,是一种世俗化、形而下的家园,但另一方面,“家园”还可以指文化和价值认同,这种形而上的家园,即是精神的家园。 萨林姆的世俗家园在非洲东海岸,那里是他实实在在的家园,有他实实在在的庭院和房宅,是他的故乡,有他的家庭,有他的父母亲人、朋友和仆人,是给予他生命,养育他成长的地方。但萨林姆不满足这样的家园,从小接受英式教育的他,“很早就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我尽量从熟悉的情景 中跳脱出来,在一定距离之外打量它。”[1]正是由于这种观察习惯以及宗教观念的欠缺,使他有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一方面对他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全,他们是非洲东海岸的特殊居民,他认为非洲是自己的故乡,但是他们作为从东边的土地上移民过来的,又与非洲和真正的非洲人割裂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2)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 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

毕业论文--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目录 引言 (1) 一、符号化 (1) 二、类型化 (3) 三、真实性 (5) 四、人物的意义 (7) 结语 (9) 注释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内容摘要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余华以独特的认知和感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独特的人物形象。文章以人物形象分析为出发点,通过小说人物的类型化、符号话、真实性等特点的分析,探求当中所蕴含的文学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余华小说人物特点价值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spectacular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Yu Hua creats a lot of unique characters by his unique knowledge and fresh insigh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gures, this article implys the meaning and value through some points, such as the types of characters, authentic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Yuhua the characters of the novels the feature the value

论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特点及其意义 余华无疑是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的作家。他的许多小说,诸如读者熟悉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活着》等,无不密集地充斥着许多迥异于传统意义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代小说人物建构的某些先锋性探索倾向。本文试从余华的部分小说作品出发,分析这些人物塑造极具诱惑力同时倍受争议的特点,并力图发掘其背后存在的一些可能性意义。 一.符号化 在耳熟能详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和文学权威经典中,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被告知一个似乎成为真理的命题:文学就是人学。世世代代各种文学的成熟形式,也充分地证明和表达了这条真理的绝对意义。不过,余华却有意与这种传统的文学理念做出偏离,将他的许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符号化。这种卡西尔式表现性“符号”意义的呈现,使得人物与小说中其它形式因素如结构、语言等一样,成为一种形式美学意义的符号。小说中的人物,也往往不再具备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完整属性,仅仅成为构造故事情节而设置的“道具”,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发动机。 这种人物的符号化表现,首先体现于小说人物的命名形式中。在传统小说的叙事过程里,人名通常是不可缺少的标签,它不但能够凝炼地体现人物性格,使观众闻其名而知其人,而且还可能暗示人物的命运和归宿,人物形象与其蕴含的客观社会生活的意义紧密相联。许多作家常常富有深意地为小说中的人物取名,如鲁迅小说中的“夏瑜”(《药》),“孔乙己”(《孔乙己》)都无不如此。前者富于象征意味,与小说内容相联系具有一种深切的悲剧感;后者含有讽刺意味,与人物命运关联具有浓厚的文化凄凉感。而在余华那里,作品中人物的名字被多次取消,《世事如烟》中所有人只有“1,2,3,4,5,6,7”这样的阿拉伯数字,或用“算命先生”、“灰衣女人”、“瞎子”这些名词,《往事与刑罚》只用“陌生人”、“刑罚专家”来代替具体人名。人在这里已经失去了自身的名称,人物自我也不再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成为小说文本叙述人为了完成叙述而使用的道具,最多也只是成为营构叙述情节的一些纽带。 其次,余华小说在具体的人物塑造方式、对人物的美学理解上也与传统小说有着根本性差别。在传统意义上说,人物的工笔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一直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刻画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形象时,对于他们的出场、造型、服装等无一不浓妆重墨,相关的艺术表现效果至今仍为人们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 [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奈保尔短片小说体现的孤独感及其原由探究

