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功能评分

腕关节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肢体关节功能评价使用说明(适用于四肢大关节功能评定):

1.各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等于相应关节所有轴位(如腕关节有两个轴位)和所有方位(如腕关节有四个方位)功能丧失值的之和再除以相应关节活动的方位数之和。例如:腕关节掌屈40度,背屈30度,桡屈15度,尺屈20度。查表得相应功能丧失值分别为30%、40%、60%和60%,求得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为47.5%。如果掌屈伴肌力下降(肌力3级),查表得相应功能丧失值分别为65%、40%、60%和60%。求得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为56.25%。

2.当关节活动受限于某一方位时,其同一轴位的另一方位功能丧失值以100%计。如腕关节掌屈和背屈轴位上的活动限制在掌屈10度与40度之间,则背屈功能丧失值以100%计,而掌屈以40度计,查表得功能丧失值为30%,背屈功能以100%计,则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为65%。

3.对疑有关节病变(如退行性变)并影响关节功能时,伤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应与对侧进行比较,即同时用查表法分别求出伤侧和对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并用伤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减去对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即为伤侧关节功能实际丧失值。

4.由于本标准对于关节功能的评定已经考虑到肌力减退对于关节功能的影响,故在测量关节运动活动度时,应以关节被动活动度为准。

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

表C.4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M2 M3 M4 M5

掌屈

≥61100 75 50 25 0 51~60 100 77 55 32 10 41~50 100 80 60 40 20 31~40 100 82 65 47 30 26~30 100 85 70 55 40 21~25 100 87 75 62 50 16~20 100 90 80 70 60 11~15 100 92 85 77 70 ≤10100 95 90 85 80

背屈

≥61100 75 50 25 0 51~60 100 77 55 32 10 41~50 100 80 60 40 20 31~40 100 82 65 47 30 26~30 100 85 70 55 40 21~25 100 87 75 62 50 16~20 100 90 80 70 60 11~15 100 92 85 77 70 ≤10100 95 90 85 80

桡屈

≥21100 75 50 25 0 16~20 100 80 60 40 20 11~15 100 85 70 55 40 6~10 100 90 80 70 60 ≤5100 95 90 85 80

腕关节功能评分

腕关节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 肢体关节功能评价使用说明(适用于四肢大关节功能评定): 1.各关节功能丧失程度等于相应关节所有轴位(如腕关节有两个轴位)和所有方位(如腕关节有四个方位)功能丧失值的之和再除以相应关节活动的方位数之和。例如:腕关节掌屈40度,背屈30度,桡屈15度,尺屈20度。查表得相应功能丧失值分别为30%、40%、60%和60%,求得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为47.5%。如果掌屈伴肌力下降(肌力3级),查表得相应功能丧失值分别为65%、40%、60%和60%。求得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为56.25%。 2.当关节活动受限于某一方位时,其同一轴位的另一方位功能丧失值以100%计。如腕关节掌屈和背屈轴位上的活动限制在掌屈10度与40度之间,则背屈功能丧失值以100%计,而掌屈以40度计,查表得功能丧失值为30%,背屈功能以100%计,则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为65%。

3.对疑有关节病变(如退行性变)并影响关节功能时,伤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应与对侧进行比较,即同时用查表法分别求出伤侧和对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并用伤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减去对侧关节功能丧失值即为伤侧关节功能实际丧失值。 4.由于本标准对于关节功能的评定已经考虑到肌力减退对于关节功能的影响,故在测量关节运动活动度时,应以关节被动活动度为准。

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评定 表C.4腕关节功能丧失程度(%) 关节运动活动度 肌力 ≤M1M2 M3 M4 M5 掌屈 ≥61100 75 50 25 0 51~60 100 77 55 32 10 41~50 100 80 60 40 20 31~40 100 82 65 47 30 26~30 100 85 70 55 40 21~25 100 87 75 62 50 16~20 100 90 80 70 60 11~15 100 92 85 77 70 ≤10100 95 90 85 80 背屈 ≥61100 75 50 25 0 51~60 100 77 55 32 10 41~50 100 80 60 40 20 31~40 100 82 65 47 30 26~30 100 85 70 55 40 21~25 100 87 75 62 50 16~20 100 90 80 70 60 11~15 100 92 85 77 70 ≤10100 95 90 85 80 桡屈 ≥21100 75 50 25 0 16~20 100 80 60 40 20 11~15 100 85 70 55 40 6~10 100 90 80 70 60 ≤5100 95 90 85 80