维·苏·奈保尔,印度裔英国作家,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后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大学毕业后不久,奈保尔在伦敦BBC的一间屋子里开始写他的短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并于五年后奈保尔27岁之时出版。该作品获得毛姆文学奖,确立了奈保尔“幽默作家”和“街头作家”的地位,使奈保尔在文坛声名鹊起。 《米格尔大街》是一部奈保尔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录。全书由十七个平行展开的短片编制而成,每一篇章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短片小说中重复出现,相互指涉,形成片断与整体,串连与重复相结合的互文结构。奈保尔把全书的故事设定在特立尼达一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街——米格尔街上,那里贫困,脏乱,就像一个贫民窟。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住在这里的任也各有各的独到之处。这里有经常不知所踪,谜一样的人物鲍嘉;常常做一个谜一样东西的木匠波普;住在粉红色房子里不招人待见的乔治与他的妻子;米格尔街上的疯子曼曼;大脚孤儿比佛;中级文学学士泰特斯·霍伊特,等等形象鲜明的人物。米格尔街充斥这作家对童年的回忆与解读,是奈保尔成长环境的缩影和代名词。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市井社会的一副真实的风景画。 这十七篇小说故事之间相互独立,人物交替重叠穿插的各个小说篇章之中,造成不断如带的形式,使得小说各个故事充满了断裂性,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互不交叠所产生的断裂性,表现在弥漫与全篇和各个人物之间的孤独感。表现在各个人物之间的交流障碍,更表现在“我”与篇章人物之间的隔阂与障碍之间。一.邻里之间冷漠与孤独交织的情感体验。

首先这种孤独感体现在米格尔街的邻里之间,米格尔街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独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与他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但真多不与他人融合的个体又以某种奇怪的方式组合在米格尔大街上。开篇小说《鲍嘉》作者这样形容大家眼中的鲍嘉 ‘伙计,有什么事吗?’若有人来,他总是这么轻声招呼一句,然后就不说话了,一沉默就是十或者十五分钟。你会觉得真的要和鲍嘉说点什么几乎不可能,他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且傲气十足。① 他是我见过最百无聊赖的人。② 主人公鲍嘉是一个整日无所作为,不会挣钱养家的人。这样的鲍嘉之所以能交到朋友是因为他可以给街上另一些无所事事的人提供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光棍鲍嘉出走后找到一个女人结婚因为没有孩子又回到米格尔街,后来又出走与其他女子结合有了孩子,但仍然回到米格尔街,开始了自己酗酒,斗殴,吵架的生活,那些朋友们并没有离开鲍嘉,因为他们认为鲍嘉离开那个女人是为了“做一条汉子,和咱哥们几个在一起。”③作者这里运用反讽的语气,表达对米格尔街人情淡漠的认知,鲍嘉孤独感丛生使鲍嘉无所事事,而所谓的朋友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看待鲍嘉的事情,他们把鲍嘉结婚生子的事情当成闲资的段子,用别人失败的生活填塞自己的孤独感与冷漠感。这是一群用嘲笑的幽默来填塞自己孤独与冷漠的人群。 《B·华兹华斯》的主人公华兹华斯是一个活在自我世界里自称诗人的人,在整个米格尔街上他只有“我”一个知音,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米格尔街, ①奈保尔,《米格尔街》,南海出版公司2015版,第2页。 ②奈保尔,《米格尔街》,南海出版公司2015版,第2页。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 零度写作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分数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学生:熊风 指导教师:何文善 摘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暴力,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采用零度笔触手法。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 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 in YuHua's Novels Undergraduate:XiongFeng Supervisor:HeWenshan Abstract:YuHua'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colours to a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them ,violent,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https://www.360docs.net/doc/2519201576.html,ually,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zero technique.So,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

论余华小说创作转型后的艺术走向 姜 欣 (平顶山工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44) 摘 要: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转型后,文本主题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用朴素、准确、简洁的语言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关键词:余华;创作转型;叙述技巧;语言;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I20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8)08-0003-07 先锋小说出现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动的重要历史转型期。原有的一元化社会价值体系里增添了多元和相对的因素,文化线形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突破常规,超越传统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鲜明地体现在先锋小说的创作里。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商品浪潮的汹涌而至,消费文化开始占据文化的主流地位。80年代激情澎湃的抽象“主体”,在90年代变成了全球化和市场化压力下实实在在的“个体”,精神生产面临着重大重组,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以特殊的精神姿态和人性思考介入先锋小说创作行列的余华,不仅是先锋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先锋小说整体转型中,以其在叙事形式和话语实践中的突出表现而著称,而且最重要的是从精神先锋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拓,为先锋小说的整体转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转型后,余华小说创作的主题虽然依旧是人的死亡和生存,但更多的是对当代的个体人生、生存现状和人性境遇给予温情的关注。在艺术上借助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表现生活的本真面目,使得叙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由冷静、强悍、暴烈转向温暖、缓和与诗意;注重用朴素、简练、准确的语言反映老百姓真实的生命存在,描写的内容从虚拟的现实逼近生活的真实;以随和的民间姿态、悲悯的情怀、诙谐幽默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呈现出一种淡薄而坚毅的内在力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新的升华与超越。 一、单纯而丰富的叙述技巧 余华摒弃了此前小说创作中形式炫耀的色彩,在对国内外经典著作阅读中,意识到了“最伟大的叙述就是用最单纯的手法写出最丰富的作品。”[1]“小说之道在于 第二十三卷第八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3 No18 2008年8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O R M AL UN I VERS I TY Aug12008 3收稿日期:2008-06-26 作者简介:姜 欣(1968—),女,辽宁大连人,平顶山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选题完整版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选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3届外国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 1.古希腊神话分析(周红) 2.古希腊悲剧分析(周红) 3.<<荷马史诗分析>>分析(周红) 4.论哈姆雷特的复仇方式/忧郁/延宕(周红) 5.李尔王形象分析(周红) 6.论莫里哀对法国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继承和改造或其创作风格(周红) 7.分析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周红) 8.《人间喜剧》的创作成就(周红) 9.论菲尔丁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贡献(周红) 10.《艰难时事》或《双城记》中的人物刻画(周红) 11.论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命运主题或戏剧结构(周红) 12.中外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3.中外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4.论《高老头》的经济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周红) 15.以《百年孤独》为例解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差异(周红) 16.论“垮掉派”诗歌创作的主题思想(以一位作家为例)(周红) 17.茅盾与左拉小说中的场面描写(周红) 18.论卡夫卡作品的异化主题(周红)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比较(周红) 20.“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外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康拉德《黑暗的心》的相关研究【岳峰】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形象变迁史(具体作品自拟)【岳峰】 71.劳伦斯小说创作特色【岳峰】 74.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精神/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岳峰】 140.康拉德《进步前哨》的相关研究【岳峰】 141.康拉德《吉姆爷》的相关研究【岳峰】 142.康拉德《台风》的相关研究【岳峰】 143、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研究【岳峰】 144.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研究【岳峰】 145.福斯特的《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研究【岳峰】 146.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研究【岳峰】 147.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研究【岳峰】 148.莱辛的《金色笔记》研究【岳峰】 149.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研究【岳峰】 150.莱辛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1.奈保尔的《河湾》研究【岳峰】 152.奈保尔的《自由国度》研究【岳峰】 153.奈保尔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4.其它后殖民小说研究【岳峰】 155.最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小说研究【岳峰】 1.论圣经文学的成就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姚公涛) 2.分析《唐吉诃德》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姚公涛)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 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 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选题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选题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2013届外国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 1.古希腊神话分析(周红) 2.古希腊悲剧分析(周红) 3.<<荷马史诗分析>>分析(周红) 4.论哈姆雷特的复仇方式/忧郁/延宕(周红) 5.李尔王形象分析(周红) 6.论莫里哀对法国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继承和改造或其创作风格(周红) 7.分析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周红) 8.《人间喜剧》的创作成就(周红) 9.论菲尔丁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贡献(周红) 10.《艰难时事》或《双城记》中的人物刻画(周红) 11.论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命运主题或戏剧结构(周红) 12.中外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3.中外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4.论《高老头》的经济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周红) 15.以《百年孤独》为例解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差异(周红) 16.论“垮掉派”诗歌创作的主题思想(以一位作家为例)(周红) 17.茅盾与左拉小说中的场面描写(周红) 18.论卡夫卡作品的异化主题(周红)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比较(周红) 20.“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外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康拉德《黑暗的心》的相关研究【岳峰】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形象变迁史(具体作品自拟)【岳峰】 71.劳伦斯小说创作特色【岳峰】 74.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精神/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岳峰】 140.康拉德《进步前哨》的相关研究【岳峰】 141.康拉德《吉姆爷》的相关研究【岳峰】 142.康拉德《台风》的相关研究【岳峰】 143、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研究【岳峰】 144.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研究【岳峰】 145.福斯特的《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研究【岳峰】 146.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研究【岳峰】 147.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研究【岳峰】 148.莱辛的《金色笔记》研究【岳峰】 149.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研究【岳峰】 150.莱辛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1.奈保尔的《河湾》研究【岳峰】 152.奈保尔的《自由国度》研究【岳峰】 153.奈保尔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论余华小说中的基力和 零度与作