手功能评定标准

《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会骨科学会手外科学组1989年12月9~12日广州西樵山 (一)目的、意义与原则 制定此标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客观唯确地判断患手的失能情况与评定治疗效果并为福利和保险部门提供科学、客观、准确的伤情诊断情报。因此,完整的标准必须包括:外观与解剖,感觉与运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患者心理与社会的承受力及医生的客观评价;后者是指患手的临床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与会代表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制定我国的手功能评定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既要通用又要实用。前者是指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的方便,其标准需尽可能与国际标准统一。后者是指为了临床使用方便,要尽可能地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②既要制定出一套手功能评定的综合标准,又要确定一些具体的单项指标,并尽可能使二者相互衔接。 (二)标准化病历的格式与项目 对每一名患者来说,一份检查全面而又记录完整的病历,既是其治疗程序选择的依据,又是其疗效最终评定的根据,还是医务工作者寻找教训,总结经验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所以,在制定标准的同时,有必要对有关病种的检查项目与病历的记录格式进行统一,以便使其逐步标准化与规格化。与会代表经过认真讨论,并查阅了Swanson原文(JHandSurg,1983,5:709),认为其中的两种病历首页记录(表2-2、3)系统全面,稍加修改即可在我国推广使用。 (三)外观与解剖 手的外观评定实际上是患者、医生、社会对患肢(手)的总体感觉,包括手及上肢的完整程度、僵直、瘢痕、畸形以及各关节的活动度。其与解剖评定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有的项目需借助于解剖平面或正常功能情况确定失能指数,有的畸形又是外观难以发现的,使其必须在X线帮助下进行解剖评定。常规的外观与解剖评定项目有: 1.肢体周径,用“cm”表示。 2.肩、肘、腕及手部各关节的周径,用“cm”表示,活动范围用度“°”表示。3.截肢(指)平面及其失能程度用百分比来表示。一个完全丧失感觉与运动功能的肢体或手指,其失能程度与同平面的截肢(指)相等,因此,其失能程度也用百分比表示(图2-2、3)。 肢体周径与上肢各关节的周径,由于与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有关,所以个体差异极大。一般情况下,应与患者的健侧肢体作比较。上肢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见本文“感觉与运动”一节。 一侧上肢的截肢或100%的上肢功能缺失,被认为是上肢功能的60%缺失(双上肢的截肢或100%的功能缺失,则不能以上肢功能120%的缺失计,只能计100%缺失)。肱二头肌远端附着处以远及掌指关节平面的截肢,其失能分别为上肢功能的95%与90%。掌指关节平面的截肢还同时被认为是手功能100%的丧失。手功能是5个手指协调作用的共同结果,缺少任何一个手指或其一部分,都将影响整个手的功能。为准确估算手的失能程度,必须将100%这个手功能指数,按5个手指的活动范围及正常功能需要,划分给各个手指。拇指、示指、中指、环指、小指的失能指数依次为整个手功能的40%、20%、20%、10%、10%(图2-2、3)。 腕关节的功能由背屈、掌屈、桡偏、尺偏四个协调的动作构成。腕关节功能的70%是由前两个动作完成的;30%尽由后两个动作完成的。其失能指数的计算见本文“感觉与运动”一节。

腕关节评残活动度标准

腕关节评残活动度标准 1. 腕关节评残活动度标准是评估腕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2. 评估腕关节活动度需要考虑到屈曲、伸直、内外展和旋转等方向的活动能力。 3. 正常的腕关节活动度应该能够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动作,如握物、握笔、拧开瓶盖等。 4. 腕关节活动度评估通常包括临床观察、测量角度和功能测试等多种方法。 5. 评估腕关节活动度时需考虑受伤或疾病对活动范围的影响,如骨折、关节炎等。 6. 腕关节活动度的评定还应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7. 残疾评定中腕关节活动度的标准通常由医疗专家和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 8. 评定腕关节活动度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 9. 腕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经验。 10. 残疾评定中对腕关节活动度的标准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11. 腕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客观、科学、公平和合理的原则。 12. 评定腕关节活动度标准应当充分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选择。 13. 腕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应当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和医疗发展的需要。 14. 评定腕关节活动度标准的专业人士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 15. 腕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16. 残疾评定中腕关节活动度的标准应当符合国际公认的医学标准。 17. 对腕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时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疼痛感受和舒适度。 18. 评定腕关节活动度标准时应当避免主观臆断和随意性评定。 19. 腕关节活动度评定标准的制定需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 20. 对腕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时应当采用标准化的评定工具和流程。 21. 评定腕关节活动度标准的制定应当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评定经验和技术。

手功能评定表

. 手功能评定表 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住院号 诊断 项目评分标准评分 月日月日月日对指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小指 MP (10 分) 2 分 4 分 6 分8 分10 分 对掌≥正常 80%79~50%49~20%强直 (10 分)10 分 6 分 4 分0 分 手指内收 / 外≥正常 80%79~50%49~20%强直 展( 10 分)10 分 6 分 4 分0 分 手指屈伸≥151°150° ~111°110° ~70°≤69°强直 TAM ( 20 分) 5 分 4 分 2 分 1 分0 分 腕关节旋转ROM≥ 161°160°~91°90° ~50°49°~10°强直 (5 分) 5 分 4 分 2 分 1 分0 分 腕关节屈伸ROM≥ 141°140° ~111°110° ~70°69°~30°强直 (5 分) 5 分 4 分 2 分 1 分0 分 日常活动(20写字捡硬币反纸牌夹夹子拧瓶盖 分)扣纽扣用剪刀持水杯提重物抓硬物 容易 2 分/困难 1 分/不能 0 分 感觉功能 *S4S3+S3S2S1S0 (10 分)10 分8 分 6 分 4 分 2 分0 分 外观萎缩瘢痕变色畸形 (10 分)无 2.5 分/轻度 1.5 分/中度 0.5 分 /重度 0 分 结果优良中差评估等级 100~80 分79~60 分59~40 分39~0 分总分 评定者签名 手部感觉恢复程度的分级 : S0感觉缺失 S1仅存在深压痛觉 S1+表面痛觉恢复 S2表面痛和触觉恢复 S2+与 S2 相似但有感觉过敏 S3痛觉和触觉恢复并且静态 2PD15mm S3+与 S3 相似,静态 2PD 在 7~15mm 之间 S4完全恢复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