本科生学年论文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竹 对外汉语 论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和“零度写作” 学生:熊风 指导教姉:何文善 摘 血腥在余华小说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余华在进行创作时釆用零度笔触手法。本文将通过零度写作的兴起,传播及其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暴力、血腥、死亡在其作品中的内涵要义以及形成的原因,揭示其“零度写作”的巨大魅力0 要:余华前期小说中对鲜血、暴力和死亡进行了大力渲染。暴力, 关键词:暴力:余华小说;零度写作 A Study on the Violence and ^Zero Writing" in YuHua,s Novels Undergraduate: XiongFeng Supervisor: HeWenshan Abstract:YuHua s early novels applying many drawing blood, violence, and death. Among of bloody in novels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Usually, yuhua in writing brush with technique. So, this text will zero the rise of colours to a them ,violent, zero writing, spreading and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s by yuhua,

analyzes violence, blood, death in its work in connotation and essence of the cause of formation, and reveals the "zero writing" the great charm. Key words: Violence ;YuHua's Novels ; Zero Writing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 ? ? 4 一、“零度写作"的起源和传播 (5) (-)、零度写作的起源 (6) 仁)、“零度写作”的传播 (7) 二、“零度暴力"的灿烂盛 (8) 三、暴力盛开的原因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前言 “零度写作”究竟有何等魅力,何以吸引众多文人在它的指导下潜心创作?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选题

2013届外国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 1.古希腊神话分析(周红) 2.古希腊悲剧分析(周红) 3.<<荷马史诗分析>>分析(周红) 4.论哈姆雷特的复仇方式/忧郁/延宕(周红) 5.李尔王形象分析(周红) 6.论莫里哀对法国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继承和改造或其创作风格(周红) 7.分析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周红) 8.《人间喜剧》的创作成就(周红) 9.论菲尔丁对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贡献(周红) 10.《艰难时事》或《双城记》中的人物刻画(周红) 11.论索福克勒斯悲剧的命运主题或戏剧结构(周红) 12.中外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3.中外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4.论《高老头》的经济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周红) 15.以《百年孤独》为例解析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差异(周红) 16.论“垮掉派”诗歌创作的主题思想(以一位作家为例)(周红) 17.茅盾与左拉小说中的场面描写(周红) 18.论卡夫卡作品的异化主题(周红) 19.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比较(周红) 20.“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外文学中女性形象比较(具体作品自拟)(周红)

1.康拉德《黑暗的心》的相关研究【岳峰】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日本人形象变迁史(具体作品自拟)【岳峰】 71.劳伦斯小说创作特色【岳峰】 74.论奥尼尔作品的悲剧精神/思想特征/艺术特色【岳峰】 140.康拉德《进步前哨》的相关研究【岳峰】 141.康拉德《吉姆爷》的相关研究【岳峰】 142.康拉德《台风》的相关研究【岳峰】 143、康拉德的政治三部曲研究【岳峰】 144.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研究【岳峰】 145.福斯特的《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研究【岳峰】 146.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研究【岳峰】 147.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研究【岳峰】 148.莱辛的《金色笔记》研究【岳峰】 149.莱辛的《野草在歌唱》研究【岳峰】 150.莱辛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1.奈保尔的《河湾》研究【岳峰】 152.奈保尔的《自由国度》研究【岳峰】 153.奈保尔的其它小说研究【岳峰】 154.其它后殖民小说研究【岳峰】 155.最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小说研究【岳峰】 1.论圣经文学的成就及其对欧洲文学的影响(姚公涛) 2.分析《唐吉诃德》中的人物塑造艺术(姚公涛) 3.分析司汤达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贡献(姚公涛) 4.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两重性格(姚公涛) 5.从于连到拉斯蒂涅(姚公涛) 6.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基督教观念(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 7.人文精神与神性皈依——论古希腊悲剧审美空间的构成(具体作品自拟)(姚公涛) 8.《老人与海》人物形象分析或其艺术手法(姚公涛) 9.从《毛猿》看奥尼尔作品中的哲理性(姚公涛) 10.论法国新小说派罗伯格里耶的创作特色(姚公涛) 11.论艾略特《荒原》中的神话元素及其文化意义(姚公涛)

余华小说的隐喻创作研究

余华小说的隐喻创作研究 余华作为当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广泛地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对其创作和作品的评论存在许多矛盾的现象和问题。 首先余华创作是否是从先锋转变到现实主义,这个转变是转型还是回归,先锋派究竟是形式上的还是内容上的;其次,余华及作品解读截然对立的两种声音,即肯定声音和批评声音;第三,在余华的作品和创作观念中,真实及真理都表现出明显的悖谬。正是对余华文学创作研究的纷繁、混乱现象促成了隐喻解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法性。 论文首先梳理并界定隐喻概念。隐喻分为本质不同的修辞学隐喻和诗学隐喻两种。 修辞学隐喻是语词的借用,是一种修辞方式。诗学隐喻不是借用,而是语词、句子及篇章文本让事物浮现在眼前的摹仿。 在名义上界定诗学隐喻的概念为:语词被借去的使用。“语词被借去使用”的含义是指语词离开字面的意义,去表达另外的意义;或者说某种意义采用间接的方式表达。 诗人通过某种相似性机制创制了隐喻词新的意义。论文在诗学隐喻的视域下对余华小说及其创作进行研究。 其次,论文阐释余华创作观念的形成、内容、特点。一般认为余华的小说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即90年代前时期创作和90年代后时期创作。 余华在前一时期的创作理念表现为述说内在真实、虚伪形式以及寓居世界方式的隐喻;后一时期的隐喻创作观念表现为隐喻形式上由自由隐喻变为自身隐喻,叙事方式改为正面书写,内容上由观照现实向观照生命深化。由此,其前一时期的

创作在形式上具有不确定的语言,叙事结构破坏常理和放弃现实事实框架、叙事时间的现在性和遵循世界结构性的特征;在叙事方式上具有主观强硬叙事,客观真实的主观表达,黑冷叙事风格的特征;在文本内容上具有否定常识真实,建构内在真实,蕴含悲情和关怀的特征。 而在后一时期的创作则表现为叙事的诚实,文本的生命长度和现实宽度的现实生活表象,内容具有书写生命、存在和存在的社会性的特点。余华小说90年代前时期的隐喻在语句方面主要表现为对乌托邦和伦常乖舛等悖理现实的指认,对非真实世界结构的拟人化描写,文学世界结构的故事化道说,刑罚与和平两种世界图式的个案性草描,现实历史结构的典型性构造,真实世界逻辑结构的现实性呈现,荒谬世界乱象的先锋展现等。 90年代前时期小说的文意主要表现揭露常理悖谬中的乌托邦图景,对反犹主义现象的揭露和嘲讽,对暴力和疯狂的反思等。余华小说90年代后时期的短篇小说的隐喻语句方面有关于其文学创作的隐喻;有关于对待世界中阴谋结构的不同方式和命运的隐喻;有关于致人迷失的世界虚幻之物的隐喻;有关于世界之结构的基底力量以及暴力世界的现实表现的隐喻等。 长篇小说的语句隐喻主要表现为《活着》中的活着的道说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命亏全的再现,《兄弟》所呈现的文化缺失的图景和《第七天》中生命非常态状态的诚挚刻画。长篇小说文意主要是关于生命的隐喻,其表现为《活着》中的生命本是之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命之实是,《兄弟》所呈现的生命的文化属性和《第七天》中生命的社会属性。 余华小说在语词方面,从隐喻的相似性原则指称余华所意谓的事实,包括符号学的相似性、字义学的相似性、图式性的相似性。符号学的相似性即用另一个

奈保尔代表作中主人公分析

第11卷第3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1,No.32009年5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May 2009 永远的他者 ———奈保尔代表作中主人公分析 徐 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关键词:奈保尔;文化身份;他者;世界身份 中图分类号:I 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 (2009)03-0310-02 Permanent Drifters ———analysis of the heroes in N aipaul ’s novels XU Jian (Depart 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China ) Abstract :The heroes in Naipaul ’s novels reveal t he identity -p uzzle ,cult ural dislocation and power im 2balance enco untered by immigrant s and t heir off sp ring in po st -colonial period.As Naipaul stands for t he unity of English literat ure diversity in t he globalizing time ,t hese cult ural drifters in t he po st -coloni 2al period have no choice but to resort to t heir global identity.K ey w ords :V.S.Naipaul ;cult ural identity ;drifters ;global identity 收稿日期:2008-10-15 作者简介:徐 键(1978-),女,辽宁阜新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0 引 言 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文学三杰”之一的V.S.奈保尔是 来自加勒比海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作家。他的作品大多 是定位在欧洲殖民体系瓦解之后的历史背景之下,充满了对 后殖民政治文化的反思,引起了不同文化的对位性阅读:后 殖民理论家批判他是“白人文化的新鼓吹者”;欧美批评界却 称赞他是“早期移民作家中有自觉意识的一位”,“促进我们注意到那一段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奈保尔三 部代表作中的主人公,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 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 1 游荡在宗主国的他者———桑陀西奈保尔1971年创作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主人公桑陀西是一个于20世纪70年代非法移民到华盛顿的印度人。桑陀西的身上有着他者闲逛、旁观的特征。当他跟随主人来到华盛顿时,把行李放在房间就立刻去街上游荡,甚至在工作的间隙也要上街去逛逛。桑陀西对代表西方先进文明的华盛顿心存敬畏。是殖民者向被殖民者灌输西方文明先进性的结果。桑陀西对华盛顿最初的印象是:有很多“绿化带和宽敞的马路,众多急驰而过的摩托车持续发出嘶嘶声,和孟买城里的交通噪音完全不一样。我还记得华盛顿城里那些高大的建筑、宽阔的公园和数量众多的商业区”。这些都 彰显着华盛顿的现代化和生活的快节奏,但桑陀西却觉得自 己“永远地被禁锢了”,“像个囚犯”。桑陀西有这样的感觉是 因为:白人殖民者为了驯服被殖民者,对他们进行思想控制, 就刻意贬低殖民地的民族文化,强调西方文化的先进,推崇 西方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当桑陀西这样的被殖民者来到 华盛顿这样代表西方先进文明的城市,他就感到拘束、胆怯, 并对殖民者文化产生敬畏感[1] 。 当被殖民者像桑陀西一样来到宗主国,他们也不能摆脱 被殖民者的身份、和殖民者一样平起平坐,享受人类的文明 成果。桑陀西刚到华盛顿,就感到格格不入:在现代化的公 寓里迷路,不会乘电梯,不会说英语,吃一块蛋糕、看一场电 影就用完一个月的工资。如果说这些生活上的笨拙带给桑陀西的还只是不熟悉新环境的不安全感的话,那么对他最大的冲击则是来自对自己他者身份的认识。桑陀西发现华盛顿街道上的行人(包括和他一样的印度人)都一身正装,好像永远都穿着他们最好的衣服,反观自己,身穿皱巴巴的印度长衫,用一根细麻绳拴着宽松的短裤裤腰,光着脚板,连一间小小的咖啡馆都拒绝接待他,这才让桑陀西意识到自己的他者身份。即使桑陀西穿上昂贵的西装和皮鞋,却“在镜子里 再也看不到自己的脸” (意即失掉了自己的身份认同),那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